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2 37.P0308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二十卷但欠卷十五)〖宋.智圆述〗 ... ...

2018-9-28 07:25 15241 0
简介
0662 37.P0308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二十卷但欠卷十五)〖宋.智圆述〗 卍新续藏第 37 册 No. 0662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No. 662-A 刻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序  释迦文佛。五十年间。转大法轮。其究竟极 ...

0662 37.P0308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二十卷但欠卷十五)〖宋.智圆述〗


卍新续藏第 37 册 No. 0662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二

  钱唐沙门释 智圆 述

  昏明交际者谓夜分尽明相出即书云昧爽也。

  旭明也。

  表智等者智生如明相出惑灭如夜分尽。

  涅槃之力者由观涅槃故能断惑发智也。

  为此等者为此会机缘宜此表报皆令即事解理故于晨朝昏明之际放光也。

  六色者经云其明杂色是总标耳青等即六色也。

  六法谓五阴及神我也六法是妄事佛性是真理事之与理不即不离如冰与水。

  又青下表三语释也圆教理教俱实名随自意藏通理教俱权名随他意别教教权理实名自他意经表二语意则收三以随自他只是合二故也四教虽殊同归佛性。

  颇梨亦云颇?迦此云冰玉即时谓水精也其体莹彻故随物变色马脑亦然案此宝或色如马脑因以为名。

  又大下表涅槃释此即引下经文与此放光义合也涅槃如海大身喻佛九界差别故云种种同依涅槃如俱居海今文既云其明杂色何殊种种咸出面门岂异居海故云正应表此。

  又济下表六道六根释以六对六其数且同不应约色说义济六道有界内外异净六根有真似异(云云)。

  光所照中经三千大千者俱舍云四大洲日月苏迷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倍说名一中千此中千千倍说名大千界。

  高广互现者前声但云有顶今光但云十方此乃经家互现其文应知声亦十方光亦有顶声光即不思议事用也由心性遍故事用遍事用心性一而已矣问众生亦具此性声光何不遍耶答众生在迷非局而局如木具火性岂能遍烧诸佛已证非遍而复如钻木出火遍烧一切迷悟虽异心性无殊若能反照自心方知事用有本指归在此后学尚迷。

  他人等者他解以前普告众生为旧众故以此文六趣为新既云其中所有是知即前声光所召之众耳不可妄分新旧。

  蠲三障者此三障蔽三德故通名障六趣是果报障法身德罪垢是十恶业障解脱烦恼是三毒障般若问业障后三即是三毒与烦恼何别答光明疏云任运常有是烦恼本起决定心发动身口必牵来报者是业。

  经一切消除者请观音云消除三障无诸恶即其义此乃消除分段变易二种三障也又离障显德是别义即障显德是圆义。

  在文易见者即心忧是意举声等是口举手等是身业也。

  经呜呼者叹声也。

  障除等者由蒙光照灭三障恶生三德善感佛恩深闻垂灭度所以三业恋慕疾往拘尸得见世尊也。

  指于等者五行十德只是破障生善故指光召序之。

  尔时者尔此也陆谓地山水谓大海无明即障中惑爱见即障真惑二互相依者若论无明是根本见思是枝末者但可枝依于本今以无明体遍见思乃是本依枝义其犹水地相依故云互耳。

  痴爱者痴即无明爱即爱见当令机熟者翻破此惑故动地表报也言翻不言破者翻反也反妄即真反惑即智真妄体同其犹反掌意显圆破故云翻耳。

  复言下点示。

  动是形震是声也故约六种以辩之起涌等者新云动踊震击吼爆(音剥)今用旧名谓摇飏不安名动自下升高曰起疄垄凹凸曰踊隐隐有声名震砰磕(苦盖反)发响曰吼令物觉悟曰觉新云击如打搏爆若火声。

  广则等者六即上文列也显今经略举形声二耳。

  十八动者于六中一一又三谓动遍动等遍动直动为动四天下动为遍动大千动为等遍动余五例此六动表住行向地等妙六位破惑也亦可表净六根六根获净必由破惑十八动者法华疏表净十八界今表六位各破三障又表六根各破三惑则以此经显三德义合例前应云指于地动序涅槃义文略耳证第一义由破无明地动既表破惑故与义章符合不序用章意如前说。

  然声下明前后随机也。

  忧海者忧苦深广如海也。

  大劫者谓成住坏空八十增减也今于住劫二十增减中至第十减弥勒出世至第十五减有九百九十四佛相次出兴若请大劫则妨此也。

  渐短者谓从八万四千岁时百年减一年至十岁也今释迦既在第九减百岁时出故请尽此减劫至人寿十岁时故亦不妨后佛也。

  俱婴者婴萦也。

  孤露者孟子云幼而无父曰孤露则失其覆荫也。

  杂众者谓具有凡圣大小也。

  行中道者即同此经云凡夫者有二乘者空菩萨之人不有不空也。

  季孟者月令注云孟长也仲中也季少也季孟间即中仲也。

  有事者逐形迹亲疏也声闻形出俗网证经为亲故前列也天人形乖服异迹非侍奉证经为疏故后列也菩萨形不捡节迹无定处既不同俗复异于僧处季孟之间故居中仲。

  有表者声闻忻涅槃天人着生死各有所偏菩萨不忻不着居宗求中故在两间又声闻表真菩萨表中杂众表假。

  减数列者他见同数众中初列十万亿河沙次列二十河沙因分为减数列也。

  于初分道俗者于增中以声闻菩萨为道以优婆塞等二十一众为俗也。

  今意如前者不取他人分节也。

  骇令后问者骇惊也即光动二召也令后问即声召也经云若有所疑今悉可问为最后问意云虽在左右但光动惊骇发声令问即是召其机发也。

  从多者谓佛边人少召来者多从多为言故通名召此义正云佛边不假召也前以机发名召来故佛边亦召次以身到名召来故约从多也。

  时有等者即问上通序已定数言比丘八十亿百千人今何故云时有无量耶。

  言无下答也谓前列上首故定其数耳。

  如弟(至)两楹者楹柱也谓资之尊敬事师如父故称子师之谦让视资如弟在尊让之间如居两柱之内故弟子之号虽关二义而但名于资故云而目一事诸梵下毗尼母云下座称上座为尊者上座称下座为慧命。

  美其德业者谓不以年高为长老也。

  云云者谓纵是耆宿若无德业亦号年少故四分律云阿难头白而迦叶号为年少呵云汝众欲失汝年少比丘俱不善闭诸根贪不知足等毗尼母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九夏名上座五十夏已去一切沙门国王之所尊敬是耆年长老此约腊高为长老与阿含异也。

  扇绳者母恋此子不肯改嫁如绳系扇也。

  善容者以色貌端正故也年一百六十岁无病无夭知将来事者知彼舍命必为魔王夺我大位故化作罗汉形现变诱之出家也。

  存善者三业恋慕也经其身下是身心浊下是意发声下是口问意者忧悲是思惑无学已断故答中约四教明之。

  残习等者思惑虽尽以残习在所以忧悲例如身子多嗔毕陵多慢此藏义。

  又示下既达即空忧悲自息但示为楷式模范令众生仿效知攀慕于佛耳此通义也别惑无明也别在菩萨所破通惑见思也通三乘人破故以罗汉无明未破则有界外忧悲例如迦叶哀动大千闻琴起舞等此别义也。

  是佛法界者忧悲由心所变心即三谛忧悲亦然三谛遍收名佛法界故罗汉忧苦无非法界何所怪哉此圆义也。

  类也者漏尽比丘气类既同自为群党周易云方以类聚也。

  心自在者心即定也大品云心得好解脱即俱解脱人慧得好解脱即慧解脱人慧人有退即惑有再生义故无不生德今是俱解脱果不退故惑不生故心自在是叹不生也。

  所作已办者已破见思已得无生智故云是叹无学智也由具智故为良福田即应供义也故大论云自利益竟故名所作利益他人故名已办也。

  离恼者烦恼害慧命名贼离即杀义。

  根亦是贼者六根染尘起诸烦恼也故调伏六根必离烦恼离恼由调六根展转相成耳故同是杀贼义以罗汉名含三义故经家次第叹之。

  无容自威者威畏也令他畏故方名威耳言威德者由自有德故令他畏。

  夫象等者经本多云如大龙王据今疏释当改王为象陆行显现譬慧照了水类沉潜譬定寂静此则龙象二物也既表定慧则但自行若约象能运载龙能致雨则化他亦成经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也或只下但是象之一物褒美曰龙故云龙象故引帝释宝象为证。

  婆罗应翻清净以婆罗门翻净行故即清净宝象也步虚变化力用如龙故名龙象如文选东都赋云登玉辂乘时龙注云时龙随方色之马凡称龙者美马之言也此亦名马为龙耳。

  弥顺化他者苦作二类譬于定慧则一往但在自行今目宝象为龙超忽化身适悦诸天以喻三轮被物故大顺化他义也步虚化身喻身轮现通奏乐适悦喻口轮说法变化由心喻意轮鉴机也经文龙象在先威德居次今先释威德者或是从便或经本不同经成就空慧者无学究竟乃名成就。

  经逮得己利者逮徒载反说文逮及也大论云八正道及沙门果是名罗汉己利是无量诸大弟子得道及果二事俱得故名己利。

  旃檀下檀林馥郁如戒香普薰兽王威物如智慧断惑不言定者慧由定发举慧必知有定也又前以龙象譬定慧竟亦经家互现也净众谓禀戒慧之人。

  小乘真子者小者以菩萨为似子二乘为真子大乘以二乘为似子菩萨为真子。

  以大(至)功德者示经文显本而说即是法身大士故得结上自行化他之德若是小乘则阙化他也。

  注云云者意在于此。

  经离常住处者谓嚼杨枝须往屏处则离平常禅诵之所也。

  显胜行初者大乘机动初显圆行也。

  经澡漱者谓漱口澡手漱所溜反说文云荡口也澡洗手也。

  简非浅近者中道第一义空非小乘偏空也。

  问极者佛性是至极之理也。

  今奉此召者还作众生翻见之缘也故下经即云调伏因缘。

  顺动召者因动而往名为顺召能召是佛所召即诸大弟子。

  玄相领悟者谓能妙解佛旨叙述其言领于三召也自非法身权行其孰至于此乎分真智人方知妙觉智人之意其犹蛇见蛇足也。

  谓所奉者所召奉召也。

  阿姨等者皆出家大尼相呼召也验此经中初人云女者亦是大尼之通称也。

  别论等者且约此方一往而分若论尼即西方之音女即此土之语则不分二别也。

  位可知者即指一切亦是大阿罗汉经文也。

  如上者讲者当取上文消经令听者无滞。

  奉三召者节经如科。

  菩萨语通者若偏若圆初心上位皆称菩萨故。

  世人中如龙者家语云鳞虫三百有六十如龙为之长故人有德行超众者以龙比之汉书云宋纤字令艾隐于酒泉南山太守马岌造之而不见叹曰先生人中龙也史记老子列传云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良贾深藏内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及其淫志是无益于子之身孔子谓弟子曰老子犹龙吾不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也此皆世人中如龙耳今经所叹乃是圆顿菩萨超出三教贤圣之人名人中之龙耳。

  经安住不动者本际常寂也。

  经为化等者即应以女身得度现女人身也。

  迹何下点示经文以后释前也由四等应物故现女身故云四无量心故也。

  本何等者由解二死缚得自在故住不动故云得自在定。

  尚能作佛等者举胜况劣示其迹广也他人与今家指通位为本迹其义稍然今但云通位自收本迹以别指高位为因果其义未允若谓十地是因作佛是果者经既云能化作佛知是迹施非自行果也故斥云难见。

  为二下云云者例前分所召奉召也。

  释数中人多等者以多识故闻必欢喜得福即生善以大破小即破恶佛生迦毗罗城此河近城与佛同乡是佛住处义当入理有兹四义故大小诸经咸举喻数也。

  类中具存西音应云菩提萨埵译人略提埵二字菩提云道萨埵云心摩诃云大也安师翻为开士始士又翻为大道心众生古维摩经翻高士新云菩提质帝萨埵此云觉有情此由东西音异故致人情取义不同既翻不定故存梵音。

  释论下释菩萨义也初引大论次引大品能具十义方为菩萨据义以释稍通四教但以化他广狭自行远近区以别之皎然可见藏通但化六界名狭通至化城名近别圆化该十界名广通至宝所名远疏文正意且在于圆故下疏云文中多叹圆菩萨德也又经论十义俱以利生为首者以菩萨兼济为怀故初释论十义中一切众生者十法界也问菩萨云何教化佛界耶答分真菩萨教化名字等佛界也又名字解有浅深观行五品高下相似十信阶差俱以上位教下即是化佛界众生也一切诸佛即十方三世也四土摄生名净一切偏圆遍学名曰尽持佛种不断者转教传灯分别佛土者了知净秽知弟子众则难调易调别众生心则皆有佛性断惑则枝本俱倾知根则权实习异此之十义不出自他二四唯自一三五七九十唯他六八通自通他既正意在圆故俱云一切。

  复有下指广也门虽无数岂越自他自他不同岂越十界一念具十自他何殊四土四教三惑三谛十界收之罄无不尽既释菩萨心境须明道远乎哉反观即是大品十门例之可见。

  龙树释中不计等者以无缘慈遍覆法界至于成佛利益不休度脱众生出二死苦化功归己名大庄严。

  二下贵即国城妻子贱则奴婢仆使内谓正报外谓依报身命是正贵贱属依一切之言不出此四。

  三下亲者爱而厚之冤者憎而薄之常人之情也今菩萨九品行慈齐令得乐故云悉均。

  四下虽知佛性无差而薰习有异故随其本习演说三乘然后会权归实故云同到涅槃。

  五下不谓我能度众生彼菩萨不能名不得彼我亦不见我是能度众生是所度小般若云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清净无杂心者中道净慧不杂二边也。

  萨婆若此云果智。

  世间所作者十界因果也。

  一二等者一谓唯心二即名色三谓戒定慧四谓四谛等然此十门前五化他后五自行余意例前。

  如别记者如法华净名等疏也若以今文经论十义明四教义者且如藏教第一则教化度脱六界众生乃至第十则知柝教四门之根了教柝增数之法通别例作(云云)。

  文中下显今意也今既在圆故略前教。

  方便位者三教贤圣也。

  下地法界化益者现九界身说四教法也。

  海德者大集第五云世尊在欲色二界中间大宝坊中说法是时三千大千世界大水盈满犹如大海然诸世界国邑舍宅山林树木上至色界无所娆害悉见如故尔时水中出生无量分陀利华青琉璃茎真金为叶等尔时大众各各自见坐此华下其华出大光明遍照十方无量世界大众问佛何因缘故世界满中大水犹如大海佛告弥勒下方过于大千世界微尘等国有一世界名宝庄严其土有佛号海智神通如来彼有菩萨名曰海慧欲来至此故现此瑞今云海德者即彼海慧但名异耳若约观解不无同异海德约所观立名海慧约能观立名三德如海故云海德三智如海故云海慧海有三义深广含众流真谛如深俗谛如广中谛双照如含众流。

  八不思议者一渐渐深入乃至第八不增不减下文即第三十卷经也。

  举八十法门者彼经第三十一云佛告舍利弗东方去此度十恒河沙微尘等世界有世界名曰不瞬是土有佛号曰普贤如来彼有菩萨名无尽意时舍利弗语无尽意言唯愿仁者当说菩萨般若波罗蜜如诸菩萨所得无尽善男子般若波罗蜜云何行云何入无尽意言如闻修行善入思惟舍利弗言云何如闻修行无尽意言闻者具八十行所谓欲修行顺心行毕竟心行常发起行亲近善友行无憍慢行不放逸行恭敬行随顺教行从善语行数往师所行至心听法行善恶思惟行不乱心行勤进心行生实想行起药想行除诸病行乃至得一切佛法行等善入思惟者具三十二相谓善入受持定善入分别慧善入心柔和善入身独行等约观解者真俗中俱无尽以三一互融故也。

  无尽者境也意者智也智契于境境智合称故言无尽意。

  四弘兼下化者以二是上求二是下化对前单叹故云兼也。

  此约理者文中以理证智事教以释经文后二可见前三义者应知约理则单就所观约智则单就能观约证则能所合论以智证理故也以此分别其义惟明。

  所师者法为佛师故须敬重。

  无过般若者此约实相般若也然此妙理通为因果之体故普贤观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是大乘果者亦实相是今所叹者真因所显之体也而文引佛师佛初成道者以分果称佛故且引之。

  约证论者以智证理故名安住大乘安置秘藏与此义同故引之也。

  能生等者大乘是能生智慧是所生境能发智境深广故智亦深广也深则竖彻如理广则横遍法界即法华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也以函盖喻广以井绠喻深函井如境盖绠如智绠井绳也。

  约事行论者求法忘躯是事行也。

  雪山八字者即圣行品雪山大士从罗刹求半偈而舍全身也八字即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不以为难者求法心切不以舍身为难。

  日割三两者德王品中如来自说往因为涅槃故日日割肉三两足满一月卖与病家充药得金钱五枚奉献古释迦佛等。

  仙豫行诛者即如来过去为王名曰仙豫因五百婆罗门毁大乘教遂尽诛之。

  觉德破阵者即是如来过去为王名曰有德为拥护觉德比丘故与恶比丘斗战而死事见下经故不烦引。

  至此如海者至十地也。

  总叹四弘等者应云总叹菩萨四弘别叹菩萨四弘文之绮互耳。

  本誓愿者初心所发四弘也。

  世间者十界五阴众生国土三种世间故经云一切世间也。

  大悲等者谓一度众生二断烦恼是大悲拔苦集之苦也。

  大慈等者谓三学法门四成佛道是大慈与道灭之乐也今但言随顺故是总叹也。

  罪垢对治者防非止恶即对治义。

  解未解者者解(加买反)谓解除烦恼业缚也问定慧能断惑何独戒耶答烦恼之贼戒能捉之定能缚之慧能杀之戒最在初故举之耳。

  相从三宝相因而有故曰相从因太子成佛故今有刻檀之像因四辨所宣故今有黄卷之法因五人证果故今有剃染之僧此因佛世之三而有灭后之三故通云相从三宝也诸文明三种三宝以理性为同体以佛世为别相以灭后为相从亦云住持今束而言之只是理事佛世灭后俱曰相从又刻檀等言且约灭后。

  若发下菩提是能觉之智名佛大道是所觉理名法境智不二即事而理和合融通名之为僧又境智和融能起大用事以法界众生和理以真如法性和故云事理和融名僧也前解通凡后解局圣文中既云发心及体解等验此三宝且约修论然由性发修义自可见次引小般若及今经证成其义经卷法宝也有佛佛宝也弟子僧宝也。

  下文等者常住法宝有佛佛宝此以觉知常住名佛境智和合为僧文虽无僧约义则有。

  即是无量法门者结成第三愿也法门无量岂出三宝耶。

  亦是(至)庄严者二愿上求是智慧庄严二愿下化是福德庄严也。

  以无庄严等者即经云如来说非庄严是名庄严也此以忘相遣著名真庄严也。

  总结上求下化者若非上求下化安称无量功德。

  经显发如来方便密教者方便是体内之权此权即实故云密教。

  释如上下注云云者令讲者徴引前疏于此释经。

  杂众者大小凡圣具有名杂。

  优婆塞者新云邬波索迦此云近事男以堪近事出家之人故。

  俗法不亏者以礼而交也以五戒不禁自妻但制邪行故云而持五戒也。

  加复八斋者谓常持五戒更加受一日一夜八戒一斋也八谓不杀等五第六不坐高大床等七不着华鬘璎珞及香涂身熏衣第八不自歌舞及故往观听斋者不过中食也既以关防为义故通谓八关斋戒也此八中淫戒自妻亦断不同五戒但制邪行既男女不同宿故得善宿之名。

  直三归者谓不受五戒人也下经云一切众生怖畏生死四魔故受三归。

  名无分等者即名戒为分也直三归者一戒尚无故名无分。

  若一(至)多分者善生经云此五戒能为沙弥大僧及菩萨戒而作根本戒有五种随受一分即得一戒汝今欲受何分之戒智者随语为受成论云随受一二三皆律仪亦开重受南山正用此文优婆塞戒经以受一二名少三四名多至五名满也。

  又具下约教释也。

  无分者以未出生死无三谛之分故。

  志求涅槃者即两教二乘此以真谛为少分也。

  为众生等者此以俗谛为多分即三教菩萨也。

  戒是法界等者圆人达止作唯心也三一互融故名满分。

  礼俱者不失俗中礼节名威仪也左传云有威可畏谓之威有仪可则谓之仪。

  与戒俱者此持佛戒不犯也此二并是人天因以儒之五常与佛之五戒其义一也。

  无常俱即两教二乘无常即藏达无常如幻化即通故知文云无常意收两教。

  慈悲俱即三教菩萨。

  实相俱即圆教。

  恒在等者委示圆义持犯俱名威仪具足。

  淫舍酒肆即犯也如净名等。

  有本有迹者本谓三谛一心迹谓四教持犯然依法华玄明本迹义凡有六重一理事本迹者本谓理本即大实相迹者除诸法实相其余种种皆名为迹二理教本迹者向之事理皆名为本说理说事皆名教迹三教行本迹者理事之教皆名为本禀教修行名为迹四体用本迹者行能诠体体为本依体起用用为迹五权实本迹者实得体用为本权施体用名迹六今已本迹者今日法华所显久远之寿为本于四味中已说者为迹前之五重通已通今通本通迹后之一重唯今法华所具唯在本门方谈今释列众凡明本迹多在四五二重问意者优婆塞既有无分等别声闻等复有不。

  义理等者谓有义无文。

  或者不信者或疑也易云九四或跃在渊文言解云或之者疑之者也字唯单作今体加心耳。

  今试言之者试用也谓依义立无分等四也。

  四善下约小大明声闻以约开小入大故作两番明之?顶等既未证真故名无分初果见真思惟全在故名少二果断六品思三果断九品思故名多罗汉三界思尽究竟证真故名满。

  又此下约开小入大亦名声闻故引法华为证。

  尽无明即妙觉既为满分验知至于等觉悉是多分也。

  今日等者迦叶等于法华解圆入真因位即是断无明一两品人也。

  若干下约三教明菩萨也三教皆以内外凡为无分而不约藏菩萨者以不断惑故是无分耳。

  一切下约圆义明佛六位明之前之四即悉名无分以未能明显真理故。

  初住初地者别教证道同圆地即是住所以双举。

  例一恶法者暹记云若约恶为四分者若恶冥伏名无分一业作恶名少分二业名多分三业俱作名满分今谓律文既约持五戒以明四分今约恶论应以破戒为四分所谓五戒俱持名无分恶破一名少分余例可知。

  小菩萨所作即指藏通及地住前俱名小菩萨也藏依根本禅通依无漏别依俗谛三昧而起神通化为蝮虿等也。

  或是维摩等者恐名同人别未敢定判也梵云维摩罗诘栗致此云无垢称亦云净名无垢即净称即是名无垢即真身称即应身也八千菩萨也五百声闻也如彼经菩萨弟子二品所明。

  善德者三德圆融无历别之恶故名善德。

  大舍等者维摩菩萨品云佛告长者子善德汝行诣维摩诘问疾善德白佛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于大舍设大施会等因叙为净名所诃之事。

  从十三对治者始从苦乐中增上非增上凡十三双也。

  初教谓鹿苑所谈也。

  六行观者以胜三修破劣三修为六文中云净者相从而来也。

  前来未说者指第一卷未说也。

  第二下即指哀叹品也。

  双游者以迦邻提鸟双游并息喻常无常也。

  不应等者六行既在下文不应用此义释叹德若然则违文也。

  此是下答释也谓经初四众虽未闻六行今叹德是结集人所述故取后所闻向序中叹德故无违文之咎。

  比丘不然等者反责也若言比丘昔日已得罗汉非是将后叹前者何故优婆塞众独是取后向前而叹耶然尔皆犹如此也。

  当知下兴皇既破他解乃出己义。

  佛同行等即以此众为权人也。

  又料下此亦旧师料简也。

  病去药存者邪常病去无常药存此乃小乘修行故云是偏。

  互为药病者谓以常破无常以无常破常。

  病去药亡即二边病去空假药亡中道理显故云是圆。

  若尔下今师破兴皇偏约权行也若无实行权何所引既有实行例应叹德此即今师兼取旧师取后叹前义也故权实双明方为尽善章名召请良在于此如下文等者凡约三义明实行可叹也初是昔已证小此会解圆二三是此会新入不历昔教故知二三即圆人三种止观也。

  前教谓鹿苑但小也断见思名常病去取证小果名执无常至乎今经方闻大乘常住破小乘无常也此即次第入实人也谓鹿苑之后二味调熟至此会中方入初住。

  二者下明圆机渐行。

  不禀前教者此会新入也。

  以大涅槃者解圆也故止观云渐次者初心亦知实相也。

  次第而修者行渐也。

  先修等者示次第行相具论应如止观序中谓先修归戒止火血刀达三善道次修禅定止欲散网达色无色定道次修无漏出三界狱达涅槃道即今云修无常也约位是相似即次修慈悲出于自证达菩萨道此即八信已上也次修实相达常住道即今云修常治无常乃至住大涅槃也约位即初住也。

  住大涅槃者分证名住也。

  是为等者即师子吼品明大海八不思议喻也既云渐渐转深验是渐次行也。

  是则下结示今经备用两种以责旧师分置前后也三者下明圆机圆行也。

  复有一行等者即五行一心三谛相即始乎名字但观介尔妄心即是三谛真理边即中故常中即边故无常三谛俱照则亦常亦无常三谛俱寂则非常非无常遮照同时三一相即问何不以中道为双非耶答以顺六行明常正是中理故此常即双非各随义便耳故向云闻常药乃至今教所用等又常即三谛之理无常即介尔之心事即理故无常即常理即事故常即无常相对则两亦就理则双非具如金錍约波水作三重喻也如此观察名为圆修六观也具如止观十乘十境是圆修相。

  双理等者不着二边不滞理事故曰双治。

  更互药病者滞中则边破中病边药也滞边则中破边病中药也又执事则达事即理着理则指理即事理事更互为药病也。

  病去药亡者惑破观息也故十不二门云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由了染净空中自亡即其义也。

  若论下正指经中明圆顿行也问圆人修行凡有三种何故不明不定行耶答只约顿渐互修即不定人也故止观云不定无别阶位但约前渐后顿互浅互深更前更后等故知文明二种意已收三。

  前二犹浅者望三教方便虽得名深若比解行俱圆犹名浅也以初人虽已证圆由从方便教来故次人虽初心禀圆而行犹渐次故后一解行俱圆方为深也然三人俱是实行俱修六观不同旧师分置前后及兴皇以权行释也。

  尚无一种者三行不同契理无别一理尚泯三行岂存。

  无所轨者轨法则也以实行初心法则于权行故。

  历句分别中文有二意初以二边相破互为药病次从又沈空去以中边相对以明药病则二边一向为病中道一向为药自浅阶深三谛义足是今经对治门意故用二意释之。

  味俗为苦者凡夫生死俗也三界无安其实是苦而凡夫耽味妄谓是乐今二乘以真智观之猒恶生死故云味俗为苦忻羡涅槃故以沈真为乐沈真为苦者沈空滞寂不具佛法不益众生其实是苦而二乘妄谓为乐今菩萨以假智观之知空是苦故释论斥沈空为若死若死等苦也。

  分别为乐者即分别药病随机授法也一往观文但有以乐破苦应知义推亦是以苦破乐也何者谓初以真智达苦破凡夫妄计之乐次以俗智达乐破二乘沈真之苦此即互为药病二边互破通至中道非苦非乐名对治门其义在此余三例苦乐可见故云亦复如是。

  又沉下次约中边相对以明药病也所以然者中道起着复须捡破故对二边互为苦乐而但云沈空不言味俗者沈空尚苦味俗可知又下经正以胜三修斥二乘劣三修故是故且举空边一往就义则边苦中乐二往推理边即中故沈空为乐中即边故大涅槃为苦中边相即执滞何从对治门义弥更显灼。

  乃至等者从实不实下九双应例苦乐俱约二意释之谓二边互破及中边互破也然约理虽则同归三谛名义不无少别今试明之谓苦乐等是约四德实不实是约三观归依是约三宝众生等四是约四谛断等二双是约智断增上是约所证此皆法门之大统故经家约此互为对治以叹德也。

  言实不实者今例疏文释苦乐义以二意释之初意者味俗不实沈空为实沈空不实分别为实二观互破以显中观非实非不实次意者中观为实二边不实中即边故实即不实边即中故不实即实。

  归依非归依明初意者邪魔外道是生死主故非归依别相三宝是无漏主故是归依又小乘别相非归依大乘别相是归依以显中道一体三宝非归依非非归依次意者同体是归依别相非归依中即边故归即非归边即中故非归即归约三宝为对治其义如此。

  众生等者约四谛明对治也众生非众生是苦谛众生是俗非众生是真恒非恒是约集谛真空不异名恒惑业无常名非恒安非安即道谛故法华云未安者令安也安即无漏之道非安即生死之因为无为即灭谛故法华云未涅槃者令得涅槃也无为乃涅槃异名故知是灭谛也为即生死之果无为即灭谛之理此之四谛一一皆约二边互破以显中道非众生非非众生乃至非为非无为也若明次意者应言众生即二边也有边即分段众生无边即空乱意众生非众生即中道非彼二边众生中即边故非生即生边即中故生即非生乃至无为亦尔。

  断不断者约断德也断即入真断见思也不断即入假断尘沙也以破空入假得非断名其实断尘沙也此亦二边断德互破以显中道非断非不断而断根本无明也。

  涅槃者非涅槃者涅槃是所契之理能契由智今从能说即智德也涅槃即空一切智也非涅槃即假道种智也二边互破以显中道非涅槃非非涅槃成一切种智又涅槃即中智非涅槃即二智中边相即例前可见。

  增上非增上者约智断所契之理也增上即俗非增上即真二边互破以显中谛非增上非非增上又增上即中谛非增上即二谛中边相即互破例前故此十三对治约文虽异研核旨趣而皆对治破执同归一心三德之理易夺能通二义无爽予览北远疏义及暹满二记消释此文未为贴贴故附疏主义意以广其旨焉恒常名义一往似同故问以辩之答中则理体是同名义俱异以妙理无生故亦无灭无生无灭则常住不移若内因外缘而生者则无常法耳。

  始终不异者谓亘古亘今从凡至圣事境虽差理性无异是则常约横说恒就竖论横竖约事理非横竖。

  此等下结示对治门义也文中先结前初义次结第二义结初义者对治以易夺为义以药夺病故名对治门以能通为义易夺二边通入中道故曰对治门也。

  亡边亡中者亡无也边即中故无边中即边故无中唯一实性中边宛尔。

  即前敬重意者由敬重故所以乐闻所闻尽能受持故以海纳空容喻显其义盖取所闻之理也此乃约自行说。

  知智在说者智契理故能称机说虽兼下化亦取理边故云齐此等也。

  渴仰等者经文应从善持净戒已去从便标耳即持中道理戒也。

  即上安住者此约证叹也前明以智证理故名安住此约顺道法爱故云渴仰由心渴仰故持净戒。

  余渴者即下地菩萨上能化下故云复能此虽自他俱约证叹。

  即上深解者前云深解此言智慧义自显然即约智叹也。

  经结叹中云深味清净戒行者在家以持戒为难故重举结之。

  五结中经初总叹上求下化二于诸下别叹下化。

  但明奉召之时者经文但云日初出时不云遇佛光明举身毛竖等故无三召之文也。

  即是下既举其时即应见光闻声觉动也。

  上文下徴问上出下答释。

  因事等者因由假藉也谓因藉财施香木等事以表彰通达法施三德之理岂非显发密教义耶。

  因然下正示表理通法也因办木欲然应身以显法身常住不灭不然故下经云吾今此身即是法身此即显不然不灭也是则相待则应身有灭法身不灭绝待则非灭非不灭待绝共明妙符三德灭即解脱不灭即般若非灭非不灭即法身三一互融表理斯在献食例说。

  则方便(至)声召者是结酬前问也。

  有种种妙法者谓种种法门诠辩三德广如下结故今以庄严香木预以表之。

  食有下食以充饥盖以覆首座能安身皆表拔苦与乐也又以严好表其所具法门也。

  无缘称机法药非一故云种种虽云种种岂出四教收摄四教还归三德(云云)。

  经牛头栴檀者牛头山名以此香从彼山出故如云阎浮金也栴檀梵语无故不翻。

  经优钵罗华等者具云优昙钵罗此云灵瑞琰师译为青色拘物头色赤波头摩色不定不正似菖蒲华分陀利色鲜白生水中。

  经憍奢邪此云野蚕衣刍摩此译云麻衣旧云草衣其麻形似荆芬华青紫色。

  经缯彩者说文缯帛也谓帛之总名曰缯辕?居责反谓辕端头曲木也释名曰?轭也所以轭牛头也厕填者三苍厕杂也广雅填满也塞也。

  骏疾者尔雅骏速也。

  经八功德水者称赞净土经云一澄净二清冷三甘美四轻软五润泽六安和七饮时除饥渴八饮已长养诸根四大成实论云一轻二冷三燸是触四美是味五清净是色六不嗅是香七饮时调适八饮已无患是水之用。

  经六种味等者此表六行双游为对治门也苦味表无我酢(七故反)味表苦甘味表乐辛味表我咸味表无常淡味表常。

  经三德者此表三德涅槃也轻软自在表解脱净洁无垢表般若如法称理表法身所谓六行互治药病俱亡即契中道涅槃秘密之藏即下经云烦恼为薪智慧为火以是因缘成涅槃食也。

  经迦陵迦衣等者迦陵迦此云细滑衣又云鸟毛衣钦婆罗此云粗衣善见云此衣有二种一发钦婆罗织人发作二毛钦婆罗织犀牛尾作西域记云[牟*页](墟严反)钵罗衣织细羊毛也。

  经由旬者或言由延或言俞旬或云逾阇那皆讹也正言逾善那此云合也应也计应合尔许度量同此方驿也自古圣王一日军行也彼缮那亦有大小或八俱卢舍或四俱卢舍一俱卢舍谓大牛鸣音其声五里昔来皆取俱卢舍即四十里。

  经师子座者西方帝王所坐名师子床犹此方云龙床也故西域记云君王朝座弥复高广珠玑间错谓师子床。

  檀摄众生者四摄中布施摄也经具三檀义给饮食衣服是施财头即舍命目等即舍身分也。

  支体者支谓四支两手足也体谓身也。

  生三业善者经文作念是意身毛皆竖等是身涕泣必发声故是口。

  亦成顺召之文者由顺三召所以献供也暹记云各各下顺光召复相谓下顺声召诸优婆下顺动召。

  优婆夷者新云邬波斯迦此云近事女谓俗女受五戒者方堪承事出家人也。

  以寿为德者寿视柳视溜二反内证常住三德之理故名寿德。

  即常等也者说文云寿久也久即常义等取余三故云等也以三法皆常乐我净故常既居首以寿显之有人下破他解也。

  不应在此者王夫人是七河沙众故。

  舍佉者金藏经云毗舍佉母生三十二卵一卵生一子一人力敌千人等。

  护正法等者上菩萨叹德中守护大乘是约教论如仙豫等。

  持者下上文敬重大乘是约理安住是约证深解是约智爱乐是约事如日割三两等今以持理证智三通名持理故云持于正法事理也。

  为度下即应以女人身得度者为现女人身也。

  经文于上求二愿中略叹学法门愿故云护持等于下化二愿中略叹度众生愿故云为度等然学法必证果度生必断惑文虽略叹四弘义足呵责家法既是观境故先简去奢局二解亦是斥古也一切诸法虽皆妙理而常现前者无如五阴又只指五阴即备诸法今观此阴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达能造心具足三千依正不二能所俱亡故此五阴通为一切众生观境也即如止观十法成乘观阴心等。

  箕帚等者文选注云箕所以簸扬物者帚扫除地者此妇人所执以事夫也礼记云纳女于天子曰备百姓于国君曰备酒浆于大夫曰备扫洒箕帚扫洒是妇人之事故云妇礼为家法也以此释经太成浅局太奢者以三界为家观境无准又成奢漫不观阴境如何出界。

  今以下正示五阴是所观境五阴系闭如人在家故云家法果报即五阴也。

  卷巨员反凡愚不觉爱着色心如系鸟在笼闭兽于槛。

  槛栏也论语云虎兕出于柙注云柙槛也。

  贤圣下释诃责义应约四教贤圣明鄙弃今意在圆五种不净者一种子不净现在则父母精血为种过去则烦恼结业为种二住处不净在母腹中生藏之下熟藏之上安置己体三自相不净衣服澡浴种种华香饲以上馔美味须臾之间皆为不净四自性不净大小便道目泪洟唾常流不息五究竟不净终归死处青瘀烂坏臭极死狗今经略举三种是身臭秽即种子不净也。

  经楼橹者释名云橹露也谓城上守御露上无覆屋也。

  经寮孔者寮力凋反苍颉篇云城上小窗也经本作窍苦吊反窍亦孔也说文窍窗也。

  瓦木下法喻双释也四大成身如城假瓦等四缘而立故云如城外诳则四大虚立内谄则三毒数起。

  粗细两观者经从念念不住去是细观从是身易坏去约一期报质是为粗观。

  经鸱枭者郭璞注尔雅云鸠也又云怪鸱也。

  经雕鹫者穆天子传云爰有白枭青雕执犬羊食豕鹿郭璞云今之雕亦能食獐鹿山海经云景山多鹫说文鹫黑色多子师旷云南方有鸟名曰羌鹫黄头赤咽五色皆备西域多此鸟苍黄目赤食死尸。

  经葶苈草名也。

  经洟唾者洟来计反三苍洟鼻液也。

  道理深微者正助合行阴即法界故云深微。

  因缘下正示三三昧义谓约内心为因外尘为缘自他共离推捡以成不思议空名空三昧。

  空无阴相等者了阴既空即空而假色心宛然故云亦无空相此约妙假名无相三昧。

  以无下以无二边相故中道正观不作生死及以涅槃故知疏主约圆三观示三三昧义然此名义通于四教广如止观阴境道品中说但彼文约三观明义在别教耳。

  二乘缘真者三藏二乘约十六行以成三三昧门空谓空无我无相是灭四无作即余十俱舍婆沙诸文皆尔故三藏中由观此行上忍发真故以此行而为三门通教直约空理也。

  缘实相者即是初住实相也别教证道同圆义归一揆若约教道不无参差。

  不动本地者不动本地无作四弘也。

  经毁呰说文呰诃也。

  是愿力所为者由本誓力迹为呵毁之事观也。

  结其事观等者夫事观名助理观名正经叹五门乃是事助而经结云修习如是正观者此乃达事即理正助合行故能分显涅槃破坏二死。

  此意下对前章辩示也。

  但论对治者十三双皆约二边互破以通中道但是理观也是知男性刚直但修理观女性爱染故兼事观助破贪惑。

  于菩萨等者前约理证智事教以叹菩萨此章对义亦具此五疏文中是字下逸深解大乘意五字谓此五门观法即是妙慧前深解大乘是约慧叹是故文异意同。

  深乐等者前云爱乐今云深乐此即约事。

  守护约教此二名义与上全同故云与上同也。

  虽现下既云实是菩萨斯乃智证于境能起大用故与上文安住约证叹义同也经云渴仰即是约理疏文不点是阙耳。

  叹下化中经有总别例前可见又经从皆悉成就去准前章是大分第五结文也此章从省乃以此文入广叹第三双结科中也故前总分但为四段谓数类名叹耳问何故以此文入双结文中耶答以义不出上求下化故成就如是功德是双结上求下化福德智慧也于诸众生去是别结下化四弘耳义既可通详略无在。

  献供敬仪者于献供文中先明献供次稽首佛足去是敬仪也。

  好道者国有好路平正砥直也肇什所翻其义乃同而文辞互略具足应云广博严净其国宽平名为广博城邑华丽故名严净。

  皆是下示三家翻译义也。

  楚夏者楚谓边鄙夏谓中原五天竺国西北二国望于中天言音大异犹此方楚夏之殊语也东南望中其语稍同但奢漫亲切少异耳。

  传集国政者准下释迦叶品疏中翻为传参国事集字与参字盖鱼鲁之讹故下疏云国法每选智能为主余者参议政者贾逵注国语云政犹职也释名政者正也下所以取正也论语云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是也。

  罢政等者谓禅让之后出居别宫也。

  外戚者广雅云戚近也诗云戚戚兄弟传曰相亲也一戒施等者经文从善修去是持戒常相去是布施若诽谤去是折伏有能深乐去是摄受常欲乐闻下听说可见。

  经断其舌者断都缓反断截也。

  经净无垢藏者净即般若清净无垢即解脱离染藏即法身包富三德分显立此嘉名。

  经净不放逸者中智清净无二边放逸也。

  经恒水等者恒水总喻三德水性清净以喻般若水能灭罪以喻解脱水体遍河以喻法身无垢净德例前可知德同藏义。

  经驷马说文驷一乘也穆天子传云献良马十驷郭璞云四马为驱谓四十匹也。

  经明月宝珠者崔豹古今注云鲸鲵鱼眼睛也。

  多罗树者西域记云树形如棕榈极高者七八十尺大臣长者者名大臣为长者耳。

  叹中有上求下化者敬重大乘一句是上求余文皆下化于下化中偏明折伏。

  经日光依实智立名护世护法依境观立名护即能观世法即所观不令同体见思异学侵其妙法即护义。

  释舍离王众中初明不列数所以既言下准文定数也但王下示阙数因由由王是人君举众咸识可以数之故不列数北远云当以诸王过于五恒不满六恒分齐难彰故隐不列或有经本于复有字下加六恒河沙四字者后人妄加也。

  此王在后者世王杀父愧惧情深故此未来。

  而不次第者前文初叹敬重大乘今则初叹安住也甘膳者字应从肉上扇反说文膳具食也周礼膳之言善也应法师云今时美物亦曰珍膳。

  上列当世夫人者即指舍离王众中云及其后宫夫人也论语云国君之妻称之曰夫人白虎通曰国君之妻称之曰夫人何明当扶进人人谓八妾也言八妾者以君娶九女一妻八妾也。

  此列寡妇等者即先王夫人也问此众既是寡妇何故云除阇王夫人耶答亦指阇王宫中先王夫人耳如韦提希即是其人寡者孟子云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白虎通曰妇者服也服于家事事人者也。

  嫔淑者皆中宫之官也魏志云文帝增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嫔者孔颖达云妇人有法度之称可以宾敬也天子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周礼九嫔掌妇学之法淑善也亦妇人之美称诗云窈窕淑女也。

  经三界妙者见三界唯心即空假中不纵不横故名妙也。

  爱德者爱即能观德即所观。

  经稽首者尚书云稽首拜手孔安国传云稽首谓头至地拜手谓头至手又周礼九拜出自大祝之官一稽首二顿首三空首四振动五凶拜六吉拜七奇拜(居宜反双拜也)八褒拜(音报再拜也)九肃拜若论西域致敬之式其仪亦九如西域记云一发言慰问二俯首承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据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今以五体投地同此方稽首故译者用之。

  三光者日月星也。

  四埵即须弥四峰谓东黄金埵等四埵上即忉利天今云下者即是四天王天天女类也以经中次人众而列故。

  经广目者应是南方广目天王之女也五眼圆观故名广目。

  报得天眼者简非修得发得也若非天眼安能谛观远见耶。

  威仪具足是安住者内证三德不起寂定现诸威仪方名具足。

  经妓乐者女乐曰妓字应从女从人者非。

  经绀琉璃者绀青赤色谓青而含赤色也。

  经倚床者于蚁反说文倚犹依也广雅音因也谓因倚而卧也字应从人。

  经和修吉此云多头亦云宝称居于水中难陀名欢喜婆难陀名善欢喜兄弟常护摩竭提国雨泽以时国无饥年瓶沙王为一会百姓闻皆欢喜从此得名此应是同名者谓此鬼王与北方天王名同也至后列天子众中方是天王耳。

  经金翅鸟梵云迦楼罗也多慢则堕此趣以行施故颈有如意珠以龙为食华严云菩萨金翅鸟生死大海中搏撮人天龙安置涅槃岸。

  经降怨者一切种智降两边怨。

  经乾闼婆此云香阴不啖酒肉唯香资阴居十宝山身有异相现即上天奏乐是天主幢倒乐神也。

  经紧那罗此云疑神头上有角是诸天丝竹之神。

  经摩睺罗伽此是蟒神亦云地龙无足腹行即世间庙神也受人酒肉悉入蟒腹。

  经阿修罗此云无酒采四天下华于海酿酒不成故言无酒又云非天果报似天而非天也又不端正以形貌丑故睒婆此云木绵睒(式染反)陀那婆者此云施有是修罗种类不损有情名施有也。

  经罗刹具云罗刹婆此云可畏。

  经乐香乐五孝反言此王爱乐于香也。

  经鬼魅者通俗文云山泽怪也说文老物精也。

  经天诸媱女此有二家释义暹师云媱音摇切韵云美好也媱女即美女也满师云字误应作娙五茎反身长好貌如汉武宫官名娙娥今谓作以金反为正何者鬼趣既有贪色鬼魅天有媱女亦应无嫌又通去声方言云媱游也则是天中游女耳。

  经白湿王者暹引他解云地神名约地体相为名也经从金翅至地鬼王疏中总释而已。

  言或有叹德者即罗刹众中舍离恶心等也初叹改恶心次叹转恶色又是除三障舍离恶心是转烦恼障更不食人是转业障皆悉端正是转报障总而言之是叹灭恶生善德也。

  经大香象等凡列六名不出戒定慧也戒香普熏故曰大香罗睺此云障月即是定能除散也金色照明即慧破惑暗甘味即慧绀眼即定眼依定发故欲香即戒此三即三德也言偏意圆三一互摄问此既畜众何故亦以三德消名答此标上首悉是权为内证三德外现畜身五十二众咸名涅槃美在中矣凡诸众中列名俱应约观消释得意自在不烦委记若然者则于自心遍见诸众。

  凫雁者崔豹古今注云凫雁常在海边沙上餐砂石悉皆消烂唯食海蛤不消随其粪出人得以为药殊胜常者此则凫雁自是一类非随阳之雁也。

  鸳鸯者崔豹云凫类也雄雌不相离人得其一其一则死故谓之匹鸟。

  楗闼婆此云寻香迦兰陀或言迦兰䭾或羯兰驿迦鸟名也其形似鹊。

  鸲鹆者崔豹云一名尸鸠淮南子云寒皋短舌而能言注云一名孝鸟一名玄鸟。

  鹦鹉者说文云能言鸟也。

  迦陵频迦此云妙声。

  耆婆耆婆者诸经译为命命亦云共命胜天王经翻为生生生即命也名异义同。

  迦叶下由于崛山入定不知佛灭故阿难林外被罥至陈如品末方来迦叶后问者十诵律第一云长老阿难偏袒右肩长跪叉手白大德摩诃迦叶我面从佛闻受是语佛言我般泥洹后若僧一心和合筹量放舍微细戒迦叶言何名微细戒一心和合放舍阿难答言大德不问迦叶言如应当了问何名微细戒僧一心和合放舍汝若不问佛汝得突吉罗罪汝当如法忏悔莫覆藏阿难答言我不轻戒故不问是时佛欲灭度我愁闷故不问乃至外道所讥等如疏诸比丘不知何者是微细戒作如是言非独突吉罗更有波罗提舍尼亦是微细戒有言非突吉罗提舍尼单提舍堕二不定众残亦是或有比丘但受持四戒作如是言余残戒放舍以是故我等一心集会筹量不听舍微细戒我等随佛戒故四分谓之杂碎戒也迦叶若来者若来亲自见佛佛许其舍宁得违佛。

  佛称叹者有八不思议事也问憍梵波提在天不来何故不简答迦叶阿难今虽未至后必当来故此简之憍梵在天毕竟不来故经不简。

  四天上下者上即四王天下即四洲人也东弗者梵云弗婆提此云前一东洲在诸方之前也又云初谓日初出处也瞿耶尼此云取与亦翻牛货以彼用牛市易如此方钱帛也文中不言北洲略耳或可北是难处故不来此不应尔今涅槃会无色尚至岂隔北洲况疏自云四天上下也。

  何意不来者百亿是释迦所化故。

  树神下引光明例难他解也。

  经蓊郁上乌孔反蓊盛貌郁树木藂生也。

  经作倡齿杨反说文倡乐也倡排也谓戏笑也。

  经占婆亦云占卜释论翻为黄华。

  忽然变白者以白是众色之本表理为诸法之源。

  此有下荣云忽变枯云如鹤者忽变即如鹤绮互其文耳。

  表不生不灭者荣枯虽殊变白无异生灭虽异一理常同是则王宫之生非生双林之灭非灭生灭不二悲喜从何故上根圆机达其本理未始迁改下根凡小惑于迹事闻灭怀悲中根偏智滞事故悲解空故达人天四教其义皎然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行之中士闻道或存或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虽教理云泥而文言可例。

  现病下引证三根也文殊即上达之人。

  次虚空堂阁中亦明三根异解初文即凡小所见身缘已谢即灰身无身智慧不居即灭智无智身智永灭化事不留下士由斯悲感不乐。

  居御者御乘也又堂下即偏教菩萨所见空表真理堂表俗谛即真而俗如空中有堂。

  雕文等表尘沙法门不为凡夫生死所动不堕二乘沈空之地雕文者说文雕琢文也三苍雕饰也字从彡。

  表空下正合法也即空而假则空内有藏随顺世俗故悲知法藏无减故达悲达兼之故名中士。

  又华下圆机所见华以花反。

  有无事讫者谓华严已来四时益物说有被于三教菩萨谈无接于两教二乘圆机适发名为事讫同证中道故云归非空有即经云安置诸子秘密藏中吾亦不久自住其中斯乃常之又常灭而非灭去来相绝动静理均上士了知何悲之有。

  经栏楯者说文云楯栏槛也。

  身口赴下者身轮现通口轮说法称可物机故云赴下无量言教不出偏圆故以浴池二义表对治秽在体外如见思客尘热闷约心中喻无明同体依偏客尘尽禀圆无明除破惑入真因故以妙华表此因出二死故云逾世果逾越也。

  两处即单越忉利郁单越此云胜以果报胜三洲故忉利此云三十三缘讫归秘藏如堂举虚空言教被未来喻泉池在下。

  一往是下士者以文云悲感愁忧故二往而说名具足论悲即法界名上士事悲理达号中人。

  此之下结同三召也去下陵空表除三障绮饰庄挍表生三善。

  翻倒见性者翻无明之倒见佛性之理。

  物之难悟下明佛现三相意也。

  抵掌者抵诸氏反说文云侧手击也即叮咛之貌也。

  经尔时四天王释提桓因者此即臣主共相谋议合明奉召之文故云各相谓言也故至帝释文中不明奉召者以于此段合明故。

  经曼陀罗华此云白华摩诃曼陀罗华即大白华曼殊沙等即赤华大赤华也。

  经释提桓因者具云释迦提婆因陀罗此云能天帝经及三十三者臣主合举须弥四埵一方有八天四八三十二皆臣属也帝释居中为主。

  经得胜堂者帝释与修罗战胜因造此堂。

  其间三天者三夜摩四兜率五化乐也第六即他化自在。

  三顶者注云云即前疏文释声召中明也初以非想为有顶次约无学三约妙觉两顶被召一顶被请故云前论佛力等也。

  经毗摩质多此云净心亦云种种疑即舍脂父也舍脂即帝释妻也。

  言光胜下释疑也既正报劣于天何故经云身诸光明胜于梵天也故疏释云此修罗本是大士故能胜天也前增数众已列修罗今此王是帝释妻父故在上界众中别列也若尔前同数众已别列欲天四王今何再明耶答北远释云此等向前空来既至双林见众施设方生献意故此列之(云云)。

  魔名下梵云魔罗此翻杀者害人善故。

  波旬下梵云波旬此翻极恶依于佛法而得善利不念报恩反欲加毁故名极恶今云恶中之恶即其义也。

  住六天顶者他化天上别有魔界亦是他化天摄。

  开恩赦下者开施也赦尔雅云赦舍也周礼三赦一赦幼弱二赦老耄三赦憃愚易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经开狱施水等与乐也乘前施水兼以劝善故云因告。

  经汝无所为者彰其不能供养。

  唯当下量其所堪教修善意初教念佛三号次教随喜他供。

  经当令下明修利益生死昏寝名夜轮转无际名长得善自宁名安。

  经时魔下明拔苦也。

  除刀灭火者由前受教念佛随喜罪垢消薄乘此为因波旬神力为缘因缘和合故使刀除火灭也。

  经以佛下复化徒党断恶修善也魔专坏乱坏人善时多以斗具恐怖行者今劝舍之即断恶也。

  经矛槊上莫侯反下山卓反说文矛长二丈建于兵车也埤苍槊长丈八尺。

  经金椎说文䥫为黑金故名金椎。

  经钺斧禹发反说文钺大斧也。

  经罥索古犬反声类罥系也。

  奉咒中经云爱乐者约事行论如雪山求法舍命。

  守护者约教论如仙豫护法行诛如斯之事魔尽能为对佛自陈俾生他信。

  经世尊下明弘法之人真伪混杂我为爱乐守护大乘法故悉皆以咒护之经中略举五种伪弘法人反此则真无劳委说至下明咒功能则真伪并举为供养则因求衣食受持此经为怖畏则畏现在苦及恶道报为诳他则诳惑他人令其敬己为财利则为得金银仓库等物为随他则为他抑遣自无诚意为斯五事受是大乘所以名伪伪弘尚护岂况真弘后贤览之得无留意咒中侘敕加反又他各反用上音咤竹嫁反枳吉以反古来南北二本咒辞并同如远本标科云侘枳下正宣咒辞至唐应师经音所出辞句全异即今世行北本中咒也首云怛垤他踔者是未知何代三藏别翻改易此既密语五印音殊请依现文不须犹豫。

  咒者愿也佛作密语愿众生如佛犹蜾蠃之咒螟蛉也诗云螟蛉有子蜾蠃负之教诲尔子式谷似之郑氏笺云式用也谷善也今有教诲万民用善道者亦似蜾蠃杨子法言云螟蛉之子殪而逢蜾蠃祝(音咒)之曰类我类我久则肖之矣注云肖类也蜾蠃遇螟蛉而受化久乃变成蜂耳。

  经是咒下经文凡有三意初明咒功能次明说咒意三明持者获益初功能中语义不足若具应云是咒能令诸失心者怖畏者说法者不断正法者离诸怖畏离畏如后持益中说故此不举。

  诸失心者即前伪中为供养等四人失于出离善心故名失心。

  怖畏者即前伪中为怖畏。

  说法者宣说大乘经法不断正法者不断小乘法权化不绝名不断正法以此咒通护一切故大小通举咒皆能除怖畏等。

  经为伏下魔说咒意经有四句初二句为人为伏外道故者对前说者不断法者彰说所为为使此人宣通正法降外道故说咒护之护己身故者对前失心及怖畏者为使彼人得此神咒防护己身受持佛经次二句为法护正法者护小乘法即护前不断法者护大乘者即护前说大法者说如是咒总结意也。

  三经若有下明持者获益。

  如龟藏六者龟藏四足头尾为六我护其人令无哀恼如龟藏六也。

  谕谄者周书面从曰谀三苍佞言曰谄经文作谕古文也谕平声。

  疏释分二初问答释疑憋并列反急性也答中且约迹说若论其本即大菩萨自能说咒也净名云十方作魔王者皆是住不思议解脱菩萨次正解咒义二初他人异解并弹家总六师义弹家引般若弹诸师智鉴无昧名明独绝无伦名无等等此指密谈实相般若为咒也是故以咒冥加令人悟道今师以四悉会通诸说无爽。

  诸烦恼等者会第二师义也诸烦恼即见思尘沙既是枝末犹如鬼众无明根本喻以鬼王臣主隔别又不为害即欢喜义世界悉檀也问何故不会诸师耶答盗则不行全同鬼不为害亦是世界义可见故故不论也。

  善能下第三师成对治义霹雳如善鬼神喻恶畏威即破恶义。

  即事下会第四师成为人义即事而真即理善生也第一下会第五师成入理义法身无碍如王敕令无敢违者。

  依此等者其语虽密其旨弥显依此观心得道息诤又是下又将五师义对弹家总会。

  前四别者以初师与第二师义同故但云前四各得一悉檀义故云别也。

  后一即弹家此师既约密诠实相以释故义通四悉何者实相一法遍有诸力欢喜破恶善生道合具兹四义故云后一通也如此会归六家无妨。

  居色界顶等者如龙树说五净居上别有菩萨净居天处名摩醯首罗十地菩萨多生其中华严以十地对天主四天王当初地四禅当第十地也。

  若法下举法华列众文为问也。

  若言下答以彼经云娑婆世界主梵天王尸弃大梵光明大梵等今谓世主即是四禅之王大自在天也以四禅统大千故故得云主故云正是首罗。

  尸弃此翻顶髻即初禅主光明即二禅主。

  更举二禅者指法华尸弃光明是举初二两禅主也等收者释经文等字即是等三四禅主。

  梵者此翻离欲除下地系上升色界故名离欲亦称高净。

  又云下疏主明他人释世主非首罗天也。

  只领小千者显法华所列只是二禅王耳以二禅统小千三禅统中千四禅统大千故云只领小千而已既唯领小何得名世主耶故释云经家美之也若准法华疏释世主只是初禅梵王经标梵王复举尸弃者乃举位显名耳以初禅中间内有觉观外有言说得主领为王约彼一解对今两释乃成三家明义不同。

  私谓下荆溪明此方居大千土中央所以初禅梵王亦得称为世主不须取二禅统小千也既居中为尊亦非褒美虚称也约此前兼又成四释。

  降此不得者此外诸小千界初禅之王所居既偏不得为世界主问何以得知此在中耶答瑞应明佛生处在万二千国土之中央也。

  不见而见等者妙理寂然见来相绝即理而事而见而来理事一如名不思议。

  如此下显此三文符顺三瑞也寻义可见。

  又十地等者无边身十地上品菩萨所作神通故首罗十地下品不知而惊怖也。

  佛力所作下恐逸上品不知四字此言无边身所现神瑞非独己力又是承佛神力也借使首罗是上品者亦不能知。

  佛借下明佛不借首罗神力所以不知无边身所作也。

  昆虫者或作䖵蜫同古魂反礼记云蜫虫未蛰郑玄曰蜫明也明虫者阳而生阴而藏者也夏小正曰蜫小虫也蜫魂也魂魂然小虫动也。

  此菩萨示不思议等者前文虽云承佛神力应知并由理显方有事用事理无碍应变无方若非凡心本具安能圣位显发。

  经芬馥方言云芬和也郭璞云芬香和调也字林馥香气也。

  经玫瑰郭璞云石珠也。

  第三双经文从稽首佛足已去。

  问身下释疑显正也初疑问旧云下答释也初叙旧谬解。

  少分无边者古师谓身量非凡下所知故云无边其实有边例如无量寿佛实有期限以凡夫不能数知故言无量耳此师但约应身解无边义故云少分等则谓法身是全分无边实无来去也。

  二此不下显今正义初引同虚空斥旧解总非古义故云此不应尔。

  既言下引经并斥既云同空空无边际身亦如是。

  二今明下约不思议明今义二初立义消经二初立义明真应相即真应量同名不思议色。

  边即无边等者生即法故边即无边法即生故无边即边约事则生身有边法身无边约理则非边非无边文符义显旧坏今成问生身是事法身是理何故云约事则生有边法无边耶答待生有边说法无边待对属事须知待对元无生法一体一尚无一谁云有无故双非二边方名约理故妙乐记云约事则法定不说应化定说从理则非说非不说与今疏文宛同符契人不见意往往以三谛消疏若约事理三谛自成若直约三谛则无以消难如此解已方知一切众生理具无边闻名识体名字无边观念相续观行无边粗垢自落相似无边损生增道分真无边极果显理究竟无边若然者无边法门该亘始末下不屈于自己上不掩于圣人如此释经岂同数宝。

  二边即下消经显理事无乖二初消经应体即真故。

  经云量同虚空真身即应故经明从彼来此真应相即文义无违二虽边下结斥初结理事虽理性双非而真应宛尔即理而事故云而能边无边也互融无定名不思议。

  若有下斥也。

  例如下二举例引譬。

  丈六等者例如释迦之身唯长丈六梵王居于色界从彼天来亦未曾见世尊顶相又如西域记云昔婆罗门以一杖长一丈六尺欲量佛身才约佛身杖上犹有如杖量许量既不已插地而去其杖成林后于此中而立精舍名为杖林是知边即无边故丈六之身梵不见顶也。

  非见下正明释迦内证绝理无相待相故云非见非不见而即理而事应用无方故能令众生见丈六身故云能见此即有边也而又能令梵王不见其顶故云能不见此即无边也边即无边无边即边其义自显。

  譬如下举二譬初譬不见而见次譬不来而来应不离真故云带镜身边真不出应故云身在镜里是则半寻之镜而见八尺之躯故以镜喻有边身喻无边身虽在于镜里而镜实在于身边故云里而非里此喻即同而异色镜虽在于身边而身全现镜里故云非里而里此喻即异而同同异不定名不思议故经云量同虚空又云从彼来此此约时众所见也。

  又如下日喻真身影喻应身池喻机缘夫池水清则日影现中机缘熟则应身来此其实日不下降身亦无来无来而来有边则在不降而降影现宁亏。

  顽阂下结况以责人情也。

  具无?伤者?正应作踒乌卧反通俗文足跌伤曰踒疏文或作碗及作损者误也。

  迦叶等三众者即迦叶阿难阇王也恶人即十六种行恶业者谓一者为利食羊肥已转买乃至第十六咒龙如第二十七卷中说。

  又简除等者于不集众中简除不慈也。

  言简除慈不慈者多上一慈字也经从折伏且除阐提其或回心则不名一阐提也(云云)一一文中皆结云不思议者以理事融通佛性无碍随机利益有集不集等集不集等无非法界。

  总有九瑞者初能召中三谓声光动次悲近中三谓林白堂空池华后召他土众中三初彼佛说此此众见彼二此众见彼彼众来此三彼供献此此佛不受共成三意者后六虽殊还是声光动三耳问前放六光何故言五答如上释颇梨码瑙同是不定色故但五也又远法师云外国相传释所放六中留一传法故但收五。

  收风者地动即风风以动为性故也。

  涅槃经疏三德指归卷第二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