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90 69.P0603 释摩诃衍论勘注 (24卷)〖日本赖宝撰〗

2018-9-23 11:07 19733 0
简介
2290 69.P0603 释摩诃衍论勘注 (24卷)〖日本赖宝撰〗 《大正藏》第69卷No.2290释论序勘注  文。释摩诃衍论序。资持记上一上云。序有三训随义以释。一尔雅云。东西墙谓之序。如世墙序在堂奥 ...

2290 69.P0603 释摩诃衍论勘注 (24卷)〖日本赖宝撰〗


释论第二勘注第一

  文。已说立义分次说解释分等。
  私云。二分差别被根利钝义如五分建立也。以二分配于广略可有四重分别。一文略义广即立义分。二文广义略是解释分。三文义俱略即立义分。四文义俱广是解释分也。问。初二重尔也。三四义如何。答。立义分虽立三十三未及细判故不显深广无穷义理。解释分虽明四法判义理无尽故兼示余门深广。是故立后二门也。问。已说等结前生后释论辞欤。答。尔也。或云。指本论文。委如立义分结前生后释也。
  文。唯有四种法等。疏二云。初一句明此所有。次二句辨此所无。后一句显九论说(文)
  私云。上有二问初问其数次问其相。而颂无第二答说。有义云。余二十九门第二句答行相也。举二十九反显四法相也。一义云。准长行所余法门略不解释句只释唯有四法所由未云行相。次云何为四已下明行相。故知颂中唯答第一问未答第二问也。九论已说故者。勘十论造时起信必虽非末论互让其义故云已说故也。或又龙树在后作此释也。
  文。唯释四法等。疏二云。今解释分具明二门而不广释所入法者。若入二门达本法故。记二云。谓即别释后重之内一心法中二法门故。下文所说多约门者。谓令行人依此二门趣入所诠大乘法故(文)
  文。一者一体摩诃衍等。
  私云。门法各有十名。今立名据本论所说。谓立义分一体三自真如生灭四名建立之故也。
  文。一心遍满论等。
  私云。今十论次第法门建立次第也。
  文。二种论中唯释一法等。疏二云。本源玄理唯释不二。问。如是二论应有立义。若有立义。不二大乘应有因缘。如无因缘则无立义应唯三分。若阙初二云何。前论通指五分教法出兴法如是故。答。仰观二论必具五分。以前论说十论建立同一相故。后难善遣前难奚通。不二大乘应有因缘。许有因缘不离根宜岂不违前离根宜故。然今举有欲显于无虽说因缘非同因分称根施设令其断修实被之根。但欲令彼知此不二无实所被故不违前离根宜故。如是因缘理亦不无既具因缘明有立义(文)又云。问。不二大乘既属果分贤首清凉准其文理皆说不与教相应故。此论上文亦说不二离教说故。今何却指本源玄理二论同释不二大乘。岂不违前非教相应离教说故。答。有二解。一两论虽说不二大乘。但令知有不可剖折曲示于人。故亦名为不可说也。○二贤首清凉龙树之意据因果分各别为论果分法体不许与教而相应故离教说故。本源玄理据因果分相从而明。以果就因可寄言故有教说故(文)
  私云。二论释不二强非难义。然而末师等偏付花严作释故构种种通妨。据高祖立教者直释其义如菩提心论等也。
  文。何故诸论建立门中等。疏二云。十论立义分具标三十三。何故解释分说四或明一(文)
  私云。建立门者立义分异名也。散说门者解释分也。
  文。法体不分等。疏二云。立义欲就法体唯一不可分散故全本数。解释为据义门有多各别诠显故阙其数(文)
  私云。法体不分故立义分一处立三十三。义门得别故解释分各阙法数也。又义云。法体不分解释分举一全收故。义门得别立义分开立三十三故。(云云)但前义为胜欤。疏与记两师又据初义也。
  文。令使学者增长等。记二云。欲令增其力者。力有二种。一觉法力。二思择力。但云思惟彰觉法故(文)
  私云。具阙相望示存略。为令增思惟力也。全总作别故见别觉总。全别作总故闻总知别也。又义云。悬依略说四法令思择总体三十三也。初义兼亘具阙所由。后义但示阙数义也。
  文。教理甚深极玄等。疏二云。立义教理本数备收已是甚深皆起尊重。解释教理各委辨明又显玄极咸生赞叹(文)记二云。出生尊重赞叹心者。反显轻易成谤毁故(文)
  私云。疏意其深与尊重配立义分。极玄与赞叹配解释分。记意两次不相配。直反轻易生尊重也。寻云。此第三答说意如何。答。具略教理互周备法界甚深极玄。非以常情所图想矣(为言)
  文。法门广大等。疏二云。两重能入广大如空。两重所入无穷如海。不二大乘性海果分。口欲谈而词丧心欲缘而虑亡。故亦可法门广大。通指两重能所义理无穷别目不二性海。言不具谈思不知量。总显因果皆绝言虑(文)记二云。法门即目三十二种总别能所相对言故。义理以谓不二所依出生无穷如大海故(文)钞一云。如澄神海者。意言同海澄彻神圣如具十德百川味耳(文)
  私云。疏两义易知之。记同第二义也。或云。四义中第一义兼示具阙二义。次三义只释解释分。谓唯释四法增长智力令广解余法。复次于四法中述无穷义为示教理极玄也。复次唯释四法穷尽一切为显法门广大义也(为言)此中第三教法无穷也。虽云教理教之上理也第四教所诠理也。
  文。如是三门解释四法等。论第六云。言显示俱非绝离门者。若有众生除遣二执证得二空。通达诸法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断断照寂灭灭虑止无所达故如本。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文)钞四云。前对治离是生灭门。能所染净各各差别。○今究竟离是真如门。惑智双忘染净齐离。○若非真门必无此理(文)论第七云。复次为欲显示如一切佛无趣向则一切菩萨于彼无有趣向则中如如行故如本。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趣向义故(文)钞四云。复次为欲下此或依上真如门修(文)
  私云。三门中显示正义四法相显了有之。自余二门唯释生灭门法。真如门义未必分明。但对治邪执中立四门。一者显示根本总相门。二者显示人见对治门。三者显示法见对治门。四者显示俱非绝离门也。此中第四门即是真如门对治相也。次发趣道相门中又有趣向无趣向两释有之。其中无趣向即是真如也。又义云。三门各非释四法。只三门共释四法也。其中显示正义中四法具足毕。余二门唯释生灭令例知真如也。真如门中无有邪执及道相也。前义钞意后义疏意也。二义中初义为正也。
  文。依一心法等。疏二云。于一心法有二所入并开二门故成四种(文)钞二云。本心真如门者心即一一心法也。真如则是门也。心生灭门者心即一切一心法也。生灭则是门也(文)记二云。谓依一心建立四法。二门所显一体三自总以一心为所依故(文)又云。(记第一)下论既云依一心法有二种门。其一心法即是不二通所依体。是故论说以为恒沙法门体性。复是诸论共所宗故。论文自说体唯一故。然其所依亦有二种。一总二别。总则咸从不二法起。别则随近用故为所依。又前法喻义趣宽通。若本源玄理二论所明本法唯是不二。若其一心遍满等论所明本法唯是不二。若其一心遍满等论所明本法即是一体一心等法(文)又第一云。又一法界心即是不二(文)
  私云。论文了简三师意异也。疏意云。一心者二所入不分位即根本摩诃衍体一处也。有二种门者门名也。心者真如所入也。真如者门也。生灭亦尔也。钞意一心者即二所入也。有二种门者能入二门也。心真如者心之真如依主释总是门名也。次下云。心真如门有十种名(等文)即为证也。记一义一心者不二也。二门者科门门也。若依高祖释意者异上三义。一心者不二也二门者真如生灭门法也。法花开题云。不二摩诃衍一心本觉(文)然而异记义。记义二门不分为不二。今义真如生灭各有不二。广大神王等十种名同体别也。又异钞义。彼二所入分离真俗各别也。今二相全一体全一味也。又异疏义。彼体同用异(云云)今即体别用别而同同相似。凡三十二种种类各别而同一无差即名不二。故不二体无量全收法界。至下可悉之。
  文。建立四种法相门等。
  私云。疏钞意依一心法句开二所入。有二种门句开二门也。记意有二种门句下建立四法也。其义如上也。
  文。而其法体无有差别等。
  私云。门法各各十名随功能立其名。而其体性唯是一也(为言)
  文。毗摩诃健那等。记二云。十种梵语散文如次翻译可知(文)
  私云。圣法记中虽无翻名以义配之无有相违也。
  文。一者名为广大神王等。疏二云。喻中名同依异。法中体同用异。但取喻体不取喻依故(文)记二云。此之十名含于二义。一谓一体三自二种本法二合总标。则同名为广大神王乃至一心。分离别举则名为金刚主海乃至一一心一切一心。二谓广大神王等十总名则显二法平等一味不可分折不可离散。则是所依不二法故。如是二中前则名同体别。后则体同义别。名同未必体同。体同必具名同。是故论云名同义别(文)又云。又此十中六八与十直依法说余之七种法喻对明(文)疏二云。前五从喻受名。后五约法建号(文)
  私云。二法总体疏意体同用异(云云)记出二义。初义同名体别。后义体同义别(云云)钞当段虽无释以始终释思之体同名别为所存欤。今谓诸师义皆约因分云之。记后义又虽约果分体一为不二。异高祖所立也。论文云名通义别。可知别体而不二也。一非一非无数为一可思之。问。若二法体别者如何与真俗二门异乎。答。虽体各别而一味一相也。门全不尔。虽互相涉入所立即异也。例如六大人人各具一味为义。四曼互具轮圆差别为德也。门法亦尔详知之矣。
  文。一者鸠那耶神王等。记二云。金刚神王以喻一体。主海神王以喻三自(文)
  私云。二种梵名未详翻译。金刚主海可配之欤。金刚山者七金山欤。
  文。二种大乘不觉同异等。记二云。谓于二种大乘本法同异之相心犹豫故(文)又云。复举喻显二种别异。决众疑心不应谓一(文)疏二云。谓众极疑二种本法为同为异(文)
  私云。两师义二本法为异为同乎。答意其相各差别也(为言)学者义云。一体法上同相义与三自法上异相义不觉之也(为言)其中同相义难解故举两喻示之。若只二法同异何一体法必举二喻乎。
  文。佛造作相等。钞一云。言造作相者。瑜伽八十六云。如来将欲说法之时现四种相。一从极下座安详而起升极高座俨然而坐。二安住随顺说法威仪。三发謦欬音示将说法。四面目顾视如龙象王故云作相(文)记二云。谓法体深玄难可宣示。故佛造作相用以显。谓但作相状不假声名。故如楞伽中或有佛刹瞻视显法或有作相或扬眉等亦此之类(文)
  私云。两师义异也。但记义今既出声说法故违文意欤。
  文。又如金刚神王等。疏二云。金刚神王两番配合类一一心。主海神王一义指陈如多一心(文)
  私云。真如本法举二喻初自体纯净以类光明洁白之义。后功德净白以喻眷属清净也。生灭本法先举眷属通染净还显自体兼真妄也。
  文。二者名为大虚空王等。疏二云。第一空王以总太虚容东西空而得自在。第二空王以空容色而得自在。色容受者谓以空中容受色故(文)
  私云。东西别空及一切色法喻二门也。
  文。以无住处等。钞一云。以无住处者谓于无住空得自在。住处则是障碍义故(文)记二云。一体本法凝然绝离不与相俱故无住处。三自本法与相俱传而有差别故有住处(文)
  私云。无住处者别空也。东南西北等其相虽别共以无住所为空体也。有住处者色法也。下文云容受大种故。记释意无住及有住直名所入法(见)
  文。心如法理等。钞一云。一心至住处者此之四句前二法说后二喻明。各上属法各下目门(文)疏二云。一心真如本法理性能容真门自余空无绝安立处(文)
  私云。钞所览本一心法理(云云)下文多于真如门立理名。而今文明以所入名理也。
  文。金刚三昧契经等。记二云。初三昧经证成一体。后一地经证成三自(文)
  文。于诸障碍等。疏二云。然多一心于障无障能住持故如空容色使得住故(文)记二云。于诸障碍即五种有为法故。无有障碍谓即四种无为法故(文)钞云。若自门中通有障碍及无障碍二种义故。若对真如门无障碍生灭门内并名障碍故言于诸障碍(文)
  私云。于诸障碍无有障碍令住诸法(云云)又云。于诸障碍无有障碍(云云)初点疏记义也。后点钞意也。
  文。三者名为出生龙王等。记云。谓即真如而为宫殿法性相身恒沙净德以为徒众(文)
  私云。宫殿身相眷属合法未分明。今推义云。宫殿喻不二所依体故。身相喻所入当体眷属喻门欤。
  文。出生标岚等。记二云。标岚梵语即风名也。或云毗蓝及名旋蓝并翻迅猛(文)疏二云。标岚梵语此云迅猛风也(文)
  私云。一切差别平等者如次五有为四无为也。问。第一神王第三龙王如何异乎。答。第一出生义第三依止德也。又义云。二德虽同神王龙王二名又异。以之为不同也。自下诸名又尔也。
  文。四者名为如意珠藏等。记二云。一体唯净金主为对。三自通染满主为对(文)
  文。金翅鸟王命终等。记二云。观佛三昧经说。金翅鸟王名曰正音。于众羽族快乐自在。在阎浮提日食一龙王及五百小龙。于四天下更食一日数亦如上。周而复经八千岁终相既现。诸龙吐毒不能得食。饥逼慞惶求不得安。从金刚山直下从大水际至风轮际。为风所吹还上金刚山。如是七返然后命终。以其毒故令十宝山同时火起。难陀龙王惧烧此山即降大雨。滴如车轴鸟肉消尽唯余心存。心又直下七返如前住金刚山。难陀龙王取为明珠转轮圣王得为如意(文)
  文。利圆满者等。疏二云。真如所入利圆者也。良以性本无惑体元是真。清净解脱功德圆满。故所被根是圆顿器(文)钞一云。利圆者故者即下所说清净解脱者也。如二祖云本无烦恼元是菩提。此岂非是本来功德圆满者焉。非为圆根名利圆者。以是顿根故名圆者(文)
  私云。疏钞所释本无满字欤。据高祖释者真如即密藏中随缘门义也。仍圆满者者密藏机也。真言行人即本觉萨埵位故云尔也。
  文。譬如遮多梨鬼等。记二云。遮多梨言未见翻对(文)
  文。五者名为方等等。疏二云。谓有毫毛或是色相。方圆类寸故曰方寸(文)记二云。五方寸中谓方圆类等故名方等(文)又云。然前所说白毫相状未见明文。但准观佛三昧海经比类而释。彼经说言。如来初生眉间白毫满足五尺。如琉璃筒放已右旋如玻梨珠。太子渐大亦随长大。至坐道场端洁正直一丈五尺。有十棱现映蔽众目如万亿日。今此方寸多是轮王梵王福德天人所成就者。比于如来胜劣虽殊形相相似故引成(文)观经记(龙兴)云。或说右旋宛转如日正中。或言如天白宝三寸之团。其间空中如琉璃筒(文)钞一云。五者名为方寸者谓是毫毛。形方一寸故次论云如是二毫譬如明镜故云方寸(文)
  私云。唐本并三师所览本方寸也。但宗镜录所引方等(云云)是如来白毫余丈右旋卷之周圆径一寸故云方寸欤。又四方上下正等故云方等欤。往生要集云。丈六佛白毫长丈五右旋径一寸周围三寸(云云)寻云。钞释形方一寸者形方欤。答。不尔形四方径一寸云也。既引合明镜喻岂方形乎。
  文。一者白毫方等等。钞一云。一者白毫方等者。然此毫字后人写误应是色字(文)疏二云。二俱称毫两皆是色(文)又云。白乱虽殊体性无异随受一名俱通二号(文)
  私云。疏意二名互影之欤。但必萨伊尼罗两名全同故。抄释理尽欤。
  文。如是二毫众生身分等。记二云。由能照达众生身分故。如明镜或即二毫是其身分。如发爪等虽非执受亦是有情身分所摄。照用分明故如明镜(文)
  私云。据此释有二文点。一云。如是二毫众生身分显了分明譬如明镜(云云)一云。如是二毫众生身分(云云)疏钞无释也。
  文。六者名为如来藏等。疏二云。此如来藏正是所入。从真如门彰远转远缚之名。从生灭门得与行与相之名(文)
  私云。准下十如来藏当初三。总体如来藏即下大总持如来藏是不二大乘也。远转与行即彼第二第三如名可知之。依之思之十名皆不分之位。不二别体云事其义决定矣。
  文。远转远缚等。钞一云。离流转因等者。二句所离即生灭中觉不觉二也。故行异云真如门一心一念生为缚等。生灭门以生灭生以灭灭灭以为其行相。今此二名相形而立。远望与异义同水火。转即是行。并迁流义也。缚与相同。即是为相之所缚也。其唯有觉者与离流转因互释。唯有如如与离虑知缚互释。斯则远转真。之异名远缚如之别号。故唯识云。真谓真实表无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又真如门云无遣无立是也(文)
  私云。转者惑因也。缚者觉因也。如次五有为四无为也。真如离此二故云远转远缚也。行者翻转也。相者反缚也。亦是于惑与力于觉与力之意也。
  又云。言一一白白者可有二义。一云。作上结词。上一即唯有觉者。下一即唯有如如。非同生灭门有不觉不如故有二也。今此唯觉唯如故但一也。上白结离流转因。下白结离虑知缚。既绝二黑故名二白。一云。待生灭门各上标下释。意言。一自是一白自是白。非同生灭对多名一。待黑名白故云一一白白也(文)
  文。楞伽契经中作如是说等。记二云。次经总有四译不同。今即大唐实叉难陀译。名大乘入楞伽经。七卷成部。彼第五卷大惠菩萨问蕴处界生灭之相。若无于我谁生谁灭。佛答彼云。如来藏者是善不善因。能遍兴造一切趣生譬如伎儿变现诸趣。此经偏明下转之义。真随妄转故说为因。与彼妄合名受苦乐等。似生似灭故说云若。是假非实故如伎变(文)钞一云。为善不善因者。且总相说善即觉义不善即不觉义。为者作也。即当与义。受苦乐者苦即生死乐即涅槃。故下文云于惑与力于觉与力出现生死涅槃法故。与因俱等者即一法界有为无为二种自在。与彼能熏为无为法。不异义故犹如伎儿者即幻术人也。故下文云譬如非幻幻人于诸幻事随其所应与力用故。如幻自身为诸类身而自身不现故法准思之。故下释云藏者即覆藏义(文)疏二云。若就能与其唯本法。善不善因者善即是觉不善不觉。于惑于觉与力为因。生死涅槃从此出现。受苦乐等者谓一法界有为无为二种自在能熏所熏多法和合。故受苦乐定俱时转故(文)
  私云。依钞释可读为善不善因受苦乐也。意云。善不善因者惑因觉因也。惑因者无明因也枝末果也。或无明乃至起业因也果报果也。觉因者始觉五十位因也佛果果也。本觉反之。为者与义。因字属所作也。下文云于惑与力于觉与力出现生死涅槃之法(文)二种与力因也。出现生死涅槃果也。据疏释可云为善不善因受苦乐。(云云)所入本法自为因出现有为无为也(为言)此意因字属能作若依此义与因俱者所作善不善法还与彼能作所入因体俱生灭云也。记义又同疏也。二义中钞义叶论意欤。
  一楞伽经通上下二转欤事。
  四卷楞伽经云。大惠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如来藏者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文)记二云。此经偏明下转之义。真随妄转故说为因。与彼妄合名受苦乐等。似生似灭故说云若(文)笔削记第三云。善不善因者杀等十恶为不善不杀等十为善(文)
  私云。依此等释楞伽偏明下转之义。下论又云。与行与相如来藏与流转力法身如来令覆藏故。楞伽经中作如是说(等文)钞意通上下二转。善不善如次觉义不觉义配之。今论意钞释叶之欤。
  文。七者名为一法界等。疏二云。纯白法界如空劫时无杂物故。无尽法界如住劫时有万物故(文)又云。纯白无尽皆是门名。本法从彼以彰名故(文)
  文。空种无碍等。疏二云。言空种无碍者空字是门种无碍者是法。是空之种无碍依主彰名。遍种无碍准此而释。俱言种者皆取性义。与空与遍而为实性皆无碍故。又或种者即种类义。谓真如门体如相如空与不空种类不一(文)记二云。空有二法类非一故。经说云种。遍谓周遍即无尽义(文)
  私云。引证之中二种法界名字虽无之以义势证之。经题又名真法界。可知说二种法界也。
  文。八者名为摩诃衍等。疏二云。此中有二。一者一体摩诃衍。二者三自摩诃衍。大觉经证如第一论(文)
  私云。如前说者指论第一立义分释也。
  文。九者名为中实等。疏二云。第一义谛亦名中实。等住中实如独明珠无杂影故。别住中实如顺明珠现众像故(文)又云。离边释中真心解实。以此实理远离真俗二谛边故。由此本法名为第一义谛(文)又云。如异同珠者异属所现影各差别。同属能现珠明无异。摄差别影归同体明故云异同。次同异珠反此而说(文)
  私云。独明者独明珠。顺明珠可训之也。
  文。十者名为一心等。疏二云。且第一者上言是一指所作门。唯一一故。下句方云是一一心立所入名。此中一心从彼所作门上立名。是一之心。依主建名。又第二者上言是一切。亦指所依门具一切故。下句复云是一切一心亦立所入名。此中一心但从能作以立其名。一即心故持业为名(文)记二云。二名之内各具标释。谓初标立云是一是一切。次释成云是一一心是一切一心。(文)
  私云。疏意是一真如门名也。是一一心同所入名也。名一一心即是也。仍是一之是一一心依主释也。于其所入名字又细往论之。是一门德也。一心直是所入也。亦是依主释也。是一切等名字亦尔也。初二字门名也。次四字所入名也。略云一切一心是也。印板本是一切是一一心(云云)切字脱落欤可勘证本也。学者义云。是一切是一本又有其理。生灭所入一切归一一心也。真如所入一一印一心故也(云云)记意标释也。是一法有之。所谓是一一心也是一切等亦尔也。私义云。是一是一共门名也。一心所入也。是一切是一切亦尔也。重言之者真如门有体相二如生灭有有为无为二法故也。若据是一切是一本者。是一切指觉不觉。是一指总阿梨耶识。一心指所入欤。
  文。第一一心随所作等。记二云。随所作者谓本法是体门法是义。义从体生说名所作。所作真如平等一味随所作门名为一心。理实能作亦即名一。今随所作立其名者。为欲拣异生灭心故。随能作者。所作生灭差别无量。今随能作名为一心。第一一心能作所作皆名为一。第二一心能作名一所作名一切。所作一切随能作一亦名一心(文)
  私云。此释意真如门即是一故随所作立一名。生灭门即是一切故。若随所作难名一心。仍约能作名一心也。私仪云。五重问答中释前重三自一心云一不能一假能入一。(等文)准此意前重一心名字犹假能入。后重不待能入于所入直立一心。但其中又真如所入绝待微细离相待直难名一心。仍随所作门立一之名。生灭所入有相待义故呼能作名一心也。下一心法经文始终皆此意也。
  文。一心法契经中作如是说等。记二云。次引成中初身子致诘三。初叙昔闻。次何因下陈今说。后将非下正致诘。谓昔尝闻一心法体不可以形量取故非大非小。不可以染净知故非法非非法。绝于观待故非同非异。离于数分故非一非一切。略陈其四广应成百。前三因举后一正来。以疑今说(文)又云。虽复名一及与一切但是假名。是故前后二经所说不相违背(文)
  私云。佛言下如来答说也。文相易知。因一故等者。唐本云。因一故一生灭一心。因一故一切(云云)记一云。因一故一因一故一切(文)钞云。经云生灭一心因多故一(文)两师所览各异欤。而言一心等者。别释生灭所入名字也。
  文。如是十名总摄诸佛等。记二云。问如上十义皆同显示真如一体唯是净法生灭三自通染净法。徒益文繁有何差别。答乍观似滥详审无参。二种神王所生纯净杂染异故。二种空王能摄无住有住异故。二种龙王所具德用体性异故。二种如意利益解脱三聚异故。二种方寸照达一味差别异故。二如来藏力用无转有转异故。二种法界自体无相有相异故。二种大乘运载一体三自异故。二种中实为依真如生灭异故。二种一心立名所作能作异故。以斯条别无所繁杂。下文分相唯三异者。理实有多从显说故(文)私云此义皆约所生所立等分别二法差异。今谓不尔欤。凡十名通二法法体同故也。然其十别皆约功能立之。第一依止德。第二容受德。第三出生德。第四利生德。第五显现德。第六含藏德。第七体性德。第八运载德。第九离边德。第十灵明德也。于此十德中各有相待绝待二义。故立如斯差别也。
  文。真如十名等。疏二云。十句梵名如次翻对(文)又云。问前文两法今此二门同共立名号如来藏。门法名滥拣辨若为。答此门开为真如真如等如来藏。则通真俗二谛摄故。他法开为远转远缚等如来藏。彼唯属其第一义谛。故知前后名字虽同义不相滥(文)
  私云。如来藏一名通二所入及二门。虽似相滥二谛义门别故无有相违。又钞出二义。彼钞一云。此具二义。一云但无杂与无乱令覆及覆藏二二义别故。二云彼法开为远转远缚等二藏别名。此门开为真如真如等七藏别目(文)初义无杂者真如所入无烦恼杂故。无乱者真如门无他智乱故。令覆者生灭所入于惑觉与力。令覆净法故覆藏者生灭门自体覆藏故。后义所入开二藏别。门开七藏(十如来藏中第四已下七也)私义云。门法十名互通义为示之以如来藏一名通立四法也。且影略虽分别之而实互通也。如不二平等门者亦通果分。如寂灭寂静者通所入也。问第二第三及第九如何别乎。答第二就法体恒沙功德无有高下。平等平等故。第三约义门唯有一乘道更无三乘浅深异路也。次第九离待对义也。非谓所具染净等功德也。问如来藏名字通二门德也。何云真如不共乎。答约多分云尔也。
  文。生灭十名其相云何等。记二云。与前真如相翻而立。一翻前二。○二对前一○六翻前三○余名翻对行相可明(文)疏二云。生灭十名翻真立故。一对前二。二对前一。三四五名如次对前四五六名六对前三。其后四名次第同前配之可见(文)
  私云。藏识门者自体含藏摄持一切染净诸法故。犹如第八识也。凡生灭一门十识之时八识分济也。即此义也。有去有来者上上去去下下来来有之故云尔也。世间门者此门中虽有染净二法相待俱成故总名世间也。论第十二种世间互相破坏(文)二种者有为无为也。又第六云。谓此门中假当待实真定赖妄无有独孤自立法故(文)流转还灭门者。上有去有来门约二转作业。今此名字就二转法体也。生灭门者一义云虽有九法且就五有为立名。如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也。一义云。通九法总立此名。如云生灭之言门之总称也。四无为又对真如假立法故受生灭之称也。问。第七如何异乎。答。第七通九法。第十但限五有为也。又义云。第七约所相法第十据能相法也(云云)私云。世间约杂染共会。生灭据自体起灭。理实虽互通约义门分别之也。
  文。各有所依摩诃衍等。疏二云。谓后重一体大乘依彼初重一体一心摩诃衍等。足验前门不是后法。斯为良证。三谛科拣已如前辨(文)
  私云。三师意别也。疏义后法直依初法。(云云)钞义后法初门无二体故。初门已依初法仍后法即依初法义也。记义展转为依谓后法依初门。初门依初法故云尔也。私义云。所依摩诃衍者指不二大乘欤。后法为所依即四法总中一心法也。此一心不二故虽云体一而实二所入依各异也。仍云尔也。
  文。各缘自依等。疏二云。一体大乘三自大乘各缘所依根本大乘为自境界。亦可。一心各缘所作自能依门为境界故。故下论云甚深真理非余境界唯自所依缘为境界(文)
  私云。记同初义。钞据后义也。后义为胜欤。
  文。同名异义故等。钞一云。此句通出形对后门异少同多之因由也(文)
  文。一者人众异等。菩提心义一(安然)云。如经持诵者。思惟而住于佛室(文)以此行者住佛室名佛位也。问。究竟佛地可名佛位。何以行者佛室名佛位耶。答。经上下文皆明入曼荼罗受三昧耶。从初发心乃至究竟皆名为佛。今且以初心者以显后心。问。其佛室何。答。义释云。凡修观行时先当以五字持身。如供养法中说○而在二明王中间名为住于佛室(文。此等是大阿阇梨秘密行处。若为初学人及于大众中不可辄说此法。文)
  私云。真如门秘密行人故超过十地住于佛位故。云清净解脱者也。若尔与不二门人何异乎。答不二门人一切皆从果向因也。真如门中犹有从因至果之义。仍二门异也。
  文。一心一念等。疏二云。真如门内自有修证非取异门一心一念。异门心念若生成缚不生为行。以此门中无断无缚唯取寂灭寂静为行(文)记二云。生缚者谓诸烦恼说名为生。犹如生食能为损。故缠缚有情难出离。故说名为缚。亦生亦缚二用俱故。如是生缚本来寂灭故云不生。心一境性明契此理说之为行(文)钞一云。谓此门中一切善恶都不思量。自然能入而为行故(文)
  私云。疏意一心一念モ生スルハ缚ナリ不生以テ为其行可训也。今心及念简生灭门心念也。记意一心一念ノコノ生ノ缚ハ不生可训之也。钞释文点同疏也。义势又不异欤。疏第一举天祐皇帝解云。一心即是所入本法一念即属能入行门。是心及念本不生长众生障缚即真门行(云云)此意一心一念ノコニノ生ノ缚ハ不生可训之也。问。真如门若许心念何念乎。答。下文所云寂灭寂静念也。定此念有多义。钞意寂灭寂静门也。念之一字所入一一心也。即依主释也。疏虽无释始终意同钞义欤。记寂灭等五字皆为所入也。天祐皇帝解五字同为门也。私义云。五字通为所入欤。真如门与本等故以所入体缘门用。是照体独立义也。
  文。以生灭生等。钞一云。即下功德四相灭彼过患四相(文)
  文。寂灭者名为一心等。疏二云。寂灭者名为一心证真如门与本等故。寂灭体相同一心故。又一心者名如来藏证生灭门与本别故(文)记二云。所引经文即同十卷第一中说。为欲证成本等本别二种义故(文)钞一云。如来之性隐而不现名如来藏(文)
  私云。经文四句初二句摄用归体故证本等义。后二句依体起用故证本别义也。三师意皆同也。又学者义云。四句皆证与本等义如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必别义乎。但证一边者本等义难解故引证也。本别义易知故不引证也。
  文。各缘自依为境界故等。钞一云。二解。一云以能依门缘彼各自所依法故。以生灭门行相易知。其真如门但约门法平等义边假说缘故。不尔何以下十心中并无真如门名之心也。一云。生灭门中但于门内理为所依体。智是能依用。以用缘体亦得云各缘自依也。如珠发光还照珠体如次拣二所证差别。即此义也。初义为正。以与前法相翻说故(文)
  私云。自依者生灭真如各自所依摩诃衍也。问。真如门无心念云何缘之乎。答。有二义一虽无实能所以平等义假说能所缘义也。二由与本等义门又具心念也。故钞下释云。若约相真及与本等即有心义(文)
  文。是名为七异等。记二云。何故前法但明三异不说人行及位地耶。谓人能作行依行成位。如是之义相显为门。本法玄微隐故不说(云)
  私云。若克性论之于所入位又可有此三异。依之因缘分八种根本总体位立别因缘。立义分于不二等三门各有菩萨二乘一切异生(云云)但今约显相于门立之。所入玄极废行位等为显之也。
  文。真如有一种等。
  私云。一种者唯杂乱住也。有二者上转下转也。
  文。回向即信心等。疏二云。引大本经四句如次贤凡乱住初后乱住果圣乱住圣贤乱住。或此四句初即凡位始终相即。次则因果始终相即。次则圣位始终相即。后则因位始终相即(文)
  私云。抄同复次释也。记似正释也。
  文。十地为初地等。记二云。准演义钞引彼经文第四卷中。先长行云大惠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说无所有妄想寂灭法。颂中有七偈。后二偈明不立位地。即同今论所引之文。彼钞释曰。初之七句以义配同。最后一句据理都泯。十地则为初者同证如矣。初则为八地者初地不为烦恼所动同不动矣。第九则为七者第九同第七无生忍矣。七亦复为八者纯无相观与八同矣。第二为第三者同信忍矣。第四为第五者同顺忍矣第三为第六者第三地中获三惠涅槃第六地中得胜般若同惠义矣。无所有何次者结上经文于第一义无次第相续等。但彼所引而与今论文相小异义意大同(文)五教章下云。若依顿教一切行位皆不可说。以离相故○若寄言显者如楞伽云。初地即八地乃至云无所有有何次第(文)
  私云。若以真如配显教。如斯相即之义尚是用门也。正真法体无有位相也。但今为秘密者初地与十地无高下意矣。同十六大菩萨位故心也法门也佛也菩萨也更不可有浅深。仍如此作不次之说也。凡于无相真心必不可论杂乱所因。然而由一往义济作如此释也。而实无穷自然可云之也。
  文。一岁母一时生五十岁儿等。疏二云。真修经中五十一位摘信为母余位为儿。生五十一岁者。意云。以五十岁男儿生在一岁母腹。法合即配五十一位亦乱住故(文)钞一云。生五十一岁者应是一岁母生五十岁儿。子母相计共五十一。权回一岁句首读之。或生五十儿在一岁母。故表五十一杂乱位。故下文说有五十一位始觉智故(文)记二云。其一岁母喻初信心五十岁儿以喻因位五十心也。然其开合则成二势。谓开则各别喻五十位。除初信心加后等觉。合则但喻法云一地。五十一岁丈夫男子以喻妙觉究竟果位。谓初信心即五十位即是佛位。理应影兼后即于初中即初后。义相可解(文)
  私云。此中疏钞两师共五十一位义也。一岁母者十信中初信也。以之为母。自第二信至妙觉为儿也。生五十一岁者生五十一岁大丈夫男。右点疏意也。左点钞意也。二义大概同也。释成上义更无别义也。大丈夫勇子者共属所生儿也。记意存两节。初四句约因位论相摄。此中一岁初信也。五十岁又有开合二义。开义并取第二信已上乃至等觉五十位喻儿也。合义但取第五十位法云地喻所生儿也。是约等觉一位开不开云开合义也。次二句信心生第五十一位佛母释之也。或义云。真门杂乱不可顺文句不论前后相违只如文可训之。一岁母一时生五十岁儿。彼五十岁儿怀妊一岁母生五十一岁大丈夫男子可训之也。母子互为能所岁数亦增减更离常情故作如是释也(云云)
  文。或岂如是有等。记二云。真如理中不可。定有绝诸相故不可定无。冥合证故。○如楞伽说。譬如水泡似摩尼珠愚小无智作摩尼想计着追逐。而彼水泡非摩尼非非摩尼。取不取故(文)
  文。心生灭门正智所证等。钞一云。此段二节而具三意。一则逐难辨前法异。二如即是所明法故。二则逐难辨前境异。二如即是所缘境故○三则逐难辨前位异。二如即是位所证故(文)
  私云。此第三义为正欤。当段前后皆约位作释故也。凡位者其体非有别物。即以真如理为体下生灭真如如来藏释云。如来证法若刹那不住者。一切圣人不成圣人(文)是故今位异释中专约真如判其不同也。钞师未知位体故约三义作推说欤。
  文。真如门理理自理故等。记二云。二皆真如以何为别。绝待对待各差别故(文)
  私云。理自理故者有多义。一义云。真如门理理外无智理智全一故绝相待。云智皆智也。云理悉理也。生灭门虽云理智即一犹存理体智用之义。仍理智二法相待俱成故云尔也。一义云。真如理唯证相应故更离是理非理分别。生灭门理犹带义味故为智之相分义有之。然而真如门一向非无智品也。又义云。生灭门意虽存理体真证相应等义犹以法体常然不坏名理。契当此理显了明白称智。仍理智分界差别粗细二法各异也。未真证是名因位也。契当方至果位。真如门中所入一心灵明体上平等一味义理显了云理。仍理理自立别此外有智还证之云义无之。若心智缘之云即是契证也。未证位起智用缘彼理云事更不许之。一证唯寂非位位梯登。是故云理自理也。第三义为正欤。第一义一乘教谈之。第二义三乘等意也。皆生灭门义非真如门意故也。举是一隅者今举有障无障一义兼示相待绝待等万端义门也。是义于位异中有无量所由。举其一边也(为言)又义云。总结上七异也。七异中先委释位异一义兼令例知余六异也。疏二云。人众等六例此可知(文)即此义也。
  文。谓以真如门摄一切法等。记二云。谓以下释成三。初释皆摄真如摄法无不皆如。生灭摄法无非生灭。是故皆摄一切诸法。二然真下释各摄。谓真如不摄随缘生灭生灭不该绝待真如。随其所作义不同故。三而言下释总摄。随门摄法无所遗故总言通二无不摄故(文)宗镜录第二十七云。如金庄严具者。真如随缘成生灭。生灭无体即真如。犹如真金随工匠之缘成诸严物严物无体即是真金。应立量云真如生灭二门是有法。互相摄故是宗。因云不相离故同。喻云如金庄严具(文)
  私云。此一段有二义。初浅略义后秘密义也。初义者二门修行种因海未及不二果分故。虽摄诸法分界别故约差平二义各收法界犹如微尘同相瓦器异相也。是故皆各总三字悉分界别上义也。后义者二门不二全体遍收故即为果分也。若约此义云之者皆摄者。莲花部理体不二意也。各摄者金刚部智德不杂乱意也。总摄佛部理智冥合之义也。总意云。二门不同而同不异而异。是即性德圆满海之意也。若又约三门胜劣云之者。真如虽摄生灭生灭不摄真如。不二虽摄二门二门不摄不二等重重义可有之。留心可思之。问皆摄与总摄如何别乎答泯而摄之名皆摄。存而摄之云总摄意似遮表矣。
  文。皆悉平等。论第一云。平等平等一皆无有别异。各摄诸法故然终不杂乱(文)记二云。皆各总摄故曰平等。义不相滥故云各别(文)
  文。以是二门不相离故等。记二云。由此二门与一心法不相离故。皆各总摄一切诸法(文)疏二云。问答梗概故俱言直(文)钞第一云。谓不同上来非一非异委曲问答故云直也(文)
  私云直释二门不离何由一心法乎(本云)文保元年八月二十五日(子刻)于东寺西院小子房草之毕。金刚资赖宝。历应二年十一月二日(亥刻)于东寺西院僧坊书写交合毕。
  权律师杲宝。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