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3 77.P0786 宝册抄 (10卷)〖日本杲宝记.贤宝补〗

2018-9-23 13:07 7761 0
简介
2453 77.P0786 宝册抄 (10卷)〖日本杲宝记.贤宝补〗 《大正藏》第77卷No.2453宝册钞第一。  金刚顶经翻译事。  略出经翻译年记事。  同经略出十八会中何会耶事。  同经具译四千颂梵 ...

2453 77.P0786 宝册抄 (10卷)〖日本杲宝记.贤宝补〗

《大正藏》第77卷No.2453

宝册钞第一。

  金刚顶经翻译事。
  略出经翻译年记事。
  同经略出十八会中何会耶事。
  同经具译四千颂梵本否事。
  同经四卷六卷两本中以何为治定耶事。
  义决译六卷略出经事。
  教王经翻译年记事。
  教王经译出初会品第一曼荼罗事(付三十教王经具译初会事)。
  略出教王两经梵本不同事。
  两经说相不同事。
  两经所说会会次第不同事。
  塔内无量颂本即为法尔本欤事。
  两经本朝请来事。
  金刚界大仪轨撰者事。
  同仪轨译出金刚界大曼荼罗行法事。
  同仪轨异本事。

宝册抄第一。

  福贵道诠群家诤论上云。夫真言宗者。近代所传。未详所师。彼宗是三论之支流耳。唐朝不空三藏(末详何许人也)译大毗卢舍那经七卷及金刚顶经苏悉地经专以为宗简(文)。
  此师以秘宗称三论之支流。未辨所由。胸臆浮言不足会通。就中广智三藏芳名振五天。德化盛三朝。飞锡超迁严郢圆照等书碑铭记行状。其本并行于世。然云未详何许。有眼之士岂不笑之乎。又大日苏悉地两经者。无畏三藏所译也。而云不空译违失之甚也甚。或复以龙树释论慈觉大师疑月忠伪作。以萨埵释经智证大师称不空述记。如此异说条目稍多。今为决其正讹且就所学之要本举经论译家示章疏述者。因抄说相梗概。粗注请来祖名。兼勤结集传者。以加部帙之末。略有十篇。分为十轴(矣)。
  第一(金刚顶经) 第二(大日经)。
  第三(苏悉地经) 第四(大日经供养法)。
  第五(理趣经理趣释) 第六(般若心经)。
  第七(菩提心论菩提心义) 第八(释摩诃衍论)。
  第九(大日经疏义释) 第十(两部大经结集者)。
  金刚顶经翻译事。
  承和二年三业度者。官符云。金刚顶经梵本有十万偈。大唐所翻一百余卷有十八会。一一会各说三十七尊乃至百八尊四种曼荼罗四印等。超过诸地顿入金刚秘密藏。不经三劫速证大日尊位○大毗卢舍那如来与自眷属诸佛菩萨金刚天等自受法乐故所演说。从金刚萨埵亲授大日如来付属师师相传七叶于今矣(文)。
  私云。高祖大师三学目录所载金刚顶部经轨。金智不空两三藏所译六十二部七十三卷也。官符文大唐所翻一百余卷者加何经轨乎。可决之。此中以略出教王二部专为金刚顶本经故。今且就此两经所记其要目也。
  金刚顶略出经条条。
  略出经经翻译年记事。
  金刚顶经义决云。此经百千颂本此国未有。此略本至此土者。于开元之初金刚菩提三藏阿阇梨云。我从西国发来度于南海。其有大船三十余只。一一皆有五六百人。一时同过大海。行至海中逢于大风。诸船及人并皆漂没。我所附船亦欲将没。尔时两本经夹常近于身受持供养。其时船主见船欲没船上诸物皆掷海中。当时怖惧忘收经夹。其百千颂亦掷海中。唯存略本。尔时我发心念作除灾法。大风便止。去船周回可一里余。风水不动。船上诸人皆归于我。渐渐发来得至此岸。来到此国于开元七年中至西京。一行禅师求我灌顶。闻有此异希有法门。乃令伊舍罗译为汉文。一行等乃亲自笔授(文)。
  贞元录第十四云。
  七俱胝佛母准泥大明陀罗尼经一卷(第二出与日照三藏译者同本。开元十一年于资圣寺译)。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亦云经。开元十一年于资圣寺译)。
  金刚顶经曼殊师利菩萨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开元十八年于大荐福寺译)。
  观自在如意轮菩萨瑜伽法要一卷(上三经并出梵本金刚顶经。最要抄译。非全部。开元十八年于大荐福寺译)。
  右四部七卷其本并在。
  沙门跋曰罗善(上声)提(地之上声)唐云金刚智。南印度摩赖耶国人(此云光明国。其国近观音宫殿补陀落山)。婆罗门种。幼而出家游诸印度。虽内外博达而偏善总持。于此一门罕有其疋。随缘游化随处利生。闻大支那佛法崇盛遂泛舶东逝达于海隅。开元八年中方届京邑。于是广弘秘教建曼荼罗。依法作成皆感灵瑞。沙门一行钦斯秘法数就咨询。智一一指陈。复为立坛灌顶。一行敬受斯法请译流通。以十一年癸亥于资圣寺为译瑜伽念诵法及七俱胝陀罗尼。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至十八年庚午于大荐福寺出曼殊师利五字心及观自在瑜伽法要。沙门智藏译语。又于旧随求中更续新咒。智执总持契所至皆验。秘教流传寔斯人矣(文)(续古今译经图记(智舜撰)同之)。
  大宋高僧传第一云。十一年奉敕于资圣寺翻出瑜伽念诵法四卷七俱胝陀罗尼一卷。东印度婆罗门大首领直中书伊舍罗译语。嵩岳沙门温古笔受。十八年于大荐福寺又出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删缀成文(文)。
  演密抄第一云。温古者师讳也。师学该显密职在翻译。准开元录。金刚智三藏于资圣寺译瑜伽念诵法七俱胝等经四部。法师笔授。若非深达秘旨。焉能措笔于是哉(文)。
  私云。玄宗朝开元十一年于资圣寺金刚智翻译金刚顶四千颂略本。四卷六卷略出经是也。依贞元录大宋传。译语伊舍罗笔受温古(云云)。依义决。伊舍罗译语一行笔受(云云)。两说相违会之有二义。一义云。笔受温古如传录文。然义决一行笔受者非略出经。是五字心陀罗尼品如意轮瑜伽法要笔受者也。依之大宋传曼殊室利五字心陀罗尼观自在瑜伽法要各一卷沙门智藏译语一行笔受(云云)。彼义决总示金刚智翻经时译语笔授等。必非举略出经翻译也(云云)。但料简有疑。一行禅师者开元十五年入灭(云云)。何接十八年译场乎。仍大宋传文恐误欤。一义云。略出经翻译时一行温古两人共为笔受者欤。仍义决云一行。传录云温古。决文一行等者。等字所指当温古欤。又如开元录等温古为略出等二部笔受者。然演密抄意为四部笔受者恐误欤。
  笔受者两人例。
  贞元录第十一(玄奘段)瑜伽师地论百卷(见内典录弥勒菩萨说。贞观二十二年五月十五日于弘福寺翻经院译至二十三年五月十五日毕。沙门灵会明湷等笔受云云)。
  略出经略出何会乎事。
  问。略出经者十八会中略出何会乎。将又通十八会一一出其要欤如何。答。多略出初会。十八会最要专在初会故也。少又出余会要欤。先略出初会者。四卷略出经第一云。略说一切如来所摄真实最胜秘密之法(文)。初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会。与略出经文符合。谓略出经中有四会。一成身会。二羯磨会。三昧耶会。四供养会也。比校施护三藏所译三十卷教王经(初会四大品具译之)成身羯磨三昧耶三会初会初品六曼荼罗中第一曼荼罗摄也(三卷教王经同说此三会。于供养会者不说之。但三会次第与略出异也。谓成身三昧耶羯磨为其次第也)。第四供养会六曼荼罗中第四羯磨曼荼罗摄也。此外初品中第二三昧耶曼荼罗(或云陀罗尼曼荼罗)并第二品第一大分曼荼罗等出之。次出余会要者。略出经所说初起行住等印明正觉坛十三尊曼荼罗秘密道具等三卷教王经不说之。又三十卷教王经不载之。定是出余会要段欤。
  发问集第一(心觉)云。今略出经教王经者说金刚顶十八会初教王会。有四大品之中初金刚界品。有六曼荼罗之中初金刚界大曼荼罗。何以知。经第一二三卷初言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一二三故也。但此一品犹未译尽第二陀罗尼三微细四供养五四印六一印曼荼罗。于今此略出教王四卷三卷中不译出之。但金刚智译金刚顶三摩地仪轨。金刚界六曼之中第六一印曼荼法也(云云)。
  略出经具译四千颂梵本欤事。
  问。略出经者四千颂略瑜伽悉译之欤如何。答。一义云。四千颂悉不译之欤。其故者梵本十万颂唐国所译三百卷可有之(见都部要目等)。准知四千颂唐国所译可为十卷许。若尔者略出经若四卷若六卷非四千颂全本欤。贞元录第十四举略出经四卷五字心陀罗尼品一卷如意轮法一卷。上三经并出梵本金刚顶经最要摄译。非全部也(云云)。金刚智开元年中渡海之时金刚顶广略两本随身此外不出所持经。而广本没海中。唯存略本。以知略本四千颂随所用别出或为四卷或为一卷欤。一义云。义决意以略出经为金刚顶经略本。而略本颂数定四千偈。已以略出经称略本。岂非尽四千偈乎。但以梵本偈颂分量不可定唐国译经多少。其故大日经梵本三千余颂无畏三藏译为七卷。教王经梵本四千颂施护三藏译为三十卷。六度经梵本九千五百颂般若三藏翻为十卷。华严经梵本三万六千颂觉贤三藏翻为六十卷。若不达两国语法者辄以难一定者欤。又金刚智来唐之时两本外要枢经轨等少少有随身欤。所谓金刚智所译不动使者轨要略念诵经为胎藏部经。为两本外之条勿论也。然者彼五字心陀罗尼如意轮瑜伽法要必非略本四千颂摄欤。已上两义宜仰明师决。
  四卷六卷本内治定本事。
  寻云。略出经四卷六卷两本中以何可为治定本耶。答。贞元录第二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亦云经)。大唐南天竺三藏金刚智译(新编入录云云)。
  禅林录云。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一部六卷(不空三藏译纸三十四张策子二帖)。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一部四卷(旧本不着译者名。与先请经其文小异也。四十四张云云)。
  造意血脉云。金刚界大法梵本有百千颂。金刚智三藏译四卷。不空三藏译六卷。一行禅师制决三卷(云云。此文初举四卷略出经次举六卷略出经。后举义决云一行制。同海云记说欤)。依此等文案之。四卷本金刚智最初译也。六卷本不空重令再治之欤。六卷本有品号。四卷本无之。然八家总录注云。治六为四。颇有加减(云云)。今见经文。四卷本第四所说灌顶法中授名供养等事六卷本阙其文。是为最初草译故(欤)。贞元入藏录载四卷本。高祖大师请来此本奏入三学目录。是为治定本故也。但山门承澄僧正抄云。治六为四(文)。恐展转误欤。高野录云。四本旧译金刚智(文)。圆觉录云。六本不空译(文)。年来不审之间。或胜本治四为六云。尤可指南。岂资本师治哉(文)。此料简一往虽似有谓。总录文治六为四之本犹以可为正欤。其故安公选定事业具支灌顶中所引用是四卷本也。以六卷本称别本。注中引之。可知此师以四卷本为治定欤。但至禅林录等者。金智不空相共译之。故且注六本云不空译。于四本未云金智译。故非相违也。于造玄记者恐是误欤。犹可细择之。
  金刚顶经义决释六卷略出经事。
  寻云。金刚顶义决者两本略出经中释何本乎。答。教王经疏第三云。然检决文。只释别本(文)。别本者六卷略出经也。四十帖第十云。金刚顶经三本有之。疏旧本者是四卷略出经也。别本者六卷略出经也。新本者三卷教王经也(云云)。同第三十三云。义决释经六卷本也。所怙文全同之(云云)(文)。可思之。
  寻云。彼义决六卷略出经悉释之欤如何。答。海云记所载义诀三卷(云云。造玄血脉同之)和汉两国所流布唯在上卷中下缺之。教王经疏第四云。金刚顶诀但释东方四大菩萨不释南方以下经文(文)。六卷经第二初说东方四菩萨诀上卷终于此文。自此以下文定中下两卷释之欤。
  金刚顶大教王经条条。
  教王经翻译年记事。
  贞元录第十五(不空传)云。至癸巳年天宝十二载○全赴河西至武威城住开元寺○请译佛经兼开灌顶演瑜伽教置曼陀罗○时西平王为国请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三卷。行军司马礼部郎中李希言笔受。又译菩提场所说一字顶轮王经五卷。及一字顶轮王瑜伽经一卷并一字顶轮王念诵仪轨一卷。并节度判官监察侍御史田良丘笔授。又承余隙兼译小经(文)。
  付法传下(不空传)云。开元二十九年秋先师入塔之后有诏○使南天竺龙智阿阇梨所○天宝五年岁在景戌自师子国还○至十二载○译金刚顶真实大教王经等一十卷(文)。
  大原僧都四十帖云。不空遂于龙智所请来百千颂于唐土。只译出教王经一部。三十七尊一会作法也。而其大本不译传。是于大唐国非其器故欤。而示大本大概十八会指归是也○又随要要从其大本各译出一尊之法。所谓千手文殊一字顶轮等诸金刚顶瑜伽之经轨等是也(文)。
  私云。不空三藏天宝五年(景戍)还唐朝以后同十二年(癸巳)于武威城开元寺翻译教王经等一十卷(具如上文)笔受者李希言也。又依飞锡碑文超迁行状大宋高僧传等。天宝十三年三藏令起武威(云云)。年纪聊相违。可悉之。
  寻云。贞元录第一云。肃宗代宗朝三藏大广智不空译金刚顶大教王等经一百四十一卷(云云)。具列一百四十一卷之中最初举教王经三卷。而此经若天宝十二载译之者。是可玄宗朝录。文何列肃宗代宗朝所译之内乎。答。贞元录第十五云。玄宗肃宗代宗三朝所译经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三卷○(一百一十部一百四十一卷其本见在云云)。不空三藏翻经流通虽及三朝。专肃宗代宗之间盛行化。故录第一且就其增胜云肃宗代宗朝欤。一录前后岂可令相违乎。第一卷次金刚智无能胜等所译。为玄宗朝。对彼以不空且云肃宗代宗朝三藏也。
  教王经译出初会少分事。
  问。教王经者十八会中译出何会乎。答。金刚顶经略释云。是经有十万颂三百卷十八会。其第一会名一切如来真实摄教王。于阿迦尼吒天宫说○初会中有四品。所谓金刚界降三世一切义成就遍调伏。是四品中各具四智印。初品四印中先广说大曼荼罗仪则。故曰仪轨品(文)。
  教王经疏第一云。今此经于四大品是初大品故云金刚界○言大曼荼罗者。六种曼荼罗中举初兼余故云大曼荼罗。又此初会曼荼罗为余会本故云大曼荼罗也(文)。
  私云。依十八会指归初会有四大品。金刚界降三世偏调伏一切义成就是其次第也。第一金刚界品说六曼荼罗。一金刚界大曼荼罗。二陀罗尼曼荼罗。三微细金刚曼荼罗。四一切如来广大供养羯磨曼荼罗。五四印曼荼罗。六一印曼荼罗也。第二品说十曼荼罗。第三四两品各说六曼荼罗。彼三卷教王经者初品六曼荼罗中第一金刚界大曼荼罗翻出之也。金刚顶经开题云。此三卷者初一品中翻出之(云云)。又云。金刚界者总名。已下别名(云云)。是则三卷经初各标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品。金刚界者初品总名。大曼荼罗者六曼荼罗随一。故云已下别名也。三十卷教王经初品中第一曼荼罗名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分。与不空所译无差异。译出第一曼荼罗之义无疑也。
  寻云。金刚顶经开题云。大曼荼罗者。一切如来具四种身。谓大曼荼罗身三昧耶曼荼罗身羯磨曼荼罗身法曼荼罗身。此会有四品即表四身。初品说大曼荼罗身具三十七故云尔(文)。此意初会四大品表四曼。金刚界品即表大曼荼罗。故云金刚界大曼荼罗。仍非六种随一大曼荼罗。然者三卷经者初品悉译之欤。如何。答。如前云比挍三十卷教王经。此经者正译六曼荼罗中第一曼荼罗。而四大品第一与六曼荼罗第一总别虽殊同大曼荼罗为体。故以六曼之第一即释四品之初品也。凡四曼不离重重相累故约分满不二大旨如是释之。
  付。三十卷教王经具翻译初会事。
  佛说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三昧大教王经三十卷。
  右经大宋朝大平兴国年中西天三藏施护等奉诏译。
  同第三十批云。此经一部梵本四千颂译成三十卷总二十六分。自第一分至第五分终并大乘现证三昧摄。第六分至第十四分终并金刚三昧摄。第十五分至第十八分经并法三昧摄。第十九分至第二十二分终并羯磨三昧摄。自下四分并诸部秘密教理所摄起(文)。
  私云。此经至第六卷初说金刚界大曼荼罗广大仪轨分了。其文与不空所译三卷经大同也。批文现证三昧金刚三昧法三昧羯磨三昧者指金刚界等四大品也。依十八会指归。四大品各有大三法羯等六曼荼罗。降三世品更加教敕大曼荼罗等四种。彼此总合说二十八曼荼罗。然三十卷经四品中不说一印曼荼罗。施护三藏所传梵本令脱落故欤。未详由绪矣。
  略出教王两经梵本事。
  问。略出教王两经梵本如何。答。勘见处处文。于金刚顶经有三本不同。其文如左载六卷略出经第一云。我今于百千颂金刚顶大瑜伽教王中为成就瑜伽法故略说一切如来所摄真实秘密法要(文)。
  义诀云。此经有百千颂。广本非此土所闻。并是诸佛大菩萨等甚深秘密境界相。亦非声闻缘觉及人天小智之所闻知○此略瑜伽西国得灌顶者说授相付。而其广本亦不传之。其百千颂本复是菩萨大藏经中次略也。其大经本阿阇黎云。经夹广长如床厚四五尺。有无量颂。在南天竺界铁塔之中。○时此大德至心忏悔发大誓愿。然后得入此塔中。入已其塔寻闭。经于多日赞此经王广本一遍为如食顷。得诸佛菩萨指授所堪记持不忘。便令出塔。塔门还闭如故。尔时书写所记持法有百千颂。此经名金刚顶经者。菩萨大藏塔内广本绝世所无○此经百千颂本此国未有。此略本至此土有(文)。
  表制集第三(不空三藏遗书)云。吾自髫龀出家依师学业○方授瑜伽四千颂法○先师寿终○远游天竺得十万颂法藏(文)。
  理趣经开题云。此金刚顶瑜伽经有二本。一广本即法佛恒说法曼荼罗是。次分流本。即龙猛所传十万颂经是(文)。
  宗秘论云。广开秘密之胎藏。根源三百卷西方具有此土不传。根钝难宣。略成七轴。顶经十万余偈四卷流行。秘密瑜伽二九说摩乎律教微细难穷(文)。
  海云金刚界记云。金刚顶经梵夹略本四千偈。中本十万偈。广本则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微尘数偈(文)。
  私云。依上来文。金刚顶经有三本。一广本。二百千颂本(海云记云。金刚界毗卢遮那梵本经百千颂即十万偈也。文。探玄记第一云。依梁摄论第十胜相云。百千经者是花严经有十万颂名百千经文)。三略本也。先广本者铁塔内无量颂经也。颂数无量故云无量颂。是则非此土所闻。次十万颂本者龙树菩萨开塔诵传之经也。十八会指归云。瑜伽经十八会或四千颂或五千颂或七千颂都十万颂(文)。次略本者于彼十八会十万颂中传法圣者略出其枢要有四千颂。金刚智开元七年所持来略瑜伽是也。略出经梵本当之。次不空三藏天宝五年请来十万颂大本。彼大本十八会中初会有四大品。教王经三卷译出初品中。然则略出经梵本四千颂略本也。教王经梵本十万颂大本也。
  寻云。大师大日经开题举三本不同。理趣经开题唯出二本。若尔者可云大日经三本金刚顶经二本欤。何云金刚顶经有三本乎。答。于金刚顶经有三本者。以义诀为本据。如上引但理趣经开题不出略本者有其意。谓理趣经十万颂十八会中第六会经译之。是则略无量颂广本为十万颂。略十万颂为四千颂。爰广本虽非理趣经梵本。依为根本所依经举之。四千颂本非依经故不出之。本兼末末不摄本故也。
  略出教王两经说相不同事。
  寻云。略出教王两经说相建立旨趣如何。答。教王经疏第三云。次释经文者。今依金刚顶诀等一一释之。然检诀文。只释别本而彼前译意在明修行之相。故经初说修行之法。今此新本趣在示现如来顿证秘密说法之相。是故先明现证等觉神变之相。虽有此殊而前后之本。从此以下其文稍同故。故双其文以示经旨(文)。此中前译者指略出经。新本者指教王经。教王经直明如来说会仪。故初说现证成觉相次明三十七尊三摩地。略出经传法圣者于十万颂大经略出行者入修轨则故。初明修行方法次说三十七尊三摩地。从此以下其文稍同者。六卷略出经第二普贤菩萨授宝冠绘彩金刚菩提心智灌顶品第七以下文并教王经第一一切如来性于自身加持以下文指之云从此以下。委旨披文悉之矣。
  两经所说会会次第不同事。
  问。两经所说会会次第如何。答。对受记第五云。问。金刚智前译略出经唯说羯磨三十七印真言及三十七功德三摩耶三十七印真言及三十七功德。而不空后译教王经大印说三十七功能。不说印真言。三摩耶印说三十七印及功能不说真言。法印云法印胜契如本仪次说真言功能。羯磨印说三十七印及功能不说真言(云云)。今疑大印中三十七印及真言三摩耶印中三十七真言法印中三十七印羯磨印中三十七真言何等。答。教王经意大印中说金刚萨埵大印成就仪已云。诵弱吽鑁斛身中入诸佛。故知三十七尊各以羯磨印三摩耶印一一成就本尊身名大印也。此中三十七功能是同略出经三摩地三十七功能文也。故知此中各用羯三二印之中三摩耶印之功能也。略出经先出羯磨三十七。次出三摩耶三十七。次第盖是此中大印成就之次第也。又三摩耶三十七真言即法印三十七。法印三十七印契即三摩耶三十七印。而彼经中以为二者。不空为对四曼荼罗前作之分为四种三十七。故轨下文亦有大三法羯四印。故法印文云。法印如本仪者是上三摩耶印也。又羯磨三十七真言即教王经上中两卷神变文中三十七尊真言(已上)。
  金刚界三密抄(觉超)云。私云。略出经说羯磨三昧耶供养。会次第同轨。教王先三昧耶次羯磨不说供养(文)。
  私云。略出经所说三摩耶会五佛真言与教王经并大仪轨所说有异。自余真言两经全同也。略出经所说金刚界品中第二陀罗尼曼荼罗五佛明也。委细如下注(矣)。
  寻云。慈觉教王经疏四卷略出经为旧本三卷教王经云新本。是次件两经谓同本异译欤如何。答。教王经者直以大本经译之。略出经者以略本译之。梵本已各别也。岂称同本异译乎。但新旧两本者。两经虽别本说相大同故。引证释成时且前译为旧本后译云新本。强非云同本也。
  无量颂本即为法尔欤事。
  问。铁塔内无量颂广经即法尔常恒本可云耶。答。中古先德料简不同也。大经要义第一(实范)云。问。金刚顶经无量颂本非是法尔本欤。答○私案金刚顶经法尔本如华严恒本性海常谈似彼常转。此亦不论会数多少。金刚顶无量颂本如华严上本经夹如床在铁塔中可结集本。彼亦结集中之上故。此经十万颂本如彼下本。颂数传者皆同故也。故金刚顶无量颂本结集中上。必可分流。又论颂数非法尔也(文)。●●抄第四(信证)云。问。义诀云。其大经本阿阇梨云。经夹广长如床厚四五尺。有无量颂。在南竺界铁塔之中(云云)。此三本中何本哉。答。法尔本也。付法传云。又问。此塔者为人功所造为当如何。答。此塔者非人力所为。如来神力所造(云云)。又云。观其内即法界宫殿毗卢遮那现证率都婆是也。三世诸佛诸大菩萨所谓普贤文殊等皆住其中。则金刚萨埵等灌顶加持诵持所有秘密法门宣布人间(云云)。其塔已毗卢遮那现证率都婆等。所纳经教大日萨埵法尔结集经。故今云法尔常恒本(文)。私云。依实范上人意者。以无量颂本属随缘。此外可有法尔本也。依信证僧正义者。无量颂本即可法尔本也。两德料简各有所由。且依慈尊院僧正(荣|)。并宝严院先师法印(赖|)口说。后义相叶大师解释欤。
  寻云。义诀释无量颂本云厚四五尺虽云无量颂实可有颂数。何以此经直可云法尔本乎。凡法尔经者。释云。道之本无始无终。教之源无造无作。亘三世而不变。遍六尘而常恒(云云)。无量颂经已蕴结安塔中。是随缘结集经也。全非法尔不变教。若尔者实范料简犹似宜如何。答。今宗意虽云周遍法界。非无分限方域。虽存分限方域。实周遍法界。以刹尘方便开八叶坛。以无极大悲制十人限。皆此意也。方丈室安高广床。芥子收大须弥等。岂以常情可量乎。是故塔内即法界道场也。所安之经教亘三世遍六尘。不可论颂数分齐。故号云无量颂。但厚四五尺者此是密号名字也。非情谓限量。四四曼。五五大。秘密甚深幖帜也。若为常途四五尺分限者。岂云无量颂经又云根未有堪乎。若法尔本外有无量颂经者。大师处处释举两部经本之中法尔本外何不出无量颂经乎。何况理趣经开题金刚顶经出二本。一广本。二十万颂本也。依金刚顶义决立此两本。彼文云。广本非此土所闻(云云)。又云。此经有百千颂(云云)。是其本文也。而诀意彼广本者塔内无量颂本也。即云菩萨大藏塔内广本是也。开题指此广本释法佛恒说法曼荼罗。大师解释深旨显无量颂广本。即法尔经者欤。
  略出教王两经本朝请来事。
  问。略出教王两经谁人请来本朝乎。答。大师御请来录云。
  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三卷○大广智不空三藏和尚译。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一部四卷○金刚智三藏译(文)。
  八家总录上云。本经集录一。
  金刚顶瑜伽真实大教王经三卷(内云。金刚顶一切如来真现证大教王经。实摄大乘不空译。贞元目录圆觉无注。新入仁·行·运·珍·睿)。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六卷(两本金刚智各小异。仁)。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两本并金刚智海·珍。私云。此二重出治六为四。颇有加减文)。
  同录云。金刚界灌顶本经法二。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六卷(金刚智仁。录外)。
  佛说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一部六卷(运与前小异也)。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金刚智。海·珍治。六为四颇有加减)。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四卷(睿与前小异也)。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法四卷(亦云。经贞元录梵释寺圆觉寺缺注私云。上三同经。已上六四两经是同经治定也。治六为四。互有加减文)。
  付。金刚界大仪轨撰者事。
  些些疑文(智证)云。或云。金刚界大瑜伽本者三藏元不译出之。口授俗士。次彼自记出之呈览三藏。即蒙许可仍始流传(云云)。此有凭不。若非虚言。请示其人(已上)。
  金刚界瑜伽记(智证)云。金刚顶瑜伽初归命文是三藏作之自归三宝。引起下文普贤与金刚萨埵及莲花手(云云)。
  石山记云。不空三藏造此仪轨(云云)常用此说(云云)。
  同仪轨译出金刚界品行法事。
  金刚界对受记第六云。今此大轨初金刚界品金刚界大曼荼罗行法故。不可以余品曼荼罗而摄此中也(云云)。
  又云。今此仪轨是六曼荼罗中初金刚界大曼荼罗修行之法故。不可以第五四印第六一印安此中也(云云)。
  私云。此仪轨说四会成身羯磨三昧耶大供养是也。初三会出金刚界品中第一金刚界大曼荼罗不空所译三卷教王经说相与此同也。后大供养一会出金刚界品中第四广大供养羯磨曼荼罗。教王经不说此一会。略出经说此会。三十卷教王经此等会具以说之。但供养会终所出散花等十七种杂供养三十卷经不说之。是非初会所摄故欤。又仪轨所说三昧耶会者。三昧耶印与法印真言相合出之。同教王经说相。彼经第三云。次复我今当遍说法印。胜契如本仪(云云。此后三昧耶会三十七尊真言说之)。对受记第五云。法印文云。法印如本仪者。是上三摩耶印也(云云)。可知之。又略出经所说三昧耶会五佛真言与大仪轨全别也。彼经五佛真言是金刚界品中第二三昧耶曼荼罗(亦名陀罗尼曼荼罗)所出也。何以知者。三十卷教王经第六说彼曼荼罗三十七尊真言。其中五佛明同略出经说。自余与略出经异也。今准例五佛明案之。三昧耶会三十七尊明相通六曼荼罗中三摩耶曼荼罗欤。大仪轨所说羯磨三昧耶二会印明虽大曼荼罗所摄。然亦兼通金刚界品中第二第三曼荼罗。故此轨虽别不说彼两个曼荼罗行法。相连第四广大供养羯磨曼荼罗以四会行法令拟属金刚界品四种曼荼罗欤。又此轨说第五四印第六一印否诸师所传非一途。具如别抄矣。
  同仪轨异本事(付本朝请来事)。
  八家总录云。
  金刚顶莲花部心念诵法一卷(内云。念诵仪轨不空译。贞元新入目录。圆觉云。金刚顶莲花经心念诵法海运睿云或云二卷可史)。
  金刚顶莲花部心念诵仪轨一卷(仁与海本少异又睿一卷与前海仁两本小异。都有三家一卷异本)。
  金刚顶莲花部念诵仪轨二卷(仁)。
  金刚顶瑜伽真实教王念诵法二卷(不空或一或二或四又睿新本二卷又行二卷都有四本两卷。少少文异以上录文)。
  私云。此仪轨有一卷二卷。异本共以现行流布就。一卷本如总录文海仁睿三家本少异(云云)。今检仁睿别录不载一卷本。如何。又二卷本仁珍睿三家请来也。如总录圆行同请来之。然彼别录不载之如何。又一卷本无四会品号。二卷本有品号。成身会品羯磨会品为上卷。三昧耶会品供养品为下卷。亦二卷本陈三昧耶后说莲花部百字中真言。一卷本不说之。至念诵分说金刚莲花二部百字也。或云。品号本亦大师有高览欤。二卷大仪记内题下注大师御讳。彼记被载四会品号同轨文也。又延命院僧都九会密记以品号本为证据明此轨唯四会行法。然者东寺亦以品号本可为指南欤。但石山内供四卷次第专引用一卷本兼引二卷本名新仪轨。是为后日将来故也(二卷大仪轨记大师御作之条颇有疑。若宗睿记欤)。
  贞和六年正月十二日于东寺西院僧坊书写之了。大法师贤宝(生二九)。
  后日书加本仪轨等料简了。
  右旧损尤甚也补缀成就传于来叶了实见此宝册则金刚顶经传付明白也后叶得意而褫焉。
  延享第四丁卯岁夷则尽日。
  僧正贤贺(俗寿六十四)。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