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44 44.P0405 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明.弘赞辑〗

2018-9-28 08:29 27707 0
简介
0744 44.P0405 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明.弘赞辑〗 卍新续藏第 44 册 No. 0744 四分律名义标释No. 744-A 四分律名义标释序  原夫律之为教也。乃三乘之宝筏。四双之云阶。诸佛从斯而趣菩 ...

0744 44.P0405 四分律名义标释(四十卷)〖明.弘赞辑〗

卍新续藏第 44 册 No. 0744 四分律名义标释

No. 744-A 四分律名义标释序

  原夫律之为教也。乃三乘之宝筏。四双之云阶。诸佛从斯而趣菩提。众圣由此而升泥曰。譬若明珠。喻如净雪。外众不预其传。内徒为之秘授。三宝藉之而彰。五辈因之以立。其为法也。岂不重哉。在昔金河重诲。波离嗣宣。西域圣人。师资肃佩。分氎传持。千有余载。逮流东夏。汉魏创闻。齐梁渐备。隋唐盛兴。迄夫宋代已来。人皆首学。俱出樊笼。僧同遵轨。咸超有岸。迩世讹锋互举。禅律竞分。见既不同。资受不无其谬。致使后进无门。初造失序。展卷不识其名。循文讵能知义。赞始临坛。还同昏穴。惟此奋翅三藏。猎目群章。稽彼西天之梵言。释此东华之音议。端取昙无德律。所有文句难通者。仅标其名。缵释其义。傍采诸家之辩。正述经论之玄。虽引四部之要文。然不杂彼之宗绪。恐紊持犯。难为防护。间所述者。并是通途行事。及略显开遮。庶知持犯。有其同别。非取轻条。以替重篇。却大愆而易小过。盖本圣意未许。律旨全遮。偷心不绝。难言信戒。是以独举一部。随事标释。不舛余宗。俾创学者。览卷无滞。温习者。不观他面。罔致迷文失旨。意莫适从。遂举手于高阁。不再顾以终身。律学于斯顿止。僧宝从此渐替。维念于兹。敢兴短闻。集为部夹。统释事相。略明枢义。若夫开遮持犯。广备律诠。性制轻重。玩之即得。对治烦惑。要在深研。此不预述。况赞之浅识。岂能穷其渊府。俟学充足。戒光自朗。其余纤悉玄轨。疏律乃陈。此所先标。后不重出。以彼疏意易彰。理获线贯。帙今成矣。但愧庸才。难免鬻乳之赝。并所缺疑未备者。总冀来哲。共昭南极。辉戒珠于长夜。昞慧日于中天。正法得之恒存。圣阶固而永久。是所庆愿。智者鉴诸。

  旹
崇祯庚午夏日大菩提心沙门弘赞谨序

  四分律名义标释总目卷第一序文总目律藏初赞颂卷第二赞颂之余如来三月夏安居舍利弗请佛制戒卷第三七佛因缘初制不净行戒卷第四不净行之余至盗戒卷第五杀戒至妄语戒卷第六制十三事初失精戒至私屋过量戒卷第七大房不处分戒至破僧戒卷第八傥破僧戒至不舍恶性戒二不定法制三十事初畜长衣戒卷第九离衣宿戒至贩卖戒卷第十畜长钵戒至回僧物入己戒卷第十一制九十事初不妄语戒至与女人过五六语说法戒卷第十二掘地戒至僧不差教尼戒卷第十三教授尼至日暮戒至残宿食戒卷第十四自手取食戒至恐怖他戒卷第十五过浴戒至畜被摈沙弥戒卷第十六逆谏难问戒至过量作坐具戒卷第十七过量作覆疮衣戒至等佛衣量戒制四提舍尼法至式叉迦罗尼法卷第十八式叉迦罗尼法之余至七灭诤法二百五十戒竟卷第十九制比丘尼戒法卷第二十比丘尼戒法之余卷第二十一受戒犍度法卷第二十二受戒犍度法之余卷第二十三受戒犍度法之余卷第二十四受戒犍度法之余说戒犍度法卷第二十五说戒犍度法之余安居犍度法自恣犍度法卷第二十六皮革犍度法衣犍度法卷第二十七衣犍度法之余药犍度法卷第二十八药犍度法之余卷第二十九药犍度法余迦絺那衣犍度法拘琰弥犍度法瞻波犍度法卷第三十诃责犍度法人犍度法覆藏犍度法遮犍度法破僧犍度法卷第三十一灭诤犍度法比丘尼犍度法法犍度法卷第三十二法犍度法房舍犍度法之余卷第三十三房舍犍度法之余卷第三十四房舍犍度法之余杂犍度法卷第三十五杂犍度法之余卷第三十六杂犍度法之余五百结集法卷第三十七五百结集法之余七百结集法卷第三十八调部毗尼法毗尼增一法卷第三十九毗尼增一法之余卷第四十毗尼增一法之余䟦语

  四分律名义标释总目毕。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一目录四分律藏佛陀耶舍竺佛念译稽首诸佛比丘僧毗尼优波离长老禁戒须弥备具三种业罗云四事不可治可救有十三余者不须救飙火死尸伊罗叶

  No. 744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一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辑

  新安沙门释 弘丽罗峰 校

  ●律藏卷第一

  稽自娑罗寂唱。波离续申。诵如来言。词满八十。号曰八十诵律。初则饮光顶受。次乃阿难荷持。第三末田地。第四舍那波提。第五优波崛多。此之五师。体权通道。递相传持。一百一十余载。授受不异。后有育王御世。崇敬三尊。广会僧众。重集三藏。时诸比丘。互执见闻。抄治经律。各引师说。以成章牒。引执不同。遂成二部。相言是非。求王判决。行白黑筹。表其新旧。时取旧者多。以多为号。因名摩诃僧祇。即大众部也。取新者少。而是上座。从上座为目。称曰他俾罗。即上座部也。爰斯二部。于二百年间。复出十八部。十八部中。有五部为其纲领。故今经律论。而成五部焉。一曰。昙无德(或云昙摩鞠多。此翻法镜。又翻法藏。亦翻法密。大集经云。我涅槃后。我诸弟子。受持如来十二部经。书写读诵。颠倒宣说。故隐覆法藏。言隐覆者。即密义也。人名昙无德。法名四分)。二曰。萨婆多(僧祗律记云。此言说一切有。所以名一切有者。其余诸部义宗各异。萨婆多者。言过去未来现在中阴。各自有性。故名一切有。大集云。而复读诵书写外典。受有三世。及以内外。破坏外道。善能论义。说一切性。悉得受戒。凡所问难。悉能答对。是故名为萨婆多。法名十诵。出三藏记云。昔大迦叶具持法藏。乃至传于第五优波崛多。原本有八十诵。优波崛多。以后世钝根。不能具受。故删为十诵。以诵为名。谓法应诵持也。言义宗各异者。萨婆多。计三世皆有。曾有。当有。正有。当有即是未来也。昙无德。计过去未来是无。唯现在为有。余不繁论)。三曰。迦叶遗(此云重空观。大集云。说无有我。及以受者。转诸烦恼犹如死尸。是故名为迦叶遗。法名解脱。止有解脱戒本经一卷到此。相同五分。或言梵本已至。未被翻译)。四曰。弥沙塞(此云不著有无观。大集云。不作地相。水火风相。虚空识相。是故名弥沙塞。法名五分)。五白。婆蹉富罗(此云犊子。上古有仙。染犊生子。自后种姓。皆名。犊子。此部计我非是。即蕴亦不离蕴。而有实我律本不来。大集云。皆说有我。不说空相。犹如小儿。是故名为婆蹉富罗)。如是五部所制。或轻或重。若开若遮。大虽不殊。小无不异。亦由法王在昔。善应群机。随根化物。或顺时方而设教。或从性宜以立制。或此方禁而彼方开。或此人开而彼人禁。根处不同。故法授非一。元其五部所执。皆一如来亲说。但为闻听不广。持诵有缺。各据一边因成多别。亦乃去圣时迁。法运应尔。是以如来在世。有梦㲲折杖之徴。佛为悬记。经律当分五部。十八支属。如天人答南山云。世尊成道三十八年。持迦叶佛所遗故钵。赴王舍城国王斋讫。命尊者罗云龙池洗涤。失手瀑破。分为五片。复有长者梦一㲲。自裂五段。俱以白佛。佛即记曰。表我灭后。经律当分五部。又萍沙王。梦一金杖。折为十八段。怖而问佛。佛言。我灭度后。一百余年。有阿输迦王。威加赡部。时诸苾刍。教分十八。趣解脱门。其致一也。即此先兆。王勿见忧。故大集经云。如是五部。虽名别异。而皆不妨诸佛法界。及大涅槃。依之修行。皆得解脱。又文殊问经云。佛告文殊。未来我诸弟子。有二十部。能令诸法住。二十部者。并得四果。三藏平等。无下中上。譬如海水。味无有异。如人有二十子。真实如来所说。文殊师利。根本二部。从大乘出。从般若波罗蜜出。声闻缘觉诸佛。悉从般若波罗蜜出。如地水火风虚空。是一切众生住处。如是般若波罗蜜。及大乘。一切声闻缘觉诸佛出处。偈曰。十八及二本。悉从大乘出。无是亦无非。我说未来起。言根本二部者。即大众上座二部。其大众部。分出七部。上座部。分出十一部。并二根本共为二十部。然此诸部名数。按诸经论传记之中。名互不等。数各参差。或增或减。或从五部而生十八。或言四部而出十八。或于千年之内。展转增至五百。说既不一。事难详据。兹取大同。共所闻者。总别言之。约为六部。如首疏云。总别六部。僧祇是总。前五是别。此僧祇部众。行解虚通。不生偏执。遍顺五见。以通行故。故知僧祇是总。五部是别。通则六部也。今此方所传。唯存四部。缺于迦叶遗。婆蹉富罗二本。然僧祇一律。上古诸师判为略本。未是天竺全帙。谓其文少。卷止四十。义中不含五部之意。复不应大集悬记。疑是广中之略文也。自余善见。毗尼母。摩得勒伽。鼻奈耶。优波离问经等。并是律之支属。或是五百数中之一二。其根本说一切有律。总是萨婆多摄。斯诸部类。既佛亲为预记。无劳致疑。以名号别。而有是非。如一灯出百千灯。灯随物异。而光照是一。至于破闇除冥。功用无二。故五天诸国。随秉一法。皆获道果。东夏向来。四部悉行。齐持戒躅。咸登圣证。诚乃甘露弃于人间。但同䬸饮。无不除其饥馑者矣(优波崛多。亦云优波鞠多。此翻近护。佛昔记云。我涅槃后。优鞠多无相佛。大作佛事。我后教化弟子。此最为第一。阿输迦。此云无忧。即阿育王)。

  四分。第一分 比丘法(二十一卷)第二分 比丘尼法 受戒法 说戒法(共十五卷)第三分 安居法 自恣法 皮革法 衣法 药法 迦絺那衣法 拘睒弥法 瞻波法 诃责法 人法 覆藏法 遮法 破僧法 灭诤法 比丘尼法 法法(共十三卷)第四分 房舍法 杂法 五百结集法 七百结集法 调部法 增一法(共十一卷)

  律藏

  梵云比吒。此翻为藏。即包含摄持之义。非藏无以积钱财。非藏无以蕴文义。摄论云。何名为藏。由能摄故。谓摄一切所应知义。无令分散。故名为藏又藏者器也。器者能聚集众义也(凡是先释。后不重出。阅者。当目记取)。

  佛陀耶舍

  秦言觉名。北天竺罽宾国人。婆罗门种。世事外道。有一沙门。从其家乞。其父怒。令人打之。父遂手脚攀躄。不能行止。乃问于筮师。筮曰。坐犯贤人。鬼神使然也。即请此沙门竭诚悔过。数日便瘳。因令耶舍出家。为其弟子。时年十三。常随师远行。于旷野逢虎。师欲走避。耶舍曰。此虎已饱。必不侵人。俄而虎去。前行果见余肉。师密异之。至年十五。诵经日得五六万言。日行乞食。废于诵习。有一罗汉。重其聪敏。恒乞食供之。十九诵大小乘经。数百万言。然性简慠。故不为诸僧所重。年及进戒。莫为临坛。所以向立之岁。犹为沙弥。乃从其舅。学五明诸论。世间法术。多所综习。美仪止。善谈。笑见者忘诸怪责。二十七。方受具戒。以读诵为务。手不释牒。每端坐思义。不觉虚中而过。其专精如此。后至沙勒国。时太子达摩弗多(秦言法子)。见其容服端雅。问所从来。耶舍酬对清辩。太子悦之。仍请宫内供养。待遇隆厚。罗什后至。从其受学。阿毗昙。十诵律。甚相尊敬。什随母还龟兹。耶舍留止。顷之王薨。太子即位。王孙为太子时。符坚遣吕光攻龟兹。龟兹王急求救于沙勒。沙勒王自率兵救之。使耶舍留辅太子。委以后任。救军未至。而龟兹已败。王归具说。罗什为吕光所执。乃叹曰。我与罗什相遇虽久。未尽怀抱。其忽羁虏。相见何期。停十余年。王薨。因至龟兹。法化甚盛。时罗什在姑臧(今肃州路。雍州之域)。遣信要之。裹粮欲去。国人请留。复停岁余。语弟子云。吾欲寻罗什。可密装夜发。勿使人知。弟子曰。恐明旦追至。不免复还耳。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咒数十言。与弟子洗足。即便夜发。比至旦。行数百里。问弟子曰。何所觉耶。答曰。唯闻疾风之响。眼中泪出耳。耶舍又与咒水洗足。住息。明旦国人追之。已差数百里不及。行达姑臧。而什已入长安。闻姚兴逼以妾媵。劝为非法。乃叹曰。罗什如好绵。何可使入棘中乎。什闻其至姑臧。劝兴迎之。兴未纳。顷之命什译出经藏。什曰。夫弘宣法教。宜令文义圆通。贫道虽诵其文。未善其理。唯佛陀耶舍。深达幽致。今在姑臧。愿下诏徴之。一言三详。然后着笔。使微言不坠。取信千载也。兴从之。即遣使招迎。厚加赠遗。悉不受。乃笑曰。明旨既降。便应载驰。檀越待士既厚。脱如罗什见处。则未敢闻命。使还具说之。兴叹其机慎。重信敦喻。方至长安。兴自出候问(时弘始九年至长安)。别立新省。于逍遥园。四事供养。并不受。至时分卫。一食而已。于是罗什出十住经。一月余日。疑难犹豫。尚未操笔。耶舍既至。共相徴决。辞理方定。道俗三千余人。皆叹其赏要。耶舍为人。赤髭。善毗婆沙。时人号为赤髭毗婆沙。既为罗什之师。亦称大毗婆沙。四辈供养。衣钵供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兴为货之。于城南造僧伽蓝。耶舍先于罽宾。诵四分律。不赍梵本而来。秦师隶校尉姚爽。欲请耶舍令出之。姚主以其无梵本。难可证信。众僧多有不同。故未之许。罗什劝曰。耶舍甚有记功。数闻诵习。未曾脱误。于是姚主。即以药方一卷。民籍一卷。并可四十纸许。令其诵之一日。便集僧执文覆之。乃至铢两。人数年纪。不谬一字。于是众咸信伏。即以弘始十二年。译出为四十五卷。并出长阿含经等。凉州沙门竺佛念译为秦言。道含笔受。至十五年解座。兴䞋耶舍布绢万疋。悉皆不受。佛念道含。布绢各千疋。名德沙门五百人。皆重䞋施。耶舍后晋游匡山。为远公所重。甲寅晋安帝义熙十年也。尊者穷自负铁。于紫霄峰顶铸塔。以如来真身舍利藏其中。后还外国。至罽宾。寻得虚空藏经一卷。寄贾客传与凉州诸僧。后不知所终(言律本译为四十五卷。或云四十四。今分作六十卷。据唐圆照律师传云。后支法领。又从西国将梵本来于长安中寺。重仇校殆。译成六十二卷。然卷多少。是后人分也)。

  竺佛念

  凉州人也。弱年出家。志业坚精。外和内朗。有通敏之鉴。讽习众经。粗涉外学。其苍雅诂训。尤所明练。少好游方。备贯风俗。家世西河。洞晓方语。华梵言义。莫不兼解。故义学之誉虽阙。而洽闻之声甚着。符坚伪建元之中。外国沙门僧伽䟦澄。及昙摩难提。入长安。坚秘书郎赵政。请䟦澄出婆须蜜经。梵本当时名德。莫能传译。众咸推念。于是澄执梵文。念译汉语。质断疑义。音字方明。昙摩难提又出王子法益坏目因缘经。念为宣译。并作经序。至建元二十年。政复请昙摩出增一阿鋡。及中阿鋡。于长安城内。集义学沙门。请念为译。敷析研核。二载乃讫。二鋡光显。乃念宣译之功也。至姚兴弘始之初。经学甚盛。念续出菩萨璎珞。十住断结。及出曜。胎经。中阴经等。于符姚二代。为译人之宗。自世高。支谦。以后莫逾于念。故关中僧众。咸共嘉焉。后卒于长安。远近缁素。莫不叹惜。

  译

  夷益切。音亦。译者传也。释也。谓交释两国言音。而传告之也。周礼王制掌四方之语。各有象胥通官。东方曰寄(谓能寄寓风俗之异于此)。南方曰象(谓能傲象风俗之异于彼)。西方曰狄鞮(鞮谓能别其服饰之异也)。北方曰译(谓能辩其言语之异。而释通之。此四皆官名也)。今通西语。而云译者。盖汉世多事北方。而译官兼善西语。故摩腾初至。译出四十二章经。因而称译。自汉至唐。翻三藏师。递相继轨。皆称为译。所谓译彼西干之语。而成东夏之言。运其梵天之文。以图华方之书。而书字之始。兴自三人。长名曰梵。其书右行。次名佉楼。其书左行。少者苍颉。其书下行。梵及佉楼。居于天竺。黄史苍颉。在于东夏。梵佉取法于梵天。苍颉因华于鸟迹。文画成异。传理则同矣。仰寻梵佉之书。韵符梵天。梵音为语。单复无恒。或一字以摄众理。或数言而成一义。详其字本。四十有七。遇物合成。随事转用。音乃七转。八例之言。观彼发语裁音。宛转相资。或在舌根唇末取定。或以长短轻重为准。七转之音。一切声上皆悉有之。一一声中。各分三节。谓一言。二言。多言。总成二十一言也。如唤男子一人。名补噜洒。两人名补噜稍。三人名补噜沙。此中声有呼吸重轻之异。于七转外。更有呼名声。便成八例。初句既三。余皆准此。恐繁不出。八例。总有三八二十四声也。旧云声论八转声者。一补沙。此是直指陈声。如人斫树。指说其人。即今体声。二补卢衫。是所作业声。如所作斫树。故云业也(旧直翻为所作士。士。乃男子美称也)。三补卢。崽拏是能作具声。如由斧斫。故云具也(旧直翻为能作士)。四补卢沙耶。是所为声。如为人斫。故云为也(旧翻为所为士)。五补卢沙䫂(音朵)。是从声。如因人造舍等。故云从也(从即所因。故旧直翻为所从士)。六补卢杀娑。是所属声。如奴属主。故云属也(旧翻为所属士)。七补卢锻。是所依声。如客依主。故云依也(旧翻为所依士)。八稧补卢沙。是召呼之声。故云呼也。西域国法。欲读内外典籍。要解此声论中。八转之声。方知文义分齐也。其间复有男女音别。声明俗语之分。此不繁辩。后乃随事略出。然其音语。并异诸国。不类胡言。且胡字一音。不得成语。必假余言足句。然后义成。故知胡言。不预梵音。梵音本自幽玄。交义交密。译人传旨。可谓艰哉。然自汉至唐。往往翻译。华梵音殊者。盖由汉世经法始通。梵文音奥。象胥未能明练。故有桑门沙门之异。浮图浮屠之殊。至于三贤罗什。奘师复云讹略。今以窃摧。亦由五天之境。方土不同。羌胡界别。东夏地分。时代迁移。古今音异。其译人者。或是胡乡传至。或从五天达戎。传戎语以译华言。况五天之语。略各殊分。唯中天言正。与梵天之音无谬。就此东夏一境。方语自别。即如后汉都于洛阳。东晋迁于建业。傥汉籍先传于印度。必以北音为正。晋人后往于天竺。必以南语为正。故于所说。不无矛盾。虽其言殊。其义实均。以此明之。古来梵语。未必尽讹略也(今此四分一律。乃耶舍所翻。耶舍本是北天竺人。久在外国翻译三藏。后至此方。故于文中。多杂胡言。诚难详究。是以每有缺疑之句。俟后审的。方为补入。印度。即天竺)。

  稽首

  礼敬之仪。方俗不同。中边各异。印度则露顶跣足为恭。震旦乃巾屦备整成敬。中天以合掌接足名最。此方则拳拱稽首称上。今言稽首者。意取随国行之。则为虔敬之仪也。然稽首。本出周礼太祝官以辩九拜。始曰稽首(稽坚奚切。音鸡)。稽留也。谓下首至地。稽留停头少久乃起也。二曰。顿首。谓下手置头于地即起。三曰。空首。谓下手。头不至地。四曰。振动。谓敬重战栗迫蹙而下手也。五曰。吉拜。谓雍容而下手也。六曰。凶拜。谓拜而后稽颡。名吉拜。稽颡而后拜。名凶拜。即三年服者拜也。七曰。奇拜。谓先屈一膝也。有云但一拜。不再拜也。八曰褒拜。褒作报。谓答拜也。九曰肃拜。谓直身肃容。而微下手。如今妇女拜也。亦谓但俯下手。今时揖者是也。斯等九拜。皆是此方制仪。若其天竺国礼。亦有九品。西域记云。致敬之式。其仪九等。一发言慰问。二俯首示敬。三举手高揖。四合掌平拱。五屈膝。六长跪。七手膝踞地。八五轮俱屈。九五体投地。凡斯九等。极唯一拜。跪而赞德。谓之尽敬。远则稽颡拜手(五体投地两掌承空。示有接足之相)。近则䑛足摩踵。凡其致词受命。褰裳长跪。尊贤受拜。必有慰词。或摩其顶。或拊其背。善言诲导。以示亲厚。出家沙门。既受礼敬。惟加善愿。不止跪拜。随所宗事。多有旋绕。或为一周。或复三匝。宿心别请。数则从欲。原其西国。无三拜礼。但以十爪布地。叩头三礼。中间更无起义。恽法师云。今见西僧来至佛前礼者。必褰裙。以膝拄地。合掌长跪。口赞于佛。然后顶礼。此乃遗风犹在。恭相可准行之。大论云。礼有三种。一者口礼。如今合掌问讯。口称和南者是也。二者屈膝。头不至地。即互跪也。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即五体投地也。当知致敬之义。通乎三业。若稽首者。名为身业致敬。称扬德号。名为口业致敬。心存观想。名为意业致敬。如斯三业致敬。得成供养。若不尔者。即平地颠蹶而已。又五轮着地。为除身业不善。称扬名号。歌赞佛德。为除口业不善。心常缘念。若镜目前。为除意业不善也。又由口业唱故。闻慧得成。由意业念故。思慧得成。由身业礼故。修慧得成。由身业礼故。戒学得成。由意业念故。定学得成。由口业唱故。慧学得成。若据通门。三业之中。三学并摄。余如毗尼增一法中述(呗赞词章。俱如下毗尼增一法。和南句中出)。

  诸佛

  诸者。举十方三世之总称也。佛者。梵音具云佛陀。大论云。秦言知者。知过去未来现在众生非众生数。有常无常等。一切诸法。菩提树下。了了觉知。故名佛陀。陀亦作䭾。婆沙律云。佛䭾者。秦言觉。觉了一切法相故。复次。一切众生。长眠三界。佛道眼既开。自觉觉彼。故名为觉。妙乐记云。对迷名知。对愚说觉。后汉郊祀志云。觉具三义。一者自觉。悟性真常。了惑虚妄。二者觉他运无缘慈。度有情界。三者觉行圆满。穷源极底。行满果圆。故华严云。一切诸法性。无生亦无灭。奇哉大导师。自觉能觉他。肇法师云。佛者。何也。盖穷理尽性。大觉之称也。其道虚玄。固已妙绝常境。心不可以智知。形不可以像测。同万物之为。而居不为之域。处言数之内。而止无言之乡。非有而不可为无。非无而不可为有。寂寞虚旷。物莫能测。不知所以名。故强谓之觉。其为至也。亦以极矣(今此广释。意欲习毗尼者。而兼通法相文义。后学经论。不烦他阅也)。

  比丘僧

  比丘。此翻乞士。或翻除馑。又翻净命。新云苾刍。翻为近圆。谓受大戒。即近于涅槃圆寂也。净名疏云。或言有翻。或言无翻。有翻者。翻为除馑。众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戒行。是良福田。能生物善。除因果之馑乏也。又康僧会译法镜经云。凡夫贪染六尘。犹饥夫食饭。不知厌足。今圣人断贪。除六情饥馑。故号为除馑也。言无翻者。名含三义。智论云。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一破恶者。如初得戒。即言比丘。以三羯磨。发善律仪。破恶律仪。故言破恶。若通就行解。戒防形非。定除心乱。慧悟想虚。能破见思之恶。故名破恶。言怖魔者。既能破恶。魔罗念言。此人非但出我界域。或有传灯。化我眷属。空我宫殿。故生惊怖。通而言之。三魔亦怖。言乞士者。乞是乞求之名。士是清雅之称。出家之人。内修清雅之德。必须远离四邪。净命自居。福利众生。破憍慢心。谦下自卑。告求资身。以成清雅之德。故名乞士。又云。比名破。丘名烦恼。能破烦恼故。

  复次。比名破。丘名能。能怖魔王。及魔人民故。释论云怖魔。破恶。乞士。魔乐生死。其既出家。复化余人。俱离三界。乖于魔意。魔用力制。翻被五系。但愁惧而已。故名怖魔。出家人必破身口七恶。故言破恶。夫在家。三种如法。一田。二商。三仕。用养身命。出家人。佛不许此。唯乞自济。身安道存。福利檀越。三义相成。即比丘义也。然苾刍。与比丘音近。古人有以香草五义释之。一体性柔软。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语粗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传法度人。连延不绝故。三馨香远闻。喻出家人。戒德芬馥。为众所闻故。四能疗疼痛。喻出家人。能断烦恼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僧者。具云僧伽。此翻为众。谓和合之众。乃四比丘已上之称也。一二三比丘。不名为众。故大论云。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譬如大树丛聚。是名为林。一一树。不名为林。除一一树。亦无林。如是一一比丘。不名为僧。除一一比丘。亦无僧。诸比丘和合。故名僧。天台云。众名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法合。故名为僧。律钞曰。此云和合众。和合有二义。一理和。谓同证择灭故二事和。别有六义。所谓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利和同均。口和无诤。意和同悦。什师曰。欲令众和。要由六法。一以慈心起身业。二以慈心起口业。三以慈心起意业。四若得食时。减钵中饭。供养上座一人。下座一人。五持戒清净。五漏尽智慧。若行此六法。则众常和顺。无有乖诤也。肇师曰。非真心无以具六法。非六法无以和群众。如众不和。非敬顺之道也。又僧名良福田者。如报恩经云。众僧者。出三界之福田。谓比丘具有戒体。戒为万善之根。是故世人归信供养种福。如沃壤之田。能生嘉苗。故号良福田。婆沙律云。僧有五种。一群羊僧。谓不知布萨。行筹。说戒。自恣。羯磨。一切僧事。尽皆不知。犹如群羊。名群羊僧。二无惭愧僧。谓举众共行非法。如行不净。饮酒。过中食。凡是犯戒非法。一切同住。名无惭愧僧。三别众僧。谓凡是随心别众羯磨。名为别众僧。四清净僧。谓一切凡夫。持戒清净。众无非法。名清净僧。五第一义谛僧。谓四得。四向。名第一义谛僧也(四得。谓得四果也。四向。谓向四果也)。

  毗尼

  正梵音名毗奈耶。亦云鼻奈耶。应法师云。或言鞞泥迦。或言毗那耶。或云鼻那夜。皆由梵音轻重声之讹转也。此译为离行。行亦道也。谓此行能离恶道。因以名焉。或译为灭。谓能灭身口之恶也。什法师云。毗尼秦言善治。谓自治淫怒痴。亦能治众生恶也。谷响云。以此方法律之名。翻彼土奈耶之语。南山云。毗尼翻灭。从功能为名。非正译也。正翻为律。律者法也。从教为名。断割重轻。开遮持犯。非法不定。俗有九流。法流居一。故世律法。皆约刑科。道与俗违。刑名乃异。至于处断。必依常法。戒因缘经云。鼻奈耶。鼻。秦言去。奈耶。秦言真。去若于非。而就真。故曰真也。又降伏此心。息此心。忍不起故曰真也。降伏。戒也。息定也。忍智也。善见律云。佛说戒律。为欲止恶。因止恶故。生不悔心。因不悔心故。得生欢喜。因欢喜故。得生安乐。因安乐故。得生三昧。因三昧故。得生慧眼。因生慧眼故。而生厌污。因厌污故。而生离欲。因离欲故。而生度脱。因度脱故。得度脱智。因度脱智。次第得入涅槃。为欲言故。为欲说故。为依止故。为欲闻故。如是次第。心得度脱智。是故殷勤当学毗尼。此是毗尼处说根本。

  优波离

  或云优波厘。又云邬波离。此翻化生。或翻上首。以其持律为众纪纲。故名优波厘。亦翻近执。谓佛为太子时。彼为亲近执事之臣也。如来五百大弟子。皆阿罗汉。各称第一。而尊者优波离。于持律中。得称第一。论云所以称优波离持律第一者。谓自从佛得戒已来。未曾犯如毫厘。故称第一。佛言。乃为将来比丘。能设禁法。使知轻重。得济危厄。汝真持律。以律付汝。勿令漏失。不可示以沙弥。白衣。复称第一也(言翻者。谓翻译彼西域之言。而成此东华之语也)。

  长老

  年高腊长。学解广深。故曰长老。新云具寿。增一阿含云。

  若有见谛法  无害于群萌  舍诸秽恶行
  此名为长老  我今谓长老  年必先出家
  修其善本业  分别于正行  设有年幼少
  诸根无漏缺  此谓名长老  分别正行法
  大论云  所谓长老相  不必以年耆
  形瘦须发白  空老内无德  能舍罪福果
  精进行梵行  已离一切法  是名为长老

  禁戒

  梵言。三婆啰。此云禁戒。禁。制也。戒也。谨也。止也。制以能制一切不善法故。戒以防止为义。谓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故名防止。谨是慎义。谓慎无罪也。止者。梵语尸罗。正翻为止得。谓止恶得善也。训释虽众。其义一也。

  须弥

  奘法师云。苏迷卢。唐言妙高。旧曰须弥。又曰须弥楼。皆讹也。毗昙俱舍云。七宝所成。故名妙。出七金山上。故名高。入水八万四千由旬。出水八万四千由旬。观经疏云。举高三百三十六万里。纵广亦尔。西域记云。四宝合成。在大海中。据金轮上。日月之所回泊。诸天之所游舍。七山七海。环峙环列。山间海水。具八功德。七金山外。乃咸海也。其山四面。各有一色。东黄金。南琉璃。西白银。北玻璃。随其方面。水同山色。天色亦尔。若依正法念经。东则白银西则黄金。故使四洲之人。观天各成一色(琉璃乃青色之宝也)。

  备具三种业

  谓具善身口意业也。时尊者罗云。初始出家。喜作小妄语。佛取水器泻水。反覆令悟。复问罗云。于意云何。人用镜为。尊者答曰。欲观其面。见净不净。佛言。如是罗云。若汝将作身业。即观彼身业。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将作身业。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彼将作身业。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将作身业。彼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彼将作身业。罗云。若汝现作身业。即观此身业。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现作身业。此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此现作身业。罗云。若观时。则知我现作身业。此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此现作身业。罗云。若汝已作身业。即观彼身业。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诣善知识。梵行人所。彼已作身业。至心发露。应悔说过。慎莫覆藏。更善将护。罗云。若观时。则知我已作身业。彼身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身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昼夜欢喜。住正念正智。口业亦复如是。罗云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即观彼意业。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彼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彼意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彼过去意业。罗云。若观时。则知因过去行故。已生意业。已过去灭尽变易。彼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彼过去意业。罗云。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即观彼意业。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彼未来意业。罗云。若观时。则知因未来行故。当生意业。彼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彼未来意业。罗云。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即观此意业。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为净。为不净。为自为。为他。罗云。若观时。则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舍此现在意业。罗云。若观时。则知因现在行故。现生意业。此意业不净。或自为。或为他。善与乐果。受于乐报。罗云。汝当受此现在意业。罗云。若有过去沙门。梵志。身口意业。已观而观。已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已观而观。已净而净。罗云。若有未来沙门。梵志。身口意业。当观而观。当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当观而观。当净而净。罗云。若有现在沙门梵志。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彼一切即此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罗云。汝当如是学。我亦即此身口意业。现观而观。现净而净。于是世尊。复说颂曰。

  身业口业  意业罗云  善不善法  汝应常观
  知己妄言  罗云莫说  本从他活  何可妄言
  覆沙门法  空无真实  谓说妄言  不护其口
  故不妄言  正觉之子  是沙门法  罗云当学
  方方丰乐  安隐无怖  罗云至彼  莫为害他

  罗云

  亦曰罗睺罗。新云罗怙罗。什师曰。阿修罗食月时名罗睺罗。秦言覆障。谓障月明也。文句云往昔塞鼠穴。又不看婆罗门六日。由是因缘报在母胎中六年始生。故言覆障。时太子求出家。父王不许。殷勤不已。王言。若汝有子。听汝出家。菩萨以指指妃腹。却后六年汝当生男。佛出家后。耶输有娠。诸释咸瞋。何因有此。欲治。欲杀。恶名盈路。宝女劬毗罗证之小。差因焚坑发大誓愿。我若为非。母子俱灭。若真遗体。天当为证。因抱子投坑。坑变为池。莲华捧体。王及国人。始复不疑。耶输以此息谤。祖王欢喜。虽失其父。而获其子。孙为金轮。吾亦何恨。想其长大。冀神宝至。而佛索令出家。父王不许。耶输将上高楼。目连飞空来取。佛度出家。付舍利弗为弟子。既出家已。王位亦失。故言覆障(按律本。佛自入城。授指。罗云。罗云捉指佛引至精舍。令舍利弗度为沙弥)。佛敕四大罗汉。不得灭度。待我法灭尽。由是住持。于今未得入无余涅槃。故言覆障。西域记云。罗怙罗。旧曰罗睺罗。又曰罗云。皆讹略也。此云执日。说一切有部云。菩萨六年苦行。耶输陀罗于王宫中。亦修苦行。繇是因缘。胎便隐腹。是时菩萨知苦行事无利益。即便随意气息。遂食美食。耶输陀罗闻是事已。宫中亦复放纵身心。事同菩萨。由斯快乐。胎遂增长。未久之间。便诞一息。当此之时。罗怙罗执持明月(俗云月蚀)。集诸眷属。请与立字。议曰。此子初生之时。罗怙罗手执于月。应与此儿名罗怙罗。大善权经云。疑菩萨非男。是黄门。故纳瞿夷释氏之女。罗云于天变没化生。不由父母合会而有。经云。罗睺罗。其貌端正。见者欢悦。肤体黄白。如真金色。然其头顶犹如伞盖。其鼻高隆犹若鹦鹉。两臂修?。下垂过膝。一切支节无有缺减。诸根完具。莫不充备。增一经云。我声闻中。第一弟子。能持禁戒。罗云比丘是。或称忍辱第一。又称密行第一。各有因缘。此不繁录。什师曰。诸声闻体非兼备。各有偏能。谓之第一。故五百弟子。皆称第一也。

  四事不可治

  谓淫盗杀妄四波罗法。苦有犯者。如人断头。无可救疗。令其还活。以更无有法。还得戒身。故云不可治。

  可救有十三

  谓十三僧残法。若有犯者。如人断头。尚有余残咽喉在。早获良医。还使平复。故须二十净僧。以作羯磨。罪方除灭。不同前四。戒器已破。虽获百千净众。难与疗治。此对前戒。故云可救。大经明三种病。一易治。二难治。三不可治。弘明集云。必死之病。虽圣莫蠲。可疗之疾。待医方愈。是也。

  余者不须救

  谓除前篇之戒。余篇若犯。即可对一人。或复小众。如法说悔。便得清净。不同前之十三。须众僧羯磨。共除其罪。故云不须救。

  飙火

  卑遥切。音标。暴风从下而上也。经音义云。小火也。按字体。宜作熛。熛火飞也。亦云迸火也(熛音飘)。

  死尸

  大海之法。不宿死尸。佛法如海。犯重如尸。设有犯者。黜出净众。佛告目连。犹如大海。不受死尸。设有死尸。大风飘置岸上。于我法中。亦复如是。不受死尸。所谓死尸者。非沙门。自称为沙门。非梵行。自称为梵行。犯戒恶法。不净污秽。邪见。覆藏不善业。内怀腐烂。如空中树。虽在众中坐。常离众僧远。众僧亦离彼远。文句云。佛为人天师。师严道尊。凡有所说。若有违犯。罪莫大焉。初篇后聚。那可违负。尔则欺佛负心。复负三师七僧。此则佛海死尸。华园烂肉(初篇四重也。后聚突吉罗也。若论五篇。则初后俱篇。六聚则始终俱聚。绮文互现。故云初篇后聚也)。

  伊罗叶

  伊罗。此云臭气。此是树名。由迦叶佛时。坐禅比丘以瞋心故。损彼臭叶。堕于龙中。头生臭树。经百千万岁。受斯苦报。以待弥勒世尊。而为记莂。脱彼龙身(因缘详见受戒犍度中)。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一

  音释

  罽宾

  此云贱种。

  㩧

  音朴击声。

  龟兹

  上音丘下音慈。

  薨

  音轰。公侯?亡也。

  媵

  音孕。送女从嫁也。

  分卫

  梵语宾茶夜。此云乞食。分卫者。谓乞得食回分与同梵行者食。得卫持修道也。

  髭

  音咨。口上毛也。

  诂

  音古。诂训通古今之言。而明其故也。

  崽

  音宰。

  锻

  音晒。

  稧

  诘结切。音挈。

  讹

  俗作讹。

  栗

  音栗。惧也。竦缩也。

  褰

  音牵。揭衣也。

  蹶

  音厥。跌也。

  九流

  一儒流。谓顺阴阳。陈教化。述唐虞之政。宗孔子之道也。二道流。谓守弱。自卑陈尧舜。揖让之德。奉周易之谦恭也。三阴阳流。谓顺天历象。敬爱民时也。四法流。谓明赏敕法。以顺礼制也。五名流。谓正名列位。言顺事成也。六墨流。谓清庙宗祀。养老施惠也。七纵横流。谓受名赐专对权事也。八杂流。谓兼儒墨之铨。含名法之训。知国大体。事无不贯也。九农流。谓劝励农桑。备陈食货也。

  秦言

  此据当时译经之言也。若秦世译经。即云秦言。或汉。或晋。或隋。或梁。或唐。或宋。皆据当时之言。总谓此方之华言也。

  峙

  池字上声。峻峙。山屹立也。

  伞

  萨字上声。伞盖也。

  ?

  音充。均也。

  赝

  音雁伪物。

  四分律名义标释卷第二目录三垢结使涅槃浮囊帝释堂七宝七觉意五阴鸯崛魔记莂王印三恶神仙五通苏罗婆国毗兰若那邻罗濵洲曼陀罗树毗兰若婆罗门瞿昙沙门释种十号诸天魔梵上中下善梵行问讯绕佛三月夏安居波罗国魔波旬大目连郁单越舍利弗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