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7 57.P0608 四教仪备释(二卷)〖元.元粹述〗

2018-9-28 11:13 2236 0
简介
0977 57.P0608 四教仪备释(二卷)〖元.元粹述〗 卍新续藏第 57 册 No. 0977 四教仪备释  No. 977天台四教仪备释上  苕溪沙门 元粹 述  天台四教仪 高丽沙门  天台山乃智者幽栖行道 ...

0977 57.P0608 四教仪备释(二卷)〖元.元粹述〗


卍新续藏第 57 册 No. 0977 四教仪备释

天台四教仪备释下

  苕溪沙门 元粹 述

  次明缘觉亦名独觉。

  辅行(九下十五)引大论二十一云迦罗此翻缘觉亦名独觉(文)四教义二(十八)标云辟支迦罗此翻缘觉释中开二谓缘觉独觉新华严音义云二名各有梵语也毕勒支底迦此曰各各独行佛者觉也钵罗底迦此翻缘觉(翻译名义亦开二名)今谓梵音奢切难以考论恐迦罗名通大论义翻二种音义分二恐梵语复有别名故也缘觉者观内因缘禀佛教法独觉者观外因缘无师自悟文句(四七)引大论云独觉者出无佛世缘觉者愿生佛世(文)俱舍明独觉自有二种一麟喻二部行(如㭊上玄)若集解云慈恩基师引仁王经列独觉众又云释迦出世五百独觉从山中来至于佛所学者如何消释此耶(文)补注(六)亦引而释曰本是声闻根性以缘悟菩提故名支佛(文)今谓仁王经初本无独觉之名但云复有八百万亿仙缘觉慈恩意以缘觉一众诸经兼声闻而列之若二乘别列如仁王也然以缘觉称独觉者何耶盖根性不异名义互通如缘觉人虽值于佛乐独善寂通名独觉即慈恩所云也独觉之人虽无师教观外因缘亦名缘觉如光明云我不恭敬缘觉菩萨智者科为忏无佛世敬田恶业又独觉人亦通见佛文句(四七)引华严等独觉有三类一者知佛出世即先入灭或佛神力徒于他果二者出无佛世三者虽生佛世愿见佛故不即舍寿亦不被移(文中义具此三)五百独觉山中来者即第三类通义虽尔别释如前又二辟支各有大小准辅行(九下十五)有三义一具相名大不具名小二两大中现通者大无通者小三现通中说法大不说者小又四教义(四)宿世偏修性念处者小兼修共念处者大又先达立渐顿二义如辅行等七生初果后方极证为小顿证为大若与声闻对辨者如文句七(二十六)云二乘六义同十义别同出三界同尽无生同断正使同得有余无余同得一切智同名小乘别开十义者行因久近六十劫百劫故(一)根利钝(二)从师独悟(三)无悲鹿羊(四声闻如羊惊绝奔走支佛如鹿驰并顺)有相无相(五)观广略(六)能说得四果法不能说法得暖法(七有云支佛能说法令人得四果声闻不能说法不能令人得暖法)在佛世不在佛世(八)顿证渐证(九)多现通少说声闻不定(十)文中六十劫百劫者析玄(上一)明修行声闻利者三生钝者六十劫支佛利者四生钝者百劫(文)然则声闻胜支佛耶声闻但入见道支佛极证无学还以支佛为胜又有相者支佛无相者声闻分别功德论(五卷初谓字函)云身子有七相目连有五相阿难二十相独难陀有三十相难陀金色阿难银色(文)是则声闻亦有相耶元是声闻根性不论种相若是支佛转为声闻不妨有相四教义(二)云迦叶舍利弗等皆是辟支根性人也(文)若文句解形色憔悴谓二乘不修相好此以大形小不可为并又根利钝者别对支佛是法行声闻是信行通论各信法(文句五三十一妙乐六二十八)诸文更有侵习不侵习亦由根利钝故支佛不制分果四教义(二)释小独觉云本是学人在人间生或须陀洹七生既满不受八生自悟成道(辅行亦云七生初果)此似有分果者恐先是声闻根性出无佛世后证支佛是故云尔又恐据其行因借果名以格量非谓支佛教门所制更俟诚证(云云)别行疏云支佛侵习为浅处通教正习尽为彼岸(文此以三藏支佛通教菩萨合论浅处涅槃)四明记(上)云支佛修行不立分果深观缘起久种三多(作福供佛闻法)福慧既隆预侵二习(预者进侵习气非预先也此正释支佛不可连下文作难)虽未发真四流莫动(欲有见无明)名得浅处顿证极果名到彼岸通教菩萨正尽得浅处习尽到彼岸(虽未下藏通各开以对浅处彼岸)旧以此说为难既云预侵二习复云虽未发真故今科注以革异说况支佛谓理在习气外纵云侵习不云习尽言未发真义亦无失学者详之天亲论有四种声闻准例支佛亦具四种妙乐四(三十)又文句(四四)云今经但见声闻得解不见支佛者支佛是中根既值佛出现入声闻数随根得悟故不别标缘觉耳。

  值佛出世(止)余七支为苦谛也。

  三识下注气息者初托胎位中有暖识息三俱在母胎也名色者一七日至五七日皆是名色触者根境相对也有者业成能有果也分明三道因果广略如前若三世二世一心等义如法界次第备释。

  既名异义同何故重说(止)故言缘觉。

  机宜不同者声闻总观四谛缘觉别观十二无明缘行等境也若灭观下观也诸文更有逆顺等异如阿含明始无明终老死名顺观始老死终无明名逆观又止观禅境以有支在初此推因知果也释签先从受支起观此推果知因也(此如辅行又四念处约十二支观受观见明推寻观破之义)又支佛根利不制分果对声闻四果钝根而立恐是小教中正意若般若经明独觉向大乘同性经明支佛十地(集解引之)乃大部中被机兼说耳说十地等且示阶羌亦非制果不可为妨支佛自悟还受戒否若发无作未必更受。

  言独觉者(止)故名独觉。

  观外因缘无师自悟未必一向独宿孤峰(大论国王悟道缘如集解)华严明菩萨下兜率放光照之觉即舍身不觉即徙向无佛处设在此界亦是佛教所不及处愿见佛者不舍身不被移也。

  两名不同(止)故居声闻上。

  习气者惯习气分如器中香其香虽尽余气尚存统论诸文有三家二即今是见思家习耳大经云我衣我钵见习也舍利弗嗔毕陵伽慢思习也。

  次明菩萨位者。

  菩萨者具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旧翻大道心众生新译云觉有情以上求佛道下度众生故此菩萨于当教内亦称大乘(如折玄)然教门所说全不断惑三祇百劫但是伏惑行因耳其意云何四教义三(六)云三藏之教正化二乘傍化菩萨若说菩萨断惑受生二乘即疑若结尽而得受生者诸声闻人得罗汉果将不受生耶是故不说菩萨断结受生也(文)又妙玄五(十三)云令生事善故作是说欲求佛者改恶从善(文)又四教义三(二)云虽修性念处而不断结为生三界度众生故(文)由教不诠中道应本故留结惑受生利物故藏菩萨不断明矣(杂编发轸钞有说不须烦引)若大论云声闻人言菩萨不断结使乃至坐道场然后断者是为大错又云岂有菩萨具足三毒能集佛法(文)此龙树申摩诃衍义以大破小故作此说非谓鹿苑三藏菩萨皆明断惑更委拣者初在鹿苑禀教之时及方等中横禀小者必谓实历三祇百劫伏惑不断若方等般若转入衍中来至法华会归一实定无始终三祇伏惑权小教门暂尔施设故得大论约实斥也虽无实行若释迦果后权示利生不妨自历三祇百劫故有尸弃然灯等事今之所辨且约鹿苑三藏当分故言不断法华文句六(二十七)引阿含五佛子释更与作字名之为儿四果支佛名佛真子菩萨不断惑子义未成(文)荆溪云大论斥权非谓全无(文)似成却有断惑菩萨今备引注之庶绝异论妙乐七(十七)云阿含至子义未成者既阿含中亦明不断结惑菩萨而大论斥权非谓全无(斥权云无立权则有是则大论唯云大错乃破权说非谓阿含全无不断惑者此段明经论破立旧云非谓全无子义者误矣)论云迦旃延造者从所造论及所计者说(此段明论斥执权者也)岂以会二还归阿含法华准旧十二年前一何可笑(此段因便破古古师不分大小菩萨及昧水牛白牛之异若通云会二乘归菩萨则法华开已仍旧同于十二年前伏惑菩萨故云可笑余释不当)止观三(十三)云烦恼脂消者名伏为消也故别行(下三)云但伏惑不断如无脂肥羊取世智为般若即此意也又俱舍婆沙意云下八地惑初修禅时先已断竟此有漏断亦是伏义如辅行三(下四)会释(云云)若止观三(十六)云得法眼照俗谛(文)此似先断尘沙者亦有漏智照得相似法眼耳故止观第五云三藏菩萨有漏神通非真起应世智分别非法眼明(文)。

  从初发心(止)百劫种相好。

  生灭四谛为所依境弘大也要制其心志求满足名为誓愿度者越生死流到彼岸也誓若无境名为彺愿不行六度其愿则虚又此化他四门遍学异乎二乘一门自行又二乘虽无破戒乃至愚痴行非利生不名六度盖夺而言之别对谛缘三祇百劫名四阶成道。

  言三阿僧祇劫者(止)总别念处(外凡)。

  阿僧祇劫此云无数时显其数多其实有数也俱舍云。

  八十中大劫 大劫三无数(谓一增减为小劫此一增减亦名中劫如劫章其小劫名自有十种当详)

  二十增减为中劫八十增减为大劫积此大劫成三阿僧祇俱舍第十二引解脱经有六十数后失其八今阿僧祇第五十二辅行更引拂石芥子(一上)华严亦有一百二十更零三数总一百二十三数(新译四十五)非小乘中义(云云)释迦翻能仁亦云度沃焦(大论明如来遇佛缘如集解)尸弃此云宝髻非七佛中尸弃也常离女身及四恶趣者应具离五障(一恶道二贫穷三女身四形残五喜忘)故戒疏云初僧祇得五种功德(一生天二生贵家三男身四根具五知宿命)然妙玄但云初僧祇常离女身(四(二十七)四教义三二文同)释签三(十五)云第三僧祇始离五障方乃不堕(文)旧定云初祇但离女身第三僧祇方具离五障耳其如戒疏文何有云初僧祇有遇缘不遇缘异不遇退缘得离五障如戒疏若遇恶缘复有退至第三祇方得永离则如释签此说虽无文证义恐如是又亦可云初祇离障且约功能第三祇离乃据位说也成论以念处为位不退暖顶为行不退忍为念不退数论以下中上忍为三不退净名疏以暖顶忍为三不退各随义对不须和会。

  次从尸弃佛(止)即暖位。

  然灯者瑞应云定光集解引经作锭光(云云)七茎莲华者初儒童为五百道士讲论得银钱五百后问王家女瞿夷买得五华并女寄二华供养于佛故云七茎诸文但云摩纳五华奉散也(集解具引瑞应)释迦文者具云文尼亦牟尼此翻寂默瑞应经(有二卷言字函上卷初)云佛因记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贤汝当作佛号释迦文菩萨已得记言疑解望止㸌然无想寂而入定便逮清净不起法忍(文)既云便逮法忍乃证无生岂得三祇皆是伏惑孤山作疏判瑞应经在鹿苑摄疏云不起法忍者若论密意即圆地住证无生忍(文)神智补注亦判归鹿苑言不起法忍者乃是显露不定例同提谓今谓经文显说孤山何得云密提谓自论结益神智何得引例又旻智行解曰逮及也如法华云逮得涅槃者文句三(三十五)释云三祇百劫乃得涅槃逮之言远乃及耳文今谓法华但云逮得故作故作远及而释指在三祇百劫之后今第二僧祇乃云便逮法忍义亦未允净觉发轸钞下据玄签引证通教行因判归方等妙玄七(十一)云昔为摩纳五花奉散布发掩泥跃身虚空得无生忍既云断惑故知是通佛行因之相也(文)释签八(三)云昔为摩纳者具如瑞应然灯授记得生忍故知是通佛也(文)妙玄九(十四)明圆行中云儒童见然灯佛得无生忍行有真体(文)从进老唯经五义判在鹿苑一谈入胎但云贯日之精二游四门厌生老病死三明成道时方离三毒四委明降魔之事五始终不谈法界实相等若玄签证通圆者经文自局引用则通如依正法念明四种阿难演小成大之类也故知便逮法忍准经意解还是便及后时得忍之位更不退转以第二僧祇望声闻为暖暖必至涅槃故也今复考经上卷有云菩萨于九十一劫修道德学佛意通十地行在一生补处后生第四兜率天上为诸天师(文)且小乘经不明十地恐霅川之判为优则不起法忍证通佛因不妨断惑若降生等相在方等中且就三藏境本而说则亦无大害也后贤审之。

  次从然灯佛(止)即顶位。

  毗婆尸翻胜观亦云遍见优婆塞戒经云于迦叶佛满三祇者随机异说耳此明三祇等义并出大论俱舍婆沙。

  经如许时(止)是下忍位。

  尸毗翻与檀翻为施尸罗翻好善即戒善也羼提翻忍辱歌利翻恶世无道又云斗诤抒音汝酌取也弗沙亦云底沙翻增胜本住百劫修种相好因赞彼佛功超九劫故九十一劫而成道也螺髻仙人名尚阇黎有?僧形者非劬嫔未知翻译六度满文应在三祇之后百劫之前福义缘起备在辅行(三下初)唯弗沙缘如集解引。

  次入补处生兜率(止)即三藏佛果也。

  此段具八相一从兜率下二托胎三出胎四出家五降魔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梵王昔缘备在密迹经集解亦略引三转四谛法轮一示转谓此是苦等二劝转谓此是苦汝应知等三证转谓此是苦我已知不复更知乃至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一一转皆生眼智明觉名十二行如文句及记释化城喻品(云云)维摩经亦云三转法轮于大千其轮本来常清净薪尽火灭者佛身薪智慧火身灭智亡名无余也大乘则云机薪既尽应火云亡。

  上来所释(止)略明藏教竟。

  三人三因大异三果小同同断出等约果言也由旬亦云逾善那此翻限量或四十里或十六里言三百者语出化城喻品三界处名为三百止观七(二)又约空观及惑对释(云云)。

  次明通教者(止)故名通教。

  此是大乘初门与三义共利根菩萨接入后教故四念处有三通义一者因果俱通通当教是二者因通而果非通即被接者是三者通别通圆即藉通开导人是谓别圆用通而为方便但成别圆因果人也言说是事即空故无若名共教但得近边共二乘失于远边菩萨受接二义兼收故云通教通前之义未见祖文。

  依大品经干慧等十地即是此教位次也。

  此是三乘共位若备尽通教位义先达以五别三借说栝诸文一三乘共备别教始终位次二单借别教十地亦三乘共位三别为通教菩萨借别一教(此是三借是如止观第六破思假中辅行六上释然止观前二借合作一科皆共位故释中复开为两第三借作一科独菩萨故下复图示之)别为菩萨立忍名别明菩萨燋炷十地(具如妙玄四(三十)此名二别并前三借共为五别)大品更说十地菩萨为如佛(辅行明通二种如佛以释大品一别为菩萨立忍名第十名菩萨地到共位佛地故云如也又被接人至十地破无明能八相作佛似通教佛故云如也释签亦明圆教观行如佛相似如佛但非今通教所论)及被接等俟下略明先示三借。

  

  (单借十地既干慧断见何位伏惑如辅行六上八云彼此地前通为伏惑通虽无位即未断惑不入地故文意指地前修观伏惑也)。

  (又妙乐二(二十二)云或指地前假立七贤(文)燋燋十地亦以干慧断见发真为初焰伏惑之位意亦例尔有云利根者即伏即断但未见祖语)。

  

  且通教十地已具何须借位及初?等良以如来善巧被物机既不一教亦含容借别位名判通断证义蕴经论吾祖备明之也又初?者妙玄四(三十一)云别圆各逗一种根性故用发真为初?(别初地圆初住)通教为逗多种根性所谓别圆入通教含容取干慧耳(大品明初地燋炷大论明三处初焰焰约能燋譬智炷约所燋喻惑三处者通别圆也三教含容通故曰别圆入通非被接义)若钝根者八人见地是初?利者于干慧即能断结即是初?(文)且干慧初?三通言之是何根性须知论释燋炷虽通三教干慧初?只是通教忍名者大论为菩萨立三忍一伏忍干慧地柔顺忍性地三无生忍三地已去乃至十地皆菩萨位(玄文具出)。

  干慧地(止)初果齐。

  两地断见者止观六云三地据断见之初四地据断见之后皆不出观(文)辅行六(上七)以借别断见位对通教拣云通虽二地断时仍促三乘共故虽促复长(文)八人者止观云八忍也。

  五薄地(止)烧炭成灰。

  辅行六(上七)云言共声闻等者通教二乘七地以前与菩萨共名共声闻若尔八地已上过二乘地何故亦名共菩萨耶答以初名后从本立名不同别圆始终别故(云云)。

  九菩萨地(止)净佛国土。

  通教亦无中道应本以誓扶习而生三界道谓化道观即空观带空出假故云双流游诸世间譬如儿戏亦如幻师种种变现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然之慧彻照无碍故曰神通化诸众生令生正见我成佛时来生其国故云净佛国土。

  十佛地(止)炭灰俱尽。

  七宝天衣异木树草座表殊胜自然也通亦是丈六之身或十里百亿神通变现耳住空故劣住中故胜以通教被接有合身义故云带劣胜应旧问别圆成道在初寂场鹿苑唯明三藏成佛今通教佛为何处成如法师云只一金刚土台成道四机所见不同若华严鹿自论大小两始不可以转法轮难成道也合明八相但此文略正习俱除者兼前总举。

  经云三兽渡河(止)即此教也。

  河喻空理菩萨正习俱尽如象得底支佛侵习如马次深声闻断正使如兔最浅此出涅槃经又经云等文在中论恐论引经故云经耳指偏真为实相菩萨至果名佛不名佛者据因而说又恐以中夺偏故云也。

  此教三乘因同果异(止)同证偏真。

  三因大同三果小异异则习尽不等同乃共观即空不同三藏谛缘度别分段者支分形段三界生死也。

  然于菩萨中有二种(止)故言通后。

  利根通后者被接也被字去声如来被下之义接即点示接入也究论此多就通论复是定教及非秘密原夫如来出世直欲众生悟佛知见由机不等从实施权具谈四教于四教中机又不同复于权说言中巧妙点示实理故有被接(点示之相妙玄二四明别圆接通中寄三法以示三根解源谓非漏非无漏空不空一切法趣释签三(十九)解云云具论则有四正三接虽有三接不出四正)圣教来此如涅涅槃七种二谛大品八地闻中古师不晓遂兴诤论有二十三家明乎二谛唯庄严开善擅风流之名庄严谓佛果出二谛外(即今被接)开善谓佛果不出二谛(通当教佛)吾祖妙契佛意深究化源故明被接则佛旨教文俱无壅矣此利根菩萨才证真空即为点示若钝根菩萨同二乘人至法华会方乃会入又别圆接通接圣不接贤接真不接俗若圆接别接俗不接真接贤不接圣更有三根及按位胜进按位者以位对位胜进者次第差降升前进后也大纲既得网目可寻。

  问何位受接(止)别初地圆初住。

  三根者此就利根受接以论若妙玄明三根解源通教钝根及别圆接通合为三也上根三地四地等者二地俱断见惑总而言之若究论须至四地以通三地未出观故辅行则云四地为上(义兼五地)六七为中八九为下(文)今进一位者教位从容文或进退故不同也又经论说多附下根所接之教者合云能接似即按位真即胜进今但十向辅行则云七地以前入别十住八地以去接入十行知佛证法是入回向(文)又妙玄教正具明三接止观行正但论一接若真位受接者受应作被谓用真位以被接也若欲文顺应改二句云若入似位若入真位则答进入何位之问。

  问此藏通二教(止)则一概为利。

  同而不同者断证虽同教行有异界内者对方便等土说析色入空者外计㭊至邻虚今总观生灭对破外道汝㭊非正亦名析色义备辅行(三下一十五)初门者通后别圆故体色入空者诸法如幻当体即空概者平斛木也。

  问教既大乘(止)略明通教竟。

  朱雀天子南门也今指通教为共般若通言方等若论共部方等义疏如前已说。

  次明别教者(止)此并别教之相也。

  教等八法皆别者独被菩萨三谛隔历三智次第三惑前后五行差别位不相收一因迥出一果不融无量四谛如前已明二乘纵于方等般若得闻别法亦皆自谓非己志分。

  华严明十住(止)岂得定说。

  华严前无十信后无等觉于十住品前明十梵行自古讲者指为十信四念处(三初)云于十住中多明圆义于登地中多明别义(文)故华严位义通圆别今且示别故云住行向为贤十地妙觉为圣本业璎珞亦明六轮(如法数对)金光明指真谛所译胜天王般若也五行者圣梵天病婴儿也又仁王般若明五十一位但无等觉四念处(三)云璎珞结诸方等仁王结般若法华在后不明次位但决了诸权而入于实涅槃亦不明位同开佛性入秘密(前是一部之后故结法华是一期之后故不结具故彼文有人欲指楞严六十圣位是结醍醐纯圆修证其义似明非祖文意)。

  然位次周足(止)自下细释。

  此凡圣位中有教证二道地前属教登地为证此约行教证也又一教始终俱为教道若说十地已证之法名为证道此约说教证也(玄签借用证权实部则具四种辅行释别教教权证实但明三种)复论竖入横学两种四教释签十(二十七)云别教复有四者别教十住修生无生十行修于无量十向修于无作登地证于无作故云有四又十行中习诸佛法具足入于一十六门亦名为四问住已习八何故行中更习十六答前是自行随用一门后为化他是故行中更习前八是故十六俱须广习(文)更有三根出假十信上根十住中根十行下根(四教俱论三根出假如止观六(二十三))又对五忍十信伏忍十住信忍十行去柔顺忍十地无生忍妙觉寂灭忍(妙宗中(十八)亦对圆位)若论真缘则地前为缘修登地为真修缘谓作意缘念真谓任运相应元是地师之义今家复加观义空假为缘中道为真通圆亦有此之二义(云云)六种性习如下对。

  初言十信者(止)通教干慧性地齐。

  信等十名楞严具释但彼文在圆今别位耳此云伏见思诸文有云伏五住盖别十信伏惑有通别故别论见思通则五住此位出假即名上根净名疏七(二十一)云菩萨化物心重自行则轻故慈悲重者不务断结从相似空解即便出假见思未破故云有疾(文)既能出假破尘沙否净名疏记无文或云伏见及上根十信侵习七住已前此两位皆破尘沙者未详。

  次明十住者(止)行三百由旬。

  十住乃至十地别名学者非实并略不释备在集解须者往寻习种性者璎珞经上卷(贤字函)明六种性以对别位(净名疏第九亦借别名以显圆)今家玄签四教义戒疏等并依经列四念处中少有不次又地持论略明二种(亦名经弥勒造贤字函)如戒疏列六种后复用二种及对教证前后生报佛法佛并图而会伸之。

  

  六种性者种别性分也地持第一云种性者名为种子名为界名为性(文种子不同有六界分)又性通六位种局在因故前四名种等觉虽因望前称觉二种者地持经云略说二种性种性者是菩萨六入殊胜展转相续无始法尔是名性种性习种性者若从先来修善所得是名习种性(文)戒疏以六种对位后复明二种者以六位不出地前修习登地证性故用地持结摄六种虽不显标意必如是况梵网是华严结经地持正宗华严故宜用彼结摄璎珞又与约行教证其义宛齐故复例之自古以戒疏文难今备引注戒疏云性习二种若据位分习种在前性种在后若据行论性习同时前后不定(标约行中义)依体起用(约中道理起观行用)先明性种后明习种寻用取体(从自行用取中道体)先习后性(自依体下释同时不定义)与教证二道相似就位以论教道在前证道在后(约行故证)据行论之教证同时前后不定(此标)依体起用先证后教(望证道理起教道用)寻用取体先教后证(寻教道用证中道体)习种能生报佛性种能生法佛(文地前既论自行修习至果合生报佛登地证性合生法佛智与体冥任运起用故不论应佛也异解备诸章藻)梵网经中更有六种一习种性二长养性(只是研习增长与习种性通对十住)三性种性四不可坏性(俗谛建立故不可坏与性种通对十行)五道种性(十向)六正法性(通收圣种等妙三种)。

  

  慧眼者古德五眼颂云。

  天眼通非碍  肉眼碍非通  法眼唯观俗
  慧眼了知空  佛眼如千日  照异体还同

  妙玄三(十一)云十住正修空傍修假中十行正修假傍修中(文)谓期心为傍也初住断见即离四趣身子昔生至六住有退者此见思俱断思既未尽见亦余残故有退堕如四明答日本难(云云)。

  次明十行者(止)成道种智。

  诸文云十住修空断见思十行修假破尘沙十向修中伏无明此以观对位也若云初住断见二住至七住断思八九十住断界内尘沙十行断界外尘沙此约惑分齐也四念处四云十住断界外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尘沙十回向断下品尘沙(文言三品者生无生八门为上品无量四门为中品无作四门为下品)此以惑从教也以别是界外教或纯用假观摄故然尘沙惑体只是见思无明就菩萨化他分别药病得名尘沙就众生论通别见思耳妙宗云见思重数如尘若沙(文)又复断尘沙之相以修假观名伏观成俗显为断也若尘沙习懒于化导且三品尘沙与三根出假何异盖三品尘沙约一人竖论三根出假约三人横辨又三根出假通乎四教三品尘沙局在别论又此十行明横学四且无作四门为圆为但若圆无作十行位浅尚未修中如何能说以此化他耶若谓但中释签五(初)云若附彼教而为相状(文)既附彼圆岂应是但杂编五(十四)云十向圆修可由实道(智转行融乃修圆中)十行无作且顺权方(只是但中无作)良以修中之位已深出假之位尚浅位深故知昔日化他无非妙行位浅故知将来自行亦是但中不可以实难权以他妨自(文)其说切当学者知之附彼圆教者但为明于无作相状能附岂可全同深位然此出假若果但中圆机起时将如何赴之当知圆机自感圆应十行出假乃教道说无稽之问不足评矣。

  次明十回向者(止)居方便有余土。

  回事向理回别向圆行者至此空假心满智转行融但无中体乃修圆中四念处云别向圆修霅川云可由实道(杂编但不合云只缘被接方曰圆修)若妙玄云十回向始正修中此中但理不具诸法者教道所说三观次第是故云尔今约圆修乃是约行注云行不退者化他行满无退转也前七住还断惑证空名位不退后初地去名念不退中道正念二边莫动。

  次明十地者(止)十法云地。

  注云乃至等觉俱名圣种性者据同证论准经必须开等觉性无功用者不加功力任运流入初地即同初住分身百界二地去十倍增之又二地去各断一品无明乃教道说八相者一生兜率二托胎三住胎四出胎五出家六成道七转法轮八入涅槃(华严亦列降魔如前示)五百由旬者三界加方便实报五百约惑加尘沙无明约观加假中也宝所者喻分证寂光。

  更断一品无明(止)即此佛也。

  破十二品称为妙觉皆教道说莲华藏世界如华严经华藏世界品说钝根者迷中重故。

  有经论说(止)略明别教竟。

  八地入无功用如华严妙觉位但破一品无明未见所出至六地断思与罗汉齐者取十度义以第六般若空慧断惑故也如止观第六借位中(云云)十度者六外加愿智力方便三贤者别住行向住果报土义则属圆此仁王经偈文别教更有纵横之义非此可尽。

  次明圆教者(止)圆建立众生。

  圆者法界无外佛魔同途理事双融唯心唯色三千三谛妙不思议也禀斯教者圆观三谛圆伏五住圆断三惑一行一切行一切行一行圆位例然妙用庄严故云自在四悉普益故曰建立具如止观第一引华严(云云)。

  诸大乘经论说佛境界(止)并属圆教。

  初发心者三因开发即初住位二住已去莫不皆然故结云四十二位薝方等者观众生品天女弹斥身子之文一心五行者经云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般涅槃佛性之理有人入大海浴亦涅槃文娑伽罗此云咸海随处受名如华严也梼香为丸出楞严三昧经清凉有解如义例第七喻疑显正(云云)。

  今且依法华璎珞(止)八妙觉。

  法华但有五品六根璎珞具明五十二位妙乐(三四)云若云圆位六即亦足何须更列四十二耶以分真位长故借别位分其品秩(文)昔贤据此谓圆教本无位次但借别显圆今谓妙乐意以五十二位在经论中多被别人祖师用释圆位故云借耳又有云五十二位名虽在别圆亦同用以分深浅岂可圆教全无位次大品四十二字华严初住八相法华五品六根等皆圆位义也故曰显一理则始终无二存诸教则因果历然既禀教修行安得无位耶妙玄(五)又拣诸文开合有四一开前合后如大经三十三天(住行向为三十地等妙为三)二合前开后如仁王十四般若(合三十心为三十地为十等觉为一总十四忍转入佛心名之为智)三前后俱开如大品四十二字(对四十二位)四前后俱合如法华开示悟入及游四方(对四十位)又楞严明位有六十前加三渐次(名字即)及立干慧地(观行即)向后地前立四加行并常五十二共成六十。

  初五品者(止)故名随喜。

  

  对三慧如文句又妙乐十(十二)云何故现在唯四信灭后立五品答其义既齐四五无别但是灭后加读诵位为第二品耳(文)妙心体具者介尔有心三千具足此具妙故即空假中一念既尔一尘不亏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解行之要学者当知。

  内以三观(止)妙觉彼岸。

  五悔者初可名悔余四云何劝请则悔请佛入灭随喜则悔嫉他修善回向悔于悭吝发愿悔于懈怠也理者无生理忏也事者作法取相也此三忏法通大小乘具如光明文句又能观名理周所缘即忏悔处若忏悔名梵语忏摩此云悔过华梵双举也十恶者文中阙杀生一恶口有四恶普贤观云舌根起五种恶口不善业者准优婆塞戒经加说无义语故云五种。

  莫见此说(止)寻之思之。

  此斥偏执理性无修无证轻侮圣教不敬尊容乃堕外道自然之计唯我智者建立解行了修即性全性起修性虽本然修常宛尔故清凉国师云撮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亡言之旨心同诸佛之心不假更看他面鼠唧鸟空者愚人谈即谈空有言无旨如怪鼠之唧鸟声之空空也广在经论者称性即具义备圣典故请寻之。

  二劝请者(止)例此可知。

  回向者回自向他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如回声入角响必远闻发愿者前之四法以愿要心如?有胶如坏得火又四誓为通清净业等为别愿五十校计经云始自凡夫终至等觉皆行五悔等觉尚尔人何弃焉。

  二读诵品(止)与别十信位同。

  化功归己者此据功成入位而言也若止观安忍中令修三术诫勿领徒虽明品中修于三术意诫初心为他损己又品位虽说须守观心若逐外有妨是亦须诫意各有主文或少殊此约观行成就五品在十信前若准普贤观即品信合说又吾祖居五品获旋总持并如别辨。

  次进六根清清净位即是十信(止)故定属圆信。

  六根清净如法华法师功德品说仁王云者波斯匿王所说偈也十善者即不杀不盗等十此善顺胜人天业。

  然圆人本期(止)自然先落。

  品位圆伏信应圆断云何此中二惑先落将非与彼别观同耶当知三观绝待事理顿亡就观论功故名圆断故净名疏有切葱喻然观有微着迷有厚薄故强分三惑二惑先除矣况圆人本知惑体无二与别解行迥不同也辅行(九上)云从初已来三谛圆修与次第义求不相关此论粗惑任运断处与次第齐(文)又指要云圆人始终用绝待智惑何次第此乃约智分惑也(文)。

  永嘉大师云(止)故言三藏即劣也。

  同除四住此处为齐等乃天台妙玄位妙中文永嘉集中引用之耳昔传五代之后我宋之初台教泯没因钱氏读永嘉集至此不解问于韶国师国师指为台教中语遂求于海东由是高丽观师赍教部来使始复兴焉今称永嘉盖有由矣一切处住地者我见为本计着无量名一切处又见通三界故名一切。

  次从八信至十信(止)行不退也。

  虽约位格量圆别即离不可一混。

  次入初住(止)念不退位。

  此有三节初内证外现次华严下引证斥失三中观下总结一品无明者仁王开十地为三十品以一品分三断前二品尚在方便断三品已方入实报此皆教门分判其实惑体前后不异不纵不横者异乎别教修纵性横及因果纵横也释签云虽一点在上不同点水之纵三德亦尔虽法身本有不同别教为惑所覆虽二点居上不同烈火之横三德亦尔虽二德修成不同别人理体具足互不相收(妙宗上广示)三点三目出大经哀叹品西方有新旧二伊旧伊如横川走火点水之纵新伊如此方草书下字细?相贯不纵不横摩醯首罗有三目八臂八相者华严云或见入胎等既皆云或一一相中皆八相故涅槃云发心毕竟二不别如是二心前心难发心即初住毕竟即妙觉也龙女成佛文从权说以证圆经成佛速疾若实行不疾权行徒引机实义等理不徒然广如妙乐(云云)诸声闻授劫国名号须结缘故。

  次从二住至十住(止)此是一生补处。

  爵有五等谓公侯伯子男也等觉所断为正为习若云习气此文乃云一品无明妙玄(五六)亦云观达无始无明源底断最后微细无明(文)若云正使净名疏(二)却云无复余习者圆教始从初住终至法云圆断诸见犹有习在等觉入重玄门千万亿劫重修凡事见理分明习气微薄事等微烟(文)须知等觉有正有习如净名疏五(三十五)云住等觉地余有一品及习气在(文)若言入重玄门但断习为释经中叹等觉断德无复余习之句且据一边而说又垂裕云犹有在者此以元品无明名为余习(文)。

  进破一品微细无明(止)即圆教佛相也。

  父母者能生阴身楞伽云杀无明父断贪爱母诸法是境般若是智境智冥契故皆不生虚空座者非如大虚义彰圆遍妙玄云或言道场虚空为座一成一切成毗卢遮那舍那释迦三佛具足遍一切处(文)今云法身从胜而说复顺圆教指修即性不离三土即住寂光寂光有相非此可尽。

  然圆教位次(止)略明圆教位竟。

  六即义者性德三千事理不二也全由性具故六常即如初一位在迷在事然与极圣毫发无差情想未亡即不妨六故知只一十界理则俱理佛界亦迷成则俱成十皆究竟以一一法皆三谛故蛣?成佛义可准知六即意者为免叨滥及生退屈如文又理同故即与初理即两个理字为同为异盖理义是一受名少殊理同则圆论法体理即则贬彼无修虽尔少殊理不可异。

  然依上四教修行(止)可以意知。

  此下明依解修行虽义通四教而正意在圆故方便十乘一依止观今文阙明四种三昧(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及十种境(阴烦病业魔禅慢乘萨)止观明常坐观阴入等境(二)十观非有百乘若无十境乘则无体若无十法名坏驴车入道之要殆不可须臾离也。

  言二十五方便者(止)五行五法。

  善巧调停故名方便此二十五为远方便阴等十境为近方便又二十五法为通方便通四三昧故方等梦王法华六时五悔为别方便止观云譬如陶师若欲得器先择良处(具缘)息余际务(诃欲)治身内疾(弃盖)调于泥轮(调五事)作而不废(行五法)得此譬意五如指掌若欲造修当寻止观(云云)初心略释五科纲纪先读止观大意。

  初明五缘者(止)三教授善知识。

  在家戒者五戒八戒出家者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颂云。

  四重十三二不定  三十九十四提尼
  一百众学七灭诤  总论二百五十戒

  若论篇聚者夷(僧有四重尼有八弃)残(僧十三尼十七)提(僧三十舍堕九十单提共百二十尼有二百八)尼(僧四尼八)吉(僧尼同百)为五篇夷残兰提尼吉为六聚开吉罗为恶作恶说为七聚(罪结齐五报劫齐六因果杂摄齐七兰有三品不入正篇不定七灭篇聚不摄亦属吉罗如南山戒疏释)此局声闻戒梵网十重四十八轻经大乘顿制凡有心者皆得受之更有大论十戒大经十戒五支戒通大小乘具如玄签及止观记集解略引(云云)粪扫衣者世人弃而无用义同粪扫集缀为服三衣者安陀会五条郁多罗七条僧伽梨大衣迦叶十二头陀此当其二大论六十八云一兰若二常乞食三粪扫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八树下坐九露坐十常坐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三衣(文)百一众具者百物器用各畜一件也此外为长物若畜长者律令说净词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某甲长衣未作净为净故施与大德若三衣持护加法等词略如六物图广在律钞僧中净食者结净地以摄食故云净食处三者上根深山中根树下等下根伽蓝缘务有四一生活二人事三技能四学问。

  第二呵五欲(上)及诸好触等。

  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涂毒鼓闻之则死香如毒龙气嗅之必病味如热沸密汤舌则烂触如睡师子近必被啮齿丝竹者具有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第三弃五盖(止)悔疑。

  五法覆心故名五盖前对五尘名欲此则转入意地掉悔者掉举通身口意疑自疑师疑法。

  第四调五事(止)调食不饥不饱。

  眼食定外各调身息心入住出时合调涩则结滞滑则不细余如前示。

  第五行五法(止)可尊可贵。

  一欲二精进三专念四巧慧五一心此名法船以一心为船柁以慧为点头余为橹棹。

  此二十五法(止)临时审量耳。

  虽名方便义亦通正修之中如调身心及知识等余准可知。

  次明正修(止)余教例此。

  观必托境文略不明此十乘者次位等三虽非观法并由观力相从名观故名十观又备此十令观可成故名成观亦名成乘又前之四法用无前后通塞等三成就前四次位等三以判前七又前七正明车体及以具度后三祇是乘之所涉若无所涉运义不成(辅行)上根唯一法中根二或七下根方具十又前六正观第七助道(大意)斯是一家入道之本不可率尔言其始末应投哲匠深究宗源玩味圆顿止观入心成行绵续佛种光显大教今抑寄十问以诱新学庶达观者因为开示问事理二造约一念明圣祖极唱本何经论问理具事造两种三千当修观时如何用与问妙乘三境修相难明自古多歧如何定断问中论四句与妙三观如何会同令成一辙问真如理观唯识事观对四三昧起观如何问历三性事遍六作受十乘观义何以明之问观佛三昧十乘观法两重能所云何指决问第九佛观名真法身行者观时为真为阴问妙乘当体及以所依约修约性若为判属问上根一观如何又云若无十法名坏驴车。

  一观不思议(止)其车高广。

  止观第五卷云历阴入界三科栋境观总无明心即此阴心明具三千显不思议境即是观妙境有三一性德二修德三化他总是初乘称性修法为九乘本辅行(五上二十六)云观法非十对根有殊虽复根殊但是一不思议观观不思议境乃至离爱不离境故(文)高广者正是乘体无发无到坚彻三际横遍十方故云其车高广。

  二真正发菩提心(止)张设幰盖。

  慈悲普覆故如幰此观妙境不悟于静心中重发弘誓非五略初发大心也。

  三善巧安心止观(止)安置丹枕。

  止观安心有总有别别中自佗各六十四以四悉檀说止说观对信法行回转相资非此可具丹枕者南山经音经云天竺国无此木枕皆以赤皮内着绵毛用之倚卧丹是赤色是正非间以喻正智无分别也枕能休息身首安然以喻定慧安息妄念。

  四破法遍(止)其疾如风。

  前安心是有慧之定此破遍是有定之慧虽通四门无生为首其疾如风者速到萨波若故此证十乘非经文次(云云)。

  五识通塞(止)安置丹枕。

  于塞得通如贼为将于通起塞如将为贼破贼护将对法可知枕以支车车不昂举车行去枕其枕则闲即动而静也车住须枕其则用即静而动也。

  六道品调适(止)有大白牛等。

  道品只是念处次第相生成三十七余如前示实相为车体道品为前导故喻白牛言等者具云有大白牛肥壮多力形体殊好行步平正大意以中根至七乘今至第六者以正助分中下也。

  七对治助开(止)又多仆从。

  于正修时忽然障起求佛加被发愿行施等随蔽修助助成正观故如仆从。

  八知位次(止)直至道场。

  知位次中明修五悔安忍中修内外三术内术治惑谓空假中外术为远名闻利养一不受不着二缩德露玼三一举万里若着法爱则名顶堕故须离爱以入分真。

  谨按台教广本(止)判教仪式耳。

  其玄义等且论教解若明乘境具在止观自从此下等有云准玄义意于此须明诸家判教今略不说略谓略去非粗略也有云在观师时应更有文后人避烦但存标举耳今恐前说为正。

  天台四教仪备释下(终)

12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