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4 10.P0378 圆觉经心镜(六卷)〖宋.智聪述〗

2018-9-27 12:47 4573 0
简介
0254 10.P0378 圆觉经心镜(六卷)〖宋.智聪述〗 卍新续藏第 10 册 No. 0254 圆觉经心镜No. 254-A 圆觉经心镜序  原圣建名。盖为开深进始。咸令视听。俱成解脱良因。寻途趣远。理极元明。绣 ...

0254 10.P0378 圆觉经心镜(六卷)〖宋.智聪述〗

卍新续藏第 10 册 No. 0254 圆觉经心镜

No. 254-A 圆觉经心镜序

  原圣建名。盖为开深进始。咸令视听。俱成解脱良因。寻途趣远。理极元明。绣淡精微。缘无自性。护善遮恶。故曰总持。止散澄昏。名为圆觉。但群生未寤。日用蔽于尘劳。迷失本心。穷露不知旋复。假十二位大士。请发潮音。演二十五定轮。心通法遍。遂使妄情顿歇。空华无结实因由。闻复医除。分别绝缘尘影事。既多弘阐。孰为敷扬。念昔截舌以赞圆乘。故今投针似觉有地。(智聪)蚤登台岭。晚会清修。遇慈室每讲斯经。阅圭峰诸家疏记。钩深索隐。各具雌黄。且夫采幽兰者。宁唯于楚泽。求美玉者。奚必于荆山。况摭言辨惑。岂限于宗徒。披砾拣金。何嫌于取舍。愧蠡管之见。不足以道鸣。悲末叶之秋。聊伸于坠绪。惟通心君子。知我于是非之间。亦会我言诠之外。或者曰。理虽无于私隐。妍丑未易彰之。故出圆觉心镜以示之。一致于此。孰能隐乎。

  时
皇宋宝庆丁亥夏六月立秋日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聪)序

  圆觉经心镜目次卷第一自序文殊师利菩萨章普贤菩萨章卷第二普眼菩萨章金刚藏菩萨章卷第三弥勒菩萨章清净慧菩萨章卷第四威德自在菩萨章辨音菩萨章卷第五净诸业障菩萨章普觉菩萨章卷第六圆觉菩萨章贤善首菩萨章

  圆觉经心镜目次(终)

  No. 254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一

  前住台州赤城山崇善教寺释智聦述

  大方广圆觉

  此经乃穷理尽性之书。洁静精微之教。部虽属于方等。教味唯归一圆。瞿昙示因地之良规。妙德启修行之正路。故褒之以大方广。实之以修多罗。今言圆即大也。曰规。觉即方也。曰矩。盖圣人用此。模范众生。能成十方诸佛轨则。名善法行也。又圆是圆融。觉是觉性。真觉之性。圆融之道。如大海水。澄湛圆融。楞严云。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又圆则寂也。觉则照也。照而常寂。故曰圆。寂而常照。故曰觉。觉取照义。圆取寂义。照而寂。寂而照。寂照同源。故曰圆澄觉元妙。此非独取。广大无边之义。为圆觉。须知众生。旅泊三界。生死结根。无明业识。非圆觉寂照之功。幻翳空华。孰能销殒。故圆觉之义。义尽于斯。

  修多罗

  此翻契经。契理契机。故曰契经。

  了义

  了义者。法华以前。圆教之外。皆不了义。盖权实未融故也。今既闻开显。同法华之圆。并为了义。所以事理圆融。因果顿足。佛法之妙。岂复有过于此。

  经

  经者径也。经由圣人心口。故得万古同遵。百世不易。准佛地论解。则能贯能摄。此方儒书。则训法训常。余如常释。不复繁引。

  罽宾沙门佛陀罗译

  沙门。或云桑门。肇云。出家都名。阿含经云。舍离恩爱。出家修道。摄御诸根。不染外欲。故号沙门。郊祀志云。沙门。汉言息心。削发出家。绝情洗欲。而归于无为也。瑞应云。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梵语佛陀多罗。唐言觉救。北印土罽宾人也。于东都白马寺。译圆觉一部。不载岁月。译者。易也。以彼方言。易成华语也(次序分)。

  如是。

  理无不如。之谓是。事无不是。之谓如。亦是信顺之词。文如理是也。

  我闻。

  阿难称我者。非人我之我。谓方法皆备于我之我。本是耳闻。盖我是耳之主宰故也。

  一时。

  一者。多之所宗。谓之一。又一之所起。谓之时。又天上人间。长短不同。天竺国。不分春夏秋冬。只云三际。(正月十六日。至五月十五日。名熟际。五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五日。名雨际。九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名寒际)今言一时者。已包四季故也。

  婆伽婆。

  说经教主。即佛也。亦曰婆伽婆。亦名薄伽梵。佛顶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具足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应当总号薄伽梵。诸经多称为佛。盖译师取与不同。非有他也。今定说经。定是何身所说。佛有法身报身应身。法身有二种。理体法身。用中法身。报身亦二种。有自报他报。应身亦二种。有胜应。有劣应。今定用中法身。亦曰他报。亦曰胜应。三身一体也。亦云。即生身为尊特身佛。盖释迦。来此南阎浮提。八千返。亲近父母生身。五十年说法。三百会谈经。只此丈六四八之相。华严云。父名净饭。母名摩耶。吾名悉达。但大小乘机见不同。大乘住地菩萨。用业识见之。即此丈六。即尊特身。即用中法身。龙女所赞。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也。二乘凡夫。只用六识。见是父母生身三十二相。说小乘法。同一座席。二见不同。但此尊特身有二种。一者示现尊特。如光明法华。圆光一寻。能照无量。凡穷一相。皆不可得。如应持不穷其顶。目连莫究其声。外道欲量佛身。南山斫丈六竹量之。佛头在丈六竹上。古云。斫尽南山竹。仍旧长丈六。二者现起尊特。如十莲华藏海。微尘相好。又十六观经。真法身。高六十万亿。眼如四大海水。眉间白毫。如五须弥山。皆是现起尊特也。不思议德。岂容凡夫以有思惟心之所测度也。

  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至)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大即法身德。光即般若德。明即解脱德。此之三德。会无量三谛法。归秘密藏。包一切善法曰藏。三昧翻调直定。正受者即正心行处也。三昧梵语。正受华言。今华梵双举。其实一切圣贤。皆用三昧正受。为出入之门。以无分别智。缘无相理。故曰正心行处。光严者。即了因智慧也。住持者。即缘因福德也。一切如来。皆用缘了二因。庄严本有正因而成佛。是诸众生者。诸之一字。不一之辞。该十法界。皆云众生。佛亦谓之无上众生。性净之理。故曰觉地。在佛曰果。在众生曰因。今将佛果。对众生因地。并具圆觉妙明之性。无身心相。故曰寂灭。亦无差别相。故曰平等。经中凡言十方。即是十法界也。今言十界。界界融通。入妙圆觉。故曰圆满。只一本觉真如佛性。随染净缘。故曰不二随顺。于不二境。正明现土。即秽为净。即娑婆秽。为寂光净。行法云。释迦牟尼名毗卢遮那。遍一切处。其佛住处。名常寂光。常波罗蜜所摄成处。我波罗蜜所安立处。乐波罗蜜灭受想处。净波罗蜜不住身心相处。不见有无诸法相处。又十六观经。佛与韦提希夫人。现诸净土。或有国土。纯是莲花。或有国土。如玻璃镜。或有国土。如自在天宫。岂非即此灵山。便是报国。无上报事。不须坏此灵山。突出寂光。恐人狐疑。不免谆复晓之(以后列名位)。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

  梵语菩提萨埵。秦人好略。略去提埵二字。只云菩萨。翻大道心成就众生。亦可云。菩提翻道。又翻觉。此十万众。皆邻真亚圣。地住圣贤。或权或实。或显或晦。同入寂光。启扬圆觉。此经不入二乘之手。不列声闻缘觉众也。最后流通。却列凡夫众。须弥山王。并吉槃荼。火首金刚等。以知同在灵山。但凡圣所见有异也。

  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久成正觉。即龙种上尊王佛。降尊就卑。佐辅牟尼。又翻妙德。又曰妙首。昔因女人而发道心。又昔为妙光菩萨。化八王子次第成。最后第八王子。乃然灯佛。彼时释迦为儒童。买五茎莲花。供养然灯。并布发掩泥。然灯与之授记曰。汝将来于五浊世为佛。号释迦牟尼。以然灯往望妙光。九代祖师。瞿昙乃玄孙也。

  普贤菩萨。

  曲济无遗曰普。邻极亚圣曰贤。乃东方宝威德上王佛国菩萨也。闻灵山说法花经。法会将终方至。驾白象王。入我娑婆。即法花经劝发品也。

  普眼菩萨。

  遍观为义。普观法界众生。皆具大圆觉性。

  金刚藏菩萨。

  金取铦利为义。刚则刚健。喻般若之慧。能断众惑。包覆因果善恶曰藏。

  弥勒菩萨。

  翻慈氏。姓也。阿逸多。字也。昔为国王。驾白象游城外。其象见野雌象。而欲性狂发。王几失命。乃惩治调象人。象人答王曰。其象本自可调。为见野象。欲心发生。不然请王令调之。象至王前。烧红铁弹丸。曰汝于王得罪。令吞铁丸。令象开口吞之。丸从后出。跪而伏调。王见是事。发慈悲心。故以姓号慈氏也。王曰。汝既能调。如何令之有失。曰。臣能调象身。不能调象心。其象心。非臣之所能调。王曰。世间孰有善调心者乎。曰唯有佛善能调心。王往问佛。佛曰。世间调心。各有方法。调象调牛马若干诸类。欲调之无遏所欲。随其所好。而渐调之。如禽畜乌鸢蝼蚁之属。皆可调之。净名云。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其难调者。唯世人心尔。古云高可射。深可钓。唯有人心咫尺间。咫尺人心难可料。所以须菩提。首问降心。此经示二十五定轮。三种妙观。正是调心之术。人心散即用止止之。止即息攀缘之心也。昏即用观观之。其昏即朗。止观乃明静之法。明静即寂照。散即止寂也。昏即观照也。以此为药。无明之病。不远而复也。

  清净慧菩萨。

  澄心如月。虚己若潭。月皎潭清。神清慧朗。斯之谓欤。

  威德自在菩萨。

  圭峰云。三藏成就。功用猛利。邪魔不能娆。妄惑不侵故也。今云人之动静。莫过四威仪。行住坐卧。道在乎动静之间。此圣流。行如象王。威如狮子。进退以礼。折旋俯仰。威仪详序。以模范后贤。故斯名不朽也。

  辨音菩萨。

  此菩萨。善能辨别。随类圆音。故曰辨音。

  净诸业障菩萨。

  一切业障。尽依四相而生。此菩萨。身口意三业。如珠玉无瑕玼。泯绝诸恶。奉行众善。

  普觉菩萨。

  自觉。亦能觉他。念起即觉。是也觉。非也觉。觉是觉非。所以针艾随身。膏肓之鬼自惧。

  圆觉菩萨。

  理无不圆。事无不觉。故曰圆觉。

  贤善首菩萨等。

  近圣曰贤。顺理曰善。故曰贤善首。一会法众。十万人俱。故曰等。

  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十二开士。皆唱导之师。故曰上首。与诸眷属者。则十万人俱是也。后叹德云。皆入三昧。即大光明藏也。谓法界圆融。真如清净。因人果人。同住一处。故曰同住平等法会(已说列众竟。次说申请○赞许○伫听○正答。此四科。章章一同。下不重出。申请又分三科。初进问威仪○二正陈辞句○三展䖍诚。初释进问威仪)。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至)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诸经皆云尔时。唯此经独言于是者。盖此间不列杂众。首列二六大士。名目于前。故临文但云于是。亦蹑上之辞。发语之端。若云尔时。只当尔之时。非列名之始也。圭峰云指注之辞。慈室云兼发起。故云于是(二正陈辞句。分二问)。

  大悲世尊愿为诸来法众(至)求大乘者不堕邪见。

  一问。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此问观法。故云法行增深观)如来本起因地有二种。一本门因地。如法花本门寿量。如五百千万亿。三千大千世界。抹为微尘。一尘为一劫。我成佛来。复过于此。此非凡力所及也。二迹门因地。远推自大通前覆讲。及遇阿私仙。舍身为床座。采薪汲水。为求妙法。及中间遇然灯。买五茎莲花供养。布发掩泥。蒙记为释迦牟尼。舍身求偈。剜灯问法。饲虎代鸽。如是足迹可寻。今云本起因地。乃迹中因地。此等皆以慈修身。非秽浊之行。故曰清净。法行者。深观也。法句经云。吾博学无厌。奉法不懈。精进持戒。心不放逸。缘是得道。自致泥洹。此非深观。忍力修心。安能解黏去缚。而成佛道。故得妙德发扬。意在规凡入圣也。

  二问。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菩萨发心。如善财南求。见五十三善知识。皆云我已先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又如常啼东请。求般若波罗蜜。卖身割肉供养昙无竭。闻法证无生忍。菩陀波伦。打骨取髓。以求般若。此等皆是菩萨。为法亡躯。远离诸病。行法经中。阿难亦发三问。一问。如来灭后。云何众生起菩萨心。修行方等经典。正念思惟一实境界。二问。云何不失无上菩提之心。三问。云何复当不断烦恼。不离五欲。得净诸根。灭除诸罪。父母所生清净常眼。不断五欲。而能得见诸障外事。此三问略尔。广如彼文。同是发清净心。远离诸病。

  三问。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法华云。此经佛在世时。犹多怨嫉。况佛灭后。去圣逾远。圣贤隐伏。附佛法外道增炽。多学邪空。诃佛毁教。不存土木。毁灭缘生。引不吉人。恣行非法。谓淫怒痴。尽是菩提。岂知一慢尊容。长沦暗道。一轻圣典。永坠邪林。自坠见坑。复引盲者。当此之际。孰能关正。故文殊不愤。特启激扬。为末世众生。箴此见病。故设此问也(问毕三展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说如上语已。四支及头。如泰山崩。悉投于地。如是头面接足。归命敬礼。周而复始。至于三请者。以表䖍诚之心也(次赞许叙陈[诚]听)。

  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至)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此经意。赞其所请。叙其所陈。诚其所听(次伫听)。

  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圭峰云。既蒙许说。愿乐欲闻。洁己虚心。收视反听。而寂嘿也(次入正宗经文。答上三问)。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

  世之为王。君臣朝会。统摄万邦。光宅天下。法王启运。寂默以证真。舍金轮而驭大千。耀玉毫而制法界。涅槃云。法无上者。涅槃是。众生无上者。佛是。陀罗尼者。天台云。三昧与陀罗尼。乃相成之法。相成乃互具也。法花云。普现色身三昧。与陀罗尼。犹是解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三昧者。又名三摩提。翻正心行处。亦云调直定。盖从始以来。常曲不端。得此三昧。故正心行处。陀罗尼。翻能持。集聚种种善法。持令不散不失。又云遮持。能遮一切恶不善根。令不起故。又翻总持。若名若义。行地功德。皆悉任持。故号总持。但三昧专论持善。陀罗尼兼遮恶。义或相应。或不相应。分二名义。行法云。心纯是法。与法相应。又此陀罗尼三昧。唯佛菩萨所行之法。行持此法门。得成佛道。所以不共二乘也。门者。未必专取出入为义。自凡修因。得入圣果。以立门义。有云。方便门。解脱门。普门。婆罗门等。岂专一义。今取遮恶持善。如世兵甲之器。外遮枪刀。内固名利。衣甲即今之圆觉也。遮其外恶。持其内善。但此觉性。俱摄百界千如善恶性相。故得遮六凡之恶。持四圣之善。究论善恶。乃全性之善恶。诸佛所以不断。佛若断此之恶。普现色身。从何而立。当知圆融觉性。运一切善。遮一切恶。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名为圆觉者。既陀罗尼名为圆觉。圆觉亦可为陀罗尼。但诠名有异。其体本同。如火名热。亦名为烧。陀罗尼。遮持义。圆者。如珠走盘。圆无际故。觉者。乃明义。如十镜环绕。中燃一灯。灯体交参。东西莫辨。须知圆觉。以百界千如为体。缘生性具。各各自圆。但迷之为无明。悟之为法性。故云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又须知照用同时。众生无始。无明业识。非圆照觉相。以何遣迷。以何破障。故裴相国云。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故曰圆觉。

  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

  圆觉妙心。具足十界。百界千如。三千世间。生佛依正。色心染净诸法。故曰一切。以由圆觉无自性故。遇染则情生。十界俱染。在理则性净。十界俱净。亦非研究而然。乃本来净也。今从净缘修发。不改不变。故曰清净真如。菩提翻道。涅言不生。槃言不灭。大道无形。不生不灭。波罗蜜。翻到彼岸。已摄六度。一一度。皆到彼岸。真如法身德也。菩提般若德也。涅槃解脱德也。此之三德。皆从圆觉生。故云流出。菩萨以此为轨则。故曰教授。众生性具此三德故。一念能感。佛证此故。无谋而应。神通用此故。化化无穷。父子得此故。天性相关。知之者。可以脱生死。度含灵。此圆觉之大略耳。(次牒其所间)。

  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

  三世十方。故曰一切。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圆照者。照之一字。即三观也。空观破一切法。假观立一切法。中观妙一切法。此三观。名三而体一也。故云圆照者。圆融圆妙。三只是一。一即是三。此三。立则俱立。破则俱破。亦云始觉。楞严云。妙奢摩他。空一切法也。觉相者。即真谛。俗谛。中谛。三谛也。此三谛。亦一体异名。全本觉而起。谓之不思议境也。此之境智。境如砧。智如槌。砧槌炉鞴。发跃中间无明业识。谓之淳朴。安能不变。无明即明。烦恼为菩提。苦道即法身。不得此妙境智。无明不断。佛道如何得成。今人担簦负笈。只笠腰包。行尽无限之山水。坐消数载之春风。达磨到梁。常以四卷楞伽为标准。故得十方诸佛。三世如来。莫不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是知经教。不可偏废也。今恐多有不晓境观。错用身心。一生空过。再出境智。为入道之要。莫嫌多事。然此境智。人皆知之。所解终成二物相合。盖以不晓境智之体故也。欲知境体。须简顽境。及偏小妄心。假立真如。此境。安能与智不二。今依马鸣。立境体者。所谓本觉。其智体者。所谓始觉。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此觉是性。全性起修。名为始觉。论云。始觉者。即同本觉。既云离念。岂有思议。既等虚空。无所不遍。岂有一时一尘一心。而非本觉及始觉耶。是故得云。三世十方。生佛依正。为所观境。三世十方。生佛依正。为能观智。境智名别。其体不殊。是故能所。二非二也。此不思议境智。一切如来。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成于佛道。到此不可不苦口也。

  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无明因何得断。因圆照觉相也。圆照即三观。觉相即三谛。三谛。真俗中道第一义也。三观。空假中也。向下二十五定轮。亦只三观也。如世药方。治一切众生种种诸病。众生生死结根。无明妄识。非此为药治之。无明安得永断。故诸如来。以如如智照如如境。境智融融。妄识无逃避处。只得转为法性。妄识。只我见前一念虚妄浮心也。此虚妄。虽本是佛天然之性。争柰逐迷。如演若达多。晨朝以镜照面。头在身上。放下镜了不见自头。只一向问人讨头。佛云。此人虚妄。颠倒心狂。其狂若歇。歇即菩提。今此妄心若歇。则无达多之狂。要破此迷。始由观力。专假因缘。性欲为因。师教为缘。因缘成观。达本三障。无明业识。即转为明。名菩提灯。若非感应因缘之力。岂得无明永断。故知成佛。全假因缘也。

  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

  一切众生。括十法界。从无始来。迷真逐妄。为风火识。驰此一念。无明业识。入父母胎。揽父母遗弃。为此色身。于中颠倒行事。如教中。文殊问净名曰。善不善。以何为本。曰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曰欲贪为本。曰欲贪孰为本。曰虚妄分别为本。曰虚妄分别孰为本。曰颠倒想为本。曰颠倒想孰为本。曰无明为本。曰无明孰为本。曰无住为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即无明。无明即法性。如冰与水。水即是冰。冰水无二也。四大三毒。为身心之病。而常情不觉。今佛反从无住本逆推。从无住生颠倒。从颠倒生虚妄分别。从虚妄生欲贪。从欲贪生身。身造善恶。皆生死本。究其元由。即无明为本。今永断无明。无明破。即转为法性。法性即佛道也(下引喻)。

  犹如迷人四方易处。

  喻上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东西南北本来定位。游人自迷。不识定方。遂认南为北。指东作西。非方位之相易。乃迷者之自惑。过在迷人。不在方位。此一节经意。皆因妄动。其风火识。驰我入胎。揽其遗弃之时。此时不识本来面目。故生下文妄认(次明生法二空境)。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此文正明。生法二空境。妄认四大。四大性。各自起灭不同。业因缘故。名曰缘生。认之为身。风火抟识入胎。揽赤白二滴。水大也。生发毛爪齿皮肉。地大也。认此为身。生我所相。名色阴也。领纳遗弃。即受阴也。内生苦乐。想阴也。随业造作。名行阴也。识住其中。名识阴也。此五阴。亦名五蕴。至此且论。在胎受身。谓之生空境。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故曰生空。亦曰人空。相者即境也。既认为身相。岂非生空境也。以上未涉根尘识也。至六尘缘影。方具根尘识三。根即六根。尘即六尘。识即六识也。此根尘识。方涉外尘。遂起五欲境界。至此为法空境。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为十八界。谓之诸法空相。既云为自心相。相即境也。此是法空境相。若能觉此。四大五阴皆空。根尘识三。皆无我相。可谓四病出体。小乘悟此。成阿罗汉。大乘菩萨。造境即中。破无明。证三德。成初住佛。法华三周授记作佛。即初住佛也(下引喻明二空观)。

  譬彼病目见空中华。

  无明为病目。全空作华。故曰空华。若观上四大五阴。本性空寂。一一皆是圆觉实性。则无是身相。故曰生空观。四大五阴。不灭不破。则永受轮回。楞严云。见闻如幻翳。三界若空华。观成则身灭。三界可出也。

  及第二月。

  此法空观。只谓妄认六尘缘影。为实身心体。眼缘色影。耳缘声影。嗅香尝味觉触。乃至心缘法尘。此缘尘心。皆是虚妄。如捏目人。见第二月。错认月外之月。乃真月之影为月。非真月也。阿难认听法之心为心。佛咄叱。为非心。此乃法尘分别影事。是以楞严。七处徴心。八还辨见。今认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如认第二月影为真月。二影无差。皆是虚妄。若能了缘尘二月。本如来藏。见圆觉性。是则名为法空观也。如前四大五阴六根六尘。其体皆是无明业识。虚妄病源。并是眼病。虽分二空。如药治病。但求虚妄病消。今总归一科。共释病源。不出无明病眼。空花二月也(下直喻前文)。

  善男子空实无华(至)亦复迷彼实华生处。

  如人不识真金。认鍮为金。又不识瓜。认瓠为瓜。金鍮不辨。瓜瓠不分。不识真空。认华为空。以由迷真起妄。执妄为真。此犹众生。不知自己是佛。迷为众生。造种种业。轮回生死。若达无明业性本空。则无是生死轮回。病者是无明。只知无明业识。不知是自己真空。故以翳目。见是空华。若知花从翳生。则知真空不生花翳。不知翳目生花。故以惑此。虚空自性。若知花从翳有。则不迷实花生处。只缘一着不到处。满盘空用心([以]出其过恶)。

  由此妄有轮回生死故名无明。

  四大五阴。本如来藏。只缘自己主宰。不守自性。妄生爱欲。揽四缘生。为己色身。因是轮回。生死不息。今推。妄因业起。极其所起业性。体是无明。无明无体。体是法性。如冰与水。二无二也。若不达性。生死不了。如飞蛾赴明烛。不能自止。故曰无明(向下穷无明体)。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

  无明无体。以法性为体。无明转为明。如清浊水。浊为本有。又推法性。亦无自体。以无明为体。冰以水为体。水以冰为体。若无自性。遇缘成就也。又须知。悟了即无明为法性。迷时即法性为无明。其名虽转。其体不转也。总是众生一念妄心。若也离念。则铁床非苦。变易非迁。故我佛圆明之体。即是众生凡夫本具性德。故云。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下引喻梦中人出无明无实体)。

  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

  须知无明有二义。一体空义。二成事义。云梦时非无。乃成事义也。因无明心。发善恶之事成。及至于醒。了无所得。此体空义也。醒时尚记梦中所作事。则事事无实可见。体空者。虽曰无明无体。人人未免全梦作醒。全体作梦。故云。人人尽道此身如梦。何曾梦里知身(下引喻真妄同源)。

  如众空华灭于虚空(至)何以故无生处故。

  此言真妄同源。如众空华妄也。灭于虚空真也。空本不曾生华。今何用论灭。言有灭者。已知是妄。既知是妄。灭无生处。妄动而生。妄灭即灭。本圆觉性。谁生谁灭。众生未灭。妄见生灭。诸佛已灭。寂灭为乐(下明妄动)。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佛自生迷。迷生为佛。佛若不迷。生即是佛。生若是佛。即无轮回。真随妄转。佛即是生。是故说名轮转生死(下引己自证因地达本性空)。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至)非作故无本性无故。

  如来因地。为凡夫。入山采樵。遇弗沙佛。修火光三昧于岩穴间。以一偈。七昼七夜赞佛云。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一切世间我尽见。世间无有如佛者。因此精进。功超弥勒九劫。今知之一字。即上文圆照觉相也。圆照即观也。觉相即境也。以斯观。照斯境。此无明业识。不得不转为明。即此空华。全无明作。观此无明。即空华相。全性为华。全华为性。亦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证斯境界。即无轮转也。观四大五阴。皆空。故曰亦无身也。观六尘缘影亦空。即无心也。既无身心。谁受生死。既无生死。此生死为作故无。为不作故无。须知凡夫性德真常。本无生死。五阴既空。不容主宰所住。既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亦不住圣。亦不居凡。当知此说。以性夺修。成无作行。生死涅槃。犹如昨梦。故云非作故无。本性无故也(次展转拂迹。释成正因)。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至)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彼知觉者。知者智也。觉者照也。此之智照亦云始觉。全本觉起。即是凡夫见前一念无明业识。修三昧者。以此为境。以此为观。为生。为住。为灭。又此妄觉。则无有体。以无明为体。此无明。亦本无体。故云犹如虚空。又须知。知虚空者。即始觉也。此始觉。复觉虚空。即空华相。此谓之智照于境。境复照智。智照于境。曰空华相。境照于智。曰犹如虚空。所以凡修行者。不可废此境智。若不用此境智。则无始以来。无明业识。如何销殒。故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也。以此知觉性。虽从不觉而起。以全本觉。起于修觉。有破惑之功。是不可废也。业惑若尽。如汤消冰。能所俱亡。有无双遣。唯真如智独存。良由修圆觉者。观性德苦乐。而兴与拔。以即理毒害。为所消伏。修性德三因。名性德行。报应二身。即名法身。盖以性而泯于修。苦则拔无拔相。毒则消无消形。行乃即修无修。佛乃即证无证。故得有无俱遣。方名净觉随顺也(后彻拂所由。释归圆觉)。

  何以故虚空性故(至)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此节经意。谓前有无俱遣。净觉随顺。明观成相。不动即今刹那之念。而能尽未来际。作三千化事。此之刹那。即法界故。有何穷尽。故云虚空性故。微尘本含法界。芥子常纳须弥。因果互融。色心不二。故曰不动。藏者。即戒藏。定藏。因果藏。佛性常住藏。秘密藏。总取包含为义。此言如来藏性也。藏性即第一义谛。不生不灭。无去无来。通三际。亘十方。岂容有有起有灭。有起灭者。非如来藏。即四大五阴。根尘识。此则有起灭也。若如来藏无生死。无涅槃。无凡无圣。非如非异。非染非净。故诸佛之所师。众生之体性。经云。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知见者。无身心相。如法界性者。法界。即十界法。六凡四圣也。大圆觉性。廓十法界。界界互融。出生无尽。自行则净秽亡泯。无不空中。化化则帝网交罗。三千皆假。故曰究竟圆满遍十方。即如上十界也。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结上问因地法行深观也)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此结上问菩萨发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坠邪见(此结上末世修行不堕邪见也)。

  已上文殊。发此三问。世尊一一答三问。以物来斯现。镜像分明。其间被未晓者。老婆心切。重说偈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至)修此免邪见。

  如来说一代时教。大小乘。有九部十二部。此经具有之。即此长行为之散花。一部。重说偈为之贯花。亦一部。佛世时人。以花来供佛。前风飘去。后以线贯之。故曰贯花也。

  ○普贤菩萨章

  诸经中。多先列文殊普贤者。盖二圣来此土。佐辅释迦。凡说经处。无不居其左右。如观音势至。辅弼弥陀。二圣乃净土中良伴。文殊已成正觉。号龙种上尊王佛。观世音号正法明王如来。普贤势至。未详所闻也。凡此圣流。皆下乔木出幽谷。降尊就卑。共成一化。慈熏众生。发明圆觉。今第二章。普贤菩萨启请。其意有三。大科分四。不异前章。更不重列。

  于是普贤菩萨在大众中(至)长跪叉手而白佛言。

  普贤者。伏道之顶。其因周遍曰普。断道之后。邻于极圣曰贤。又翻遍吉。从座而起。请问世尊仪式。并如前释(下发三问)。

  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至)清净境界云何修行。

  遍吉因闻前章。知是空华。即无身心受彼生死。动宿疑情。启扬三问(一问以幻修幻)。

  世尊若彼众生知如幻者(至)云何以幻还修于幻。

  太虚水月。并喻体空。兔角龟毛。皆况名假。因动背定。比舟行而岸移。由妄迷真。譬云驶而月运。故经云。心如幻化。驰骋六情。既知是幻。此幻如何灭之。答意。还以幻智。灭此幻心。普贤方且兴难云。既以幻智。灭于幻心。必竟。以幻修幻。幻幻何穷(二问能所有无俱遣。身心幻智俱灭。既无身心。遣谁修行。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若诸幻性一切尽灭(至)云何复说修行如幻。

  既用幻智。灭自心幻。心智俱灭。幻观幻境俱遣。复谁作主宰。云何复说修行如幻。如古德云。弟子问师。如何是佛。师云。佛在眼前。尔自不见。曰如何不见。曰为汝有我在。是故不见。曰如和尚无我。还能见否。曰才分尔我。转加不见。曰无尔无我人。还能见否。曰既无尔。又无我。教谁能见。今之幻心。亦复如是。以声止声。如谷答响(三问若修幻智。则灭幻心。若都不修者。如幻身心云何解脱。则此身心。常受生死)。

  若诸众生本不修行(至)令妄想心云何解脱。

  古德云。要免心中闹。应须看古教。若不看古教。不免心中闹。三世十方诸佛。莫不依教修行出尘。若不依教。退失者多。如郁头蓝弗。得非非想定。居山为飞禽所恼。居水边。为鱼龙皇惑。念欲杀是禽鱼。后退堕作飞狸。形如大鹏。一飞何啻九万。两翅收录众生。如夜蝙蝠。拾于蚊蚋。善星比丘。往昔为菩萨子。今生近佛。一向毁谤。生身陷入地狱。此等并无师教为缘。纵任妄心。以受轮转。此虚妄心。不依圆照观力。破此业识。则永沉生死。故启三问。殷勤发明(次请修之方便)。

  愿为末世一切众生(至)令诸众生永离诸幻。

  真歇科为第四问。今谓。此因发上三问。如寻病根。今此愿为。如请药方。若能依此法印。无明心识。冰泮云消。故作结上三问也。今请世尊。处方合药治病。故云愿为末世。方便渐次修习(次展诚)。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三请为礼。诚至意切(次[诚]所听)。

  尔时世尊告普贤菩萨言(至)修习菩萨如幻三昧。

  焰幻之名。通于偏圆。今从圆说。一心三幻。楞伽云。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今之如幻三昧。乃依了义大乘圆顿。全性起修。如水月精神。本自无体。虽然无体。水月宛然。昔猿猴。见月在池底云。今夜月死在池内。我等救之。一人攀树枝。次第相绾。直至池底。树枝忽断。众猿堕水而亡。皆由众生愚痴。探于水月。不识方便如幻三昧。至以生死不息也。

  方便渐次令诸众生(至)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若非诸佛方便。点示如幻三昧。究其体性。幻实幻虚。灭幻法门。则我等永受轮转。故诫之谛听(次正答)。

  善男子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

  一言幻者。盖三种幻。一者。四性无生幻。二者。一理随缘幻。三者。以性夺修幻。前二种。属偏前衍门之幻。为权实未融故也。今之幻者。乃以性夺修之幻。此幻乃圆具诸法。偏发由熏。以性夺修。法法无作。亦谓之性德行。一尘应色。无非法身。自他依正。不逾秘藏。方为色香中道。起对法界。此非虚幻之幻。乃依圆觉妙心而起。此幻为之有本之幻。不同无本之幻也。一切众生者。十法界之众生。即四圣六凡也。众生诸佛。所有依正色心。四大五蕴。六根六尘。谓之种种幻化。此种种幻。全本觉妙明真心而生。故云。皆生如来圆觉妙心。如地狱饿鬼。刀山剑树。镬汤炉炭。全是圆觉妙心。大用发生。观经云。地狱猛火。化作清凉风。调达地狱种性。法华授记。为天王如来。龙女畜类中身。即往南方成佛。此等经论。若非理毒害。性德行。皆以性夺修。如何销释。只谓众生。无始无明。强生隔碍。至以生佛体殊。色心不泯。若也顺性。圆修觉观。寂照之功。始觉有力。体用显现。成就自性。本具圆觉。然后迷悟体用不二。波水湿性无殊。其或不然。精义必无二。至当止归于一也(次引喻)。

  犹如空华从空而有。

  此喻。圆觉妙心中。本无众生。亦无诸佛。只为真如。不守自性。无明熏发。本觉妙明。转作无明。故有生死。今于生死中。具有菩提种性。遇佛出世。及善知识。教修圆觉寂照。复观生死结根。知是空华。此生死空华。亦复从何而有。此亦全本觉。大圆觉性而生。非别有生处。冰从水结。妄从觉生。犹如空华者。空华是妄。从空而有者。且指觉性。但此觉性。亦是妄觉。未可认为真觉。亦是月外之月。其实名为始觉。又如空华。从眼翳生。此翳无根。体是无明。此无明。又从法性而生。故云从空而有。暂指为真。虽为真性。亦是全妄之真。此真名为始觉。有破妄之功。缘被眼翳之累。真还成妄。若始本一合时。无明法性俱遣。境观双亡。无复差别(次释疑)。

  幻华虽灭空性不坏。

  幻翳若灭。幻华亦随灭。病除也。空性不坏者。此空性名为始觉。毕竟不坏。且存药方。故云不坏。修显极时。复本妙明。始本一合。有无俱遣。境智双融。金刚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次合法。谭本义)。

  众生幻心还依幻灭。

  幻心境也。即一念阴心是。此幻阴心。亦起作幻智。还照幻境。亦一念也。谓之境照于境。智照于智。如燃火杖。亦复自燃。智起为幻。灭幻为智。灭幻之智。非智不灭。故云众生幻心。还依幻灭。灭幻之智。智即是幻。如汤消冰。如木生火。斯之谓欤。

  诸幻尽灭觉心不动。

  诸幻。指众生四大五阴。色心依正。种种诸法。皆名为幻。故云诸幻也。尽灭者。诸幻从觉生。觉生即幻灭。灭幻之觉。犹如虚空。故云不动。须知诸幻。本从翳生。翳灭幻灭。翳幻本一体。翳幻从觉起。觉还灭幻翳。本是一家人。心生故分二。既是心中病。还将心药医。如以水洗水。以湛合湛。以屑出屑。佛顶经云。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罗心无动转。与今文会如上答以幻修幻竟(次问谁为修行)。

  依幻说觉亦名为幻(至)说无觉者亦复如是。

  此答第二问。问云。若诸幻性。一切尽灭。则无有心。谁为修行。偈中亦有三句。初句云。幻从诸觉生。觉只是一。何云诸觉。推其问中云。若诸幻性。缘上幻性。有种种曰诸。今以幻智。灭于诸幻。故觉亦有诸。故云诸觉。依幻说觉。觉亦名幻。故云犹未离幻。此觉妄觉也。亦云始觉。属修也。今家以性泯之。以性夺之。故修与觉。并皆为幻。此觉既从妄而生。还能灭妄。破惑有功。立名始觉。妄既灭了。此觉亦须自灭。如猎犬相似。猎既尽已。其犬自烹。妄既尽已觉不容住。四大既空。我神无主。但能尘销觉圆。不须复问谁作主宰修行也。说无觉者。亦复如是。上文云。亦不可说无知觉性。若无觉妄之智。如渡无船。安能到岸。须用此妄觉。如火燃木。无此觉智。旧病仍生。众生长受生死。但今文。若说有觉者。有觉亦妄。是妄皆除。到此圣凡情尽。若羚羊挂角。灵龟曳尾。绝踪绝迹。方见圆觉。

  是故幻灭名为不动。

  上问中云。诸幻尽灭。则无有心。将谁修行。今意。但除其幻。了其生死。何虑无修行人。偈云。幻灭觉圆满。觉心不动故。舟乃自行。岸实不动。如上答第二问竟(次远离幻化)。

  善男子一切菩萨(至)一切幻化虚妄境界。

  此第三问。上文云。若诸众生。本不修行。于生死中。常居幻化。令妄想心云何解脱。今乃劝云。应当远离。应当。即劝修也。众生若不依教修观。无明业识。如何解脱。则轮回无际也。若依师教。以教照心。则远离一切幻化生死。况生死结根。如铜墙铁壁。非幻智。如何得出。故说云。应当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境界者。即是我等现前六根六尘。故心经云。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根尘既净。觉圆满故。即上文。净觉随顺也(向下经意。通途徴释。上来三问。总是执心。但去情执。诸幻自灭。不加针艾。其病自苏也)。

  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至)得无所离即除诸幻。

  以上四离四幻。皆是徴释幻心执情。执情不遣。幻妄复生。此之幻智。展转微细。眠伏藏识。最为难遣。今为四离离之。诸家解释不同。今用天台解法华经。知法常无性。用龙树大论缘生四句。解知法常无性云。无自生性相。无他生性相。无共生性相。亦无无因生性。性相。无相亦无。故曰实相。实相。即今圆觉妙心也。今观此四维四幻。即龙树四句性计也。一者远离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即论中云无自性也。既远离幻化境界。即我一念根尘境界。虚妄浮心。若执之不远离。即计自性也。今既以性夺修。即自性计。根尘一一无作。六根清净也。即自性离计也。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者。远离心。即始觉也。亦即从妄中起此觉也。即妄觉之智。此远离心智。虽从性起。大似从外而有。似有能觉。即论中。计他生性也。既非他生。故云亦复远离也。远离为幻亦复远离者。此论中。共性计也。远离属他。为幻属自。自他共成执计。破云。离时既无。共时安有。既非共生。计执自亡。故云亦复远离。离远离幻亦复远离者。此论云。无因性计。计其无因而生。即非有非无。不因有无而有。此谓之无因故。此谓之计。自然执也。破云。此非无因不生。有因缘故亦可得生。即今文远离。是观是智。离幻一句。是妄是境。既远离。则无观智。既云离幻。则无有妄心。若执境智。计之为执。今复远离。故云。无无因性。亦复远离也。故大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如上四离四幻。皆计四性。自他共离。四离若有一计。四四十六。四幻亦各有四计。亦有十六。四幻四离。共三十二。今推此三十二。一一无根。皆从圆觉妙心而有。今反观圆觉妙心。从我心有。今观我心自空。罪福无主。又观心无心。法不住法。不住结使。不离使海。虽离烦恼。不离烦恼。四病出体。心华发明。故云。得无所离。即除诸幻(下引喻)。

  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以木钻木。而火生。以幻修幻。而幻灭。今云二木相因。所因之木。譬妄执心。即为之境也。能因之木。喻观。即幻智。即能观观也。能所相即。境与观合。境观相研。中间无明阴妄方尽。又中二木。可喻砧槌。所因之木。曰砧。即境也。能因之木。曰槌。即观也。砧槌自分能所。中间无明虚妄。即物也。炉[錹-月+用]既发。砧槌现前。中间之妄心。无逃避处。不得不消。妄心消处。真觉妙明显发也。二木相因。一木是远离。即能观观也。一木是所观阴境。故云一切幻化虚妄境界。阴消也。此等自分。一重能所也。火出。木尽者。火喻空观。能坏一切法。能空一切相。经云由坚执持远离心故。远离心。即上能空观。若更执此能空观。药还成病。故须远离。即二重能所也。灰飞。喻空观。本是药能治病。病去药亡。又复执此药。药还成病。药病之执如灰。亦云执空之病。既空一切相。复执于空。此为之空病。圭峰云。本烟在前。灰在后。谓译师之倒。今谓不然。正是灰前烟后。何谓也。此是药病。灰尚有形相。喻远离为幻。此幻尚粗。故以喻灰之。非译师之倒。此药上之病。亦须远离。此第三重能所砧槌也。烟灭者。喻上药病。更合新药治旧药病。此是新药病。空上空病。故云离远离幻。有两个离字者。便见药上之病。空上空病。祖云。智还成障。亦此经菩萨为解碍也。可谓大聪明人前。果有三尺暗。故云亦复远离。此四离四幻。但分粗细。此四离等。如铁铜银金为锁。虽分贵贱。锁义是一。并须去除。若于此四外。更起计着。又如之何。亦须断除。今且云四者。事不过三(次结四离四幻。亦是合法)。

  以幻修幻亦复如是(至)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以幻修幻。合两木相因也。诸幻虽离。不入断灭。合上火出木尽。知幻即离。不作方便。合灰飞。离幻即觉。亦无渐次。合烟灭也(次结幻离)。

  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至)如是乃能永离诸幻。

  此总结普贤三问。若能依此四离四幻修行。故得永离诸幻也。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普贤汝当知  一切诸众生  无始幻无明
  皆从诸如来  圆觉心建立  犹如虚空华
  依空而有相  空华若复灭  虚空本不动

  (此答第一问。此幻修幻)。

  幻从诸觉生  幻灭觉圆满
  觉心不动故

  (此答第二问。诸幻尽灭。无人修行)。

  若彼诸菩萨
  及末世众生  常应远离幻  诸幻悉皆离

  (此答第三问。永不修行。云何解脱。后通途引譬。四离四幻)。

  如木中生火
  木尽火还灭

  (木火灰烟四皆并灭)。

  觉则无渐次
  方便亦如是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心镜卷第一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