2282 69.P0508 明要抄 (5卷)〖日本 贞庆撰〗

2018-9-23 11:06 4016 0
简介
2282 69.P0508 明要抄 (5卷)〖日本 贞庆撰〗 《大正藏》第69卷No.2282明要钞卷第一  相违因。  局通对(众量诤不同宗依宗体。)  前后对共相。  言许对(宗依宗体能违宗意许。)   ...

2282 69.P0508 明要抄 (5卷)〖日本 贞庆撰〗

《大正藏》第69卷No.2282
明要钞卷第一

  相违因。
  局通对(众量诤不同宗依宗体。)
  前后对共相。
  言许对(宗依宗体能违宗意许。)
  ○相违因。
  有人。于之因传付四失。一者立义极广失。二者多有阙减失。三者违疏现文失。四不顾己失失。
  立义极广失(不知今相违因。故不知因得果名。)
  敌者能违宗。能违害本宗故。名相违。如无常宗违常宗也。其无常宗。能违害常宗者。源由因力。所作之因。能成无常宗。令违常宗。推其能立功。以归因已。因亦违常宗。之因家非不知因能相违力。谁云极(*)广乎。
  多有阙减失(乍许因违害宗义不立名故乍见遮例难不用之故。)
  问因若违宗。因自可得相违之名。何偏依主立果名耶。
  答虽因自相违义。不如两宗相返。是故释名。偏取宗违。故唯依主。不兼持业。
  问疏遮例难云。由因成宗。令宗相返。因名相违。非宗成因。令因相违。不名相违(文)疏主既遮例难。何乍见明文。犹不敢用乎。答至下可知。
  违疏现文失(乖违害宗义文故乱有因返宗问答故。)
  之因之家。亦许能相违即因之义。何乖疏文哉。因能成立能违宗故。则能违害本所立宗。故云能立之因。违害宗义返成异品。名相违也。有因返宗等问。由斯而起。由因成宗。令宗相返。等者。能遣例难。意云。因令两宗相返故。有违义。非宗令因相返。如何云宗违因(为言)此就能相违即因义。遮能相违即宗例难也。问若尔何上文。云故无宗亦违因。例而成难。嫌轨师即因义。显彼义有宗因例难乎。答彼师云因直违宗。故宗亦互违因。可名相违宗。是故例难不得遁。能相违即因义。之因家傍所许也。何同轨师相例等(シク)来哉。
  不顾己过失(若因本自不违宗者。何劳求例难哉。若许因违宗。宗不违因者。还招相例难。若许互相违者。何宗不名相违哉。)
  此难已会。轨师宗因相返。其义可同。故致例难。自以能相违。为因违义。故无宗可名能相违之例难者也。
  之因义大意。
  因有十四过。分为三类。其中四不成。宗因相离。虽失能立功。犹不及返成他宗。六不定犹预因。兼顺违二义。至相违因者。非只不成自宗。剩能立他宗。过失甚重。都无比类。彼将军家。有四类伴。一者能助主能害敌。二者于主无功。而不属他。三者通属主及敌。四者属敌害主。正因如初。不成不定如次。如彼第二第三。至相违因者。同第四类。正邪轻重。随类可知。不成不定名。皆表自分。相违因名言。岂取一失一哉。就中返成相违宗者。举重兼轻。若即因故。得此名者。示轻过隐重失。二义胜劣。相比可思。又三十三过中。自余过相。未表宗因喻名。只此四相违。独立因名。宁无深故哉。此因若似因者。似宗似喻。亦可得宗喻名。何不然乎。疏主能受三藏之正说。自悟二义之得失。收舍之旨。疏文炳然。末学谁及异推乎。
  此义具如明本记。又有因返宗(ノ)问答由来。聊得别推。如余抄之。
  唯识疏显轮集第十六云(龙兴寺守千集。)
  疏大乘灭相等者。问大乘之灭。既不待因。今相违因。与谁为因。故疏释之。但如霜等。与青相返。与黄为因。相违之因。亦无过失。所望别故。○又灯以此如(ト云)四相违。诸师便云。灯作依士。谬之甚(ナテリト云)矣。灯既次前。成立疏义。作持业释。相乘问答。于此答中。举例释之。岂可却要作依士释。今解灯文。非是例成。作依士释。为对异师。诤其因义。例成此因。虽名相违。然其因义。亦望顺果。如四相违。如四相违。亦望返成敌者之宗。即是顺益。为因义故。诸未有晓。问若尔此中。如何名相违因。答违前顺后。亦得名也。有说互准。各作二释。方得尽理。不善立名。各有别意。此中论言令不生等。相违义。定在能违。宁有从果得名之义。又设从果。即果相违。岂符此中顺(ト)违(トノ)因义。此中正明因(ノ)顺违故。故但持业。其四相违。若作持业。便滥古义。如彼疏释。又因明宗。因喻诸过。皆望过处。而立其名。双成二宗。名为不定。以不定成一家宗故。一向翻成。名曰相违。定能违害自所宗故。若作持业。但见自因违自宗义。不见翻成他所宗。故立名要见犯过处。故不只为违自宗成过。若尔即与古义无别。故知三处各说一释。即为决定。不可互通。以为正义。
  今见此集。述因明相违因。唯限依主之义。云若作持业。但见自因违自宗义。不见翻成他所宗故。(文)此释同年来所案。但内明相违因持业释者。未审详之。遂可案矣。
  ○局通对自性差别。
  别案一义云。于局通有二门。一者体义真实门。二者假设拟宜门。体义真实门。如先先成。色心等体。空无义等义。如次为局通。则是真实法尔必然之体义也。假设拟宜者。若立论之时。立比量欲成。若体若义。种种审察之时。为如(ク)法(ノ)体义。次第欲置所别能别。有可犯过。由是或矫立。如必为他用量也。或虽非正矫立。以法体置能别。拟宜为义。所谓山处有法上。显有火之义。令通厨舍等也。如此量者。乍举法体。拟宜为义。是又局通门中。以义为所成立之量也。以之为二门大意。若偏执后门为实义者。大乱三重对次第。本末与宽狭。不相顺故。又违所引证文故。得名不定义。恐多招相违。即以拟宜为定量。剩妄实义之故也。若又偏依先门者。大意虽可尔。粗有违文。随又体义与前后。不符顺之量。甚似难会。是故加后门。义断等释。兼后门欤。但虽兼二门。犹以前门为实。故山处有火量等。可云成体之量。虽然亦不遮成义之门。
  问后门意者。于一具比量。并兼局通欤。答。不尔。只论诤之所留。其中面(ニハ)令见成义。故诸量一重所立。必在能别。又资益所成。至有法。故非无以前陈犹为所成之门欤。
  已上一案。本义如明本之。
  众量不同(就本义分别之。)
  一义门义(声无常量。无常义门。即成无常义。不归声体故。)
  二义门体(必为他用量。为他用义门。成神我体不归眼等故。)
  此量所成立有三重。一者言陈他用。眼等上所用义也。二者意许真他用。眼等上真他之所用义也。三者能用我体。本所诤体也。前二重皆成眼等上所用义。为之方便。展转成能用神我。义门成体者是也。初二重比量所成立也。后重本意所成也。非言陈宗。非意许宗。或以初二重。为今量所诤。仍成义量也。神我体全非立量门所诤。真他用意许被带自显。故为今量所成也。立量门不为诤也。若依此义。必为他用量义门义也。
  三体门体(有性非实量。有性体门。成离实有性体。归大有体故。)
  四体门义(作有缘性量。有性体门。成作有缘性义。遂归大有故。)
  今依有法有性下。带作大有缘性意许之义。为体门义。意许设虽义。言陈法有法。体义相顺。有法有性(ハ)体也。能别非实或作有缘性(ハ)是义故(是一义)或作大有缘性其体遂大有故。意许又体也(是又一义。)
  寻云。山处有火量者。上四句中何。
  今云。比量门所诤。山处有火义也。不取所有火。但资益所成。既及火体。故义门体也。问火体共许。何为诤哉。不同真他。答见远山处有赤色物。一人云火。一人云非火。自此起诤。遂立比量。而欲直举火体。无同喻。故成山处上有火义。资益遂成火体。岂非比量之所诤哉。虽非意许。方便成体。仍所立及二重欤。他方有佛量。亦同之(此义具如明本。)  
  或山处有火量。义门义也。若成体者。此量意许量欤。以所诤法体。必置第二类意许故。若为之一重所立者。无同喻故。况所诤体。必不极成法也。如外道神我等。而火法体。世间共知不诤。何云成火体哉。依之可云。以山处能有火之义为所立。不取所有火体也。故纂云。取有火义为法。不即取所有火也(文)爰知此量言显量也。全不及矫立。所立只一重也。诤法体量。必有二重所立。如后三相违也。
  问纂云。不即取所有火也者。言陈成有火义。不取所有火体。(为言)资益成得火有有法者。诤遂留火体云也。又下文云。此门且约体义一门。为难及释(*文)上下皆为成体之量。答资益成得者。立此量了。敌者知有火体之分也。于比量门。终有体性之义(为言)不可关比量所成分欤。
  已上二义中。前义通途。后义又非无道理。往年所案得也。
  寻云。设虽法体。造成义为所立。若尔此时。前名既改可云得名不定。
  今云。不造成义也。体定体全不改反。而其体上加义。传成体也。彼他用眼等云时。其他唯自性也。不改为差别。其他法体上。加用眼等义之时。贯通同喻也。仍体义得名决定不改。前后对者。前在所别。得自性名。今置能别。改差别名。何故尔者。宗依偏就比量定之。宗体指法真实体义。仍有此不同也。
  有寻云。局通对自性差别者。宗依欤宗体欤。若宗依者。对法(ノ)论轨决择。瑜伽因明处中。释论依。所成立举自性差别二种。能成立分立宗辨因等八种。比量宗依既为能成立。知所成立二种非法有法宗依也。依之义断释因明四对中。指体义总别二对。且随所诤不过此二(文)解先后对。即辨宗依是(文)明知体义对所诤体义。先后对法有法宗依也。又纂要问云。既言所成有二。为并须成。为成随一(文)答之随所诤成(文)重问云。若尔何名所成有二(文)意云。随所诤以自性差别随一。为所成立者。何瑜伽等。云所成立有二种哉(为言)答之。所诤之义。不过此二(文)其意易知。又解所成立有二种文云。非欲合二以为宗依。此但所诤之义。或诤有法。或诤于法(文)又三重对。可尽摄诸自性差别。局通对自性差别。若非宗体者。比量所诤体义。何对摄之哉。若宗体者。疏上卷明体义三名。以所成立体义。如次相配有法及能别。以知以比量宗依。名自性名差别也。又今疏云。先局后通。故二差别(文)先后者。指先陈后说宗依也。又断云。以后所说必贯于余(文)又疏上卷云。自性差别。二并极成。但是宗依。未成所诤(文)答自性差别。但是宗依。非是所立。所立之具。(文)此依陈那以后因明。会瑜伽对法。所成立自性差别之文也(此寻太珍。可秘可秘。)
  疏上卷云。今者陈那。因喻为能立。宗为所立。自性差别二并极成。但是宗依。未成所诤。合以成宗。不相离性方为所诤。何能成立。○(文。)
  又云。陈那以后。略有三释。一云宗言所诠义为所立。故瑜伽论第十五云。所成立义有二种。一自性二差别。能成立法有八种。其宗能诠之言。及因等言义。皆名能立。其宗之言。因喻成故。虽前所立。○非定所立。能成义故。○宗所诠义。定唯所立。独名所成。二云○。三云自性差别。合所依义。名为所立。能依合宗。说为能立。○自性差别。但是宗依。非是所立。所立之具。所望义殊。不相违也。不尔慈氏天亲。岂不解因明。说所为能立(*文。)
  义断云。
  纂要云。问瑜伽对法。俱以自性差别为所立。宗为能立。何故理门入理。皆共宗为所立耶。答先叙古解。次述今明。古有解云。○慈思唯识法师。亦有三释。初后无违。中释似过○(有难答。)故实无过。今又解云。所成立义有二种者。唯理非教。教名为宗。或可立宗之言。立彼教理。教随诠理。亦名自性及以差别。立宗之言。或亦并教。名之为宗。是所尊故。二谓自性及于差别。非唯说声为常无常。名自性差别。亦以先陈后说言显意许。如次为之。非欲合二以为宗依。此但所诤之义。或诤有法。或诤于法。或诤言显。或诤意许。或二俱诤。由此得有四相违因。故瑜伽等言。所立自性者。谓有立有。无立为无。此直有法为有无。不许有法之上余差别。名为自性。如立我有。及以非有等。所立差别者。谓有上立有上。无上立无上。常立为常。无常立无常等。此诤有法之上别法。如立于声常无常等。随诤于此自性差别○(文。)
  有云。既云中释似过。第二释不及初后欤。虽有转救。犹似劬劳。初后二释中。明灯抄以第一释为净眼师义。以第三释为疏主自义。明诠僧都依邑记。初释为正。今且依明诠可存初释也。里书云。第一释意。宗能诠言。名为能立。所诠不相离性。名为所立。然瑜伽言自性差别为所立者。不相离性是不离于自性差别故。非谓有法及法为所立也(文)诸德多同之。问初释虽云所诠义为所立。忽不见宗体。答于因喻之所成宗。分能所诠。若宗依者。何云所成立哉。明知于不相离性宗。以能诠为能立。以所诠为所立也。又初对自性差别。若宗依者。再显先陈后说自共。阙无比量真实所诤哉。又断云。以后所说必贯于余。(文)又云。举瑜证宗。故须通喻(文)若极成能别者。何云通喻耶。后说无常不限声上别义。总取诸无常义。何云贯他哉。宗体无常。不离声无常故。贯通瓶上无常也。问若尔处处。如何相配法有法宗依哉。答自性差别者。有法及法之名也。以体义三名。可知之。若尔自性差别。是宗依法有法名也。不相离性宗。不离宗依自性差别。故云所成立自性所成立差别也。明诠释此意也。问纂引疏三释了。述助释意。此但所诤之义。或诤有法或诤于法等(文)以所诤体义。名自性差别者。纂主助释也。以知疏三释者。皆不云以所诤宗为所立欤。答解能所立义。疏有三释。初释能诠所诠对。第二释总聚一分对。第三释能依所依对。此外纂主标今又解云。教理相对。又作二释。二谓自性差别以下。还依疏初释。以所诤体义。为自性差别也。不尔或诤有法或诤于法等释。古来诸德。为常途性相。岂为一相助释哉。
  今云。瑜伽等自性差别。或属宗体。且如声无常量。以声上无常。为所立差别故。或属宗依。虽声之无常。其无常义。留极成无常能别。得差别名。故或通宗依宗体。合前二义论之。或又不属何。本真体义。非宗非宗依故。今三释者。对能立中立宗。欲辨其不同故。以合宗。为立宗。以属宗依。自性差别为所成立也。此释意。非不许属宗体之门也。仍初后二释。不可取舍。
  ○先后对共相义。
  问付先陈后说对。分别前陈故。后说名共相。应是不相离性之宗。何云宗依。答极成宗依者。自他共许之词也。是名宗依如常。但用此宗依者。为分别先陈令不相离也。其后说须分别先陈之物云事。立敌本自许之。故名共相。问今后说能别有浅深二重。正为宗依之分浅。法有法各别不相属故。分别前而为共分深。敌不许之故。今浅深二重中。正取何重。为先后对共相哉。若取一舍一者。不离前难。别兼二者。乖道理。废立可决定故。
  答不弃二义。但正为宗依之分。极成分也。此用法有法极成宗依者。遂为令不相离云事。立敌互存。是故今为宗依极成之法。可为自相共相之物也(为言)问如此义者。以不相离性边为共相。可为实义欤。不尔三重中一重共相阙而止故。何矫兼极成分哉。答自共之门。自元许后说通有法。此后说用极成许置之物。不尔敌证惊而不许故。以何力立实所立。是其宗依极成之习也。今此二门。一阙比量不立。若许通二。岂不兼之哉。若设虽兼。一边不摄此重者。不然。二中取何为此重。弃何为余对哉。又余对者。是何对哉。问不相离边。可属局通。其义易知。答不尔。局通对本取诸法本真若体若义。为因明所成立之门也。法体既决。定异前后(是一)设先举体。次举别义。以义分别法体之门。不为局通共相。通余法。是共义也。(是二)二对共相。其义大异。不可令相滥。问。若尔先后对共相。不通他哉。若云通者。滥局通共相。若不通者。后陈何不通喻。如无常义通瓶。又先后对名所成非成对。以因喻成后说。故名所成也。又如缕贯花者。一缕贯亦青诸花。众多花类有法同喻。又云贯通他上。他者对有法指喻依也。答。先后对共相。贯同喻。或不通义。能可案之。子岛释云。前后向上。局通流下(云云)此义难知。今且可云。二对共相。俱通上下。二对俱虽通上下。其意犹异也。先后对向上为本。局通流下为本。傍论之者。先后流下。局通向上。
  问两对本意何不同哉。答。局通对。诸法本有体义故。义自通余法。非今所案立。先后对入立量门。对敌欲令知义故。前后陈之。以后说今别前陈也。引喻只助令知此义也。量意云。局通对义。本来通他故。是为正意。后说义通有法体。依比量门所案立。前后言中。后陈义欲分别先陈故。向上为本。二对意。倩可案之。
  局通对所成立。(ト)先后对后陈所成立。其趣犹异也。第一对。体义敌者未知。成立令知。为所成也。是故体云所成也。前后对。有法元不为所成。以喻例成能别。故后陈云所成也。今成假他力。助成义也。重意云。前后对约在所。此置物所成。彼置物不被成之习也。局通对所成。立者前本有。若体若义为我所成。若法此体此义无(ト)知(ル)之物。并虽本有。他共许。已知有之物。今不成。对之云所成也。又局通对。不以后说分别先陈。分别是先后对也。局通对意。义是体上在故。通有法也。是故虽同向上。二对意异也。
  ○言陈意许对自性差别宗依宗体。
  先案云。宗体也。问。与局通何别。答。局通先定两宗所诤体义。是宗体也。先后成其体义。宗依也。言许显所诤留居之处所也”
  又今推云。宗依也。意许言下别义也。须举言陈之物。言下意许也。故属宗依。问。必为他用量能别。神我他用意许。非所诤宗哉。尤可言宗体。答。其以眼等之神我他用。(トキ)不相离性宗。为宗体也。只云神我他用之分。更非宗体。其言下神我他用。属言陈他用。为宗依也。宗依表里。分为言许故也。
  问。纂释比量所诤。云或诤言显。或诤意许(文)准之言许对。所诤宗体也。不尔岂诤宗依哉。答。彼释局通对也。局通对。所诤体义。留居四宗。
不同(ヨ)释(シ)分(ヲ)也。
  ○能违宗有意许哉。
  若有者。义断云。即四相违因。所违者是(文)若无者。有性非有性能违岂无意许哉。举共许有为言陈。非离实有性故。
  今云。本量既以意许。即言陈了。牒之举有性者。则是大有性也。只言略也。直举大有非之。问。本量又可尔。有性与大有性。言广略也。焉异能违。答。本量言许。实二重也。矫立习必带意许故。能违是遮诠。直非彼意许。何及两重哉。若能违有违许者。非有性能别。可有意许哉。若许尔者。意许岂在二处哉。又诸意许唯成其法。不可有法(トシアル)意许。
  有法自他相能违自他共之次。可沙汰定之。
  建历二年八月九日。复审之次记之。同法正觉院右笔。
  贞和五年五月二日交点了。去三月以正本即交合彼御本了。何非末代重宝乎(于时洛阳净菩提寺。)法印范缘(春秋六十。)
  元德二年十月二十九日夜半对红烛驰丹笔了。法印权大僧都觉(春秋廿五岁。)
  正庆元年九月十四日(未刻)以良算自笔本校合讫二十七岁。
  观应二年三月三日夜于灯下书写终功毕。拟讲显意。
  同十五日寅初于宝积院御所一交了。

明要钞卷第一(终)
12345下一页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