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0部~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

2018-9-21 09:05 996 0
简介
小乘论·第1280部 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 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上 序品第一   古昔诸大师  于诸甚深法   多闻见圣迹  已说一切义   精勤方便求  未曾得异分   阿毗昙 ...

小乘论·第1280部 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 尊者法救造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译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上

序品第一

  古昔诸大师  于诸甚深法
  多闻见圣迹  已说一切义
  精勤方便求  未曾得异分
  阿毗昙心论  多闻者已说
  或有极总略  或复广无量
  如是种种说  不顺修多罗
  光显善随顺  唯此论为最
  无依虚空论  智者尚不了
  极略难解知  极广令智退
  我今处中说  广说义庄严

  (广说梵音云毗婆沙以毗婆沙中义庄严处中之说诸师释法胜阿毗昙心义广略不同法胜所释最为略也优婆扇多有八千偈释又有一师万二千偈释此二论名为广也和修槃头以六千偈释法宏远玄旷无所执着于三藏者为无依虚空论也)

  敬礼尊法胜  所说我顶受
  我达摩多罗  说彼未曾说
  弟子咸劝请  毗昙毗婆沙
  专精思惟义  贤众所应学
  正要易解了  离恼济群生

  复次为显现清净烦恼对治。依阿毗昙毗婆沙所应故。大德法胜及我达摩多罗。共庄严杂阿毗昙心。离诸广略说真实义。问且置真实义。云何名阿毗昙。云何名毗婆沙。答于牟尼所说等谛第一义谛甚深义味。宣畅显说真实性义。名阿毗昙。又能显现修多罗义。如灯照明。是惠根性若取自相则觉法。是阿毗昙若取众具是五阴性。名者诸论中胜。趣向解脱是名阿毗昙。

  复次毗婆沙者。于牟尼所说性真实义。问答分别究畅真要。随顺契经开悦众心。所谓性相名字地依行缘念智根定世善。及界学。见谛断义。缘方便得亦离欲得。何处初起摄相应因缘果有果等。无量诸法种种义。生说种种类种种说。是名毗婆沙论。如佛世尊略说二智法智比智。毗婆沙说无量分别。所谓彼法智者。是无漏惠性。是智相。名者初知法故。是名法智。在六地依欲界十六行境界四谛四念处智即智相三根三三昧相应(三根者喜乐舍也三三昧谓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堕三世缘三世及离世。是善缘三种(谓善不善无记)。是不系缘欲界及不系。是学无学缘三种(谓学无学非学非无学也)。是不断缘三种(谓见谛断修道断不断也)。名缘及义缘方便得离欲得欲界起法界法。入行阴所摄。意界法界意识界相应。三因自性三因所生四缘。自性四缘所生。是初生无漏依果及功用果。俱生者唯功用果。有果者三果。谓前二及解脱果。不说增上果。如是一切法应当知。问已知久远缘起根本阿毗昙毗婆沙说彼对治。何故说真实义。答为知真实义故。若不分别诸论难可了知。以不知故实智不生。实智不生故不知真实。不知真实故不见烦恼诸行过恶。以不见过故堕于恶趣。与彼相违则生天解脱。问已说所以说。当说真实义。答是论于诸论中最为殊胜。具足显示一切境界。于阿毗昙论增广智惠。五浊世增。时命智慧念皆悉损减。观察是等于广大论闻持恐怖。为利自他略说真实三时善说。哀愍外道邪论诸师。远慕前胜正论法主及诸圣众。普于是中生大敬信。开发众生佛法僧念故。显示三宝真实功德。方造论端故说是偈。

心界品第一

  顶礼前最胜  离恼安教尊
  所说悉具足  罗汉见真谛

  顶礼者。起善心转爱果举体敬礼也。前者先也。何者为先谓最胜也。示供养处故。最胜有何义。伏诸烦恼故名最胜。如偈所说。忧波伽当知。如我等诸佛悉已离诸漏。是故名最胜。离恼者。烦恼诸缠烧其身心。世尊旷劫悉安众生。炽然永尽故名离恼。安乐说故当知离恼。是故次说安教。安者谓安隐也。教谓言说。教有所安故曰安教。略说自安安他。离恼者自安也。安教者安他也。不颠倒故故知安教。是故次说所说悉具足。说者言说也。即是安教。具足者。辩正深妙显现决断。说不颠倒到真实义。不违二谛故曰具足。是故礼彼名供养法。阿罗汉者。到究竟处法相满足。是故次说阿罗汉。真实福田应彼供养故名阿罗汉。此一向说无学。说无学已次说学见真实。真实者。四圣谛不颠倒。谓已学八忍八智见彼真谛故名见真实。虽住见道未周四谛必当见故亦名见真实。问何故敬礼。答。

  牟尼尊悉知  法聚二种相
  亦为他显现  我今说少分

  牟尼者。身口意满故曰牟尼。悉者。凡一切智所说修多罗毗尼阿毗昙流布至今。知者。知见觉义也。法者持也。持自性故名法。法有积聚故名法聚。彼善法善法聚。不善无记法亦如是。二者数名。相者相貌也。问云何二相。答自相及共相。自相者不共。即此非余。如碍相是色。如是比。共相者共。此及余。如色无常。如是比。问若碍相是色自相者亦是共相。观四阴故是自相。观十种色故是共相。如是自相即共相观故。二种自相共相则为不成。答一自故。碍者是色相故。名色自相众色差别故说十种。汝言观故自相共相不成者不然。何以故。不坏故。如父子。如果种。如苦集谛。如听制。若观自相则非共相。若观共相则非自相。如一人亦名父亦名子。以父故名子。以子故名父。若观父则不观子。若观子则不观父。若言不成者不然。何以故。已成故。是为父子义成。若善若恶正见邪见于中广说起无间业。若无父义亦无无父邪见及有父正见。此若无者净秽亦无。净秽无者解脱亦无。若无无间业者亦无因果。因果无者一切法亦无。莫言非过。是故父子义成不可已成更成。若已成更成此则无穷。是故自相共相义成。问佛所知法一切当说耶。答不也。问何所说。答亦为他显现。我今说少分。显现者开示义也。他者受化人也。若义饶益随顺梵行。如申恕林契经说。于彼为他说法中我今说少分。如来所知深广无量。如舍利弗等尚不能尽说。况复余人。问世尊说何法。答有漏无漏如是一切。

  一切有漏行  离我乐常净
  不见有漏故  计我等妄受

  此诸有漏行。不自在故离我。三苦成故离乐。缘力故离常。烦恼处故离净。问何等是有漏行。答诸烦恼所生五阴。问若有漏行离我乐常净者。云何众生而于中受。答不见有漏故计我等妄受众生于有漏行不知相已便受我乐常净。作业所覆故不知非我。威仪所覆故不知是苦。相似相续覆故不知非常。薄皮覆故不知不净。如是不知故受我乐常净。问何相为有漏行。答。

  若增诸烦恼  是圣说有漏
  以彼漏名故  惠者说烦恼

  若依若缘增长身见等诸烦恼。如使品说。彼诸行从漏生故。生漏故。漏处故。是说有漏法。无漏缘不增长。软中上者不然。增依故非不增。增依不增缘。问何故。答。

  以彼漏名故  惠者说烦恼

  烦恼者说名漏。一切入处常漏故。心漏连注故。是故增烦恼诸行当知是有漏。问彼更有名耶。答。

  亦名为烦恼  受阴及与诤
  烦受诤起故  是诸贤圣说

  即此有漏行。名为烦恼受阴诤。何以故。烦受诤起故是诸圣贤说。身见等诸烦恼恼众生故名烦恼。受自身故名受。扰乱心故名诤。诤有三种。烦恼诤。阴诤。斗诤。烦恼诤者。百八烦恼。阴诤者死。斗诤者。各各相违。当知此中说烦恼诤。身见等诸烦恼生诸有漏行。从烦恼生故说烦恼。从受生故说受阴。从诤生故说诤。已说受阴相。阴相今当说。

  若行离烦恼  亦解脱诸漏
  此及前受阴  是阴圣所说

  若行离身见等诸烦恼及诸漏故。当知是无漏行。此诸无漏行及前说受阴。是名为阴相。阴受阴差别者。转不转合是阴。转者是受阴。问何者是。答。

  所谓色受阴  想行及与识
  是五阴次第  粗细随顺说

  是五阴谓色阴受想行识阴。云何色阴。一切诸色过去未来现在。如是广说。彼起已灭是说过去。未起未灭是说未来。已起未灭是说现在。在自身名为内。在他身及非众生数名为外。复次内外义如入处说。粗者名有对。细者名无对。若言不成是则不然。观故观故不成者不然。若观粗则非细。染污名恶色。不染污名好色。过去未来名为远。现在名为近。远义四种。如行品说。彼一切一向略说。色阴此名略非事略。如色阴。受想行识亦如是。于中差别者。自身受名为内。他身受名为外。内缘外缘方便力起境界力起。粗者五识身。细者意地。染污不染污界地亦如是。乃至识阴亦如是。行是行阴。外者众生非众生数当知。问色乃至识有何相。答碍相是色相。随觉是受相。顺知是想相。造作是行相。分别是识相。彼过去色虽不碍曾碍故。当来色虽未碍当碍故。极微一一虽不碍众微集则碍。无作虽不碍以作色是碍故彼亦碍。如树动影亦动。如色阴过去未来。余四阴亦如是。问何故前说色阴乃至识阴。答是五阴次第粗细随顺说。彼五阴中色阴最粗。五识依故。六识境界故。是故前说。受阴虽非色行粗故如色说如我首足等痛受随转如是乃至识阴最细是故后说。复次从不可知本际已来。男为女色女为男色。染着处故。是故前说。乐受贪故起色欲。想颠倒故起乐受贪。烦恼故起想颠倒。依意故起烦恼。复次二种色观故入佛法中为甘露门。谓不净观及安般念。彼不净观者观造色。安般念者观四大。是故前观色阴。观色已见受过。见受过已想不颠倒。想不颠倒已烦恼不行。烦恼不行已心则堪忍。此则顺说五阴。今当逆说。净秽之生以心为本。故前观识阴。观识已烦恼薄。烦恼薄已起法想。起法想已则贪受不生。贪受不生故观察色。是故先说色阴乃至识阴。问云何分别说色阴。答。

  十种谓色入  及无作假色
  是分别色阴  牟尼之所说

  十种谓色入者。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无作假色者。如业品说。是诸色一一说色阴。

  所名为识阴  此即是意入
  于十八界中  亦复说七种

  谓识阴即是意入。十八界中说七心界。

  余则有三阴  无作三无为
  是则说法入  亦复说法界

  余三阴者。受阴想阴行阴。无作三无为者。虚空数灭非数灭。此七法说法入亦说法界。问以何等故受想别立阴。余心法立一行阴。答。

  轮转于生死  当知二诤根
  是故别受想  建立二种阴

  二事故众生轮转生死。谓乐受贪及颠倒想。乐受贪故行爱。倒想计着故行见。二诤根者。习欲爱贪欲缚从受生。见欲缚从想生。受修诸禅想修无色。复次心法或根或非根。根法是受非根法是想。是故随义说。问五阴一切是行。何故说一行阴。答。

  五阴虽是行  而一受行名
  有为法多故  说行阴非余

  以行阴中有相应不相应等有为行多。相应者思愿等。不相应者谓得等。问一切悉是行阴。何故契经说一思为行阴非余。答胜故增上故前故。作相是行相。彼思是作性。若有余阴悉入五阴中。今当如实说。

  广说诸法阴  其数有八万
  戒等及余阴  悉是五阴摄

  八万法阴皆色阴摄。以佛说语性故。有说。名性者行阴摄。余戒等五阴。彼戒阴色阴摄。定惠解脱解脱知见阴皆行阴摄。若有余阴名悉入五阴中。问齐何当言法阴。答。

  法阴谓经论  如是一一说
  及诸对治行  悉名法阴数

  有说。一一经论名为法阴。如是经论数有六千。复有说。一一阴处是法阴处。又说。阴处界处等为法阴数。如是说者谓众生有八万行。是故世尊随彼所行为说对治。悉是法阴数。问前说十种谓色入。亦无作假色是名色阴。何等为入。答。

  所谓眼耳鼻  舌身及与意
  色声香味触  余则说法入

  彼眼入者。眼识所依。四大所造净色。不可见有对。耳鼻舌身亦如是。差别者。随识所依。意入者。是心意识。名义业世施设。彼名等所作差别应当知。名者。名为心。名为意。名为识。义者。集起是心义。思量是意义。别知是识义。业者。远知是心前知是意。续生是识。世者。过去世是意。当来世是心。现在世是识。施设者。界施设心。入施设意。阴施设识。复次贪恚痴等分别则无量境界。定心名不乱。此相违染污心名为乱。懈怠相应心名为下。精进相应心名为举。少习净心及染污心名为少。多习净心名为多。少根易得少对治少随转。诸染污心名为小。此相违善心名为大。于彼得修习修不修习。如是染污心名不修。此相违善心名为修。自性解脱及在解脱。于彼染污心名不解脱。此相违善心名解脱。或有心自性解脱非在解脱。或有心在解脱非自性解脱。或有心自性解脱。亦在解脱或有心非自性解脱亦非在解脱。自性解脱非在解脱者。是学无漏心。在解脱非自性解脱者。是无学有漏心。自性解脱亦在解脱者。是无学无漏心。非自性解脱亦非在解脱者。是学有漏心及凡夫心。色入者三种。谓色处俱。色者青黄赤白。如是广说。处者身作色。俱者如造画等。声入者三种。谓因受四大声。因不受四大声。因俱声。因受四大者。谓咽喉唇舌因缘发声。因不受四大者。谓风铃树等因缘发声。因俱声者。谓击鼓吹贝因缘发声。彼声一一有二种。谓可意不可意。香入者三种。谓好香恶香非好恶香。味入者六种。谓辛酸甜苦咸淡。问若尝味时。别味者为舌识。先觉为身识耶。答若先觉冷暖则先身识后舌识。若先别辛等味者则先舌识后身识。触入者十一种。谓四大及七种造色。七种造色。谓涩滑轻重冷暖饥渴。涩者粗强。滑者细软。轻者不可称重者淳厚。冷者求暖。饥者欲食。渴者欲饮。问何大增故涩滑乃至饥渴。答或有说无偏增者。彼业报先得涩。四大果乃至饥渴。复有说。水火增故滑。地风增故涩。地水增故重。风火增故轻。水风增故冷。风增故饥。火增故渴。问几触能起身识。答有说。从涩至渴一一能起。又说。五触能起四大与涩。如是乃至饥渴。复有说者。十一种起身识等。是身识境界故无过。有二种自相。事自相及入处自相。事自相者等境界。入处自相者自相境界故。此十一种。二种欲界系。饥及渴非色界系。九种欲界色界系。色界衣虽不可称。余亦可称亦可积聚。虽无冷暖之患。而有长养调适。饥渴者。或说依果以饮。食能断故。阿毗昙者说。报色不可断已更续。罽宾者说。饥渴是善不善报障故不可知。食消已还复可知。是故富者饥渴是善报。贫者饥渴是不善报。法入者。四种无作色。如业品说。心法如行品说。心不相应行如杂品说。无为此品后当说。内入中眼入境界粗故前说。外入中色入自性粗故前说。苦乐所入门故说入处。又杀义是入处义。心心法于此中灭。问入处触入处何差别。答触入处即是入处。或入处非触入处。外入是也。若内入处非分者。是入处。非触入处(缘差不起触者名非分也)。触所住故名触入处。触空者唯是入处。触所入门故如窗牖(天竺为窗牖为风入)

  触所住故如圣住。亦应说受入处触长养心心法触所持来触所转故触力故现在前。是故说触入(圣住者中国名圣住边地地名弥离车住也)。问云何一身具十二入。答。

  虽于一身中  所作事各异
  依缘自性故  十二种分别

  于一身中具十二入。但事各异。若事是眼入。此事乃至非法入。若事是法入。此事乃至非眼入。问何等为眼入事乃至法入事。答眼以见色为事。色以眼所行为事。如是乃至法入。譬如一室十二人止事业各异。彼亦如是。又依缘差别说十二。谓六识身有六依六缘。又自性分别说十二。若眼自性乃至非法自性。若法自性乃至非眼自性。问十入处及法入少分。是色何故独说一入处为色入。答。

  虽有众多色  但说一色入
  当知一色入  三眼境界故

  于彼入中。三眼境界者名为色入。肉眼天眼圣惠眼。以色粗故说二十种。所谓青黄赤白长短正不正方圆高下烟云尘雾光影明闇。彼长等八事三种分别。余悉无记。问一切十二入尽是法性。何故但说一法入。答。

  彼一切诸法  虽尽是法入
  法中众多故  一法入非余

  彼一切虽尽是法入。但一入中众多法故。谓色法无色法。相应不相应法。有为无为法。是故但说一法入。复次三有为相。彼法相不相违。彼入法入中。是故但说一法入。又一切诸法以名显现。彼名入法入中。法者真实相。谓空解脱门。以前法觉法故。是空入法入中。身见能自觉者不然。颠倒转故。法者第一义。谓寂灭涅槃。是法入法入中。问世尊说契经无量入。何故但说十二入。答。

  彼十一切入  八入二四入
  及五解脱入  皆悉十二摄

  十一切入中。前八入及八胜处。是无贪善根性。悉入法入中。若取眷属则五阴性悉入意入法入中。十一切入中。后二入及四无色入。是四阴性悉入意入法入中。二入者。谓无相众生入及非想众生入。无想众生入十入性。除香味入。说四无色则已说非想入。五解脱入是慧性。眷属是五阴性。悉入三入中。声入意入法入(五解脱入者一者佛说即得解脱二者闻已思惟得三者因自诵经得四者因为他说法得五者因缘得也)。问所说十八界为种有十八名有十八。答。

  界种说十七  或说为十二
  境界依者依  分别十八种

  十八界。或十七种。或十二种。若取意界则失六识。若取六识则失意界。譬如别取树则失林。若取林则失树。指卷等譬亦如是。若取意界则失六识。若取六识则失意界。问若然者云何说十八界。答。

  境界依者依  分别十八种

  三事故说十八界。依故。依者故。境界故。依谓六依。眼界乃至意界。依者谓六识界。眼识界乃至意识界。境界谓六外界。若言阿罗汉最后心不生后识非意界者。此则不然。以余缘故后识不续如地无种。复次因触故立十八界。眼触三因缘生。谓眼色识。如是乃至意。器故。食故。食者故。器谓眼界。食谓色界。食者谓眼识界。问应说二十一界。二眼二耳二鼻为六。舌界身界七心界六外界。答。

  二眼说一界  以二一自故
  耳鼻亦如是  二共说一界
  为令身端严  彼皆不一一

  虽有二眼而说一界。以一自故。共一四大造故。一自见故。非一自有二根。一识所依故。二眼眼识依亦不应二根。一识依一入处故。一入境界亦俱受一入境界故。二眼共取一色。以一眼见色则不明了。二眼见色则明了。二耳二鼻成一界亦如眼说。为庄严身故生二眼二耳二鼻。以一眼者人不爱敬故。是故眼等生二。身舌生一。如佛世尊虽说种种界。悉入十八界中。今当次第说。

  若有诸余界  世尊契经说
  各随其自性  悉入十八界

  若世尊说余界悉入十八界中。以三事故。依故。依者故。缘故。如世尊说。憍尸迦。世有种种界。谓诸见以界名说。彼悉入法界中。若彼说六十二界。如多界经说及余契经。以界名说者。各随其义入十八界中。问界入阴何差别。答。

  界说一切法  彼即十二入
  除三无为法  余则说五阴

  一切法说十八界。以不离依故。依者故缘故。彼一切法即说十二入。七心界为意入。此即义差别。除三无为余法说五阴。积聚势故。问若一切法说界。界即是入。除三无为说阴。何故世尊三种说。答。

  牟尼观众生  欲解根不同
  性行愚差别  故说阴界入

  众生三种欲解。广略中。广者为说界。中者为说入。略者为说阴。软中上根亦如是。恃性憍逸为说界。性义是界义。恃财憍逸为说入。输门义是入义。恃命憍逸为说阴。以阴死法故。始行者为说界。少行者为说入。已行者为说阴。愚于色心为说界。愚于色为说入。愚于心法为说阴。问阴入界有何义。答。

  聚积是阴义  输门义说入
  种性义说界  是三种差别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一下

心界品第二之余

  十一种无量色等。总说色阴。如库藏如军众。譬如四种军其类各别名为军众。色亦如是。虽有十一同一色相名为色阴。如阿毗昙说。善观色阴者。一极微摄一界一入一阴少分。不善观者言。一极微摄一界一入一阴。如色阴。受想行识阴亦如是。输门义说入者。通苦乐故。种性义说界者。如一山中多有诸性。金性银性等。如是一身中种种性各异故说十八界。问以何等故说十八界十二入五阴不增不减。答。

  境界依者依  度量法所应
  是故界入阴  不增亦不减

  界度量所应者六依。六依者六缘。彼依若增则非依以无依者故。若减则依者无所依故。如是一切入亦以依缘为量。阴者何故染着色。乐受着故。何故乐受着。想颠倒故。何故想颠倒。烦恼相应故。烦恼依意意即依意。如所说意缘法生意识。离是依更无余依故。已说界入阴自性及因缘。今当广说界。

  界中一可见  又说一切界
  无记谓八种  余则善不善

  界中一可见者。十八界中色界可见可视。在此在彼是故可见。复次示人心行是故可见。复次自现故。谓眼所行。当知十七不可见无行相故。又说。一切界皆可见。慧眼境界故。如所说偈。彼一切诸法。慧者见无我。如阿毗昙说。学见迹见四真谛迹故。是故十八界一切皆可见。无记谓八种者。八界无记。谓五情香味触。无爱不爱果可记故说无记。余十界可记。善及不善故。谓色声法七心界。善身动是善色。不善身动是不善色。余色无记。如是声口动净心七识界是善。无惭无愧相应心是不善。余则无记法界。若心相应如心说。若不相应如杂品说。善有四种。自性相应共起第一义。自性善者。惭愧及三善根。相应者。即彼相应心心法。共起者。即彼所起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第一义者。谓涅槃。是为四种善。自性不善者。无惭无愧三不善根。相应者。即彼相应心心法。共起者。即彼所起身口业及心不相应行。第一义者。轮转危崄。俱相违者是无记。问一切法十二入。即是世尊所记。何故说无记。答不以一向不说故名无记。善者记为善。不善者记为不善。不记善不善故说无记。若因果时则记因果异则无记。或有不说名无记。如记论契经说。

  一切皆当死  是论一向记
  一切死复生  是名分别论
  若问生殊胜  是名诘问论
  众生五阴异  是名止记论

  一向记论者。若有问一切众生悉当死耶。应一向答。一切众生皆悉当死。分别论者。若有问一切皆当死死复生耶。应分别答。有烦恼者死而复生。无烦恼者死已不生。诘问记论者。若有问人生殊胜不。应反问汝方何趣故问。若言方天趣应答言劣。若言方恶趣应答言胜。止记论者。若有问阴与众生为异为同耶。应当止。何以故。以不应故。譬如有问石女儿善恭敬不。石女无儿何得答言恭敬不恭敬。如是有阴而无众生。何得有同异耶。以不应故不答。阿毗昙者说。一向记论者。若有问如来无所著等正觉耶。善说教法耶。世尊弟子善向耶。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耶。善分别苦集灭道耶。应一向答。义饶益故。分别论者。若言为我说法。应问言。法有众多。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欲说何法。若言为我说过去法。应问。过去法亦多。或色阴。或受想行识阴。为说何者。若言色阴。应问。色阴亦多。或善不善无记。为说何者。若言善色。应问。善色有七种。不杀生乃至不绮语。为说何者。若言不杀。应问。不杀有三种。不贪不恚不痴。为说何者。若言不贪。应问言。不贪有二种。作及无作。为说何者。如是等论名为分别记论。诘问论者。若有问法。应反诘。法有众多。汝问何者。不为分别若过去未来现在乃至作无作。若软心者为分别说。若谄曲者则还反问令彼自答。是名诘问论。止记论者。若有问言世有边耶世无边耶。如是等如虚空花鬘不可记言香与不香。是名止记论。已说记无记。十二有对今当说。

  十二界有对  一界说少分
  十界七有对  一少分亦然
  说境界有对  障碍及与缘

  眼耳鼻舌身界及七心界。此十二界说有对。法界中少分亦说有对。谓心法。又十色界说有对。七心界及法界少分亦说有对。问此中说何等有对。答。

  说境界有对  障碍及与缘

  三种有对。境界有对。障碍有对。缘有对。境界有对者。如施设经所说。眼与色对。乃至意与法对。已说意界当知。已说七心界法界少分是故当知。十二界一界少分是有对。五外界法界少分是无对。如彼经等说。若观陆则不观水。如是广说。障碍有对者。谓各各相对。各各处障碍。若彼有一则无第二住。极微聚故。障碍故。可分故。据处所故当知。八无对此中应广说。缘有对者。心心法于境界转。应如是言。若法境界有对。彼法障碍有对耶。应作四句。或境界有对非障碍有对者。七心界及心相应法界。或障碍有对非境界有对者。五外界。或境界亦障碍有对者。五内界。或非境界亦非障碍有对者。法入所摄色无为心不相应行。若法境界有对。彼缘有对耶。谓缘有对是境界有对。或境界有对非缘有对。谓五内界。

  有漏有十五  余二三三有
  欲有中有四  十一在二有

  十五界一向有漏。五内界五外界五识界。漏所生故。生漏故。漏处故。漏于中起故说有漏。如前有怖畏。与漏俱故说有漏。如杂毒食。余二者。意界法界意识界。此三界二种。或有漏或无漏。若漏所生是有漏。相违则无漏。三三有者。意界法界意识界。三有中可得。欲有色有无色有。无漏者是不系。虽三界身中得。非自性得故。欲界中有四者。香界味界及此境界识。非色无色界。离揣食欲故。三入是揣食性。彼亦应无触者。此则不然。触入性有二种。或是揣食性。或非非揣食者。在色界彼无揣食性以身微妙故。香味一向揣食性。是故彼无。境界无故。彼识亦无。问彼无香味亦无彼识者。鼻界舌界亦应无。答具诸根故。诸根展转相持故十一在二有者。欲有色有。五内界色声触界及此境界识。此十一非无色界。离色性故。

  有觉有观五  三行三余无
  有缘当知七  法入说少分

  有觉有观五者。五识界有觉有观粗故。乃至梵世非上地。三行三者。三界三种。意界意识界心相应法界。欲界及初禅有觉有观。禅中间无觉有观。上地及一切不相应法无觉无观。问有觉有观地法有四种。或有觉有观。无觉有观。无觉无观。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云何有觉有观。答曰。欲界及初禅。除觉观诸余心心法。云何无觉有观。答曰觉。云何无觉无观。答色心不相应行。云何非有觉有观非无觉有观非无觉无观。答曰。观余无者。谓余非有觉非有观。无缘故。有缘当知七法入说少分者。七心界说有缘。有此缘故故曰有缘。如人有子谓之有子。法界少分有缘者。心法少分无缘者。非心法。谓眼识及相应法。缘色乃至身识及相应法。触缘意识及相应法一切法缘(谓以一切法为境界耳非攀缘义上眼身识亦同此)

  九不受余二  为无为共一
  一向是有为  当知十七界

  九不受者。九界不受受名。若色现在根数及不离根。若此断坏破裂逼迫。心心法受。于彼止住故。异则不受。谓九界不受。七心界声界法界无断坏故。余二者。五内界现在是受。起断等知故。过去未来是不受。心心法不住故色香味触若现在及不离根是受。如心心法根中止住彼中亦尔。不离根故。为无为共一者。一法界有为无为。于中三种。常故无为。余法无常故有为。是故为无为共一。一向是有为当知十七界者。十七界无常故。一向有为生灭故。三有为相所成故。有因故。堕阴故堕世故。软中上故。与上相违是无为。

  有罪及有报  染污及隐没
  修习则有十  一界中有见
  亦说有心法  一界是见性

  七心界色声法界二种。或有罪或无罪。秽污是有罪。不秽污是无罪。如有罪如无罪。如是秽污隐没亦如是。五识界色界声界若善不善是有报。若无记是无报。意界意识界法界若不善善有漏是有报。若无记无漏是无报。问以何等故不善善有漏是有报无记无漏是无报。答譬如外种三事和合生有种坚实。溉之以水。覆以草土。自性众具力故牙叶得生。有种虽坚实。不以水溉。不草土覆。众缘不具故牙叶不生。有种不实。虽溉以水覆以草土。自性不实故牙叶不生。如外种三事差别。如是内缘起亦三事差别。如初种如是不善善有漏法坚固。溉以爱水。覆以余结。以自性众缘力故有牙得生。如第二种如是无漏法坚固。无爱水溉及余结覆。因缘不具故有牙不生。如第三种如是无记法。虽溉以爱水覆以余结。自性不实有牙不生。修习则有十者。七心界色声界善者修。不善无记者不修。法界善有为修。不善无记及数灭不修。问以何等故不善无记及数灭是不修。答为爱果故修。不善无记无爱果故不修。数灭性是果不相续生故不修。当知八界无罪无报无染污无隐没不修。一界中有见者。法界中有八种见。身见等五见。世俗等见。学见。无学见。见者观视故。决定故。坚受故。缘深入故。如阴夜见色秽污慧见法亦如是。如晴夜见色。世俗等见亦如是。如阴昼见色。学见亦如是。如晴昼见色。无学见亦如是。亦说有心法者。即此法界有心法。谓受相等。有此心法故说有心法。当知十七界及一界少分非心法。一界是见性者。一界是见性。谓眼界能视故。当知十六界及一界少分非见。问云何见。为眼见。为眼识见。为眼识相应慧见。为和合见。彼何所疑一切有过。若言眼见者。余识俱时何故不见。何故不俱得一切境界。若言眼识见者。识相非见相。无眼者亦应见。若言眼识相应慧见者。复以耳识相应慧闻耶。若言和合见者。此则不定。或时眼识二十二法。或二十一。或十二。答。

  自分眼见色  非彼眼识见
  非慧非和合  不见障色故

  自分眼见色。是故余识俱时则不见。以余识俱空眼现在前非自分故。以是因故不俱得一切境界自分诸根不俱识住根故名自分。无有二识俱行。无第二次第缘故。问若眼离识不见色者。是则识见非眼见。眼复何用。答识成彼则成彼。非分则因非分故。如受不离想想不离受。彼亦如是。若眼识见者谁复识耶。若慧见者谁复知耶。若和合见者此等诸法事业各异其义。有间则无和合。若和合见者则应有二决定自法。是义不然。若复眼识见者应见障色。以无对故。慧及和合亦复如是。以眼识无对不识障色。谓不见者不然。应分别故。分别者应言何故眼识不识障色。应说眼一境界转故是故眼识。不识障色。眼有对有对故不见障色。是故眼识不识。识应有二自性。若识若见余亦如是。又复眼识见者何故不识。已知眼识不识障色。复应知眼一境界转故。当复说碍有对依故不识障色者不然。有无对依故眼识二种依眼及次第灭意。若有对依故不见障色者。无对依故应见障色。异说有过。眼是不共依意是共依不见障色者不然。依者于色等相非分。亦非眼是色故。眼识是色。亦非眼无缘故。无缘亦非眼不相应故。不相应如是等皆有过。复次意亦是不共依若依意眼识生。未曾依彼余识生。心一一相续转故。是故意亦是不共依。见识无间识即见者不然。四种不坏故。世尊说见闻觉识四种不坏。若识即见者。唯闻觉识三种见即识故不如是。是故当知眼见识用分别建立四种者不然。不见障色先已说过。识见有间名义各异。眼光照名为见。心随分别名为识。若复言眼见彼应称眼量者。彼自生过。识无限量故。识无限量世尊所说。如世尊说眼有见。而谓识见者不然。如言意识法。复有余法于中识耶。若言即意识法者。当知眼亦如是。如所说梵志眼是门为见色故。此见之异名。汝于所说妄解。心心法无方处而言出入者不然。即彼契经说。意是门为识法故。更无异法于中识法。是故眼中即见(从眼识非见至此凡七章初诘问辩非余六章辩析释识等非见物异人异叙其所执终则检实罚违以成己义)

  极微数有十  九界四大造
  二界说少分  内界说十二
  此即是根性  一界中有根

  极微数有十者。十色界是极微聚。有分故。覆障故。大碍故。据处所故。当知八界非极微聚。九界四大造者。除触界。余九色界四大造。四大所生故。四大因故。四大与此诸界五因生。生因依因建立因养因长因。二界说少分者。二界当分别触界法界。或四大造。或非四大造。触界中四大性非四大造。七种造色四大造。法界中身业口业四大造。余法界非四大造。七心界非四大造。十一种四大。眼入所依。乃至法入所依。非意入。造色亦十一种。眼入乃至法入。非意入。或有说。眼入所依四大生眼入。余亦如是。复有说者。眼入所依四大生三入。眼入身入触入。如是乃至舌入所依。是中差别者。说自根身入所依生二入。身入触入。色声香味入所依亦如是。触入所依唯生触入。彼又作是说。一切四大生色声。一切欲界色不离香味。法入所依亦如是。眼入所依生七入。眼入身入及五境界。如是乃至舌入所依身入所依生六入。除眼等四根。法入所依亦如是。色入所依生五入。乃至触入所依亦如是。复有说者。眼入所依生十一入。乃至法入所依亦如是。于此四大因缘分别异相四大起异相造色。应作四句。有同相四大起异相造色。有异相四大起同相造色。有异相四大起异相造色。有同相四大起同相造色。云何同相四大起异相造色。谓触相四大起十一种造色。云何异相四大起同相造色。谓坚湿暖动相四大起触相造色。云何异相四大起异相造色。谓坚湿暖动相四大起十一种造色。云何同相四大起同相造色。谓触相四大起触相造色。问四大造色何差别。答四大是因。造色是果。坚湿暖动相是四大。若色因四大而无四大相。彼是造色。复次不可见者四大。可见不可见者造色。如是等说。内界说十二者。内五色及七心界。此十二是内界。当知六界是外。问法故说内人故说内耶。若法故说内者。一切法无自。若人故说内者。法无有人。答法故说内。但非一切法。心心法所依故说内彼意界亦依亦依者彼五色界是依。非依者心法虽是依者而非依。余非依亦非依者。此即是根性者。即此十二说根。一界中有根者。法界中十一法是根。余者非根。当知五界及一界少分非根。

  分余分十七  一界说有分
  十七界堕世  一少分三业

  分余分十七者。除法界。余界说有分及余有分。彼眼界有分者。三种世分别故。过去已见色。现在今见色。未来当见色。余有分者四种。过去不见色已灭。现在不见色而灭。未来世二种。谓不生法及生法。生法者不见色当灭。余色界亦如是。七心界若未来不生法彼余有分。余者是有分。一界说有分者。法界一向是有分。非余有分。以一切法界意识境界故。若言余界亦应非余有分者。此则不然。彼不以意识故立有分余有分。谓眼见色是有分。不见色是余有分。谓色眼所见是有分。所不见是余有分。差别者。若眼是一有分。余一切亦有分。若一余有分。余一切亦余有分。色若见者是有分非余。耳鼻舌身声香味触亦如是。第一义如眼说。俗数如色说。问颇共有法或有分或余有分耶。答有。十色入或余有分。彼生等相是有分。法界摄故。若不生法意是余有分。彼相应共有法是有分。法界摄故。问有分余有分有何义。答有分时说有分。眼界有二种。有业及无业分。彼有业分为无业分。所分故说有分。彼无业分亦为有业分。所分亦说有分。二分俱得有分相。问何等分数名分。答无业分为有业分。所分故说余有分。何以故。得有业分力故。如人有子彼亦如是。十七界堕世者。十七界堕三世事故说三世。或过去或未来或现在。若起已灭是过去。若未起是未来。已起未灭是现在。复次若未作是说未来。若作是说现在。若作已灭是说过去。一界当分别者。法界若有为堕三世。若无为则不堕三世。业者。三界有业。谓色声法。色界身作是业谓色界非业。声界口作是业。余声非业。法界身口业及思是业。余法界非业业相。业品当广说。

  非学非无学  当知十五界
  彼悉修道断  余界俱三种
  于彼三界中  说持戒犯戒

  非学非无学当知十五界者。十色界五识界。是非学非无学。有漏故。即此诸界。修道断智对治故。余界俱三种者。余三界。意界法界意识界。俱三种。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或见断或修断或无断。学相应意是学。谓苦法忍。乃至金刚三昧相应意是学。无学相应意是无学。谓尽智无生智。及无学等见相应意是无学。非学非无学相应意是非学非无学。谓善染污无记。善有三种。方便得离欲得生得。染污有二种。不善及隐没无记。无记有四种。威仪工巧报生变化。如意界。意识界亦如是。法界或学或无学或非学非无学。谓学身口业受想行阴是学此即无学。法界所摄有漏身口业受想行阴及无为是非学非无学。学无学义。业品当广说。此三界忍对治是见断。智对治是修断。智无漏是无断。见断修断义。使品当广说。于彼三界中说持戒犯戒者。谓色界善身作是持戒。不善身作是犯戒。声界是口作。法界唯无作。持戒犯戒相。业品当广说。

  十七说有上  一界说二种
  果有果十七  一三觉所说

  十七说有上者。除法界。彼十七界有上。有为故。一界说二种者。法界或有上或无上。有为法界及虚空非数灭是有上数灭。善故常故说无上。果有果十七者。除法界。余十七界是果有果。以有为法性劣展转相因生故。一三觉所说者。法界有三种。或果非有果。或果有果。或非果非有果。果非有果者数灭。果有果者有为法界。非果非有果者。虚空非数灭。

  三界三种缘  一依亦复然
  五一或分别  余缘唯说一

  三界三种缘者。眼耳意识界三种缘。善不善无记。一依亦复然者。意识界所依亦三种。善不善无记。五一者。五识依一种。或分别者。谓俱起五根及次第灭意。若取俱起依则一无记。以五根唯无记故。若取次第灭意则三种。以意界善不善无记故。复次眼识依分次第缘分应作四句。或依分非次第缘分。或次第缘分非依分。或依分亦次第缘分。或非依分非次第缘分。依分非次第缘分者。眼识俱起眼根。次第缘分非依分者。彼次第灭心法。依分亦次第缘分者。次第灭意。非依分非次第缘分者。除上尔所事。乃至身识依亦如是。问意识依是次第缘耶。答曰如是。意识依是次第缘。颇次第缘非意识依耶。答意识依相应心法。问若眼识以意界为依者。何故名眼识不名意识耶。答眼是不共依故。如种牙如鼓声。眼是眼识不共依。意是共依。以六识身展转次第缘生故。余缘唯说一者。鼻识舌识身识唯缘无记。以香味触一向无记故。意界即六识身。离是无余故不说法界。若心相应如心说。

  若眼随生见  耳界随生闻
  三界随生觉  意界随生识

  若眼随生名为见。耳随生名为闻。三事随生名为觉。意随生名为识。彼三界以方便得离欲得。修得神通性四支五支定果。是故彼随生各别建立。余三随生无彼相分故共建立一。问觉有何义。答。

  境界唯无记  觉心于中转
  随生三种识  是则名为觉

  香味触一向无记。无记故说觉。是故随生三识名为觉。

  二境不近受  远近境界一
  余一向近受  依及境界等

  二境不近受者。眼识耳识不近受境界。如逼眼色不见故。耳亦如是逼则不闻。虽深在内而远闻外声。若言远亦不见闻者。此则不论意识者远近境界悉受。除自己及相应共有。余一切法悉受。余一向近受者。鼻舌身识近受境界依缘无间故。依及境界等者。谓鼻舌识身识。此三识依取等境界。鼻根香微均而生识。舌身根微亦如是(谓根尘合处乃生着)

  二界说不定  一界境亦然
  五界依或俱  一界依说远

  二界说不定者。眼识耳识依缘俱不定。眼识界。或依大而缘小如见毛端。或依小而缘大如见山。或依缘等如见蒱桃果。耳识亦如是。一界境亦然者。意识境界不定境界或大或小。一切法境界故。依无形故。大小不可说故。离意界六识无别体故。不说心法如心说。五界依或俱者。五识身或与依俱。俱者。谓五根。远者次第灭意。一界依说远者。意识界依说远。谓彼次第灭意。

  十一界有二  六三一四种
  事及长养报  刹那与依种

  十一界有二者。五内界声界五识界二种。六三者。色香味触意界意识界。此六界三种。一四种者。法界四种。问云何种说二三四。答事及长养报刹那与依种。彼眼界二种报及长养。彼报生者。善不善业报果。三恶道是不善业果。人天是善业果。眼及众具。梵行正受所长养故。是长养无别依性故不说。依刹那事亦尔。如眼。耳鼻舌身界亦如是。声界亦二种。长养及依。问何故声非报。答现在方便生故。声者。现在方便生。报者。前业所起。声者。随欲生。报非随欲生。复次声声有间报报无间。若声是报者。应如色一切时不断。而声有断。是故非报。五识界报及依。色香味触界三种报依长养。意界三种报依刹那。刹那者。苦法忍俱生意界。意识界亦如是。法界四种。报刹那依事。彼报者。善不善业报果。刹那者。苦法忍眷属。依者。除苦法忍眷属。余善有为法界。除报余不隐没无记有为法界染污法界。无为法界唯有事。

  生身眼色界  自地及他地
  若彼眼识生  自他地亦然

  生欲界。欲界身。欲界眼。欲界色。欲界眼识生。如是生初禅地。初禅地身。初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是名自地。他地者。生欲界。初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初禅地眼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初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二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二禅地眼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地者。彼欲界身二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二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三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三禅地眼见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二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三禅者。彼欲界身三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生欲界。四禅地眼见欲界色。彼欲界身四禅地眼见欲界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初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初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二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二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三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三禅地色初禅地眼识生。见四禅者。彼欲界身四禅地眼色初禅地眼识生。如说生欲界。乃至生第四禅亦如是。有差别者。谓下地眼不见上地色。生上地下地眼不现在前。

  耳界如前说  鼻舌界自地
  身触即地说  意识则众多

  耳界如前说者。如前说眼识。耳识亦如是。鼻界说自地者。生欲界。欲界身欲界鼻欲界香欲界鼻识生。舌界亦如是。身触即地说者。身识有差别故。生欲界。欲界身欲界触欲界身识生。初禅亦如是。生二禅。二禅身触初禅地身识生。以觉自地触故。非他地生。第三第四禅亦如是。意识则众多者。或自地意自地法自地意识生。或他地。彼自地者。生欲界。欲界意欲界法欲界意识生。乃至生有想无想处亦如是。他地者。生欲界正受时。欲界善心次第初禅正受。起彼欲界意初禅地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初禅次第欲界善心现在前。彼初禅意欲界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初禅次第二禅正受。彼初禅意二禅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如是第二禅初禅。初禅第二禅。初禅第三禅。第三禅初禅。乃至有想无想处。逆顺次第超越应广说。有差别者。此正受为意界。彼正受为意识。若禅为意识者法。或三界系。或不系。若无色为意识者。彼法自地上地及不系。又复正受净初禅次第欲界初禅果变化心现在前。彼初禅意欲界意识生。法者欲界化。即彼欲界初禅果次第净初禅现在前。彼欲界意初禅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第四禅亦如是。生者。彼欲界没生初禅地。彼欲界意初禅地意识生法。或色无色界系或不系。初禅地没生欲界彼初禅地意欲界意识生法。或三界系或不系。乃至有想无想处亦如是。彼没者是意受。生者是意识。但彼法自地上地及不系。

  若彼得眼界  或彼所依识
  二俱得不得  亦色及与舍

  若彼得眼界者。或眼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谓无色界没生第二第三第四禅。生欲界渐得眼根。或彼所依识者。或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界。谓上三禅地没生欲界及初禅。若即住彼眼识现在前。二俱得者。或眼及眼识界俱得。谓无色界没生欲界及初禅。俱不可得者。非眼界不成就得成就。亦非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谓生欲界不失眼根及梵天上若命终生梵天及欲界。第二第三第四禅没生第二第三第四禅。无色界没生无色界。亦色者。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彼即眼界不成就得成就。或眼界非色界者。生欲界渐得眼界。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彼眼识界耶。应作四句。色界不成就得成就非眼识界者。无色界没生上三禅中。眼识界不成就得成就非色者。即彼三禅没生欲界及初禅若即住彼眼识现在前色界不成就得成就。亦眼识界者。无色界没生欲界及初禅。非色界亦非眼识界者。除上尔所事。及与舍者。如说得舍亦如是广说。

  色界二识识  乃至触亦然
  诸余十三界  一向意识缘

  色界二识识者。谓色界二识识。眼识及意识。眼识界自相意识界自相及共相。乃至触亦然者。声界二识识。耳识及意识。耳识界自相意识界自相及共相。乃至触界二识识。身识及意识。身识自相意识自相及共相。以五识身自相境界故。不思惟故。现在境界故。一念故。诸余十三界一向意识缘者。五色根七心界及法界。此十三界一向意识。识自相及共相。此意识二种坏缘及不坏缘。不坏缘者。即此十三界缘。坏缘者。十三与五境界一一合缘。乃至十八界总缘。

  思惟识三种  是意欲有中
  色无色分别  一种谓余界

  思惟识三种是意欲有中者。欲界意识有三种思惟。自性思惟。随忆思惟。分别思惟。彼自性思惟者。谓觉也。随忆思惟者。意地念也。分别思惟者。意地不定慧也。此三思惟。欲界意识思惟也。色无色分别者。色无色界意识或三种。谓初禅地不定。入定者二。不定者三。三禅意识不定者二。除自性思惟。若定者一。随忆思惟。有说。无色界无不定者。彼惟一种。随忆思惟。若说有不定者。定者一。不定者二。一种谓余界者。五识身说余唯有自性思惟不利故。问如是分别法相已。云何摄法为自性为他性。答自性。何以故。

  诸法离他性  各自住己性
  故说一切法  自性之所摄

  诸法离他性者。眼界离十七界异性故。余界亦如是。不应说若离性是摄以异相故。故说自性之所摄非他性。各自住己性者。一切性各住自相。此性非他相故。应说若住者是摄非余故。说一切法自性之所摄义。谓自性自性不空。非余自色色不空。又复说相持义是摄。如契经说。如楼观中心众材所依为楼观之最。如所说。如綖持衣。如户枢持扇。如斧持薪。或说方便摄。如所说。此五根慧为首。谓摄故。或说和合摄。谓四摄事能摄众生。或说随顺摄。如所说。等见等至等方便是慧身。或摄取故名摄。谓和上以财法摄。此等世俗言说非究竟摄。自性自性摄者。是究竟第一义。三段摄。此中说者是自性摄。如是自性摄不舍第一义故。已说自性摄。眼界摄一界一入一阴。不摄十七界十一入五阴。复次右眼摄右眼。左眼摄左眼。眼二种。长养及报。长养摄长养。报摄报。报复二种。善业报不善业报。善业摄善业报。不善业报摄不善业报。不善业报三种。谓三恶趣。畜生摄畜生。饿鬼地狱亦如是。善业报二种。谓人天。人摄人天摄天。过去摄过去。未来现在乃至刹那摄刹那。

  界中说一界  阴入亦复然
  如是阴入界  则摄一切法

  一界者法界。一入者意入。一阴者色阴也(界品竟)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二

行品第三

  已说诸法自相住。法生今当说。若以诸法摄自性。谓以自力生者不然。何以故。

  至竟无能生  用离等侣故
  一切众缘力  诸法乃得生

  至竟无能生用离等侣故者。诸行自性羸劣不能自生。问若不自生当云何生。答。

  一切众缘力  诸法乃得生

  如人船相假得度彼岸。彼心心法展转力生。摄受境界亦如是。先当说心心法由伴生。

  若彼心起时  是心必有俱
  诸心法等聚  及不相应行

  诸行展转相因生彼心。若依若缘若刹那生。彼心法等聚生。问云何心法等聚。答。

  想欲及触慧  念思与解脱
  忆定及与受  此说心等聚

  想者。于境界取像貌。欲者。于缘欲受。触者。于依缘心和合生触境界。慧者。于缘决定审谛。念者。于缘记不忘。思者。功德恶俱相违造作转心。解脱者。于缘作想受彼限量是事必尔。忆者。于缘发悟。定者。受缘不乱。受者。可乐不可乐俱相违于境界受。

  一切心生时  是生圣所说
  同共一缘行  亦复常相应

  此十法一切善不善无记心。俱生大地可得故说大地。同共一缘行者。一切心同一缘转。不相离无二决定。亦复常相应者。展转共俱及与心俱常相应办一事故。问相应有何义。答等义是相应义。问心法或多或少。云何等义是相应义。答事等故。若一心中一想二受者。非相应义。以一心一想生。余心法亦尔。以是故等义是相应义。复次时依行缘等义是相应义。时等者。一刹那时生故。依等者。若心依眼生心法亦尔。行等者。若心行青生心法亦尔。缘等者。若心缘色生彼亦缘色。是故说常相应。已说心法通一切。不通今当说。

  诸根有惭愧  信猗不放逸
  不害精进舍  一切善心俱

  诸根者。谓二善根。不贪不恚。于生及资生具坏贪著名不贪。于众生数及非众生数坏嗔恚名不嗔恚。于诸过恶自厌名为惭。于诸过恶羞他名为愧。于三宝四谛净心名为信。身心离恶名为猗息。作善方便离恶不作名不放逸。不逼迫他名不害。断起未起恶生起未起善欲方便勤修不息名精进。心平等名为舍。此善十法通一切善心中。若有漏无漏五识相应意识相应故说善大地。已说善大地。烦恼大地今当说。

  邪解不正忆  不顺智失念
  不信懈怠乱  无明掉放逸

  颠倒解名邪解脱。邪受境界名不正忆。颠倒决定名不顺智。邪记妄受名失念。于三宝四谛不净心名不信。不断起未起恶不生起未起善不勤方便名懈怠。境界所牵散随诸缘名为乱。前际等不知名无明。心躁动不息名为掉。离作善方便名放逸。

  烦恼大地十  一切秽污心
  无惭及无愧  说不善大地

  烦恼大地十一切秽污心者。此邪解脱等十法。一切染污心俱。谓欲界色界无色界。五识身意识地。是故说烦恼大地。问睡亦一切秽污心俱。何故不立烦恼大地。答顺正受故。谓众生睡速发定。是故不立。若大地彼烦恼大地。应作四句。或有大地非烦恼大地。谓受想思触欲。或烦恼大地非大地。谓不信懈怠无明掉放逸。或大地亦烦恼大地。谓忆解脱念定慧。或非大地非烦恼大地。除上尔所事。已说烦恼大地。不善大地今当说。

  无惭及无愧  说不善大地

  谓于诸过恶不自厌名无惭。于诸过恶不羞他名无愧。此二法一向不善。一切不善心相应。是故立不善大地中。已说不善大地。小烦恼大地今当说。

  忿恨诳悭嫉  恼谄覆高害
  如此诸烦恼  说为小大地

  于饶益不饶益应作不作非作反作。嗔相续生名为忿。于可欲不可欲应作不作非作反作。忿相续生名为恨。为欺彼故现承事相名为诳。于财法惜著名为悭。于他利养恭敬名誉功德不忍心忌名为嫉。不欲事会所欲事乖思惟心热名为恼。覆藏自性曲顺时宜名为谄。为名利故自隐过恶名为覆。方他性族财富色力梵行持戒智慧正业心自举恃名为高。欲逼迫他名为害。此十法说小烦恼大地。不通有故。修道断非见道断。在意地非五识。非一心俱生行各异故。有一则无二。问大地善大地烦恼大地不善大地小烦恼大地何差别。答大地四种。善不善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善大地唯善。烦恼大地二种。不善及隐没无记。不善大地唯不善。小烦恼大地中。诳谄高二种不善及隐没无记。余一向不善。

  不善心品中  心法二十一
  欲三见一减  二见除三种

  不善心品中心法二十一者。不善。谓欲界烦恼相应除身见边见。转成不爱果故名不善。不善有八种。贪恚慢疑邪见见取戒取不共及彼相应无明。彼贪恚慢疑心二十一法共生十大地及懈怠等十法。谓懈怠无明不信放逸掉睡觉观无惭无愧。欲三见一减者。欲界邪见见取戒取。彼相应心二十法共生除慧。二见除三种者。欲界身见边见。彼相应心十八法共生。除慧及无惭无愧。余如前说。除无惭无愧一向不善故。无两慧使见即慧故。

  欲善二十二  不共有二十
  无记说十二  悔眠俱即增

  欲善者。谓欲界净心转成爱果有三种。生得及闻思。彼心二十二法共生十大地十善大地觉观。不共有二十者。不共名彼心独一。无明烦恼有二十心法共生。除一烦恼。无记说十二者。欲界不隐没无记心四种。报生威仪工巧变化心。彼四种无记心。十二心法。共生十大地觉观。悔眠俱即增者。心追变名为悔。是善不善无记。彼心品中憎悔。余如前说。当知悔三种。善不善及不隐没无记。非余自力故。毗婆沙者说。不欲令悔有无记。以悔捷利故。眠名身心昏昧。略缘境界名为眠。彼一切五品心俱生。即彼心品增眠若悔眠俱生。于三品中增二。问此说欲界心。色界复云何。答。

  初禅离不善  余知如欲有
  禅中间除觉  于上观亦然

  初禅无不善。彼有四品心。善不共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此诸心品。除无惭无愧。余如欲界说。彼善品二十二。爱慢疑俱生十九。五见及不共俱生有十八。不隐没无记十二。无惭无愧一向不善故。彼色界无色界无悔眠亦尔。禅中间除觉。余如初禅说。于上观亦然者。第二第三第四禅及无色界无观。已说心心法伴力生。色今当说。

  极微在四根  十种应当知
  身根九余八  谓是有香地

  极微在四根十种应当知者。四根十种极微共生四大色香味触。眼根身根耳鼻舌根亦尔。身根九者。谓余身根有九种。彼唯有身根种。余如前说。余八者。离根色香味触极微八种。问此诸极微何界说。答谓是有香地。欲界中极微与香合。香味不相离。有香则有味。色界极微非揣食性故离香味。色界四根极微八种。余身根极微七种。外极微六种。问若眼根极微十种者。云何不眼即是色即是余种。如是则法性杂乱与阿毗昙相违。阿毗昙说。眼根一界一入一阴摄。答二种极微。事极微。聚极微。事极微者。谓眼根极微。即眼根微余极微皆说自事。以事极微故。阿毗昙说。眼根一界一入一阴摄。聚极微者。众多事此中说聚极微。住自相故法相不杂乱。如心相应法其相各异。非为杂乱。彼亦如是。四种远义。此品后当说。问前说若心生必心法共生。及不相应行。于中已说心法。心不相应行云何。答。

  一切有为法  生住及异灭
  此亦有四相  展转更相为

  一切有为法生住及异灭者。一切有为法有四相。生住异灭。世中起故生。已起自事立故住。已住势衰故异。已异势坏故灭。此相说心不相应行。问若一切有为法有四相者。应相复有相。答此亦有四相。即此相俱生。生生住住异异灭灭。问若尔者便无穷。答展转更相为。相随相展转相生非无穷。前生生生生生生生前生。如是住住住各各相住。异异异各各相异。灭灭灭各各相灭。问相随相展转相为前相为几法。答。

  当知前四相  相各为八法
  随相亦应知  相相唯相一

  前四相一一为八法。前生。除自己生八法。三相四随相及彼法。住者除自己住八法。异者除自己异八法。灭者除自己灭八法。三相四随相。及彼法自性不自为故。自性不自灭如指端不自触。问随相为几法。答随相亦应如相相唯相一。此四随相各为一法。随生生前生。随住住前住。随异异前异。随灭灭前灭。已说诸行展转相生。谓一时生不乱今当说。

  异性相说远  处所时亦然
  戒种及大地  诸识性分别

  异性相说远处所时亦然者。远有四种。所谓异性远相远处所远时远问何等远法。答戒种及大地诸识性分别。彼异性远者。谓如一身中善戒恶戒无作相续生。虽于一身中一时起同无作性。而性各异故说远。相远者。谓四大种展转相养共一处住合为一体。其相各异故说远。处所远者。谓天竺振旦地虽一时生合成一体。然彼处异故说远。时远者。谓眼生眼识。彼后生前生时间远故说远。已说诸行一时生不乱。诸行从因生彼因今当说。

  所作共自分  一切相应报
  从是六种因  转生有为法

  谓所作因。共有因自分因。一切遍因。相应因。报因。此六因摄一切因。此六因生一切有为行。已说因名。一一相今当说。

  相似不相似  各除其自性
  一切是作因  生时无障故

  相似不相似各除其自性一切是作因者。若相似不相似法。除自性展转为因。说所作因。何以故。生时无障故。法生时除自性一切性各自住异分等生不障碍。如因地故作净不净业因空故得往来。如眼识生时十七界不障碍。故生如是一切界。问何以故自性于自性非所作因。答自性不自为故。不自依故。自性于自性不养不损不受不害不持不坏不增不减不成不败不障碍名所作因。自性于自性无不障碍故不立所作因。问若不障碍是所作因者。以何等故。不一切法一时生耶。一时灭耶。生时灭耶。灭时生耶。答不和合故。虽有所作因。要须和合生。亦非一切法一时和合生和合灭亦非一和合二果。问若如是者有一杀众生余众生不为障碍。何故杀者有罪。非余众生耶。答无恶心分。又不作业故。盗等亦如是。问若外物是一切众生增上所生者。何以故。不与取。不于一切众生边得盗罪。答无受分故。无人功果故。若一切众生于彼悉有受分及人功果者。取者于彼则得盗罪。亦非一物一切众生受及人功果三种增上。自增上法增上世增上。自增上者。彼起烦恼境界现在前。能自守护不为罪业。莫令我受苦。法增上者。如有多闻者。彼起烦恼境界现在前。为护法故而不为罪。世增上者。如有一名闻大德。彼起烦恼境界现在前。护世间故而不为罪。已说所作因。共有因今当说。

  一起性有依  亦复说无依
  当知共有因  展转为因果

  一起性有依亦复说无依。当知共有因者。一时生心心法随心转心不相应行道共定共戒及共生四大。此诸法说共有因。展转为因果者。若一时起展转为果。是共有因。十一入虽一时生。彼不展转为果。自分因者。异时共一果。共有因者。诸行展转力一时生。谓心于心法随心转心不相应行。随心转色此亦于心也。眼于生等生等于眼。及四大种展转共有因。有对造色非展转果故非共有因。问随转有何义。答若有心则有彼法。谓下则下中则中上则上。如是比。彼有十随转。所谓一起一住一灭一果一依一报。善则善不善则不善无记则无记堕一世生已说十种随转。于中有漏断结道八种随转。除不善无记。世俗方便道解脱道胜进道及余善有漏心七种随转。除不善无记及解脱果。无漏断结道七种随转。除不善无记及报。无漏方便道解脱道胜进道六种随转。除不善无记解脱果及报。不善心七种随转。除善无记及解脱果。无记心六种随转。除善不善解脱果及报。有共有亦共有因。有共有非共有因。彼眼于八法共有亦共有因。谓四相四随相。相于眼共有共有因。随相于眼共有非共有因。生于八法共有共有因。除生自性。眼及余相随相生。此五法于生共有共有因。余随相共有非共有因。如是余相随相亦如是。乃至触入亦如是。意入于五十八入相随相。八法于余共有非共有因。有五十四法于意入共有共有因。除四随相。又说。十四法于意入共有共有因。谓十大地心相四。余八十四法共有非共有因。大地亦如是说。五十四法于心共有共有因。除心随相。是说为善。若异此者。与众事分。阿毗昙相违故如彼说。除身见等法生住异灭诸余秽污苦谛。如是一切法尽当知。已说共有因。自分因今当说。

  前生与后生  亦说彼未生
  自地相似因  或说于他地

  前生与后生者。谓过去前生。于过去后生及现在自分因。问为已生已生因复未生因耶。答亦说彼未生未生者。谓未来如是前生后生因。当知过去现在于未来自分因。未来于未来无自分因。无前后故。问云何一切前生于后生未生自分因为不。答自地欲界欲界因非他地乃至非想非非想。非想非非想地因非他地。何以故。因果断地故。问云何一切自地一切自地因为不。答相似自分因。自地亦相似自分因。非不相似。如善善因秽污秽污因无记无记因。以相似相似法相续。谓习善生善。习不善生不善。习工巧生工巧。习威仪生威仪。是说内分外分随种生亦如是。问一向自地自分因。复为他地耶。答或说于他地。他地当分别。若无漏法一切九地展转因。离爱故不堕界故。下与胜因非胜下因。有漏者。爱缚故堕界故唯自地。已说种种自分因。谓善法非一切善法因今当说。

  秽污有九种  展转更相因
  谓受生所得  方便生非下

  秽污有九种者。此染污九种。下下乃至上上。展转更相因。以展转相续现在前故。及彼彼受生。一切顿得故。问秽污九种。展转相因。余者复云何。答谓受生所得。若受生得善彼亦九种展转相因。问方便生者复云何。答方便生非下。若方便生。谓闻思修生。彼于等及增因非下。谓下下因乃至上上因。上上唯上上因乃至非下下因。复次闻闻因思因修因。复次思思因及修因。非闻因以下故。修唯修因。非余以下故。复次修慧四种。暖顶忍世间第一法。彼暖法四种因顶三。忍二。世间第一法唯世间第一法因非余。此说善有漏法。不隐没无记四种。报生威仪工巧变化心。彼报生四种因。威仪三。工巧二。化心唯化因。是说有漏。无漏法者。苦法忍苦法忍因。乃至无生智因。无生智唯无生智因非余。已说自分因。谓此因受果与果今当说。

  善等自分因  受果而不与
  或与而不受  或俱不俱说

  有善自分因受果而不与。应作四句。受而不与者。谓善根断时最后舍得。或与而不受者。谓善根续生时最生初得。或俱者。不断善根余自性住。俱非者。除上尔所事。复次秽污受而不与者。谓当得阿罗汉果时秽污得。最后舍与而不受者。阿罗汉果退时最初得。得俱者。未离欲余自性住。俱非者。除上尔所事。已说无缘有缘法受而不与者。善心次第秽污及无记心现在前。与而不受者。秽污及无记心次第善心现在前。俱者。善心次第善心现在前。俱非者。除上尔所事。秽污及无记心亦如是说。已说自分因。一切遍因今当说。

  苦集于自地  疑见及无明
  说一切遍因  诸烦恼前起

  苦集于自地疑见及无明说一切遍因者。长养境界故。一向决定故。二种使故。一切烦恼苦集谛摄故。见苦集所断烦恼种见疑。即彼相应无明及不共无明。此诸使不勤方便亦炽然故。及遍烦恼故说一切遍因。断知分别故。界分别故。自地非他地。问为谁遍因。为何分是遍因。答诸烦恼前起过去现在未来一切遍因。现在未来一切遍因。又复诸烦恼心相续生。如我见审尔计着以见力故。起常审尔计着谤真谛相受第一及清净。于谛犹豫贪恚痴慢等诸过差别生。如是一切一切遍应当知。一切遍使品当说。已说一切遍因。相应因今当说。

  谓同一行法  一依亦一时
  及一境界转  是说相应因

  若行若依若时若境界心转。即彼行彼依彼时彼境界受等心法转。若彼心法转。即彼心转性羸劣故。展转力生如束芦。是故说心于心法相应因。心法于心法及心因。非心于心因。何以故。三事故。无一刹那二心俱生。前心不待后心。一切诸法自性不自顾。色心不相应行无相应因。无缘故。已说相应因。报因今当说。

  不善善有漏  三世之所摄
  以彼有报故  说名为报因

  若善有漏及不善堕三世行。于生死中生生相续果报生。谓善爱果不善不爱果。有业一入果报生。谓命根。若得意入则二入。谓意入法入。触入亦如是。若得身入则三入。谓身入触入法入。色香味入亦如是。若得眼入则四入。谓眼入身入触入法入。耳鼻舌入亦如是。有业或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入报。以业种种故。当知果报亦种种。如外种种果亦种种。如稻甘蔗蒲桃等。非种种者如[麩-夫+黃]麦等。当知内缘起亦如是。有一世业三世报。无三世业一世报。果不减因故。如是一刹那业多刹那果。非多刹那业一刹那果。欲界一阴报因得一果。谓得也。二阴报因得一果。谓身业口业。四阴报因得一果。谓善不善心心法。色界一阴报因得一果。谓得及无想正受。二阴报因得一果。谓初禅作色。四阴报因得一果。谓无随转业善心心法。五阴报因得一果。谓有随转业善心心法。无色界一阴报因得一果。谓得及灭尽正受。四阴报因得一果。谓善心心法一业种一身种类非多。谓现报业等各别故。与阿那律陀契经相违者不然。彼说初故如是说。一施报故生大性家生识宿命。自见施果已更增净业。果报增广乃至漏尽。说彼根本如一粒种子。又复说彼一施时有众多行。于一缘中发愿。或愿天上或愿人中。已说因自性如此。因受果与果今当说。

  五中世受果  亦说二与果
  已尽与果一  二因当分别

  五中世受果者。现在名中世五因。住现在世受果。亦说二与果者。若相应因共有因。住现在世与果。于此时受果。即于此时与果。故说二与果。已尽与果一者。已尽名过去报因。于过去世住与果二因当分别者。谓自分因及遍因。或住现在世与果。或过去世所作因。不说以乱故。已说因受果与果。世建立今当说。

  作因一切法  二因说二世
  余三说三世  增依报功果

  作因一切法二因说二世余三说三世者。有为无为一切法说作因。自分因一切遍因说过去现在。余三因说三世。已分别三世诸因。若果因有果今当说。增依报功果。作因有增上果。自分因遍因有依果。报因有报果。相应因共有因有功用果。已分别诸因。诸法从因生今当说。

  报生心心法  及与诸烦恼
  悉从五因生  是义应当知

  报生心心法及与诸烦恼悉从五因生者。彼报生心心法及烦恼心心法从五因生。报生心心法五因。所作共有自分相应报因。所作因者。彼法生时相似不相似法住不障碍共有因者。展转力生展转为伴及心不相应行伴生。自分因者。彼前生自分法相应因者。彼俱一缘中转。报因者。彼善不善此则彼果除遍因。报无记故。烦恼心心法除报因。染污故。从遍因生。余四因如前说。

  若彼不相应  诸余相应法
  除其初无漏  是从四因生

  报色及心不相应行从四因生。除遍因。无记故。除相应因。无缘故。秽污色及心不相应行从四因生。除相应因。无缘故。除报因。染污故。诸余相应法除其初无漏者谓善有漏心心法。威仪工巧变化心心法。除苦法忍相应。诸余无漏心心法从四因生。除遍因报因。

  谓余不相应  自分当知三
  及诸余相应  初生无漏法

  谓报生秽污余若有自分因。除初无漏。从三因生。所作因其有因自分因。非相应因。无缘故。二因前已除。及诸余相应初生无漏法者。如苦法忍相应法亦三因生。所作因共有因相应因。无前生无漏故无自分因。亦无遍因报因。

  于中不相应  是从于二因
  若从一因生  当知必无有

  于中不相应是从二因生者。初无漏品中色心不相应行从二因生。所作因共有因。已说一切有为法。于彼广说中从一因生者必无有。何以故。自性羸劣故。乃至一极微生亦除自己。诸余一切法所作因。及共生生住异灭亦共有因。此总说义略说四种。法报生秽污。除报及初无漏。诸余不秽污。彼初无漏彼报生相应不相应乃至初无漏法。彼报生相应从五因生。除遍因。报生不相应。从四因生。除遍因相应因。如是秽污相应不相应差别者。唯除报因。从一切遍因生。除报及初无漏。诸余不染污相应四因生。除遍因报因。不相应三因生。除遍因相应因报因。初无漏相应三因生。相应因共有因所作因。不相应二因生。所作因共有因。已说诸因。如此因世尊教化力及觉真实相力故说。缘今当说。

  次第亦缘缘  增上及与因
  法从四缘生  世尊之所说

  一切法性缘力境界力摄受生。性羸劣故。一切缘皆四缘摄。彼与开道方便是次第缘。任杖方便是缘缘。不障碍分是增上缘。种子法方便是因缘。

  除罗汉后心  诸余心心法
  常有行已生  是说次第缘

  除阿罗汉最后心相应。诸余过去现在心心法一一相续生。彼诸心一一生相续无间故名次第缘。彼阿罗汉最后心相应非次第缘。无余心相续故。未来心心法未起故。无余心相续。亦无次第缘。亦非未来先后次第方便立。若未来先后次第方便立者。坏正方便修义。正方便修邪方便修应随分次第生。若言一心次第建立二心善及秽污。若正思惟时。善心生秽污心非数灭。若邪方便思惟时。秽污心生善心非数灭。如种子亦为牙亦为糜。若牙具和合牙则生糜则不生。若糜具和合糜则生牙则不生此则不然。何以故。前已说先后非分故。以阿罗汉最后心是意界故。应是次第缘者不然。缘分异故。若言阿罗汉最后心不为意识依亦名意界者。得依相故。如是阿罗汉最后心无间相续亦名次第缘。此亦不然。何以故。缘分异故。相故立界。如无分眼不见色。以眼识空故。亦名眼界。亦得依相故。阿罗汉最后心如前说。缘者业故建立阿罗汉最后心作次第缘业事。无间相续生非分心法亦如是说。常者非如自分因遍因。问以何等故。色心不相应行非次第缘。答以乱故。不乱者说。次第缘色心不相应行乱故非次第缘。以一时善不善无记漏无漏异界行现在前故。欲界三种思惟闻慧。思慧生慧非修慧。不定故。彼欲界闻慧思慧次第圣道现在前。圣道次第三种思惟现在前。色界三种思惟闻慧。修慧生慧非思慧。色界定故。彼闻慧修慧次第圣道现在前。圣道次第闻慧修慧现在前。无色界二种思惟修慧生慧。彼修慧次第圣道现在前。圣道次第修慧现在前。此义择品当广说。

  或法心次第  非彼心无间
  无间非次第  俱不俱当知

  或法心次第非彼心无间者。除初正受刹那。诸余正受刹那相续。及起定心无间非次第者。初正受刹那彼生住异无常及诸相续心。彼生住异无常俱者。初正受刹那。除起定心诸余相续心。不俱者。除初正受刹那。彼生住异无常诸余相续正受刹那等。彼生住异无常。若法心次第。彼正受无间应作四句。或法心次第非正受无间者。初正受刹那除起定心诸余相续心。正受无间非心次第者。除初正受刹那。彼生住异无常诸余相续正受等。彼生住异无常俱者。除初正受刹那诸余相续正受及起定心。不俱者。初正受刹那彼生住异无常除起定心。彼生住异无常诸余相续心。彼生住异无常灭尽正受。心所牵心所作故。心次第心相违故。非心次第缘。起定心前虽有定无间相续。以非心故还以心为次第缘。已说次第缘缘缘今当说。

  境界于一切  心及诸心法
  是故一切法  说名为缘缘

  一切法是心心法缘随其事。谓眼识及相应。以色为缘。乃至意识及相应。以一切法为缘。于一色眼识生一决定知言并见众色者。此则不然。以速故。非俱见言。俱者。增上慢如旋火轮。非轮轮想增上慢。若不了了见色差别者则可总受。如观丛林。声香味触亦应如是知。已说缘缘。增上缘今当说。

  若彼所作因  此即增上缘
  所谓因缘者  当知余因说

  前说所作因。当知即是增上缘。除自性。一切性不障碍故。法生时自作己事以胜故名增上缘。已说增上缘。因缘今当说。所谓因缘者。当知余因说。除所作因余因说因缘。已说缘。诸法随缘生今当说。

  心及诸心法  是从四缘生
  二正受从三  谓余说于二

  心及诸心法是从四缘生者。心心法从四缘生。前开导故生。是彼次第缘境界。是彼缘缘除自己余一切法。是彼增上缘余因随其所应说因缘。二正受从三者。无想正受灭尽正受从三缘生。二正受前心心法是彼次第缘。自地前生善法及彼共起四相。是彼因缘增上缘如前说。谓余说于二者。除无想定灭尽定。余心不相应行及色。此诸法二缘生。谓因缘增上缘。已说诸法从缘生。有为法分齐今当说。

  分齐有三种  名色及与时
  初分说一字  极微刹那余

  分齐有三种名色及与时者。一切有为法立三种分齐。随其事名分齐。色分齐时分齐。问此云何。答初分说一字极微刹那余。少名者。谓一字。名之至少极于一字。故说一字为名分齐。少色者。谓一极微。若真实行智分析色相。色之至细极于一微。故说一微为色分齐。少时者。谓一刹那。时之至少极于一念。故说刹那为时分齐。刹那量者。有说。如壮夫疾回历观众星。随其所历一星一刹那。如是一切。又说。如壮夫弹指顷经六十四刹那。又说。如壮夫以极利刀断迦尸细缕。断一缕一刹那。如是一切。又说。世尊不说刹那。如所说。比丘当知。四善射夫执弓俱射。如彼广说。已说极微如是。色增长今当说。

  七微成阿耨  七耨成铜尘
  水兔羊毛尘  当知从七起

  七极微成一阿耨。彼是最细色。天眼能见。及菩萨转轮王见。七阿耨为铜上尘。七铜上尘为水上尘。七水上尘为一兔毫上尘。七兔毫上尘为一羊毛上尘。

  牛毛户向尘  虮虱[麩-夫+廣]麦等
  小大是转增  皆从七数起

  七羊毛尘成一牛毛尘。七牛毛尘成一向游尘。七向游尘成一虮。七虮成一虱。七虱成一[麩-夫+廣]麦。

  如是七[麩-夫+廣]麦  转增为一指
  二十四指量  名之为一肘

  七[麩-夫+廣]麦为一指。二十四指为一肘。

  四肘为一弓  五百拘屡舍
  去村拘屡舍  是名为空处

  如是应当知。彼数即身量四肘为一弓。去村五百弓名为空处。是摩竭提一拘屡舍。北方名拘屡舍半。问已知刹那乃至拘屡舍。八拘屡舍名一由旬。当说身量。以何为身量。答彼数即身量。前所说肘量及拘屡舍。当知即是身量。彼人间肘作身量。阎浮提人长三肘半或四肘。弗婆提人长八肘。瞿陀尼人十六肘。郁单越人三十二肘。以前说拘屡舍为天身量。四天王身。拘屡舍四分之一。三十三天半拘屡舍。帝释身一拘屡舍。夜摩天身拘屡舍四分之三。兜率陀天身一拘屡舍。化自在天身一拘屡舍及拘屡舍四分之一。他化自在天身一拘屡舍半。此是欲界天身量。色界梵天身半由延。梵福楼天身一由延。大梵天身一由延半。少光天身二由延。无量光天身四由延。光音天身八由延。少净天身十六由延。无量净天身三十二由延。遍净天身六十四由延。福爱天身百二十五由延。福生天身二百五十由延。广果天身五百由延。无想天身亦尔。无希望天身千由延。无热天身二千由延。善见天身四千由延。善现天身八千由延。色究竟天身万六千由延。此说色界天身量。此名色分齐。问如前说时分齐一刹那。余时今当说。答。

  刹那百二十  说名怛刹那
  六十名罗婆  三十摩睺罗

  百二十刹那名一怛刹那。六十怛刹那名一罗婆。七千二百刹那也。三十罗婆名一摩睺罗多。二十一万六千刹那也。

  三十摩睺罗  说名一日夜
  欲界或昼夜  于上以劫数

  三十摩睺罗多为一日一夜。有六百四十八万刹那也。已知日夜刹那数。寿命今当说。欲界或昼夜于上以劫数者。欲界众生寿即以上昼夜数为欲界寿量。或劫数阎浮提人寿或无量或十岁。弗婆提人二百五十岁。瞿陀尼人五百岁。郁单越人千岁。人间五十岁为四天王天上一日一夜。即以是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是日月岁数。四天王天寿五百岁人间九百万岁。是等活地狱一日一夜。即以是日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如是日月岁数。等活地狱寿五百岁人间百岁。为三十三天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三十三天寿千岁人间三亿六百万岁。是黑绳大地狱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黑绳大地狱寿千岁人间二百岁。为焰摩天上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焰摩天寿二千岁人间十四亿四百万岁。是众合大地狱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众合大地狱寿二千岁人间四百岁。为兜率陀天上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兜率陀天寿四千岁人间五十七亿六百万岁。是呼地狱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呼地狱寿四千岁人间八百岁。为化乐天上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化乐天寿八千岁人间二百三十亿四百万岁。是大呼地狱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大呼地狱寿八千岁人间千六百岁。为他化自在天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他化自在天寿一万六千岁人间九百二十一亿六百万岁。是热大地狱一日一夜。如是日月岁数。热大地狱寿一万六千岁。众热大地狱寿半劫。无择大地狱寿一劫。畜生趣极长寿亦一劫。如持地龙王。饿鬼极长寿五百岁。问已说欲界寿。上界复云何。答于上以劫数。彼色界梵身天寿半劫。梵福楼天寿一劫。大梵天寿一劫半。少光天二劫。无量光天四劫。光音天八劫。少净天十六劫。无量净天三十二劫。遍净天六十四劫。福爱天一百二十五劫。福生天二百五十劫。广果天五百劫。无想天亦如是。无希望天千劫。无热天二千劫。善见天四千劫。善现天八千劫。色究竟天万六千劫。无色界空处二万劫。识处四万劫。无所有处六万劫。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劫。一切三界皆有中夭。唯除郁单越及兜率天最后身菩萨及无想天。问以何等故。此诸法说行。答。

  多法生一法。一亦能生多。缘行所作行。是行应当知。无有法自力生。一法以多法力故生。多法亦以一法力故生。如是一切有为法。是故说缘行所作行。是行应当知。缘彼行故有所作故说缘行。行所作故作彼行故说作行。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三上

业品第四

  已说诸行展转因缘力生。彼诸行所起种种生生生差别胜者唯业。彼业今当说。

  业能庄饰世  趣趣各处处
  是以当思业  求离世解脱

  业能庄饰世趣趣各处处者。如是一切五趣种种性生种种业庄饰。以业为种。彼有芽生业差别故生差别。如种差别故芽差别。是以当思业求离世解脱。业于受生胜故。是故欲背生死者当善观察。问谁业。答。

  身口意集业  在于有有中
  彼业为诸行  严饰种种身

  身口意集业在于有有中者。身业口业意业。此三业生种种果。众生住于本有死有中有生有中。修集诸业。问云何立三业。为自性故。为依故。为等起故。若自性者。应一业。谓语业。若依者。一切依身亦应一业。谓身业。若等起者。一切从意起亦应一业。谓意业。答此亦如是。三事故。彼自性者语业。以语即业故。依者身业。以业依身故。身作故。身合故。身运故。等起者意业。虽身业口业意业所起。然不共受名如眼识。问如所说业何所为。答彼业为诸行及受种种身。此说一切众生增上果。谓外众具名为行。若众生形相寿命等是彼业果。问若彼内外分种种相者。此云何为四大种种相。为造色种种相。为业种种相。答三种悉有生因依因建立因养因长因故。是四大种种相。自分因故。是造色种种相。报因故。是业种种相。虽外分无报因。然众生作善行彼得好色好处。若作恶行得恶色恶处。以业种种故内外分亦种种。是业相今当略说。

  身业当知二  谓作及无作
  口业亦如是  意业当知思

  身业当知二谓作及无作者。身业二种作性及无作性。作者。身动身方便身作。无作者。身动灭已与余识俱彼性随生。如善受戒秽污无记心现在前善戒随生。如恶戒人善无记心现在前恶戒随生。口业亦如是者。口业二种作无作性如前说。意业当知思者。意业是思自性。有欲令意业是无作性。此则不然。意非作性。非色故。及三种故。无作亦名不乐亦名离。亦名舍。亦名不作。以不作之名是无作。言非业者不然。何以故。作故。若善不作不善。若不善不作善。亦名作。如舍觉支。不以名舍故舍修道。止余事故名为舍。彼亦如是。又复作因故作果故。见因说果。如世尊说。形质故是色。无作亦非色。以作是色故彼亦名色。彼亦如是。已说五业。如此业种种差别今当说。

  作当知三种  善不善无记
  意业亦如是  余不说无记

  作当知三种善不善无记者。身作及口作。三种善不善无记。彼善者。净心身口动。如施戒等。不善者。不善心身口动。如杀生等。无记者。无记心身口动。意业亦如是者。意业亦三种。善心相应是善。不善心相应是不善。无记心相应是无记。余不说无记者。余二业身无作及口无作。彼二种善不善。无记何以故。无记心羸劣故。强力心能起身口业。余心俱行相续生。如手执香华。虽复舍之余气续生。非如执木石等。问已知五业思非色性。大地中已说故。余业有何性。答。

  色性染不染  不染污五地
  隐没系在色  不善在欲界

  色者一切身业口业是色性。因四大故。彼身作可见有对。口作不可见有对。无作俱不可见无对。问身口业几种。答染污不染污。彼色二种。染污不染污。染污者。烦恼所起。彼有二种。隐没无记及不善。隐没无记者。无报无惭无愧不相应一果烦恼等起。不善者。有报无惭无愧相应二果烦恼等起。不染污亦二种。善及不隐没无记。善者。得爱果。彼亦二种。有漏及无漏。此品后当广说。不隐没无记者。不隐没无记心等起。谓威仪工巧非报生。强力心能起身口业。报生心羸劣故不起。是故身口业非报性。若报生心能起身口业者。彼身口业亦应是报。但不尔。现在方便生故。若报生心。不应名。威仪工巧。是故身口业非报。问几地所摄。答不染污五地。欲界及四禅。此则总说。若善作唯至初禅非上地。问何故善身口作至初禅非上地。答粗心起身口作业。彼心细故外向心起作业彼心。内向故觉观起作业彼地无故。善无作者。五地欲界及四禅有无作禅律仪无漏律仪。不隐没无记身作亦五地如前说。差别者。欲界作威仪工巧心等起。色界作威仪心等起。彼无工巧心。问已说上地无起作心。云何有作。答彼初禅力起作心现在前故起。若说善亦应尔者不然以。生上地下地善心不现在前。以彼劣故。隐没系在色者。若隐没无记身口业在色界初禅非上地无起作心故。非生上地下地染污心现在前离欲故。亦不在欲界修道断烦恼等起身口业。而欲界修道断烦恼一向不善故。见道断心不起身口业。此品后当说。不善在欲界者。若染污中不善者。在欲界非色界。何以故。彼善心易得故。正受长养故。无无惭无愧故。无苦受故。不善者受苦受眷属报。色无色界无。无有色界业受欲界报界异故。因果断界故。已说身口业自性种地。谓无作律仪差别今当说。

  若作无作戒  略说有三种
  无漏及禅生  依别解脱戒

  若作无作戒略说有三种者。无作戒若律仪所摄。略说当知三种。问何者是。答无漏及禅生依别解脱戒。彼无漏戒与道一果道俱行。谓学无学禅生者。彼禅戒与禅一果禅俱行。正语正业正命。正命者。建立身业口业。无别体故。身业口业从无贪无恚无痴生。无恚无痴生者。名正语正业。无贪生者。名正命。虽一心中有三善根。以增上故说如贪等。行如动风药如字音。依别解脱戒者。谓受戒式叉尸罗随转亦有断律仪。契经品当广说。问是身业口业何等不随心转。何等随心转。答。

  无作在欲界  作依于二有
  当知非心俱  谓余心俱说

  欲界无作不随心转。谓受戒已不善无记心亦随转。亦不与善不善无记心随转异相故。又复覆恶戒故。由作故。不定故。作者欲色界亦不随心转。由身故。非心一果故。谓余心俱说者。禅律仪无漏律仪是余。彼随心转。心一果故。由心故。已说建立业。成就戒今当说。

  无漏戒律仪  得道则成就
  禅生若得禅  持戒生欲界

  无漏戒律仪得道则成就者。得道谓一切圣道。从苦法忍乃至无生智。成就无漏律仪。此无漏律仪在六地。未来中间根本四禅。彼须陀洹斯陀含向及果。成就一地无漏戒。阿那含向或成就一地或六地。阿那含果或三地乃至六地。阿罗汉六地。禅生若得禅者。若得禅成就禅律仪。谓得不失此亦六地。持戒生欲界者。若受戒则成就别解脱律仪。此律仪谓欲界人非余。无受分故。已略说成就戒。世分别今当说。

  谓住别解脱  无作于转时
  当知恒成就  尽不舍过去

  谓住别解脱无作于转时当知恒成就者。别解脱律仪现在无作戒常成就。念念得未曾得。尽不舍过去者。住别解脱律仪无作若灭而不舍。则成就过去。舍事。此品后当说。

  若有作于作  即时立中世
  已尽而不舍  当知成过去

  若有作于作即时立中世者。中世。谓现在住身口求受戒。尔时成就现在身口作。已尽而不舍。当知成过去者。若作尽不舍。尔时成就过去作。非现在。以作不念念相续生故。

  若得禅无作  成就灭未至
  中若入正受  作亦如前说

  若得禅无作成就灭未至者。若得禅彼则成就过去未来禅律仪。若初得禅彼无始生死灭过去者今悉得之。中若入正受者。如禅正受现在。彼无作亦尔。随心生故。作亦如前说者。如前别解脱作求时成就现在。若灭已不舍。尔时成就过去非现在。住禅者作亦如是。问若生色界。云何成就作。答世尊到色界。色界诸天礼敬右绕。乃至未究竟。尔时成就过去作。

  悉成就当知  得道若未生
  中间道在心  尽不舍前世

  悉成就当知得道若未生者。一切圣人一切时成就未来无漏律仪。中间道在心者。若道现在尔时成就无漏无作律仪。尽不舍前世者。前世是过去。若彼无作灭已不舍。是成就过去。

  若作不善业  立戒成就二
  至彼缠所缠  尽已尽当知

  若作不善业立戒成就二者。谓住别解脱禅生无漏律仪。若以不善极恼缠。起加卷等不善作无作。此则成就作无作。此说未离欲行不善故。问几时成就。答至彼缠所缠。乃至缠未舍住非律仪。尽已尽当知者。若彼缠尽。作无作亦尽。

  若住不律仪  无作成就中
  能受不爱果  或复尽不舍

  若住不律仪无作成就中能受不爱果者。住不律仪。谓屠脍等。彼一切时现在成就不善无作。不善无作念念生故。或复尽不舍者。彼无作灭不舍。则成就过去。

  若刹那住作  即时说中世
  已尽而不舍  善于上相违

  若刹那住作即时说中世者。彼住不律仪者。受不律仪时。成就现在作。已尽而不舍者。彼作灭而不失。则成就过去非现在。不相续故。善于上相违者。如住律仪说不善。住不律仪说善。

  若处中所作  是则立中世
  若尽而不舍  或二亦复一

  若处中所作是则立中世者。处中。谓非律仪非不律仪。若受善时心不淳净。成就现在善作。若住不善时不极恼缠。成就现在不善作。若尽而不舍者。灭已不舍。彼成就过去作非现在。不相续生故。或二者。若善淳净心。不善极恼缠。受彼现在成就作及无作。亦复一者。谓第二刹那起唯无作现在。若过去现在分别。若善不善分别亦尔。

  隐没不隐没  二作俱非尽
  及净不净等  一切无生说

  隐没不隐没二作俱非尽者。若隐没无记及不隐没无记作不成就。过去羸劣心等起故。余势不强故。若现在受作时则成就现在。刹那成就故亦不说无作。以无记无俱故。及净不净等一切无生说者。若善不善隐没无记及不隐没无记作悉不成就。未来以无住。未来世受作故。问何等为律仪不律仪。答。

  流注相续成  善及不善戒
  于一切众生  律仪不律仪

  彼别解脱律仪者。谓受戒于一切众生一切时戒不断。或十二种或二十一种随转。不律仪者。谓住不律仪于一切众生一切时恶戒不断。问何等住不律仪。答十二种住不律仪。所谓屠羊养鸡养猪捕鸟捕鱼猎师作贼魁脍守狱咒龙屠犬司猎。屠羊者。谓杀羊。以杀心若养若卖若杀。悉名屠羊。养鸡养猪亦如是。捕鸟者。杀鸟自活。捕鱼猎师亦如是。作贼者。常行劫害。魁脍者。主杀人自活。守狱者。以守狱自活。咒龙者。习咒龙蛇戏乐自活。屠犬者。旃陀罗。司猎者。王家猎主。若屠羊者。虽不杀余众生。而于一切众生所得不律仪。何以故。若一切众生为羊像在前者。于彼一切悉起害心。一切众生有作羊理故。若复无作羊理者。于彼亦有害心故得不律仪。如住慈心仁想普周。当知住余不律仪亦如是。若王若典刑若听讼官有害心者。悉堕不律仪义。问得律仪斋何时。答。

  谓受律仪戒  尽寿或日夜
  不律仪尽寿  二俱无增受

  谓受律仪戒尽寿或日夜者。受别解脱律仪有二种。或尽寿者。谓七众。七众者。比丘比丘尼式叉摩尼沙弥沙弥尼优婆塞优婆夷。日夜者。谓受斋有二种时分斋。日夜及尽寿。问不律仪复云何。答不律仪尽寿。谓不律仪尽形寿。非日夜。问以何等故律仪得日夜非不律仪。答彼无受性故。无有言我日夜受不律仪者。以可羞厌故。善律仪有受性可欣庆故。二俱无增受者。律仪不律仪俱无增受。半月一月六月。善恶希望不究竟舍。日夜戒亦如是。过者不然。无分斋性故。二种分斋前已说。彼因缘故不律仪无日夜受。是因缘前已说。问别解脱律仪云何得。答。

  受别解脱戒  当知从他教
  随心下中上  得三品律仪

  受别解脱戒当知从他教者。别解脱律仪从他教得。若众若人若法。众者。谓白四羯磨受具足。人者。谓善来。法者。谓佛及五比丘等。又问乐。谓须陀耶律毗婆沙说十种受具足。所谓自起。谓佛超升离生。谓五比丘善来。谓耶舍等师受。谓摩诃迦葉问乐者谓须陀耶受重法。谓摩诃波阇波提遣使。谓法与律师第五人。谓边地十众。谓中国三归三说。问何等种得律仪。答随心下中上得三品律仪。若下心受别解脱戒。彼得下戒。下心果故。若极方便行善。乃至离色无色界欲。种三乘种子。众生种类相续。彼犹下品随转。若中心受戒得中律仪。若极方便行善。若不舍戒作诸恶行。彼犹中品随转。若增上心受戒得上律仪。乃至种类相续。犹增上随转。或有年少比丘得增上律仪。虽复阿罗汉犹成就下戒。有别解脱戒从下中从中上。谓先以下心受优婆塞律仪。次以中心受沙弥律仪。后以上心受比丘律仪。从中下上从上下中。谓住律仪。有于一切众生起非一切支非一切因。有于一切众生起一切支非一切因。有于一切众生起一切支一切因。有于一切众生起一切因非一切支者无也。彼众生者。谓蠕动类。枝者。不杀生乃至不绮语。因者。下中上心。又说。无贪无恚无痴有于一切众生起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谓下心受优婆塞戒。下心受沙弥戒。有于一切众生起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谓下心受三种戒。或中或上或二。有于一切众生起一切支一切因者。谓三种心受三种戒。是故于一切众生起一切因非一切支者无有也。若以初下心受日夜戒。次中心受优婆塞戒。后上心受沙弥戒。谓言应说于一切众生起一切因非一切支者。此义不然。彼为尽寿故说。问住何等心得别解脱律仪答。于一切众生起慈心若言我于此受不于彼受不得律仪。恶心随故。如言我受不猎兽。以少分故是善业不得律仪。以别解脱戒普于一切。能不能所得律仪故。若异此者律仪应有增减。以能者生不能处不能者生能处故。如是有何过。谓非舍时应舍别解脱律仪应顿得别舍应不受而得别解脱律仪。于现在阴界入得众生处所得故。非过去未来堕法数故。以是故应作四句。有阴界入得别解脱律仪。非禅无漏律仪者。谓于现在起前后眷属及制罪。有阴界入得禅无漏律仪。非别解脱律仪者。谓于过去未来起根本业道。有阴界入得别解脱律仪亦禅无漏律仪者。谓于现在起根本业道。有阴界入不得别解脱律仪及禅无漏律仪者。谓于过去未来起前后眷属。于生草等得于时舍者不然。生草处起故。谓能不能如是说者不然。众生前后同性。生草等后非性。于此论阿罗汉般涅槃同此说。后非性故。此义择品当广说。问已说别解脱律仪。禅律仪云何得。答。

  得色界善心  得禅律仪戒
  是舍彼亦舍  无漏有六心

  得色界善心得禅律仪戒者。若有得色界善心彼得禅律仪。以色界善心戒常随故。除六心。初禅三识身心。闻慧心。起作业心。命终心。以不定故。定心戒常随转。以三识身心外向起故。起作业心亦如是。闻慧心名处起故。死时心羸劣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有二不定心。谓闻慧心命终心。问无色界何故无戒耶。答彼无色性故。戒者是色。彼中无色无四大性故。若彼有四大者应有戒。无色界无四大故。戒者恶戒对治。非无色界恶戒对治。恶戒者在欲界。无色界四远远故。所谓依远行远缘远对治远。根本禅一切比智品。虽非断对治。然有持对治及远分对治。若苦法智集法智有坏对治。根本禅摄故。未来禅有断对治。若灭道法智根本禅摄者非坏对治。无漏缘故。问云何舍。答是舍彼亦舍。若失色界心。彼律仪亦失。由心故。问无漏律仪云何得。答无漏有六心。无漏律仪六地心共得。禅未来乃至第四禅。以六地有见道非上地。上地不广境界故。若依未来超升离生修一地。见道无间等边修二地等智。谓禅未来所摄及欲界乃至依第四禅超升离生修六地。见道无间等边修七地等智。问何故。无色界无见道耶。答无忍及法智性故。无拘舍罗善根故(拘舍罗者言业行也)。无戒故。不缘欲界故。问禅律仪无漏律仪有何差别。答禅律仪有垢。无漏律仪离垢。又说禅律仪是根本禅戒。无漏律仪一切无漏戒。此应作四句。或禅律仪非无漏者。谓根本禅世俗戒。无漏律仪非禅者。谓未来中间无漏戒。亦禅无漏律仪者。谓根本禅无漏戒。非禅无漏律仪者。谓未来中间世俗戒。得四句亦如是。问不律仪云何得。答。

  若作及受事  而得不律仪
  随心下中上  三品恶戒生

  若作及受事而得不律仪者。有二因缘得不律仪。谓作及受事。作者。谓不律仪家生。乃至未杀生未得不律仪。若杀生彼得不律仪。受事者。若生余家作是言。我当作此业以自活。彼即得不律仪。问以何名住不律仪。为具耶不具耶。答有说。不具亦名住不律仪。谓不律仪家生。彼性不能语而杀生。得身业性非口业。毗婆沙者说。如律仪不具足不名住律仪。不律仪亦如是。但以恶希望具故生不律仪家。虽性不能语。而以身表语义故从。彼得不律仪。问若住不律仪而受日夜律仪法。尔时得律仪舍不律仪。至明相出彼复舍律仪还得不律仪耶。答有说。得。舍不律仪得律仪。舍律仪得不律仪。有说不得。若一身种类不杀生。乃至身种类尽不得不律仪。无作无受故。舍不律仪得律仪。舍律仪得不律仪。亦非不律仪。问云何得不律仪。答随心下中上三品恶戒生。若初以下心杀众生。若受事彼得下杀生无作及下不律仪。谓于余一切众生得不律仪所摄。彼后若以中上心杀生。彼得中上杀生无作不律仪。先已得从中上起亦如是。有住不律仪于一切众生起非一切支非一切因。有于一切众生起一切支非一切因。有于一切众生起一切因非一切支。有于一切众生起一切因一切支。有于一切众生起非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谓以下缠杀众生。若中若上而不作余业道。有于一切众生起一切支非一切因者。谓以下缠杀众生。乃至绮语非中上。有于一切众生起一切因非一切支者。谓以下中上缠杀众生。非余业道。有于一切众生起一切因一切支者。谓以下中上缠杀众生。乃至绮语。彼说不具足不律仪。不名住不律仪者。彼说于一切众生起及一切支而因不定。问诸律仪几时舍。答。

  别解脱调伏  是舍于四时
  若舍及命终  断善二根生

  别解脱调伏是舍于四时者。别解脱调伏当知四时舍。问何时。答若舍及命终断善二根生。谓舍戒身种类灭善根断二形生。持律者云。法没尽时彼说戒结界羯磨一切息。阿毗昙者说。法没尽时先所受律仪相续生不舍。未曾得律仪不得。是故说一切息。有说。犯初众罪名舍律仪。此则不然。若舍律仪者犯根本罪已还俗应得更出家。以舍律仪故。佛言非比丘者。以非第一义比丘故。此说无过也。犯初众罪于别解脱律仪是比丘。于无漏律仪非比丘。尽寿律仪有四时舍。斋律仪至明相起时舍。谓住律仪而犯律仪者。是犯戒非舍戒。当知彼人住持戒犯戒也。彼若悔者。即舍犯戒住持戒也。如富人负债名富者亦名负债者。若还债已唯名富者。彼亦如是。

  谓禅生律仪  当知二时舍
  若起烦恼退  生上及下地

  禅律仪二时舍。问何时。答若起烦恼退生上及下地。谓禅退时舍彼律仪。由禅故及生上生下时。

  无漏戒律仪  是说三时舍
  退及得圣果  增益根当知

  无漏律仪三时舍。问何时。答退及得圣果增益根。当知退者失胜功德。得果者。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罗汉果。增益根者。谓信解脱得见到时解脱得不动。问不律仪云何舍。答。

  不律仪四时  受戒及命终
  逮得诸禅定  二根生亦然

  不律仪四时舍。受戒时。舍身种类时。得禅律仪时。二根生时。问住不律仪若舍杀具名舍不律仪不。答名为止业。若不受律仪不名舍。不律仪非对治故。如不服药而舍病因病则随生。问已知律仪不律仪舍时。彼俱离者作善戒恶戒。舍时云何。答。

  谓彼限势过  及与希望止
  亦舍于方便  是说善恶舍

  彼俱离者。若善戒恶戒三时舍。谓限势过。希望止。舍方便。限势过者。若欲作善戒恶戒事时先作齐限。限过则止。如陶家轮势极则住。希望止者。彼发心念言。后更不作。舍方便者。息身口行。彼俱离者作善行恶行。尽身种类无作随生。谓作是誓言。不供养佛终不先食。若以香华赞叹敬礼。及余种种日日供养。尽身种类无作随生。有作是誓言。不施他乃至一揣终不先食。彼亦尽身种类无作随生。若作定期施。若日若月若岁。作是誓言。我尽寿作。即出少物以供彼用。彼尽身种类无作随生。若起塔。若四方僧舍。若僧舍。若别房。若园观浴池。若桥船。如是等有三因缘。无作不断。若希望若身若事。恶戒者彼亦作是誓言。我当日日于彼怨家常作不饶益事。若一打若一恶言。彼尽寿不善无作随生。已说舍色业。无色今当说。

  善无色舍时  断退生诸地
  秽污唯离欲  当知是意业

  善无色舍时断退生诸地者。若善有漏无色法三时舍。谓断善根时。退时。生诸地时。秽污唯离欲者。秽污无色法离欲时舍。若此品对治生即舍此品。已说诸业自性及成就。如此业世尊种种分别。今当说。

  若业与苦果  当知是恶行
  复有意恶行  贪嗔恚邪见

  若业与苦果当知是恶行者。若身口业及思不爱报果生故。当知是恶行。问唯此恶行耶。答复有意恶行。谓贪嗔恚邪见不善思。是意恶行如前说。复有贪恚邪见。

  是相违妙行  最胜之所说
  若于中增上  说名十业道

  是相违妙行最胜之所说者。恶行相违悉是妙行。若身善业悉是身妙行。若口善业悉是口妙行。若意善业及无贪无恚正见悉是意妙行。隐没不隐没无记业。无报故非恶行非妙行。若彼不隐没无记巧便者。如行行如说说。与此相违不隐没无记及隐没名不巧便。问一切善行恶行皆业道所摄耶。答若于中增上说名十业道。此诸善行恶行中增上业胜者是业道。彼妙行增者说善业道。恶行增者说不善业道。若言不定者不然。以根本业道多增上极逼迫故。极恐怖故。事究竟故。是故说增上者是根本业道。问何等为业道。答杀生乃至邪见。彼杀生今当说。

  有欲杀生心  众生想杀生
  是名为杀生  盗淫亦如是

  有欲杀生心众生想杀生者。谓欲杀他众生。定不定众生起众生想。杀彼众生名作无作。或复一向名无作。是身业杀生非余不具自在者。口语及仙人意所嫌而杀。谓是口意业自性者不然。业自性异故。事不究竟故。若谓有心无心杀彼众生俱应得杀罪。如触火食毒者不然。非譬故。若手执刀若手掷刀。若有心若无心。触火不烧。若咒毒若药杂毒服者。若有心若无心不死。杀生不如是。是故非譬。若复谓于火毒得不烧不死因缘而杀生不得不杀因缘者不然。得不恶心故。如彼刀咒众药等是不烧不死因缘。不恶心是不杀因缘亦如是。以不恶心杀生则非杀生。如执刀触火不烧。问无心害众生不死耶。答死。虽杀生不得杀罪。无恶心故。虽逼迫他不得杀罪。谓此非说者不然。如不逼迫不摄他而罪福长养故。谓断善根得慈心。是故不非说盗者物他所有他物想知不与欲取。取作己有想名作无作。或一向名无作。是身业盗。邪淫者。父母等护起护想道非道行无护者非处非时。是不应行而行名作无作。是身业邪淫。

  谓彼异想说  别离不软语
  无义不诚说  是则口业道

  见闻等事颠倒不颠倒覆藏想起名作无作。或一向名无作。是口业妄语。或身动或默然。谓布萨事。是亦名妄语。若言身意业性者不然。业性异故。着身口业故。譬如着身。若身放作者是身业。譬如曾眼更后身触得长等。譬如受戒时口作得身业。譬如受具足时若默然若无心得身业。别离者。若坏若不坏欲坏想。若已坏不令和合。名作无作。或一向名无作。是口业两舌。不软语者恼乱心。若恼不恼名作无作。或一向名无作。是口业恶口。无义不诚语者。不善心非义非时不应法言。随入一切口恶行。如无明随烦恼。如音声随字。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三下

业品第四之余

  众生相违害  是名为嗔恚
  他物己想贪  邪见谓何见

  众生相违害是名为嗔恚者。于他众生恶心欲杀欲打。与慈悲相违。是名嗔恚。他物己想贪者。爱他物欲为己有想名为贪。是一切欲界贪。邪见谓何见者。于施等作无见名为邪见。问何业道谁究竟。答。

  杀生与恶口  及嗔恚业道
  皆由嗔恚成  众生处所起

  杀生与恶口及嗔恚业道皆由嗔恚成者。杀生恶口嗔恚当知从嗔恚成。究竟时要与嗔恚俱。问从何处生。答众生处所起。此三业道当知从众生处所起。

  身二业及贪  贪欲所究竟
  皆由贪欲成  众具处所起

  身二业及贪贪欲所究竟皆由贪欲成者。偷盗邪淫及贪。是三业道当知贪究竟。问此复何处起。答众具处所起。此三业道当知从众具处所起。

  谓有余口业  是皆三所成
  从名处所起  明智之所说

  谓有余口业是皆三所成者。妄语两舌绮语当知从贪欲嗔恚愚痴究竟。问彼复从何处起。答从名处所起明智之所说。此三口业道当知从名起。

  邪见名色起  亦从愚痴成
  一切诸业道  三种为方便

  邪见名色起亦从愚痴成者。谓邪见从名色处所起。问此谁究竟。答亦从愚痴成。此邪见当知从愚痴究竟。问一切业道方便如根本究竟为有异耶。答一切诸业道三种为方便。一切十不善业道。贪欲嗔恚愚痴悉为作方便。贪杀者。为皮肉筋骨等故杀。为己故或为亲友故。嗔恚杀者。杀怨家及怨亲友。令其忧恼。愚痴杀者。言杀诸毒虫等因缘无罪。以害人故。杀诸禽兽等因缘无罪。为人食故。波私国说。如父母老。若恶病应杀因缘无罪。贪盗者。盗所须物为己他故。嗔盗者。若盗怨若怨亲物令其忧恼。痴盗者。如婆罗门说一切地所生物悉施婆罗门。婆罗门弱劣故刹利等受用。是故婆罗门言自取己物无罪。而彼取时作他物想。故名盗。贪邪淫者。于众生所贪心方便。若他所受及自所受。若为财利非贪方便则嗔恚起。谓于怨家及怨亲所受。痴邪淫者。如说桥船野田华果道路女人。一切众生悉共受用。如婆罗门说婆罗门应有四妇。刹利应三。鞞舍应二。首陀罗唯一。口业若贪起当知从贪生。若恚起当知从恚生。若痴起当知从痴生。贪者若贪次第起是即从贪生。若嗔所起是从嗔恚生。愚痴所起是从愚痴生。嗔恚邪见亦如是。问云何业道定是作无作非耶。答。

  根本业无作  或复说有作
  方便终则异  贪不贪等起

  根本业无作或复说有作者。色自性七业道定无作。或复作邪淫定有作。以自究竟故。非他余业道不定。若自作则有作。若使他作者一向无作。问颇非身作而得杀生耶。答有。谓口作。颇非口作而得妄语耶。答有。谓身作。颇非身口作而得二罪耶。答有。谓仙人起恶心。谓布萨事。若欲界色性善业道定有作及无作。禅无漏律仪唯无作非作。由心故。方便者有作。若淳净心及极利缠作有无作。若不淳净心及不极利缠作者唯有作无无作。终则异者。业道终唯无作。作业已息故。问何等为业道方便。何等为终。答杀方便。谓屠羊者若捉若买若牵来一打三打。乃至命未尽悉名方便。当断命时刹那顷作及无作。是根本业道。后乃至于是处不善身所作及无作。是杀生终。乃至绮语亦如是。是名为终。贪恚邪见无方便现在前则是根本起。有说。身口业道一切十业为方便及终。此云何。如欲杀彼众生杀此众生为因然后杀彼。谓杀生祈请助力杀彼。或劫他财以资杀事。或淫彼所受令杀其主。或于彼知友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以离其亲。或贪彼财。或复嗔彼。或起邪见长养杀法后杀彼子。复淫彼妇。次第乃至十不善业道。当知是终。如是一切尽当知。贪不贪等起者。不善业道贪恚痴为方便亦为终。善业道以不贪不恚不痴起。舍不善业道方便即是善业道方便。舍根本即是根本。舍终即是终。问此云何。答如沙弥受具足入戒场周匝礼僧求和上受衣钵白一羯磨乃至二羯磨。皆是方便。第三羯磨彼刹那顷作及无作。是根本业道。次说四依。如是乃至于是处身口所作及无作。是名为终。问何处有几业道。答。

  地狱五业道  郁单曰后四
  余方具有十  及余恶趣天

  地狱五业道者。地狱众生有五不善业道。恶口绮语贪恚邪见。无相杀故无杀业道。无受财故无盗。无执受女人故无邪淫。异想说故名妄语。彼无异想故无妄语。常离故无两舌。为苦所逼故有恶口。不时说故有绮语。贪及邪见成就而不行。嗔恚者俱有。郁单曰后四者。有后四不善业道。寿分定故无杀生。无受财故无盗。无执受女人故无邪淫。欲行欲时将彼女人往诣树下。树自曲枝而覆其上。然后行欲去已还复。若树不覆并愧而离。无欺他故无妄语。常和故无两舌。柔软故无粗言。有歌叹故有绮语。意业道虽成就而不行余方具有十者。除郁单曰。余三方有十业道。或不律仪所摄。或离不律仪所摄。及余恶趣天者。畜生饿鬼及欲界天有十业道。离不律仪虽天不害。天而害余趣。又说天亦有截手足断而还生。若斩首若中截则死。展转相夺等。乃至十业道一切悉有。色无色天无有不善业道。问何处有几善业道。答。

  地狱郁单曰  有三善业道
  等现于无色  彼圣成就十

  地狱郁单曰有三善业道者。地狱有无贪无恚正见。郁单曰亦尔。等现于无色者。无色界即此三现在前行。彼圣成就十者。无色界圣人。成就无漏十善业道。

  如此亦复异  谓色界律仪
  畜生饿鬼异  余如是亦异

  如此亦复异谓色界律仪者。色界禅律仪所摄具十善业道。亦成就亦现在前。圣人生彼则有无漏业道。畜生饿鬼异者。畜生饿鬼亦有十善业道。离律仪亦离不律仪。余如是亦异者。阎浮提弗婆提瞿陀尼及欲界天说余。彼有十善业道。是律仪所摄。或离律仪。谓欲界天唯有禅无漏律仪。问几不善业道一时与思俱转。答。

  不善业道起  一与思俱转
  二三乃至八  当知次第增

  此身自性三不善业道。彼一一与思俱转。谓杀生偷盗邪淫。二俱转者。杀他众生而盗取。三俱转者。遣二使已自行邪淫。以此行自究竟非他故。若彼种类和合者则一切俱究竟。口业道一俱转者。谓绮语。二俱转者。摄妄语非时说绮语。摄欲别离说非时说绮语。摄恶口说非时说绮语。三俱转者。摄欲别离说妄语非时说绮语。摄恶口妄语非时说绮语。摄恶口欲别离说非时说绮语。四俱转者。摄欲别离妄语恶口非时说绮语。意业道者。一一俱转。行别故不二。如是五六七八俱转。遣六使自行邪淫。不由他故。若彼种类和合者则一时俱究竟及贪现在前。如是八不善业道与思俱转。问几善业道一时与思俱转。答。

  所谓善业道  二三及与四
  六七九与十  一时思俱转

  欲界善五识身现在前。初禅地三识及依无色尽智无生智。此二善业道与思俱转。谓无贪无恚。欲界善意识现在前。色界不定心及无色界。又依无色无漏正见三事与思俱转。优婆塞及沙弥染污及无记心受律仪。四即此善五识住。六即此善意识住及比丘染污无记心非心。七比丘善五识住。若依禅尽智无生智俱心。九即此比丘善意识住及色界定心依禅无漏正见现在前。十善业道与思俱转。问何业道有几果。答。

  一一果有三  所谓为报果
  依果及增上  是名业道果

  一一业道皆有三果。谓报果依果增上果。彼业道修习多修习生地狱中是报果。从地狱出来生人中受相似果。谓杀生者短寿。盗者失财。邪淫者妻不贞良。妄语者恶名讥论。两舌者亲友乖离。恶口者常闻恶声。绮语者言语不正。贪者增贪。嗔者增嗔。邪见者增痴。是为依果。此诸业道增上果者。谓众具粗悴无有光泽。多遭霜雹尘垢污浊臭秽不净。居处崄曲茨棘恶刺果实零落鲜少微细极大苦恼无有华果。问云何果相似。答。

  苦他恶道苦  伤寿则短寿
  外具不光泽  坏彼光泽故

  苦他恶道苦者。谓杀生令彼受苦得恶道苦。此是相似。问杀何等阴。为色阴耶为五阴耶。答有说。色阴以色可断坏故。四阴非触。有说。五阴四阴虽非触。彼依色阴转。杀色阴亦杀彼。如瓶破则失乳。问为杀无记为三种耶。答有说。无记以无记受刀杖故。余二非触。又说。一切三种如前说。问杀何阴过去耶未来现在耶。若过去者彼已灭。若未来者不可得。若现在者彼刹那顷不住。答有说。未来现在世住坏未来和合。又说。未来现在以现在受刀杖不相续阴灭。伤寿则短命者。谓彼杀者断彼命故而得短寿。外具不光泽坏彼光泽故者。谓彼杀者坏彼光泽故。所得众具悉不光泽。一切业道随其所应当知。盗及邪淫虽不令彼苦。以坏希望故。如不别离亦名两舌。彼虽不恼亦名恶口。已说业道分。差别今当说。

  谓现法果业  次受于生果
  后果亦复然  当知分各定

  三业现受生受后受。现法受业者。若业此生作即此生熟。名为现受。若第二生熟者。名为生受。第二生后熟者。名为后受。或有欲令四业前三及不定受。前三者不转。不定者转。转者谓持戒等护故。譬喻者说。一切业转乃至无间。彼说。若无间不转者。亦无有越第一有。若越第一有者。故知无间业亦转。彼有说现法业不必现报熟。若熟者现法受非余。如是说者。说八业现法报。或定不定乃至不定受业亦如是。是故彼说分定熟不定应作四句。或分定熟不定。或熟定分不定。或分定熟亦定。或非分定亦非熟定。问此四业几一身种类种。答三。除现法受。欲界四种业种。色无色界亦如是。地狱趣四种不善业种。善者三种。除现受业。余趣俱四种。生欲界凡夫欲爱未尽。欲界四种。若欲爱尽梵天爱未尽。若不退种性法者。欲界三种。除生受。梵天亦三种。除现受。若退种性法者梵天如前说。欲界四种善业种。如是随其义一切地生凡夫圣人亦如是说。已说现受等。乐受今当说。

  欲界中善业  及色界三地
  说名为乐受  此亦定不定

  欲界中善业及色界三地说名为乐受者。欲界善业得乐受及众具报。色界乃至第三禅业皆得乐报。问禅中间业得何等报。答有说。初禅乐报。此非说。以阿毗昙说。或业得心受非身耶。答有。善无觉业。又说。禅中间业不得受报。唯有色心不相应行。问此分亦定耶。答此亦定不定。若定若不定此四地中善皆有乐报。

  得不苦不乐  是说为上善
  若受于苦报  是说不善业

  得不苦不乐是说为上善者。第四禅地善业及无色地善业说不苦不乐报。以彼得不苦不乐受及众具故。问下地何故无不苦不乐报耶。答有说。下地粗而彼受细故。下地不寂静而彼受寂静故。若下地作善业皆为乐受故。无有求不苦不乐受者。虽不求苦报。以求乐故作恶行。是故虽不求而受苦报。若受于苦报是说不善业者。不善业说苦报。苦受果故。非独业受报。四阴五阴亦受报。但业胜故说业受报。当知此亦定不定。问几种受。答。

  所谓自性受  相应与报受
  现前及境界  是说五种受

  五种受。谓自性受。相应受。报受。现前受。境界受。自性受者。受也。相应受者。受相应法。报受者。乐受等业。现前受者。现在受。如大因经说。若乐受现在前时。二受则灭。境界受者。眼触生觉。受色是攀缘义。此五种受中当知说报受非余。问世尊说黑报等四业。云何建立。答。

  色有中善业  是白有白报
  黑白在欲中  俱黑说不净

  色有中善业是白有白报者。色界善业一向无嗔恚离黑。问无色界业胜非色界。何故不说。答二报故。色界受中阴及生阴。无色界唯有生阴。如是色无色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受报。又彼有三业五阴十善业道受报故说。黑白在欲中者。欲界善业杂不善业故。是故说黑白。又一身中二种业可得。亦二种报。是故如是说。非黑即是白。黑异相故。俱黑说不净者。不善业说黑。彼有黑报。彼因秽污。秽污故说黑。及鄙贱可恶故说黑报。唯鄙贱黑非秽污黑。不染污故。

  若有思能坏  彼诸业无余
  此说无阂道  谓是第四业

  若道能灭彼三业。彼道相应思是第四业。此业不染污故。不黑不可乐故。不白不堕界故无报。问何业几思断。答。

  说有十二思  断于黑报业
  四思能断白  一思二俱离

  说有十二思断于黑报业者。黑业十二思断见道四法忍相应思。及离欲界欲八无阂道相应思。四思能断白者。四思断白业。初禅离欲第九无阂道相应思。乃至第四禅离欲亦尔。以善有漏法最后无阂道断故。一思二俱离者。欲界离欲第九无阂道相应思。灭黑业及黑白业问世尊说曲秽浊。此云何。答。

  曲者从谄起  秽从嗔恚生
  欲生谓为浊  世尊之所说

  曲者从谄起者。谄者说曲。于曲相法所起业名为曲。彼曲果故。谄者以不直故名为曲。以谄所阂难出生死难入涅槃。譬如曲木。秽从嗔恚生者。二种秽。秽自身及他身故。嗔恚者名为秽。于秽相法所起业名为秽。彼果故。欲生谓为浊。世尊之所说者。欲者染性故名为浊。若业欲所起名为浊。彼果故果似因说。问几种等起。答。

  等起有二种  因及彼刹那
  如前所回转  此亦随回转

  等起有二种因。及彼刹那者。有二种等起因等起者。我当作所作。彼刹那等起者。若心住作彼业。问此二等起何等为转何等为随转。答转者。谓彼前若彼因等起者名转。后者说随转。彼刹那等起说随转。问六识身何等为转何等为随转。答。

  若识修道断  在意有二种
  五种心说一  余则说有漏

  若识修道断在意有二种者。修道所断意识亦转亦随转以彼俱能起业故。彼亦善不善无记。彼善转即善随转。不善无记亦如是。无记者威仪工巧。彼威仪心转即彼随转。善秽污心现在前去者不然。以速起故。如旋火轮。工巧心亦如是。前已说报生心不起身口业。五种心说一者。五识身说随转受自作故。非转无思惟故。余则说有漏者。见道断心说余。彼是转能为因等起故非随转。不以见道断心等起身口业。以微细故。内向故。若复见道断心等起身口业者。彼业为见道断为修道断为俱道断。若言见道断者。无有色见道断。明无明相违故。若言修道断者。修道断法而见道断心等起者。此则不应。若言俱断者。则有可分。此亦不然。如契经说。邪见人身口业说是见。彼亦说因等起。问何等为净。答。

  一切妙行净  无学身口满
  所谓意满者  即是无学心

  一切妙行净者。若所有妙行一切说净。若身妙行是说身净。如是比。问有漏法有垢。云何说净。答烦恼相违故。引导第一义净故。问云何满。答无学身口满。无学身口妙行说满。所谓意满者即是无学心。无学心说意满。牟尼相故。问以何等故色阴识阴说满非余。答粗细故。心者第一义满。以身口业比知止息增广故。烦恼热不损故。意语不坏故。是故说阿罗汉满非余。问妙行净满何差别。答所作善故说妙行。清净故说净。牟尼故说满。复次爱果故说妙行。离烦恼故说净。离痴故说满。已说业。业果今当说。

  相似说依果  报则不相似
  净及不净果  是则说为报

  依果者。谓善生善。如是比当知说自分因。报果者。谓净不净果如前说。报因与果相似者。谓依果。不相似者。善不善因无记果。

  所谓解脱果  离欲见真说
  以功力所得  是说功用果

  所谓解脱果离欲见真说者。解脱果谓断也。以功力所得是说功用果者。若果以功力所招及断。是说功用果。

  种种相诸法  其果唯一相
  是说增上果  除前所起法

  若多相诸法相似不相似唯一果。谓增上果。谓所作因。除前所起法者。除前生于后生非果。问增上果功用果何差别。答所作事成为功用果。受用为增上果。谓种殖者有二果。受用者有增上果。已总说果。若彼果是业有今当说。

  有漏断结业  五果是有果
  无漏断结道  彼则有四果

  有漏断结业五果是有果者。世俗断结道彼业有五果。彼后相似及增上是依果。彼业报是报果。彼结断是解脱果。彼所招及断是功用果。除自己余一切法是增上果。无漏断结道彼则有四果者。无漏断结道彼业有四果。除报果。余果如前说。

  不善业四果  亦余善有漏
  余无漏有三  无记业亦然

  不善业四果亦余善有漏者。不善业四果。除断结道。诸余善有漏业。谓方便道解脱道胜进道及闻等慧。此诸业亦有四果。除解脱果。余无漏有三无记业亦然者。除断结无漏。诸余无漏业。及无记业有三果。除报果及解脱果。

  四二及三果  三四亦复二
  三二三净等  是说为业果

  善业者。以善法为四果。除报果。以不善为二果。功用及增上果。以无记为三果。除依果及解脱果。不善业者以不善法为三果。除报果解脱果。以无记法为四果。除解脱果。自分因遍因以欲界身见边见无记法为依果。以善为二果。功用及增上果。无记业者以无记法为三果。依果功用果增上果。以善为二果。功用果及增上果。以不善为三果。除报果解脱果。

  过去一切四  中未来亦然
  中于中说二  未生未生三

  过去一切四者。过去业以一切三世法为四果。除解脱果。不堕世故。中未来亦然者。现在业以未来法为四果。如前说。中于中说二者。现在业以现在法为二果。功用果及增上果。未生未生三者。未来业以未来法为三果。报果功用果增上果。

  自地自地四  或以他地二
  若正思惟地  亦有解脱果

  自地自地四者。自地业以自地法为四果。除解脱果。如欲界系以欲界系。乃至非想非非想亦如是。或以他地二者。他地业以他地法为二果。功用果增上果。若无漏业以他地无漏为依果。若正思惟地亦有解脱果者。定地或有解脱果谓无阂道所摄。

  皆以一切三  三二一复五
  二二次第说  谓是学等业

  学业以学为三果。依果功用果增上果。以无学为三果亦如是。以非学非无学为三果。解脱果功用果增上果。无学业以无学为三果。依果功用果增上果。以非学非无学为二果。功用果增上果。以学为一果。增上果。非学非无学业以非学非无学为五果。以学为二果。功用果增上果。以无学为二果亦如是。

  谓说三四一  四三及与二
  四复一亦二  是说见等业

  见道断业以见道断法为三果。依果功用果增上果。以修道断法为四果。除解脱果。以无断法为一果。增上果。修道断业以修道断法为四果。除解脱果。以无断法为三果。解脱果功用果增上果。以见断法为二果。功用果增上果。无断业以无断法为四果。除报果。以见断法为一果。增上果。以修道断法为二果。功用果增上果。已说业有果。身业口业四大造。今当说。

  自地若有大  身口业所依
  无漏随力得  此即是彼果

  自地若有大身口业所依者。若欲界身口业即欲界四大造。色界初禅地身口业即初禅四大造。乃至第四禅亦如是。以堕界故。烦恼合故。无漏随力得此即是彼果者。无漏身口业随所依力得。即彼地四大造。若生欲界无漏初禅正受。乃至第四禅彼身口业即欲界四大造。一切地生亦如是。不堕界故。非烦恼合故。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果及向佛辟支佛声闻波罗蜜道法智比智品。依欲界身现在前。彼一切业欲界四大造。若依色界身现在前。彼一切业色界四大造。学生无色界依五地未来戒成就。若先彼地起无漏道。即依彼地过去。若彼得阿罗汉果。彼舍学戒得无学未来依五地戒。问世尊说三障。此云何。答。

  无间无救业  广生诸烦恼
  恶道受恶报  障阂应当知

  三障。业障烦恼障报障。谓障阂圣道及圣道方便故说障。除此三障。余法虽为障。然此三障五因缘易见易知。所谓处趣生果人。彼业障者五无间业。所谓害父害母害阿罗汉坏僧出佛身血。此业报无间必生地狱中。是故说无间。有二因缘故得无间。背恩义及坏福田。彼害父母是背恩无间。余者坏福田无间。罪最大者所谓坏僧。次出佛身血。次害阿罗汉。次害母次害父。彼义杂品当广说。烦恼障者。谓勤及利烦恼。有众生烦恼勤而不利。应作四句。勤而不利者。数行软烦恼。利而不勤者。增上烦恼不数行。亦勤亦利者。数行增上烦恼。不勤不利者。不数行软烦恼。彼软烦恼不利者。此说烦恼障。以依软结便有中依中便增故。若利烦恼不勤者非障。以不数行故。若俱者一切恶。不俱者一切胜。当知善根亦如是。以行烦恼故建立障非成就者。以一切众生等成就烦恼故。随其所应。彼烦恼障者。当知黄门气嘘富兰那等。又复说难陀央掘魔郁鞞罗迦葉。如是比以说力故彼得见谛。舍利弗等非其境界。报障者。恶道处郁单曰无想天处。问此障何者最大恶。答。

  所谓烦恼障  是说最大恶
  无间业为中  报障则为软

  三障中烦恼障最大恶。次业障次报障。以烦恼障能转业障业障转报障故。又说报障最大恶。以一切因时可转果时不可转故。此则不然。彼或有烦恼障成就。或业障或报障或烦恼业障。或烦恼障报障无业障报障俱成就。以因果不俱故。彼业障者三方。烦恼障报障者五趣。问如所说无间业其罪最大。谓坏僧。僧坏有何性。答。

  谓不和合性  当知是僧坏
  不隐没无记  是不相应行

  僧坏者。是不和合性。不隐没无记不相应行阴摄。坏僧罪是妄语。问何等谁成就。答。

  坏者则是僧  罪则坏僧人
  彼受一劫报  无择地狱中

  坏者则是僧罪则坏僧人者。僧成就坏。坏僧人成就罪。彼受一劫报无择地狱中者。坏僧罪无择地狱中受一劫报。若作余恶行种余地狱报。彼或无择。彼后不能坏僧。坏僧后作余恶行。彼一切皆无择地狱果。若多行恶行者所受身。广大而柔软多受众苦。余无间业后不能坏僧者。要族姓端正戒闻才辩。如是之人乃能坏僧。以彼自立为大师故。犯戒者非增上。问云何坏僧。答。

  大师及是道  诸比丘异忍
  破坏和合僧  所谓见行增

  大师及是道诸比丘异忍破坏和合僧者。谓比丘起如是希望。提婆达多是我大师非瞿昙。彼所制五法是道非八正。当知是坏僧。又说受筹见闻俱增。问何等人破僧。答谓见行增上者。见行人坏僧。恶希望故。非爱行人。轻动故。问为在家人坏僧为出家。答比丘受具足比丘坏僧非在家非沙弥非比丘尼。若彼心住坏僧。即彼心是果。六识身一一现在前。坏僧觉亦如是。问何处坏僧为几人。答。

  三方极少八  是则羯磨坏
  阎浮提至九  是则法轮坏

  三方极少八是则羯磨坏者。三天下羯磨僧坏。极少者至八。以四人名僧非三故。若于一住处界内。二部僧各别作布萨羯磨。当知是僧坏。问何处坏法轮为几人。答阎浮提至九是则法轮坏。阎浮提法轮坏非余处。以此有道则有异道。若此有大师则有异师。极少至九人。乃至二部各别。有一人僧所同者教僧者僧随顺者教无惭无愧部。谓提婆达也。问为坏圣僧为凡夫僧。答凡夫坏非圣人。以正定聚故。不坏净故。又说得忍凡夫亦不坏。已入决定圣僧世尊不坏眷属故。问住何分僧不坏。答。

  不结界前后  牟尼已涅槃
  息肉未起时  及无第一双
  于此六时中  则无坏法轮

  有六时僧不坏。谓不结界。结界因缘前已说。亦非前亦非后。以此二分中僧一味故。亦非大师般涅槃后。无异师故。亦非未起恶戒恶见息肉。亦非未建立第一双。以僧坏不经一宿别住第一双还和合故。或有欲令七因缘不坏。谓大师在众彼无威光故。非一切诸佛悉有坏僧由行故。问此五无间业何等最大恶。答。

  妄语破坏僧  于诸业最恶
  第一有中思  是说最大果

  妄语破坏僧于诸业最恶者。坏僧妄语是为最恶。以转法身故。法者佛所重。以彼广方便转故。坏僧者恼乱大众故。若僧坏未超升离生者。不超升离生亦无得果亦无坐禅学问思惟业生。大千世界法轮不转。若僧还和合者未超升离生者。超升离生及得果。离欲漏尽坐禅学问思惟业生。大千世界法轮复转。问此说妄语最大罪。又余处说。意业及邪见是诸大罪有何差别。答五无间罪中妄语为最大。三业中意业为最大。五见中邪见为最大。复次报广故妄语最大罪。恼大众故意业最大罪。断善根故邪见最大罪。问何等业最大果。答第一有中思是说最大果。以彼思于非想非非想处八万劫寿以报果故说。解脱果者金刚三昧相应思最大。以彼思永断一切烦恼得果故。又说一思种八万劫。然后多思成满。如画师先以一色作摸后布众彩。又说一时正受一行一缘。众多思现在前。于中或有思受十千劫寿。有三十千劫四十千劫寿者。此说大劫数。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四

使品第五

  已广说业。彼业伴烦恼受种种生。非离烦恼。烦恼今当说。

  一切有根本  业侣生百苦
  谓彼有七使  牟尼说当思

  谓欲有色有无色有。此有贪欲等七使为种。以烦恼故业。业故受生。彼烦恼业伴生百苦。不离于业。烦恼转时作十事。所谓根坚固分相续起于田生依果种业有执自具愚于缘引识流越善业急缚义不令作越界方便。彼智者当知此义。如此七使为九十八。今当说。

  界行种分别  说有九十八
  十种修道灭  余则见道断

  此七使界行种分别为九十八使。彼七使中贪欲使于九十八使中以种分别为五。恚使亦如是。有爱使界种分别为十。慢使界种分别为十五。无明使亦如是。见使行分别为五。行种分别为十二。界行种分别为三十六。疑使界种分别为十二。是为七使分别为九十八。问此九十八使几见断几修断。答十种修道灭。余则见道断。爱慢无明界分别为九。嗔恚为十。余八十八使见道断。彼于谛暂见则断。故曰见道。若数习道而断。故曰修道。若见道所断。是说见断。若修道所断。是说修断。如是不觉心觉心九种一种九种九种。破石方便断。藕丝方便。未见尔炎观。已见尔炎观。彼断时修四行道。是见道断。彼断时修十六行道。是修道断。对无事对有事亦如是。已说使对治差别。谓种差别。今当说。

  使有二十八  是障于见苦
  彼当见苦时  永尽无有余

  见断八十八使中二十八障。见苦故见苦断。断义此品后当说。

  见集断十九  当知灭亦然
  增三见道断  十说修道灭

  见集断十九使障。见集故见集断。当知灭亦然者。见灭断十九使亦如是。增三见道断者。二十二使见道断。十说修道灭者。十使修道断如前说。已说使种差别。界差别今当说。

  第一烦恼种  在欲当知十
  二种种有七  余八见道断

  第一烦恼种在欲当知十者。如前说。初见苦断烦恼种。彼十使欲界系。二种种有七者。见集见灭断各七使欲界系。余八见道断者。见道断八使欲界系。

  欲界应当知  四是修道断
  谓余上二界  当知同可得

  欲界应当知四是修道断者。若修道断烦恼四是欲界系。如是说欲界三十六使。谓余上二界者。余六十二使在色无色界。问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答当知同可得。彼三十一使色界系。三十一使无色界系。已说界种差别。使自相今当说。

  所谓有身见  受边见邪见
  二取应当知  是五说名见

  诸行从缘起而无知乱心。愚夫于五受阴若自若共起我我所审尔计着。是名有身见。于诸行受断常审尔计着。是名受边见。无施等审尔计着。是名邪见。于有漏法受第一审尔计着。取见等除等故是名取见见。于有漏行受净等审尔计着。取戒等除等故是名取戒见。此五烦恼决断故说见。此一邪见邪决断故。以行差别故说五见(二取梵音中亦可言摩亦可言此并有窃取义选择义虽实与理乖而意存求宗故言选择所受非道故言窃取)

  贪欲疑嗔恚  慢痴说非见
  境界差别转  建立种种名

  贪欲疑嗔恚慢痴说非见者。于彼境界乐著名贪欲。于谛。或名为疑。众生非众生数忿怒名嗔恚。族姓色力富势伎术等方他卑等上起意自高名为慢。于谛愚名为痴。此五烦恼非慧性故非见。是为十使。境界差别转建立种种名者。此十使境界差别转故建立种种名。此诸使若障见苦说见苦断。如是障见集灭道说见道断。

  下苦说一切  二行离三见
  道除于二见  上界不行恚

  下苦说一切者。下苦谓欲界苦。彼一切十使与见苦相违故见苦断。二行离三见者。除身见边见戒取。余七使与见集灭相违故见集灭断。道除于二见者。除身见边见余八使与见道相违故见道断。问何故身见边见见苦断非余耶。答苦处转故。果处转故。见彼则断不远随至根。此见不随根故初见谛则断。问何故戒取见苦见道断非集灭耶。答彼处起故异学于彼二谛相违非集灭。彼垢处故于集谛欲。洗浴处故于灭谛欲。若内法者见苦断。外法者见道断。问疑使何故不修道断。答于事不见故疑。于事见故断。彼方起见故无有见修道断。上界不行恚者。色无色界除恚余如欲界说。彼色界见苦断九。见集灭断六。见道断七。修道断三。无色界亦如是。问上二界何故无恚耶。答彼无有无惭无愧悭嫉忧苦性故。寂止养身故。得慈心故。无九恼性故。离不饶益相故。离一向不善故。二果故是嗔恚。已说使界建立。一切遍今当说。

  普遍在苦因  疑见及无明
  是使一切种  谓在于一地

  见苦集所断疑见。彼相应无明及不共。此十一使当知地地一切遍。广境界故。自地如是缘使五种。上不使下。非境界故。离欲故。断知故。下不使上。劣非所使事故。依果不可得故。当知见谛所断是一切秽污法因。彼应如是。何以故。圣人不起无有爱嗔恚缠慢种现在前者。应说转非分故。无有爱者断见所长养随断见起。彼断见灭故。嗔缠者邪见所长养随邪见起。彼邪见灭故。慢种者身见所长养随身见起。彼身见灭故。已说自地一切遍他地今当说。

  他地为境界  除二见如前
  地地九遍使  非想则不然

  前说十一一切遍。除身见边见余九一切遍。从欲界乃至无所有处。是他地一切遍。彼欲界见苦断邪见。若自若共谤色无色界果。见取受第一。戒取受净。起疑或无明不了。欲界见集断邪见。若自若共谤色无色界阴因。见取于因受第一。疑或无明不了。如是初禅见苦集所断邪见。若自若共谤七地苦集。如是广说。乃至无所有处见苦集所断邪见。若自若共谤一地苦集。如是广说。非想非非想处地无他地一切遍。无上地故。界亦如是说。无色界无他界一切地遍。无上界故。问一切遍有何义。答一切有漏种普缘义是一切遍义。缘力持义是一切遍义。一切起一切众生一切事故名一切遍。无有凡夫于有漏法本来不取我等行。问何故身见边见说自地一切遍。非他地耶。答见现境界故。此见见现境界。非下地生见上地。虽上地生见下地。前已说上地使不缘下地爱恚慢自相起故。不缘他种。况缘他地。未离欲者虽乐上地。是欲非贪。

  若缘苦邪见  是违于见苦
  一地缘九地  缘集亦复然

  若缘苦邪见是违于见苦。一地缘九地者。欲界见苦断邪见缘九地苦。从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非一时。谓欲界非色界。若异者则断知坏及界坏。初禅缘八地。二禅七地。乃至非想非非想缘非想非非想。缘集亦复然者。如说见苦断邪见。见集断邪见亦如是。问云何唯使是一切遍。复余法耶。答。

  若一切遍使  同一果诸行
  当知一切遍  非为诸得等

  若一切遍使相应受等法及共有生等。彼亦一切遍。同一果故。和合故。相随行故。前后无不合故。是名一切遍。一果等非性故。得非一切遍一切遍使。三事故。五种因缘五种使五种。彼相应法五种因缘五种不使五种。非使性故。彼共有法五种因。不缘五种不使五种。是故说。若一切遍使一切遍因作四句。一切遍使非一切遍因者。未来一切遍使也。一切遍因非一切遍使者。过去现在一切遍使相应共有法也。一切遍使一切遍因者。过去现在一切遍使也。非一切遍使非一切遍因者。除上说。

  邪见疑相应  及不共无明
  灭道之所断  当知无漏缘

  见灭见道断邪见疑相应无明及不共无明。此六使当知界界无漏缘。彼见灭断邪见谤于灭。疑惑无明不了于灭处转。如是见道断于道处转。问见灭断邪见为见灭谤耶不见耶。若见者。不应谤以见故。若不见者。不应无漏缘。答见谤。但邪见如有处人想谤处。彼亦如是。问如欲界见苦断邪见缘九地苦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缘一地。见灭断亦然耶。答不然。问云何。答。

  若灭境界见  自地诸行灭
  是境界非余  灭尽非因故

  若灭境界见自地诸行灭是境界非余者。欲界见灭断邪见。缘欲界诸行灭。非余初禅。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亦如是。问何故非他地。答灭尽非因故。灭尽者无为故非展转因。非展转因故自地诸行灭为邪见境界故非余。谓善知亦如是者不然何以故。转生相违故。善智者行谛与转生相违。是故彼转异秽污亦异。以有漏地因果断故。谓见苦断邪见亦自地苦为境界者不然。展转相牵故。若生若依若立若因。展转因故。问见道断邪见云何转。如见苦集断耶。如见灭断耶。答异转。问云何。答。

  若道境界见  彼见则缘道
  展转相因故  六地及九地

  道者展转相因故。欲界见道断邪见缘六地。法智品。色界无色界八地。见道断邪见缘九地未知智品唯法智。未知智展转相因。若彼法欲界爱所润见我我所受。彼诸对治应欲界见道断邪见缘。非此烦恼他地缘。如此论未知智亦如是说。问灭道法智非色无色界法对治耶。是故彼智应为色无色界见道断邪见境界。若非境界者亦不应说。若法色无色界爱所润见我我所受。彼诸对治应色无色界见道断邪见缘。答俱不全故无过。非全法智为彼界对治。虽灭道法智非苦集法智。亦非灭道法智全为色无色界对治。唯修道法智对治非见道。彼初非分故。是故汝所说不然。譬如乐根意行(忧喜舍在意地因六识故立十八意行欲界乐根不在意地故不立意行)。问何故贪恚慢见取戒取非无漏缘耶。答。

  贪缘不应责  不为不饶益
  寂静第一净  彼非无漏缘

  智者见贪过。若无漏缘者不应见过。若不见过亦不应断。若欲涅槃者。是善法欲则非贪爱。不饶益故起嗔。彼非不饶益。不寂静故起慢。而彼寂静。见取者第一行转无漏法第一。若彼无漏缘者。应是正见非烦恼。不颠倒故。戒取亦如是。问诸使何所使。答。

  欲界一切种  一切遍使使
  缘缚于自地  上地亦复然

  欲界一切种一切遍使使缘缚于自地者。欲界一切遍使缘使欲界五种。问色无色界云何。答上地亦复然。如是色无色界自地一切遍使缘使自地五种。

  谓彼诸余使  当知缘自种
  缘使自境界  一切所依品

  谓彼诸余使当知缘自种缘使自境界者。余不一切遍及一切遍使。自相境界故。缘使自种法一切所依品者。若一切遍及不一切遍。若有漏缘若无漏缘。彼各使自品相应法。

  若使无漏缘  他地缘烦恼
  自品相应使  境界解脱故

  若使无漏缘他地缘烦恼自品相应使者。若使无漏缘及他地缘自品相应使非缘使。何以故。境界解脱故。此使境界解脱。以无漏法解脱一切烦恼。上地诸法解脱下地烦恼故。问一一使几使使。答。

  彼使身见者  见苦所断种
  见集一切遍  见苦余亦然

  彼使身见者见苦所断种。见集一切遍者。谓身见为见。苦断。一切使所使。以自种故。及见集断一切遍所使。广境界故。问见苦断余使云何。答见苦余亦然。如说身见。当知见苦断余使亦如是。

  如苦集亦尔  灭道有漏缘
  尽使于自种  修道断亦然

  如苦集亦尔者。如说见苦断。见集断亦如是。灭道有漏缘尽使于自种修道断亦然者。如是见灭见道。修道断亦如是。差别者。见灭见道断使自种有漏缘。使尽使自种及一切遍使使。亦无漏缘相应使使。问已知使诸使使所。使诸使使。谁为缘使使。非相应使使。乃至谁非缘使使。亦非相应使使。答。

  见苦使自品  缘使及相应
  见相应无明  缘使余亦然

  彼身见身见相应无明二种使使缘及相应。余见苦断使及见集断一切遍缘使非相应使。不同品故。余使亦非缘使亦非相应使。身见相应非使。法身见及相应无明相应使亦缘使。余见苦断使及见集断一切遍使缘使非相应使。余使亦非相应亦非缘。如身见如是。边见见苦断邪见见取戒取疑贪恚慢亦如是。见苦断无明于见苦断无明及见集断一切遍缘使非相应。余见苦断使亦缘亦相应使。余亦非缘亦非相应使。如见苦断见集断亦如是。见灭见道断有漏缘及修道断亦如是。差别者。若使相应可得。即彼使相应使及缘使。

  若灭境界见  彼俱生无明
  诸一切遍使  有漏缘相违

  若灭境界见彼俱生无明者。见灭断邪见彼相应无明相应使。彼无明邪见相应使。彼相应法二俱相应使。问余使复云何。答诸一切遍使有漏缘相违。若一切遍及见灭断种有漏缘使缘使。余非相应使亦非缘使。以是义故当知余无漏缘使亦如是。不共无明差别者。彼无相应使使。

  彼使与微入  随入亦随逐
  是从三事起  当知不断等

  彼使与微入随入亦随逐者。彼使者作也。微入者性也。随入者相应也。随逐者得也。复次使者如乳婴儿。微入者微细行也。随入者如麻中油。随逐者如空行影水行随。问云何起彼使。答是从三事起当知不断等。三事故起贪使。因力境界力方便力。彼贪欲使不断不知是因力。贪欲缠所缘是境界力。彼不正思惟是方便力。此说烦恼具足因缘不必要具三事。若必具三事起者不应退。当知一切使亦如是。问诸使为不善为无记耶。答。

  身见受边见  彼相应无明
  欲界中无记  色无色一切

  身见受边见彼相应无明欲界中无记者。欲界身见边见及相应无明是无记。何以故。于施戒修不相违故。若计我者行施令我后世得乐。亦持戒令我生天。亦修道令我得解脱。断灭见者顺解脱。复次此见于自事中愚故起。不为逼迫他起。彼计我者眼见色言。我见非眼见。不以我见色逼迫他。是故非不善。余欲界烦恼是不善。色无色一切者。色界无色界使一切无记。正受坏故。无苦受性故。不善者苦受报。彼色无色界无。非色无色界有欲界报。果报断地故。问何使何处转。答。

  贪欲嗔恚慢  过去或缘起
  未来说一切  余二世尽缚

  贪欲嗔恚慢过去或缘起者。过去贪恚慢是自相烦恼故。不能于一切有漏法起。贪者不能不见不闻不思惟境界起。由方便故炽然。或时有人于眼起爱非余身分。恚慢亦如是。未来说一切者。未来贪恚慢缘缚三世。一切有漏法以三世缘故。余二世尽缚者。见疑无明是余。彼共相起故。若过去未来缚三世有漏法。现在使不定故不说。若有者若自相烦恼现在前。即彼现在未来缚过去。若于彼起已灭不断。问非为过去使断。即彼未来断耶。何故说过去起已灭不断耶。答不以等种故说。有时增上中种先起。彼若过去断即彼未来断。于彼事中未来软烦恼缚。是故无过。若共相烦恼现在前缚三世一切有漏法。此则总说。若五识身烦恼过去缚过去。现在缚现在。未来若生法缚未来。若不生法缚三世事。若意地者过去未来现在尽缚三世事。问云何缚。答若眼识身烦恼缚所缚缘色。彼相应法相应缚。彼相应法意入及法入。如是乃至身识身烦恼缚所缘触。彼相应法相应缚。若意地烦恼缚所缘十二入。彼相应法相应缚。彼相应法意入及法入。彼婆蹉部说。人成结成事成。阿毗昙者说。人不成结成事成。譬喻者说。结成人不成事不成。境界不定有欲无欲故。有时于彼起欲起恚起慢起嫉起厌起悲起舍。已说使世建立。次第今当说。

  烦恼次第起  自地于自地
  上地亦生下  当知随次生

  烦恼次第起自地于自地者。自地一切使于自地一切。烦恼次第转一一次第生一切。上地亦生下当知随次生者。上地烦恼次第生下地烦恼。彼染污心命终起下地中阴生阴。彼非想非非想地次第生八地。乃至梵世次第生欲界。问此诸烦恼世尊说扼流取受漏缚。彼云何。答。

  有扼漂流取  泄漏与结缚
  以是义故说  扼流取漏缚

  苦所扼故说扼。故彼四种。欲扼有扼见扼无明扼。问何故五见说见扼。一无明立一扼耶。答等担故。问何故色无色界结除见无明。余立一有扼耶。答等正定地故。及隐没无记故。漂众生故说流。彼亦四种。如扼说。取有故说取。极执故。彼亦四种。欲取见取戒取说我取。问何故无明说扼流。而不说取耶。答非捷疾行故。执受义是取义。捷疾行。彼无明非捷疾行。以愚故不说取。问何故四见说见取。一取说戒取耶。答等担故。谓彼能炽然业及违道故。内外可得故。外道不食等苦作道想。内道粪扫衣等作道想。问何故色无色界结说我取。非欲界耶。答内处起故。色无色界结内向起自己缘故。欲界结外向起故。是故说欲取。一切入处漏故。心漏连注故说漏。彼三种。欲漏有漏无明漏。问何故说见流见扼。不说见漏耶。答住义是漏义。此见捷疾于住不顺。是故余不捷疾。烦恼杂已说。漏漂义是流义。见于漂顺。是故建立流苦。系义是缚义。问扼流取漏缚有何性。答。

  数有二十九  亦说二十八
  三十六十五  欲等扼流性

  彼欲扼性二十九。贪五恚五慢五疑四十缠。缠此品后当说。有扼二十八。爱十慢十疑八。见扼三十六。五见界行种分别三十六。无明扼界种分别有十五。流亦如是。

  谓前三十四  次种说三十
  第三者说六  第四三十八

  欲取性三十四。贪五恚五慢五无明五疑四十缠。见取三十。除戒取。戒取性六。戒取界种分别有六。说我取性三十八。爱十慢十无明十疑八。色无色界有二缠。睡及掉缠。非界种分别。前已说故。此中不说。

  说彼欲漏性  当知四十一
  有漏五十二  无明漏十五

  欲漏性四十一。贪五恚五慢五疑四见十二十缠。有漏性五十二。爱十慢十疑八见二十四。无明漏性十五。此百八烦恼。扼义故说扼漂义故说流。取义故说取。为漏义故说漏。问诸烦恼种云何起。答。

  无知故犹预  犹预故邪见
  因此邪见故  转生诸身见

  初以无知故苦不欲。乃至道不欲是名无明。无明故犹预。苦非苦耶。乃至道非道耶。是无明转生疑。疑故求决定。若得正方便生正决定。则有苦集灭道。若邪方便生邪决定。则无苦集灭道。是疑转生邪见。若此非苦者则是我。是邪见转生身见。

  从是起边见  戒取戒想取
  于彼决定已  次第生见取

  彼于我见变坏便见断。若见相似相续便见常。是身见转生边见。若见一边净。是边见转生戒取。若净者是为第一。是戒取转生见取。

  自见则生欲  他见则起恚
  自见举名慢  从使转生缠

  彼自见生染。他见起恚。自见举慢。是从见起贪恚慢从使生上烦恼缠。问何者是。答。

  无惭与无愧  睡悔悭嫉掉
  眠忿及与覆  是上烦恼缠

  十缠。所谓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眠忿覆。此相行品已说。谓此是使依(依者梵音腻山地腻山地义言津液谓缠是使之津液如苏蜜瓶津液流出也)。问何缠何使依。答。

  无愧睡与眠  此三无明依
  掉悭及无惭  是从贪欲生

  无愧睡与眠此三无明依者。无愧睡眠当知无明依。问若彼缠是无明依者。以无明相应耶。答若无明依即无明相应。或无明相应非无明依者。余七缠是。掉悭及无惭是从贪欲生者。掉悭无惭缠是贪欲依。问若缠是贪欲依。即彼相应耶。答作四句依不相应者。悭缠是。相应不依者。无愧睡眠是。亦依亦相应者。掉及无惭是。非依非相应者除上说。

  覆缠二使依  悔则因犹豫
  忿嫉嗔恚依  明智之所说

  覆缠二使依者。或说覆缠是爱依。以爱力故覆藏。有说。是无明依。以无知力故覆藏。悔则因犹豫者。悔缠是疑依忿嫉嗔恚依。明智之所说者。忿缠嫉缠是嗔恚依。问此烦恼垢有六。何依。答(急缚是缠义轻系是垢义是十缠六垢差别义也)

  所谓烦恼垢  害恨嗔恚依
  诳高依贪欲  是义应当知

  所谓烦恼垢害恨嗔恚依者。害及恨是嗔恚依。诳高依贪欲是义应当知者。诳高垢是贪欲依。

  所谓五邪见  谄依由是生
  说依见取果  是恼应当知

  所谓五邪见谄依由是生者。五见起谄依。健疾故。说依见取果是恼应当知者。恼垢是见取依。问何缠与何烦恼相应。答。

  一切烦恼俱  说睡及与掉
  无惭不善俱  无愧亦复然

  一切烦恼俱说睡及与掉者。此二缠一切烦恼相应。一切秽污心不寂静故当知掉。烦恼现在前心无所堪。故当知睡。虽掉掉不相应及睡睡不相应。自性故以少故不说。当知使即烦恼。彼缠一切烦恼俱故。五种六识身三界不善及无记。无惭不善俱无愧亦复然者。此二缠一切不善使相应。一切不善心现在前。坏恭敬不畏罪。是故彼缠说五种六识身。不善故欲界系。

  悔在于意苦  修道之所断
  眠唯在欲意  余各自建立

  悔在于意苦者。悔在意地。捷疾故。以愁戚起故。忧相应故。苦受所摄故在欲界。问此何断。答修道之所断。善行恶行中生故修道断。眠唯在欲意者。眠在欲界意地。眠时一切烦恼共行。是故欲界一切烦恼相应。余各自建立者。余缠上烦恼各自建立。所谓忿覆悭嫉不与余使相应。除无明当知悔亦自建立。余烦恼行非性故。问何故悭嫉立九结中。非余耶。答。

  所谓悭与嫉  独立离于二
  是故此二缠  立于九结中

  悭嫉二缠自力起故。独立一向不善故离于二。以是故立于九结中。睡掉者一切烦恼俱故不独立。不善及无记故不离二。眠亦与余使相应故不独立。善不善无记故不离二。无惭无愧虽离二而不独立。悔虽独立而不离二。善不善故。忿及覆虽独立亦离二。或有欲令是使性彼记有八缠悔眠。若善者当知非缠。缠一向秽污故。问爱何故立一结而二使或三或六耶。答得一缚相故立一结。正定地不定地故说二使。界别故说三。依别故说六。问何故三见立见结。二见立他取结耶。答名等故。事等故。身见边见邪见是女。名十八使自性。是故立一结。他取结是男。名彼亦十八使自性。是故立一结。是故如是说。若见相应法爱结系。非见结亦非不见使使。若集智生灭智未生见灭见道。断(见取戒取)相应法爱结系。以爱结有漏缘故非见结。以彼一切遍见结断故。虽自种见结不断。而不缘彼无漏缘故。非相应异品故。非见使不使。以五见为见使。三见为见结故。已说烦恼自性。根相应今当说。

  诸使在三界  尽舍根相应
  随地诸根使  相应至色有

  诸使在三界尽舍根相应者。三界一切使舍根相应。何以故。随顺一切。烦恼故。与欣戚及俱烦恼转行故。以一切烦恼皆处中而息故。若异者无离烦恼。是故舍根得五种六识身三界。随地诸根使相应至色有者。谓喜根乐根乃至梵世。彼诸使喜根乐根相应。光音天亦有喜根。彼地使喜根相应。遍净天有乐根。彼地使乐根相应。果实天有一舍根。彼诸使舍根相应。非余(爱等是欣烦恼恚痴是戚烦恼邪见是俱烦恼舍根悉与彼相应同共一缘行也)

  邪见及无明  欲界中乐苦
  嗔恚疑唯苦  谓余一向乐

  邪见及无明欲界中乐苦者。邪见起恶业则喜。净业则忧。无明一切根相应。嗔恚疑唯苦者。欲界疑不决定故不喜。是故苦受相应。初禅二禅无余根性。与喜根相应。欲界喜根粗故。众生不应起而起。如贫贱人常戏笑随彼事不应起而起。欲界疑微细故不与喜根相应。嗔恚忧戚行起故苦受相应。谓余一向乐者。欲界余烦恼乐行起故乐受相应。

  谓勋二相应  见断唯应意
  欲界诸烦恼  说诸根相应

  谓勋二相应者修道断烦恼名为勋。身受相应及心受若六识身者。彼五根相应如所起随其义说彼苦根欲界乐根。五识身喜根忧根意地舍根。六识身一切身受修道断意俱有见断。唯应意者。见道断烦恼在意地。意识诸根相应非随事起故。欲界诸烦恼说诸根相应者。此说欲界诸烦恼。上地随地根相应亦如是说。问诸缠何根相应。答睡掉无惭无愧五根相应。眠三根。除乐根苦根。忿悔嫉恨害恼忧根。及舍根覆诳谄三根。除乐根苦根悭喜根及舍根高三根。除苦根忧根。以高意地故。三界喜行转故。问诸使几识相应。答。

  贪欲嗔恚痴  当知六识俱
  谓欲随道断  上地随所得

  贪欲嗔恚痴当知六识俱谓欲修道断者。欲界修道断欲恚无明六识相应。上地随所得者。色无色界无嗔恚。爱无明随有识身即彼相应。谓梵世四识身可得。即彼地二使四识相应。

  无色界一切  非事慢意地
  当知彼七使  自性果及人

  无色界一切者。谓使无色界见道断及修道断。非事慢意地者。欲色界见道断及慢。此诸使在意地。虽上三禅亦意地。以界分别故不说地。问云何知使。答当知彼七使自性果及人。三事故知使。谓自性果及人。彼自性者。贪欲使如兴渠勋。嗔恚使如苦种子。有爱使如婴儿衣。慢使如憍人。无明使如愚痴人。见使如迷失道。疑使如惑二道。果者。贪欲使修习多修习生鸳鸯雀等众鸟中。嗔恚使修习多修习生虺蛇中。有爱使修习多修习生色无色界。慢使修习多修习生卑贱中。无明使生闇冥中。谓世界中间。见使生邪见家。疑使生边地。及人者。贪欲使当观如难陀等。嗔恚使如央掘魔等。有爱使如阿私多阿罗兰郁头蓝子等。慢使如慢高儿等。无明使如郁鞞罗迦葉等。见使如须那刹多罗等。疑使如摩诃迦葉等。以此三事知使者则能远离。如知崄道。满烦恼为使。不满烦恼为缠。是故缠不立使。烦恼垢亦如是。以是五事具故名满烦恼五事者。谓诸结缚使上烦恼缠。若一一不具名不满烦恼。已说烦恼建立。断烦恼今当说。

  一时断烦恼  正智之所说
  如此诸解脱  亦非一时得

  一时断烦恼正智之所说者。此诸烦恼顿断不渐渐。谓自分对治起时。而苦法忍起。欲界见苦所断十使顿断。苦未知忍。色无色界十八使顿断。如是乃至道未知忍。十四使顿断。修道渐渐圣道起。上上四使顿断。乃至上上圣道起。渐渐四使顿断。如是一切地。问见道一时断应尔。以一种道断九种结故。修道断者。以九种道断九种结。云何一时断。答修道断者。若此种对治起。即此种顿断不渐渐。初已断故。如此诸解脱亦非一时得者。彼诸解脱数数得。谓欲界见苦谛断。及色无色界见苦集灭断。六时得。谓自分对治时。及四沙门果时。及增益根时。色无色界见道断五时得。除自分对治。以道未知智初得故。欲界修道断五种五时。除须陀洹果。三种四时。软软。

  种三时。色无色界七地及非想非非想地八种三时。除前三沙门果。软软种二时。阿罗汉果及增益根。问诸烦恼云何断。答。

  谓彼缘中觉  及说彼缘断
  亦说得对治  又复彼缘灭

  四事断烦恼。谓知缘。缘断。得对治。彼缘灭。知缘者。见苦见集断自界缘及无漏缘。缘断者。见灭见道断有漏缘。得对治者。修道断。彼缘灭者。他界缘。复次五事断烦恼。谓因永灭。得断。转依。知缘。得对治。已说断烦恼因缘建立。断知今当说。

  欲界中解脱  圣说四断知
  离色无色界  当知五断知

  九断知欲界烦恼断立。四断知色无色界烦恼断立。五断知虽智知而断。是智果故说断知。如业果亦名业。

  苦集烦恼尽  总说一断知
  灭道断各一  如欲上亦三

  彼欲界见苦集断烦恼尽立一断知。见灭断二。见道断三。如欲界。色无色界见苦见集断亦立一。见灭断二。见道断三。此品后广说。

  修道断当知  界界断说一
  三断是智果  余则说忍果

  欲界修道断一断知。色界断二。无色界断。此三当知是智果。问以何等故色无色界见道断立一断知。修道断立二耶。答见道断同对治故。修道断不同故。问余断知何果。答余则说忍果。见道断尽六断知。说忍果。忍对治故。见道断尽若言忍果非断知者不然。谓忍智眷属故。与智同一果故。是故见道修道断俱得名智果。已说断知是智果。谓若地若道。若法智未知智。若彼同品果今当说。

  初地说一切  禅五亦复八
  无色说一果  眷属果亦然

  初地说一切者。未至依具九断知果。彼三界对治故。禅五亦复八者。阿毗昙者说。根本禅五断知果。谓色无色界烦恼断。如前说。尊者瞿沙说。有八除五下分结尽断知。是未至依果故。彼欲令欲界见谛断尽。是禅果禅中间如禅说。无色说一果者。三无色定说一断知果。一切结尽是。眷属果亦然者。如色空处眷属亦说一断知果。色爱尽是。虽四地修道断尽建立断知。但第四禅软软种尽得断知名。是故说是空处眷属果。

  世俗道果二  圣九法智三
  未知智说二  彼品果六五

  世俗道果二者。五下分结尽及色爱尽。是世俗道果。谓圣人以世俗道断二界结故。圣九者。一切九断知是圣道果。以圣道对治一切烦恼故。法智三者。三断知是法智果。五下分结尽色爱尽及一切结尽。是以修道法智断三界结故。未知智说(二者二断)。知是未知智果。色爱尽及一切结尽。是以色无色界修道果故。彼品果六五者。法智品果有六断知。欲界见道断三。及前说法智果三。未知智品五断知果色无色见道断三。及前说未知智果二。问谁成就几断知。答。

  或有诸圣人  未成就断知
  或成一二三  四五及与六

  见道五心顷不成就断知。集法智集未智忍一。集未知智灭法忍二。灭法智灭未知忍三。灭未知智道法忍四。道法智道未知忍五。须陀洹六。向斯陀含果者。若倍欲尽超升离生如前说。若次第向成就六。斯陀含果亦六。向阿那含果。若欲爱尽超升离生如前说。若次第向成就六得阿那含果一。下分结尽是向阿罗汉果者。若色爱未尽一。色爱尽二阿罗汉果一。一切结尽断知是。问谁舍几断知。答。

  舍一二五六  如舍得亦然
  得果及度界  二处断知集

  舍一二五六者。阿罗汉果退舍一断知。色爱尽阿那含色界缠退舍一。若色爱未尽欲界缠退舍一。色爱尽阿那含果欲界缠退舍二。得阿罗汉果舍二。若欲爱尽超越阿那含舍五。次第舍六。问谁得几断知。答如舍得亦然。或有得一断知。见道第六第八第十第十二第十四。乃至道未知智心一一得一次第。阿那含果得一。五下分结尽是圣人色爱尽一。色爱尽是阿罗汉果一。一切结尽是得二者。阿罗汉无色界缠退得六者。若阿罗汉若阿那含欲界缠退无有得五者。是故经中无。问此断知何处集。答得果及度界二处断知集。此断知二处集。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以彼处得果。即彼度界。是故下分结上分结断时得道未知智生。六种断虽得果非度界。色爱尽虽度界非得果。余非度界亦非得果。是故此诸断知处不名为集。已说建立自性果成就舍得集。若因缘彼断得断知名。今当说。

  谓彼二因灭  离系及度界
  得于无漏得  及缺第一有

  以四因缘故。或五彼断得断知名见道。四因缘。谓俱因灭。俱系离。得无漏解脱得。及缺第一有。彼苦法忍苦法智苦未知忍生非俱因灭。虽见苦断因灭非见集断。以是义故非俱系离。虽得无漏解脱得。未缺第一有故。如是一因缘合。三因缘不合。苦未知智集法忍生。虽得无漏解脱得及缺第一有。余二因不具。是故此处不立断知。集法智生俱因灭。谓先见苦断因灭。今见集断因灭。当知亦是俱系离得无漏解脱得。苦未知智生时。已缺第一有。是故此处建立断知。集未知智生一切因缘具。是故此处建立断知。如是灭法智第三。灭未知智第四。道法智第五。道未知智第六。此说见道也。修道断五因缘。前四及界永断是为五。欲界修道断烦恼九种展转相缚。乃至非相非非想地亦如是。彼欲界一种断。乃至八种具二因缘。谓得无漏解脱得及缺第一有。三因缘不具。第九种灭具五因缘。是故此处建立断知。初禅一种断。乃至八种具二因缘非余。如前说。第九种断具四因缘。一因缘不具。谓度界。第二第三禅及三无色亦如是。第四禅地乃至八种断具二因缘非余。第九种断具五因缘。是故此处建立断知。非想非非想亦如是。以是义故凡夫离欲不立断知。以彼不得无漏解脱得亦不缺第一有故。已说断知。三种境界五种爱生今当说。

  好境俱不俱  彼二种爱生
  恶境二亦然  一则谓为舍

  好境俱不俱彼二种爱生者。好名可爱乐境界。若得彼境界不离爱生。云何令我于此事不离。若未得者想得爱生。云何当得。恶境二亦然者。恶名不可爱乐境界。彼亦二种。爱生俱者离想爱生。不俱者不得想爱生。一则谓为舍者。舍名境界非可爱乐非不可爱乐。一向愚爱生。问彼使为心相应为不相应。此何所疑。二师异说故。毗婆阇婆提。欲令不相应。育多婆提。欲令相应。于此有疑。答相应何者。

  谓使烦恼心  障碍不违净
  妙善心可得  非不相应使

  使有二事故恼心缘及相应。若使心不相应者。不应于缘中恼心。以彼无缘故。一切心不相应法。无缘亦不相应。非有相应法故。心为使所恼。如所说。贪欲恼心故心不解脱。以此说故知使心相应。障碍者。若使心不相应者。道生时不应障碍。不违心相续故。以障碍故非不相应。不违净者。若使心不相应。不应与善心相违。与善心一时俱生。不应作过。作过故是故非不相应。复次善妙心可得。功德相违故名使。若使心不相应者。彼常行故。善心应无生处。善心生故当知非不相应。复次说着相等故。云何贪使。谓染着相。云何嗔使。谓心法恼。云何慢使。谓心法举。如是比。是故使心非不相应。若缠善心相违非使者不然。何以故。得使相故。贪欲缠故名贪欲缠。如是比。不说差别因。俱是贪欲。而言缠相应使不相应者。但有言说。竟不说差别因缘。若言缠以使为种子者。所说不成。因不相应果相应故有过。是使非不相应。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五上

贤圣品第六

  已说诸烦恼。修行今当说。

  初则名始业  次则已习行
  思惟已度者  当知第三种

  三种修行。谓始业已习行思惟已度。始业者。不净转。未曾得境界意解思惟分。已习行者。受自相念处转。未曾得决定分善根。此上当知思惟已度。以此上一乘道故。复次不净观亦三种修行。谓从足指起乃至顶。除去皮血肉意解思惟。是名始业。于此骨琐不作想生周遍大地。又观骨琐不作想。彼骨琐展转相对大风飘抟消为雪聚。是名已习行。略观骨琐还至自身。于其所缘清净寂静唯观一色。是名思惟已度。如是乃至略境界。当知善根渐增。当知一切余方便善根亦如是。已说修行。余今当说。

  若此烦恼怖  远离诸贤圣
  如实正具足  方便应善听

  若者。若种若方便若分别。此者。次第说示烦恼烦恼者。热恼故。亦离一切有漏。但烦恼过如毒饭。是故说离烦恼众恐怖本者。起种种业种种生。远离者。数灭灭。贤圣者。正定聚。谓七人及真实凡夫。如实正具足者。谓住真实道。方便应善听者。彼方便道当一心听。方便者。一切善法方便。向解脱行施等起非唯道。三苦所逼迫世间不能觉。欲令修定故。

  始于自身分  系缚心令定
  欲缚于识足  为尽智慧怨

  始者。先也。自身分者。自身中一处也。若眉间鼻端及足指。系缚者。安立缘中令不散。何所安立。谓自心定力故起智慧。问何故。答欲缚于识足。心流转不住故缚一缘中。一心故知真实不乱。问何故缚一缘中。答为尽智慧怨。智慧怨者。谓诸烦恼彼应断。虽观他身如观死尸。契经说。以彼远因故。此说近因观。又随顺一切度门故。谓观白骨身分随顺三度门。观死尸唯随顺一不净度门。三度门者。谓不净观安般念界方便观。彼贪欲者以不净观度。觉观者以安般念度。见行者以界方便观度。如师所授随乐修行。不净观安般念。契经品广说。界方便观今当说。此以愚夫不正思惟障蔽慧眼。不观真实缘起之法。宿业烦恼种无量法。积聚五阴起积聚想。以愚惑故。于缘起所作中。计我作等诸邪见缚。或时修行近善知识。得闻正法起正思惟已。能于自身界方便。观此身种种自性种种业种种相。谓地等六界。彼地界为水界润故不相离。水界为地界持故不流散。火界成熟故不淤坏。风界动摇故得增长。空界空故食等入出。识界合故有所造作。又观此身从足至顶种种不净秽恶充满。观察此色犹如猛风飘散积沙。于无色法先后相续异分观察。如是观者。得空解脱门种子。于彼生死厌离不乐。得无愿解脱门种子。于生死不乐已正向涅槃。得无相解脱门种子。若于此得不作想觉已。观一切有为皆悉散坏。是名界方便满。问如是观已复云何。答。

  是方便于身  真实相决定
  诸受及自心  法亦如是观

  彼修行者不净观安般念界方便观。一一住已。身受心法各观真实。真实者不颠倒。相者二种。谓自相及共相。色相是身。自相四种。及所造随觉相是受自相。识相是心目相。法念处有种种法种种各异相。随知是想相。为作是思相。如是比。共相后当说。问此念处如大地建立应说一。有漏无漏分别应说二。软中上分别应说三。即此有漏无漏分别应说六。身等有漏无漏分别应说八。九品分别应说九。身等若内若外若内外分别应说十二。九品有漏无漏分别应说十八。身等软中上有漏无漏分别应说二十四。身等若内若外若内外若厌离若不乐若观察分别应说三十六。身等九品有漏无漏分别应说七十二。若念念分别应说无量。何故说四念处耶。答四倒四念四识住及阴。以四种修所治故。说四种随修法。彼治不净净想颠倒故说身念处。治苦乐想颠倒故说受念处。治无常常想颠倒故说心念处。治无我我想颠倒故说法念处。如是余种随所应说。问此念处云何满。答以二因缘满。谓坏境界及善根增。坏境界者。以极微刹那坏境界随其义。善根增者。谓依软善根中依中增。是名为满。问何故前说身念处。后乃至法念处耶。答起随顺故。世尊说三种随顺。起随顺。说随顺。无间等随顺。起随顺者。谓念处及禅。无色修行者。前起身念处乃至后起法念处。是故世尊前说身念处乃至法念处。当知禅无色亦如是。说随顺者。正断如意足根力觉道枝乘。一刹那起精进具四正断说易故。已生恶不善法方便令断。乃至已生善法方便令住。如是广说。如是正断。以所作故说四正断。非自性故。无间等随顺者。说真谛修行者先入苦无间等故。是故前说。广说如是。问何故修行者先起身念处乃至法念处耶。答粗故。五阴何者粗。谓四种及所造。是故先观受。虽非色以行粗故次说。谓手足等痛受则随转。虽想行阴粗非识。而与涅槃合施设。法念处故彼最细。是故先观心后观法。虽一切悉是法。此于法想满故建立。是故说一法念处非余。如界品中说。法入此中亦尔(想满者于声是想于义是名满)。问几种念处。答。

  三种说念处  自性及与共
  亦说名为缘  闻等慧亦然

  三种说念处自性及与共亦说名为缘者。三种念处。谓自性念处。共念处。缘念处。自性念处者。说不颠倒惠。何以故。如说顺身观身观者。是惠念者所作事。不忘授缘故。除自性过故说念处。共念处者。与正慧一果法。如世尊说。比丘善法积聚。谓四念处。是为正说。缘念处者。一切法如所说。比丘一切法说四念处。是为正说也摄受具故。及略缘故。共念处断烦恼非余。自性念处虽有略境界。彼具不足故。摄受具道断烦恼。缘念处虽摄众具。然境界普散故。略境界道断烦恼。问唯此念处三种。余亦然耶。答闻等慧亦然。余亦三种。谓闻思修。闻者常于名处起。从师受契经律阿毗昙思者或思处起。或离思。修者一向离名起。如三人学浮。一始学二半学三善学。始学者近岸。半学者或近或离。善学者离岸。初人者譬闻慧。第二者譬思慧第三者譬修慧。修慧能断烦恼永离名故。及正定故。谓二种无义者不然。何故。趣修慧故。修慧者具四念处。身受心法。彼法念处断烦恼非余。总境界故。非余。事境界故。起法念处故亦非无义。法念处二种。坏缘不坏缘。若慧缘色是身念处。若缘受是受念处。若缘心是心念处。若缘想行及无为是不坏缘。法念处余今当说。

  入法中总观  得法真实相
  此四是无常  空无我非乐

  入法中总观得法真实相者。修行者入不坏缘法念处。修一一念处。遍观一切法自相共相已。入坏缘法念处。色受缘念处色想缘色行缘色识缘。如是三四五阴缘。是法念处。成一切身受心法念处。一觉总观度此云何。此四是无常空无我非乐。以无常等行总观一切有漏法。彼念念灭故无常。离常等故空。不自在故无我实逼迫故苦。

  从是名为暖  于法觉而生
  十六行等起  观察四圣谛

  从是名为暖于法觉而生者。彼修行者于坏缘法念处次第生善根名为暖。问几行何境界。答十六行等起观察四圣谛。彼暖法行苦谛等十六行。彼苦圣谛四行。乃至道圣谛四行。行义智品当广说。彼暖法生。缘三谛法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四。自分非不自分。缘灭谛法念处现在修即此未来修。非初离阴观得修缘阴道。一行现在修未来四。缘三谛增进四念处。一一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缘灭谛增进法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修未增善根。修自分行曾善根。现在修修自分不自分行。暖法是慧自在随转法则五阴性。暖者生圣智火故。暖为种故说暖法。

  是法增长已  生顶及于忍
  得世第一法  依于一刹那

  是法增长已生顶及于忍者。修行者正方便正忆念增长。得随顺善业众具故。暖法得增长。次生善根名为顶。缘四圣谛行十六行。彼顶法缘四谛缘灭谛增进法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缘三谛增进四。念处一一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此善根亦慧性随转法五阴性。顶法者在暖上故曰顶。劣于忍名为下。或时世尊说。信如为波罗延说。或说慧如为诸年少比丘说受事。于此顶退名顶退名顶堕。暖亦应有堕但不说。顶堕者以多忧恼故有。三处起大忧恼如失大宝。谓非想非非想离欲退离欲界欲。及顶法退者名不成就性。彼修行者于此正方便成就顶善根。增进生谛顺忍。缘四谛行十六行。初忍及增进法念处现在修未来四。一行现在修未来十六。忍者于四圣谛堪忍欲乐。暖顶亦堪忍者不然。忍不退故。违恶趣故。近圣道故。是故说谛顺忍非暖顶。问忍增长生何善根。答得世第一法依于一刹那。谓增上忍次第缘生。凡夫所得最胜善根。名世间第一法。此亦五阴性。彼有漏故名世间。胜暖等故说第一。此亦凡夫所修最上功德。一刹那不住故。似见道故。暖顶忍相续故。有说。彼慧修一切总观法念处。次第生决定分世间行善根。彼建立九品彼软软软中软上名暖法。中软中中名顶法。中上上软上中名忍法。上上名世间第一法。若观阴无常等善根名暖法。观三宝功德名顶法。观察圣谛名忍法。观苦圣谛次第圣道名世间第一法。彼得暖法已。若退舍若命终舍若度界地舍。亦起无间业断善根生恶趣中。缘此福故要得涅槃。顶法退亦如是。唯除断善根。忍则不退。有命终舍及度界地舍。不作无间业不断善根不堕恶趣。以忍大力故。如师子王群兽远避。忍力如是。一切恶心非数灭亦如大王之所住处。人天恶行心皆柔软。问世间第一法何缘几行。答。

  下苦有四行  说摄依六地
  忍法亦如是  谓余或依七

  下苦有四行者。欲界苦说下。彼世间第一法所缘。无常苦空。无我行转非余。似见道故。有二种修行者。爱行及见行。爱行有二种。我慢行及懈怠增。见行亦二种。我及我所计着。我慢者。修无常行世间第一法。懈怠增者。修苦行。我行计著者。修非我行。我所计著者。修空行。问几地所摄。答谓摄依六地。未来中间根本四禅。非欲界。无定故。非无色界。无见道故。问余决定分善根几地摄。答忍法亦如是。谓忍六地摄。如世间第一法。谓余或依七者。暖顶亦六地。尊者瞿沙。欲令欲界亦有。问已说决定分次第起。圣道次第起复云何。答。

  世间第一法  次生苦法忍
  忍次生于智  俱观于下苦

  世间第一法次生苦法忍者。世间第一法次第生苦法忍。欲界见苦断十使对治。是则初无漏无碍道。复次世间第一法次第不作不向不行。舍邪业邪趣邪见。邪业者五无间业。邪趣者恶趣。邪见者五见。又世间第一法分苦法忍作五种定。谓地定行定缘定刹那定次第缘定。地定者。若此地世间第一法。即此地苦法忍。行定者。若此行世间第一法。即此行苦法忍。缘定者。必同缘故。刹那定者。若此刹那背。即此刹那生。次第缘定者。世间第一法次第必生苦法忍。增上忍分作三种定。除刹那及次第缘。以是故缘苦忍。后得超升离生。彼思惟欲界苦及色无色界苦乃至色无色界行对治。是名下忍。彼复思惟欲界苦乃至欲界行对治。舍色无色界行对治。是中忍。彼一一谛观察舍还。乃至欲界苦相续修。然后复舍。相续乃至欲界苦一刹那思惟。是增上忍。然后生世间第一法。忍次生于智者。苦法忍次第生苦法智。解脱道自性。问此忍智何缘。答俱观于下苦。下苦是欲界苦。彼苦俱观。

  谓色无色苦  集灭道亦然
  此法无间等  说是十六心

  谓色无色苦者。色无色界苦亦如是。苦比忍无碍道。苦比智解脱道。集灭道亦然者。集灭道谛亦以二忍为无碍道。二智为解脱道。此法无间等是说十六心者。此十六心顷为法无间等。无间等是见义。此十五心顷是见道。最后一心是修道。问何故三谛忍及智见道摄。道谛最后心修道摄耶。答修十六行道故。道比智相应修十六行。非见道修十六行道比智相续故。果道所摄。谓不应者不然。如尽智成者此则成。若此非分者无学道亦非分。略说三地。见地修地无学地。于此诸地建立人。如是义今当说。

  随法行利根  此在十五意
  随信行钝见  当知亦在中

  随法行利根此在十五意者。见道十五心人。若利根说随法行。随法行故说随法行。不从他信故。随信行钝见当知亦在中者。即此十五心人。若钝根者说随信行。信他得度故。随信行者少观察。随法行者多观察。

  随信随法行  若具烦恼缚
  乃至五种断  当知向始果

  此随信随法行人。若具烦恼缚。若一二三四五种断名向须陀洹果。烦恼上上等分别故立九品。彼若凡夫时未曾断一品名具缚。若断一品名不具缚。若断五品超升离生。欲界见苦断五品断苦法智得解脱证。乃至见道断五品断道法智得解脱证。欲界修道断五品断斯陀含果得解脱证。

  六断乃至八  是向第二果
  离欲至八地  是则第三向

  六尽乃至八是向第二果者。此随信行随法行者。若已六七八品断。此说向斯陀含果。离欲至八地是则第三向者。此随信行随法行者。若离欲乃至无所有处尽。彼俱向阿那含果。

  若至十六心  是名住于果
  软见信解脱  利见名见到

  若至十六心是名住于果者。第十六心名道比智相应彼起俱说住果。若须陀洹若斯陀含若阿那含。软见信解脱者。若软见入见道名随信行。彼住三果时名信解脱。利见名见到者。若利根入见道名随法行。彼住三果时名见到。见到信根胜信解脱。但以慧所勋故说见到。

  非事诸烦恼  谓彼一切尽
  乃至未进行  是名须陀洹

  若见道断八十八结尽。是须陀洹果。乃至未集行。是名住须陀洹果。若方便断上上种。是名向斯陀含果。即此种乃至五品断超升离生道比智起名须陀洹。非向斯陀含。以向彼果道。未一念现在前故。问断众多烦恼。何故世尊说三结尽耶。答十使是根本。五见疑爱恚慢无明。彼见道断六。五见及疑。彼见道断六使永尽。彼三转三随转。彼身见是转。边见是随转。戒取是转。见取是随转。疑是转。邪见是随转。已说转。当知已说随转。是故世尊说。三结尽是须陀洹。复次此诸烦恼。或一种二种四种。已说身见当知已说一种。已说戒取当知已说二种。已说疑当知已说四种。如是一切遍不一切遍有漏缘无漏缘尽当知。此结已尽已知。乃至阿罗汉。犹有相似随转故。

  未尽修道种  受生生死七
  当知彼所说  极满须陀洹

  彼须陀洹修道种未尽。彼极满当知七有。七生人间中阴生阴及欲界天。此总说七有。不过七故。如七叶树。问何故说七有。不增不减耶。答如七步蛇所螫。四大力故至七步。毒力故不至八。如是业力故七生。道力故不至八。彼住增上忍时。除欲界七生。余一切生。得非数灭至竟不现在前。若人间超升离生人间满七天上者还天上满。中间圣道虽现在前。业力持故不般涅槃。问若满七生。佛不出世。彼云何得阿罗汉果。答有说。在家得阿罗汉果。得果已不住家。又说。即彼形自出家。成就不坏净故。希望具足故。见恶行过故。是故须陀洹法不堕恶趣。又佛种性中生故。智火明净故。见境界过故。止观具足故。圣道药所勋故。如王大子。如内火增人。如巧便鱼。是故须陀洹不堕恶趣。凡夫虽不堕恶趣。以少及不定故不说。住正定聚故说定。必得涅槃故说趣正觉。七有者如前说。住者中阴。生者生阴。故说住生。更不受余生故名住苦边。不必一切须陀洹满七有也。

  若断三四种  成就彼对治
  余二生三生  是说名家家

  三因缘故建立家家。谓烦恼断成就根及受生。烦恼断者。欲界修道断烦恼。三品四品断无有五品断名家家。若能断五品者。势力故必断六品成斯陀含。非第六品力能障令不至果。成就根者。得彼对治无漏诸根。受生者。或更受欲界。余二生三生。若三因缘一一不具非家家。有二种家家。若天若人。天家家者。谓欲界天。或受二生三生。或受一天处种类身。或二或三。人家家者。谓人间身。或一天下或二或三。或一家或二或三。问家家有何义。答从家至家而般涅槃故曰家家。须陀洹胜者名家家。

  六品烦恼断  见道断一切
  是说斯陀含  谓彼未进行

  若欲界修道断上三品中三品。及见道断一切尽住果未进行。名斯陀含。问斯陀含有何义。答于此命终生欲界天。一来人间而般涅槃。

  若七八品断  成就对治根
  余则受一生  是名一种子

  若欲界修道断七品八品。及见道断一切尽。得彼对治无漏根。欲界余一生名一种子。三因缘一一不具非一种子。若天一种子受天一身而般涅槃。人间亦尔。余一生种子故说一种子。问何故八品断名一种子。五品断不名家家耶。答正使六品断为家家者犹生欲界。是故欲界业烦恼不为障碍。一种子九品尽生色界。是故欲界业烦恼极作障碍。以是故说三处众生业极作恼乱。三处后当说。一种子者是上斯陀含。

  九品尽不还  当知有多种
  或五及七八  或复说众多

  九品尽不还者。见道断一切及欲界修道断九品结尽当知阿那含。问有尔所烦恼断。何故世尊说五下分结尽为阿那含耶。答一二四五种。如是一切五下分悉摄故。可恶卑下同义。复次二种下。界下及众生下。界下者欲界。众生下者凡夫。贪恚系故。下界者难度故。身见戒取疑系故。众生下如守门防逻故。圣人或先断二结或三结。集断故说五。不还欲界名阿那含。此亦多种。或五及七八或复说众多。是说阿那含五种者。谓中般涅槃。生般涅槃。行般涅槃。无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七者。中般涅槃有三种。如契经说(中般涅槃三种者一如小迸木火二如小小迸热铁三如迸烧铁丸此即契经说)。四如前说。八者。五种如前说。又现法般涅槃无色界阿那含及不定人。色界五种根建立则十五。中般涅槃上中下根。乃至上流亦如是。地建立则二十。初禅有五。乃至第四禅亦五。种性建立则三十。中般涅槃有六种。谓退法种性。思法护法住法升进法不动法种性。如是乃至上流亦如是。处所建立则八十。梵身天五。如是乃至阿迦腻吒天。种性根建立则九十。地种性建立则百二十。地种性根建立则三百六十。种性处建立则四百八十。种性处根建立则一千四百四十。记曰。

  十五有二十  三十与八十
  九十百二十  及三百六十
  四百八十种  千四百四十
  如是广略说  摄受阿那含
  根地及种性  处所广建立
  随彼烦恼断  今当次第说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五下

贤圣品第六之余

  复次一阿那含谓中般涅槃。根建立三。地四。种性六。处所十六。种性根十八。地种性二十四。地离欲三十六。地种性根七十二。处种性九十六。地种性离欲二百一十六。处种性根二百八十八。地种性根离欲六百四十八。处种性离欲八百六十四。处种性根离欲建立二千五百九十二。当知是中般涅槃数。乃至上流亦如是。此一切摄受万二千九百六十。记曰。

  一三四与六  十六及十八
  谓说二十四  复说三十六
  七十有二种  九十有六种
  二百一十六  二百八十八
  六百四十八  八百六十四
  及复说二千  五百九十二

  如是阿那含。其数有五倍(即上二千五百九十二五倍为一万二千九百六十)。已说一切阿那含。五阿那含相今当说。

  利根软烦恼  住于一种业
  是中般涅槃  分别六种性

  利根软烦恼住于一种业是中般涅槃者。此人利根及软烦恼。作中阴业增长不作生阴业。彼于欲界没住色界中阴得无漏道。以此道舍余结而般涅槃。是名中般涅槃。度欲界难故非欲界中阴般涅槃。若欲令般涅槃者。彼应断不善无记二种结。得若二若三沙门果。越度三界。而欲界中阴于此无能。若色界没者上流品所摄。问此人几种性。答分别六种性。中般涅槃当知六种性。退法乃至不动。若说利根不应退种性者不然。彼亦建立九品根故。

  精进勤方便  修习速进道
  是生般涅槃  彼亦有二说

  精进勤方便修习速进道是生般涅槃者。生般涅槃人作中阴生阴业。命终受色界天中阴及生阴。彼初生起有行道。谓勤方便及速进道。疾断余结。初生便般涅槃故说生般涅槃。彼亦有二说者。有说。若初生断烦恼般涅槃者不然。无舍寿行分故。无有舍寿行者。乃至尽寿住。此义为胜。

  第三勤方便  离于速进道
  第四不勤求  三俱说六种

  第三勤方便离于速进道者。彼行般涅槃若差别者。不行速进道。余如前说。名者。起有行道断余烦恼而般涅槃。是行般涅槃。复次依有为缘三昧断烦恼而般涅槃。亦是行般涅槃。第四不勤求者。此无行般涅槃亦不勤求亦不行速进道。余如前说。名者。起无行道断余烦恼而般涅槃。是无行般涅槃。复次依无为缘三昧断烦恼而般涅槃。亦是无行般涅槃。三俱说六种者。行与无行及生般涅槃。当知俱说六种性。此三种虽皆是生般涅槃。义差别故说三无过。

  超半超处处  是名为上流
  此亦六种性  当知进不进

  超半超处处是名为上流者。上流有二种。或先得勋禅或不得。彼先得者。先勋修三禅而后退住初禅。初禅味相应命终生梵天中。彼亦三种。超半超及一切处没彼超者。生初禅乃至离第三禅。欲勋修满超第四禅。彼命终生阿迦腻吒天。半超者。从梵天没或生一二三处。然后生阿迦腻吒天。一切处没者。生一一处。乃至阿迦腻吒天。先不得勋者。不生净居天生无色界。余如前说。问此几种性。答此亦六种性。上流亦六种性。退法乃至不动此非初住不动种性根。谓退法种性于勋修禅退后得见到。当知进不进者。上流者当知有进不进。应作四句。当进修非不进者。谓住欲界梵天。不进非当进者。谓住阿迦腻吒天。亦进亦不进者。谓住余天。非进非不进者。无也。若向无色界者非勋修。是故说生无色界。问世尊说七士夫趣。彼云何建立七士夫趣。答。

  谓生根烦恼  是说有三种
  不生亦复然  及二上流一

  一阿那含四因缘故七种建立。所谓根建立。烦恼建立。生不生建立。及上进建立。彼生者。初利根软烦恼。第二中根中烦恼。第三软根上烦恼。如生三不生亦三。上流者说上进。凡夫转还故非上流。无色界上流有五事胜。谓界胜地胜正受胜阴减烦恼断。虽有五事胜。不得勋修。故不建立士夫趣。

  如是九烦恼  在于上八地
  谓彼双道灭  世尊之所说

  如是九烦恼在于上八地者。如欲界修道断烦恼有九品。从软软至上上。上八地亦如是。谓四禅四无色。彼初见道起以一种道断九种烦恼。问若色无色界烦恼亦九种。彼何故不建立离欲人耶。答一处中二生非分故。欲界有如是天如是方如是家圣人二生。非色无色界圣人二生。若二生者无生般涅槃乃至上流。谓彼双道灭世尊之所说者。此三界烦恼当知无碍解脱道灭。无碍道能断烦恼。得解脱道得解脱证。无碍道断烦恼。解脱道不失所作故说双道灭。若言解脱道断烦恼者。云何为起耶未起耶。若起者彼初尽智生时应有烦恼。此则非究竟。若未起者不应未来道断烦恼耶。问为何道断烦恼耶。答。

  有垢无垢道  俱能离八地
  住彼说身证  谓得灭正受

  有垢无垢道俱能离八地者。有垢者世俗道。无垢者圣道。除第一有余地离欲时。当知有漏无漏道。离第一有唯无漏。有漏于彼非分故。世俗道攀上地故。离下地烦恼如折楼虫。非想非非想处无有上地可攀。能离彼结。自地系缚故不能离自地结。如人被缚不能自解。彼世俗无碍道三行。若粗若苦若粗障。彼现故说粗。三苦成故说苦。易观故说粗障。解脱道亦三行。谓止妙出。一一行无碍道。下缘解脱道上缘圣行后当说。住彼说身证。谓得灭正受者。住八地见道修道断。一地见道断。中住得灭正受说名身证。是故学人于第一有一一离欲中起灭正受。彼或具结所缚得灭正受。或八品尽得。世尊以度诸正受故说言。度一切非想非非想。想知灭身作证具足住法。以涅槃与身合故说身证。灭正受定品当广说。

  金刚喻定次  必生于尽智
  生意我生尽  应供离诸漏

  金刚喻定次必生于尽智者。非想非非想地离欲第九无碍道名金刚三摩提。无一不坏故名金刚。此义择品当广说。金刚定次第必生尽智。此初二智。或苦比智或集比智。谓彼尽智起已起自己行。生意我生尽。彼非想非非想处四阴缘有根本故。应供离诸漏者。彼尽智生一切有漏尽名为应供。应一切供养故。害一切烦恼故。更不于有田种识种子故。不动阿罗汉尽智次第无生智起。彼尽智一刹那。无生智或一刹那。若次第等见现在前一刹那。若无生智现在前则相续。时意解脱。尽智或一刹那。若次第等见现在前一刹那。若复尽智现在前则相续。问阿罗汉几种。答。

  阿罗汉六种  随信行生五
  彼得于二智  当知时解脱

  阿罗汉六种者。谓退法思法护法住法必升进法不动法。若初学地不常方便不顿方便是名退法。思法亦如是堪能思愿护法者。常方便不顿方便以随护故不退。住法者。顿方便不常方便不退亦不进。必升进者。常方便顿方便是钝根能得不动。不动法者。常顿方便是利根。有说。若退法者必退。乃至得必升进。必升进者必升进。彼说六种。是欲界阿罗汉。色无色界有二种。住法及不动法有说。退法不必退。若退者唯此种性非余。彼说三界悉有六种阿罗汉。随信行生五者。此六种阿罗汉中。前五种是信种性。彼成就二智。谓尽智及无学等见。彼或时退故不说无生智。世尊以更不受生故一切契经说更不受后有知如真。当知时解脱者。当知此是时解脱。衣食床卧具处所说法及人随顺故。善根增进不能一切时随所欲进故。说时解脱。

  不动法利根  是不时解脱
  彼得于三智  自解脱成就

  不动法利根是不时解脱者。若不动法一向利根。能一切时随所欲进修善业。不待众具。是不时解脱彼得于三智者。彼成就三智。尽智无生智及无学等见。是不退法。自解脱成就者。当知彼自已相似名解脱成就。时意解脱者。待时故。时意解脱成就不动法者。不动故。不为烦恼所动故说不动。是不退义。问何故时意解脱名为爱非不动耶。答彼极自护故。犹如一目不自在故。畏退故。如借他物彼相系善根非分故。不动解脱有相系善根。谓彼有余三摩提故。是故不名爱(谓空空无愿无愿无作无作以定舍定名相系)

  慧解脱当知  不得灭尽定
  若得灭尽定  当知俱解脱

  慧解脱当知不得灭尽定者。此六种阿罗汉不得灭尽定者说慧解脱。以慧力解脱烦恼障故名慧解脱。若得灭尽定当知俱解脱者。此六种阿罗汉得灭尽定者说俱解脱。彼慧力离烦恼障心得解脱。灭正受力离解脱障得解脱。是故名俱解脱。若复退法一切俱解脱作四句。退法非俱解脱者。谓退法不得灭尽定。俱解脱非退法者。谓五种罗汉得灭尽定。亦退法亦俱解脱者。谓退法得灭尽定。亦非退法亦非俱解脱者。谓五种罗汉不得灭尽定乃至不动解脱亦如是。

  诸根说九种  亦说九种人
  七种诸声闻  缘觉及如来

  此说九种根。谓软软乃至上上。阿罗汉人亦九种。谓前五种及二不动解脱。或因时解脱得不动。或始得不动。此七种声闻及缘觉如来是名九种人。已说根建立人。若人成就根今当说。

  软中最软根  是为初种人
  乃至增上上  第九人当知

  彼退法成就软软根。思法软中。护法软上。住法中软。升进中中。因时解脱种性不动法中上。初不动解脱上软。缘觉上中。如来上上。

  谓以学种性  得彼无学果
  或即彼种性  或进不退转

  六种阿罗汉。或以学地如是种性得阿罗汉。即彼种性罗汉。或增益根得不退转。彼种性修习根故。彼退法有三事后当说。不动法唯一事。即住彼般涅槃。余阿罗汉有二事。已说根本种性阿罗汉。增进根今当说。

  所谓三四五  六七次第增
  是诸退法等  说五罗汉等

  彼退法有三事。谓退住学法退法根。若住彼般涅槃若上增进根。思法有四事。谓退住学根退即住退法根。若异者应进不退。前说彼种性不退故。住退法根即住彼般涅槃上增进根。护法有五事。谓护法退住学根住退法根住思法根。即住彼般涅槃上增进根。住法六种。必升进七。随其义说。已说建立贤圣人相。建立法今当说。

  谓随信行法  若随法行法
  及与见谛道  是尽同一相

  随信行法随法行法及见谛道。此三种法尽同一相。差别者。随信行者钝根。随法行者利根。

  于中诸根法  是名未知根
  谓余有学法  佛说已知根

  于中诸根法是名未知根者。彼见谛所摄根数有九法。谓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信等五根。是名未知根。此诸根。随信行随法行所成就。名者。未知当知故说未知根。问苦法忍生观欲界五阴。后苦法智生非于五阴。已知当知耶。若言未知当知此则不然。答忍非智非智性故无过。忍是见非智性故。以智知故非不然。谓余有学法佛说已知根者。除见道学法余学法。即此根数九法说已知根。此根信解脱见到身证所成就。虽道比智生观道比忍。是未知当知以少故不说。如大海一渧须弥一尘虚空蚊处。

  当知无学法  是说无知根
  得果舍前道  无碍智所说

  当知无学法是说无知根者。当知无学法即此根数九法说无知根。此根慧解脱俱解脱所成就。彼见道六地四禅未来中间。非上地方便善根。非分及非广境界故。修道学法九地。此六地及三无色五阴性。得果舍前道无碍智所说者。得果时当知舍前无漏道得须陀洹果。舍见得斯陀含果。若先倍欲尽亦舍见道。若次第者。舍须陀洹果及须陀洹进向道得阿那含果。若先欲爱尽亦舍见道。若次第者。舍斯陀含果及斯陀含进向道得阿罗汉果。舍阿那含果及阿那含进向道。问世尊说随信行等七人。云何建立耶。答。

  方便及诸根  正受解脱俱
  当知贤圣七  事则说有六

  方便及诸根正受解脱俱当知贤圣七者。五因缘故说七人名七非事七。五因缘者。谓方便根正受解脱正受解脱。方便者。随信行随法行。随信行者。信多故说随信行。先种诸业信他故作。后得道已以本名说。随法行者。先自思惟兴造诸业。后得道已以本名说。根者。信解脱见到。钝根说信解脱。利根说见到。正受者。是身证。解脱者。是慧解脱。正受解脱者。是俱解脱。事则说有六者。此诸圣人有六。见道有二。谓随信行随法行。修道有二。谓信解脱见到。无学道有二。谓时解脱不时解脱。随信行人应说一。谓七人根故。应说三。谓软中上种性故。应说五。谓退法乃至必升进道故。应说十五。住苦法忍乃至道比忍。离欲者应说七十三。欲界离欲十。谓具缚乃至九品尽。初禅九。乃至无所有处。复次根种性道依建立增亦应广说。如是随信行人有十四万七千八百二十五。彼所摄受。

  一三五十五  及与七十三
  谓根种性道  离烦恼当知
  三倍次五倍  十五及九倍
  如是众多种  唯说随信行

  当知余圣人随其义亦应如是说。问如契经说向须陀洹等八人此云何。答。

  以有五事故  说有八人名
  先后事各一  中间则有三

  此四向四果说八人。名事有五。向须陀洹及阿罗汉此名一事。亦一须陀洹及向斯陀含此名二事。一斯陀含及向阿那含阿那含及向阿罗汉亦如是。彼前四人成就一地圣道。即此亦说家家及一种。向阿那含果或一地乃至六地。阿那含果或三地乃至六地。向阿罗汉或三地乃至九地。阿罗汉成就九地。彼沙门果道坏地坏应作四句。道坏非地坏者。斯陀含果。地坏非道坏者。阿罗汉果。道坏地坏者。阿那含果。道不坏地不坏者。须陀洹果(杂有漏无漏名道坏杂依诸禅名地坏)

  已尽为解脱  得依于一果
  不秽污第九  灭尽应当说

  已尽为解脱得依于一果者。向道中诸解脱道得解脱得果时。法智品所断尽得一解脱。得比智品所断尽得二解脱。得道不坏故。故说一得果时。说五因缘。得未曾道舍曾道。顿得八智。一时修十六行。得一味解脱果。问秽污断前已说。不秽污云何断。答不秽污第九灭尽应当说。前已说烦恼眷属九品断。不秽污者。住第九无碍顿断非渐渐。不秽污者。世俗善及不隐没无记。五阴秽污色亦第九无碍断。以少故不说。问何故烦恼九品断。不秽污第九无碍断耶。答烦恼圣道相违故。圣道与烦恼相违。不秽污不相违。是故彼如是。如是道起随所应断烦恼断。软软道起上上烦恼断。乃至上上道起软软烦恼断。如小明灭粗闇大明灭微闇。彼亦如是。以秽污者自性断不成就。不秽污者舍烦恼过如难毒。

  无著相似名  彼能获不动
  信解脱种性  升进亦增道

  无著相似名彼能获不动者。非彼一切阿罗汉能得不动。唯功德名相似者得。谓必升进于彼五种中增进根者得。谓退法进至思法。如是次第尽当知。又得不动有九无碍及九解脱道。如得阿罗汉也。九无碍道八解脱道时解脱摄。第九解脱道不时解脱摄。彼一切果道所摄彼方便道。若无漏者果道所摄。有漏者不摄。信解脱种。性升进亦增道者。彼信解脱若必升进种性能得见到非余性。是故学地五种亦增进根。增进道者谓炽然根。增进根者人中增非余趣。圣道增非世俗道。学者依禅无学者依禅及无色。须陀洹斯陀含。依未来增进根。即彼舍一地得一地。阿那含若先依初禅及眷属超升离生及次第未得第二禅。彼增进根者舍三地果得三地果。若得第二禅非第三禅。后依初禅增进根者。彼舍三地果及四地胜果道。即得三地果。如是乃至得无漏无所有处。舍三地果及舍九地胜果道。得三地果。若谓舍多道得少道应退者不然。何以故。得胜道故。彼人意解故。问舍道亦舍断耶。答世俗道断者不舍。若非想非非想处烦恼一一种断。得见到时彼非想非非想修道断舍断及对治。而不成就烦恼得。如凡夫生上地时。又复若先依初禅超升离生。后依第二禅增进根者。彼舍三地果及四地胜果道。得四地果。如是一切地应广说。若住果而增进根者。彼方便无碍及解脱道果所摄若住胜果道增进根者。若彼方便无碍道胜果道所摄。若解脱道果所摄。一方便道一无碍道亦一解脱道。如是见道亦六种性。而无增进根。以速道故。如是决定分善根亦六种性。修行者次第增进根。唯世间第一法无增进根以一念故。已说诸根满。谓学满非满今当说。

  或有学果满  或根或正受
  或复三俱满  无学二亦然

  彼学有三事满。或果满或根满或正受满。若信解脱阿那含不得灭尽定者。唯果满非根满。软根故。非正受满。不得灭尽定故。见到须陀洹斯陀含。唯根满非果满非正受满。信解脱阿那含得灭尽定。果满及正受满非根满。见到阿那含不得灭尽定者。果满及根满非正受满。见到得灭尽定者。三事满。无学二亦然者。一切无学果满。无二果性故。慧解脱软根者。果满非根满。利根者。果满及根满。俱非正受满。俱解脱软根者。果满及正受满非根满。利根者三事满。问三种满谓善观谛云何观谛为顿耶。为渐渐耶。答。

  建立功德恶  渐渐见真谛
  无碍道力得  有为无为果

  建立功德恶渐渐见真谛者。于此真谛见过恶故立苦集谛。见功德故立灭道谛。是故非见过恶时见功德。亦非见功德时见过恶。体异故。亦非不如实见谛。名谛无间等。亦非一智总观谛。谛众多性故。是故渐渐见真谛。有说。无我行顿无间等。彼如是说无我行缘一切法应顿无间等者不然。何以故。颠倒众多故。自性相应共有法非境界故。谛异相故。无我等于此谛众多门。颠倒非一。无我起断众多自性惑。是故非一。无间等渐渐。无间等择品当广说。问谛无间等得沙门果。云何为有为果耶无为果耶。答无碍道力得有为无为果。烦恼数灭及解脱道俱无碍道力得。是故俱说沙门果。烦恼灭是解脱果及功用果。解脱道是功用果及依果。问此无间等有几种。答。

  谓三无间等  缘事见无间
  当知有三种  或二亦复一

  三种无间等。谓缘无间等。事无间等。见无间等。彼慧三种无间等。缘无间等者。有缘故。事无间等者。能成事故。见无间等者。见性故。慧相应法二种无间等。缘无间等及事无间等。彼共有法唯一。事无间等。彼苦忍苦智于苦谛三种无间等。于灭谛道谛事无间等。当知集忍集智于集谛亦如是。灭忍灭智于灭谛三无间等。于苦集道谛事无间等。道忍道智于道谛三无间等。于苦集灭谛事无间等。修道随其义当知如是。见谛无间等。以是因缘当知渐次无间等。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六

智品第七

  已说建立贤圣人。智今当说。

  若智性能了  明照一切有
  有无有涅槃  彼诸相今说

  若者若其事。智者决定义。了者分别也。明照者观察也。一切有者极三有际。谓苦集谛。有者有性也。有无有者有尽也。涅槃者诸烦恼灭。此说灭谛。彼诸中亦示道谛相者。自性自然性。今说者显示自性也。问何等为智。答。

  三智佛所说  最上第一觉
  谓法智比智  及世俗等智

  此三智摄一切智。法智者。若智境界欲界苦集灭道无漏智也。此初受法相故说法智。比智者。若智境界色无色界苦集灭道无漏智也。若此行法智转。即此行随转。是比智以比类智故说比智。等智者。若智境界一切法有漏智也。等者多受俗数。谓男女长短等。故说等智(等者众事聚会义也)

  苦集及灭道  二智从谛生
  是名与四智  牟尼随谛说

  此法智比智随谛转。世尊随彼谛声说。境界苦谛说苦智。境界集灭道谛说道智。

  若智观他心  是从三中说
  尽无生智二  境界在四门

  若智观他心是从三中说者。三智观他心。以法智品为境界说法智。以比智品为境界说比智。以有漏心心法为境界说等智。尽无生智二者。尽智无生智是二智。谓法智比智。彼所作究竟决定转是尽智。不复当作。

  决定转是无生智。问何谛境界。答境界在四门。谓彼缘四谛。问若世尊说三智。云何说十。答。

  对治及方便  自性行行缘
  已作因长养  是故说十智

  七因缘故说十智。谓对治方便自性行行缘已作因长养。彼对治者。法智比智是无漏智。欲界对治说法智。色无色界对治说比智法智。虽色无色界对治。而非一切亦非全种。是故不说。方便者。他心智亦智心法。但彼方便欲知彼心故。自性者。等智多取俗数如前说。行者。苦智集智。此二智行不坏缘坏。一缘故。此二智共一缘。是故于彼缘无常行转。是苦智亦应说无常。智以苦极增厌故名苦智复次不共故苦行一向有漏缘。无常行者。若有漏三谛缘。若无漏有漏缘。空无我行者。若有漏一切法缘。若无漏有漏缘。是故苦智苦行应作四句。或苦智非苦行者。谓苦智行余行。或苦行非苦智者。谓苦智相应法。或苦智亦苦行者。谓苦智行苦行。或非苦智亦非苦行者。谓苦智行余行诸相应法。如行已行当行亦如是。如苦行无常空无我亦如是。如苦智十二乃至道智亦如是。行缘者。谓灭智道智。以彼智缘不坏行亦不坏。已作者。谓尽智。所作已作故因长养者。谓无生智。因一切无漏智故。住不动身故。已说因缘建立十智。善等分别今当说。

  九智唯说善  一智三分别
  一见二非见  余则有二种

  九智唯说善者。除等智余九智说善爱果故。一知三分别者。等智或善或不善无记。一见者。他心智。是见分别性故。二非见者。尽智无生智。非见非分别性故。余则有二种者。余七智或见或非见。若法智比智苦集灭道智尽智无生智所不摄者是见。摄者非见。等智或见或非见。五见世俗正见。是见以捷疾故。疑爱恚慢无明相应慧非见。何以故。二使覆故。无明相应慧虽无二使。一能极覆非余烦恼。何以故。非观察方便故。不隐没无记慧非见。不捷疾故。五识相应慧非见。非思量性故。

  学与无学六  二智说无学
  非学无学一  当知一三种

  学与无学六者。谓法智比智苦集灭道智。或学或无学。若学人所得是学。若无学人所得是无学。二智说无学者。尽智无生智是无学。离烦恼住故。非学非无学一者。谓等智是非学非无学。有漏故。当知一三种者。谓他心智或学或无学非学非无学。若唯以学心心法为境界是学。若以无学心心法为境界是无学。若唯以有漏心心法为境界。是非学非无学。

  八智性不断  二知二种说
  有漏无漏一  一则说有漏

  八智性不断者。除他心智及等智。余八智不断。离垢故。二智二种说者。他心智若有漏是修道断。若无漏是不断等智。若忍对治是见断。若智对治是修断。有漏无漏一者。他心智或有漏或无漏。以有漏心心法为境界是有漏。以无漏心心法为境界是无漏。一则说有漏者。等智一向有漏。烦恼住处故。当知八智不断说无漏。

  四智有为缘  有常缘则一
  五智二境界  明智之所说

  四智有为缘者。谓他心智苦集道智有为缘。以阴为境界故。有常缘则一者。谓灭智无为缘。以涅槃为境界故。五智二境界者。谓法智比智尽智无生智。以三谛为境界是有为缘。以灭谛为境界是无为缘。等智亦以三谛为境界是有为缘。以数灭及虚空为境界是无为缘。

  法智应当知  是从六地起
  比智则九地  他心智在禅

  法智应当知是从六地起者。法智六地可得。自性得也。谓四禅未来中间非无色。无色不缘欲界故。比智则九地者。比智九地可得。谓未来中间四禅三无色。他心智在禅者。谓根本禅有他心智。是四支五支定果故。

  等智应当知  在于十一地
  谓彼诸余智  品品如前说

  等智应当知在于十一地者。等智在十一地。谓欲界未来中间四禅四无色。谓彼诸余智品品如前说者。谓苦集灭道智尽智无生智。若法智品在六地如法智。若比智品在九地如比智。

  若说诸念处  一智当知后
  三则说一智  余四明智说

  若说诸念处一智当知后者。谓灭智是法念处。无为缘故。三则说一智者。谓他心智。他心心法缘故。是三念处。除身念处。余四明智说者。谓余八智是四念处。五阴缘故。

  一智欲界依  二界依有一
  二智三界依  余六一或三

  一智欲界依者。法智唯欲界依。以法智随生。或欲界四大造故。二界依有一者。他心智欲色界依。依色故。二智三界依者。比智等智三界依。余六一或三者。苦智等六智。若法智品欲界依。比智品三界依(依者身之别名)

  名则十六行  事或说十六
  离于十六行  除闇非无漏

  名则十六行者。谓无常苦空非我因集有缘灭止妙出道正迹乘。众缘所持故无常。逼迫故苦。我所见对治故空。我见对治故非我。种子法故因。等起故集。相续故有。相成熟故缘。诸阴尽故灭。三火息故止。离内恼故妙。离外恼故出。趣向故道。巧便故正。等趣故迹。至究竟故乘。复次非究竟故无常。重担故苦。内离人故空。不自在故非我。来方便故因。出生方便故集。增长故有。与依故缘。不相续离相续故灭。离三有为相故止。善故常故妙。第一休息故离邪径对治故道。不正对治故正。登涅槃城故足。一切有对治故乘。问事有几行。答事或说十六。此名十六行。有说。事有七。谓苦行名四。事亦四。颠倒对治故。集行名四。事一。灭道亦如是。如是说者名十六事。亦十六者善。问离十六行更有无漏慧耶。答离于十六行余闇非无漏。离十六行无有无漏慧。如契经说。我生已尽。此亦是苦。等行生尽。如言我斫木为谁斫谓斧斫此亦如是。问此诸智各有几行。答。

  二智十六行  法智及比智
  如是行或非  是说为等智

  二智十六行法智及比智者。如所说十六行一切法智比智转。如是行或非是说为等智者。等智行十六行亦非十六行。十六行者。谓暖等善根。是十六行及余不定闻思慧亦非者。如病如痈等行。是名为非。问若等智是十六行者。何故不说名苦智乃至道智。答坏境界故。无漏行不坏境界。别谛缘故。有漏行坏境界。有漏无常行三谛。缘空非我行一切法缘。

  四智有四行  决定行所说
  若智知他心  如是行或非

  四智有四行决定行所说者。苦智有四行。乃至道智亦如是。若智知他心如是行或非者。若无漏他心智是道四行。有漏智非自相境界故。

  尽智无生智  离空无我行
  说有十四行  谓近于等故

  尽智无生智离空无我行说有十四行者。尽智无生智十四行。除空无我行。问何故非空无我行耶。答谓近于等故。尽智无生智第一义而近等。空无我行第一义近第一。问彼诸行为谁能行。亦为他所行耶。为何等性。答。

  谓慧行能行  亦为他所行
  余有依二种  无依他所行

  谓慧行能行亦为他所行者。慧自性是行。能于彼尔炎中行无常等行。彼亦为无常等行所行余有依二种者。除慧余相应等法是亦能行。有缘故。亦为他所行。他所缘故。非行非慧性故。无依他所行者。若彼不相应法。谓色无为心不相应行。是他所行。非慧性故。非能行。无缘故。已说建立行。建立得今当说。

  谓初无漏心  或有成就一
  二或成就三  四时各增一

  谓初无漏心或有成就一者。谓初苦法忍相应心。若未离欲成就一等智。若离欲成就他心智。二或成就三者。第二苦法智相应心。若未离欲成就三智。苦智法智等智。若离欲成就他心智。四时各增一者。于上四时一一增苦比智。若未离欲四智法智比智苦智等智若离欲得他心智。集法智增集智。灭法智增灭智。道法智增道智忍中不得智。非智性故。集灭道比智不增智。以苦比智得名故。已说成就智。修今当说。

  若得修于智  谓在圣见道
  即彼当来修  诸忍亦如是

  若得修于智谓在圣见道即彼当来修者。见道诸智现在修。即彼未来修。谓苦法智现在修。未来修苦法智非忍非余智。如是乃至道法智。诸忍亦如是者。苦法忍现在修。即彼未来修。非智非余忍。一切忍亦如是。问何故见道唯修自分修道修自分及非自分耶。答彼初得种性故。见道初见谛故。唯修自分非余。又不杂道故。捷疾故。不觉道故。

  于彼三心中  得修于等智
  当知最后心  或修七或六

  于彼三心中得修于等智者。见道三心无间等边修等智。谓苦集灭比智。若依禅未来超升离生。彼修一地见道二地等智。谓禅未来及欲界。若依初禅超升离生修二地见道三地等智。乃至第四禅修六地见道七地等智。问道比智边何故不修等智耶。答边非分故。谛无间等边修故名无间等边。无能修一切道及佛边际而知一切苦集灭。复次世俗智于彼谛曾无间等故。修见道眷属故。无间等边等智是见道眷属。道比智是修道。所以无色界不修。以无见道故。问法智何故不修。答谛无间不究竟故。若修者应说无间等中。若欲界者则四阴性以不定故。若色界者五阴性以定故(有定则有定共色故有色阴是以有五阴)智增故说修等智。若苦无间等边有四事。欲界缘欲界苦。色界缘色无色界苦。集灭无间等边亦如是。是不生法依随信行随法行故。彼随信行随法行成就而不现在前。或修七或六当知最后心者。若离欲得道比智未来修七智。除等智尽智无生智。若未离欲修六智。除他心智。修非想非非想处对治道等智。非彼对治故不修。

  于彼上修道  十七无漏心
  当知修于七  增益根或六

  于彼上修道十七无漏心当知修于七者。若未离六种欲。从须陀洹果进九无碍道八解脱道修七智。此道禅未来摄故。无他心智尽智无生智。是无学故不修。余七智必修。若世俗智离欲。彼现在修一等智。未来修七。若无漏者四法智。一一现在修未来七。增益根或六者。谓信解脱求见到。彼无碍道修六智非他心智。无碍道相违故。非等智。似见道故。非尽智。无生智无学故。若未离欲解脱道亦修此六若离欲修七智。是故说或升进得不动者。九无碍道修七智非他心智。无碍道相违故。非等智。非第一有对治故。非无生智。未得故。八解脱道修八智亦得他心智故。第九解脱道修十智。是故说或。

  得不还果时  及离上七地
  勋修诸神通  解脱修习八

  得阿那含果必得根本禅故修八智。除尽智无生智及四禅三无色。此七地离欲时九解脱道修八智。若世俗道离欲时等智现在修未来八。若无漏道离欲者是苦等六智一一现在修未来八。六智者。谓苦比智集灭道比智及灭道法智也勋修禅一解脱道学修八智。无学修十智。神足他心智宿命通一解脱道亦修八智。根本禅摄故。天眼天耳解脱道无记故不修(上三通得时及后用时悉是解脱道解脱道悉是善神足降伏众生故余二所见微远故眼耳无此故无记)

  此诸无碍道  及灭第一有
  即彼八解脱  当知修于七

  七地离欲无碍道。及对修禅二无碍道。学诸通五无碍道(七地离欲及熏修以一等智一无漏智为无碍道二念故言二五通各有一无碍故言五)修七智。除他心智。无碍道相违故。第一有离欲八解脱道修七智。除等智。非对治故。

  第一有离欲  无碍道修六
  上乘应当知  修习于下地

  第一有离欲无碍道修六者。第一有离欲九无碍道修六智。除他心智及等智。一切方便道有漏无漏修八智。上乘应当知修习于下地者。若此地离欲即修此地无漏智及下地。谓初禅离欲即修初禅功德及未来。如是乃至第一有离欲。修一切地无漏功德。上对治名为上乘。

  无学初心中  修于一切地
  无学相似修  或苦习比智

  无学初心中修于一切地者。无学初尽智相应心修九地功德。问修何等种无学功德。答谓无学相似修。若退法者修九地软软功德。乃至如来地修上上功德。问无学初心何智。答或苦集比智。或苦比智。或集比智。生缘故作如是念。我生已尽。此非想非非想处。四阴生缘最后尽故。已说修无漏功德。有漏今当说。

  尽智心俱修  善有漏功德
  九地至一地  次第修亦减

  得阿罗汉果时。或修九地善有漏功德。乃至成一地。问何故九地乃至一地也。答谓生于欲界修九地有漏。若生第一有则修于一地。若生欲界得阿罗汉果。

  得尽智所修九地善根。若生初禅修八地。除欲界。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即修彼地善根。问何故于此处修三界善根。答一切缚解永苏息故。如三等缚解。如降伏烦恼力士众咸称善。如王登祚解脱灌顶一切皆献珍奇宝物。先虽得下地功德。以上地烦恼故智光不明。得阿罗汉果一切功德增修照明。修义择品当广说。问世尊说见智慧。为一为异耶。答。

  诸忍则非智  尽无生非见
  余一切圣慧  当知三种性

  诸忍则非智者。八无间等忍非智。不决定故。自品对治疑得缚故。决定义是智义故。复次忍者希望求。智者希望息。复次忍是见非智性智性。尽无生非见者。尽智无生智非见。息求故。中平故。背生死故。余一切圣慧当知三种性者。除忍及尽智无生智。余慧种能求故见决定故智。问何者是。答学八智及无学等见。

  若善有漏智  在意则是见
  烦恼见是智  此及余说慧

  善有漏意地智能求故见。有说。非一切意识相应善有漏智是见性。谓从不思量识身所起故非见(五识次生意识此非见也)。命终心非见。羸劣故。起作心非见。外向故。如是好谓初说(凡说得理者名如是说)烦恼见是智者。若见自性。谓身见等。从思量生故说见。亦说智决定故。此及余说慧者。此说若智若见及余未说者。谓意识相应无记。除五见诸余意地染污及一切五识相应。当知一切是慧。谓彼说未说者。若无记慧非见。不捷疾故。工巧慧虽捷疾而非见。求生所障故。染污前已说。五识相应慧非见。不分别故不捷疾故。一往故。问一一智几智缘。答。

  法智及比智  观察于九智
  因智及果智  境界于二智

  法智及比智观察于九智者。法智缘九智。除比智。比智亦缘九智。除法智。问何故不展转相缘。答下上境界故。法智缘下比智缘上。是故不展转相缘。如二人同止。一人观下一人观上地空异观故不相见面。若言不自缘如不自见面者不然。续观故。因智及果智境界于二智者。苦集智缘有漏。他心智及等智苦集谛所摄故。

  道智缘九智  解脱智无缘
  余一切境界  决定智所说

  道智缘九智者。道智缘九智。除等智余九。智缘道谛所摄故。解脱智无缘者。灭智不缘。智缘无为故。余一切境界决定智所说者。余四智。他心智等智尽智无生智缘十智。问如前说若欲界对治是法智。虽色无色界对治非一切亦非全。何等法智为色无色界对治。答。

  谓彼灭及道  法智之所行
  是三界对治  非欲界比智

  谓彼灭及道法智之所行是三界对治者。有修道灭法智道法智。是三界修道所断对治。彼于欲界极见过患。思惟欲界行灭及对治。得离三界欲。问何故非苦集法智。答下劣上胜故。非观劣能离胜处欲。灭道俱胜。是故观此灭三界欲。复次若缘欲界离色无色界者。是为异厌异不乐异解脱。此则不然。问颇比智离欲界也。答非欲界比智无比智。欲界对治自事未究竟故。如王降伏自界怨已然后伏他。法智亦如是。无有比智先灭色无色界后灭欲界也。又法智是极利智。尚灭不善。况无记也问神通几智性。答。

  神足天眼耳  是说一等智
  或六智宿命  五说他心智

  神足天眼耳是说一等智者。神足天眼天耳一等智。无漏智不以此行。神足者。种种示现。天耳通是天耳识相应慧。生死通是天眼识相应慧。神足余品当说。天耳方便思惟大声。彼方便渐增得色界四大所造清净天耳。随声远近一切悉闻。天眼方便思惟明相。彼方便渐增于眼周圆。得色界四大所造清净天眼。处于一方遍睹十方。一切悉见而非一时。或六智宿命者。尊者瞿沙说。六智非他心智。缘现在故。非灭智。缘无为故。非尽智无生智。非见性故。阿毗昙者说。一等智缘众生名姓等故。方便者。或于自身或于他身。于是处方便即于是处究竟。或复余也。声闻缘觉从前身起乃至究竟随其所欲。唯有如来随意自在。若前若后随所闻见皆悉忆念五说他心智者。五智知他心。谓法智知他法智品心心法自分境界故。比智亦如是。道智知他无漏心心法。等智知他世俗心心法。他心智五也。方便者。或从自身或从自心取其相貌。如是相身有如是相心。以是方便善根渐增。乃至知他心心法。是名成就于色方便及自心起至成就时。不缘色及自心。离于行缘知他心智根地。人度不知根度者。软不知中上根。谓乃至第四禅地软知下地软。无漏非余。有漏者知有漏不知无漏。地度者初禅不知二禅。人度者学人不知无学人。是故佛心心法非一切他心智境界一切他心智事境界自相境界心心法境界现在境界他境界。除见道是修道得故空无相不相应尽智无生智不摄离无碍道。问神通云何如说而生为异也。答或有说。如说而生。如世尊先说神足。是故前生。乃至后说生死智。是故后生。尊者瞿沙说。谓欲界处起神通如说而生。若色界则异此。修行者闻说色界天而不见。欲见故起天眼。见而不能往故起神足。往而不闻说故起天耳。虽闻而不知心云何往故起他心智。知他心而不自知先所从来故起宿命智。如是说者。神通无有次第正受。亦无超越正受。亦无顺正受。亦无逆正受。当知神通解脱道所摄。非无碍道。问力无所畏一一几智性。答。

  处非处智力  及第一无畏
  此是佛十智  余此中差别

  处非处智力及第一无畏此是佛十智者。处非处力及初无畏。此十智性普境界故。问余力无畏何智性也。答余此中差别。处非处力差别有余力。初无畏差别有余无畏。世尊观受化者希望故。建立多种。问何故世尊自说功德也。答为求佛道者修念佛三昧故。复次于等解脱现差别故。乐说辩才故。无尽无滞无缺。乃至降伏醉象等中有疑者不知谁力。为彼故显示自力故。复次为受化者说实功德。不过量故。离非大人法故。

  净业有爱果  不净果不爱
  此说为是处  异则说非处
  应当如是知  是处非处力

  净业有爱果不净不爱果此说为是处者。因果决定彼无障碍智。知此是彼决定因。谓净业有爱果不净业不爱果。犹如外种因果随类。异则说非处者。与是相违名非处。应当如是知是处非处力者。等起容受义。是处义也。与是相违名非处义也。不伏不屈故。无胜无动故。说力。

  彼十智自性  在于十一地
  决定说如来  谓阎浮提依

  彼十智自性者。如前说。普境界故。十智自性缘一切法。是十六行或离行。四念处三正受三根相应。在于十一地者。谓欲界四禅未来中间四无色。决定说如来者。说建立如来力。非声闻缘觉。以如来除二种无知故。谓染污不染污。是故佛智不为非智所屈。是无学及非学非无学非是学。声闻缘觉虽除染污。不除不染污。如来除二种疑。使处疑处非处疑。谓阎浮提依者。谓阎浮提身现在前非余。余方无佛出世故。阎浮提人利根易觉。是故佛阎浮提出世非余。

  第二力八智  于彼事业转
  及法受烦恼  余则如前说

  第二力八智者。自业智力八智。除灭智道智。无漏缘故。是故说八。行或离行。空无愿相应。问何缘。答于彼事业转及法受烦恼。彼事者是业果。身口业及思是业。法受者有四法受。有法受现世乐后世乐。如是比。烦恼者是业因。于此转缘此起。余则如前说者。余如处非处力说。

  诸禅及背舍  正受三摩提
  第三力回转  九智余如前

  诸禅及背舍正受三摩提第三力回转者。禅者四禅。背舍者八背舍。正受者。无想定灭尽定及四无色。三摩提者。空无相无愿。第三力者。于此禅背舍正受三摩提中转缘此起。问此力何性。答九智性。除灭智。及灭四行无相三昧无为缘故。余如前者。余如自业智力说。

  于上下诸根  第四力回转
  第五说解力  第六于界缘

  于上下诸根者。上者胜下者劣。根者主。第四力者。上下诸根力也。回转者缘也。谓缘三谛。从缘根方便起故说上下诸根力如他心智。第五说解力者。解者欲也。彼亦二种。有胜有劣。胜者善欲劣者恶欲。复次欲道及道果者胜。欲生死者劣此亦缘三谛。从欲方便起故说欲力。第六于界缘者。界者自性也。有二种如前说。

  于彼种种趣  第七力回转
  当知已说四  余皆如前说

  于彼种种趣第七力回转者。趣者道也。彼亦种种。向地狱乃至涅槃。彼缘趣及众具故名趣力。当知已说四余皆如前说者。已说根解界趣力。余因缘当知如禅背舍正受三昧说或有说。趣智力是十智性。

  知宿命有行  是说第八力
  谓禅有烦恼  余则如前说

  知宿命有行是说第八力者。宿命力于宿命所受若所行所受。种种悉知。彼所行者谓中阴。所受者谓本有。以本有有所受。若刹利若婆罗门。如是比悉知。是宿命力。说一智。谓宿命智有二种。谓曾得今得。上中下说三地。建立说四。软中上曾得今得说六地。曾得今得说八。下下至上上说九地。及下中上分别说十二。下下等曾得今得说十八地。下中上曾得今得说二十四地。下下等分别说三十六地。下下等曾得今得说七十二。此总说一宿命智。谓禅者。根本禅非眷属。非无色无神通所依三摩提故。四支五支所摄三摩提神通所依。唯禅非余。若依彼禅得宿命通。即知彼禅及下地。若依初禅得神通。知初禅及中间。同一地故。有烦恼者。前已说。是等智是故无无漏事是法念处。余则如前说者。如趣智力说。

  第九力当知  远离于所缘
  命终及受生  行于众生数

  第九力当知远离于所缘者。生死智力除缘。余如宿命智说。声闻不方便见千世界。方便者见二千世界。缘觉不方便见二千世界。方便见三千世界。佛不方便见三千世界。方便见无量无边亿百千三千世界。问何缘。答命终及受生行于众生数。彼缘色入。如所说随业受法如实智。当知彼说眷属。生死智此则内法。

  第十力十智  或六一切地
  示现力明通  余皆如前说

  第十力十智或六者。若说漏尽人所得为漏尽智者。彼说十智性。若以漏尽缘故为漏尽智者。彼说六智。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一切地者。漏尽智在十一地。摄受生故。示现力明通者。彼漏尽智说名示现。谓教诫示现。令彼欢喜不倾动故说力。永离无明故说明。通种性故说通。宿命智力生死智力是说通明力。非示现。问此非非学非无学耶。何故契经说。三明一向无学。答无学身中得故。导第一义明故。问六通何故三通建立明。非余耶。答三种愚对治故。彼初明灭前际愚。第二灭后际愚。第三灭真谛愚。导三解脱门故。六通中二通是示现非明。谓神足他心智。二是明非示现。谓宿命智及生死智。漏尽通俱有。天耳通俱无。余皆如前说者。余所未说者因缘如前说。已说力。无畏今当说。

  初则如初力  第二如第十
  余二如二七  是名无畏安

  初则如初力者。言我等正觉此初无畏。即处非处力。第二如第十者。言我诸漏已尽。此即漏尽力。余二如二七是名无畏安者。言我为诸弟子说障道法。彼言不障道者。无此畏也。此即自业智力。言我为诸弟子说道是贤圣出离。言不出离者。无此畏也。当知此即趣力。问世尊何故说此契经。答制善星及婆罗婆诽谤故说此契经。善星言。沙门瞿昙无过人法。为制彼故说前二无畏。婆罗婆言。沙门释种子法我悉知见。为制彼故说后二无畏。复次前二无畏是说自安。后二无畏是说安他。不屈伏义是无畏义。离恐怖故。问力无畏何差别。答有说。无差别。又说。智是力。智光普照是无畏。安住是力。勇猛是无畏。智无尽是力。辩无尽是无畏。如是等。复次一一力摄四无畏。一一无畏摄十力。此十四法。又三不共念处及大悲。是佛十八不共法。不共一切声闻缘觉故不共。念处及大悲是慧性。问无诤何地云何行何处现在前。何缘何等人起何等自性也。答。

  第四禅有垢  无诤三方依
  缘欲未生恼  依不动智慧

  第四禅者。无诤在第四禅非余。普境界故。于一切依最胜故。是有垢离圣行故。无诤者。烦恼相违故。三方依者。三方现在前非余。说力所起故。缘欲未生恼者。缘欲界未来烦恼。谓贪恚痴慢自相烦恼非总相。总相是普境界。是故得四念处舍根相应。依不动者。依离烦恼身得故三昧力故。唯不动法者所能起非余。智慧者。是智慧自性也。彼阿罗汉不行五因缘故。则能令彼不起烦恼。谓正威仪及正说分别应受不应受观察住处及观察人。正威仪者。于一方正身坐。若有人来即观其心。观察彼心何等威仪令不起结。若此威仪令彼不起。即时便住如是威仪。正说者。若有人来即观其心。若说而起彼结则不为说。不说而起则便为说。分别应受不应受者。他施众具即观察之。若受其施而起彼结。虽须不受。不受而起虽不须而受。观察住处者。若住此处而起彼结。虽众具丰足则便舍去。观察人者。先观察人然后入里。若舍若巷有起结者则便不入。云何于彼复作恶缘。为摄他故作是思惟。我于往昔烦恼身时。彼等于我起烦恼故受不爱果。况今离欲。当作方便令彼于我必不起恼。佛及波罗蜜诸声闻等。得无诤满而不数入(为令众生因恼得度故有时不入无诤三昧也)

  所谓妙愿智  远离彼境界
  于彼最后得  六智自在性

  所谓妙愿智远离境界者。妙愿智亦在第四禅。是有漏依。三方不动者所得。是智惠性缘一切法。普境界故。无色依者(上云无色依者此依是津腻义谓欲色界是无色界气分故名为依此释愿智因依果知无色界也)。观行差别如田夫。是故说四念处。如愿而知故说。愿智欲知而知是其义。于彼最后得者。若起彼智时。谓欲界善心次第初禅现在前。如是次第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逆次第乃至欲界善心。复顺次第乃至第四禅现在前。彼复于第四禅从软至中从中至增。于彼增上第四禅后起愿智。六智自在性者。此智六种自性。谓三无碍智除辞无碍。又无诤智后边智及妙愿智。此智三因缘故起。摄他故。摄教法故。觉世间安不安故。

  义辩漏无漏  在于一切地
  佛说为方便  余则如前说

  义辩漏无漏者。此辩十智性。以一切法第一义故。有说。六智性。除他心智苦集道智。以灭谛最第一义故。是故说行念处三昧缘。在于一切地者。此辩在十一地。自性得故。佛说为方便者。义辩以佛所说为方便。若先无佛说则无能起者。不知义故。余则如前说者。余所未说者。如愿智说。

  所谓为应辩  境界道及说
  因明论方便  或三余如前

  所谓为应辩境界道及说者。应辩缘道及言说。是故九智自性除灭智有十二行。因明论方便者。此辩不以因明论为方便。则无能起者。不知应不应故。是故说阿毗昙为方便。以因明论无如阿毗昙者。以智具足故。或三者。此辩三智性。谓辩及愿智最后智。有说。知一切法第一义。彼亦义辩。余如前者。余所未说者。如义辩说。

  法辩缘施设  在于五地中
  以数为方便  余如无诤说

  法辩缘施设者。法辩缘名分齐。在于五地中者。谓欲界及四禅。非上地。以无色界不缘名及下地。非分故。以数为方便者。法辩以数论为方便。余如无诤说者。余所未说者。如前无诤说。

  声明论方便  是则为辞辩
  境界于言说  二地余如前

  声明论方便是则为辞辩者。辞辩以声明论为方便。若先不习声明论。则不能起离种子故。境界于言说者。此辩缘言说。是故是身念处。二地者。欲界及初禅。非上地。离觉观故。余如前说者如法辩说。问辩云何。如说生耶为异耶。答有说。如说生。谓先于法起名巧便。知名未知义故次第起义辩。虽知义不知辞故次起辞辩。知辞辩已不能连注说故次起应辩。又说。先起义辩。知义不知名故次起法辩。知名不知辞故次起辞辩。知辞不能连注说故次起应辩。应辩如前说。又说。名随说转。是故先起辞辩后起法辩。义依名转。是故次起义辩。此三辩导应辩。问此辩云何。为一一得也。答不然。若得一则具四。如四圣种一时得。此亦如是。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七

定品第八

  已说智。定今当说。

  智依于诸定  安不动而转
  是故当思定  勤求见真实

  决定义名智。彼善心正性相续名定。建立义名依。依有二种。共起及次第缘。彼二说名依。依定而立故说依诸定智有八种。四法智四比智。安不动者。不动摇故说不动。转者取缘义。如灯依净油炷离风处光焰甚明。如是智依诸定离于乱风则不动而转。是故者说因缘也。定者智所依后当说。思者知见义。勤求者求欲时也。真实者不颠倒。谓四真谛。见者谓无间等。是说真实见。以不离定而起实智故。问有几种三昧。答。

  决定说四禅  及与无色定
  是中一一说  味净及无漏

  决定说四禅及与无色定者。谓决定智者。略说八种。三昧摄一切三昧。谓世尊知差别三昧正受。一切声闻缘觉不知其名。如修多罗广说。是中一一说味净及无漏者。一一三昧说三种。味净无漏。

  善有漏是净  无漏离炽然
  味则爱相应  最上无无漏

  善有漏是净者。若善有漏当知是净。问善有漏有垢云何说净耶。答烦恼相违故。烦恼不杂故。引导无漏故。无漏离炽然者。离烦恼炽然当知是无漏。彼虽永离烦恼。第一义净当知为差别故立名。味则爱相应者。若爱相应定者当知是味相应。问何故爱相应说禅。非余烦恼耶。答相似故。一向勋着缘是三昧。余烦恼无有着缘如彼爱者。复次已说爱当知已说余烦恼。是烦恼足故。最上无无漏者。彼总说故言一一三种。当知第一有唯二种无无漏。不捷疾故。有二边谓欲界及第一有。圣道离二边名为中道。离二有根本亦如是。若味相应著者名味正受。若不味著者名净正受。若无漏思惟五阴无常等行。当知是无漏正受。问净有几种。答。

  净者有四分  退分及住分
  胜进决定分  随顺诸功德

  退分者顺烦恼。住分者顺自地。胜分者顺上地。决定分者顺圣道。复次退分者若住彼则退。住分者若住彼不进亦不退。胜分者若住彼能胜进。决定分者。若住彼则能次第超升离生。复次退分者为烦恼所陵所杂。从禅次第烦恼现在前。烦恼次第禅现在前。住分者彼能厌下地粗等行。受自地寂静等行。胜分者能厌自地过。受上地功德。决定分者暖顶忍世间第一法。如禅无色亦如是。唯除暖等功德。问禅何等性。答。

  五支有觉观  亦复有三受
  种种及四心  是说为初禅

  五支者五支所成。分义是支义。如车有众分。众具义是支义。如王有将士。支者若异若即。若异者。如毗陀六支(四毗陀经一者亿力毗陀二者阿他毗陀三者耶训毗陀四者三摩毗陀毗陀者智也有六支所成一学二欲三想四辞五记六缘历也)。比丘五胜支(比丘五胜支所成一信二不谄三不病四精进五智)。若即者如十六支散八支圣道。彼支者。谓觉观喜乐一心正受时。先粗心法作想名为觉。粗心法相续随转名为观。正受时心悦名为喜。身心离恶故快乐名为乐。是猗息乐非受乐。于缘心心法不散名一心。有觉有观者。初禅有觉有观。问已说五支。何故别说有觉有观耶。答支者谓善。秽污亦有觉观故别说。亦复有三受者。彼有三受。谓三识身有乐根。意地有喜根。四识身有舍根。种种者。谓梵天有种种身。有胜有劣。以觉观力生故。有尊长眷属处。及四心者。彼有四心。眼识耳识身识意识。是说为初禅者。此诸法说初禅。胜一切烦恼故。正观一切境界故说禅。

  第二有四支  种种及二受
  第三说五支  此禅亦二受

  第二有四支者。内净喜乐一心。种种者。彼无种种身。觉观非分故。有种种心。谓根本有喜根。喜息已眷属舍根现在前。舍息已复入喜根。及二受者谓喜根及舍根。此诸法说第二禅。第三说五支者。谓念正知乐行舍(行舍此行如常行等行也此是行舍非根舍也)一心。念者。于缘不忘记。正知者。止举舍时分别知。乐者。于缘随顺受。行舍者。乐着乐故不受余求。一心者。于缘不散。此禅亦二受者。彼亦二受。乐根及舍根。此诸法说第三禅。

  离息入息出  第四有四枝
  枝者谓说善  随事如先说

  离息入息出第四有四枝者。第四禅无入息出息。彼正受身毛孔合四大极密故。四支者。不苦不乐行舍净念一心。不苦不乐者。已离苦乐故。行舍者。不求余事故。净念者。护善根故念。离八上烦恼故净。八上烦恼者。谓四根觉观出入息离内外乱故。乱义择品当广说。一心者。于缘心不散。问初禅二禅何故不立正智耶。答喜及觉观乱故不立支种。以是故亦不立念。又不立行舍。猗乐与行舍相违故(乐动舍沉静)。问第三禅何故不立不苦不乐耶。答随顺无明品故。明无明相违。以是义故第四禅不立正智。问味相应等三种禅悉成就支耶。答支者唯说善。当知善禅与支相应非秽污。问秽污无何等。答初禅无。离生喜乐烦恼相应故。第二禅无。内净烦恼浊乱故。第三禅无。念及正知烦恼乐所迷故。第四禅无。净念及行舍烦恼相违故。复次初禅二禅无。猗乐一向善故。三禅四禅亦无。行舍随事如先说者。若事彼禅先已说。余禅复说者非未曾事增益。如初禅二禅说喜乐。当知此二枝非四。如是一切地。问此禅支有几。答。

  禅支名十八  事则有十一
  无色无有支  禅眷属亦然

  禅支名十八者。禅支名有十八。初禅有五支。第三禅亦尔。第二禅四支。第四禅亦尔。支前已说。事则有十一者。初禅五支名五。事亦五。第二增内净。第三增行舍念乐正智。第四增不苦不乐。初禅支非二禅支作四句。初禅支非二禅支者谓觉观。第二非初者。谓内净。亦初亦第二者。谓喜乐一心。非初非第二者。除上说。如是乃至第四禅展转说。无色无有支禅眷属亦然者。四无色及禅眷属不立支。以苦行故。支所摄禅是乐行。是故说彼地为苦道。若彼立支者。应一切地名乐道。

  有觉亦有观  是说未来禅
  禅中间有观  明智之所说

  有觉亦有观是说未来禅者。未至依有觉有观。未至者。是初禅眷属。禅中间有观明智之所说者。禅中间有观而无觉。修行者转寂静故。问何故初禅二禅立中间依非上地耶。答彼升降可得故。初禅有觉有观第二禅无。彼中间有观无觉故别立依。上地无此升降故不立。

  未来或二种  谓离味相应
  禅中间三种  亦俱说一受

  未来或二种谓离味相应者。有说。禅未来二种性。净及无漏。非味相应。彼虽有连锁缚(以爱力令未来禅受梵天生生死相连由初禅爱琐除此则二取此则三)。彼无正受爱。不除受生爱无过如是说者有味相应。禅中间三种者。禅中间有三种性味相应净无漏亦有味相应如余地。亦俱说一受者。未来及中间俱有一受谓舍受。未来者有畏故无乐受。近欲界故。修行者有畏故乐受不起。事未究竟故。修行者向离欲而未得故乐受不起。忧随生故。欲界缚有余故。如人被缚有解有余犹生疑畏不起乐受。彼亦如是。寂静劣故。如未来禅中间亦如是。随其义说已说地。所起功德今当说。

  三摩提与通  无量一切处
  胜处及诸智  背舍于中起

  彼三摩提者。三三摩提。空无愿(无愿应言无实)无相。彼善心平正故说三摩提。彼空者二种。谓有漏无漏。若有漏者一切法缘。无漏者有漏缘。此复九种。谓内空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有为无为空无事空第一义空空空。内空者。谓内入空作无我思惟。外空内外空有为空无为空有为无为空亦如是。无事空者。谓无彼彼物。第一义空者。谓眼起时无所从来。灭时无所至。如是比说。空空者。谓有漏空于无漏空作空空思惟。无愿亦二种。谓有漏无漏。俱二种缘。随其义说。彼复五种。谓内等三种及有为无愿无愿无愿。有为无愿者。于有为法以有漏无漏无愿。作无常等行思惟。余如空说。无相者。无相有二种。谓有漏无漏。彼复四种。谓于内入数灭以有漏无漏作灭止妙出无相思惟如是外及内外无相亦无相。无相三摩提修多罗品当广说。重三昧杂品当广说。通者六通智品已说。问若修神通作证道(证者显现义也谓不失所作则所作显也)。彼成神通时为起耶不起耶。答若解脱是无记者。彼则起(出定名为起。若解脱是无记者。则出三昧也。若是善即三昧也)。若善者不起无量者。

  二无量无恚  最后说无贪
  第三说喜根  谓彼欲界依

  二无量无恚者。谓慈及悲。是无恚善根性。嗔恚对治故。是处恚者以慈对治。非处恚者以悲对治。复次为舍众生命起恚以慈对治。为楚罚众生起恚以悲对治。是故求功德者。能起无量非求过恶。彼乃至断善根所亦求功德。谓见本净业。求过恶者。乃至阿罗汉所亦求过恶。谓见本不净业。最后说无贪者。舍无量是无贪善根性。谓无贪非欲爱嗔恚对治者不然。何以故。不绝无恚故。问舍是贪欲对治。不净观亦贪欲对治。何贪以舍对治。何贪以不净观对治耶。答色贪以不净观对治。淫贪以舍对治。第三说喜根者。喜无量是喜根性。随生法是五阴性。相者。以安饶益是慈相。除不安是悲相。随喜是喜相。任放是舍相。谓彼欲界依者(依者身也)。欲界现在前非余。何以故。乐饶益转故。谓见欲界众生苦。欲令得乐饶益。以除苦故。色无色界无苦。复次嗔恚对治故。慈无量者嗔恚过对治。如所说慈修习多修习除嗔恚。悲除害。喜除不乐。舍除欲爱嗔恚。色无色界无此诸过。又欲界有三方。除郁单越。问无量正受何等思惟。答。

  乐苦喜众生  众生无余想
  随其所应转  无量众生缘

  于彼众生欲令得乐。如是思惟入慈正受。于苦众生叹言苦哉欲令脱苦。如是思惟入悲正受。欣彼众生如是思惟入喜正受。惟彼众生无有余想。如是思惟入舍正受。问慈力不能令苦众生得乐。何故非颠倒耶。答善故。安希望所起故。正思惟相应故。嗔恚相违故。众生缘者。缘欲界众生。如所说若思惟满一方成就住者。此说器及器中。以是义故当知无量是有漏众生缘故。周遍总缘一切众生。谓四生离此更无有余众生。离欲得方便得离欲得者离欲时得后方便现在前。问云何方便。答慈者从亲起。谓欲起慈心时于一切众生立为三品。谓亲怨中。亲复分别下中上品。先于上亲品起真实希望。谓父母及余尊重者。谓彼久习恶希望故饶益心不至。还复摄心作饶益想。如是上亲乃至上怨得平等住。是名成就慈心正受。悲喜亦如是。舍从中品起。如是广说。名者。缘无量众生故说无量。

  胜处说有八  前三色背舍
  及八一切处  无贪善根性

  此诸善根当知无贪性。贪对治故。是有漏意解思惟故。问此非无贪善根性。何以故说观说想故。如契经说。内色想外观色。如是广说。观者是慧。是故胜处是慧性(阿毗昙解脱处云胜知胜见见即慧也)。背舍亦说色观。色是初背舍。是故前三背舍是慧性。如是一切处说地普一想。是故一切处是想性。而说无贪性者不然。答此诸善根无贪性。慧想增故。彼说见及想如宿命念及胜色想。是故无过。如曾灭处随念智念增故。言彼忆念曾所更无量事。彼亦是智。如胜色想是慧性。以想增故说胜色想。复次想近故说是故说。想无过无贪慧想不相离。一依一行一缘一果一依果(依果此依亦是津腻义也津腻果凡三种一从遍因生二从自分因生三从报因余势生谓杀生得短寿也)。是故说一。当知说余。云何知无贪性。贪对治故。此善根当知贪对治。若是无痴性者。应说痴对治慧。虽一切烦恼对治。痴最近故非贪。若一切处是想自性者。非烦恼对治。不决定故。是故当知此善根是无贪性。

  若说彼眷属  是则五阴性
  此说三方依  境界欲界色

  若说彼眷属是则五阴性者。当知此诸善根及眷属是五阴性。此说三方依者。此诸善根于三方身起。除郁单越。亦非余。何以故。此诸善根贪欲对治故。非色无色界有贪欲。郁单越虽有贪欲。慧力劣故是故不能起此善根。欲界诸天虽有贪欲。以着乐故亦不能起此诸善根。境界欲界色者。此诸善根缘欲界色。初二背舍前四胜处。作青瘀等行于色入处转。不净行转故。余者净行转。是故得为身念处。问何故彼修行者于缘受净相耶。答为试不净故。为成不成耶。观不净者懈怠心生。欲令摄持故。又欲自观知所堪能。作是念。以不净观不起烦恼未足为奇。净观不起乃为奇特。又现善根有所堪能故。

  背舍中最后  心不相应行
  是说二界依  先从欲界起

  背舍中最后心不相应行者。想受灭背舍是心不相应行性。问一切心心法灭何故说想受灭耶。答以此二力故令修行者于二界极生疲劳。受力故于禅疲劳。想力故于无色疲劳。受想义如阴中说。是说二界依者。欲界色界身现在前非无色。何以故。非心故。欲色界有色。是故彼心心法灭。命根依色转。无色中无色。若彼正受时。心心法灭命根应断。无所依故。应死非正受是事不然。先从欲界起者。灭尽正受先从欲界起。于彼退生色界。复离彼欲而现在前。问何故色无色界得初起禅无色非灭尽正受耶。答禅以三事故起。谓因力业力法方便力。因力者。谓彼于禅曾已近起。业力者。谓已作受业长养(有四法受业已作而长养)法方便力者。如劫成败时。无色界二事起。因力及业力。无法方便力。以彼无成败故。灭尽正受从说力起。说者欲界。谓佛及波罗蜜声闻说。是故彼欲界身能初起非余。欲界一入正受不过七日。揣食身故。若过者出则融消。色界一入正受时经劫住。

  余则四阴性  说彼三界依
  或无色境界  及以无漏缘

  余则四阴性者。余功德谓四背舍二。一切处四阴性除色阴。彼无色故。说彼三界依者。此功德三界现在前。空处背舍空处一切处。初从欲色界起(为舍色故修空故初从色处起也)。或无色境界及以无漏缘者。空处一切处空处地四阴缘。识处一切处识处地四阴缘。空处背舍缘四无色。及彼因。彼灭一切比智品。识处背舍缘三无色。余如上说。无所有处背舍缘二无色。余如上说。非想非非想处背舍即缘彼地及彼因。彼灭一切比智品。已说善根自性。谓成就功德今当说。

  当知或有说  成就四无量
  或复成就三  减者则不然

  若生欲界离欲界欲。及生初禅二禅成就四无量。若生第三第四禅成就三无量。除喜。喜根性在二禅非上地故。减此者无有。

  或一乃至八  成就于背舍
  或四亦复八  成就于胜处

  或一乃至八成就于背舍者。或有成就一背舍。或有成就乃至八。成就一者。若生遍净天。于彼爱尽果实爱未尽。若生果实。于彼爱未尽。若生空处。于彼爱未尽。成就二者。若生欲界。及生初禅二禅。于彼爱尽遍净爱未尽。若生三禅四禅。色爱尽空处爱未尽。若生空处。空处爱尽识处爱未尽。若生识处。即彼爱未尽。成就三者。若生欲界及初禅二禅。遍净爱尽果实爱未尽。若生遍净及果实。空处爱尽上爱未尽。若生空处识处(无漏生上不失下故生识处成就空处背舍如是一切也)。识处爱尽上爱未尽。若生无所有处即彼爱未尽。成就四者若生欲界及初禅二禅。色爱尽空处爱未尽。若生三禅四禅。识处爱尽上爱未尽。若生空处识处无所有处。无所有处爱尽。若生非想非非想处。不得灭尽三昧。成就五者。若生欲界及初禅二禅。空处爱尽识处爱未尽。若生遍净天及果实。无所有处爱尽不得灭尽三昧。若生非想非非想处。得灭尽三昧。成就六者。若生欲界及初禅二禅。识处爱尽上爱未尽。若生遍净及果实。得灭尽三昧。成就七者。若生欲界及初禅二禅。无所有处爱尽不得灭尽三昧。成就八者。若生欲界及初禅二禅。得灭尽三昧。此是总说。若有漏背舍者。下地离欲未生上地则皆成就。若无漏者生上地亦成就。或四亦复八成就于胜处者。或有成就四胜处或八。成就四者。若生欲界及初禅二禅。于彼爱尽遍净爱未尽。若生遍净。于彼爱尽及生果实。成就八者。若生欲界及初禅二禅。遍净爱尽。

  或一亦复二  八九及与十
  当知彼修行  成就一切处

  或有成就一一切处。或二或八或九或十。成就一者。若生空处。即彼爱未尽及生识处。成就二者。若生空处。于彼爱尽。成就八者。若生欲色界。遍净爱尽果实爱未尽。成就九者。若生欲色界。果实爱尽空处爱未尽。成就十者。若生欲色界空处爱尽。已说成就。谓随地功德今当说。

  五通在四禅  根本非余地
  诸智如前说  三无量或六

  五通在四禅根本非余地者。四根本禅成就五通非余地。除漏尽通。何以故。摄受支三摩提故。诸智如前说者。如前智品说。随地所得。三无量或六者。除喜余无量在六地。未来中间根本四禅。或有不欲令在未来。或复说初禅二禅不起悲喜。根相违故。喜根者是自性受喜行转。悲者忧行转。是故彼不相应。如苦集忍智者不然。何以故。真实行转故。若言苦集忍智极厌而与喜根相应悲行亦如是者。彼说有过彼真实思惟故。欢喜生悲者意解思惟。是故有过。如是说者。导真实思惟故无过。悲虽非真实思惟。而能导真实思惟。是故无过(欣于除苦故悲与喜俱也)。问悲大悲何差别。答悲者无恚性。大悲者无痴性。复次悲者共声闻缘觉。大悲者不共。复次悲者能悲不能度。大悲者能悲能度。复次悲者缘苦苦众生。大悲者缘三苦众生。悲者缘身苦。大悲者缘身心苦。问何故名大悲。答度大苦众生故名大悲。大贾得故名大悲。摄受大聚众生故名大悲。大士入大崄难故名大悲。

  彼前四胜处  及与喜无量
  亦初二背舍  在于初二禅

  前四胜处及喜等初二背舍在初禅二禅中。非余也第三第四禅虽有初二背舍相似善根而不建立。是故亦有初四胜处相似善根。如修多罗说。慈极至遍净。悲极至空处。喜极至识处。舍极至无所有处。有说。此经以无量名说圣道。彼受化者以无量名入圣道故。复次彼对治觉支以无量名说。谓第三禅对治觉支以慈名说。如是乃至无所有处对治觉支以舍名说。复次以相似名说者。谓慈者乐行乐受乃至第三禅。悲者苦行空处呵责色转喜者欣悦行识处者悦识住。舍者舍行无所有处说舍。

  余有四胜处  及与一背舍
  亦八一切处  说在最上禅

  后四胜处净背舍前八一切处在第四禅。非余下地。亦有净背舍相似善根而不建立。不净所坏故。是故亦有后四胜处相似善根。说地正受及地一切处。彼地正受在欲界及四禅。地一切处在第四禅非余。何以故。离八事恼乱故。欲界色欲有二种(身欲心欲也)。对治彼故。初禅立二背舍四胜处。初禅色欲亦有二种故。二禅立二背舍。二禅无二种色欲故。三禅不立背舍。乐胜乐故。不能起此等善根。及一切处以彼背舍入胜处。以胜处入一切处。以初背舍入初二胜处。以第二背舍入第三第四胜处。以净背舍入后四胜处。以后四胜处复入一切处。

  余即名背舍  二一切亦然
  灭尽最在后  余无漏九地

  余即名背舍者。除空处九无阂道及命终心。余善尽说空处背舍。无阂道向第四禅命终心向生是故不立背舍。当知余无色亦如是。二一切亦然者。空处识处一切处亦即名说。问识处上何故不立一切处耶。答修行者先入背舍观而不能胜。然后入胜处而不能无边意解观。然后入一切处无边青意解观。如是黄赤白复如是。思惟此色何所依。观依地大种然后入无边地意解观。余大亦如是。彼复如是思惟。云何升进。谓觉知。即先入空处一切处。彼觉知何依观依意识。彼即入无边识处一切处。此依更无所依。是故上不立一切处。灭尽最在后者。灭尽正受第一有中摄。何以故。随顺灭心故。次第渐微故易灭。问灭尽定不应第一有摄。何以故。如所说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处想受灭成就住。答第一有摄。世尊以彼度诸正受及爱欲故说也。学者度正受住故说。无学者度爱欲故说。复次度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者。此说见道断。想受灭者。此说修道断。如是曾习未曾习共不共离欲得及方便得尽当知。以胜故。不共故。界地究竟故。二背舍说身作证识灭尽正受。及入定心是有漏随顺灭心故。出定心有漏无漏。彼正受方便得非离欲得。若退而更起者。得未曾得非已曾得。余无漏九地者。若余无漏功德。谓三三昧漏尽通在九地。谓四禅三无色未来中间。有漏三昧在十一地。谓此九及欲界亦第一有。

  三背舍当知  有漏及无漏
  定智通已说  其余悉有漏

  三背舍当知有漏及无漏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背舍。当知有漏亦无漏。定智通已说者。定前已说。诸智神通如智品说其余悉有漏者。余三通似工巧故。受色声自相故。无量者缘众生故。一切处胜处初三背舍得解思惟故。第一有正受不捷疾故。想受灭心相违故。皆悉有漏。问背舍胜处一切处何差别。答。

  谓彼性背舍  能胜所缘处
  无闇普周满  名如所度说

  不向故说背舍。胜彼处故说胜处。以胜处故世尊说胜处。虽非一切修行者能胜彼处。但于缘中烦恼不起亦名胜处。无边意解故说一切处。复次软善根说背舍。中者说胜处。上者说一切处。复次因说背舍。果说一切处因果说胜处。已说诸功德自性成就地有漏无漏。谓禅无色三种成就今当说。

  未离欲当知  成就味相应
  离下未至上  成就净诸定

  未离欲当知成就味相应者。若彼地未离欲。成就彼地味相应。离下未至上成就净诸定者。谓离欲界欲非梵天彼成就净初禅及初禅地余功德。凡夫人成就味相应及净。圣人成就三种。

  住上应当知  成就下无漏
  方便生功德  当知非离欲

  住上应当知成就下无漏者。圣人生梵天上。成就无漏初禅及余无漏三昧神通等诸功德。有漏诸功德生处缚。无漏不缚。是故离生处舍有漏功德非无漏。方便生功德当知非离欲者。已说离下地欲成就诸功德。当知得非现在。现在前者彼非离欲方便得者。谓天眼天耳智此无记性故。不入净无漏味相应。是故得彼三种禅时。不得作方便已乃现在前。六通二是无记。解脱道所摄故。余四是善。问此诸方便所得功德。何等断烦恼。何等不断烦恼耶。答。

  根本净初禅  是亦同一缚
  不能断烦恼  无量亦复然

  根本净初禅是亦同一缚不能断烦恼者。根本净初禅。自地烦恼一缚所缚故不能断烦恼。他地世俗道现在前时乃能舍离。如人被缚不能自解。彼亦如是。自地味所味故不能舍离。如人亲友虽劣不舍。彼亦如是。若诸烦恼根本禅对治者彼断得。若不断得彼非对治。是故无漏禅烦恼对治有漏者方便断。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无量亦复然者。无量不断烦恼。缘众生故。法相者断烦恼。复次解脱道摄故无阂道摄者断烦恼。复次缘现在故缘三世者断烦恼以须臾治故。世尊修多罗说。慈断嗔恚。须臾治者。诸结暂息如负债宽期。

  当知五背舍  及与八胜处
  亦十一切处  不能断烦恼

  空处识处一切处及非想非非想背舍。此法根本所摄不断烦恼如前说。想受灭背舍心相违故不断烦恼。色背舍胜处一切处亦不断烦恼。自相境界故。共相道断烦恼非自相。复次意解思惟故。真实思惟断烦恼非意解。复次假想思惟故。不假想思惟断烦恼。复次事境界故。非事思惟断烦恼。复次解脱道摄故。无阂道所摄断烦恼。二十三种正受八味相应八净七无漏。问此三昧一一几种因。答。

  所谓无漏定  一一七种因
  味相应因一  谓彼净亦然

  所谓无漏定一一七种因者。无漏初禅于无漏初禅相应共有自分因。于无漏三禅三无色定自分因。如是乃至无所有处。此则总说。初禅所摄道有六种。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脱。见到。时解脱。不时解脱。随信行道六种因。随法行道三种因。信解脱道四种因。见到道二种因。时解脱道亦二种因。不时解脱即不时解脱因。味相应因一者。味相应初禅味相应初禅因非余。初禅因不相似故非他地因。因果断故。彼味相应五种。见苦断乃至修道断。见苦断见苦断因。如是一切。谓彼净亦然者。净初禅净初禅因。非味相应非无漏。不相似故。非他地净因。自地系缚故。净初禅四种。退分住分胜分决定分。彼退分四种因。住分三昧。胜分二。决定分唯决定分非余。以劣故。当知余地亦如是。问一一次第生几种。答。

  无漏禅无色  逆顺超次第
  次第生六种  七八九与十

  无漏初禅次第生六种。自地净。及无漏第二第三禅亦如是。无漏无所有处次第生七。自地二上地一下地四。无漏第二禅次第生八。自地二下地二上地四。无漏识处次第生九。自地二上地三下地四。余无漏次第生十。比智品所摄。禅次第无色现在前非法智品所摄。法智品者下地依下地缘。是故次第无色不现在前。

  从六至十一  谓净次第生
  次生二至十  味相应非三

  从六至十一谓净次第生者。净非想非非想处次第生六种。自地味相应及净。下地四净及无漏非味相应。离欲故。净初禅次第生七。自地三上地四。净及无漏净无所有处次第生八。自地三上地一下地四。净第二禅次第生九。净识处次第生十。余十一此说方便得离欲得非生得。是故不说上下地味相应生得。净命终时次第生一切地味相应。问何等净初禅次第生圣道耶。答谓决定分。若异者不应建立四种。次生二至十味相应非三者。味相应初禅次第生二种。自地味相应及净。非无漏。烦恼相违故。非上地。未离欲故。非三者不生三。若说三者不然。第二禅味相应次第生四。自地二。除无漏。下地二味相应及生得净。谓第二禅爱畏故依。净初禅自护。如修多罗说。宁依初禅厌离俱思惟正受。不依第二禅劣思惟。第三禅生五。自地二第二禅二初禅一。味相应第四禅生六。空处七。识处八。无所有处九。非想非非想处十。自地二。无所有处二。下地味相应六。谓受生烦恼故。问一一缘几种。答。

  净与无漏禅  缘于一切地
  自地有漏法  味相处所缘

  净与无漏禅缘于一切地者。净及无漏禅缘一切地一切种。广境界故。彼无漏比智品缘八地。法智品缘一地。方便善根缘四谛。自地有漏法味相应所缘者。味相应初禅缘自地味相应及净非余。此义使品已广说。不缘无漏及他地。

  无色则不缘  下地有漏种
  谓根本善有  秽污如味禅

  无色则不缘下地有漏种谓根本善有者。无色根本净及无漏。不缘下地有漏法。离色相故。缘自地及上地故说非下。比智品缘下无漏故说非有漏种。以方便所摄无阂道缘下地故说根本(世俗道断结无碍下缘解脱上缘也)。味相应缘自地故说善有。秽污如味禅者。如味相应禅缘自地味相应。无色亦如是。

  谓色界有余  无量诸功德
  是则缘欲界  最胜之所说

  四无量等诸功德缘欲界前已说。除神通故说无量等诸功德。彼五神通缘欲色界。谓初禅者缘初禅及欲界非上地。余亦如是随其义说。净禅三种。一烦恼勋。二道勋。三不勋。烦恼勋者退分(有漏有烦恼气故名烦恼勋也)。道勋者道所勋。谓勋修。余者非勋。问彼何等禅能勋。答。

  若能勋诸禅  是依第四禅
  三地爱尽故  净居唯果实

  依第四禅勋初禅。何以故。离八事恼乱故。于一切依最胜故。有五种勋。软中上上中上上。此生五种净居。下地亦有五种勋。第三禅爱尽故。下地不生净居。彼所依或起不起勋(起不起是出定不出定也)方便者。以无漏第四禅流注具足正受。然后有漏次复无漏。于彼流注渐略。乃至无漏二刹那次第有漏二刹那现在前。此则有漏无漏勋禅方便成。若一刹那无漏一刹那有漏复一刹那无漏。是名勋禅成有十五心。五有漏心十无漏心。问何故勋禅。答。

  或有念正受  或畏诸烦恼
  或复乐受生  是各随义说

  勋禅有三因缘。念正受者。谓修行者爱念正受为现法乐住故。畏烦恼者。畏退故。乐受生者。乐生净居故。彼信解脱具三因缘正受。见到有二。不畏烦恼不退法故。时解脱亦二。不乐生背一切生故。不时解脱唯一。爱念正受不畏烦恼不退法故。不乐生背一切生故。勋禅五阴性。有漏及无漏缘四谛(以无漏散有漏如花散支提义言勋也)。如是广说。无漏心勋有漏心如花散支提。问已说三种正受彼云何得。答。

  离欲及受生  而得于净禅
  秽污退及生  无漏唯离欲

  离欲及受生而得于净禅者。净初禅二时得离欲界欲及上地没生梵天。问退时亦得。谓初禅离欲退得初禅退分善根。何故不说耶。答此中说一切净。先不得而得。退时退分善根虽先不得而得。余三种先成就(先失一得三今失三得一非先都无故非一切不得而得也)。是故不说。颇净初禅离欲得离欲舍退及受生亦如是耶。答有退分初禅。欲界离欲时得。梵天离欲时舍(梵天离欲时得胜分等故舍退分)。梵天离欲退时得。欲界离欲退时舍。上地没生梵天时得。梵天没生欲界时舍。乃至无所有处亦如是非想非非想离欲得非生。得无上地故。秽污退及生者。味相应初禅退时得。谓初禅离欲欲界及梵天缠退。生得者。谓上地没生欲界。及梵天如是。乃至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唯退得。无漏唯离欲者。无漏初禅离欲得。谓圣人离欲界欲。此说次第人。若依初禅超升离生亦得。乃至一切地亦如是。问此诸功德何等断烦恼。答。

  无漏除烦恼  及正受中间
  一切定中间  相应于舍根

  无漏除烦恼者。无漏根本初禅八地烦恼对治。乃至无所有处二地烦恼对治。及正受中间者。正受中间名方便道。谓断下地烦恼。乃至未离下地欲。不得根本正受。余非对治。一切定中间相应于舍根者。一切方便道舍根相应。未得故不生欢悦。问如所说上地无身识。若上地欲眼见耳闻身触时。彼云何见闻触耶。答梵世识现在前。问上地何故无此识耶。答前已说。上地觉观非分故无此三识身。上地欲见欲闻欲触。初禅识现在前则见闻触。非欲界非修果故。问何时成就。答。

  随识现在前  上地则成就
  舍则不成就  心力羸劣故

  乃至此识现在前。若眼识若耳识若身识。尔时成就。心羸劣不隐没无记故。是故刹那成就。从彼起已不随转。问已知善秽污正受得时及诸识成就。彼化心云何得一时得几心。答。

  受生及离欲  得是诸化心
  二三及与四  亦五一时得

  有二因缘得化心。受生及离欲。或顿得二三四五受生者。上地没生梵天。尔时得初禅果二心。一欲界。二初禅。若生二禅得三心。一欲界。二初禅。三即自地。生三禅得四心。下地三自地一。若生四禅得五心。下地四自地一。是说受生得。离欲者。离欲界欲得二心。如前说。初禅离欲得三心。二禅离欲得四心。三禅离欲得五心。是故说。或一刹那得化心而不断。欲界离欲时最后无阂道作四句。得而不断者。谓初禅地初禅果化心(离欲界欲时得初禅果化心此心为初禅结所缚故不断)。断而不得者。谓欲界第二第三第四禅果化心(三地化心是欲界法故为欲界烦恼缚离欲界欲缚断初禅未离欲故不得也)。亦得亦断者。谓欲界初禅果化心。不得不断者。谓余化心。乃至第三禅离欲随义说。于此十四化心。欲界四色界十。彼欲界化心化作欲界化。色界化心化作色界化。自分故。彼化八种。生欲界化欲界化。自身及他身如是。色界生色界亦如是。欲界化四入。色界化二入。何以故。不化根故。是故化无心一心一化或多。但一地也。住神足能令住。虽涅槃化随转。如尊者陀骠涅槃已化火烧身。尊者大迦葉全身久住。世尊化教化非分佛事竟故。般涅槃不留化。问为修慧化亦生慧耶。答亦生慧(退生得化心故是先离欲所得修惠也魔天化心是生慧也)。如魔化为佛身。魔天女化身诣佛所。若化人所食之食。若彼化主本欲自养身者。彼食现在。化主身中消也。若本不欲养身者。则彼食但聚在化人处也。问成就几种化心。答。

  或有二三四  五七及与九
  增三或亦五  如是成化心

  若生欲界欲爱尽。梵天爱未尽。及生梵天于彼爱未尽。是成就二。若生第二禅于彼爱未尽。是成就三。若生第三禅于彼爱未尽。是成就四。若生第四禅是成就五。若生欲界及梵天。梵天爱尽二禅爱未尽。是亦成就五。若生二禅二禅爱尽三禅爱未尽。是成就七。如是广说(应说九及增三五第四禅爱尽生第三禅生第二禅更增三生初禅更增五也)。问若欲界化初禅果。及初禅地化初禅果有何差别。答色界界胜故胜。又欲界第二禅果。色界初禅果欲界去胜(能至二禅故言去胜)色界界胜。一切化皆如是说(离欲得化心及方便得化心各有十四种上地下生时得先离欲所得十四种)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八上

修多罗品第九

  已说定。修多罗今当说。

  一切智所说  修多罗妙义
  我今当少说  修行宜善听

  知一切故说一切智。一切者。谓十二入。于彼自相共相一切悉知。所说者。一切智人亲自演说。妙义者。谓甚深性相微妙义也。此微妙义是修多罗说故言修多罗妙义。今者。谓此论。少说者。以牟尼所说无量无边故言少说。修多罗者。凡有五义。一曰出生。出生诸义故。二曰泉涌。义味无尽故。三曰显示。显示诸义故。四曰绳墨。辨诸邪正故。五曰结鬘。贯穿诸法故。如是五义。是修多罗义。虽义不在说而因说显现。故言说义。谓因说名转因名显义。善听者。宜一其心决定善听。问世尊说施戒修。彼一一有几种。答。

  惠施持净戒  是各有四种
  修禅则有二  说名为功德

  畏三种畏。欲方便令度三畏故。世尊略说此三种功德。彼畏贫穷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说施。畏恶道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说戒。畏生死畏者。方便令度是故说修。问何等为施性。答。

  无贪相应思  俱起同一果
  众具处所生  此则是施性

  无贪善根相应思。施物处所生。及随转身口业。是五阴施自性。以说色香味等具足故。言思愿等非施者不然。何以故。于物说施名世尊开发施主心故令思愿坚牢故。于物说施名即是施物处所生。问前说四种施。何等为施种。答。

  所谓自摄受  亦复摄受他
  或有二俱摄  或二俱不摄

  有自摄故施。有摄他故施。有摄自他故施。有报恩故不为摄自他施(谓阿罗汉供养佛为报恩故不为自他)。彼自摄者。

  若未离欲者  供养于支提
  及凡夫离欲  是名自安施

  圣人未离欲。及凡夫离欲。供养支提。则自摄施。以施受欲界报故。谓未离欲者生欲界故。凡夫虽离欲生色无色界。后还受欲界后报及不定报。是名自摄不摄他。何以故。支提非众生故。

  离欲非凡夫  除其现法果
  施与诸众生  是名为摄他

  若阿罗汉。若阿那含。除起现法果施。若余施为众生者。是名摄他非自摄。阿罗汉生非分故。阿那含虽受生在色无色界。而不受施果。以因果断故建立界。

  未离欲界欲  已离欲凡夫
  施与诸众生  当知二俱摄

  谓圣人未离欲。及离欲凡夫施与众生。当知二俱摄。

  离欲非凡夫  除其现法果
  供养于支提  是则俱不摄

  若阿罗汉。若阿那含。除起现法果施而供养支提。此非自摄亦非摄他。阿罗汉无生故。阿那含虽有生而欲界非分故不自摄。支提非众生故不摄他。彼忆念本恩。为报恩故佛虽般涅槃犹供养支提。复次。

  或有为摄他  供养于支提
  无量众见闻  皆生随喜心

  或供养支提亦为摄他。以幢幡花盖烧香散花供养支提。令无量众生见者随喜生天解脱因。是故世尊修多罗说。于未曾立处建立支提能生梵福。以摄无量众生故名梵福。问齐何当言梵福。答有说。除近佛地菩萨。诸余一切众生能生大富大力等增上果业。是梵福量。复有说者。世界成时一切众生。器世界生。此能生器世界业。是名梵福量。又复此施。

  谓彼希望等  七种施非上
  第八庄严心  是名最胜施

  世尊说八种施。谓希望施。怖畏施。反报施。期报施。家法施。生天施。求名施。为庄严心为调伏心为顺修行为得最上义故施。希望施者。选择福田欲求多果故施来求者。施来求者施是旧阿毗昙说希望施。怖畏施者。方于亡失施故施。谓见有失想宁施不失。反报施者。曾得彼利云何不报。期报施者。若施于彼期彼还报。家法施者。习先人施非自信施。生天施者。求生天故施。求名施者。为称誉故施。此七种施。慧所鄙故非上。不求生死乐施是名庄严心施。此道方便施故于财施中最为第一。是名上施。已说施。施果今当说。

  寿色力安乐  辩才等五种
  施报百千等  施主之所获

  布施如上说。五种如世尊施五德修多罗中说。食已寿非不食。是故施寿。乃至辩才亦复如是。相似因生相似果。谓得长寿乃至辩才报。如种外种随类收实。此亦如是。寿者。谓人天非恶趣。此以持因故说施寿。如说。离杀生修习多修习得长寿。此以招引因故说。譬如二种母。生母及养母。离杀生者如生母。施食者如养母。施畜生五种报得百倍福。谓和合者得。如是广说。见道中虽不食而能受施。已说施及果。谓即施即果今当说。

  慈无诤灭定  见道及无学
  从彼正受起  施者得即果

  慈心无诤三昧。灭尽三昧。见道阿罗汉果从此起已。若有施者得即果。何以故。于无量众生以安饶益相。是慈以慈熏身故。从此起已施者得即果。无诤三昧令无量众生烦恼不起。以广摄功德熏身故。从此起已施者得即果。灭尽三昧以广功德熏身故。似涅槃故。从此起已施者得即果。见道所断结永尽。以圣道熏身故。从此起已施者得即果。修道断结永尽心得自在住阿罗汉果。从此起已施者得即果。已说即果大果今当说。

  父母若病人  及与说法师
  近佛诸菩萨  施者得大果

  施此五种人得大果。何以故。父母长育生身恩故施者得大果。病者无所依怙增悲心故施者得大果。说法者增长法身故示人善恶故施者得大果。近佛地者积集功德广摄众生故施者得大果。问为思愿胜令施清净。为福田胜耶。若思愿胜者。何故世尊赞叹福田。若福田胜者。何故施一福田而果不得等耶。答思愿胜故施清净。福田因力故。是故先说思愿及眷属名布施福。以淳净心离身财求随智慧行。如是施者则获大果。若异者彼求名称施胜福田。非大人施。若以田力生罪福者。不成田力等。应得无间业而不得故。当知思愿力也。功德福田能起胜思愿。是故世尊赞叹福田。问已知长养生身施。长养法身施复云何。答。

  善说诸经法  远离诸颠倒
  不谤于牟尼  是说为法施

  于修多罗毗尼阿毗昙。真实分别不著名利广摄众生。是名法施。彼虽无想着而颠倒说。诽谤如来真实因缘。而作异想。当知此则乱心因缘。虽说不颠倒而心染着。如彼商人。是故偈说。不知牟尼说。如刀火及毒。于此善分别犹如食甘露。复次三种颠倒。谓法颠倒。人颠倒。时颠倒。法颠倒者。如有说。修习净想断贪欲。人颠倒者。谓贪欲者而为说慈。时颠倒者。人根未熟为说真谛。如是比与此相违名不颠倒说法。已说法施。无畏施今当说。

  以离等受说  安慰诸恐惧
  是名无畏施  能坏贫穷怖

  若见众生今世后世及俱恐怖。以离受戒。说慈心安慰言。众生勿怖。我当为汝所作。令得无畏。是名无畏施。彼恐怖如贫穷。与彼真实对治名无畏施已。说无畏施。大施今当说。

  普于群生类  等受戒律仪
  功德流增广  是则为大施

  世尊说五戒为大施。摄无边众生故。起无边乐故。财施者。不能摄一切众生。唯受戒则能。已受持五戒已。于一切众生尽形寿。念念中得十二种未曾得律仪(三善根二起身口作无作)。彼戒流注相续不断。问已知四种施。前四种戒云何。答。

  欲界及禅生  无漏戒律仪
  断律仪从二  是说律仪种

  四种律仪。谓别解脱律仪。禅律仪。无漏律仪。断律仪。别解脱律仪者。谓七众所受戒。禅律仪者。谓有漏随生戒。无漏律仪者。谓学无学戒。断律仪者。谓离欲界欲九无阂道随生戒。若有漏是禅戒。若无漏是无漏戒。此律仪。业品已说。已说四种戒。谓余四今当说。

  或以希望受  或以恐怖持
  有顺菩提支  及与清净戒

  有四种戒。所谓希望戒。恐怖戒。顺觉支戒。清净戒。希望戒者。谓求生天及余处故持戒。恐怖戒者。畏自责畏他责畏罚畏恶趣畏不活畏恶名故持戒。顺觉支戒者。为庄严心故为方便众具故求最胜义故持戒。清净戒者。谓无漏戒。离垢故。问云何净持戒。答。

  根本眷属净  不为觉所坏
  摄受于正念  随顺般涅槃

  有五因缘。戒清净。所谓根本净。眷属净。不为觉所坏。摄受正念。正向解脱。根本净者。离越根本业道。眷属净者。离杀生等方便。不为觉所坏者。离欲恚害三觉恼乱。摄受正念者。摄受佛法僧念。以是故亦离诸无记心。正向解脱者。为解脱持戒。不为身财及余所作。是故亦说随顺觉支。此五因缘。戒清净。世尊说得大果。离一切恼乱故。问已知一切正行所依戒如天德瓶。云何二种修。答。

  禅无色无量  得修及习修
  不净安般念  二修义亦然

  此诸禅等功德熏心。如熏衣如花熏麻如融金。是故如是说。如熏衣修。如熏麻修。如融金修。现在者习修。未来者得修。现在者用故。未来者起故。现在者作所作。未来者当作。现在者生故。未来者得故。现在者现前分。未来者成就分。禅无色无量。定品已广说。不净观者无贪性。贪对治故。又对治四种贪故复说四种。谓断威仪贪故修死尸观。断色贪故修青瘀等观。断触贪故去皮肉修骨琐观。断处所贪故修骨节分离观。此不净观复有四种。谓退分住分胜分决定分。退分者。住彼则退。住分者。住彼不进不退。胜分者。住彼必升进。决定分者。住彼顺圣道。界者欲色界。地者十地。欲界禅中间根本四禅及四眷属。依者欲界行者非行。缘者缘欲界。念处者身念处。智者等智。非三昧受生故三根相应堕三世。过去者缘过去。现在者缘现在。未来者若生法缘未来。若不生法缘三世。是善缘无记。是非学非无学缘非学非无学。是修道断缘修道断。当言缘义。问为方便得离欲得。答亦方便得亦离欲得。若离欲界欲得初禅。乃至离三禅欲得第四禅。后方便现在前。问不净观云何方便。答彼修不净观者。至冢间极善取彼相。取已还至坐处洗足安坐。柔软其身心离诸盖。取彼外缘以方己身。系心在足骨胫骨[跳-兆+專]骨髀骨臗骨膫骨脊骨胁骨手骨臂骨肩骨颈骨颐骨牙骨齿骨髑髅骨。若系心眉间。若乐略观者。先从身念处度。若乐广观者。从眉间观髑髅乃至足骨。从此一座一房一堂一僧伽蓝一村一乡一国。若但从想起者。非有是处。若周遍大地至眼光者。能观彼处白骨充满。若复略者。次第还至眉间系心眉间。是名不净观成。或有不净观。缘少非自在少。作四句。缘少非自在少者。谓于自身数数入不净观。自在少非缘少者。谓周满四海大地不净一时观察不能数数入不净观。缘少亦自在少者。谓一时观察自身不净而不能数数入不净观。非缘少亦非自在少者。周满四海大地不净亦能数数入不净观。复次不净观。缘无量非自在无量。作四句。缘无量非自在无量者。谓周满四海大地不清净而不能数数入不净观。自在无量非缘无量者。谓于自身数数入不净观。缘无量亦自在无量者。谓周满四海大地不净亦能数数入不净观。非缘无量亦非自在无量者。谓于自身不能数数入不净观。已说不净观。安般念今当说。安那者持来。般那者持去。亦名阿湿波裟婆湿波裟。念者忆念。于安那般那审谛系念心不虚妄。修习彼念故说修。安般念是慧性。于彼品念增故说安般念。如念处如念宿命。初起者。于母胎中脐处所业生风起。或向下或向上。向下者。造下身分身诸毛孔。向上者。造上身分身诸毛孔毛孔成已出息最初。乃至命终出息最后。正受亦尔。谓出初入定入初出定。六因缘得六种安般念。所谓数随止观还净。数者。修行者巧便系念数出入息。无一出入息而不觉知。若心乱者。或时减数。或时增数。或时乱数。减数者以二为一。增数者以一为二。乱数者出作入想入作出想。心不乱者名为等数。五出息五入息。此名十数。若修行者数时于十中间心乱者。还从一数起。若十数满已。若乱不乱。要还从一起。畏心散故不过十。畏心聚故不减十。于上无未曾数故。随者。出入息去无所行。而随为长为短耶。为遍身耶。为在一处耶。入为远为近。齐何转还耶。止者。随心所乐于身一分。系心令住而观察之。彼息于身为益为损为冷为暖。如是等。观者。修习极修习。如忆自己名。随其所欲而现在前。还者。若依欲觉者少行依出离觉者勤行。净者。净诸盖。彼修行者于出入息作一想。观身如竹筒。观息如穿珠。出入息不动。于身不发身识。是名安般念成。有说。亦起身识但不伤于身。又修行者于出入息以极微坏。是名身观。受出入息是名受即观。彼受是名受观。识出入息是名识即观。彼识是名识观。想出入息是名想即观。彼想是名想观(谓极微坏色色尽灭尽然后以喜及想识起令现前便即观彼三以为三念处方便种子)。非入息未灭而有出息生。非出息未灭而有入息生。是名因安般无常行度。入息逼迫故出息灭。是名苦行度。此名得方便无愿解脱门种子。出入息生住灭不自在。是名因出入息无我行度观。出入息离常等因彼故空行度。是名得方便空解脱门种子。于出入息生厌心向涅槃。是名得方便无相解脱门种子。依彼软三三昧中依中增。如是次第暖法乃至尽智无生智。问世尊说界。此云何。答。

  二十说欲界  色界或十六
  无色界有四  处所次第说

  二十说欲界者。谓八大地狱畜生饿鬼四天下六欲天。此二十说欲界。此诸众生以欲受身众具及第二。是故说欲界。色界或十六者。谓梵身梵富楼少光无量光光音少净无量净遍净无阴福生果实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此十六处说色界。有欲令十七如前十六及大梵。彼众生受色身。非众具非第二。是故说色界。无色界有四者。谓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处众生不受色身。离色欲故名无色界。问云何立三界。为爱断故。为处所故。若爱断者应有九。谓欲界爱断欲界。如是初禅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若处所故立者。应有四十。如前说。答总爱断故说。谓欲界爱断欲界。如是色界爱断无色界爱断无色界。欲界不定故一使。色无色界定故不一使。问云何建立界。答处所次第说。有说。从下次第上。谓最下无择地狱。次大热地狱。如是次第乃至色究竟。色究竟上复有无择地狱。次第乃至色究竟。若离一欲界欲。则离一切欲界欲若得初禅神足。能到一欲界及一梵世。复有欲令周遍傍立界。问世尊说七识住。此云何。答。

  善趣在欲界  及色界三地
  无色三亦然  是说为识住

  欲界善趣。谓天及人。色界前三地。无色前三地。此七地说识住。有色众生者成就色身。种种身者种种形。种种想者苦乐不苦不乐想。是名初识住。复次种种身者如前说。一想者染污想。彼梵身天初生作是念。我从大梵天生。大梵天作是念。我能生彼尊卑处所故及觉观识身故。梵天有种种身。是名第二识住。一身者色身形处量等。种种想者乐及不苦不乐想。根本喜疲厌眷属舍根现在前。舍疲厌已喜复现在前。是名第三识住。一身一想者。一身如前说。一想者乐。是名第四识住。无色众生者不成就色身。离色欲故。度一切色想者。行离色故说。以色想眼识相应故。若离初禅欲度欲爱行。离第四禅欲度行色行。以是义故。说灭有对想。五识身相应故。不念种种想者。彼种种想。谓第四禅地普散以缘种种入故。若染污者缘十入。不染污者缘十二入。离欲扰乱故说。不念无量者。无量行故方便思惟空入。空正受故说空处入。空处入成就者。得成就彼地四阴。是名第五识住。方便思惟识入识处。是名第六识住。无量行非分故说无所有处。是名第七识住。问何以故。立七识住。答若识于彼乐住故说识住。恶道苦逼迫故识不乐住。净居天向涅槃故识不乐住。无想众生无心故。余第四禅或求无色或求净居或求无想故识不乐住。第一有不捷疾故识不乐住。复次若彼有坏识法故不立识住。恶道者苦根坏故。第四禅无想三昧坏故。第一有灭尽三昧坏故不立识住。问九众生居云何。答。

  第一有无想  是说众生居
  谓有漏四阴  是说四识住

  第一有无想是说众生居者。前说七识住及无想天第一有是说九众生居。问恶道何故不说众生居耶。答乐住非分故多苦故不乐住。净居天疾向涅槃故不乐住。余第四禅如前说。问四识住云何。答谓有漏四阴是说四识住。除识阴余有漏四阴说识住。有说。众生数阴说识住者不然。何以故。依行缘相应分义故名为住(依者识所依缘者能缘非所缘分者胡音云何婆他耶义云流注谓受生胎分相续过去未来虽非众生数亦有此五义故得为识住乎)。无漏法亦说。识住者不然。何以故。坏染污识故不立识住。识阴非识住。二非分故。先后不俱故。不顾自性故。自分识住自分阴。谓欲界住欲界如是比。不异界不异地不异身。问何故自分阴说识住非不自分。答以自分阴摄识故。问不自分心阴及非心阴云何名识住(他界心住时名非自分心阴无心法住时名非心阴)。答得相故。彼亦识住相成就。若彼自分识生者。彼则随转。彼有住识义。中间因缘碍故识不生非识住非分。问世尊说缘起。彼有何相。答。

  烦恼及业事  彼随次第生
  当知是有支  众生一切生

  三分缘起支。谓烦恼业事。此烦恼业及事。于彼彼生次第起名缘起支。当知是缘起支。

  此诸分建立  谓众生受生
  过二及未生  中间说于八

  此诸分建立。谓众生受生者。于此三分缘起说十二支。问此云何。答过二及未生中间说于八。彼过去生时诸烦恼分说无明。过去生时业说行。现在相续说识。彼相续已六入分未满说名色。诸根满分说六入。未能分别苦乐不苦不乐根尘识合说触。分别苦乐分齐而未能分别。烦恼分齐说受。乐受于可爱不可爱。若离若合愚爱生说爱。现在广生烦恼说取。更生后有说有。现在有种未来阴生说生。未来阴熟说老。未来阴舍说死。

  三有支烦恼  二业事则七
  七名前有支  五则说后分

  三有支烦恼二业事则七者。谓无明爱及取三有支。是烦恼行。及有二支是业余支说事。七名前有支五则说后分者。当知从无明至受七支。是名前缘起。余五支说后缘起。

  前支五说果  余二则为因
  后支三说因  余二则为果

  前缘起从识乃至受是果。无明行是因。后缘起前三支说因。后二支说果。问有支前后得展转合耶。答得。此云何。

  前痴后爱取  行有合亦然
  名色入触受  是说同老死
  谓初受身识  是则未来生

  问已知有支。前后展转相摄。彼云何起。答。

  烦恼起烦业  彼业转生事
  事亦生于事  亦复生烦恼

  缘烦恼生烦恼者。谓缘爱生取。缘烦恼生业者。谓缘取生有。缘业生事者。谓缘有生生。缘事生事者。谓缘生生老死。缘事复生烦恼者前说名色六入触受即是后支老死。以是故说缘受生爱。亦说缘老死无明。是名为无始有轮。问有四种缘起。何等为四。答。

  谓彼相续转  刹那与连缚
  及前谓分段  此则说缘起

  相续转者是无始义。因果展转相缚故说缘起轮犹如满月始不可知。是故修多罗说。有爱本际不可知。应说无不应说不可知自有。有而不可知者不然。何以故。无言说因故。言说无者。若有问言。何故无则不容言说因说言不可知者。若问何故不可知。则答言无何等如满月轮始不可知。如是因缘相续缘起。满月轮始不可知。是故言不可知。一刹那顷一切有支现在前故说刹那。如识身论说于庄严事。无知故起贪。无知者是无明。贪者是行。于事知者是识识共起四阴是名色。名色建立诸根是六入。六入所著是触。触随觉是受。受所喜乐是爱。爱俱生缠是取。受当来生业是有。未来阴起是生。阴熟故是老。舍阴是死。展转相缚故说连缚因缘。根本展转久远义。非唯十二支说缘起。若生若所生一切有为法说缘起。尊者富那耶舍说。或缘起非已缘起者。谓未来法。已缘起非缘起者。谓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五阴。缘起已缘起者。除过去现在阿罗汉命终五阴。诸余过去现在法。非缘起非已缘起者。谓无为法。分段间可得故说分段。彼过去生时烦恼。分说无明余如前说。问世尊说生及趣。为生摄趣为趣摄生耶。答。

  生摄一切趣  非趣摄于生
  谓生中阴增  当知非趣摄

  生摄趣非趣摄生。问何故。答谓生中阴增。中阴者。生所摄非趣摄。以到故说趣。中阴者。是去非到。是故非趣。生者谓四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欲界具四生。色无色界一切化生。地狱化生。畜生四种。饿鬼化生。亦有胎生。人四种天化生。化生最广。以全二趣三趣少分故此亦最胜。问若最胜世尊何故不化生耶。答时不俱故。若有化生时则无佛出。佛出世时则无化生人。复次一切胜故。世尊一切胜所生种性于一切众生最胜。说法信受故。及断种性贡高慢故。趣者五趣。谓地狱畜生饿鬼人天。不可乐故说地狱。身横行故说畜生。从他希求故说饿鬼。意寂静故说人。光明故说天。有欲令阿修罗与天同趣。是故说言。汝先是天。问若然者何故不见谛耶。答谄曲所覆故。有说。是大力饿鬼。天趣不说故。问若尔者。释天云何与相习近耶。答贪色故。负多究槃荼勒叉。亦饿鬼趣摄紧那罗毗舍遮醯鲁娑迦阇罗颇求罗。畜生趣摄。问世尊说六界。此云何。答。

  所谓四大种  及诸有漏识
  亦色中间相  此界说生本

  所谓四大种及诸有漏识亦色中间相者。四大五识身及有漏意识亦色中间。谓眼所受是空界数。是名六界。问已说十八界。何故别说六界耶。答此界说生本。此界说士夫数建立生根本故。是故无漏法不立六界中。四大如界品说。问谛有何相。答。

  谓性果诸行  有漏是说苦
  因性则为集  灭谛众苦尽

  谓性果诸行有漏是说苦者。一切有漏行有因及缚性故说苦。因性则为集者。此有漏行是因性者说集谛。是故苦集是一物。因果故立二谛。灭谛众苦尽者。一切有漏法究竟寂灭。是说灭谛。

  若无漏诸行  是说为道谛
  此二因缘故  粗细次第现

  若无漏诸行是说为道谛者。一切无漏行说道谛。有相违故。问何故说名谛。答此二因缘故。有二因缘说谛。谓自性不虚及见。彼得不颠倒觉。虚空非数缘灭虽自性不虚。无记故无漏故不说谛。若法是苦。苦因离苦。苦对治故彼立谛。彼无漏故非苦非苦因。无记故非离苦。无为故非苦对治。是故说四谛病。病因无病药亦如是说。问圣谛有何义。答圣于此诸谛起真实觉及显示他故说圣谛。此逼迫相说苦。生相说集。寂止相说灭。出离相说道。问应前因后果。何故世尊前说果耶。答粗细次第现。虽如是。以随顺无间等故前说果苦粗故先无间等。如是比。灭虽微非道先施设说谛求灭粗非道。复次易度义故。从粗次第立粗者。欲界苦彼先无间等。后色无色界苦。色界苦虽粗。非无色界定故不定故是一无间等。问真谛无间等云何。为自相为共相耶。答谛故自相。阴故共相。问世尊说四沙门果为几事。答。

  圣果事有六  最胜在九地
  第三在六地  二种依未来

  圣果事有六者。六事说沙门果。谓无漏五阴及数灭。圣道说沙门。彼是此果。沙门果择品当广说。问此果何地摄。答最上在九地。阿罗汉果九地摄。谓未来中间根本四禅及三无色。第三在六地者。阿那含果六地摄。除无色。二果依未来者。须陀洹斯陀含果依未来。未离欲故。问道有何相。答。

  随信行行法  离烦恼迟相
  随法行行法  离烦恼速相

  随信行行法离烦恼迟想者。随信行所行无漏法。软根品所摄故当知是迟。若随信行所受当知信解脱时解脱。亦受同软根故。随法行行法。离烦恼速相者。随法行所行无漏法。利根品所摄。当知是速道。若随法行所。受当知见到不时解脱。亦受同利根故。

  根本禅地中  当知是乐道
  减及难得故  当知是说苦

  根本禅地中。当知是乐道者。谓根本四禅地软根法及利根法说乐道。止观等故。彼地道乐行。减及难得故。当知是说苦者。依余地道说苦道。以减故。谓未来中间止道减。无色定观道减。是以方便难得故说苦。非圣道是苦受性。亦非苦受相应。虽苦尽道亦无量分别。此地及根建立故说四。彼根本禅地。若利根说乐道及速道。若钝根说乐道及非速道。余地道。若利根说苦道及速道。若钝根说苦道及非速道。正升进故说道。正向解脱故说道。问云何不坏净。答。

  佛及声闻法  解脱亦余因
  清净无垢信  圣戒谓决定

  佛及声闻法解脱亦余因清净无垢信者。若于佛所得无学法起无漏信。是名于佛不坏净。若于僧所行学无学法起无漏信。是名于僧不坏净。若于涅槃起无漏信。除前所说法。谓于余苦集谛及菩萨无漏功德辟支佛无漏功德起无漏信。是名不坏缘法不坏净(别缘法宝故定不坏缘也)。若于佛法辟支佛法声闻法起无漏信。是名坏缘法不坏净(杂缘三宝故曰坏缘也)。圣戒者无漏戒。是四大净(信是心净戒是四大净也)。问何故无漏说不坏净。答谓决定故。真实智俱生无漏信。戒决定有漏信。为不信所坏。有漏戒为恶戒所坏。无漏者经生不坏。是以决定故无漏立不坏净。此义择品当广说。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八下

修多罗品第九之余

  问修定有何相。答。

  初禅若有善  说名现法乐
  谓得生死智  是说名知见

  初禅若有善说名现法乐者。净无漏初禅现法安乐住。是名修定得现法乐。当知第四禅亦如是。初禅亦说后世乐住。然不一切。若退若生上地若般涅槃。后世乐不定故世尊说现法现法安乐住。谓得生死智是说名知见者。生死智通是名修定得。知见如力处说尽当知。

  当知分别慧  方便生功德
  金刚喻四禅  是名为漏尽

  当知分别慧方便生功德者。若方便生诸功德。从善法欲闻思修三界善及无漏。是一切说名修定得分别慧。金刚喻四禅是名为漏尽者。金刚喻定名最后学心相应。依第四禅。是名修定得漏尽。此世尊自已说第四禅一切菩萨无所有处爱尽。依第四禅超升离生乃至漏尽。问如意足何等自性。答。

  善有为诸法  方便之所起
  佛说如意足  是亦说正断

  善有为诸法方便之所起佛说如意足者。前所说方便所生功德。彼一切如意器故说如意足。自心自在起种种功德故说如意。彼如意足故说如意足。足支俱同一义。问何者是。答谓三昧。彼复四种增上分别。若欲增上起三昧名欲定。精进心慧增上起三昧亦如是。彼先欲故欲增上。欲生已求成故精进增上。精进方便已随顺求故心增上。于欲精进心正向如意足究竟故慧增上。若无慧者余则失。问何等为如意。何等为足。答定为如意。欲等为足。虽有受等诸法生。但取此生定故说此为足。此义杂品当广说。是亦说正断者。即此诸功德说正断。以正智火烧诸烦恼草故说正烧。此亦断诸烦恼故说正断。复次灭烦恼最胜故说正胜。彼过恶功德舍离长养。若防若增堪能故说正断。彼复四种。事分别故。如一刹那灯作四事。谓烧炷油尽器热破闇。如是一刹那精进现在前。作四事已生恶法等。如修多罗广说。息烦恼种道根断过去未来烦恼得。烦恼得断说过去灭未来不起。虽断一切有漏。以恶法极恶故。圣道相违故。唯说恶法断生。一果故说恶生。二果故说不善。已生善法相续住故说住。软中上增长故说重修增广。阿罗汉虽无不善法及断对治。而有坏对治(毁呰呵责是坏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故。亦说四正断。色无色界亦如是。

  此说四念处  四圣种亦然
  如其增上生  是皆随名说

  此说四念处者。谓前说功德亦说念处。谓身受心法。内外俱自相共相随顺观故说念处。如贤圣品说。四圣种亦然者。谓前所说功德亦说四圣种。圣以此为种故说圣种。圣从彼生故说圣种。问圣种何等性。答无贪善根性。若眷属是五阴性。四种爱取对治故说四因。衣生爱因。乞食因。床卧具因。有无有生爱(无有爱者爱断灭上三及此也余爱总名有爱也)。随彼次第对治立四圣种。衣乞食摄药故。又不一切不一切时故药不别立圣种现在境界起故。知足立圣种非少欲知足于现在处起少欲于未来处起现在不取一钱难非未来转轮王圣种者。于出家者有二种胜。谓希望及受用。在家者唯希望。种者是故持义。是故别解脱律仪以无作为圣种。非作色无色界。虽无衣食然有圣种。谓无漏律仪。问何故此诸功德说如意足乃至圣种耶。答如其增上生。是皆随名说此诸功德。定增上生故说如意足。精进增上生故说正断。念增上生故说念处。知足增上生故说圣种。问世尊说三十七觉品有几种性。答。

  净信精进念  智慧及喜猗
  觉品相应舍  思戒三摩提

  如所说十事。余觉品分悉入其中。此云何。谓信是信根信力。精进是正断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方便念是念根念力念觉支。正念慧是念处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喜是喜觉支。猗是猗觉支。舍是舍觉支。思是正思惟。戒是正语正业正命。三摩提是如意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鞞婆娑欲令戒有二种身口业不坏故说十一事。问何故此诸法多种建立。答。

  处方便自在  软及利亦然
  见道亦修道  故说三十七

  处者正缘。处建立故说念处。方便者正方便故说正断。自在者自在功德故说如意足。软者信等五法软者说根。及利亦然者。此诸根若增上者说力。是故增上义说根。难伏故说力。问何者是根云何次第。答信精进念定慧。是根次第者。信因果能为一切善法根本。是故前说信。信已舍恶修善故精进方便。精进方便已心于境界念住。心住已于缘不乱。不乱已堪能观察。复次于法观察已心定。心定已随正念住。正念住已正堪能。正堪能已信业果。是说逆次第。问云何立五根。答地故建立彼初业地信修。导一切胜法故。见地精进修见道速进故。薄地说念。修念住令贪恚痴薄故。离欲地说定。修定修根本禅故。无学地说慧。修慧永离无明故。说力亦如是。见道者。见道道支修见道速进故。正见乃至正定。彼于法显示自相共相故说正见。思量正义故说正思惟。邪命所不摄口四恶行数灭离故说正语。邪命所不摄身三恶业数灭离故说正业。邪命数灭离故说正命。正方便堪能故说正方便。正念缘不忘故说正念。执正一心念故说正定。次第如修多罗说。正见者。彼正见是道亦道支。余者是道支非道。如定是禅亦禅支。余者是禅支非禅。如说。定八种亦如是。修道者。修道觉支修道所断烦恼种九品断顿极觉故。以觉义故说觉支。彼择法觉是觉亦觉支。余者是觉支非觉。次第如修多罗说。问何故喜猗舍立觉支非道支。正思正语正业正命立道支非觉支。信俱非耶。答随顺觉故。乃至知缘常生喜。乃至生喜常生觉。谓息一切事及舍常生觉。于进不随顺故非道支。进去是道义。喜者不去。乐住处故。猗舍与去一向相违故不说道支。戒者于道轮为毂故立道轮支非相应故非觉支。正思策正见故于进去随顺非觉故。立道支非觉支。信者始习度。觉道者已度。是故俱不立。是说三十七者。此十法各别。事分别故世尊说三十七。彼初业地说念处于身等分别修故。暖法说正方便。生圣智火暖故。顶法说如意足。得顶法功德自在故。忍法说根。彼于进增上故。世间第一法说力住。彼势不可伏故。见道说道支。速进故。修道说觉支。觉悟故。以数渐增故。先觉支次道支。四乃至八。此诸觉品。

  二禅三十六  未来亦复然
  三四及中间  是悉三十五

  二禅三十六者。除正思地无思故。未来亦复然者。未来禅亦三十六。除喜难起故(未来难生喜)。三四及中间是悉三十五者。第三第四及中间禅三十五。除喜及正思。

  初禅说一切  无色三十二
  最上二十二  欲界亦复然

  初禅说一切者。初禅具三十七品。无色三十二者。三无色三十二。除喜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最上二十二者。非想非非想处无道支及觉支。道支虽有漏在觉支后说。当知是无漏。是故修多罗说。三十七觉品一向无漏故。如修多罗说。修不净观俱念觉支。彼以不净观调心故。然后觉支现在前。欲界亦复然者。欲界二十二。问四食在何地有何性。答。

  诸食中抟食  欲界说三入
  识食思及触  是食说有漏

  诸食中抟食欲界说三入者。抟食是欲界中三入处。谓香味触。事则有十三。谓十一触及香味。随其所应彼或以草或以木或以根或以果或以五谷或以汁或以香或以温暖。如是比。识食思及触是食说有漏者。谓识思触若有漏者。持生相续及招有故。是故说食。无漏触等虽摄持诸根四大而不招有。断有故。是故非食。问何故色非食。答色粗故非食。坏色故不名食。色不能极摄诸根四大。摄义是食义。此义择品当广说。问三三昧一一有几行转。答。

  无愿有十行  二行是空定
  四行说无相  是说为正行

  无愿有十行者。无愿三昧十行转。所谓无常行苦行集四行道四行。二行是空定者。空三昧空行及无我行转。四行说无相是说为圣行者。无相三昧灭谛四行转定品已广说。问四颠倒云何。断何等性。答。

  谓彼四颠倒  当知见苦断
  三见自性增  见实者分别

  谓彼四颠倒当知见苦断者。一切四颠倒不远寻根本故苦处起故见苦断。毗娑阇婆提欲令有十二颠倒。所谓无常常倒想倒见倒心倒。余亦如是。彼八种见道断无常无我六(此二各有心想见故六也)。苦有乐见倒不净净见倒四。见道修道断苦。及不净想倒心倒(乐净见一向见谛断乐净想心见道修道断以见谛者见断而想心不尽)。如是说者此义不然。何以故。颠倒是见性故。想心为见所乱故。说想心颠倒受等。虽为见所乱非世所傅故不说。若问须陀洹云何染著者。烦恼不断故。如在家须陀洹我倒断。犹起男女结。非法想起男女结彼亦如是。三见自性增见实者分别者此四颠倒。是三见自性但说少分。见真实者所建立。问何故。答以增上故。若彼见增上分建立颠倒。谓如身见中立我见是倒。非我所见边见中立常见是颠倒。非断见见取中立乐净见是倒非余(计恶为好计劣为胜如是一切不立倒也)。悉是见取但以轻故。问何故余见不立倒。答三事故说倒。所谓决断妄置一向倒(一向倒谓正反如转下为上)。谓彼邪见及边见所摄断见。虽决断及一向倒。而非妄置。从坏事生故。戒取虽决断及妄置。不一向倒。谓少实于少实处起故。阿毗昙说。身见见取全倒。无始久习倒。烦恼断已。须陀洹斯陀含犹染着境界。问世尊说多见何见摄。答五见摄。问此云何。答。

  诽谤于真实  此见是邪见
  不实而妄置  是二见及置

  诽谤于真实此见是邪见者。若见诽谤真实。谓无有(无有谤施戒等)无苦等是说邪见。不实而妄置是二见及智者。于阴不实妄置我我所是身见。妄置乐净是见取。若于余处所不实而妄置士夫等。如是一切是邪智非见。

  非因而见因  是说为戒取
  若摄受边见  依断灭有常

  非因而见因是见说戒取者。谓于彼无因而见因。是戒取。如为自在天故。断食等求生天。能辨性及士夫得解脱性者(世性谓能知世性与士夫异者得解脱也)。若摄受边见依断灭有常者。若相似相续隐覆无常行而见常是常见。不识因果分相续而见断是断见。除此五见更无余见。是故说一切见五见摄。问此见云何断。答。

  诽谤及妄置  因见及二边
  于此诸事转  或见彼则断

  诽谤者。说邪见若谤苦。当知见苦断苦处起故。见集等亦如是。如见灭道断见取戒取异处生见异处断。以此义故欲界上缘烦恼亦如是说。不实而妄置者说二见。彼身见苦处起故见苦断。见取者若于果不实而妄置者见苦断。于因起者见集断。于见灭所断起者见灭断。见道所断起亦如是。非修断决断故。戒取者非因见因。若于有漏处起者见苦断。若见道所断处起者见道断。断常见见苦处起苦者见苦断。问世尊说二十二根彼云何。答。

  谓眼等四根  身根有三种
  意根及与命  是根生死依

  谓眼等四根者。如界品说。身根有三种者。身根说三种。谓身根男根女根。意者意根前已说。以意界即意根故。及与命者。寿说命根。是根生死依者。此诸根生死依故立根。问根有何义。答。

  增上是根义  五根说四种
  当知余四根  各有二增上

  增上是根义者。彼增上义是根义。端严义是根义。胜义是根义。上义是根义。主义是根义。虽一切有为法各各增上。然或劣或胜。当知胜者立根如人主天主。问增上义有几种。答眼等四种增上。谓眼等五根四种增上缘。所谓令身端严。导养己身。依生识不共事。彼眼根令身端严者。若眼根不具人不喜见。多所憎恶不为增上。导养己身者。若眼见安危去危就安令身久住。依生识者。依眼生眼识及相应法。不共事者。唯眼见色非余。耳根令身端严导养己身如前说。依生识者。依耳生耳识及相应法。不共事者。唯耳闻声非余。余根令身端严如前说。导养己身。此三根通抟食令身久住。依生识者。此三根各各生自分识。不共事者。各行境界。当知余四根各有二增上。男根女根有二事增上缘故胜。谓众生别相别始者。一众生二根生已。众生别及众生相别。复次烦恼清净故。谓此二根具足能作不律仪。乃至能作五无间业断善根。清净者。谓受律仪得果离欲种三乘种子。若无形二形不能起如是善恶。命根者。种类相续及持。意根者。续当来有自在随转。有相续者。如所说香阴有二心展转现在前。若爱若恚自在者。如所说心牵世间。如是广说。

  受或烦恼分  信等依清净
  九根若无漏  此三依于道

  受或烦恼分者。苦乐喜忧舍受。随顺烦恼分。为增上缘。谓受熏诸烦恼。以受乐着故。烦恼乐着。复次受为烦恼清净增上缘。烦恼分者。如所说乐受贪使。苦受恚使。舍受痴使。清净分者。如所说乐己心定因。苦集信依六出离。舍行信等。信等依清净者。随顺清净故。信等五根修清净分。九根若无漏是三依于道者。信等五根喜乐舍及意根。此九根有漏无漏。若无漏者。依道故立三根。若随信行随法行道所摄。是未知根。若信解脱见到道所摄。是已知根。若无学道所摄。是无知根。已说诸根。余因缘择品当说。问此诸根何界系。答。

  欲界四善八  色种根有七
  心法则有十  一心三根二

  欲界四者。谓男根女根苦根忧根欲界系。余色根及意根。如界品说。如意根。信等及舍根亦如是。乐根喜根。若有漏欲色界系。无漏则不系。命根杂品当说。三无漏根不断故不系。问几善。答善八。谓信等五根三无漏根。是善爱果故。命根及诸受有报果当说。余如界品说。色种根有七者。眼等七根是色。余者非色。问几性心。几性心法。几非心。几非心法。答心法则有十。谓信等五根五受根。此是心法。心相应故。一心者意根。是心自性。得心相故。命根等八。非心非心法。无缘故。三根二者。无漏三根有二种。谓心法及心。性多集故。问几有报几无报。答。

  于此诸根中  一及十有报
  十二中是报  命根唯是报

  于此诸根中一及十有报者。忧根一向有报。彼善不善有漏故。现在方便生故。非报生。非威仪。非工巧。非学习法故。亦非无漏。从烦恼生故。意根不善善有漏是有报。无漏无记是无报。三受亦如是。苦根善不善是有报。无记是无报。信等五根若有漏是有报。若无漏是无报余命根等八是无报。无记性故。三无漏是无报。问几是报几非报。答十二中是报。谓色根七有是报有非报如界品说。意根及四受或是报或非报。若善不善果是报。命根唯是报者。命根一向是报有欲令是正受果。问初生时得几根报。答。

  二或六七八  最初生时得
  当知欲界报  色六无色一

  二或六七八最初生时得。当知欲界报者。此诸根渐渐生。谓胎生卵生湿生。彼初生刹那得二根。谓身根命根。彼刹那意根。是秽污非不秽污。心相续受生故。舍根亦如是。余根亦得而不说。非报故。化生无形六。谓五色根及命根一形七二形八。此一向说欲界。色六无色一者。色界得六根。一向化生故无男女前已说。无色界唯一命根。问命终时几根最后舍。答。

  舍四八与九  或复舍于十
  渐终及顿没  善舍各增五

  舍四八与九。或复舍于十渐终及顿没者。无记心渐命终舍四根。谓身意命舍。若无形无记心一时命终舍八根。谓眼等五根意命及舍根。无记心一形九二形十。不善心亦尔。问善心舍几根。答善舍各增五。若善心命终各增信等五根。是说欲界没还生欲界者欲界没生上界者。除无形二形。离欲俱非分故。色无色界命终。随所得根亦如是说无渐命终。此说诸根现在前舍非成就舍。不隐没无记说得舍。善者于此命终即此生说行舍。若生余处则得舍。问几见断几修断几不断。答。

  二断无断四  六根则二种
  三无漏不断  余则修道断

  二断无断四者。谓意根乐根喜根舍根有三种。或见断或修断或不断。彼随信行随法行道断说见断。信解脱见到道断说修断。无漏说不断。六根则二种者。谓忧根见断及修断。信等五根修断及不断非见断。不染污故。三无漏不断者。一向无漏故。余则修道断者。谓余九根修道断。命根等八不隐没无记故非见断。堕生故非无断。苦根五识身相应故非见断。从烦恼生故非不断。问若成就根彼成就几根。答。

  或成就三四  五七及与八
  十一与十三  是说定成就

  若成就意根必成就三根。谓意命舍。余或成就。或不成就。眼耳鼻舌根若生色界必成就。若生欲界得而不失则成就。若生无色界及生欲界。处胎渐厚诸根未满及得而失则不成就。身根若生欲色界必成就。生无色界不成就。乐根生遍净天若下及圣人生上必成就。凡夫生上不成就。喜根生光音天必成就。余如乐根说。苦根生欲界必成就。生上界不成就。忧根未离欲必成就。离欲不成就。信等五根不断善根必成就。断则不成就。三无漏根随地圣人必成就(见地修地无学地也)。凡夫不成就。如意根。命根舍根亦如是。若成就身根必成就四根。谓身意命舍。余如前说若成就乐根亦成就四根。谓命意乐舍。若成就眼根必成就五根。谓身意命舍及眼根。耳鼻舌根亦如是。若成就喜根亦成就五根。谓喜乐意命舍。若成就苦根必成就七根。谓身意命四受除忧根。若成就男根必成就八根。谓前七及一形。女根亦如是。若成就忧根亦成就八根。谓身意命及五受。若成就信根亦成就八根。谓信等五根及意命舍。精进念定慧根亦如是。若成就已知根必成就十一根。谓意命喜乐舍信等五根及已知根。无知根亦如是。若成就未知根必成就十三根。谓身意命苦乐喜舍信等五根及未知根。问几根得沙门果。答。

  九根得初果  或获二沙门
  谓以十一根  究竟第四果

  九根得初果者。九根得须陀洹果。谓意根舍根信等五根未知已知根。未知根无碍道。已知根解脱道。俱有七根。或获二沙门者。若倍欲尽得斯陀含果。九根如前说。若欲爱尽得阿那含果。亦九根八根如前说。三受随所用说。若次第得斯陀含果。世俗道七。谓意舍及信等五根。无漏道八。前七及已知根。次第得阿那含果亦如是。谓以十一根究竟第四果者。十一根得阿罗汉果。谓意根及三受信等五根已知根无知根。已知根无碍道无知根解脱道。问此云何为分定为用定耶。若分定者阿那含果亦有三受。若用定者无此三用。尚无二受一时行。何况三耶。答用定身故。非刹那故。谓以乐根得阿罗汉果。于彼退已复从喜根得。若复退已复从舍根得。而阿那含果以此受得。若彼退者还从此受得非余。问世尊修多罗说六识身。此诸识识何境界。答。

  若取诸根义  五种心境界
  若取一切法  是则说意识

  若取诸根义五种心境界者。色等五境界五识所取。眼识取色乃至身识取触。受自相故。及现在境界故。若取一切法是则说意识者。意识缘一切法。共相境界故。思惟故。数数念故。此义广说如界品已说。识境界智境界今当说。

  欲色界诸阴  无色与无漏
  有依无依八  及彼二无为

  有十法欲界相应不相应。色无色界亦如是。有为无漏相应不相应二种无为善及无记。问此十法智所知一一智几法为境界。答。

  五法应当知  法智之境界
  比智七为缘  他心境界三

  五法应当知法智之境界者。谓欲界相应不相应无漏相应不相应无为善。比智七为缘者。谓色无色界及无漏相应不相应无为善。他心境界三者。谓欲色界及无漏相应心心法境界故。

  有漏当知十  因果智有六
  解脱一道二  余二境界九

  有漏当知十者。等智行一切十法。广境界故。因果智有六者。苦集智知六法。谓三界相应不相应有漏境界故。法智比智故。解脱一者。灭智缘一法。谓无为善数灭境界故。道二者。道智缘二法。谓有为无漏相应不相应学无学境界故。余二境界九者。尽智无生智缘九法。除无记无为四谛境界故。问诸使何所使。答。

  自地诸烦恼  定使于自地
  自种一切遍  随使于彼种

  自地诸烦恼定使于自地者。彼欲界烦恼即使欲界法。乃至第一有亦如是。胜故对治故下不使上。离欲身行故上不使下。自种一切遍随使于彼种者。自种诸法自种使所使一切遍亦他种。五种境界故。

  若定三界法  三界使所使
  二界生当知  一界亦复然

  若定三界法三界使所使者。三界所摄五种法。彼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随所应说。二界生当知者。二界所摄法。二界烦恼所使随其所应。谓觉观欲。色界五种。彼欲色界一切使所使。谓意根。三界五种。彼三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随其所应。一界亦复然者。若定一界法彼一界使所使。谓忧根。欲界五种。彼欲界一切使所使。如是一切法随其所应。

  此经牟尼说  其性已分别
  识知及诸使  当知是三门

  此佛所说修多罗。我已具分别。当以三门通。所谓识门智门使门。如施欲界修道断五阴性。彼七智知。除比智灭智道智。欲界故除比智。有漏故除灭智道智。三识识。谓眼识耳识意识。四入摄故。欲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断使所使戒八智知。除他心智灭智。三识识。谓眼识耳识意识。欲色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断使所使。修者不放逸性九智知。除灭智。意识识三界一切遍及修道所断使所使。一切修多罗皆如是说。随其所应。若总说义。欲知摄者当观界建立。欲知智门者当观谛建立。欲知识门者当观入建立。欲知使门者当观种建立。如是说者此则易知(修多罗品竟)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九

杂品第十

  已分别诸法  一一定相续
  于上众杂义  是今当略说

  已分别诸法一一定相续者。已说诸法展转相续种种品类。于上众杂义(谓决定应相续说者已说竟即此义上众杂义于此品说)。是今当略说。

  有缘亦相应  有行及有依
  心及诸心法  是同一义说

  此是诸心心法。名差别有彼缘故说有缘。于境界转故时依行缘事俱转故说相应。有行者是慧。智品已说。彼于缘作行故说有行。依他转故说有依。

  从缘生亦因  有因亦有为
  说处及与道  有果应当知

  此是诸有为法名差别。彼彼缘和合等生故说从缘生。生余法故说因。由因力故说有因。因缘等作故说有为。能生说故名说处。过去未来现在道所摄故说道。彼有果故说有果。

  有罪亦隐没  秽污下贱黑
  善有为说习  亦复说名修

  有罪亦隐没秽污下贱黑者。此是不善及隐没无记诸名差别。与罪俱故说有罪。是可恶厌义烦恼上烦恼所覆故说隐没。是漏所覆义烦恼垢所污故说秽污。极鄙故说下贱。闇冥故说黑。黑者有二种。秽污黑及不可意黑。此说秽污黑。不说不可意黑。以不可意黑亦有不善报黑故。善有为说习亦复说名修者。此是善有为法诸名差别。彼善法所摄及爱果故说善。增长功德故说习及修。此说得修及习修(亲近是习义种义是修义现在名习未来名修)。故说善有为。对治修断修者。一切有漏法亦说修。问何等为心不相应行。答。

  无想二正受  亦众生种类
  句味与名身  命根与法得

  无想者。彼无想众生受生心心法灭。有说。无想正受果。有说。名第四禅眷属果。有说。乃至有心是有心果。无心是无心果。问为前心多为后心多。答有说。后心多前心。乐欲速入无想。如是说者此不定。或前多或后多。若以此威仪入无想正定。即以此威仪入无想住。从彼起已谤涅槃乘。后报业生欲界。彼报业尽不起余业故。二正受者。无想正受灭尽正受。无想正受者。遍净爱尽上爱未尽。先作出离想。思惟心心法灭。从欲界起非余。此根利故。凡夫起非圣人。无有圣人于有作出有想。方便得非离欲不退转。问无想正受无想何差别。答无想正受是因。无想是果。此善彼无记。此有报彼是报。此有行彼无行。灭尽正受者。离无所有处欲先止息想思惟心心法灭。问此正受云何。答心心法灭相续中间心不相应行随流四大诸根住。是说灭尽正受。余如定品说。种类者。众生身诸根支节事业饮食相似。彼种类有六种。所谓界种类趣种类生种类处所种类自身种类性种类。界种类者。欲界众生欲界众生种类。色无色界亦如是。趣种类者。于一趣生一趣种类。生种类者。受一生一生种类。处所种类者。生无择狱无择狱种类。乃至第一有亦如是。自身种类者。同生一界一趣一生(一生者四生中一)。而有种种自身如众鸟。如是比。性种类者。所禀性同是性种类。若六种类相似者。是名种类。句者。集诸名味究竟显义。味身者是字身(味者是字胡音中有味声谓是字之模法非今形色字也)。名者名诸法。以名显义。如名男女。命者寿。谓得阴界入不坏。问命行寿行何差别。答有说。无差别。有说。宿业果名寿。修果名命。问世尊何故舍第五分寿。答善究竟佛事故。余事声闻究竟故。复次住四圣种故。有及众具尽无余故。得者得诸法。得成就同一义。后当广说。

  谓彼凡夫性  及诸法四相
  非色不相应  说是有为行

  凡夫性者。谓不得圣法。四相者。谓生住老无常。行品已说。非色者。此诸法非色性。四种及造色非分故。不相应者。无缘故。说是有为行者。他为故。为他故。问此诸行几善几不善几无记。答。

  二善五种三  当知七无记
  二在于色中  一在无色地

  二善者。无想正受灭尽正受。是善修性故。五种三者。得生住老无常善中善不善中不善无记中无记。生等与法一果故。得者非不自分故。当知七无记者。无想种类句味名命根凡夫性。问此诸法几欲界系几色界系几无色界系。答二在于色中。谓无想天无想正受色界系。无想天第四禅果故。无想正受第四禅摄故。一在无色地者。灭尽正受无色界系。第一有摄故。

  二界说有三  余在于三界
  有漏无漏五  余则尽有漏

  二界说有三者。句味名身在欲色界。非无色界。语非分故。余在于三界者。种类得命根凡夫性诸得相在三界。普遍故。问几有漏几无漏。答有漏无漏五。谓四有为相在无漏法中则无漏。有漏法中则有漏。与法一果故。得者若得有为亦如是。若得数灭或有漏或无漏。共凡夫故。若得非数灭是有漏。无记故。即以此义说系不系。余则尽有漏者。无想天无想正受灭尽正受众生种类命根句味。名凡夫性。一向有漏。有摄故。问离圣法名凡夫性。云何舍云何断。答。

  初无漏心中  当知舍不得
  凡夫流诸界  离欲时灭尽

  初无漏心中当知舍不得者。圣人初无漏心生时舍凡夫性。初无漏心谓苦法忍相应。彼生时舍凡夫性。若言起已舍者。彼住苦法忍时。应非圣人。不舍凡夫故。是故说生时。是故佛说二法生时究竟其事。内事谓苦法忍眷属。外事谓诸光明。凡夫流诸界者。凡夫流诸界时。若此地命终即舍此地。若生彼地即得彼地。不隐没无记故。非究竟舍。不得圣法故。离欲时灭尽者。若离此地欲若凡夫及圣人。尔时断此地凡夫性。不隐没无记故。问三无为有何相。答。

  烦恼断离系  是名为数灭
  无诸障阂相  是说为虚空

  烦恼断离系是名为数灭者。以智慧断身见等烦恼及眷属。得于此得离系。此诸离系名数灭(谓药病种数相对也)有说。唯一灭事无自分故有众多得。若此得灭得证即此涅槃。是故涅槃不共。毗婆沙说。于此系事即此离系事。若异者见苦所断结种断。余烦恼亦应断。作证一事故。若尔者后诸对治则应无用。但未究竟故。是故事各别无自分因故说无自分。此无自分因亦不与他苦法忍及眷属虽无自分因而与他自分因。彼品非分故说非品。烦恼灭故说涅槃。无边说故言非说。胜一切法故说最胜。智果故说智。不动故说无生。在解脱道边故说边。出一切法故说出。离无常等过故说妙。无诸障阂相是说为虚空者。谓不障阂种种色。以有来去等故说虚空。譬喻者说虚空非色亦非非色。言虚空者。随顺世间故说。有说。非无虚空容有故。若无虚空者。不应容有。容有故是故有虚空事。

  依于诸缘法  有依及境界
  不具则不生  此灭非是明

  一切有为法依缘及境界力生。羸劣故。彼非分则不生。如眼识依眼色明空及彼忆念和合故生。一一不具则不生。余识现在前时念念顷余眼灭余眼生。众缘不具故眼识不得生。若眼识应依彼眼生者则不生。依等已灭故至竟不生。以先无方便而灭故说非数灭。如眼识一切识身亦如是。又无漏者随信行道进得。随法行道非数灭。一切道亦如是。随其义尽当知。问若此胜进道得何故非道果摄。答为余事故。断烦恼故。勤方便不为非数灭故。是故非道果摄。问一切有为法说因谁为谁因。答。

  前因相似增  或俱依倚生
  二因及一缘  一向已生说

  前因相似增者。前法为后相似法因及增因。非软因。谓修法时。若住若增非减。或俱依倚生者。谓相应因及共有因。二因及一缘一向已生说者。谓自分因已生说。非未生。前者后因。未生者无前后故。一切遍因亦如是。次第缘亦已生说。因缘义行品已说。问报当言众生数非众生数耶。答。

  报谓众生数  有为解脱果
  有缘说俱行  谓于他相转

  报谓众生数者。报说众生数。不共故。不以他眼见。亦不成就。余报义亦如是。衣食等众具当知是功用果增上果。非众生数。以共故。问果云何。答。

  有为解脱果  一切有为法
  说果有因生  故及数缘灭

  亦说道果。果义业品已说。问心心法云何于缘转。答有缘说俱行。若有缘法俱于缘中转。办一事故。问于何缘转。答谓于他相转。心心法缘他法非自性。何以故。无二决定不自行故。亦不缘相应一行一缘故。亦不缘共有同一果故。此义择品当广说。问心心法为有方处为无方处。答。

  普因无方处  生时心解脱
  烦恼在道心  乃至灭时舍

  普因无方处者。心心法普因生。谓因二眼生一识。耳鼻识亦如是。若有方处所者。应于一眼中转。若然者应一眼见色。不应俱见。此义界品已说。若言二识俱生者不然。何以故。第二次第缘非分故。一识住二眼见色者不然。无分故。若一识住二眼中者。应有分生。若住左眼者非右眼。方处别故。此则非说。无色无分故。若复一识住二眼者。彼二眼间身根中亦应生。若尔者眼识即身识。若中间不生者。应断作二分。非一前已说。无二识俱生故。问何世心解脱。答生时心解脱。道生时是烦恼灭时。是故道生时心解脱。如坻塘漏近水先出。彼亦如是。又说。一切未来心解脱非独生时。但以初解脱故说生时。问道生时断烦恼为不。答烦恼在道心。乃至灭时舍。道灭时灭。烦恼事究竟故。生时是未来。云何未来道能究竟事。是故说无阂道灭时断烦恼。问有爱有几种。答。

  有爱有五种  无有唯一相
  爱事余烦恼  灭尽是三界

  有爱有五种者。有爱贪于有有五种。谓见苦集灭道修道断。以五行种有贪故。无有唯一相者。无有爱谓见断。已于自报断生乐着。是修道断。何以故。见贪见道断。此贪随报。无常起报者修道断。不隐没无记故。报无常亦如是。与报同一果故非见道断。贪缘修道断。非一切遍故。此无有爱。须陀洹斯陀含不断而不行。断见所长养故。如悔疑所长养。须陀洹斯陀含亦不行。问世尊说三界。断界无欲界灭界。此云何。答爱事余烦恼灭尽是三界。彼爱尽是无欲界。事尽是灭界。余烦恼尽是。断界。取近对治故。论者如是说。世尊修多罗说。一切行尽名断界。无欲界灭界亦如是问十二法欲界善不善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色界三除不善。无色界三亦如是及学无学。此十二法几秽污心中得几善心中得几无记心中得。答。

  若得九种法  当知秽污心
  善心得六种  无记即无记

  若得九种法当知秽污心者。界及地来还时。欲色界得七心(上界没还生色界时得欲界化无记心及色界三心)。及欲界善。善根续时得退时。得三界秽污及学心。余不得者。谓无色界善不隐没无记及无学。虽无色界善少有退得。谓退分。但此中说悉不成就而得。此则通说。非一人一心中得九法。善心得六种者。善心中得六心。欲界不隐没无记。色界善不隐没无记。无色界善及学无学亦通说。非一时得。无记即无记者。不隐没无记即得无记非余。羸劣故。问道品十法几根性几非根性。答。

  道品有六法  当知是根性
  诸法若相应  是说为他性

  道品有六法当知是根性者。信等五根及喜觉支。当知是根性。得根相故。余者非根性。问相应者为自性为他性。答诸法若相应是说为他性。诸法他性相应。非自性。无有一性二刹那俱起故。前与后不合故。自性不自为故。此义行品已广说。问于何解脱。答。

  缘中得解脱  大仙之所说
  亦有断而缚  见道及修道

  缘中得解脱大仙之所说者。当知缘中得解脱。不能于相应解脱。一刹那故。心与烦恼俱生故。众生于缘中愚。即彼起不愚烦恼解脱。问断即解脱耶。答若解脱即是断。亦有断而缚。有少断非解脱。谓苦智生。集智未生。见苦所断烦恼断。见集所断一切遍使缚。彼缘未断故。及修道一品断。余八品缚乃至八品断。第九品缚一使故。彼八品先断后解脱。第九品即断。即解脱。余一切亦如是。问见谛云何得不坏净。答。

  二解于三谛  四由见正道
  而得不坏净  修习于二世

  二解于三谛四由见正道而得不坏净者。苦集灭无间等得法不坏净及圣戒。道无间等得四不坏净。此义择品当广说。问何等世修。答修习于二世。现在者习修现在前故。未来者得修不现前故。得随续故。过去非修。现在因非分故。问何等法随心俱转。答。

  一切诸心法  说与心俱转
  亦此心诸相  余相及所作

  一切诸心法说与心俱转者。一切心法与心俱转。与心同一果故。亦此心诸相者。此心生等相亦与心俱转。亦与心同一果故。余相者。此心法相亦与心俱转。及所作者。作名无作戒由心故。亦与心俱转。亦与心同一果故。问断法云何。答。

  断法谓有漏  知者亦无垢
  灭未来说远  余则说于近

  断法谓有漏者。有过故。如衣有垢则浣非无垢。彼亦如是。问知法云何。答知者亦无垢。若有漏无漏法一切说知随其事。何以故。除无知故。问远法云何。答灭未来说远。过去未来法说远。远现在识故。此说时远。四远义行品已说。余则说于近者。现在说近。与识身俱故。无为说近。不系方处故。随彼彼方得灭。由道故。非数灭。离勤求故。世义界品已广说。问定法云何。答。

  所谓无间业  及诸无漏道
  慧说名为定  见处谓有漏

  所谓无间业及诸无漏道慧说名为定者。无间业说邪定。定趣地狱故。无漏行说正定。定趣解脱果故。余者不定。问世尊于菩提树下于一切众生建立三聚。为建立众生分齐耶。为建立法分齐耶。若众生分齐者。云何说不得众生边而众生无边。若法分齐者。声闻亦应建立。云何说如来不共耶。答有说。众生分齐总相非自相。谓说四生。除此更无众生。问若然者声闻亦应建立。如来声闻何差别。答有差别。如来自力建立。声闻从佛闻。此则差别。又说。如来建立众生分齐。声闻缘觉建立法分齐。世尊建立三聚众生已。今犹安乐众生大悲故。昼夜三时以佛眼观察众生。问见处云何。答见处谓有漏。一切有漏法是见处所秽污见俱。若法秽污见缘使及相应使。彼说见处。又说。缘自界见力故。有漏法得见处名。非余缘使。非分故。如是好者谓前说。问若众生成就根。彼成就几根。答。

  说有十九根  谓成就极多
  极少成就八  晓了根所说

  说有十九根谓成就极多者。圣人极多成就十九根。谓未离欲具诸根。若住见道除已知无知根及一形。若住修道除未知无知根及一形。凡夫不断善根具诸根及二形。除三无漏根。极少成就八晓了根所说者。极少成就八根谓余(谓身根渐死余有少分也)身根善根断渐命终生无择地狱大山所迫。唯有身根命根意根及五受根。若生无色界凡夫。意命舍信等五根问有几种触。答。

  增语(以多名故说增语)及有对  明无明处中
  所谓得果者  是则双道事

  增语及有对明无明处中者。增语者。若意识身相应触。缘一切法故说增语。又缘多名故说增语。虽第五触亦缘多名。彼五识初得名故无过。若五识身相应触。依有对根故说有对。无漏者说明。触明相应故。秽污者说无明。触无明生故。不秽污有漏者说非明非无明。触俱不相应故。此五触随顺不随顺相应依分别故说十六种。随顺不随顺建立者。谓爱恚相应触相应分别故说苦乐不苦不乐触。依分别故说眼耳鼻舌身意触。问得果者为无阂道为解脱道。答所谓得果者是则双道事。双道俱得果。无碍道及解脱道。无碍道断烦恼。得解脱道得解脱证。又说无碍道得果。解脱道护彼所作事令不失故。如是说。问世尊说厌已离欲。云何厌云何离欲。答。

  若智在苦因  及忍说为厌
  能离贪欲故  说四为离欲

  若智在苦因及忍说为厌者。缘苦集智及忍说厌。缘可厌事故。苦集谛恶行烦恼所依故。说为厌事。能离贪欲故说四为离欲者。若忍及智于四谛转尽说为离欲。坏贪欲故。虽离一切烦恼。但贪欲是诸烦恼足。是故说离欲。彼憎不乐背恶。此厌之差别。离欲灭解脱断尽。此离欲之差别。问阿罗汉住何心般涅槃。答。

  罗汉住报生  及与威仪心
  随顺心灭故  趣向般涅槃

  阿罗汉住报生及威仪心而般涅槃。何以故。随顺心灭故。善心坚住于心灭不随顺。无记心羸劣。羸劣故于心灭随顺。复次少过故善心依果报。果门过生故。无记唯有依果门无报果门。复次背诸趣故。若向诸趣者彼必善心勤现在前。莫令我生恶趣中。是故彼背一切趣故住常性心。有时彼身分中善心空如断善根。不善心亦空如离欲界欲。复次渐离生死故。谓于欲界离欲离不善心第一有离欲离染污心。无记心现在前离善心。命终心现在前离无记心。尊者说曰(此达摩多罗以古昔达摩多罗为尊者)。勤相续者善心。彼命终时不随转也。有说。欲令下地有不苦不乐报者。彼说欲界。乃至第四禅报生及威仪心般涅槃。无色界唯报生非威仪。色非分故。有欲令下地无不苦不乐报者。彼说欲界。乃至第三禅唯住威仪心般涅槃。余如上说。问几种有。答。

  生有及坏有  本有亦复中
  当知二刹那  一染三有二

  生有及坏有本有亦复中者。生有者谓生分。五阴与生俱故名生有。相续心俱生义。坏有者死边。五阴与死俱故名死有。没心俱起义。本有者。除生分死分五阴。彼中间有。本业所种久住故故名本有。中有者。死已乃至未得余生有。于其中间向受生有。五阴趣所不摄。于二中间起故名中有。问此诸有几刹那几久住。答当知二刹那。死有及生有。各刹那顷。不久住故。以此义当知本有中有久住。问几染污几不染污。答一染三有二。生有一向染污。以染污心故生相续非不染污。彼欲界凡夫三十六使。一一使令生相续。圣人修道断四使。一一亦如是。色界凡夫三十一使。一一使令生相续。圣人三使。无色界亦如是。使令生相续非缠垢。余有染污不染污。问修行者几时极为业所障碍。答。

  若离欲界欲  越度第一有
  及与起忍法  极为业障碍

  于此三时修行者。业极作障碍。谓圣人离欲界欲时。彼欲界业极作障碍。义言汝若离欲。我于何处受报。以圣人离欲界欲不受欲界生死永得苏息故。以不退果命终故。谓取阿罗汉果时。彼受后生报。业极作障碍。义言汝度第一有无复生处。我于何处受报。谓住顶法起忍时。彼受恶趣报。业极作障碍。以起忍法永离恶趣故。余如前说。问事有几种。答。

  当知有五种  自性及与因
  系缚若摄受  一切境界事

  五种事。所谓自性事。因事。系事。摄受事。境界事。自性事者。若法自己性以事名说。如所说若得事是成就彼事。因事者。如所说云何有事法。答言有因。系事者。如所说若此事爱结系。即彼事嗔恚系耶。彼五种法以事(五种法是五行也)。名说摄受事者(如受取之受也)。如所说田事家事。如是比。境界事者。如所说一切法智所知随其事。若法彼法缘以事名说。复有异五种事。

  说阴即为事  界入事亦然
  及与世刹那  是名五种事

  若说阴即以阴为事。非余种。如是乃至说刹那即以刹那为事。非余种。如是略说。同实异名尽当知。问如业品说五种果云何。唯此果复有余耶。答有欲令更有四果。

  育多婆提说  安立及方便
  亦说和合修  是名为四果

  安立果者。如水住风轮。水轮是风轮安立果。如是一切。方便果者。谓从不净观方便。乃至起尽智无生智。彼尽智无生智是不净观方便果。如是一切方便(此是以因求果趣向方便也)尽当知。和合果者。谓眼色明念和合眼识生。如是法和合生法。此法是和合果。修果者。谓色界道欲界化化及作欲界语。彼化及语是色界修道果。如是一切。问神足几种(胡言栗地或言神足或言如意足或言自在或言富满皆义出耳悉不全得本名)。答。

  运身及意解  意念自在通
  意念唯如来  当知二则共

  三种自在。运身自在。意解自在。意念自在。运身自在者。举身陵虚犹若鸟飞。意解自在者。远作近解。屈申臂顷至色究竟。意念自在者。如眼识至色顷随意即至。此意念自在者唯佛非余。一切智所知到彼岸故。当知二则共者。运身自在及意解自在。如来缘觉声闻共。是禅果故。问一切阿那含入色无色界不。一切信解脱得见到不。一切退法者必退不。答。

  入色无色界  亦复增益根
  及与贤圣退  生中间定无

  圣人还受生者。如前所说。余因缘定无(还受生者定不至上二界亦不增进根亦复不退)。还受生者。谓欲界得果还生欲界者。厌于处胎见有之过。不入色无色界。以寿长故也。久修圣道故。不能增进根。如下亲友不能舍离。彼亦如是。生中间修习圣道故不退。问何时佛出世。何时转轮圣王出世。何时辟支佛出世。答。

  劫减佛兴世  增时转轮王
  二时辟支佛  如是应当知

  劫减时佛兴于世。顺解脱师故。佛是解脱师。为舍生死出世说法。增时众生向生死见转胜乐故。若尔时佛出世者则为空出。以众生不能舍生死极着乐故。减时众生背生死见。烦恼恶行极增上故能舍生死。是故乃至百岁众生时佛乃出世。非减也。若减者尔时众生非法贪不正贪。谓乐生天悉行邪法。勤利烦恼非善法器故。转轮圣王多于增时出于世间。能以十善建立众生。是故减时不出。以彼众生向恶行故。是故增时易化。时淳故。初减时转轮圣王亦出。于世犹淳故。辟支佛二时出世。作自事故。问得为有得得为无。若得复有得者。此得复应有余得。云何非无穷。若无得得者。得云何成就。答。

  若彼诸法生  二得共俱起
  二得俱生者  当知有得得

  若诸法生。即彼法二得。俱生得及得得。彼得力故成就法及得得。得力故成就得以得及得得故。俱一心中展转相得。是故非无穷。彼色阴行阴一得。余阴亦如是(初得能得一阴及小得)。有为无为一得(初得能得无为及小得)。欲界善戒恶戒。若过去者三世得。若现在者现在未来得。若未来者即未来得。欲界善及秽污四阴。色界善五阴及秽污四阴。无色界善及秽污四阴。无漏五阴。变化心共生四阴。三世三世得随其类得。威仪四阴。多以世断及刹那断得。若彼善修者三世得。工巧亦如是。无记色及报生四阴。以世断及刹那断得。过去过去未来未来现在现在。问苦法忍有几得。乃至道比忍有几得。答。

  诸得有十五  得于苦法忍
  其余见增道  当知一一减

  诸得有十五得于苦法忍者。苦法忍有十五得。以见道十五心故。一切心彼得生一得。与彼忍俱生。十四后生。其余见增道当知一一减者。见道名见增。惠增上故。余见道渐度一一心中得转减。苦法智十四得一俱生十三后生。无前生未曾得故(苦法智俱生得今始起故无前生故十四余无前生故渐少)。苦比忍十三得一俱生十二后生。苦比智十二得一俱生十一后生。乃至道比忍一得俱生无后生者。见道究竟故。无前生未曾得忍故(既无后起又无前生故唯一也)。问解脱得何地摄。答。

  若于彼地中  断及坏对治
  即摄解脱得  法智比智品

  若于彼地中断及坏对治即摄解脱得者。有说。若彼地断对治。彼解脱得。即彼地摄。由断对治故。如是说者。谓欲界见道修道断解脱得禅未来摄。初禅地未来初禅及中间摄第二禅四地摄。即前三地及第二禅。第三禅五地摄。即前四地及第三禅。第四禅见道修道断及无色见道断六地摄。即前五地及第四禅。空处修道断七地摄。即前六地及空处识处。修道断八地摄。即前七地及识处无所有处及非想非非想处。修道断解脱得九地摄。未来中间根本四禅及三无色。又有说者。若彼地摄断对治及坏对治。此说欲色界见道修道断无色界见道断解脱得六地摄。无色界修道断如前说。法智比智品者。又复有说。若地法智品。欲界见道修道断解脱得即彼地摄。若地比智品。色无色界见道修道断解脱得即彼地摄。此说欲界解脱得六地摄色无色界解脱得九地摄。问若道俱起得。彼得是俱起道因不(唯除所作因余通问)。答。

  与道俱起得  俱起而非因
  道亦非彼因  后起或有无

  与道俱起得俱起而非因者(俱起道与得既非共因又无余因故相与无因也)。道俱起得彼非道因。不一果故。不一果则无共因义。道亦非彼因者。得俱起道亦非得因。亦不一果故。问后起得云何。答后起或有无。前起道于后起得或有因或无因。与后相似增道得相似增解脱得因。非软道得软道解脱得因(此是自然因故不为中上因非上下因)。谓苦法忍一得俱生。彼得非忍因。忍亦非得因。苦法智三得俱生。二道得一解脱得。苦法智非彼诸得因。彼诸得亦非苦法智因。彼苦法忍三得因。苦比忍四得俱生。三道得一解脱得。苦比忍非彼诸得因。彼诸得亦非忍因。苦法智三得因。非苦法忍得因。以忍劣故(比忍比智及解脱得)。苦比智六得俱生。四道得二解脱得。苦比智非彼诸得因。彼诸得亦非智因。苦比忍三得因非三得因。谓法智品中得乃至道比忍二十二得俱生十五道得七解脱得。道比忍非彼诸得因。彼诸得亦非忍因。道法智三得因(法智自于未来得解脱得及比忍得作自然因下诸得劣故非因)。非余因。问空空何行何自性何缘何地摄耶。答。

  空行有垢住  是说为空空
  说无学境界  在于十一地

  空行生已空空后起。空行观五盛阴空。彼空空起于彼空思惟空。如人烧死尸时执杖转侧然后烧杖。彼亦如是。有垢者。谓有漏义。击圣道故。空空击圣道。不以圣道击圣道。以无漏厌行不缘无漏故。住者。三昧自性。空空者。于空行空义。无学境界者。以无学为缘义。谓无学空行是彼缘。又说。缘空行俱生五阴。十一地者。有漏故。普境界空。空空十一地。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处。问云何无愿无愿。答。

  行于无常行  是无愿无愿
  俱在于不动  欲界余如前

  行于无常行是无愿无愿者。无常行相应无愿。观五盛阴无常。于彼后起无愿无愿。思惟无愿无常。若苦行者则为颠倒。圣道非苦性故。亦非因等行与圣道相违故(以无愿无愿与圣道相违故不作因等行)。若作因等行者。应顺圣道。然彼击圣道。以违圣道故亦不道等行。以道等行乐道故。俱在于不动者。谓前说空空及无愿无愿。此二是不动法阿罗汉能现在前三昧。有势力故。离烦恼故。见到者虽利根得自在三昧。然未离烦恼故。时解脱虽离烦恼。不得自在三昧。钝根故。不时解脱者得自在三昧。利根故。离三界欲故。是故能现在前非余。欲界者。欲界现在前多从说力起故非余。除郁单曰余三方。余如前者。余事如空空说。

  谓无相无相  彼行于寂止
  行于无记灭  余则如前说

  谓无相无相彼行于寂止者。无相者。于数灭观寂止。于彼后起无相无相行。义言汝非数灭亦寂止。问彼何缘。答行于无记灭非数灭。是彼缘是无记。亦不起非数灭。不起如前说。以是义故不说灭行。以有二种灭。谓非数灭无常灭。若言灭行者。不知何等灭。亦非妙出行。以无记非妙非出故。非三相所成故。止余如前说者。余如空空说。又彼三昧。利根者尽智生时得后方便现在前。佛不方便辟支佛少方便声闻或中或上。空空无愿无愿法智比智苦智后现在前。无相无相法智比智灭智后现在前。若欲界三昧禅未来所摄圣道后起。若非想非非想地无所有处圣道后起。余者自地次第。问超越三昧云何正受。答。

  超越三摩提  上下至第三
  及不念思惟  于缘超亦然

  超越三摩提上下至第三者。谓超越三昧正受时。有漏初禅次第。有漏第二禅现在前。如是次第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然后次第还至初禅。于此诸地善修习已起无漏初禅。次第乃至无所有处。又复次第还至初禅。又此地善修习已。复起有漏初禅正受。从初禅起超入有漏第三禅。第三禅起已入空处。空处起已入无所有处。逆超亦如是。此地善修习已。然后起无漏超正受。是名超越方便。然后能有漏初禅起。次第入无漏第三禅正受。无漏第三禅次第有漏空处。有漏空处次第无漏无所有处。逆超亦如是。是名超越正受成就也。相远故不超第四正受也。三方不时解脱能起非余。何以故。离烦恼故。自在三昧势力故。如前说。及不念思惟于缘起亦然者。若不秽污而断境界者。彼因不忆念思惟(境界有间名为断或有染心而缘断境界故举不染以别之因不念思惟者率尔能缘超至三也)。亦至第三。谓初禅缘欲界。次第上缘初禅二禅而正受(此中明境界超而也文言唯次第将先后超如上三昧中故举始以明终耳)。缘初禅次第下缘欲界。次第上缘第二第三禅也。初禅缘二禅。次第下缘欲界及初禅。上缘第三第四禅如是。一切地尽当知。无色不缘下。前已说。虽苦法智次第苦比忍生乃至缘第一有。此不断境界故(相接不断故虽远非超也)。净背舍次第虽缘自地心起。或缘上地。但彼染污。问佛语当言善为无记耶。答。

  佛语善无记  如彼初心转
  究竟亦复然  无记或清净

  佛语善无记者。若调伏处方便而说是善。如说一切行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永灭。如是比。若彼不方便说是无记。如问阿难何故园中高声大声。如是比。如彼初心转究竟亦复然。无记或清净者。世尊以善心发语。即以善心究竟。无记心发语。或无记心究竟。或善心究竟。无有善心发语无记心究竟。说时转增不减故。问声闻云何。答。

  声闻则不定  究竟及与转
  说时不退减  唯是佛世尊

  声闻则不定究竟及与转者。声闻善心发语或善心究竟或无记心究竟。无记心发语或善心究竟或无记心究竟。问何故世尊善心发语善心究竟。声闻善心发语无记心究竟耶。答说时不退减唯是佛世尊。唯佛世尊说时不退。声闻者舍利弗等说时犹退。问几入可烧几入能烧。答。

  诸入中有四  可烧亦能烧
  可称亦能称  断能断无惑

  诸入中有四可烧亦能烧者。色香味触可烧亦能烧。不相离故。有说。此四入可烧不相离故。更有一入能烧。谓火大得烧相故。可称亦能称者。即前说四入可称亦能称不相离故。有说。四入能称一种可称得重相故。断能断无惑者。即前说四入可断亦能断。此中无惑说。问地地界何差别。答。

  地谓色形处  坚相说地界
  余二亦二种  风即风或异

  地谓色形处者。色形处是地。色入所摄眼识识此世闻名。地界说坚相者。坚相是地界。触入摄身识识。此则第一义。余二亦二种者。水及火亦二种。色形处是水。湿润是水界。色形处是火。熅热是火界。余如前说。风即风或异者。有说。风即风种。以非世间立名故。有说。此亦世间立名。有尘风无尘风。如是比。问善根有几种。答。

  福分说一种  及与解脱分
  于福决定分  第四离诸漏

  福分说一种者。若欲界闻思慧胜进施戒等俱生。得转轮王帝释及余欲界大力自在身报。及色无色界胜进善根能得有果者。是名福分。及与解脱分者。解脱分亦是欲界闻思施戒等俱生。背诸有向解脱。殖此诸善根者。中间虽断善根犹名逆流。何以故。必得涅槃故。是故如是说。宁为调达。不为外道郁头蓝子。调达虽造三逆断诸善根灭善种子入无间地狱(阿毗至阿者无毗至者择也间也以因无善种子故果名无种余二义如旧)。地狱罪毕。于四万岁寿人中。得辟支佛。证诸根猛利。胜舍利弗等。郁头蓝子虽离八地生第一有。于彼报尽命终。来生于法林中。作着翅飞狸。残害一切水陆众生。死堕无间地狱。世尊不记得解脱时种解脱种者有如是相处听法坐。若闻法时悲泣流泪身毛为竖。见生死过涅槃善利。敬信正法及说法者。于福决定分者。观察真谛暖等善根。于谛决定故。于谛满足故。顺向圣道故。名决定分。彼贤圣品已说。第四离诸漏者。无漏善根。谓学无学彼前已说。问云何于恶趣得非数灭。答。

  当知布施等  能转于恶趣
  必定与忍俱  施等同或异

  当知布施等能转于恶趣者。或有施不堕恶道。或戒或闻或思或暖或顶。若见生死过涅槃善利故。背生死向涅槃而行布施。如此施者能转恶道。余善根亦如是。布施能转恶道而非顶。若谓不尔者不能。何以故。背生死故。或有未得决定善根而能极厌生死非得决定善根者。复次施与恶趣烦恼业极相违非顶。是故无过。问若诸善根不必定离恶趣者。何者必定。答必定与忍俱。顿舍恶道必在于忍。忍与一切恶趣烦恼业相违故。舍忍者。恶趣烦恼业尚不起。况不舍。施等同或异者。从施乃至顶。或时离恶趣。或不离。以非一切施能违恶趣烦恼业故。余善根亦如是。已说转恶趣因缘。谓意识不共今当说(意识有六事不与五识共)

  离欲及退时  受生亦命终
  断善及相续  当知是意识

  此六事说住意识。思惟故。普缘故。世尊虽说眼见色耳闻声身觉触退。彼亦牵意识现在前故退。问住何等受命终及生。答。

  谓一切众生  悉住于舍受
  命终及受生  以不捷疾故

  谓一切众生悉住于舍受命终及受生者。一切众生住不苦不乐受命终及受生。问何故。答以不捷疾故。一切分中生分死分不明了不觉悟故。于诸受中不苦不乐受最不捷疾不明了故。是故一切众生住不苦不乐受命终及受生。问若然者不苦不乐受应无无漏圣道捷疾故。答非不苦不乐受无无漏圣道力。能令利故。如水在辛则辛在苦则苦。甜酢咸淡亦如是。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十上

择品第十一之一

  虽已说多法  决定众杂义
  于彼无量处  当复择其要
  牟尼说见道  疾故名法轮
  或说学八支  转至于他心

  牟尼说见道疾故名法轮者。灭二种痴故说牟尼。寂灭满足故说牟尼。说者显示也。彼见增故说见道。以慧增故。求尔炎故。至非品故说道。疾者速进也。见道是捷疾道。不起定故。一品道顿断九品结。是法故说法。离众生故。舍此至彼故说轮。谓舍苦至集。乃至舍灭至道。复次似轮故说轮。如轮下转至上上转至下。如是见道轮。下忍转至上智。复转至忍。复次上下义故说轮。如轮下至上上至下。如是见道轮。缘欲界已上缘第一有。缘第一有已下缘欲界。复次降伏谛方故说轮。如圣王轮。或说学八支转至于他心者。尊者瞿沙说。学八支转至他心名转法轮。是故说如来于波罗奈仙人住处转法轮。以是义故别于二乘声闻辟支佛自力转法轮。虽拘邻等自转法轮自修道非他。然由开悟因缘故说世尊转法轮。虽苦法忍起已转。但道比智起说名为转。以彼处具五因缘故。所谓舍曾道。得未曾道。结尽得一味。顿得八智。一时修十六行。拘邻等五人及八万四千诸天见谛。彼先见谛故以拘邻为因缘。世尊及拘邻起世俗心。地神知故。于大力尊天所闻故。踊跃欢喜故。本常守护故。近住地神举声大唱。远住地神展转宣告。非彼自力知见。是常胜心非劣心境界故。如是须臾顷。虚空神天展转唱声乃至梵天不至上地。以彼自地耳识非分故。有说。以梵名名阿迦腻吒天声。虽念念灭而相续起故言声至梵天。转轮王出世以十善业道化导众生。以十善业道欲界受报。是故转轮王出世声至他化自在天。以未离欲故不至离欲地。梵天劝请世尊转法轮故。是故声至梵天。净居天劝发成无上道故。是故声至净居天。成称业故声有齐限。问云何为梵轮。答。

  佛说具足道  广大名梵轮
  齐辐辋具足  对治非梵行

  一切八圣道共依广大故名为梵轮。彼正语正业正命不坏故名为齐。齐毂也。正见正思惟正方便依戒立故广缘故名为辐。正念正定摄正见正思惟正方便辐故名为辋。烦恼名非梵。不爱果故。道者对治非梵烦恼是故名梵轮。已说梵轮。贤圣八支成就齐(本音优波婆素如下释)。今当说。

  谓优波婆素  受时他二说
  具足一日夜  离严饰威仪

  优波者近。婆素者住。近尽寿三婆逻住故说近住。三者等。婆逻者护。谓等护一切众生(一切经论中言律仪者悉应言等护)。是故说随一切众生慈心住得律仪。彼若作是念。于此受不于彼受。不得律仪。心不净故别受。不得律仪。律仪离增减故。受者受取由作故。非发心而得。时者谓明相出时受。他者从他人受。从众生故不从非众生数。不言语故。非婴孩非眠非痴非狂不解斋法故。彼此和合故得受。若得犯戒及烦恼起能见过者从彼受。二俱说者。授者受者二皆说授者。先说受者随说。若授者不说则不成授。授不成故受亦不成。若受者不说则不成受。无受说故。非无说而作业生。作不生故无作亦不生。无作不生故则无余识俱生功德。若二人一时说者亦不成受。无授故。具足者。圣八支成就。如比丘不具足律仪则非比丘。此亦如是。一日一夜者。第三分齐非分故有二分齐如前说。斋律仪得日夜分齐。余律仪得尽寿分齐。离严饰威仪者。谓缨络被服为严饰故。著者悉应舍离住威仪受。以庄严为放逸足故。调伏住则不放逸。放逸者不应作而作。坏威仪者不恭敬故不得律仪。黄门时黄门无形二形不生律仪。何以故。贪欲增故。无惭愧增故。在人趣依三方非余。捷疾知觉故。五种清净因缘修多罗品已说。问斋几是尸罗支。几是不放逸支。几是持支。答。

  尸罗支有四  不放逸支一
  余则是持支  斋支慧所说

  前四是尸罗支(尸罗译言修习亦言正顺三昧亦言清凉亦言安眠)。舍性罪自性戒故。不饮酒是不放逸支。饮酒是放逸支。令心失念故。是故离彼名不放逸支。余则是持支者。随顺戒故。有说。离非时食是斋。余者斋支。复有说。离非时食是斋亦斋支。余者是支。如等见是道亦道支。择法觉是觉亦觉支。彼亦如是。若说九支者不然。何以故。离高床大床涂身香华。共立一支。俱庄严处起故。如老死立一有支。俱熟故。彼亦如是。问离两舌恶口绮语等是离性罪。何故不立斋律仪耶。答难护故。常习近故。出家者尚难护。以常行故。况复在家。如是难护者诸威仪。除不饮酒。余遮罪亦不立斋支。问已知恶戒热所烧。斋律仪栴檀涂今当说。何故无不具足律仪优婆塞何所疑俱见其过。若有不具足优婆塞律仪。优婆塞者。何故无不具足沙弥律仪沙弥耶。若无者何故说一行等优婆塞。何得所说非无义。答。

  具律优婆塞  比丘律仪一
  以彼缺减义  牟尼说少分

  具律优婆塞比丘律仪一者。有一说具足优婆塞律仪名优婆塞。非不具足沙弥。比丘亦如是。如说我某甲归依佛两足尊归依法离欲尊归依僧诸众尊我是优婆塞。当证知尽寿舍众生受归依心清净。乃至第三口作得优婆塞律仪。问此是离杀生口作。云何得余律仪耶。答当知除等故。应说我尽寿舍众生等。如戒等取除等故名戒取。彼亦如是。复次舍众生者。谓舍自众生故。从今乃至舍自众生所受戒。终不毁犯。复次波罗提木叉律仪于众生处得。彼作是说。我从今日不杀众生。亦于彼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以护彼故不饮酒。是故一切遮罪中。离饮酒立优婆塞律仪。以饮酒一切放逸足故。自所受难护故。是故说离他淫。当知两舌恶口绮语亦如是说。以彼圣人经生犹故知而不说犯。若言无一行等优婆塞者不然。实有一行等优婆塞建立此云何。以彼缺减义牟尼说少分。佛以缺戒者故说少分优婆塞。彼具戒优婆塞。若持一不持四。是名一行。持二不持三。是名少分。余亦如是。谓所得戒令知故为说非无义。问若人九岁若十岁受优婆塞律仪。然后取妻。以彼女人为妻分。先于彼女人所为得律仪不。若得者云何不犯戒。若不得者何得非少分。答得支非具足得。不他淫处不得离非梵行处。谓为妻分已不起他淫。所不应作亦如是。优婆塞受沙弥戒。不舍优婆塞戒得沙弥戒。以胜为名故不名优婆塞。若彼沙弥还俗时。说言我作优婆塞。当证知即是优婆塞。若异者应更受优婆塞律仪。比丘亦如是。已说律仪。律仪比类今当说。

  二律仪妙行  业道初解脱
  说业及尸罗  如是七种名

  波罗提木叉律仪作时。即彼刹那无作。凡有七种名。一名律仪。二名波罗提木叉律仪。三名妙行。四名业道。五名波罗提木叉。六名业。七名尸罗。彼一切恶戒对治故名律仪。防护恶戒故。入七众具故名波罗提木叉律仪。于一切众生所得故。善作故名妙行。得爱果故。思愿道故名业道。思愿从彼道转故。彼最初随顺解脱故名波罗提木叉。随一切众生慈心得故。业者作。所起作故。言是思者不然。是说波罗提木叉故。以此当知亦非后三业道。尸罗者淳善义。不害心起故。后诸无作有五种名。除波罗提木叉及业道。除波罗提木叉者。非前故。除业道者。在起业思愿后故。已说律仪类名。谓身身业成就不成就今当说。

  成就身非业  或说业非身
  或有身业俱  或亦不俱说

  成就身非业者。谓或有凡夫人处卵胎迦罗罗胞肉段坚厚。前身作已。舍此身未成未能起作。无粗心现在前故。粗心现在前能起身业。而彼细心现在前。如是内向外向内事外事尽当知。复次彼分中极苦逼迫故不能动转。何能起作。若生欲界不住律仪。亦非不律仪处身无作。若眠若狂若醉。无求无方便舍作因缘。业品已说。或说业非身者。谓圣人生无色界。彼成就道共身业非身。彼色非分故。或有身业俱者。圣人处母胎迦罗罗胞肉段坚厚。若生欲界。处律仪波罗提木叉禅无漏。住不律仪不住律仪。亦非不律仪身有作。有作不失。若生色界。此诸身色众生居故。身业者。或有说律仪。或说不律仪。或不舍作故。或亦不俱说者。无色界凡夫非身无色故。非身业凡夫故。口业亦如是。问世尊说四种入胎此云何。答。

  谓入不正知  及住与出胎
  乃至入正知  住出亦复然

  彼少福众生入母胎。颠倒想转颠倒解。所谓风飘雨雪大寒大闇。多众扰乱声。入华间林中草窟华窟树下墙间。住于母胎。亦颠倒想及颠倒解。所见如前说。出胎亦颠倒想解。所见如前。多福众生见园林浴池殿堂楼阁跏趺端坐。余如前说。是名第一入胎。第二入胎者。自知入胎。不颠倒想不颠倒解。而住出颠倒。如前说。第三入胎者。自知我如是入胎如是住胎。出则颠倒如前说。第四入胎者。自知我如是入胎。住时自知我如是住胎。出时自知我如是出胎。问此诸入胎者说何等人。答。

  初者不净业  亦复不求智
  中二各成一  第四俱成就

  彼初者善业不清净亦不求智。第二者业清净而不求智。第三者求智业不清净。第四者俱成就。又说。初入胎者一切众生。第二转轮王。第三辟支佛。第四如来。问须陀洹有不善业邪。若有者何故不堕恶趣。若无者应离欲。离欲者无有是处。答。

  住于初果者  一种不净业
  而不堕恶趣  业不具足故

  须陀洹虽有修道断不净业。无见道断业。无对事故。是故不堕恶趣。具不具足故。如车二轮具能有所运。一轮坏则无所堪。彼亦如是。鸟譬亦然。愚者堕恶趣非智者。凡夫堕恶趣非圣人。犯戒堕恶趣非持戒。恶心堕恶趣非善心。如修多罗品说。食择品当说今当说。

  四食在欲界  四生趣亦然
  三食上二界  抟食彼则无

  四食在欲界者。欲界有四食。四生趣亦然者。四生五趣亦有四食。地狱中铁丸洋铜。虽复增苦坏。饥渴故名食。及冷风触身亦名为食。三食上二界抟食彼则无者。色无色界无抟食。身轻微故。无色故。问诸趣一一趣何食增。答。

  于彼饿鬼趣  意思食为增
  及与诸卵生  三无色亦然

  于彼饿鬼趣意思食为增者。饿鬼趣意思食增。以彼意行多故。及与诸卵生者。彼亦意思食增。以彼处卵生常念母故。得不烂坏。三无色亦然者。除非想非非想。余三无色亦意思食增。意行多故。

  胎生抟食增  谓彼人趣中
  地狱识食增  第一有亦然

  胎生抟食增谓彼人趣中者。胎生者人趣中抟食增多。以抟食持身故。地狱识食增第一有亦然者。地狱识食增。识持名色故。非想非非想亦识食增。以识持名故。

  欲天如人趣  色界触食增
  及与畜生趣  湿生亦复然

  欲天如人趣者。欲界天抟食增。色界触食增者。色界天触食增。受修禅故。及与畜生趣湿生亦复然者。畜生趣中湿生者触食增。持义是食义。如榰持瓶安住不坏。如是以食持身。身则不坏。牵有故说食。问若然者一切有漏法是食。牵有故。答增上故说力。能牵有故说食。有二事故名食。谓前方便牵。牵已复长养。问何故说四是食。答此不应问一切难起。但随量所应故说四。彼抟食者。长养诸根四大故说食。触者长养心心法故说食。意思者长养当来有故说食。识者长养名色故说食。是故说四食。问若归依佛法僧者(梵音中三宝名覆护归依趣向义应云归趣佛覆护法僧亦如是)。为何所归。三宝各二种。佛有二种身。谓生身及法身。法亦二种。谓第一义涅槃法及一切无我法。僧亦二种。谓第一义僧及等僧。为归何等。答。

  归依彼诸佛  所得无学法
  涅槃无上法  僧学无学法

  诸佛所成就无学法名为佛。归者归佛所得无学法名归佛。不归佛所成就无诤等诸有漏法。自性不解脱故。以是故当知亦除生身。若言于如来所起恶心伤足出血不得无间罪者不然。何以故。起恶心故。谓于佛所得无学法起恶心而伤足故得无间罪。复次坏佛所得无学功德所依故。所依坏故依者亦坏。如瓶坏乳亦坏。归依爱尽名归法。善故常故。当知除余法。以余法无善及常故。归依僧所得学无学法名归僧。不归僧所成就非学非无学法及生身。以有漏故。亦非等僧可坏故。问归依以何为自性。答有说。口业自性。言说假合故。复有说亦身口业自性。戒自性故。问归依有何义。答覆护义是依义。安慰义是依义。以是因缘故归依。是受律仪门。修多罗品说四不坏净言。择品当广说今当说。

  缘觉菩萨道  及与三真谛
  于彼无垢信  是法不坏净

  辟支佛所得三根及眷属。一切菩萨所修行道及苦集灭谛。缘此诸法起无漏信。是名不坏缘法。不坏净坏缘后当说。

  随生清净戒  佛僧如归说
  此事有二种  说有四种名

  随生清净戒者。谓无漏随生身口业。是贤圣所重戒。是名戒不坏净。佛僧如归说者。佛及僧当知如前归依说。彼缘佛法无漏信。是于佛不坏净缘。僧法无漏信。是于僧不坏净。若缘佛所得无漏法及菩萨所得学法。是名坏缘法不坏净。如是缘佛辟支佛法声闻法乃至一切学无学法。是亦名坏缘法不坏净。问不坏净有几事。答此事有二种。谓信及戒。信者心净。戒者四大净。说有四种名者。事缘建立故有四。以信缘别故为三种。知净者。若知若得若持清净。问何所知。答四真谛。复有说者名不坏净。如首罗长者。复次勇猛故不断。有说者名不坏净。如依长者(此二长者皆得初道魔不能坏不能断各依己自说为名)。问云何次第。答佛知净在前。佛是根本。以说故。问佛何所能。答曰觉法。问谁持法。答曰僧。问彼僧云何得一味。答曰圣戒。复次能说者为佛。何所说。谓法为谁说。谓僧谁持法。谓戒。复次良医者佛。治病者法。看病者僧。药者圣戒。是名次第说。彼于苦集谛及下根。于道谛一因缘得不坏净。谓信也(三根于苦集尽生信厌下根于道未能爱乐唯信也)。彼于灭谛及中上根。于道谛二因缘得不坏净。谓信及欲乐(三根于灭悉皆爱乐中上根于道乃能爱乐信俱有)。修多罗品说沙门果。择品当广说今当说。

  所谓沙门果  无为亦有为
  有为学果三  无学果第四

  二种沙门果。有为及无为。有为学果有三。有为无学果第四。一切无为悉非学非无学。

  八十九圣人  沙门无为果
  亦说于有为  一切沙门道

  彼见道八忍。是沙门八智。是沙门有为果。八种烦恼断。是沙门无为果。欲界修道离欲九无碍道。是沙门九解脱道。是沙门有为果。九种烦恼断。是沙门无为果。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离欲尽当知。显现故世尊说四。以此处五因缘具故。谓舍曾道得未曾道。结尽。得一味解脱。顿得八智。一时修十六行。以此处道决定及决定究竟故。若断者所作及所作究竟。问颇一念顷一智知一切法邪。答无也。何以故。

  虽知一切空  而非知一切
  除其共相应  自性亦复然

  若此智生知一切法空及无我。而不知自己自性。不自顾如指端不自触。此亦如是。又无二决定故。无有一智二决定。自知知他亦不知相应法共。一行一缘故。一切相应品法同行同缘。不知共有法。一果故。同决定转故。此智闻慧思慧非修慧。何以故。修慧者分段缘故。是故说欲界色界。以无色界闻思非分故。问对治几种。答。

  所谓断对治  坏持及远分
  此四应当知  是名对治种

  有四种对治。所谓断对治。坏对治。持对治。远分对治。断对治者。无碍道断烦恼得故。坏对治者。于缘中作过行故。谓无常苦空非我等。如是比。持对治者。与烦恼断得合。谓解脱道及后诸余与烦恼断得合。远分对治者。解脱道为首。苦法忍是见苦所断烦恼。断对治及坏对治。于余欲界系法。坏对治。若欲爱尽超升离生苦法忍。亦是远分对治。如是一切道随其义尽当知。修多罗品说修义。择品当广说今当说。

  初得若习行  对治及断修
  当知此四种  是名为修义

  四种修。谓得修。行修。对治修。断修。得修者。谓初得未曾得有为功德。习修者。谓曾得善法相续生。对治修者。谓修四种对治名为对治修。是有漏法敌对治道。断修者。谓断烦恼故。修道是断烦恼得义(上取能治能断为修今取所治所断为修依下四句可知也)。有法得修及习修非对治修断修。作四句。初句无漏有为法。第二句不善法无记有为法。第三句善有漏法。第四句无为法。有说。六种修。前四及分别修防护修。分别修者。如修多罗说。谓此身发毛爪齿。如是比。防护修者。谓根如所说善调御六根。如是广说。如是好者。谓四种修。如前说。此二种修。断修对治修所摄。已说见道修道决定相。差别义今当说。

  烦恼通三界  若见断二种
  二断则三种  俱见道前行

  若烦恼三界系。见道断。谓五见及疑。此见道前行二种(五见疑定见道前断爱慢无明与见俱灭实虽未尽名已悉摄随见受名名为前行下修道不待见道故修道前行)。或见道断。或见道修道断。云何见道断。若结非想非非想处系。随信行随法行无间忍断。彼非想非非想处系此以地定故说。随信行随法行此以人定故说。无间忍此以对治定故说。断者此以所作定故说。云何见道修道断。谓八地。若凡夫断修道断。若圣人断见道断。问何故凡夫断烦恼一向修道邪。答凡夫不能部分舍烦恼。如是见断如是修断。复次凡夫不能一种道断九种故。若三界五种。谓爱慢无明。此见道前行三种。或见道断或修道断。或见道修道断。若彼烦恼非想非非想处系。随信行随法行无间忍断。是见道断。若九地学见迹修道断。是修道断。余八地。若凡夫断修道断。若圣人断见道断。

  若欲界烦恼  五行有二种
  彼修齐限故  说修道前行

  若欲界五行。彼修道前行二种。或修道断。或见道修道断。若学见迹修道断是修道断。余若凡夫断修道断。若圣人断见道断。彼决定前断是故说前行。问前说缘此诸缘何时作事。答。

  次第缘所作  说彼法生时
  缘缘所作业  彼法灭时说

  次第缘所作说彼法生时者。生时是未来。与转俱故。亦应说转时彼法生时。次第缘为作业。与处义故名次第缘。彼法生者得处故。若言色及一切心不相应行亦得处而生。应说次第缘者不然。彼事行品已说。缘缘所作业彼法灭时说者。法灭时缘缘为作业。以法灭时是现在能摄受境界。非未来未起故。非过去已灭故。

  三因所作业  谓彼法生时
  二因之所作  当知灭时说

  三因所作业谓彼法生时者。法生时三因作业。所谓自分因。一切遍因。报因。自分因力故法生相似相续。是故法生时自分因作业。一切遍因报因随顺建立生法故。彼法生时作业。总说故说法生时三因作业。除初无漏余善。除报余不隐没无记。自分因作业染污者。自分因一切遍因作业。报者自分因报因作业。二因之所作当知灭时说者。有缘法灭时。相应因共有因作业。业同故。一果故。不相应法共有因无缘故。增上缘者一切时不障碍住。是故不说。不待说故。所作因亦如是。问云何一切众生等心起等心住等心灭为不邪。所以问者。有众生身或大或小。为身大则心大。身小则心小邪。为一切等。又众生进止迟速不同。为迟行心迟。速行心速。为悉等邪。复次众生或有安静知觉如山。或有不住动若飞尘。为静者心迟动者心速。为悉等邪。答。

  一切众生类  心起住灭等
  贪欲等相应  不相应亦然

  一切众生类心起住灭等者。一切众生心等起等住等。灭时无多少。何以故。刹那故。亦无大小。非色故。四大差别故身有大小。身轻者速。身重者迟。心转多缘故则觉飘动。心止一缘则念安静。贪欲等相应不相应亦然者。若心有贪无贪彼一切心俱起俱住俱灭。刹那故。贪心不作业故现重。无贪心作业故现轻。乃至有解脱无解脱尽当知。有贪无贪如界品说。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十下

择品第十一之二

  问已说有心分一切众生心俱起俱住俱灭。无心分复云何等。谓入无想灭尽正受者。此心灭。余众生心起。还从定觉此心生。余众生心灭。云何等。答当知此说有心者然。无心者亦同。谓入无想灭尽正受者。彼余众生心起。此初正受刹那亦起。从定觉时余众生心灭。此后正受亦灭。若住定时余众生心亦起亦灭。此正受亦起亦灭。复有说言。一切心起不必同。或有心起不灭。作四句。初句从无想灭尽正受起。第二句入正受时。第三句有心者。第四句住正受时。此无有小大。无形故。已说诸心起灭。广心义今当说。

  欲界中有四  色无色各三
  亦学无学心  说此次第生

  欲界中有四色无色界各三亦学无学心者。有十二心。所谓欲界系善心不善心隐没无记心不隐没无记心。色界系善心隐没无记心不隐没无记心。无色界亦如是。及学心无学心。问十二心云何建立。答系不系界种建立。系及不系立二心。系者界种分别立十心。不系者种分别立二心。是故说十二心。说此次第生者。此诸心一一次第生。诸心今当说。

  欲界善生九  亦复从八起
  二秽污生四  亦从十心生

  欲界善生九者。欲界善心次第生九心。欲界四自地故。色界善心。谓初方便入正受时彼随顺故。此则总说。非色界一切。有说。未来禅摄非余。又说。未来及初禅。又复说中间禅。尊者瞿沙说。乃至第二禅。如超越正受从初禅起超第二禅及眷属第三禅现在前。此亦如是。色界秽污心。谓受生时此善心命终。彼秽污心相续生。无色界秽污心亦如是。及学无学心。彼亦随顺故。色无色界不隐没无记心。不次第现在前。心缚自地故。无色界善亦不现在前。极相远故。此亦从八起者。欲界善心亦从八心次第生。欲界四自地故。色界善及秽污。善心如前说。秽污者。谓初禅地烦恼所恼。即依欲界善心防护。故从学无学心起。欲界善心现在前。二秽污生四者。欲界不善心及隐没无记心次第生自界四心。非上地。相违故。亦从十心生者。彼欲界二种秽污心。从十心次第生自界四色。无色界六谓受生时。

  无记次生七  亦复从五起
  色界善十一  亦从九心生

  无记次生七者。欲界不隐没无记心次第生七心。自界四。色界善。谓变化心次第生隐没无记。谓受生时。无色界亦隐没无记心。亦复从五起者。欲界不隐没无记心从五心次第生。自界四。色界善次第生。谓变化心。色界善十一者。色界善心次第生十一心。除无色界不隐没无记心。亦从九心生者。色界善心从九心次第生。除欲界二秽污心。及无色界不隐没无记心。

  色界秽污六  亦从八心起
  无记次生六  从三次第生

  色界秽污六者。色界隐没无记心次第生六心。自界三欲界三。除欲界不隐没无记。亦从八心起者。色界隐没无记心从八心次第生。除欲界二秽污及二无漏。无记次生六者。色界不隐没无记心次第生六心。自界三欲界二秽污无色界秽污。从三次第生者。从自界三心次第生。

  无色善生九  亦从六心起
  秽污心生七  彼亦从七生

  无色善生九者。无色界善心次第生九心。除欲界善不隐没无记心及色界不隐没无记心。亦从六心起者。无色界善心亦从六心次第生。自界三色界善及二无漏。秽污心生七者。无色界隐没无记心次第生七心。自界三色界善心及秽污欲界二秽污心。彼亦从七生者。无色界隐没无记心亦从七心次第生。自界三。欲色界善及不隐没无记心。

  无记心生六  亦复从三起
  学心生于五  亦从四心生

  无记心生六者。无色界不隐没无记心次第生六心。自界三下界秽污三。亦复从三起者。无色界不隐没无记心从自界三心次第生。非余。报数故。学心生于五者。学心次第生五心。二无漏及三界善心。非秽污。性相违故。非不隐没无记。性不捷疾故。亦从四心生者。学心亦从四心次第生。即学心及三界善心非无学。是因故。亦非余。如前说。

  无学心生四  亦从五心生
  已说十二心  二十应当说

  无学心生四者。无学心次第生四心。即无学心及三界善心。非学。是果故。非余如前说。亦从五心生者。无学心从五心次第生。二无漏及三界善心。已说十二心二十应当说者。已说十二心次第生。如此十二心分别为二十。今当说。

  二善二秽污  报生及威仪
  工巧诸禅果  欲界中八心

  欲界八心。谓方便生善心及生得善不善及隐没无记不隐没。无记者有四种。报生威仪工巧变化心。

  除不善工巧  余则在色界
  离禅果威仪  余四在无色

  除不善工巧余则在色界者。色界有六心。除不善及工巧。余如前说。离禅果威仪余四在无色者。无色界有四心。除威仪及变化心。色无色界除工巧。无事业故。除不善。离无惭无愧故。无色界除威仪。往来非分故。除变化心。支所摄禅非分故。

  学与无学心  此则为二十
  彼心次第生  各随其义说

  学与无学心此则为二十者。学与无学心及前十八。是为二十心。系不系界种分别。此差别者前总说。善及不隐没无记今亦种分别。彼心次第生各随其义说者。谓此心展转次第生今当说。

  欲方便生十  亦从八心起
  生得次生九  亦从十一生

  欲方便生十者。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十心。自界七。除变化心。以彼净禅次第生故。色界方便善心及学无学心。亦从八心生者。彼欲界方便善心从八心次第生。自界二善心及二秽污心。色界方便善心秽污心。及学无学心。生得次生九者。欲界生得善心次第生九心。自界七。除变化心色无色界秽污心。亦从十一生者。欲界生得善心从十一心次第生。自界七。如前说。色界方便善心秽污心及学无学心。

  二秽污生七  亦从十四起
  报生威仪八  是亦从七生

  二秽污生七者。欲界不善及隐没无记次第生自界七心。除变化心。亦从十四起者。此二秽污从十四心次第生自界七。除变化心。色界四种。除方便善心及变化心。无色界三。除方便善心。报生威仪八者。欲界报生及威仪次第生八心。自界六。除方便善心及变化心色无色界秽污心。是亦从七生者。此欲界报生及威仪心亦从自界七心次第生。除变化心。

  工巧心生六  亦复从七起
  变化心生二  亦即从二生

  工巧心生六者。欲界工巧心次第生自界六心。除方便善心及变化心。亦复从七生者。彼亦从自界七心次第生。除变化心。变化心生二者。欲界变化心次第生二心。欲界变化心及色界方便善心。亦即从二生者。亦即从此二心次第生。

  色方便十二  是亦从十起
  生得次生八  亦从五心生

  色方便十二者。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十二心。自界六欲界三。方便善心及生得善心变化心。无色界方便善心及学无学心。是亦从十起者。色界方便善心从十心次第生。自界四。除威仪及报生。欲界二方便善心及变化心。无色界三方便善心秽污心及学无学心。生得次第生八者。色界生得善心次第生八心。自界五。除变化心。欲界二秽污心无色界秽污心。亦从五心生者。色界生得善心从自界五心次第生。除变化心。

  色秽污生九  亦从十一起
  威仪心生七  从五次第生

  色秽污生九者。色界秽污心次第生九心。自界五。除变化心。欲界四二善二秽污心。亦从十一起者。色界秽污心从十一心次第生。自界五。除变化心。欲界三。生得善威仪及报生。无色界三。除方便善心。威仪心生七者。色界威仪心次第生七心。自界四。除方便善心及变化心。欲界二秽污无色界秽污。从五次第生者。色界威仪心从自界五心次第生。除变化心。

  当知色报生  亦如威仪说
  谓彼诸禅果  当知如欲界

  当知色报生亦如威仪说者。色界报生心次第生七心。亦从五心生。如威仪说。谓彼诸禅果当知如欲界者。色界变化心次第生二心。色界方便善心及变化心。亦即从此二心次第生。

  无色初生七  是亦从六生
  生得亦生七  当知从四起

  无色初生七者。无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七心。自界四。色界方便善心及学无学心。是亦从六生者。无色界方便善心从六心次第生。自界三。除报生。色界方便善心及学无学心。生得亦生七者。无色界生得善亦次第生七心。自界四。下界三秽污。当知从四起者。彼从自界四心次第生。

  秽污生八心  是从十心起
  报心生于六  是亦从四生

  秽污生八心者。无色界秽污心次第生八心。自界四欲界二秽污色界方便善心及秽污心。是从十心起者。无色界秽污心从十心次第生。自界四欲界三生得善威仪及报生。色界亦如是。报心生于六者。无色界报生心次第生六心。自界三。除方便善心下地三秽污心。是亦从四生者。彼报生心从自界四心次第生。

  学心次生六  从四次第起
  无学心生五  是亦从五生

  学心次生六者。学心次第生六心。三界方便善心欲界生得善(欲界生得善强而利二界弱而钝也)。及学无学心。从四次第起者。学心从四心次第生。三界方便善心及学心。无学心生五者。无学心次第生五心。三界方便善心欲界生得善及无学心。亦从五心生者。三界方便善心及学无学心。问何故方便善心次第生。威仪工巧及报生心。此诸心何故不次第生方便善心邪。答威仪工巧自乐所作故。报生心羸劣故。无所作故。谓威仪心乐习威仪故。是故次第不起。方便善心。出心不勤方便故。方便善心次第生。威仪心工巧心亦如是。报生心羸劣。无所作故。本业所种故。是故入彼心者。不能出心不勤方便故。从方便善心次第生。若言秽污心乐着境界及羸劣故不应从秽污心境界次第生方便善心者不然。何以故。境界不异故。见过故。不羸劣故。于彼境界过恶转。即彼起功德。是故彼境界不异于彼行。烦恼疲厌故。即彼境界观察生长夜习烦恼故。秽污心不羸劣。是故彼应次第生方便善心。欲界生得善心虽捷疾而非方便。以捷疾故。从彼色界方便善心及学无学心次第生。以非方便故不能次第生。彼诸心色界生得善心不捷疾。亦非方便。不捷疾故。不从学无学心及无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非方便故。故不次第生。彼诸心无色界亦如是。色界秽污心次第生。欲界生得善心以捷疾故。无色界秽污心不次第生。色界生得善心不捷疾故。问云何正法。答。

  经律阿毗昙  是名俗正法
  三十七觉品  是说第一义

  经律阿毗昙是名俗正法者。修多罗律阿毗昙。是言说正法。依名处起故。前已说。佛语是语自性。语则依名转。以他处转故。是故名俗数。显第一义故名正法。以名显义故。三十七觉品是说第一义者。三十七觉品是第一义正法。离名起故。有漏修慧虽离名转。有垢故不说第一义正法。如正法有二种。行法者亦二种。修法及修。修法者谓诵习。修者谓修禅。彼俗数。正法者是修。法是持义。第一义正法是修。是故说修行法者住则正法住。修行者灭则正法灭。世尊劝发修行者故不说分齐如前说。金刚三昧择品当广说。今当说。

  五十二及余  亦复说八十
  或有说十三  是金刚三昧

  有说。五十二金刚三昧。禅未来所摄。若依禅未来苦比智得阿罗汉果。于非想非非想处四阴无常苦空非我思惟。若集比智得者。集谛四行一一行思惟。若灭法智。欲界系行灭。灭谛四行思惟。若道法智。断欲界系行道。道谛四行思惟。若灭比智。或初禅地系行灭思惟。或乃至非想非非想系行灭思惟。若道比智。于彼九地比智品道四行思惟得阿罗汉果。如是智行缘分别则五十二(苦异故灭异情隔故观别是以八地灭有三十二行道则类尔通异地同性情无碍故观通通观九地唯有四行合前四谛十六行为五十二)。如禅未来。乃至第四禅亦如是。空处二十八(自地苦集八行四空灭谛十六行九地道四行于上灭渐少故随处灭四)。识处二十四。无所有处二十。以无色无法智。法智缘欲界故非无色。下地行灭缘。下地苦非境界故。下地对治缘展转因故。有说。禅未来八十金刚三昧。是中差别者说道比智。亦一一地对治缘。得阿罗汉果(观七地道比智地各四行有二十八合前五十二为八十也)。如禅未来。乃至第四禅亦如是。空处四十。识处三十二。无所有处二十四。尊者瞿沙说。禅未来所摄金刚三昧。十三见道四比忍相应四三昧修道非想非非想离欲九无碍道相应九三昧。彼一切第一有对治。金刚三昧世俗道非境界故。乃至第四禅亦如是。空处九乃至无所有处亦如是。此是总说。若说忍智行种缘分别禅未来所摄。则有一千四百九十二金刚三昧。乃至第四禅亦如是。空处四百六十八。识处三百二十四。无所有处二百一十六。问彼智品所说神通彼神通为一切善为非。答。

  三通则说善  余二是无记
  当知依欲色  世尊说慧性

  三通则说善者。神是智他心智宿命智。此三通说善。何以故。爱果故。极方便所起故。调伏他故。不信乐者令信乐故。此三通令他极调伏故欢喜。欢喜心相应慧是善。信心相应故。余二是无记者。谓天眼天耳。此二神通是无记。爱果及极方便非分故。又受色声起。是故无记。问何处现在前何等性。答当知依欲色世尊说慧性。此神通欲色界现在前非余。依色故。彼先欲界起故。后色界能现在前。彼非初业堪能非分故。是智慧性从分别起故。依成依者故(此释通有眼名由眼起故)。如施设经说。尔时色界四大造眼处周圆。天眼净。如修多罗品说。诸根事言择品当广说。今当说。

  当知彼诸根  慧者善分别
  名有二十二  事则说十七

  佛说诸根。名有二十二。事有十七。以男女根及三无漏根无别事故不立事。余根摄故。男女根离身根更无故。是故说。云何男根。身根少分。女根亦如是。又一识依故。若识依身根起。即依男女根。无异相根共生。一识三无漏根九根合成故。九根者。意根乐根喜根舍根信等五根。此九根。道及人分别故立三根。道分别者。见道说未知根。修道说已知根。无学道说无知根。人分别者。随信行随法行说未知根。信解脱见到身证说已知根。慧解脱俱解脱说无知根。问等及第一义有何相。答。

  若事分别时  舍名则说等
  分别无所舍  是则第一义

  若事分别时舍名则说等者。若事分别时舍名者。此则等事(等事梵音云三比栗提译言等集亦言等积聚凡会有三无者名等集)。非第一义决定事不可得故。如瓶分别色香味触时舍瓶名。亦非舍色香味触别有瓶名。是故名等事。如是一切分别无所舍。是则第一义者。若事分别时不舍名者。是第一义。如五盛阴名苦谛。若分别五时亦不舍苦名。以色是苦故。乃至识亦如是。彼色复十一种。一一入皆苦。乃至刹那及极微分别时亦不舍苦名。彼得相故。如是一切如杂品说。中阴择品当广说。问为定为不定。答。

  界趣地必定  中阴五无碍
  说名为香食  求有乘意行

  界趣地必定者。中阴界趣地不转。欲界中阴必生欲界。色界生色界。如是地狱趣生地狱。乃至人趣生人。四天王生四天王。乃至阿迦腻吒天亦如是。中阴五者。中阴五阴性。有去来故。非离色有去来。是故欲色界有中阴非无色界。色非分故。无碍者。极微故。一切形障所不能碍。业力故住母胎。若异者不应住胎。说名为香食。求有乘意行者。以香为食故说香食。若薄福者食诸秽香。若大力者食诸净香。求于生有故说求有。从意生故说乘意行。此诸众生或业生。谓地狱如所说彼诸众生业所缚。或烦恼生。谓人及欲界天。或报生。谓飞鸟。或从意生。谓色无色界天及劫初人。化及中阴二有中间起离趣故。是故说中阴。问中阴几时住。答。

  七日或七七  乃至彼和合
  或裸形食香  诸根悉具足

  七日者。有说。中阴七日住。身羸劣故。问若和合者应尔。若彼父母异处者。是人命终当云何。答当观是众生业转不转。若于母可转于父不可转者。彼父则从他女人令中阴会。于父缘可转者亦如是。若二俱不可转者。此人未死而彼先和合此说常行欲者。若时节行者。彼众生业因缘故。令彼非时亦行。有说。或于相似处生。谓若应生时行处者非彼时故。则于相似常行处生。随其类说。七七者。有说。七七日住。乃至彼和合者。复有说。不定乃至未和合间常住。问中阴有衣无衣。答或裸形。色界中阴有衣。色界惭愧增故。如彼法身不裸形。生身亦尔。欲界菩萨及白净比丘尼中阴有衣。余众生无衣。无惭愧增故。问中阴何食。答香食。欲界中阴以香为食。前已说。色界离抟食。贪身极微故。唯三种食。问具诸根不。答诸根悉具足。中阴具诸根。何以故。中阴报淳故。又彼众生求有故。于六入门常求有。问形为云何。答。

  随行量不定  或有见不见
  入则从生门  或生颠倒想

  随行者各如其趣。地狱中阴如地狱形。乃至人天如人天形。问中阴云何行身量云何。答行量不定。中阴行及身量不定。地狱中阴足上头下而行。天中阴上升如箭射空。余中阴侧身傍去。如画人飞。量者。色界中阴量如本有。欲界菩萨中阴亦如本有。三十二相庄严其身。是故菩萨中阴光明彻照百亿天下。言白象身入母胎者不然。已离畜生故。菩萨从九十一劫来常离畜生。顺相书故。令菩萨母见如是梦。欲界余众生中阴身量。如有知小儿形。诸根猛利故。以颠倒想入胎。问中阴中阴为相见不。答或有见不见。或中阴以中阴为境界。不一切。有说。地狱中阴见地狱中阴。如是一切。又说。地狱中阴见地狱中阴。畜生见二趣。饿鬼见三趣。人见四趣。天见五趣。生阴眼则不见。若天眼极清净者能见。问从何处入胎。答入则从生门。彼从生门入。是故双生者后生为长。问以何想入胎。答或生颠倒想。非一切众生颠倒想入母胎。除近佛地菩萨。彼近佛地菩萨。于母母想于父父想。余众生悉颠倒想入胎。若男中阴者。于母染想于父恚想。彼作是念。若无此男者与此女会。想见男去而与女会。见彼精时而谓己有即生欢喜。生欢喜故阴则渐厚。阴渐厚已依母右胁向背蹲坐。女则相违说。中阴因缘后当说。

杂阿毗昙心论卷第十一

择品第十一之三

  问知法识法明法此云何。答。

  知者一切法  识明亦复然
  知及意识明  彼各随事说

  彼苦智知苦。乃至道智知道。无漏智分段缘故善等智者亦知苦。乃至虚空数非数灭。普缘一切法故。识者亦识一切法。彼眼识识色。乃至身识识触。摄受自相故。意识识眼色眼识。如是一切普缘故。明者亦明一切法随其事。彼苦忍苦智明苦。乃至道忍道智明道。分段缘故。善有漏慧亦明。苦乃至虚空非数灭。问劫云何过。答。

  刀兵病饥馑  说名中劫过
  除地余三种  说名大劫过

  刀兵病饥馑说名中劫过者。三种中劫过。谓刀兵病疫饥馑。刀兵劫者。谓乃至人寿十岁时。贪粗恶境界。行诸邪法各住害心。手执草木皆成刀剑。更相杀害。如是经七日。刀兵中劫过。疾疫劫者。亦寿十岁时。多诸疾病。无有医师方药瞻病。薄福德故。遇病辄死。如是经七月七日。疾疫中劫过。饥馑劫者。亦寿十岁时。饥渴增上体极羸劣。普天亢旱种殖不收数米而食。煎煮人骨以饮其汁。如是经七年七月七日。饥馑中劫过。如是说者。若于今世一日一夜持不杀戒。终不生彼刀兵劫中。一呵黎勒果施僧福田。终不生彼疾疫劫中。若以一食施僧福田。终不生彼饥馑劫中。此阎浮提恶劫互起。余方则少有相似。如此间刀兵劫起。彼唯嗔恚增上。如此间疾疫劫起。彼唯羸劣少力。如此间饥馑劫起。彼唯增饥渴。问云何大劫过。答除地余三种。是名大劫过。三大种说大劫过。谓火水风非地种。何以故。不利故。利者坏大劫。复次地种坏劫者。坏劫应至第四禅。而未曾至第四禅。问何故坏劫不至第四禅。答净居天故。彼无上地生。即彼般涅槃故。亦不下生。下地非数灭故。若彼住经坏劫者亦不然。增上福力生彼处故。内扰乱非分故。若彼地内有扰乱者。则外有灾患。彼初禅内有觉观。火扰乱故外为火灾所烧。第二禅内有喜。水扰乱故外为水灾所漂。第三禅内有出入息。风扰乱故外为风灾所坏。问第四禅未曾有扰乱者何得不常。答刹那无常所坏故。如是说者。第四禅地不定相续。随彼天生宫殿俱起。若天命终彼亦俱没。问何等劫尽最初。答。

  七火次第过  然后一水灾
  七七火七水  复七火后风

  七火次第起者。谓最初火劫起。如是说言。若火劫将起。尔时人寿八万岁地狱命终者不复还生。当知劫尽。乃至地狱无有一众生住。是名地狱劫尽。如地狱劫尽。畜生饿鬼亦如是。若畜生于人有用者与人俱尽。是时阎浮提唯有一人。无有教者能入初禅。从初禅起已举声唱言。离生喜乐甚为快乐。如是音声展转相告遍阎浮提。诸余众生亦无师教悉入初禅。乃至阎浮提无一众生住。是名阎浮提劫尽。唯除郁单曰。欲界一切善趣亦复如是。郁单曰命终无得禅者。离欲非分故。又于彼时初禅一众生无有教者而入第二禅。从禅起已举声唱言。定生喜乐甚为快乐。如是音声遍至梵天。余诸众生亦复如是。乃至初禅无一众生住。是名众生世劫尽。是时世界久远虚空。乃至七日出。问曰。从何处出。答有说。劫成时由乾陀山后有七日轮住从彼而出。有说。一日分为七分。复有说。一日七倍热。复有说。从无间地狱火出。如是说者。众生业力故。增上果器世界起。彼业尽如是扰乱生。乃至梵天烧然如是。七火次第过然后一水灾者。七火灾过已然后一水灾。乃至坏第二禅。问水从何处起。答有说。从第三禅际雨热灰水。复有说。水轮涌出。扰乱起如前说。七七火七水者。七火灾次第过然后一水灾。如是七七火灾一七水灾。复七火后风者。复七火灾过然后一风灾。水灾风灾从火灾次第起。此则善说。是遍净天六十四劫寿也。水灾所漂乃至第二禅风灾所坏。乃至第三禅百亿四天下一时俱坏。十九中劫世间空。一中劫器世界坏。一中劫器世界成。十九中劫渐次第住。若处最初空是处最后住。若处最后空是处最前住。问云何心乱。答。

  错乱本业报  恐怖及伤害
  若彼解支节  圣说水火风

  错乱本业报怖畏及伤害者。四因缘心乱。谓四大错乱本业报。恐怖及伤害身。四大错乱者。饮食不适故四大错乱。四大错乱故令彼心乱。本业报者。本造心乱业报已熟。问何者是。答好传衰祸令他愁苦。或复骂言。汝痴狂心乱。驱迫众生令堕崄处。焚烧山泽强与人酒。或以妄想倒说佛语。如是比业得心乱果。恐怖者。见非人形来惊畏。恐怖故彼心则乱伤害身者。为非人所打故。彼以不净污大众会处及佛僧塔故彼处非人嗔。即打故彼则心乱。此说凡夫人。圣人无本业行报心乱。若先种定报业者。先受报已然后超升离生。若种不定报业者若超胜离生彼业则灭。心乱者在欲界。彼地狱不心乱。常乱故。畜生饿鬼及人则心乱。除郁单曰。欲界天亦有心乱。问何等圣人心乱。答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唯佛心不乱。声不坏。发不白。面不皱。不渐般涅槃。

  世尊扰乱业久已灭尽。行妙行故。乱者意识非五识心。不分别故。有漏心乱非无漏。真实行故。是故若说心狂乱是散乱耶。作四句。初句谓狂者善有漏心不隐没无记心。第二句谓自相住者秽污心。第三句谓狂者秽污心。第四句谓自相住善心及不隐没无记心。问何等大能解支节耶。答若能解支节圣说水火风。三大能解支节非地大。不利故。火大解支节者。谓命终时火大增遍烧筋。烧筋已节节解。节节解已不久命终。水大解支节者。谓节节解时先令筋烂。筋烂已余如前说。风大解支节者。令筋碎。筋碎已余如前说。支节解已不过日夜命终。四大错乱故。地狱无解支节。支节常解故。业报故不死。畜生饿鬼及三方解支节。除郁单曰。无罪业故。天亦如是。凡夫圣人解支节。唯除佛。罪报者解支节。佛无罪报故。已说解支节。退今当说。

  退法有三种  得未得习行
  或一人一退  未得退说二
  谓彼习行退  三圣俱亦然

  退法有三种。得退未得退习行退。得退者。所得功德遇退因缘则退。未得退者。应得功德放逸故不得。习行退者。已得功德。有因缘故不得习行。问何等人何事退。答或一人一退。若得退者是钝根声闻非利根。利根者三昧力故是故说。或云何知有得退。答以说二种阿罗汉故。谓退法不退法。若言道退果不退者不然。何以故。断得与道合故。得者道谛摄。是故道退非断者不然。若言离烦恼种云何生者。应说如初无漏心无前因而生。彼亦如是。复次有自分因分故。从无际生死烦恼自分因分生。言烦恼于三处起非说者不然。何以故。为起烦恼具满故说众生起。烦恼具有三因缘。谓因力境界力方便力。彼欲爱使未断未知是因力(断者无碍知者解脱)。欲爱缠所著法是境界力。彼不正思惟是方便力。是彼说意。若从彼说不正思惟者。前不正思惟非分则不起。若有前不正思惟此则无穷。又复善无记心至竟不生(若不正思惟相续无穷则余念不得生也)。若不生者解脱亦非分。烧诸烦恼不应还生。如火烧木为灰至竟为灰不复为木。如是阿罗汉以智火烧烦恼薪不应复为烦恼。彼不应如是。何以故。譬不合故。云何如烧薪有灰。若如是阿罗汉烦恼有余如灰耶。若有余者非阿罗汉。有烦恼故。若无者不如上譬。然非彼圣道如火烧薪。但圣道起断烦恼得解脱得作证。彼若离圣道亦舍解脱得系得还起。如诸退相违经说。当知说不时解脱故。未得退说二者。若彼未得退者。谓声闻辟支佛非佛。住一切最胜根故。声闻者不得佛辟支佛胜根。辟支佛不得佛胜根。是故有未得退。略说一切众生若修行皆应得圣慧眼。若不修行入名色者是为未得退。问云何知有未得退。答信佛说故。如世尊说。诸天及世人退于智慧者。染着于名色。不见圣谛故。谓彼习行退三圣俱亦然者。若习行退者。谓声闻辟支佛如来。三圣悉有。以中间诸因缘故。所得功德不能常现在前。问云何知有习行退。答说心心法退故。如世尊说。于此四种心心法得现法安乐住。我说彼一一退。如修多罗广说。又复说。不动意解脱身作证成就游者彼不退。以是故知世尊亦有习行退。是故说。世尊多游未至。非根本地。何以故。近欲界故。虽不动意解脱有习行退。然彼成就得修故。彼一切现在时。得常随转。彼心心法者现在修。谓不现在前者名为退。习行退最多者谓世尊。何以故。功德无边故。如转轮圣王广受境界。又说。摄他故名不动。自摄故名心心法。世尊多摄他少自摄。如是世尊大悲大舍。问何处不退。答。

  诸天则不退  果退终不死
  亦不造彼业  住果所不为

  诸天则不退者。诸天不退。以利根天得果故。利根者则不退。若钝根人得果然后生天亦不退。无生故。圣人无生不退。此前已说。退具非分故。世尊说五退具。多事业等。五退法彼天则无。是故不退。以天不退故。当知退者必人中。以退具可得故。果退终不死者。果退者终不死。要还得果。何以故。下地生非数灭故。非数灭法终不更现在前。不生法故。以果所摄道决定及决定究竟故。以果道苏息处故。彼人得苏息。又果处善自护故。以果处具三因缘及五因缘故。前已说。彼三果退非须陀洹果。见道断烦恼非对治事故。见道断烦恼依我处转。而无有我。修道断烦恼是对事。修道断烦恼净处转。彼有净想不净想。彼思惟诸行不净。得离欲净思惟。于见不净退。无有法我我所思惟。于非我见退。复次须陀洹果方便广前施戒修等向解脱。如是比。又须陀洹果见道得故无有见道退。速道故。利故。非想非非想处对治故。若阿罗汉果退至须陀洹果。当知退三果。彼对治烦恼得成就故。亦不造诸业如彼住于果者。若得果人所不为。彼退果人亦不作。何以故。得不作律仪故。圣道已灭恶行故。如曾服药。复次希望具足故。彼人希望灭果。对治恶行故。问齐何当言菩萨。答。

  若修诸相好  方便起彼业
  从是转增进  说名为菩萨

  若有众生。以一食施。起决定心。发无畏言。我当作佛。能起相报增长彼业。齐是名菩萨。以能从此作相似相续业故。若不如是但有空名。菩萨虽有初起不退心。是则菩提决定非趣(趣应言到与趣同名)决定。谓造相报业已。是则俱决定。是故齐相报业为名。以彼离四因缘故。谓离恶趣。离非男。离卑姓。离不具根。得一因缘。谓生性识宿命。以生识宿命故闻即受持。眷属信受离众生过。度三阿僧祇劫。于百劫中种相报业。除释迦牟尼。释迦牟尼菩萨精进故。除九劫余九十一劫。有说。二三阿僧祇非劫阿僧祇。谓劫阿僧祇。生阿僧祇。善行阿僧祇。问相报业为何等性。答身业口业增上意业。又是思慧性非闻慧。以劣故。非修慧。欲界不定故。阎浮提种非余方。男子非女人。佛出世非不出世。见佛非不见佛。缘造业非缘余。有说。一思愿种三十二相业。后种种业满。又复说。一定心一行一缘。众多思愿现在前。有愿足下安平住果。有愿乃至肉髻。彼一一相百福眷属。福量者。有说。一转轮圣王福。是名一福量。又复说。一帝释福。有说。劫成时一切众生业增上器世界生。是名福量。有说。除近佛地菩萨。诸余众生福乐自在业。是名一福量。佛无学法是菩提。谓尽智无生智。萨埵求此智故名菩提。萨埵得此菩提觉一切法故名为佛。虽相报业后得转轮圣王。而圣王相者当知是余业报。问几种萨婆多。答。

  一种异分别  或有说相异
  或说分分异  或复说异异

  此四种萨婆多。一种异分别者。彼说诸法随世转时。分异非事异。如乳变为酪舍味力饶益不舍色。如金银器破已更作余器舍形不舍色。法从未来至现在亦如是。当知此是转变萨婆多。相异者。过去法与过去相合。不离未来现在相。如人着一色非不着余。彼亦如是。此说有过。若过去诸法不离未来现在相者。竟何所成。亦成合义。若尔者则世乱。如人着一色于一色爱着亦行亦成就于余成就而不行。是故彼说世乱。譬亦相违。分分异者。说诸法随世转时。分分异非事异。此则不乱建立世。何以故。业别故。谓法未作业说未来。作业说现在。作业已说过去。彼异者彼说诸法随世转时。前后相待非事异亦非分异。如一女人亦名女亦名母。前后相待故。谓观女则知母。观母则知女。此最乱建立世。彼说过去世一刹那有三世。说言观前起相名未来。观后起相名现在。问诸师说谛无间等各各异。萨婆多及婆蹉部说次第谛无间等。昙无得等说一无间等。何者为实。答今当以五支如实说(五支者一曰宗二曰因三曰譬四曰合五曰结六曰义如下偈说)

  次第无间等  智谛异相故
  见瓶不见衣  是故彼亦然

  修行者先苦无间等。后乃至道。问何故。答智谛异相故。苦集灭道智各异相行别故。若行是苦智。此行非余智。若不尔者无四智建立。谛亦异相。彼逼迫是苦相。生起是集相。寂灭是灭相。出离是道相。非不异智异相谛一无间等。譬如见瓶时不见衣。以瓶衣异相故。以异相故见瓶不见衣见衣不见瓶。彼亦如是。于异相谛见苦时不见余。如是一切。是故次第无间等说一无间等者。彼说于谛一无间等。何以故。信圣贤故。如世尊说。比丘于苦无疑。集亦无疑。灭道亦如是。如灯俱作四事。热器烧炷油尽破闇。如是一智知苦乃至修道。是故一无间等。彼说智谛异相者不然。一相故。一切慧一智相于一切法境界作无我行。如世尊说。一切法无我。智慧者能见。彼厌于苦时是即道清净。谛相亦如是说。瓶衣异相者此亦不然。何以故。自相无间等非分故。共相境界无间等非自相。谓色等五阴坏相(坏相即无常相)。共境界智一无间等。若异者则自生过次第无间者言。汝言贤圣说者。此则密语。此说有余义。如世尊说。若苦无疑于一切无疑。为彼疑行故说。若彼苦无间等生。彼疑至竟不行。非数灭故。为除有余说故世尊说。给孤独修多罗如是说言。长者于四圣谛次第无间等。如是广说。所说如灯者。灯有多性多业过。我不取灯事。若分别时灯舍自名。前已说。彼明色入摄力能破闇。彼热触入摄能作余事。若不尔者坏决定义。慧不如是。若言同者则有过。若言一相者此亦不然。行别故。无常行智异。苦空无我等行智亦各异如是比。若不尔者无解脱门。不坏行是解脱门(杂观名为坏三脱异观故不坏)。如汝说缘一切法作无我行。以顿观一切法故。此则不定思惟分定思惟行各别谛缘。是故不应说彼厌于苦时是即道清净。不可以厌行缘于灭道。灭道是可乐事故。一切缘者不通一切。相违故。以无我行不即行。此无我行故。自性不自观故。亦无二决定性。亦不观相应共一行一缘故。亦不观共有共。一果一决定故。又说。一切行无常者亦非无常行。作灭无间等。灭者常故。当知彼行远以向真谛故说。如所说观此众生长夜成就身口意恶行。言此众生即是地狱及余恶趣。实非此人即是地狱。以向地狱故说。彼亦如是。又复是空无间等者则非无愿无相。彼一切法境界非分故。莫言有过。是故一切法无我行是不定思惟。定思惟者有漏缘。若不尔者解脱门减。若言自相无间等非分者不然。何以故。以观故。是自相共相。谓逼迫相是苦相。观三谛故是自相。观阴故是共相。如是一切当知。皆以观故说自相共相。言不尔者不然。何以故。以不坏观故。前已说。前说中阴后当说今当说。问为有中阴为无。答。

  当知有中阴  世尊之所说
  譬如村间道  彼则有俱过

  此说有中阴。何以故。世尊所说故。如世尊说。七士夫趣有中般涅槃。若无中阴者则无中般涅槃。若言有中夭从彼般涅槃者不然。天趣中不说故。世尊修多罗说。四天王天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不说有中夭。余亦有过。若说生般涅槃。复有名生天耶。如是一切。阿那含亦应如是说过。是故彼是妄想说。若言寿命中间般涅槃者不然。除郁单曰及后边菩萨。多有众生不尽寿而死。此皆是中般涅槃耶。是故此皆有过。问此云何。答譬如村间道。如从一村至一村。如是死阴生阴。从死阴趣生阴亦如是。如阿湿波罗延经说。若彼处来。如是广说。若无中阴者则无去来。是故应有中阴。若言为除有余说修多罗故。世尊说修多罗及偈言。五无间罪作已。次第生无间地狱中。又复为梵志说偈言。少为老病漂到于阎王所。梵志无住处亦无有资粮。是故无中阴者此不然。何以故。业趣无间故说修多罗及偈。谓作无间业已必先受无间报。然后受余业报。亦必生地狱趣中。非余趣。如汝所解。世尊说修多罗五无间业作已次第生地狱中。为要五无间生地狱中。为二三四耶。为更余罪生地狱中耶。当知此经及偈意。

  若言如影者。如月极远影现水中。非彼月来至水中。如是死阴生阴如影。众生生何用中阴为者。此亦不然。何以故。彼则有俱过。月及水俱。死阴生阴不俱。是故有过。眼识足下身识譬亦如是。若先取生阴而舍死阴。如折楼虫者不然。何以故。趣不别及二识合过故。是故说有中阴。如所说四种萨婆多。问为有一切有为无。答。

  当知一切有  非有一切相
  一切无一切  无有他相法

  此有是萨婆多所立。一切者。谓十二入。彼诸入有自相非余。一切相所作别故。作业别前已说。一切无一切者。谓学法中有学法无无学法。无学法中有无学法亦无学法。如空中亦无有迹。如是比。问此说有云何无有。答无有他相法。如眼相是眼入。无余入相。相别故。以是故说一切法不杂。

  一切世悉有  不违其所应
  牟尼之所说  声闻僧无佛

  有三世萨婆多。此萨婆多所立。问何故。答现在世者观过去未来故施设。若无过去未来者则无现在世。现在世无者亦无有为法。是故有三世。莫言有咎。若言久远是过去当有是未来非是有唯有现在者此不然。何以故。有业报故。世尊说有业有报。非是业报俱现在。若业现在当知报在未来。若报现在当知业已过去。若言俗数说者。亦说作者不可得。若言俗数说有业有报者此亦不然。世尊亦说作者不可得。此亦俗数说耶。神口所说第一义空修多罗。而汝妄想说此有故彼有。如是比。当知如汝说久远是过去当有是未来非是有唯现在是有者。莫作是说。我亦能说现在者于既往是未来。于当有是过去。此非智者说。如所说若无信等五根。我说是凡夫辈。若学人缠所缠信等五根不现在前道与烦恼不俱故。是故应知有过去未来。若异者圣人应是凡夫。若言得随生此亦不然。无法得非分故。依处非分故。声闻僧无佛者。声闻僧不摄佛。何以故。三宝不减故。若世尊声闻所摄。应有三宝非三佛。无别体故。归依及不坏净念等亦如是。莫言有过。是故声闻僧不摄佛。如世尊修多罗说。憍昙弥。施僧亦是供养我。当知是说比丘僧圣僧福田僧。世尊者彼三僧所摄。破烦恼故。圣故。第一义福田故。非声闻僧自觉故。

  设令广章句  群生大恐怖
  无胜甚深相  我今但略说

  若广说者众生怖畏。是故我今不广说。章句深达。阿毗昙明净智慧所解。诸论音声妙义于此略说。

  古昔诸大师  演说无量义
  我今随所解  分别说少分

  我今于尊者法胜所说中。以少智慧思量撰集造立章句。将以申述助宣遗法。非欲憍慢求名称故。如彼所说。若生诸烦恼是圣说。有漏灭道亦生烦恼。而非有漏增。烦恼非分故。无漏缘烦恼灭而不增。前已说。是故我说增也。无漏缘软中上不增者不然。依增故。

  决定知此论  章句微妙义
  于彼智慧众  勇猛无所畏

  于此论章句义味。能决定知善分别说者。于诸智慧众中心无怯畏。善解法相故。

  我今增益论  其心无所贪
  为令智者乐  疾得寂灭乐

  经本至略义说。深广难可受持。如虚空论难可了知。前已说。是故增益论本。随顺修多罗义。令易了知。以知义故烦恼则断。

论品第十二

  已说择品。今当略说诸论。令智者欣乐。

  离律不律仪  而得于律仪
  不因彼致胜  能决定者说

  答有。谓无色界没生色界时。无色界凡夫名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色界善恶律仪非分故。从彼命终生色界时得善律仪。色界律仪与心俱故。非胜进。无色界界胜故。

  颇得沙门果  贤圣离诸过
  得有为善法  不名为修习

  答有。谓果所摄圣道灭已。然后退。不增进根还得。彼先过去果所摄道先灭故非修。现在因非分故。离诸过者非世俗故。有为者非无为故。善者非不善无记故。

  道未兴起时  远离诸过咎
  解脱时离恶  能决定者说

  答有。谓修行者住金刚三昧。除初尽智诸余无学法。是未起时不向故。解脱时者。一切无学道顿解脱初尽智生时。是生时是解脱时。离诸过恶者。非有漏故。

  颇光音缠起  是彼定相应
  清净初禅退  而得于退法

  答有。谓阿罗汉第二禅缠退时。尽智所得。初禅退与尽智合故。有退熏修。初禅与第四禅合故。阿那含亦尔。言净者明所退。非无学故。

  颇于见谛道  得彼诸善法
  彼法是有缘  圣智不见缘

  答有。谓与苦比智俱。欲界等智苦无间等边修亦不见彼智缘。以彼缘欲界。而苦比智不缘欲界故。集灭无间等边亦如是。道比忍得缘三谛智而不观彼谛。住异境界故。如住学法得无学法得无学法非学法。如是从法智品至比智品。比智品复至法智品。

  颇果有漏慧  无漏慧所断
  彼果所因起  谓不离欲慧

  答有。谓圣人离欲界欲。未离初禅欲。欲界初禅果化心离欲。欲界爱尽故。初禅慧未离欲。彼爱未尽故。一切化心亦如是。随其义除自地果。

  颇住无碍道  而得于诸灭
  此相违烦恼  非彼无漏见

  答有。谓凡夫人修神通时。无碍道断神通相违烦恼而得诸灭。非无漏见相违。何以故。圣人离欲时。法忍现在前。得忍相违烦恼灭故。

  颇诸烦恼灭  离欲者获得
  不断于烦恼  而得无垢尽

  答有。谓上地命终生梵天时。得欲界烦恼灭。而不断彼烦恼。先已断故。余一切地亦如是。

  颇无垢净地  未曾得而得
  非离欲非退  不依于见道

  答有。谓初禅离欲。依初禅及眷属超升离生。道比智生成就三地阿那含果。从彼定起入第二禅。得第二禅无漏。得彼无漏时。非离欲。先离欲故。非退。胜进故。非见道。见道究竟故。当知上地及增益诸根亦如是。

  颇护未曾得  而得于寂灭
  不舍彼不得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除苦法忍眷属得。余无漏道得。彼初无漏舍。一切凡夫性不得。余不舍。先已舍故。

  若成就八忍  亦成就七智
  此诸无漏见  不见何无漏

  答有。谓此人住道比忍。成就一切见道慧。见一切灭一切道。唯除道比忍眷属。彼忍不见自性不自观故。无二性故。亦不见相应一行一缘故。不见共有一果一决定故。

  颇法未曾得  有漏边境界
  唯有不动者  彼能击善法

  答有。谓无相无相于无穷生死未曾得。而得空圣道故说有漏缘。非数灭故说边境界。余非分故说唯不动。空圣道故说击善法。

  已起无漏慧  于彼未起者
  前生非后因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前增非后软因。彼果相似及增故。

  颇离六地欲  圣亦成彼果
  不成无漏禅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空处离欲依禅未至超升离生。苦法忍生道比智未生。以八十九沙门果故。故言成彼果。以苦法智是苦法忍依果及功用果。见苦所断烦恼尽是解脱果及功用果。而不成无漏禅。未得故。

  颇诸无漏法  而为界所摄
  能生彼法者  不入彼界中

  答有。谓无漏戒彼界所摄。非漏所摄。戒者四大所造。彼果故。四大者触界所摄。身识境界故。

  颇一大种灭  于禅地不起
  二大种在前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圣人生欲界无漏初禅。次第有漏初禅现在前。一种四大灭。谓欲界四大以无漏随转。若于彼生现在前。即彼地四大造故。二种四大现在前者。谓欲界及初禅地四大(道共戒名无漏随转若于彼欲界生即彼欲界四大造故此四大与无漏俱起灭也)

  颇法因三道  是三种自性
  谓三种一地  亦复在三地

  答有。谓无学慧。以彼见道修道无学道为因。尽智无生智无学等见是自性。软中上分别故说三种。无学地所摄故说一地。有觉有观等分别故在三地。

  颇有有漏受  二成一不成
  二根二种成  是说为身证

  答有。谓身证人依初禅初禅眷属及第二禅增进根。上地不现在前成就苦根有漏乐根。此人先得第三禅地无漏乐。以转根故舍复未更得。以依下地增进根故。不修上地学道。如得学果一忧根不成就。离欲故。喜根舍根各有二种。谓有漏无漏。是悉成就。以禅未至中间摄舍根。是故得舍根。初禅二禅摄喜根。是故得喜根。

  九地烦恼灭  而得于诸禅
  不得无色定  或复得当说

  答有。谓阿罗汉能得禅定非无色。诸禅亦得亦现在前。无色者成就而不行。

  一法众多性  或一三有无
  彼是无学法  因力所长养

  答有。谓无知根。建立一根故说言一。九根和合故说众多性。以众多性故说非一。一无学地故说一地。觉观分别故说三地。有者谓有名。无者无别事。无学得故说无学法。三因成故说因长养。

  颇法是有分  与彼余有分
  相似生住坏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色入是余有分。彼相与入俱生住灭。共一果故。色入者不作业故说余有分。彼相者法入摄故。是有分。

  颇诸相应法  或说余有分
  或复说有分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未来不生法意入。是余有分。不作业故。余心法是有分。法入摄故。

  颇二阿那含  共生于一地
  第一法或成  俱得一地果

  答有。谓一阿那含依第二禅超升离生。第二阿那含依第三禅。彼命终俱生第三禅。彼依二禅超升离生者。增进禅故。舍世间第一法即依第三禅者。成就不舍。上诸地亦如是。得一地果者。谓无觉无观禅。

  颇有不动法  俱受于一有
  一成就九地  善有漏一无

  答有。谓一生欲界一生初禅。生欲界者。九地有漏法成就。生初禅者。八地。除欲界地。增舍俱受一有故说一有。有漏者。以无漏生上成就下故说有漏。

  颇住一刹那  得舍三脱门
  或复舍于二  一舍还复得

  答有。谓生无色界当得阿罗汉住金刚三昧。得无学三昧门。舍学三脱门。舍灭受想定及非想非非想处。舍一切退分。得一切胜分(一念中亦舍亦得故言一念灭受想定及非想得断知言舍二舍退得胜故舍一得一也)

  颇成沙门果  成就圣非圣
  而不得断知  若能知者说

  答有。谓无间等苦智生集智未生。尔时于八十九沙门果分成就。于四沙门果不成就。亦不得断知。

  度彼无胜海  少力所不任
  今我随所能  宣说甚深义
  世间贫穷人  彼可卒令富
  无智则不然  要须大方便
  世间宝易得  慧宝甚难获
  是故应勤学  渐入甚深智
  正解涅槃路  邪惑生死径
  慧能灭痴闇  如日除幽冥
  为求解脱故  当勤修智慧

  萨婆多比丘。庄严阿毗昙偈。愿令一切众生。智慧渐增疾得解脱。

乾隆大藏经·小乘论·杂阿毗昙心论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