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49.P0479 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但欠原本卷第三末下、卷第九本末、卷第十一末) ...

2018-9-28 09:56 7949 0
简介
0815 49.P0479 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但欠原本卷第三末下、卷第九本末、卷第十一末)〖唐.如理集〗 卍新续藏第 49 册 No. 0815 成唯识论疏义演  No. 815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本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

0815 49.P0479 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但欠原本卷第三末下、卷第九本末、卷第十一末)〖唐.如理集〗

卍新续藏第 49 册 No. 0815 成唯识论疏义演

  No. 815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本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机有三品不同者意说不定性人归佛法僧智解浅深三时悟异名曰三机非定别有三人名三机也何以故以唯对不定性立三时故即如憍陈如等从如等从始至终具三根也故云机有三品不同教亦三时有异。

  【疏】无明所盲至迷执有我意云无明是能盲异生是所盲无明者即通取一切无明不唯取发业者起造恶业者起即起惑造即造业也。

  【疏】仙人鹿苑者上古有仙多于此处修仙道故念佛三昧经第四云于古仙住处又大集经第二云于仙人住处而转法轮又彼经云彼处常饶寂静仙人故。

  【疏】阿笈摩者若大小乘经皆得名阿笈摩阿笈摩是梵语此云传皆是上代诸佛展传来故云传也然小乘人结集时即取佛一代所设言教言阿笈摩即四阿含经是也若四阿含经所不摄者即名零落经亦名解脱经如下云解脱经中亦密意说有阿赖耶识即指此零落经也问若一切经得名阿笈摩者何故小乘人结集即取佛一代所设教名阿笈摩大乘中结集一切经中即不名阿笈摩答大乘中亦说所以法华中有阿含甚深是今者且据佛初成道说四谛教约所增胜故小乘教偏得名传。

  【疏】令小根等至解深密等者意云谓有情根有三品不同所以说教亦初中后三时有异问且如说教三时易知根性三差别如何辨释答闻阿笈摩即名小根既闻小教亦证小果故云渐登圣位也后时如来观此小乘根有堪闻皆空教所以于鹫岭说般若等经闻经已即名中根若如是者云何言闻般若等令中根皆舍小趣大耶答如来说经意欲令此中根舍小果而趣大乘所以彼闻经已弃有心计空为是何以故以如来密意说一切法空故名舍小归大答未闻般若名小根已般若名中根即中根对小名大也为闻般若教故即从小至中名舍小归大。

  【疏】便拨二谛性相皆空者二谛即真俗二谛也性相者有两解一三性者唯胜义谛相者即依他起拨此二种总无名为空也二云性相通于二谛且真胜义中性相者一真法界即是性分为六种无为九种无为等即名相有多无为相状故若依俗谛性相者如依他法体即名性如意识以了别为性色以质碍为性余者准知诸法各各有如是相㒵。

  【疏】由斯二圣互执有者问唯望不定性立有三时何有二圣互执空有答岂言不定唯一人人既有多悟亦前后名以所证为是互执何失又纵一人执前后别对执不同亦得称互。

  【疏】迷谬竞兴者问何言迷谬者答有二解一云小根执法实有不了法空名迷也于其法空全不解故谬者此中根人既闻般若经总拨为空以为上理名谬也以邪解故二云执有执空皆有迷谬且如执有有迷谬者以迷于有不了法空名迷全不解法空故妄执法实有名谬以邪解故然执空亦有迷谬者迷法空故于中道理全不解故名迷暗计此空为是名谬以邪解故通二种义亦无违。

  【疏】如来为除此空有执者问说唯除空执何故兼说有耶答如来所说群圣既多执空类应非一说除空有于义何妨又云约一人先起有执后起空执今通前说故云除空有执义亦无违意就中道第三时教说除空有之言也故知第三时教名了义大乘。

  【疏】解深密经说唯识者按彼经第一云广八慧应知于六趣生死彼彼有情随彼彼有情众中或在四生身分生起于中最初一切种子心识成就广慧此识名阿陀那亦名阿赖耶亦名为心为依止故六识身转如依瀑水而有浪生依净明镜有影像起。

  【疏】遣执皆空者意云心外法无破初有执非无内识破后空执既闻唯识之言迷其空执皆尽故云遣执皆空遣者尽也。

  【疏】悟证有方者意云方者方法也既离二执处于中道即是悟证真如之法也。

  【疏】于俗谛中妙能留舍者意云依四重世俗谛说一一谛中皆为留舍第一有名无实谛谓瓶衣等既无实体但可言舍有作用故须留第二随事差别谛约蕴处界辨然蕴处界通有漏无漏有漏法舍无漏法留第三约方便安立谛辨苦集是有漏法舍灭道是无漏法留第四约假名非安立谛辨执二空门者法舍二空门之理法留故云妙能留舍又解云不谓约四重俗谛说但总约俗谛中说依佗法留遍计法能舍于依他中染者能舍净法者能留。

  【疏】又今此论至中道之教也者意云此论既免明唯识唯识是第三时教者以何为证答如此引教即为证也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者即如所引颂云如来无垢识等是至文当说问曰如何名分别瑜伽论答瑜伽是梵语此云相应即是相应观照之义分别者解释也即解释观照相应之义故名分别瑜伽论也又如亦品难杂更引起尽多界解脱经等但为证傍义引成非正证唯识道理故此不说言了相大乘者即显现说故名为了相若密意说名不了相。

  【疏】此约机理渐教法门以辨三时者问约机可尔如何约理以辨三时答据实理无三时今约证有浅深故理分三时异。

  【疏】年月前后者但约三时说教前后名年月前后也更无别义。

  【疏】解深密经说唯识是也意云此即是第三时教然深密经中亦广有三时教如胜义生菩萨问曰如世尊先说有教是为希有第二说有法空教亦方世尊重今此时中说不空不有教更方奇特等广如彼说。

  【疏】即华严中说唯心至最第一说者佛初成道第二七日即说华严经一心之教按彼经第十九颂云譬如工?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诸法性如是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起(文)又大般若四百六十七云谓诸菩萨作是思惟诸行如幻唯是虚妄分别所起一切皆是自心所变准斯般若第二时中亦说唯识然疏依多分言第三时问深密华严俱说唯识如何一时三时不同答若望顿教法门大乘不由小起即华严是第一时说若望大由小起深密教即第三时教亦不相违。

  【疏】此约多分者意云说华严是顿教者约多分说如入法界品五百声闻亦在会座明知亦通渐教今据唯被菩萨大不由小起约此道理说是顿教也问佛初成道总未度人即说华严如何得有舍利弗等六千人耶答华严法门有七处八会不可一时说尽此经不妨中间更化群品说有教等故华严法界品既在于后得有声闻而有何爽问既云说华严经而有间断如何总得名华严经耶答虽复间断流类是同总名华严犹如大术经佛向忉利天安居为母说法后时下来说涅槃经已入涅槃摩耶夫人知已下来如来复从金棺起为母说法虽复说法而有前后以是为母说故总名为大术经如此类例非一也问云既云有声闻未审是化是实答亦有断云是化佛初成道未度人故亦有断云是实据此中间度人不妨实也问云此声闻华严经生领解不答初闻说经如聋如盲后文殊菩萨发起之后方能领解十种法门故此教门通被渐也。

  【疏】如枢要说者不越此解也。

  【疏】二种皆是者意云今此论所明唯识教者顿渐二教皆是也故云二种皆是如疏云若不定姓至无别定教者即解通顿渐所由也。

  【疏】此显顿渐无别定教者意说无有教唯被顿唯被渐凡所说教皆通被顿渐也。

  【疏】依瑜伽等有五种姓者以瑜伽五种姓此论不被无姓如何楞伽经即被无姓耶答经论说无姓别瑜伽无性无种姓名无姓楞伽无姓无有果姓故名无姓大悲菩萨不成佛故问楞伽无姓此论被不答被以菩萨机摄故言证阿赖耶者但证解名证也。

  【疏】无性有情不能穷底者意云此论唯被二种姓人若趣寂种姓及无姓人而不被也何以故以无姓不能穷底故问曰若证小法不全通达可云不能穷底既总不解如何云不能穷底答无失也如人虽善其文而不解义又有一人文义俱不解虽二人有异一种总名不解其义今此无姓有情亦如是虽总不解亦得名不能穷底也。

  【疏】及不定姓趣菩萨者然其二类如有一人有声闻菩萨种姓有一人有独觉菩萨种姓更有一人具三乘姓更有一人但菩萨不独觉姓今唯识论被有菩萨姓者如有二乘姓者虽名不定姓此教不被疏简于此故云趣菩萨者。

  【疏】浩汗包括难可详矣者海浪波涛之㒵也今此论亦复浩汗包括大小顿渐兼被也亦难可详也。

  【疏】执离心外至能取所取者问执所取可言心外执能取云何言心外耶答执实能取是遍计所执非依他心故称为外又执他心实有亦是自心外也。

  【疏】甘露法者略有两解一云拔苦既闻受此法能出离生死二云济命意云既得甘露二种无我观法常修习时速出生死得快乐果岂非济命终此即上古诸师解。

  【疏】依如上教等制三十颂离广略者即指上六经十一论等唯识三十至离广略者有云瑜伽等广二十唯识略异前二论今三十颂即名离广略也又云三十颂明唯识但表得中云离广略何得别指论耶。

  【疏】识有非空者非但能变之识名为唯识其所变之识亦唯识今有此二种唯识故云识有非空境无非有者但无心外遍计所执之境又若执能缘唯识真实有者亦是心外境收故今显此二种心外境无故云境无非有也。

  【疏】虽具明诸法皆不离识者此释伏难谓有难云此论中既具明色心心所不相应无为等诸法何故唯以唯识为宗答虽具明诸法而皆不离识故所以但用唯识为宗。

  【疏】谓佛慈悲本愿缘力等者即是如来因中行菩萨行时发愿云众生见我者于自识上文义相生佛虽不说法由本愿缘力故又由众生有善根力故即众生自识上有文义相生也。

  【疏】唯有无漏大定智悲者问曰言唯定等即证无文义者既但有三法应亦无色身答有二解一云无也无有所见者亦唯是能见识之变矣如文义等二云佛离戏论名等故无色身若依本愿大悲变现色身令物睹益故非戏论也身故有今按佛地及此论第十前义为本至文自悉又此龙军论师说如来有十七界而无声界为不说法故然法处名等皆是戏论法故佛无戏论法故唯有十七界若佛身中亦成就声界若约身中论即有十八界也又此师许十地菩萨有漏无漏心中皆得说法故此不许化佛他受用佛说法也即五位中菩萨皆是其可闻者自意识上文义相生故。

  【疏】若依自识者谓听法者识名为自识问佛无文义有漏识变云何言似无所似故答有二释一云名等佛识虽无然听法者谓佛实说故自心上有似文义虽无本质所似名等似自内心故亦无爽如言似我向内似故二云似佛无漏非似文义也无所似故文义之言相从来矣祥曰后义难依本明教体不欲唯辨漏无漏故有云七地已前有漏心位而过少故名似无漏非约影质名相似也详曰疏意通言诸有漏心所变文义不唯七地岂地前等不听佛说若许听者自识所变岂不得名似无漏耶既得名似故前释善问佛若无言说林叶等喻而何以通答据为其缘令诸有情识上变法解名我已说如手中叶未为作缘众生自心未起法解名我未说如林中叶约为增上缘名说不说也。

  【疏】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者即是菩萨后得智上有真无漏文义相现也。

  【疏】我成佛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者龙军论师云此言是众生语非如来说也以佛无言说故。

  【疏】论说聚集显现为体者此即引论证佛不说法也但是众生自识心上文义聚集为体佛实不说法此即是无性摄论文无性菩萨作此计佛地一师者即龙军论师与无性同计故。

  【疏】摄波叶者即是摄林名名尸召林西国有此方无亦不翻。

  【疏】展转增上力者即是佛众生展转互为增上缘力也由佛大悲增上力遂应众生机为之说教由众生善根力故遂感如来出现说教二识成决定者即佛识及众生识名二识成决定者佛识定说法众生定闻法故名决定。

  【疏】是密意说者护法谓破文字执且总言不说法也又诸法体性离言故云不说问四途出不闻等问四途出体□皆以文义为体为取说者文义为体为取听者识上文义为体答有三解一云若据无性龙军师云唯取听者识上文义为体以佛不说法无文义故二云若护法师唯取能说法者文义为教体即取佛本质声名等以为教体不取听者识上声名等为体何以故以影像声名通漏无漏三性等故三云亦通取说听二人识上文义为体以生解故故得为教体也。

  【疏】三摄假随实者意说摄假随实以声为体谓名句文是不相应假色心分位不离于声要由于声演名句故故假依实实色为体也。

  【疏】四性用别论至彼十处全等者意云此约百法出体言色心假实各别处收者色蕴摄彼十处谓根境等等者等取法处实色也名句文是假即法处摄意识缘故是不相应行蕴摄故声即是性故色处收名句文等即是用故法处摄心即是性意处摄四相等是用法处收四相等是用法处收摄此意证佛实说法何以故依佛声上有名句文故。

  【疏】自识所变等者此约佛不说法所有即是第二摄境从心名句文但于自心上现不依佛闻若并言佛说法者即名句与声各别处收即是第四性用别论故也故云上来第二第四体讫。

  【疏】闻者似法说者真教者意云真教即佛说真无漏法似者众生闻法名似无漏法此证佛说法又云以义准设佛不说法亦得名似问曰佛既无言说如何名似答佛虽无言说然众生见佛谓佛实说法遂生说法之解所以名似也前解为胜然俱从法界所流即以真如为体有难云有漏心实可名为似无漏心实如何称似此亦不然但不亲得境影而名缘名为似也言真教者即真无漏本质之教名为真教诸佛所说法皆从真如流出故名真教。

  【疏】今此论体至通二性故者意云此约相名等五法三性出此论体也。

  【疏】此所诠体至即声名等者意云此约教理行果以出教体此名等所诠谓唯识境境即真如理也以是正智所缘之境故唤理名境正行者即有为正行是无漏智道谛也果者谓菩提涅槃通有为无为二种果也能证者即声名等故所诠能诠俱为论体也。

  【疏】经体虽二至正教体故者二者谓一文二义观此疏意通解伏难伏难云经体既说文义二种何故不以义为教体唯用声名等为教体耶答据实通取无妨但谓声名等是能诠由能诠名等义得显故所以偏取声名不说义也故声名等为正教体。

  【疏】声名句文真善无漏者约佛后得智说问未审菩萨后得智所变声为有漏为无漏耶答菩萨后得智起声说法是有漏何以故以此声是第八识相分第八见分既有漏明知相分亦是有漏若所变声境相分即是无漏以是第六无漏识变此声故更有广解如第九卷说。

  【疏】能断金刚般若论说者能断是智金刚喻烦恼令缠缚有情不得解脱犹如金刚。

  【疏】此论第二至辞缘于声者意云此证声名等为教体所由也言境有差别者即名等是法无碍解智境声即是词无碍解智境问菩萨既得四无碍解智纯是无漏如何声有漏以是词无碍解之所缘境故答如词无碍解智虽是无漏声唯是境谓是第八识相分故是有漏问菩萨四无碍解为有漏耶答菩萨四无碍解唯是无漏以是后得无漏智所起问八九地菩萨可许全得七地已前为亦得不答七地已前亦分得问菩萨有漏心中得不答虽亦有说法等力然似无漏而亦不得名真无漏□□问有漏□□□□说法时前所说法声为是有漏耶答此自变影像声是无漏以是第六无漏意识所变声故问如何此声亦通漏无漏耶答若约前本质声他所变者亦有漏是他第八相分故若约自无漏第六所变声即是无漏问亦如初地已上菩萨妙观察智所起化身所有声为有漏为无漏耶若云有漏者如何说言化若云无漏者如何色根有漏声是无漏耶答有二解一云化有二种一者即质化二者离质化若即质化声等是有漏为即以本质身而转变故若离质化者声是无漏虽无文证以理而论通无漏为胜第二解云离质化身亦是有漏如何得知由观察智击发第八识而方变故虽有此解以何为证答如佛地论云要由平等智击发大圆镜智镜智变起他受用身已平等智托彼为质而更变智影像他受用身亦犹如声要须第八所变者为质亦识自所变者为影像境此亦如是虽有二解任情取舍。

  【疏】若明教体一切唯识如何乃言佛菩萨说者意云若一切唯识如何言佛菩萨说耶今此问意为问说法为问不说法家答据其疏意质问二家。

  【疏】无性释云至故作是说者此是不说法家答增上者佛也生者众生也意云佛与众生但为增上缘众生识上有文义相实不说法故作是说者唤此增上缘名佛说法故云故作是说又解云增上生者总是佛也故作是说者佛自云我成道已不说一字汝亦不闻即佛自作是说故云故作是说总是无性答也。

  【疏】世亲解云至互为增土缘故者二识者即说者听者二识也谓余相续识差别者谓余者众生之余即佛也相续者身也差别者佛识不一名差别识此无性释若□世亲云□□一法名差别识令余相续差别识者由佛说法令余有情解常无常等差别识生。

  【疏】直非直说者直者长行非直者即偈颂也更有别解如法苑说。

  【疏】瑜伽论第三说至必意识生者意云五识一刹那唯卒尔必起寻求意识生也意识如是虽言五识意说一一识别起。

  【疏】有三心现者意云三心现问何故无卒尔寻求答谓由前闻诸字但有二心谓卒尔寻求言常字时有染净等流二心所以添前总有七心若许聚起无前后不定若不聚起即如上作法是。

  【疏】即从决定后却起寻求者意云若许聚起即从前行字上决定心后起寻求前法等而无卒尔心问若如是者如前瑜伽论云卒尔心后必起寻求如何今言决定心后起寻求耶答瑜伽论据不乱决定次第起说今者据许乱起说二义亦不相违问曰若云从决定心后却起寻求者如何前言前无字上但有二心谓卒尔寻求耶答不然彼约乱起无于行字上却起寻求而无卒尔故知乱起寻求非七心摄但唯寻求前行法也今约无间次第生故闻无字时有二心也。

  【疏】寻求以后许乱起故者即引论起寻求所以也此文指前散乱时生即不定文也上来总约七心解也。

  【疏】云若新新解已下约十二心作法云第一有等是也问如何七心十二心不同答若诸行等四字通说即有七心若四字等二别说即有十二心何以故新新解故。

  【疏】既于初字有卒尔心等者问何故初字说有卒尔后后字说有寻求决定不说有卒尔耶答但在举闻岂前字上而无寻求决定耶故在举也有云此文重结七心文者此义未详。

  【疏】慧恺法师俱舍序云至千一百年者意云恺法师造古俱舍论之序云千一百年天亲菩萨生问天亲世亲□□□□答约义不同言天亲者天所尊重故名天亲世亲者□□□□故名世亲今取世亲号稍好。

  【疏】达罗毗茶国者此云总持国。

  【疏】建至城者谓此城中建兴佛事至在逾又美又解云亦云通除礼乐等事浚者深也浚㴾也朗者明也胜者也。

  【疏】日月之丽天者丽者严丽由天有日月而得严由有护法内教皆严丽也溟渤者大海也又云溟者深也渤者大也海有深大用纪地者大海与大地为纪表护法与道俗为纲纪也日月者昼夜也冠者笼招也亦云王也意说德慧德业笼招前英也犹以冠笼故也问何故名英答主千人曰英越百人称彦德慧为百千人之主也。

  【疏】芳声流于四主者东方曰人主以人为主故即此方也南方曰象主以出好象故西方曰宝主以多出珍宝处故北方曰马主有好马故然德慧美声流四主四主咸闻流骧者腾也即无翼而腾空者曰骧如龙等五印者即竺国也德慧菩萨声举腾于五天。

  【疏】扇徽猷者扇者动也徽者明也猷者道也小运者小乘也兰蕙者即香草之美名也即诸花草中最胜香草之气远闻表此菩萨起慧名闻亦尔也。

  【疏】造胜义七十释者意云金七十论是外道与如意论师论义因论苦集谛外道云苦集如意师云集苦然集苦之言以是犯声据义不违因先得故于是国王意用外道谓僧不如外道遂造论申其自家当时国王赐金七十行颂未及得释遂便灭度后净月菩萨出世遂广释胜义七十颂也云何名胜义答意明此论胜于金七十论更广释如第四卷疏。

  【疏】唯有正说至具有三分者意云世亲菩萨年时八十命终时造三十行颂所以但有依教广成分而无初后二分问何故世亲命终造论答此有二解一云显因缘尽不知灭故二云显他胜往复更说故故无初后二分也。

  【疏】又显敬礼三轮因故者以身业敬者得神通轮飞腾虚空故以语业敬者得记心轮他心中诸所有事为他说故以意业敬者得教诫轮即漏尽通可责有情勿令造恶增长善故又总法师云为众生不信故得神通轮飞腾虚空而令信故既信法已未知众生心中为犹影不波并者则得记心轮为说法故得记心轮欲化众生谓教诫轮令断恶故丘法师云神通轮用神境通为体记心轮用天耳他心二通为体远闻他语得天耳故既听语已了知彼心故同二通为体教诫轮者用漏尽通为体教诫令他断染趣圣非漏尽通不得。

  【疏】故我至诚身语思者意云身语二业是假业思是动发思为实业又思能发动身语二业也又思是意业故思通三业修无倒归命礼者总结也至诚通三业也。

  【疏】一者虚妄即遍计所执者意云释唯识性也问云何故遍计所执性名唯识性耶答遍计所执体虽是无然不离唯识性性者体性非真如性性又真如体一约义分三遍计依他名唯识性者依至释圆成实名唯识性者持业释。

  【疏】于后所得清净者此有二意一云证圆成实性故名所得二云断染依他得无漏依他如第九卷云无漏依他亦圆成实此解好。

  【疏】唯内证净者意云此圆成性唯是内证净故依主释。

  【疏】为简依他故说唯识性者意云释通伏难云何故论□说唯识性答为简依他说唯识性也。

  【疏】略不敬也者无漏依他既在满分之中所以法中不说也。

  【疏】净者同前者意云同前持业依主若取后释但是依主释也。

  【疏】一切所敬皆第四啭故者意云但说佛菩萨等而非法□□□□□□故言一切者约小分说未必兼法也。

  【疏】佛圣弟子至而造论故者意云佛为教法所依弟子依法修学无倒而能造论此即佛之圣弟子也。

  【疏】分有所得者世亲虽是地前十信菩萨然伏烦恼修有漏唯识观故言分有所得。

  【疏】理教行果至但说理法者意云此有难有释也理教行果四法不同者是难辞难云法既有四何故论初唯说理法不说余三耶答有多义一是轨则义生证解故二者四法之中真如为本如何为本答要证真如余方有故三者是教行果三真实性故四者三乘圣者之根本故五者或说彼本即兼末故故真如是本余是末疏总分为三释。

  【疏】一问何故论初至具大悲故者总有六重问答未审问答何答论初三三宝不次或问云何故论初法宝三宝三宝既有多种归敬何者三宝故申六重问答。

  【疏】最吉祥故者吉犹善也祥者瑞也。

  【疏】说唯识性满分净故者意云一乘三宝以宽故故论初说先法后佛次僧故论说唯识性满分净故也今言僧者是菩萨僧非声闻僧何故不取三乘三宝答二乘不修唯识观故言一乘三宝者是大非小又计化身即特佛故法既不同所以不取。

  【疏】善说妙三身至先赞礼者意云此归命一乘三宝也三身即佛宝教法即法宝牟尼子即僧宝牟尼佛也子者僧及通一切贤圣。

  【疏】二谛者真俗二谛问真谛法宝俗谛如何亦敬耶答无漏依他亦俗谛故一乘众者即一乘三宝也。

  【疏】四问此中所敬三宝如何者意云问云此中论敬三宝如何答以释迦佛虽小乘计是特身佛然大乘不许□此中佛法通摄三身言分者即许佛余圣故知此论亦敬三乘别相三宝然法宝通摄一切法也如前。

  【疏】许彼种类有多独觉等者大乘许麟角独觉有多种类同时出故所谓腾空独□□□□□□类既多明是僧宝摄演秘不许僧宝摄者据□□□□□。

  【疏】唯识性中义兼说故者有轨持名法名法有觉性故名佛有和合义名僧。

  【疏】若能见三宝常住同真谛者意说同相三宝。

  【疏】二所调能调善方便故者意云于所化有情而能调修有善方便也。

  【疏】四财供养时至方欢喜故者意说若财供养如来不喜正行六度行时如来方喜□□□者但种如来本佛名喜非是舍勤名喜也。

  【疏】及二体性者意谓能敬所敬二体也能敬即护法等所敬即三宝又云二体性者即同相三宝别相三宝也诸门义者谓十二分教也。

  【疏】此中第四至非法故者意云虽前第四言敬佛法僧今更重解于前第三亦第四云敬非人非法非法即佛非人即法也。

  【疏】于境第七至满净故者意云第四约所敬第七境声不可敬故。

  【疏】一由智德者即是自利生起解也二由恩德者菩萨造论意既利他即表菩萨有恩德也为自利生大智为利他生大悲总是令法久住济诸含识也或为求当成智德恩德报化二身为生大智是故造论有云彼法既是贤劫□佛而释彼说表有智德既释彼说生他大智也既利乐有情表有恩德有情既得利展转令他亦得利乐故言生大悲也。

  【疏】其谓义者即沉恒之义。

  【疏】此言有情至无别能有者意云此第一解即众生类是情故名有情无别能有所有也。

  【疏】假者能有者此第二解以五蕰假者为能有别八识为所有。

  【疏】又情者性也有此性故者此第三解意说此总假者有别法性也法性即十二入等。

  【疏】又情者爱也能有爱生故者意云此第四解即总假者有第八识情故□□□□□□能生爱等如下云爱阿赖耶乐阿赖耶等故第三云若无本识复依何法建立有情故知情体即第八识萨婆多唤六识名情不同大乘。

  【疏】有情不同有六十二复自然□名□依枢要有情颂曰五四三三四三二及三七十九四四一名六十二有情五者谓五趣地狱傍生鬼人天四者即四姓一婆罗门二刹帝利三毗舍四首陀三者一男二女三非男非女即二形又三者劣中妙即上中下三品也又云欲界为劣色界名中无色界名妙此解稍好四者一谓在家二谓出家三苦行四非苦行然在家有二一者邪见在家二者正见在家谓信佛法等就出家亦二一者邪见出家谓外道等二者正见出家谓信向正法三者一者律仪(善)二者不律仪(不善)三者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记)二者一云离欲二云未离欲凡夫以六行伏惑生上即名离欲不以六行伏惑名未离欲总亦就欲界人中有妻室名未离欲从小不犯欲名离欲三者一者邪定二者正定三者不定言邪定者邪决定故造五逆罪正定者正决定故谓十信第六心必不退故不定者谓异生等于邪定正定中但不修故未至十信第六心故复不作无间业故得不定名定者决定义非定慧中定也七者一者比丘二者比丘尼三者式叉摩那尼四者沙弥五者沙弥尼六近事男七近事女十九者一者习断习断有三一者习善法烦恼不起习断二伏烦恼不起名习断即六行伏惑等三断习气名习断约圣说也二者习诵习诵圣教通在家出家等三者净施四句一云施者净受者不净二云受者净施者不净三云施受俱净四云施受俱不净四者耆年亦通在家出家出家二十夏已上名耆年在家五十已上名耆年五者中年在家三十已上名中年出家十夏已上者名中年六者少年在家幼年出家九夏已上名少年七者轨范师谓阿阇利八者亲教师即和上九者共住弟子及近住弟子各有二种一云同说戒名共住二者同亲近和上名近住弟子第二云与和上一处住名共住与和上毗傍住名近住十者宾容二种在家出家十一者营僧事亦有二一云未乐营僧□□□□□越十二者贪利养者亦通僧俗十三者猒舍亦通凡圣恭敬有漏欣上故十四者多闻即通正及邪并非邪非正谓即闻慧十五者大福智起思慧亦有二一者世间有漏智二者无漏智圣者十六者法随法行即修慧法随者师谛法行者□□十七者持经者十八者持律十九者持论者通凡圣也四者一者异生二者见道三者修道四者究竟道四者一独觉二声闻三菩萨四如来一者轮王虽有金银铜铁四种轮王不同总合为一以名同故故所利有情有六十二种问此有情中有无姓人答但被有姓不被无姓如下云胜者我开演故又云亦被无姓既闻教法各于自乘与得果故前云胜者据入见道者说。

  【疏】或利与乐一体异名者意说利乐但是一体约所益分利乐二名问如前十利中亦云约所益分利乐别与今何别答但约世利益分利乐不辨于体今辨于体故有差别。

  【疏】上之十种解利乐者有颂如疏然依次配十利五乐者世者即是后济现济并现益后益第一第二是性者即是摄善离恶并翻此者第三第四是苦乐者即出苦与乐第五是智福者即第六是出世世者即第七是小大者即第八是与名异者即第九是十利五乐者总结也即向第十利中摄也。

  【疏】或此颂中至本利他故者意云释造论之意今释彼说者但为有情欲令信学所以造论即一缘造论问前具二缘造论何故今说一缘造论答菩萨本利他故有情信学法便住故一缘亦无违二缘。

  【疏】依所具缘前解为本者意说□□□□造论所由故前解约缘具后解约大悲并无妨□□□□□令法久住济诸含识其义将胜即护法安慧等释彼说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论牒以前)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之一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虽三义别者即三师义也二意造论者即令法久住济诸含识之故云并为人法。

  【疏】此上即是发端标举等者创造此论名为发端指陈偏说名为标举简去余部持取此论名为简持指自所述破斥邪执名为指斥。

  【疏】邪解空理者即清辨也说遍计是空虽称空性乃拨依圆总无故不称空理名为邪解胜义谛中真如不故。

  【疏】无明名迷者由无明故不解诸法即唤不解者名邪见即邪见体是谬问与前解迷谬何别答亦有别前约异生外道人等当体即名迷者人即迷故声闻独觉亦尔当体即名谬者人即谬也今后解但约法说无明既为迷体明知约法说邪见亦尔故两解有别下言痴邪见人名迷谬者结上也有人有痴邪见也。

  【疏】不迷谬者意解论中生解文。

  【疏】先云人我者即人空我空也。

  【疏】智缘空起者问众生执有即说为空由此空门彰于真理亦应众生执空亦可说有由此有门彰其真理答不尔众生执有多执空少从多分说为破于有故说为空也。

  【疏】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意正解障执名重所由总有五解前四约二障第五唯约二执解重前四解重障分为三释一云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即二障种子随逐有情未至圣时种不断故担此难越生死流者即二障现行发业感生难出离故押弱有情处四生故者即二障感果在四生摄问变易身何生摄答本身既是分段同分段胎生摄或通化生易粗令细无定限故随逐有情没三界故者漂流三界无休息故第二解云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即所知障要至成佛方断尽故担此难越生死流故者即烦恼感生功用胜故押弱有情处四生故者配分段生死随逐有情没三界故者变易生死处三界故第三解云重者约喻以明犹如金刚难可断故者如名起义解担此难越生死流故者如人负重随坑不可出故押弱有情处四生故者如身由担重不可起故堕坠有情没三界故者如是系名遽沉没故。

  【疏】前四通取断诸二障者意云前四义解重者约通二障难断名重今二执名重者即根本沉下名重要由二执障得生故。

  【疏】何故障理但说二空至即兼除法者此难前四解重障义也难云既前□□唯二空者若断已时应唯断二执何故生解乃言断二重障兼余贪等耶空唯二执者意说二执能障也唯约由断二执二空理显。

  【疏】重唯二执等者此难第五解重义也难云欲说二障体通贪等者后断重障贪等亦除故知障理不应唯取我法二执又解贪等既亦断者何故唯说我法二空不言贪等亦空耶。

  【疏】且烦恼障至故于真理但说二空者此即解二障答初问也此依见道至断烦恼说者意云此约究竟断种位说即我法二执种断时余一切烦恼所知障等皆尽也余位不然者意说既离烦恼后断我执如二乘等前断八品烦恼第九品方断我见以其我见极微细故既后断故第四地中我见亦尔者意云第四地菩萨等学二乘作菩提分法观之身不净等而我见不生虽我见不生不如除害伴贪等随眠在故由此故知亦不名顿断尽故云除位不然又云害伴随眠贪等由在者意云我见是主贪等是伴我见被害名害也即贪等随眠是害我之伴第五地中断问今言害伴随眠与我见相应起否答今言贪等随眠者但是独头贪恚等由我见为远因能引起也问如何得知不是相应(云云)答夫论相应贪等与我见同断既云不同故知害伴贪等随眠非相应也法执亦尔问何故菩萨于障断中学二乘菩提分法观(云云)答菩萨为欲摄化二乘其二遍学不学不名遍知问大乘小乘菩提分法观何别二乘若断一种行解方便不同菩萨以二智为方便又先已学故小乘但重障空智为方便今创学故。

  【疏】又总解之至答上二问所微者此即总解二执二障合为一段一处说而不别分烦恼所知障也随义答上二问者即从又总解之至未随灭故先答第二问从若证二空至证空不断都答第一问言执通取心心所法者释执名体也。

  【疏】今此总四句答第二问者意云直总将四句论文答前第二所问更无别说。

  【疏】若初二句至答第一问者即别举四句论文两句别总答前第一问初二句答执空问不显后二句明断重障所由是故别说问□□□□□一段如何别答二问以总别不同有斯言也又解从且烦恼障至但说二空答第一问又总解之至证空不断者答第二问如疏云今此总四句答第二问者此即属前答第二问文也若初二句至答第一问者即属前答第一问文也据疏此解稍胜。

  【疏】六识执外者意说第六识法执也解即五识也五识等中者意说五识中法爱恚等五识等者等取第六识中法爱恚慢也今此慢等但是障而不是执以劣无记故或善心心所法泛尔缘境皆非执故故知第六识中执障亦尔。

  【疏】异熟生摄定下劣者意云异熟生受者体性是劣无强盛用但是异熟生摄定下劣性者意说此受决定是下劣性故所知障摄问如何此受是定障(云云)答受五欲境令心沉荡而不得定乃至上地随处贪着不修诸定皆由于受故说受为定障同时虽有想等诸法约障定强故偏说受。

  【疏】得无为至下二障者意说想受不行得想受灭无为乐受不行得不动无为不为乐受之所动故得不动名今说灭此受得无为者据不与烦恼相应受说若与烦恼相应者与烦恼同断不言得无为此受望大乘是染污望二乘即无覆无记。

  【疏】修禅定者问禅之与定有何别(云云)答禅为四禅定为无想定并四无色定定者此云等至如下解禅那者此云静虑静者即定虑者即慧意说色界以定慧均等得静虑名又解云静者□静即静都散慧而在定故问无色岂无慧(云云)答虽有慧以慧劣定强所以但得定名而不得静虑之号。

  【疏】二乘至立胜果名者意云此对等觉菩萨及无学二乘四句分别如文可解二果者二乘菩提涅槃也。

  【疏】今此论中并皆名续者意云言一切烦恼皆能续生者通名故今应作四句分别自有续生非烦恼谓所知障为缘成变易生死亦名续生虽非发业但转粗令细有续生义自有非续生是烦恼者为烦恼种子自有亦续生亦是烦恼即爱恚慢等现发业者自有非烦恼非续生者即心法等。

  【疏】凡夫所修诸行暂灭者意云凡夫六行欣上猒下计上定为涅槃所以迷事俱生烦恼暂伏不行所显之理即名涅槃即唤寂静之理名真如非是大乘真如也又释真解脱应作四句分别寻文可知。

  【疏】解脱非真以是假故者意说二乘有无余依二种涅槃但离缚故得解脱名非解脱故名假也故法华经云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斯人未得无上道故言真非解脱者意云菩萨烦恼未尽习气未除不名解脱。

  【疏】假体择灭者意云择者智也灭者烦恼也由智灭却烦恼名为择灭所以有无除择灭等名并是假也以随所断建立多依小乘断八十一品烦恼得八十一品无为故知约能诠名目说是假也实即真如也若望真如之理即是实若据能诠择灭等名即是假问何故有此文来答意欲辨二乘有无余涅槃对于大乘明其假实意说二乘涅槃是假以约能诠立二种名故然真如体非多种故是实也又二乘人乐住二灭中故是假也二灭所显之理即是实如也又解云二乘涅槃假者谓二乘证无我理时以苦空无我等为方便门而证于理正证理时不见有能所取相心行处灭一切皆眠及出观已以后得智重观前理观既不着遂见无我观前苦空无常无我等方便道理既见此已作证涅槃之理便作师子吼云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既计观前方便为涅槃明知此涅槃是假非实故法华经中说化城喻化城非实喻二涅槃故二乘涅槃而非是实故云假即择灭实乃真如。

  【疏】又总别至非不住故者意云如前解真解脱对凡夫外道小乘作四句分别讫今更对外道二乘明其假实故与前别言总者大乘别者即外道二乘即将总对别以明假实也又非不住故者亦得云不是无住处也何以故以总别相对说故。

  【疏】言所知者至自当广释者意云欲明能障须辨所障障所知故名所知障然出所知法体不同总有两重先约有无一切法出即言所知障已后是第二唯约有法出体即二障已下至广释是又解云从所知已后明能障体若尔何故说所知障法(云云)答举所知障法显能障体不尔因何得能障名第二明所障法即四智等此释好。

  【疏】异生虽作二种无我至俱非二种故者意云此一段疏文总作三种四句分别第一将地前菩萨及二乘相对以分四句问若尔既是菩萨如何言异生(云云)答瑜伽论云异生有二种一者内法异生二者外法异生今地前菩萨未登圣位但名内法异生第二约异生外道及二乘相对以分四句第三约二乘菩萨相对以分四句若三重一一四句分别即有十二句若依文作法但有八句言大非菩提者地前菩萨对二乘称大未得无漏智不名菩提。

  【疏】又解已下约其五位更重配论文释断障得果造论所由也若尔何故疏言四位答五位中前二合为一位故说四位。

  【疏】胜解行地等者意说地前虽有二位随所闻法皆生胜解所以地前两位总名胜解地。

  【疏】前文本解者意云论文从为于二空至得大菩提及疏文至下当知文并是唐三藏广安慧师义又解已下是疏主将论文依五位配释前解为本。

  【疏】先叙所为者为解有情执实我法为令生解断障所以造论。

  【疏】并根本经部等者问犊子经部等既执是罗汉云何有我执(云云)答测云谈未得果时计此即测叙三藏解也。

  【疏】唯识真理者意说唯识配世俗谛真理配胜义谛即由无明所盲故外执我法名迷唯识由不正解故谬执我法于二空门而不解了又西明云令达二空是胜义唯识智于唯识道理如实了知是世俗唯识智。

  【疏】为外道等至故与前殊者意云此前殊者此一段文总有三释即三意各别造论所以也言与第一所说有殊者即与第一释有殊言故与前殊者即与第二释殊又云解一一与前第一安慧师义殊细详可知举前论文对辨开显此文者即开此唯识教文令生信故演示此义者示唯识义即此一段疏文是火辨师叙世亲菩萨三意造论也。

  【疏】经中所言唯心等者清辨会云于俗谛中心境俱有然经者就胜且说一心非无境也。

  【疏】十二处密意言教者意云如来为破空执故说十二处教不分根尘而有内外别虽勤不分意在心内依他起性不离识故小乘不解如来密意言教遂计十二处离识实有也说密意言意在于此。

  【疏】今就中道无自违失者意云今言如汝心外境者就大乘中道义故云如汝离心之境中道大乘心外无境故若望清辨自宗即违自宗失以有境故此二计与论主作比量相违难。

  【疏】一类菩萨至恐违至教说有一识者意云此菩萨依五种相似教文说有一识也言相似者如远行虽复教说有诸识此菩萨不可耶将说远行言即唯有一识犹如说一相似故名依相似教也远行教即法足经也言意各能受教者是说意识于五根门转谓将唯有意识更无余五识等言如依一境上有多影像教者瑜伽言如一镜上有多影像犹如于识有多相分也言如依一水中有多波喻教者意喻第八识能生七识浪然此菩萨不了世尊密意言教遂掬无文而立一意识以乖本旨故是所非言独行者且如意识正起之时更无同时意识故云无第二也言有云一意识但说前六者测法师解也理必不然疏主斥也。

  【疏】觉天所执亦依经故者即觉天论师是经部中一师也梵云佛陀提婆此云觉天今所立义亦依经立宗故故云亦依经故彼计云经既说有三法和合名触故知证唯有识而无心所此引证也若无心所者何故云三和名触触岂非心所(云云)答虽有其触亦得名无如河小水亦名无水又触离根境识三无体言士夫六界者意云色所依故立四大动所依故云空心所依立识故说六界成身言彼说唯有受及想行思等者亦叙觉天师计信等入道之初阶故须立也亦行蕴收更无除所随心功用立心所名者意除信等以外除贪瞋等但是心之功能差别立心所名不得名实也问未审信为假为实答余信是假而佛法相应信是实问受想行思等为假实否答是蕴者是实不是蕴者即假。

  【疏】然清辨计至有何心也者意云清辨胜义中心境俱空世俗中心境俱有如何今者偏计识无不言境耶答依世谛中心境俱有今因违汝说有说无心。

  【疏】若依此义四句分别者且文中有两重四句分别又枢要中四法相从有九句分别第一明同初生(小大大小)第二安立法弥势(大小小大)第三庄严宝塔势(大小大小)第四重累莲华势(小大小大)第五如王引驾势(小小大大)第六龙曳尾势(大大小小)第七万大宝绳势(大大大大)第八千寻王带势(小小小小)第九百节吕[廿/补]势(大小大小)问总有四计何故说有多大小之言答计虽四种人数乃多合作法约人故大小乘各有多计。

  【疏】邪见一说都无心境者意说清辨于胜义中心境俱无与一说部同此上二部与论主作圣教相违难。

  【疏】法藏部计心缘相应法者即缘俱时心所也。

  【疏】化地部执缘俱有法者此有三解云返缘俱时想等二云缘俱时扶根尘等三云俱时多心亦得相缘又云俱有法者即慧俱五蕴也虽有三解意取第一解。

  【疏】法救说心所体即思者此是萨婆多部中一师也其法藏部化地部皆如下破。

  【疏】如其境实者于唯识深妙道理称如实解故唯识理是智所证境。

  【疏】然初境中至唯此二故者意云就境中有其真俗二谛虽别以真俗相依故总为境问胜义世俗各有四重此中何故但说二谛答一切所知唯此二故又问何故境中但说二谛不言余法答一切所知唯此二故。

  【疏】同初性相者意云今境中有二谛判文同第一之中相性文也。

  【疏】将发论端寄问徴起者凡问者略有五问一者不解故问二者疑惑故问三者试验故问四者轻触故问五者为欲利乐有情故问今于此中依第五问为利乐他故意难云若唯有识无心外境者云何世间圣教说有我法即外道异生名为世间可破摧故圣人所说名为圣教不可摧故。

  【疏】又契理通神目之为圣者意云心契理智通神俱缘如境所以名神者灵妙同神。

  【疏】心与境冥等者本智及心望境名与境冥心所望境名智与神会又晰云心与境冥者心冥实境智与神会者有胜神用故。

  【疏】释问起因者意云如前问答若唯有识无我法者云何世间圣教说有我法释此问起因由如枢要说。

  【疏】虽无如彼至故说为假者意云此释外难外难云所言我法无实体者如何说有假我法(云云)答如疏文。

  【疏】虽有法体至故说为假者意云此释难也难云既有法体云何称假答如疏言者即因前二种假我法而起说云言因二起言者此即释上二句颂文来意及解二句之文。

  【疏】但由二种假名言者意云但由前二种假而起名言说有我法名二种假名言也。

  【疏】应释颂言至顺下长行论文者意云前文先说相次说转后说种子今先解我法然后说有种种相转即顺下我种种相法种种相也。

  【疏】此但说识义兼心所者此释外难难云识体有变相依上说我法心所有二分应亦说我法何故说识实不言心所(云云)答此但说识义兼心所。

  【疏】若尔真如应非唯识者意此外难难云我法是不实名唯识真如非不实应当非唯识言不离识名唯识等者答也。

  【疏】圣者至假说我法名者此配圣教所说我法问何故圣教须说我法答为断谬取净所以须说我法云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又下文云不执菩提有情实有无由发起猛利悲愿又维摩经云起我见如须弥山犹能发于阿耨菩提是此文意故世间圣教二种我法皆是假说。

  【疏】又第二解至说为我法者此第二更解我法假所由即依妄情见分上说有我法即是世间我法名以无依有假然妄情见分是自证分所变故云亦妄情为缘而能起于执。

  【疏】圣教所说至义依于体者即圣教中我法即依识自证分体上说有我法义即义依于体假故西明疏云不依自证分说我法(云云)答随相易知且说相见随实依义亦无伤。

  【疏】别依于总者我法名别自证分名总即总一自证分上说有我法二别也。

  【疏】即说所执至以为我法者意云所执者我法也能计之情即见分也所诠之法即相分也如是所执我法及见相分皆识变故。

  【疏】此上二解皆护法释者意云此分别上来四种我法差别所由四种者第一解中有二种我法第二解中亦有二种我法也问我法若无差别不合立四种所由我法既有四种四重相貌何别答且第一解二种我法者然此我法但据能证言说为名不据法体及与内识假立说为我法也然第二解二种我法者但约能缘见分及所变相分并自证分上有我法义说为我法即此我法摄属于本不离于识等法体所以法体上而有我法也故与前第二解殊前但依言说后但据法体义用不同故二种有别也。

  【疏】别无依总无者我法二种是别无即于总无之上此有别无我法也此即通说见相二分名总无也或可见相二分名得总无之名故相分总无之上此为我法见分亦尔为安慧师此见相二分亦是假无如蜗牛头有二角角无其体但起头故。

  【疏】与护法解别者难陀但依相分上此为我法护法通达见相分上此为我法故有别也。

  【疏】名有多义者即异熟识名有多义也如下解。

  【疏】者大乘至许同世故者意云异时者约初造业望当受果为异不约种望现果说何以故大乘许种现同世故。

  【疏】异熟即识至属种子者意说上约异熟之名以辨依主持业二释今将异熟与识相望亦得有二释且如异熟属于种子转变而生于识故名异熟之识若异熟属于识即识异熟于果而方得熟名异熟即识以果即熟故。

  【疏】又恒审思量至当悉者问何故有此文来答前言思量或通第六为简于彼故云恒审。

  【疏】二十论至说六识者意云此举教为难难云若言前六名识者何二十唯识论说云心意识了名之差别了通名者意说八识俱得名心意识等何故今者偏说前六名识答偏说前六名识者有其二义一则了别别境二则了粗显境如下论言了境相粗故故前六不同七八也。

  【疏】对此六尘至然滥第七者意云为对六尘此识一一别了别者即各别义为别别了六境名了别境识者然滥第七何以故第七六能解别境故即第八识是第七识之境故知第七亦应名了别境识何故唯言六转识第七约不得名了别境识明知不约了别别境说但依了别境识说即无过也别为记别。

  【疏】此依胜义至可言八别者意问云今此八识为定别为不尔耶且依四种胜义中说不可依第四心言俱绝故若依第二第三不可云一多真故相无别四谛因果故不可一但可云依俗中第二真中第一明何以故但是十八界故。

  【疏】今以类同故有三种者意难云若有八识如何颂言此能变唯三(云云)答以类同故但言有三也。

  【疏】一类菩萨至文异者此明对三是减又复彼执识唯有六者对八是减楞伽经说对此是增谓离增减故唯三。

  【疏】楞伽经至九识者意云楞伽说九识有二解第一兼说识性第二染净别开兼说识性者故彼经云如来藏识和合等既言如来藏识和合明知兼识性说也。

  【疏】不知至三体别者意说小乘等不了三种体别妄执三法体一名异。

  【疏】然依根境至别位起故者此释外难难云若如大乘说有八识者如何唯说有十二处等答但依根境相对体别说有十二处十八界等实有八识也如经部虽细意识至第六别位起故者彼师计云细意识离粗意识外别有体仍别位起如在灭定或无心时有细意识虽无粗第六意识得有此细意识故是有情摄非无情也亦如大乘在灭定时虽无余识依第八识在不名无情此亦应尔虽作此计亦无可两意识并起七有细无粗有粗无细故。

  【疏】恐言以彼异熟至了别境故者意云此滥有财释即异熟是思量了别有财犹如刀藏他心智等所以思量等得异孰名故云以彼异熟而为思量了别境识等又西明疏并辨六释云西方释名乃有六种离合释也一依主二持业三有财四相违五邻近六带数如是六种皆有二言离合说者名离合释若单一名即非六释无离合故依主释者亦名依士假彼主名以表其号名依主释如说眼识王臣等即名合说即眼之识之故名为眼识即举眼主名而表于识称为依主若别从者照见故名眼了别故名识名为离说余之五释离合之法准此应知持业释者意亦云同依以用显体如说藏识藏是其喻识标其体藏即是识故名藏识由此理故八识之内眼等六识是依主释七八二识是持业释有财释者亦名多财释从所有物以标其号此有二义一全取彼名以得其号如俱舍论名对法藏所以者何依彼本藏造此一部此即用彼本论阿毗达磨藏为藏是故彼论名对法藏如顺正理第一说二分取他名以为其号如他心智智有他心用彼为境是有财释亦如正理第一说相违释者如一句中所有诸言各别所诠如说眼耳鼻舌身等非如依主及持业释虽有多言同诠一义此各为主不相随顺各别不同所诠故名相违非如贪瞋及水火等性乖返故名相违也故与并反言显相违释带数释者以数显义如说二谛三性等类邻近释者如说四念处观以慧为体而言念处者与念相近故此说及言于六释中是相违释显三能反不杂乱故。

  【疏】皆通异熟等者意云诸识皆从异熟中种子而生亦得名异熟识何故独乎又解诸识种子各自转反能生现识是故诸识名异熟识。

  【疏】此举本颂答难标宗者初之两句答难次彼依识所反一句标论宗此二段文如次中说。

  【疏】如论易详者意说论中一一别解世间我法圣教我法此二种我法皆由假说今谓略者颂文故双举也此六释义对如法苑大好一枢上之法苑第一有文。

  【疏】一体有无对者有即是轨无即是持自性差别对者自性即持差别即轨配持不依论文但约义配有为无为对者先轨后持前陈后说对者即前持后轨故下疏云前唱者名持后唱者名轨但约义配不依论文问前陈后说何别答但总申名陈广分别名说。

  【疏】今者相分必有似无名无者释外难难云夫论缘法必有相分如何名无答虽必有相分以似无本质故当时缘无作无相解后时影像似无本质也前是共相后是自相者约论文配轨持二也故疏云前唯有体至合有四对者重释前四对也。

  【疏】我亦名有情至合有八种者意云论家但举三个谓我者有情命等者更等取意生等五谓意生养育者数取趣生者及摩纳缚迦者此云高下即是愿凌之义若并般若中士夫等五种合有十三也。

  【疏】养育者谓能增长后有业故能作一切士夫用故数取趣者即补特伽罗也谓能所往取诸趣故无有猒故意生者生者是我我有思量犹如于意是意我之流类故名意生。

  【疏】三世总别者意云过去计众生为我未来计受者为我现在计命者为我故三世各别计名别若总计三种而为一我名总也故三世别合有四种。

  【疏】我种种相者意说我者于五取蕴我我所现前故。

  【疏】或复于彼有爱着故者意云即于情上起爱着故名为有情言谓具出现起等者意云此未逢缘即不出现今时缘具诸法出现起等生出义同所谓胎作等多生不约非情说。

  【疏】此依瑜伽释者如上解疏多名字并是瑜伽论八十三等文意说今此我亦名有情亦名意生乃至名见者即我有多名名我种种相也。

  【疏】总者别命者意说五蕴假者有别第八现行命故。

  【疏】有寿和者即现行第八与自种子和合名命者言或命至名为命者即假者有六识命故名为命者。

  【疏】今取世间不取正义者有两解一云取世间解不取圣教解二云取六识名命者不取现行第八识名命者也以彼小乘不共许故。

  【疏】二十七贤圣者如二十七贤圣章说。

  【疏】十三住圣者第一种姓住谓本性住姓此有二种一谓本有无漏种子二谓有漏闻熏习种子何名为住有三解一云本无漏种子名所住有漏六度所熏成种是能住二云本无漏种子及有漏六度种子皆是所住谓菩萨未发心位所有施等已发心位六度行等即此已发心位所有施等名为能住三云一切有漏无漏六度种子是所住诸有情等名为能住二胜解行住所谓发顺解脱分善根及起顺决择分善即别境中胜解故是印持义有三种胜解一菩提涅槃所有因果决定印持故二或甚深妙理所有境界一切诸佛最上境界决定印持三于圣教法有闻思修亦决定印持故是故总名胜解行住三者极喜住谓即见道证得百法明门依华严经得千百法明门谓断三界二分别障证二空之理生大喜故有三种喜一日喻明照喜断分别二障证得二空犹如日出明照世间破无明闇得百法明门故言喜也二舍难证易喜谓见道前所修行法是难若入见道所修法易即舍前难法证见道易三顿证明门喜谓入见道十百法明门皆顿证故由此三喜名极喜住四者增上戒住谓第二地持清净戒此戒住有三种一意乐微细戒谓菩萨不起犯戒想所有气心动总皆胜戒故故菩萨离此微细犯戒二住色支戒谓菩萨防非止恶得无表戒即是无表色戒名住色支戒三轨则戒谓菩萨不犯轨则若破轨则即犯戒故由此三种能持戒故故名增上戒住五者增上心住即第三地能住定故亦有三种一者位成住八相故八相义如余处说二能离退进分定谓一一定更不退故三能变三慧故谓得其定能发于慧即闻思修等是定所变六者觉分相应增上慧住谓第四地菩萨作菩提分法观七者谛理相应增上慧住谓第五地菩萨作真俗合观八者缘起相应增上慧住谓第六地菩萨作十二缘生观九者无相有功用住谓第七地菩萨十者无功用住即是第八地菩萨十一者无碍解住谓第九地菩萨得四无碍解十二者最上圆满住谓第十地菩萨得十地圆满十三者最上如来住谓佛地穷真如性达法界海体妙殊胜希遍无边。

  【疏】三乘十地至我种种相者意云通三乘论共有十地第一净观地净观有三一者意乐净观谓在资粮位依其意乐修诸胜行观分别惑拟[(合-一+土)*月]断除顿诸见道意欲证故名意乐净二伏治净伏治分别惑令不现行名状治净三种因净谓本无漏种子无本净名种因净既有种因净即能趣菩提修诸胜行亦名干慧地或可亦名涅慧地于此位中小修定定既润身即名涅慧地或可不名涅慧地何以故此资粮位多有散闻思慧无定润身又名干慧地伏烦恼水故第二种姓地谓加行位所有观行皆是见道修行之种类方便故故即当种类方便谓此加行位所修诸行似见道中修行之种类第三八人地谓从阿罗汉果向前至须陀洹向即名八人地亦名第八地谓十五心向犹在见道前故说此向名八人地第四具见地即是见道十六心已修道见谓见道已者即是修道位第五薄尘地谓一来果断俱生六品惑讫后三品未断颂云渐薄名薄尘地亦如微尘尘中薄也第六离言地谓不还果离欲界故名离欲地第七已办地谓阿罗汉所作已办故名已办地第八独觉地即独觉果第九菩萨谓十地菩萨第十如来地阿罗汉并自地前有六地七地独觉具前地并自地有八地菩萨具前八地并自地有九地如来具十地约渐悟者说不约超果及顿悟者说。

  【疏】一于人天至名为一来者意云此人断修道六品惑讫更于人天一往来生后便得极果问比人人天一往来已方生上界证不还果如何乃云便得极果(云云)答意说此人生上界更不下生便得极果然非已得或说利根者超第三果得第四果故云于人天一往来便得极果也。

  【疏】决定已断至立须流果者意云如渐得果者断分别惑尽立初果是钝根者今者说利根者如何谓此人在见道前以六行共道伏分别惑兼伏修道惑五六说入见道时一时总断建立初果不同渐次人也利钝有殊不可齐责。

  【疏】决定已断至立一来者意云此说利根超越者此人利根修四谛法以六行伏分别惑及修道六七品入见道时断前所伏之惑立第二果若渐次者如演秘说钝根者得初果已至断修第六品立第二果。

  【疏】二向不定者此测法师解从初果以去断修道五品是一来向摄亦是初果摄所望前后不同故名不定然不还向者断七八品是不还向亦得是第二果摄亦所望前后不同名为不定又敬宗法师解云如须陀洹向超越者十五心时即前世间道以伏见道惑及修道五六入见道时一时同断据实亦合是一来向摄以与见道惑同断所以还是初果摄故名不定第二向名不定者谓第二果人断七八品合不还向摄亦得是第二果摄何以故以彼七八品与第二果中第六品颂云同断故所以但第二果摄不得名不还向名为不定虽断感唯果摄非是向摄故名不定。

  【疏】不依有性等者意云德业但依实句不依大有句何以故实德业三句不无成大有句是故得知德业不依有句也。

  【疏】缘起根谛并处非处者缘起即十二缘根者即二十二根谛谓真俗二谛或四谛处者谓人即处非处者谓三途在果总名一善巧。

  【疏】余三善巧者一者名向善巧简外道名向也二者义善巧印外道义也三者悟证善巧谓证真智印外道智。

  【疏】根世谛乘者根即二十二根世谓三世谛谓四谛乘谓三乘。

  【疏】证得种种无为等缘者由依多法修习证得多无为等如萨婆多师断八十一品烦恼证得八十一种无为又真如是能差别令诸圣者有多种不同故般若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疏】言说易故以小摄多如言我法摄多法等故我法二种说一切我及法等所以不言余者但言我法者以言说易故。

  【疏】顺世间故者缘世间执有我法所以圣教随顺世间亦说有我法也。

  【疏】除无我怖故者恐其我断不求涅槃故只云今者我我何处有之谓除此怖假说有我法。

  【疏】四有自他至事实业等者意说圣教说我法为净世间执我法染既知染已既断染取净信决定言自他者说我法时令凡夫等知有自他等差别。

  【疏】若计所执若依他者先说世间我法后是圣教我法。

  【疏】虽无于真方可假说者意云此有两解一云长读言我法相虽无能于真识方可假说一云别读言我法虽无真我法等亦方可假说然依内识已下明假说所由。

  【疏】谓种子识至为我法相者种子识者即第八识变为现行者即变七识现行自证分七识自证分复变为见相二分依二分上假施设我法变为种子者意说七识熏成种子也。

  【疏】心变真如亦名为法者释通外难难云依他是所变所变名为法真如不得名依他应当不名法答真如若心所变亦得名为法此约后得智变似真如相说不约正智证真如说也故非彼依者故识非彼真如依也。

  【疏】故此但说近依他依者释难难云自证分亦依他如何不立我法耶答相见是依他近故立我法自证分虽亦是依他缘隔相见分故非我法意说不于自证分上立我法也又有难云相见识所反依上立我法真如亦六识反亦应立我法答相见识所反有漏立我法真如后得变无漏非我法难云无漏后得变真相非我法有漏心等寻名变是有漏故立我法答识体变相见亲故立我法寻名变如是疏远所以不立于我法。

  【疏】问我法所依内能反相者问意可知问如前言彼我法相依识所变所变即相见如何今者乃言我法依能变耶答有二解一云我法依见相见相即能变也二云自证是能变见相是相分今说我法依能变之相故言依能变之相也。

  【疏】谓所与心至义兼于心者意云释外难难云识与心所定相应说识变言兼心所亦可识与心所定相应说心所时兼说识答俱不俱臣主异故但说于识义兼心所也。

  【疏】能生彼故者意云生者起也即相引起虽复同时而依主伴故先主后臣如世间臣虽复同时亦有前后也此亦尔。

  【疏】问真如至亦不说有者意云心所是臣识是主举胜摄心所真如与识许俱时何不说识及真如体。

  【疏】此论一宗者即彼依识所变一句为唯识宗一切法皆识所变故故论即以唯识为宗也。

  【疏】此二广释者意说此二智如下广明。

  【疏】非有似有者不同真如是实有也似有似遍计所执二分故云似也意说但缘缘生似妄心所计实二分故摄似也实非二分者实非是遍计二分也。

  【疏】如自证分相貌亦有者意云此是安慧许相见二分虽是此计所执不同龟毛全无故有似自证之用问自证既是离言如何得有用耶答安慧云自证体虽离言而亦有缘用见相体虽是无何妨似自证之用问如言反似二分护法安慧如何别耶答护法云相见二分似妄情所计实二分也安慧云此二分虽无似自证亦有缘用故二师有别。

  【疏】即三性心中皆有法执者意云有漏自证既不证明知三性心中皆有执也。

  【疏】无明支许通三性者意云法执为地无明得生无明既通三性明知三性心中皆有执也引教证意如是三性心中既有法执明知二分皆是遍计。

  【疏】世尊至非谓实有者意云此外有难难云世间不了是虚幻所以妄情计我法世尊了法皆离言如何圣教说我法答意易详。

  【疏】二共许遍者共许有见相二分不共许有自证分也。

  【疏】故但说二者但说二分于见分中即摄自证分也。

  【疏】不异见分者若执自证为我法者自证应同见分是无故故云不异见分也故不说自证为我法依。

  【疏】种所变故者意云自证分虽非他所变但由种子转变自证方生亦得名唯识也。

  【疏】又即识体何故非唯者见分是所变而得名唯识自证即识体何故非唯识又种所变故亦名唯识。

  【疏】今合为文者意问云二师所计三分各殊何故论云变谓识体至无所依故合作二段文明耶。

  【疏】又如因明至非能立者意云古师计宗因喻三总为能立陈那计宗为所立因一喻二为能立今言宗等多言名为能立者义虽有别意不违古故总言宗等多言名为能立今此文意亦尔义虽假实不同文定是同故合为一文疏文词遣同闻者陈那遣同于古师。

  【疏】问真如至之所依止者此有二问初问云见相是识变可许名唯识真如非识变何得名唯识第二问云依于识体执我法即说识体为染依亦依真如执于法真如何非是染依。

  【疏】答虽非至亦名唯识者此答第一问兼释外难如文易详。

  【疏】真如离言至此中不说者此答第二问色等与识异可依此起执真如与识非一异不可依真如而起执故故此中不说。

  【疏】又解深密至亦不相违者此言解深密说依真起执所由如文易详。

  【疏】真如既非至应非唯识者此问云种子识转变即得名唯识真如非识所转变应非唯识谓是识之实性不离识故亦得唯识前约现行以问此约种子以问故有别也。

  【疏】见变似能取亦相分摄者意云释外难难云如前论言依斯二分施说我法何故唯依相分说我法(云云)答见变能取亦相分摄由后念见分计前念见分为我能取时即此所变见分亦相分摄问见分变见分皆前后念(云云)答不定别识同时当识即前后。

  【疏】文虽有二义即有三者即总结前文也文二者论变谓识体至彼二离此共一文三义者即护法难陀安慧三师解释不同名为三义。

  【疏】或实说一分至所以不说者问何故有此文来答上来释识所变相见二分能所变不同有多所计遂因与叙之。

  【疏】或有一师至此中破斥者意云然护法菩萨叙前代古师异执然以种种研寻即于其最后方申了义于假说中咸言有义者但叙一师多计置多有义非多有义便谓多师。

  【疏】或复诸师至为例非一者意云如下论有多义者即是多师各说异理云多有义非是一师假说研究置多有义故与护法不同。

  【疏】或彼初后至任情取舍者意云与前文不同前文约胜劣此文约理教齐均故有别也。

  【疏】此大文例至皆准此知者意云但新翻论体势皆然不独此论。

  【疏】或前理广至皆为胜者即配前或初无有义文。

  【疏】或前理略至而后胜者意云配前或于初后皆言有义文也。

  【疏】或初后有义至无漏胜者意云配前或彼初后皆言有义文也问何故设作如是配属(云云)答前以文科后以理遂文理相属须作此配。

  【疏】依第二释三文科者意云如前初文颂答外所徴总有二种科文初答合作二文科第二总作三文科且合作二文科中初别解三句第二总解三句就别解三句中即分为三从论曰至轨持已来解第一句从彼二俱有种种相转至施设有异已来解第二句从如是诸相若由假说至缘此执为实有外境已来解第三句虽是别解三句总合为一文又从愚夫所计至亦胜义有者即虽总解三句亦合为一文故云合作二文科第二总作三文科者即别解三句为三文也从论曰至法谓轨持解第一句从彼二俱者至施设有异别解第二句从如是诸相至亦胜义有已来总解第三句即别解三句故云总作三文科今此文者即当合作二文科中第一别解三句中第三句也据总作三文科中即当解第三句于中有二初略解变字后广分别也如是配属文句甚定若有讲者因焉叙之。

  【疏】难陀等言至似我法言者意云于相分上圣教说我法者为愍凡类凡类不可便起坚实执今为破执故说似我法言。

  【疏】以下约喻依他性有者问何故安慧于自证分上立似我法(云云)答如下引喻喻依他似我法今时若不立似我法者喻即不成谓与法喻相成故说似我法也。

  【疏】然护法至皆有执故者问如说似我似法前以具明今更再谈与前何别答前难陀等但说识上变似我法之所由然不约能所熏今约能所熏辨故有差别。

  【疏】而由六七者即护义或总八识者即安慧义。

  【疏】已下论文者意云此患梦等文喻论中次上文我法分分别乃至似外境现等文。

  【疏】此对经部等者问何故不对除部偏对经部(云云)答有二义故一者经部许有熏习义二者许患梦是假非实与大乘同故偏对之。

  【疏】若对萨婆多此喻不成者意云彼许梦等所见皆真实故今者意说患梦等是假凡夫不了妄执为实故引为证证我法是假若准西明疏依萨婆多宗此喻亦成如于梦中而非父母妄执为父母诚得实父母(云云)故知亦不实也。

  【疏】此上总显道理二性者意说依前道理释依他遍计二性。

  【疏】觉爱等者梵云菩提流支此云觉爱译唯识论一卷今时所指即是彼颂。

  【疏】如大迦多行那者意云即大迦旃延端正无比然婆剌拏王亦复端正谓诸臣曰朕今端正更谁有端正者朕相似臣曰有大迦旃延端正第一有不及也王闻已遂遣使者将军就迎迎得已群臣等咸睹迦多那子不看于王王问何以是臣答云大王不及迦多衍子王遂白师曰大师宿植何善得端正(云云)迦多衍子报王曰我于前生出家持戒忍辱所以今生得端生第一我昔在僧伽蓝所扫佛僧地大王前生为乞人从我乞钱我欲令王得大福力遂报曰若能除粪当与济钱除粪然后施钱缘我扫佛僧地故得端正第一有为除粪得以次端正时王信知因果不虚遂舍国位就师出家居山修道后阿般地国王入山游猎诸官人等咸睹彼剌拏王徘徊不去阿般地国王既见闻子汝得阿罗汉果不答云未得得初果不亦云未得阿般地国王遂生怒曰汝既未得圣果何故此间为我彩女说法遂打与去时婆剌拏王寻诣大师具陈上事言得归俗诛彼国王后来出家大师知已且暂留宿令婆剌拏王梦里与彼国王斗不得胜王遂作梦他军得胜□□白师师曰若欲斗时他军得胜王遂舍前心依为出家亦彼梦中所见与有实事生(云云)。

  【论】缘此执为实有外境者意云此喻喻上诸有情类至实我实法已下一文论文意说由患梦等不了真虚妄情妄执为实亦如妄情不了似我法妄执为实也。

  【疏】二谛摄故假者谓真俗二谛。

  【疏】先叙法体非有者意云就解世间假法中有其两故先叙法体非有二云显其假然圣教假我法亦有二如下世间约遍计圣教约依他。

  【疏】以无内识所变我法故者意说安慧内识所变似我似法一切皆是遍计。

  【疏】二假皆得者意云无体随情假以无依有假并是世间假此二种假皆得假说故云皆得今但随妄情说之为假然不说我法以无体故。

  【疏】先叙心境有无者意云就第二遮增减执中有三先叙心境有无第二遮增减执初中有二先叙境次叙心此初也。

  【疏】世俗有说为非无亦胜义有者内识等作但世俗有亦胜义有意云对圆成是世俗对遍计亦胜义。

  【疏】此中色等至三分俱实者意云释外难难云我法妄情变依识是假摄根尘亦识变应当是假摄答我法是遍计无种是假摄根尘说种生如识是有非假收故下第十云自证相见三分俱实。

  【疏】或缘过未至唯世俗有者意云释外难难云根尘内识变依识许实有龟毛瓶衣亦识变应当是实有答影像虚疏不熏种唯世俗有。

  【疏】非如内识至亦胜义有者意云此相分不如内识体小实而是内义有也是假法故故如下言非如识性依他中实有意云此相分虽依识变不如依他性是实有体虚疏故问如是有何故是相分收答夫论相分假实并兼不以道识变一切皆实且有龟毛等相分有何胜义。

  【疏】此即说有三分之义者即结上护法师解三分之义。

  【疏】若第二师至大意亦同者意云小别者护法立三分难陀唯立二分故言小别共以释此文名大意同难陀唯依相分上计我法护法通依见相二分上计我法故有别也第二师即难陀师。

  【疏】上通三师者即愚夫以前又通安慧等三师释也。

  【疏】此第二释者意云此三分义如下第二卷论文当知又解云如疏中或过未等第二释相分义或如下广明相分有无熏不熏等至下当悉又此第二释者意说此难陀师释二分义如下当知。

  【疏】胜义三种者一者义胜义二者证得胜义三者显了胜义此三种下第八说。

  【疏】一假名至名为谛者虽但名无体非从能诠名故云谛也谛者理也称如是无道理故亦如瓶盆虽无实体可有受用理故称谛亦约所诠体说以称于无实无体故。

  【疏】随彼彼事者意云如积集名蕴所依名处因义名界或约自体名界。

  【疏】由证得理而安立故者意云由诸圣者证得理故遂安立云如是者此是集等欲令凡知知断证修故经云说苦谛实苦不可令断集真是因果异因故若灭者即是因因灭灭故果灭灭在之道实是真是更无除道。

  【疏】依假空门说为真性者唤二空门以为真性圣证此空理时不可分别名二空如。

  【疏】有亦真亦俗者真前三望后名俗望前名真俗后三望前名真望后名俗。

  【疏】外境随情至不定义者问如何有此文来答谓释论中唯亦二字故有此文来。

  【疏】真不自真至亦名为真者意云问曰真俗既有四种为相形立为体各别(云云)答但相形立以前三真望第四亦俗收即后三俗望初亦真收。

  【疏】即前三真亦说为俗者意云若望前四俗即后四皆真若望第四等以前三真亦俗收四重俗亦准此知何所以者今依两个四重辨真俗故与前解稍别。

  【疏】以上略明至但难陀释者意云此通结上我法分别已下文非此文唯难陀师释虽立二分非于相分上计我法也以立二分是实有相护法亦兼明也故云二师释。

  【疏】唯释世间不非为法故意云圣教说我皆依有体法上说然世间我唯是妄情所计此体是无所以不说圣教但说世间我更有别解如除抄非为法故者不说于法也谈难陀师本意难陀本论说也。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一本

  成唯识论疏义演卷第一末

  西京福寿寺沙门 如理 集

  【疏】重净此三者意云外人起难更为割推文义分明故名重净。

  【疏】法体实无至何法摄耶者小乘问云汝言法体实无不妨而立五蕴我体既言非实未审何法摄耶下答可知。

  【疏】复叙三类计兼破小乘者如论云又执我复有三种即是兼破外道小乘也。

  【疏】别叙两三破者如论云一者执我体常周遍等是初三如言又所执我复有三种即是后三故云两三。

  【疏】初中有三者即分三段中初破外我中有三即前五段科中初三文也。

  【疏】何以同空至遍十方界者此释第三量同虚空义也何以同空者自徴也随处即能造业受苦乐者释同空义也。

  【疏】欲破作受至遂不开显者意云为欲破我作受今时但说我造业受苦乐言然不说常遍二义故云常遍义遂不开显或云既破我作受已而同空义不成即常遍之义不立故云常遍义遂不开显。

  【疏】下破法中一一别叙者数胜外道至下破法执中一一别叙六句义。

  【疏】胒揵陀弗咀罗此云离系有疏云尼者非也。

  【疏】显不定因者即因由所以义也。

  【疏】如一瞿声者意云如瞿声亦目于牛目于兽若目牛者即兽中之别号今言兽者即一切之通名。

  【疏】法与有法互相差别不相离性和合为宗者意云互相差别者是互相简别义且法差别有法者如言声是有法无常是法然声者有其二种一者常声二者无常声今言无常者简去常声意说此声是无常家声不是常家声也故名为法差别有法有法差别法者如言声是有法无常是法此文言无常通多法香味等法皆有无常今言声定是无常意说此无常是声家无常非是香味家无常也说声之言意取声上无常简去香味上无常也故名有法差别□□法也不相离性者是有无常之法而离于声等有故有为法皆有苦空无常无我也声既有为法故知与无常不相离。

  【疏】执言通故者意云执言与许言而是一义纵无许言但有执字亦得故通因喻皆有执言。

  【疏】若不尔者至非自极成者意云若不言汝执但云执我者即犯自所别不极成过大乘下许有我故常遍之因亦犯随一大乘既不许有我如何得有常遍之因耶故因中须置许言。

  【疏】或若大乘至不成者此文意云若量中不置汝执许言大乘自宗即犯如前过失因中亦有取依不成者意云既有法中不许有我者即因无依之过要依于我方立其因也。

  【疏】大乘虚空虽无实体者此通外难难云大乘虚空若有体者体为喻量得成大大乘虚空假名无体云何得成喻答大乘虚空虽无体喻言汝执且得成但就他宗因无过也。

  【疏】故无喻中俱不成过者意云若将大乘假空为喻即于喻中有俱不成以所立宗能立因是实喻是假故故实宗因于假喻上不转故云俱不成过喻若汝言即无过失。

  【疏】又因喻自许等者意云若妙前因喻自许者所立比量即不成以大乘不许实我故。

  【疏】不尔前文兼破亦得者意云若不对僧法尔者即前文兼破受者我亦得意说前文破数论受者我亦得兼破胜论受者我故知此文但破作者我未必受对故此师唯破作者我。

  【疏】不尔便与十句论违者意云若言有动转即与十句论相违彼论说我无动转故。

  【疏】今随文便于因之上置其应字者意云所作比量皆于宗法上置其应字何故论中乃于因上置应字耶答但随文便于其因上有其应字不尔应字不遍于宗此中有三比量因一常二遍三无动转。

  【疏】同是设遮者应云外道计有情我一一皆异今云为同者是设遮也。

  【疏】且如除祠授至如天授等者意云有外道计我别朝而相有异彼自说喻云犹如大海之澧性虽同不妨自有于波浪相也我亦如是即别有外道作如此计不是数胜二师以此二师计我异故梵云提婆达多此云天授即从梵王帝释边乞得名天授即天授与故从所乞处以立其名梵云衍(或处云邪)若达多此云祠授即杀生祭自在天所得名祠授故西方所生男女从所乞处以立其名今言天授者意标宗法不说天授即是有法。

  【疏】然内真如至过失者此释外难难云若尔论主比量有不定过过云为如天授或是一故一作业时一切应作为如真如体是一故一证之时不一切证答我真如无三义故不同汝我三义如疏自列。

  【疏】此三若尔者意云若一作业时一切应等尔者即违世间圣教之过。

  【疏】不尔至无同喻者意说更无别法体是相杂可为喻也由此道理所以改更字为常遍亦相杂为一物即无无同喻失。

  【疏】外返难言至斯有何失者准西明疏此外人出不定过为如天授等或体更相遍即相杂耶为如同处不相离色更相遍故体不相杂耶。

  【疏】又同类业招者意云如眼根等七物同是总根一业所招非是各别业招也故云同类。

  【疏】一切有情共果亦尔者此文通外伏难难云若言我处无别即令一作一切作者汝山河等共果既处无别亦应一受一切皆受也如演秘说。

  【疏】有情共果至我处无别者此此释外难意云且如山河等共果虽亦处无别然虚幻法不同汝我处无别也何以故非是我故所以一受非一切受汝执我执常体是实复处无别如何一作除不作耶意说山等处无别作一受一切受者缘山等非是一切我处无别故长续自显也。

  【论】业果及身者业谓三业果谓四蕴身谓色身又云身者即自他别身也。

  【疏】此业果身与彼我合者意说提婆达多业果身与彼耶若达多我合也。

  【疏】并各别身者意说业果及天授等自他别身与诸我会如何一解脱余不解脱。

  【疏】今以随身显事为难者意云随身者即是卷舒之义若尔论何故不言有卷舒故应可分折乃言随身可分折答论今说随身者据显事而为难也。

  【疏】为非一同者意说随身与我体非一或为因若将何为同喻答以前影为同喻又随身是卷舒我既云许卷舒故如牛皮等即是以随身为非一因也。

  【疏】非常一者意云汝执我应非常一犹如火轮火轮彼此二宗皆许无常问如何火轮非一答此旋火轮在上非下东西亦尔故有上下四方差别如何成一汝计我与身犹如火轮而非一也。

  【疏】不尔摄计便为不尽者若不得异解于离者即有摄计不尽何以故且如离字但摄得蕴外之我然不隔得蕴内之我以蕴内收计我虽非是蕴然住蕴中故言不尽若言异者即摄尽也五蕴中我与蕴异故。

  【疏】瑜伽四计至亦非蕴外者意云此间三计中第二离蕴计我摄得瑜伽四计中后之三计瑜伽四计者一者即蕴二者异蕴或住蕴中三者异蕴或住蕴外四者异蕴或不住蕴亦非蕴外此四计中后三计皆是离蕴计我也。

  【疏】然广百论至三种者即是前执我体常周遍同虚空等三计是也。

  【疏】经部本计等者问如上云犊子外道计我何故兼说经部答如前云第二别叙三计兼破小乘所以外道小乘一处叙也。

  【疏】然萨婆多至如瑜伽等说者小乘教云无离蕴计我者大乘教中计有离蕴计我即离者虽殊皆是妄执各缘□□□故不相违言我见等中唯即蕴故者意说二十句中五个句是我见余十五个句是我所是如执色是我即蕴计乃至执识是我亦然意说即蕴计我无离蕴计。

  【疏】然亦释经者意云此显会违如萨婆多论云无离蕴计我遂□□诸所执我一切皆缘五取蕴起即如瑜伽说有离蕴计我即彼论中然亦释前所引经至下当知。

  【疏】此据影像至非据本质者此释外问云离蕴外更无本质如何计离蕴有我耶答此据影像非据本质问既无本质如何计我有影像答大乘缘无许得生心所反相分必须有体成所缘缘。

  【疏】非据本质至或复无故者意云此皆一向约影像计我不据本质若据质计者且如五蕴而□□□为离蕴外何有法为本质而依计我□故前不可约本质而计我也如疏言本质诸蕴或复无故释不计本质为我所由若尔如何大乘许有离蕴计为我者答如下解又疏云此据影像至不要于有者此更解云此会大小乘计我不同小乘据影像说即蕴计我大乘据本质说离蕴计我故不相违故本质无计缘影像无不缘此解据□□□□□然今大乘至要于有者意云因前说计影像为我□□说大小乘缘境分齐所由。

  【疏】五别计我者约蕴说五蕴一一别计我有四句今且破色蕴。

  【疏】根及属色者即扶根尘□□。

  【疏】并如色蕴者色虽有多种总合为一量破今心心所亦尔故云并如色蕴别破亦得者五蕴中色蕴既别破余四蕴亦如色蕴一一别破亦得。

  【疏】前破至别破之者生起下文如破四蕴于行蕴中破少分心所然不相应行虽行蕴收而是心所之类故今别破。

  【疏】外据者即外五尘如前破色蕴但约内色今破不相应行兼破外色及无表色即法处所摄色也。

  【疏】因明之法遮他为论者释外难难云若言不相应行及外色等以非觉性故即非我者心心所既是觉性应皆是我故答言因明之法但遮他为论不是返谈。

  【疏】此兼遮计至合七比量者意云破初即蕴计我中有正有遮遮正相应合有七比量破正者是执遮者不必是执也。

  【疏】因明如所标者论云中离蕴我即是据因合计我离蕴即蕴不摄义。

  【疏】恐繁不述者然解依义如俱舍论今恐繁云不述。

  【疏】简别真如者意云若法言实有有不定过今言非实我故无滥也。

  【疏】无随一过者若不言许因有随一过何者大乘既不立我云何我是依蕴立置许之言明表他许。

  【论】云又既不可说至是我非我者此即牒救重破如云不可说有为无为者是牒救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正破也。

  【疏】彼立五法藏至有为无为者即犊子部宗立五法藏所谓三世为三无为第四不可说第五然不可说者即是真我谓彼真我不可说是有为无为也。

  【疏】彼计此我非常无常者意说云不可说是有为不是无常不可说是无为复非是常。

  【疏】若破俱句至又无同喻者意云若立量破他俱句云汝执我有法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法也故犯相符过彼宗亦许我不可说是我非我又同喻云龟毛者此喻不成阙一分所立不成过他宗亦许龟毛不可说是我然可说为非我既有此过故无同喻也。

  【疏】应定说是蕴不应非蕴者意云此直相例云汝宗计我但可说是我不可说是非我者亦应定说即蕴计我不应说离蕴计我也非蕴者离蕴义又三藏解云我者是我非我者即此自我非是他我故云不可说是我非我。

  【疏】今者文意至俱句者意云汝执我于我非我聚义不可说即得即不令我相入俱句中若不言不可说是我非我即不得入俱句故。

  【疏】上二差别执我者即上二种三计我也初三即数论等后三即犊子部等也。

  【疏】若直难用至犯相符过者意云若直难用云汝所执用应是转变无常故犯相符意云若以彼思虑用有时不起因成用无常宗犯相符过以彼许用是转变无常故。

  【疏】虽自性体至非共许故者此释难难云若作用不起如大等是无常者即犯不定过过云为如大等作用不起是无常为如自性作用不起是常耶答虽自性体常以非共许故无不定长读疏文。

  【疏】诸师作受计各不同者僧佉计我有受者之用非作者之用胜论计我有作者用受者用也作受虽复不同而皆有用故合破焉。

  【疏】我有动转至余是后门者意说如前言我有动转是前门即前三类计中第二计也今言我无作用即是后门如是从即蕴计我已后总是后门望前总名后故。

  【疏】又诸所计等者此第二约果位解诸外道说果位我并无作用也。

  【疏】或绮互破作受之用者数论计无作者用胜论计我有作受用无唯受者用故今互破亦得言我无作受用。

  【疏】此中遮无至便为实我者意云此但是遮他为论不是返显唯有受者用即是实我若返显者即第八识及僧佛法我应是实我以计有唯受者用故。

  【疏】文虽无救以理为之者意云如前破我既非我见境应非是我文外或设救救云其我虽非我见缘然是余心心所缘故有我也故今破云汝能缘我心心所等如缘余心者意说真如仍名缘真心缘。

  【疏】故为此解者意云本许我非我见缘今解云如缘真如(乃至)其我应名我见缘者故云故为此解若许缘我不作我见解云故前量破云如缘余心是也故言助破彼失也。

  【疏】不顺所缘故者释邪所以能顺境故者释正所以意说我见顺我境名正无我见不顺我境名邪。

  【疏】此下第四总破等者即四门中是第四我非我见境我见不缘破也。

  【疏】不须别说染净之慧者意云慧者即见之异名然彼计我见有二种一者染二者净染者缘我之时有执净者虽缘于我不作缘我相解故不起执所以名无我见今若染净二见各别分别不缘于我即有相符之过何以故为净我见不作我相解故亦云不缘我所以总说不分二见也问既不分别总破者岂非亦有一分相符过答不然如疏自言但汝所说缘我之见今皆破之明知净分净见虽无我相解仍得名缘我生故亦是所破。

  【疏】然彼计至不缘我生者即外道自彼此宗互相许我见缘我生若其生者皆是横计也望各各自宗破也。

  【疏】今此宗应有分别者意云计既不同宗中有法须有简别故前立量云汝等各别至方成有法者既改前量有法无过也。

  【疏】不须分别者意云不改宗中有法比量亦成大乘欲显缘我之见皆不缘我生故。

  【疏】宗中如前亦应分别者如能缘我见既有缘不缘者明知我体亦有是所缘非所缘者应须分别故立量云汝等各我见所缘之我有法应非实我宗即无过。

  【疏】彼等各计至非实我故者叙彼计意也。

  【疏】此曲结也者即从故彼所执实我不成已来有四段破我既破讫故曲结也。

  【疏】与小乘所说有异者意云大乘依蕴实我即蕴我皆不离识小乘说依蕴计我者执离识实有蕴等也故小乘大乘所说有异也。

  【疏】若作三科此即第二也者即初者出五种科或四三科此第二故。

  【疏】然说法界等者意说约法界多有情计亦得有二十句等。

  【论】云无始时来者显时长也虚妄熏习者明不实知也内因力故者藉自种生也。

  【疏】非如第六意识中执者五位无心而不起故第七不尔故名恒具唯阿罗汉等三位不行余一切时恒起也。

  【疏】一缘少故至即更增之者意说诸识之中第七具缘最少故恒行谓眼耳具九八缘鼻舌身三具七缘故言鼻等等舌身也意识具五缘八七识各具四缘生问何故此中说第七识具三缘答据实同第八具四缘今将第八根本依即是所缘境所以合说但言三缘三缘者谓种子作意所缘境如论第七广明言等无间俱有增上者意说若望诸识随缘更加之若据第七识以第八识为俱有增上第七八识犹如束芦互相依住必同时也如下自解。

  【疏】影像相中亦无实我者意云第七狭第八为质时变起影像相分在第七识上但似第八识相现然非是实我何以故是依他起相故若于于此相分上不了妄执作我解者是遍计所执相故二相有别如后言相亦二者准此解。

  【疏】以许染净故杂种所生者如演秘二解又北川有法师解云第七缘第八质变起相分而熏种时即此种子通其二性所谓染无记净无记性然此种子有时发染第七现行有一时起净第八识何以故此种子当熏之时通二性故虽通二性然此种子不约一时有二功能但约此种子前后生现行为论故现行通二性也问所熏种子势力齐等如何染净之识前后生答不然种子若唯有一可须责其前后种子本有新熏既有无量但逢缘即生何得责其前后又解云夫论第七欲成染净亦由第六为增上缘第七方成于净净等今时亦复如是作法云且如第六造善之时资第七所以第七识中我执轻微第八所熏此种时随质名净无记若第六造不善业时由资第七第七识中我执尤重缘第八所缘薰成种此种随第七见分名染无记且作此解至下当知。

  【疏】不称本质名为执者意云释外难难云若言第七不称第八本质名有执者即五识七不约不称本质说有执也然约影像说若于影像妄执当情现者即是遍计所执相也即非但依他名相即遍计虽无体亦得名相也如下言相分二重者即指此文故知不称相分名为有执而不要不称质名有执也。

  【论】云缘识所变五取蕴相者问是何识反答是第六识变即第六识中我执缘之妄执为我也问余七识得变不答亦得变且如五八识能变色蕴余七识之自证分变起见分并名识蕰然受想思三蕴即各自证分变起见分或同时心王变皆得今说余七识共变五取蕴非是一一识而能变五取蕴也第六可尔通缘十八界故又准演秘除第六余七识变为正。

  【疏】第七识中唯缘别识蕴者此中文外合有问问曰第六有本质即言总别者第七既有质应有总别。

  【疏】显缘不着者即不称境名不着由不称影像妄生我解。

  【疏】故不别言者意云此通外难难云何故第七缘第八今时第六不言别缘第八答以第六所缘本质非定是一法通其总别所以不别言缘第八也其意亦有缘第八识也。

  【疏】故此所言五取蕴皆起影像者意说五取蕴由识所变是影像又诧以为本质起自心相复是影像故云皆是影像也执为实我者显不称境也。

  【疏】影执细微者释论中细故难断。

  【疏】断之所在者彰论中修道方除问何故名细答由无始串习体相微细故名为细虽有此言以何为证答如疏云十地云远随现行故不作意缘故如何名远随现行答有二解一云此但生我执无始时来随遂有情任运现行不由邪师等之所引起故名远随现行二云此二我执声闻初二果人皆不能断故菩萨十地之中皆不断故名远随现行此显俱义不作意缘者显生义然不由横思计度而起故名为缘总结也问我执言细如上所明论说难断如何解释答如疏所明具有三义引之如后。

  【疏】一非世道伏至故言难断者意云此总举三义答问也列数可知简别如后问此三义中初二易知第三义云非地未满至方断者未审其义如何答意云且如欲界有九品烦恼第九品是其我见若九品总断尽方名地满若断前六七八品已来总名未满虽有修道起不能断我见要至欲界第九品时方断我见欲界地既然余上八地皆准知(云云)。

  【疏】初简修道至故唯修断者此即简前三义且言初简修道不相应惑者且如欲界修惑有二种一者与我见等相应二者不与我见相应且如不相应惑即世道能伏若与我见相应惑世道不能伏即简第一义第二简见道一切所有分别惑见道能断今此俱生我见不尔故须简见道烦恼也第三显行相者即如上引十地二义解问此论言于修道中数数修习方能除断如何除断答有三义。

  【疏】一识分别者意云此显数数修断有三义解且如第一识分别者识有多种一即第七六二识执且如二乘人第六识中执即数断第七识中非数断何以故若第七识执总有一品其体微细要与第九品烦恼一时顿断障无学果未障前三果所以不断二约乘分别者且如第六识中执二乘人数断然菩萨人不数断故言非菩萨于六识中意显菩萨不断第六识中执也何以故不障地故菩萨求菩提非求涅槃我见等障涅槃所以菩萨不断三约习种分别且如菩萨断习非种二乘断种非习此总都标上三义略释也下自作法云。

  【疏】不数断者意云菩萨二乘互有不断且如菩萨人道数数修断不数数何者谓种子也若二乘人道数数修断不数数何者即习气也以二乘不断习故。

  【疏】若数断者断道俱数意云此菩萨修断俱数答二乘人道数数修种数数断若菩萨人道数数修习气数数断问我执唯是修断亦通见断答云言唯修道断者据二乘中渐次行者故唯修若顿悟者亦通见道断断义如何疏若顿悟者至伴已伏故者答上问也如何见道能断俱生我见答且如超初二果直证第三果者能断也谓此人前于世道六行伏此我见之相应惑或伴既满伏已入见道时与见道惑于一观一时能断证第三果何以故欲界烦恼皆断尽故或伴者即前八品我见之伴也问云既言伏其惑伴不言伏其我见如何与惑伴同断伏与不伏有差别故答有三解一云今伴既伏我见独自无有势力所以于见道中与伴一时同断理有何失二云入初见道即断分别烦恼及惑伴已至后念方便别入观断此我见证第三果问夫见道唯一刹那如何言后念别入观断答不然如论云虽多刹那事方究竟总说一心名见道无失三云言世道不能伏我见者约渐悟者说今约顿悟人语力既强不妨世道亦能伏我见也。

  【疏】然初二果至第九品故者意说初二果人根钝智微不能世道伏入见道不断要至欲界第九品胜道方断第六识中我见然是有覆无记性问论云除断未审断有几种又云为一种断亦通二道断答如疏云又总而论至皆不断故者意云如上于第六七二识各别分别先说第六后说第七今时此间六七二识一处说不别分别故与前别然道总须故修所断惑等有故如二乘种子数数断非习气菩萨习数数断非种子以十地中皆不断故。

  【疏】第七识执至非数数断者此约三乘互道数数修断不数数要至第九金刚心方顿断除成无学果菩萨要至佛果顿断成佛。

  【疏】此中二执至初断名细者此会违也若言第九品断即名细者何故三心初断名细既有此妨如何通释。

  【疏】若言品类至亦不相违者即是会也且如品类言即第九品名细余八品名粗若约难易而言即如三心中初断名为细后二名粗各据一义亦不相违。

  【疏】以界言之至理不相违者意云此第二更会界即三界等地即九地九地之中皆是第九品即如疏品类细故已下作四句分别可解又能治所治以分粗细者即更一重会九品而论约第九品名细约三心而论约初能治而名细起由微故。

  【疏】有游观无漏者意云但不断惑无漏智总名游观无漏智也即正体智断迷理惑时不得名游观智若后重入观不断惑时即名游观无漏智谓游适属故若后得智即断迷事惑不得名游观若重入观不断惑时亦得名游观如次入灭定等前无断心名游观无断智也。

  【疏】文亦有三者准俱生我见说一者说分别义二者此有二种是辨其差别三者即方能除伏者即明断位次。

  【疏】余识浅细及相续故者意云五识浅第七细第八相续七二俱无者即不简不浅据初地已来说也。

  【疏】第一即是即蕴者意云如论云此亦二种者即第二辨其差别于中有二第一辨即蕴计我论云二缘邪教等者即是第二明离蕴计我。

  【疏】自心相等如前二解者相有二种谓依他及遍计相如前已指二重相也。

  【疏】同分隔者意云离蕴计我所变相分皆是法同分隔以心上相分是法同分故如前已解。

  【疏】不说二境者所谓本质及影像境也又解云分别我执有二种今者不说二执境总别。

  【疏】亦名为初者解脱道望无间道虽得名后望修道亦得名初。

  【疏】若三心者准法执说者意云无间道断种子解脱道断习气总名为初者不据三心但约修道说三心准法执说者若准下法执文说三心亦名初余修道等名后如下说又云三心准法执说者法执中三心即第二三心无间道望后解脱道亦名为初彼既然此亦可尔言三品断者即三心见道作三品断所谓内遣有情假缘智等如下自释。

  【疏】此下第二者即前第四解释彼执分别俱生于中有二初别解第二如是所说下总解二执此即前文中第二文也。

  【疏】合说本质之有无者即合说前俱生分别二执所缘本质境之有无也。

  【疏】解蕴我有无者蕴即有我即无如下自解。

  【论】自心外蕴或有或无者意说计他身自身为我我有所依蕴若如胜论师计我即心外无所依蕴名心外无蕴今者不是将无法计我但说我无所依蕴名无蕴。

  【疏】随义应说者如下疏云第七计等即解此义。

  【疏】第七计我至是无者配前三解如文可知俱生者即修惑分别者即见惑配第二修见文。

  【疏】无有少法等者意说无有少许实心能取心外少许实法此引证也。

  【疏】有三问答者如论云实我若无至然诸有情等第一问答又从所执实我至于理无违第二问答又从我若实无至然有情类已下第三问答。

  【疏】如体者量云许体不离用体即许是常住故不离体用亦应常住以用例体返用此因。

  【疏】今设遮计亦得者意说我常皆无变易所以前二因破无失纵释他计我常而不名无变易者今遮计亦得即许无变易因但是遮彼故论中无常无变言是设遮也若将用转变例令体亦转变无常者此破僧法若将用有变易令我体无常者此破胜论师。

  【疏】名为变易者意云卷舒即是变易义故以变易为因破遍出等我执也又云依论文破是正量余者并是设遮也。

  【疏】此并第八至亦能受果者此者此六识也并者即并第八也意说六识及八识能受果也问六识既非总执如何能受果答虽非总报亦受别报苦乐果。

  【疏】生于诸趣相续无断者意云即第八于诸趣中一期相续也。

  【疏】其现行识相续者即第八现在中刹那刹那相续也。

  【疏】诸趣五蕴相续无断者谓五蕴身随诸趣中无断故文中三解分别巨细寻之。

  【疏】便为大失者既无猒舍端然自然。

  【疏】根本立名即梵云僧法此云数也此外道名数论者即从本名也。

  【疏】从数起论至亦名数论者意云从数起论者者即五蕴假者即数论文者名数论者依士立名。

  【疏】因净世界初有后无者意云谓有外道名曰僧法可金耳国王求僧论议因净世界初有后无僧先立量云今时世界(有法)应还无常(宗法)以念念灭故(因)如灯焰等外道量云今时世界定是常以现见故如山河等然彼国王欲得世界常逐用彼外道取僧不如于是僧法得胜遂造七十行颂申数论宗王遂赐金因以新名曰金七十论长行是世亲释更有别解如第四卷叙。

  【疏】谓变易者即易脱也即本无令有及改旧令新名易。

  【疏】冥性者谓自性者谓自性未生大等时与大等冥合一处故唤自性亦名冥性。

  【疏】中为四者意云疏中虽有三句无第四句今以义推之有第四句然神我不能生他非本不从他生非变易亦得说名非本非变易故知神我非能所摄不从他生非所不能生他非能。

  【疏】答三德合故者意云此萨埵等三是自性上德然我本有不从他生其我若须境界受用自性与三德合故转生二十三谛令我受用云何自性与三德合生二十三谛耶答如疏言次第生者即是相生次第也德者是功德之义彼计三德为生死根本亦如佛法中贪瞋痴为生死本也。

  【疏】三德应名勇尘闇者意云一切有情所有勇悦染污贪瞋痴忧喜闇钝等事者皆由三德与自性合转变而成能令有情有如是事问如何三德有此多名答由三德有多功能所以依功能而立多名。

  【疏】心平等根者亦得名意根也。

  【疏】由我起思者问如前言执我是思明无二体何故此云由我起思明我与思而有别体答我者是体思者是用我起用欲受境故前文约体用合说云我是思此间据体用别论故云由我起思义无违也。

  【疏】名为大者亦犹如种子得水浸渐长大也。

  【疏】我执者执即观察之义观察于我知我须境便生五大等又云即此我执执事于我以转于我而生憍慢故名我慢。

  【疏】有说五唯总成五大者不同前一一相射别成今唯除声一个别成于空余并相从总成五大。

  【疏】为受用五唯者意云为我欲受用五尘境界须十一根所以五大成十一根也。

  【疏】前取总皮今取支故者意云五知根中皮根全取名身根今五唯量根即是皮根少分谓手足等不离身根故与前有别。

  【疏】自性隐迹不生诸谛者意云自性上三德用不起即诸谛不生我便解脱。

  【疏】今破彼法至前已破故者意云若对于我即说菩提三是能成二十三谛是所成何以故为我欲受用境时即有所成二十三谛今时破法不假别说能成所成何以故除我已外一切皆是诸谛总是所破隔故论文破中不言能所。

  【疏】若尔五唯至故无违教者此释难难云如自宗五尘亦多事成以一一皆用四大造故即不许同军林等假何故难他大等多法成即同军林是假岂不自违教答亦无违然五尘即三假中相续假收故无违教问若尔何故有处说之是积聚收答如演秘会三假者一相续假二聚集假三分位假。

  【疏】以皆生故者意说四大五尘皆是生灭无常不同数论许大等一一法皆多事共成故有别也。

  【疏】又彼宗计至非现量得者意云将欲破其现量得先须叙计后方正破此叙计也。

  【疏】即简自宗至现量所得者意说自宗四大五尘非是识外实有境现量所得故色等是依他法不离识故。

  【疏】然非彼宗至所得故者此答外问问云前既云大等非实有境之现量所得者既非大等应是现量所得故疏答云然非彼宗等文答此问意。

  【疏】今但遮者意云但遮大等非现得不是显军林现量所得。

  【疏】文有其八量有其十者次下第二总破本事能成自性合有十量破第一难本三成破第二难本非常破第三以体例用破第四第五不变例变破第六以相例体破第七二位相例破第八体相相成破第九第十相体相即破。

  【疏】能别不极成过等者意云若宗但云无常即宗法中犯能别不极成过何以故数论宗中不立灭坏无常又无同喻以彼大等非灭坏故今加以转变之言并无前过以数论师许有转变无常故。

  【疏】此中遮总合成一相者意云但遮三德总合成一大等相不破大等彼许三体相各别故今就彼宗故为此破。

  【疏】相实有三者即萨埵等也变合成一者即大等也。

  【疏】即救前难者前计云三体各别后合时方成一相既被难已更救前难云三体虽别而相但是可不由和合成一相故与前别既被前难遂矫为此计今第八更难。

  【疏】以体与相同异量云者难体与相同一难相体应三。

  【疏】第三合难二十四谛者意说于中随救随难申其五难第一总别相从难第二相色见三难第三相体随无难第四二相互乖难第五应见九三难。

  【疏】其大遂异者意说非谓三德成大即有三可大等虽三德成但有一大乃至一心平等故知一一义同所以立多一法为一总相故下救云谁言诸法各是一耶说总相言意在于此。

  【疏】少即乘前一相为难者意云由前计体有三所成大等是一今难云汝言体有别三相总一者□□大等总法应成三体三体别法应成总法所以名总别相从难也。

  【疏】彼若转计至各是一耶者问如何破总相不言有多总相如何今救云谁言大等诸法各是一相耶答不然如前总相者即是三德所成大等二十三法即二十三法各各体一一义是同故名总相以言总相即唯有一相若言大等是总即唯一相者彼宗□□根心等事故前不然又解云彼宗所计萨埵等三各有二相一总二相明知所成大等既不一然总相亦合多故今转救不许有多。

  【疏】其中诸相实各各别者今转救云萨埵等上皆有大等相各各别但合故似一相不由变时而成一相。

  【疏】即大等法体亦有三者即有三大乃至心平等根亦有三也难云既一一法各有三者如何见一色等不见三个色耶余难准此。

  【疏】此难三体成三相义者意云汝计萨埵等三成三相者即此三相同于本事应亦见三。

  【疏】次下至失本三相者指后论文似同此难者此难亦是后论文此即说前后难相不同所以前即难相成二三成失后乃难成一相成失三故云体亦应随失也前第一翻难相应三者即指五难中第一难或应非一者说大等总相应非是一以总别一故犹如三体。

  【疏】汝根本三相共成一相时者意云此三相非是萨埵等三体名三相但是萨埵于三体上各有一大等相名三相即三个大相名根本三相即此三相和合见一色等如大既尔乃至心平等根亦然。

  【疏】有一自相者即萨埵自相也。

  【疏】应见九三难者于中初牒重破而有五难第一应见九三难第二三事无别难第三总事能成难第四体同相三难第五诸谛无差难。

  【疏】如前见色者意云如前文云如何现见是一色等应于此中一一为难。

  【疏】成劫之末人寿无量者然劫有四种所谓成住坏空等各二十劫今言成劫之末即第二十劫人寿无量八万岁等乃至住劫人寿渐减所以外道得经多千岁数犹在也有云成二十劫者一劫成器世界十九劫成有情世间今言成劫之末即十九劫等。

  【疏】依九实故者问如异句不依德业偏依实耶答如德业二句并是实我之德业也故今异句唯依于实也。

  【疏】或总实异或别实异者此解异句也一个实句有九种不同名总实异就九实中一一有多细分名别实异下自解问四大有多极微即得有细分且如时方空意我既唯是一法如何言有细分耶答亦有细分且如时者即有春秋等四时方者即四方等空者亦有细分如随所有总无处皆影得空如屋中亦有空外边亦有空乃至色等诸法随一无处皆影得空故空亦有多分意者即约多人说亦有多意我者亦约多人说故得有细分我细分者影是不一义。

  【疏】实德业三至或共不共者意云□□实德业三有功用能共得果时名有能句若实德业三无功用不能得果名无能句即多法不共不能得果故无能句亦依多法立又解云有能有多法能合多法共得果无能亦有多无能能合多法不共得果为无功能不相助故故不共得果如下自解。

  【疏】若有色味触至名水者问如何水无香耶答不然约本水体无香不约余将水等以和合真水味也。

  【疏】若是彼此至能缘之因者意云此时与能诠名句为因及与能缘心为因如世人言尔许时不成等耶即因此迟速等时而起说及因此时起能缘之心且世人言彼时未来心有缘虑意总说云于彼此之时俱不俱迟速等时上能起言说及起能缘之心名时也方亦准此解云因不起言说及缘虑等。

  【疏】若是觉乐至名意者意云此意虽能起智相不能令九德和合故名为意何以故此意无功能故不同于我有胜功能故问此意为总不能令九德和合亦有和合耶答亦能和合虽不得九德具足然随分多少不障又疏为缘不如于我而能亲和合故云不和合也。

  【疏】眼所取一依名色者意云色者眼家所取一依者即色依一实上有也且如地上有色是岂不依一实地耶地上既然明知香味准知。

  【疏】一实非一实者有二解一云一实者即唯一实句非一实者即实句九种各各不同名非一实二云一实者即一父母极微非一实者谓□□□有多数故名非一实问父母极微体既有二如何总名一实答父母极微体虽有二同一实常能生诸法总名一实。

  【疏】量有五种至五圆性者意云彼外道计长短微圆大等五者但此极微本自有如是长等性不由横竖别等方有此相也。

  【疏】唯二微果上有者意云即第三微由父母极微为因引生一个子微即三体各别义又解云由父母二极微和合一处即当子微离子微外无别父母极微即是三微同一体义虽有两解皆有道理。

  【疏】三微果上有者即第七微即如前父母二微并子微总三微为一父又更有三微和合为一父母(合前为六)所生得一果微故(是为第七)云第七微即圆徴也。

  【疏】一非一实等至各别性者意云别性者即差别也由一实非一实不同名别性也意说由有别性故方得有一实非一实等差别也由此为因所以起言诠及起心缘等。

  【疏】先不至物者意云如两今总先时未至今时至故名合也。

  【疏】先二至物者如两今总先来一处今时创离名离即先来合后离也。

  【疏】前造实果至名为离生者意说如先造得禾稼等果后被霜雪摧坏既被坏已与空等离故云离生离生者即生得离。

  【疏】依一二等数至名为彼性者意云依实句中一二等时数依一二等方数此时等能发□智之心此时等间是远觉所得之境意云一数等能生近觉名此性二三已上数能生远觉名彼性亦犹如此处如彼处能生远近二心后解此性者翻彼性应知又解云三法等数名此性他外法为彼性以他外法皆是远觉所得故名彼性三法等数是近觉所得名此性言翻彼应知者即翻彼性知此性。

  【疏】远见打钟等者胜论宗计五尘中色一离中知余四尘是合中知境至于根方生了相如见打钟即其义有与内宗不同不可为难也。

  【疏】根与至境者意云境欲至于根根与至境合方生了相。

  【疏】见不相违法者即烟火不相违也。

  【疏】流注之因名为液性者问水火二法可有流注之义得名液性如何此地有流注答如顺正理云且如金银䥫等融注时亦有流注之义问何名地耶答地者具其坚德然金等亦有坚德故得名地又如冬缘之时地有液性也又如谁判等。

  【疏】地等隔因名阔者意云然地以有湿为因方能隔植生长诸总胜。

  【疏】现比智行至即智种子者意云此现智及比智相生已由能数习差别故知念因也心之因也即唤此数习差别名为念因故说此因亦得名念因也问既无熏习之义如何得名种子答虽无熏习之义然与熏习义相似亦名种子或可义当大乘中熏习义故名种子也。

  【疏】所生势用至念因名行者意云此攒掷等业所生势用势用者即名作因由有作因势用名等方失若无作因执用名等不失问本言行者名作因何故今言势用名作因答疏云行是势用也行既是势用说势用是作因于义何失下引十句论证云多说作因即是势用即智种子念因名行行者迁流发动名行胜行是势用者意说行亦是作用非但念名行作用亦行。

  【疏】十句多说作因名势用者意说此胜宗将念因作因俱名为行十句说作因唯名势用念因唯名为行。

  【疏】能转至之因者意云由此义得为因转得人天果报身也二能还等者意说又由有胜善法为离染缘离染缘者即出世之因也由此为因故得正智生也故说离染缘是正智之因转者转易还者向也即背生死向涅槃义。

  【疏】能得生死至非法者意云非法者亦有二种一与生死苦身为因苦身谓三途苦果第二与邪智为因缘非法故起妄邪心。

  【疏】耳所取一依名声者声依一实故准知释。

  【疏】先合后离之因名为取业者意云如有果等先与空合后时将来名取由其取故令先合后离也故说取是后离之因。

  【疏】舍业翻此者即是先离后合之因名舍如有物先于此处离后于彼处合名舍由舍此□□□时与合故。

  【疏】远处先离等者意云此解屈申二业如人门臂屈申等是。

  【疏】有质碍实至名行业者色身质碍是实句收先合后离者如人行时要须先脚与地合已方移后脚名行业。

  【疏】此诠缘之因等者意说由大有句与能缘为因后方起言说及缘虑等。

  【疏】云总同句义者谓实德业三同是于余句上转答实句是至余句用此为依故偏于实上转故如前有总实异别实异也。

  【疏】异实之物至名为异者意云异实之物由有实故令实与余句异故云异也实由有此者此者异也意云实句由有此异句所以与德等异。

  【疏】各自果因者即配或时各别造文即是各各自果因者此释各别得果。

  【疏】定所须因者配或时共一文即是实德业三无得一果也此释无得果义故有能句名定所须因也。

  【疏】决定所须因者由此无能句所以实德业三无不造果也不造余果者意说但造自果不能造余果无功能故共无不能造余果或各别不能造余果捡下第五生果不生果门。

  【疏】于彼不转一切根所取者意云由异故色等五种互不转即自各各根所取名一切根所取又此三之上等者意云三句虽□□□有多法总得名实名总俱分性即是同也德业亦尔□□□二物各别句收名别俱分性即是异也何以故以互于彼不转故一切根所取者由异句在于色等五尘令五根名取自境□□□故云一切根所取。

  【疏】三时不生者即三世不生。

  【疏】诸门辨释于中有五第一十句相望一多分别第二十句相望常无常分别第三十句相望有质碍无质碍分别第四十句相望现量境分别第五十句相望常无常中生果不生果分别门。

  【疏】数中二性等数者意说一数是常二数已上皆无常也。

  【疏】别性中二别性等者即如一法上有一个别性是常二个别性是无常问如法中许有一二别性者何者是耶答如风□□一触是一别性如大上有色触者即二别性是无常余者是常。

  【疏】量中至唯是常者意云前四个但约多极微说□□□故是无常圆性唯一极微上立唯是常若大空上有一圆性亦是常。

  【疏】若常无常此等亦尔者意云若所依实句通常无常能依德等亦尔故云此等亦尔意说父母极微是常于此所有色香味触等德亦常子微等已去是无常于此所有色香等德皆是无常余并准此。

  【疏】所作非所作亦尔者即所作者是无常非所作者是常故云亦尔余即句及德等句是也。

  【疏】德业等者问德是道德可无质碍业是□□□无质碍答业者即实我也业用亦尔于德是实我上德故俱无碍不尔者岂色等体是无碍□故知约道德等也。

  【疏】重具德中水火德故者意云重性既不说是现境未审何句收答即随实而中收亦是现境如前说云实句具几德中分别能重性即是实句中水火实我德故故言重具德中水火德故。

  【疏】二德半者二德者法非法全行中但取念因亦为半也。

  【疏】色味香触至并通二种者意云于一二极微所有是非现境若子微已上有者即是现境又云一数等是非现境二数已上是现境别及此性亦尔。

  【疏】因之所须者即实等因之所须也意说由有能故实与德等合即能生果由无能故实不与德合不能生果故是因之所须也。

  【疏】总言至余二通二者即是重终简十句几是现境几非现境可知余二通二者即实德二句通现非现二种如前已并。

  【疏】虽有六句至无常者意说虽言义兼得失论中唯难常能生果者所以合更重举云十句之中虽六句是常亦有不能生果者必常皆能生果故重举也此即总举实中已下即终简实中生果不生果也六句常者同句俱分有能无能异句和合业一句唯无常实德无说三句通常无常。

  【疏】余五句全至论自诚说者意云此辨十句生果不生果就十句中余五句全并实中时方我意空而不生果即同句俱分无能和合异句虽常不能生果也余四句有生不生除无说句即实德二句通生不生有能业此二句能生然业是无常非此所说此论所破常生果者也问如何德句通生不生答德中与实中父母四大极微合者而生果唯与余空实等相应者不生果。

  【疏】十通常德亦能生果者十德者色味触一数一别性液性润重性合量十种常皆许极微上有故名常也。

  【疏】不可以无作用难等者意云只可将不离识为宗以常住不生果为因而难不可将不离识为宗以无作用为因而难者以无作用为因者外出不定过作法云为如兔角无作用故非实有为如真如无作用故是实有而一然大乘不许真如离识有也。

  【疏】因不言常有不定失者若但言不生果者有不定过即德句中以合离等名无常不生果者他许离识别有得为不定也今日言常故无不定又大乘不许离识有体。

  【疏】子实等不然者子微等体彼许是无常而不可折故今破也问军者谓象马车步四种成军。

  【疏】意虽有碍至无不定失者意云然意若是有方分常住者此第二量有不定过谓许为无方分常住故无不定过也。

  【疏】然以理观至断成多分者意云量如故作今更以道理观之将非实为宗然有方分及可分折为前二量之别因也问有方分可得为因如子微等既不可分折何以可分折为因答被难□□□不许若据理论彼宗亦许分折如色树等以斧断之成多分故。

  【疏】设若是心至能立不成者意云如实中意是有碍法今若许意是心将为同喻者其喻有能立不成过无碍因于有碍喻上不转故喻犯能立不成也故因明论中因喻为能立宗为所立今为因于喻无故是喻过也。

  【疏】同品亦非定是有性者意云即无碍因于有碍喻上不转故阙同品定有性意说同喻上非定有因性问因既喻上无如何名同品答准因明品有二一者宗同品二者因同品今言同品者意显宗同品如何得知以宗言不离识今谓将意是心亦不离识得为宗同品故同品上非定有因性名非定有性无碍不于有碍喻转故问何故须同品定有之言答准因明夫为正因须具三相若阙一者是非正因三相者何一者遍是宗法性因须遍宗上有二者同品定有性因须遍于同喻上有三者异品遍无性即因于异喻上遍无然三相具方得成正因意说因若于喻不转者非但喻犯能立不成亦是因无第二相过。

  【疏】若但言至为无碍实故者意云若宗中但言非有碍不言是实句摄者即有违宗失岂自宗不许地水火风而有碍故知宗云非有碍实句摄即无失以德实相例故又有碍言简他实句中无碍实等者即我空时方等四也言彼不说为无碍实者即彼宗不说地等为无碍实摄故返显地等是有碍实隔也又云若但言至无碍实故者意云汝若救言大有等体无碍然是实句隔者即汝有违宗失何以故彼不说大有等是无碍实隔如胜云不言无碍实隔者意返显是实句隔有碍简无碍并同前此牒初解。

  【疏】此以坚等例于地等者即是第二以实例德破地等虽色等非是身根自境所以于地等但得触不得色等故下云身根所得皆有触故。

  【疏】色德但在至风中无色者文外问云身根既得地等四法何故但有触而无色答色德但在地等三有以风中无色所以无色问风中有触若尔者地等三上既有于色身得对地等何不得色答根境相对地等所有触皆得意说触四大总有所以说身根得色不遍于风所以不得色也。

  【疏】彼以假宗至眼所见者此生下文外有问云夫论地者以坚为性应但身根得如何然眼所见答彼宗眼所见色名之为地故地眼所见言色是假地坚性是实地者是佛法自谈望彼宗地等与色但名地而不分别假实也。

  【疏】非如所执至实句所隔者是第二宗法为量可知者眼见十一种德然一一对地水火等为量可知以俱眼见故为因。

  【论】云亦非眼见实地水火等者准西明疏云此□□□后对责色等俱眼所见比量之文若准此疏意亦非眼见实地水火等者即更破云地等应非眼所见以实句隔故犹如风等如疏云又应言至是此意也者是破意也。

  【疏】然不可言色即是地者意云但可将实句德相例非实非德所以俱身根得故如德实等又地等非眼见实句摄坚等非无碍德句摄以俱身根得故比量相例可知此释彼此相例所以也然不可难他言色应即地等。

  【疏】又言地等至地等非见者此第二解有两意第一云地等应不别坚等第二云地等非眼见因喻同前。

  【疏】不可说色离地等无者意云但可如前以彼此相例云色德地非实以俱眼所见故如地色等不可难他云色离地无外宗亦许色离地有故又云如疏前前然不可言色即是地今此总说又云不可说色离地等无据此二文合一处说谓以中间显立意而别遂隔文说谈者知之。

  【疏】又应言至如风等者此立量破可破此即成前地等非见之文。

  【疏】文言虽总意显别也者释通外问问云若言此文会申正义及结前者如何总为一段明答文言虽总为一段意显别也如前。

  【疏】彼不说至但破见触者问何故但约色触破不约香味声等破答彼许地等非三根得故。

  【疏】后论说根至耳根即空者意云此引十句论色等五根取境文即以地成鼻根而能取香□□。

  【疏】此于诸句何法构耶者意云若言耳根即空者未审□□诸句中是何句构答即是实句中空摄此空若起作用之时要依身根起作用而取声等身即实句唤此空名空耳根空即是耳根也。

  【疏】且十一德至一一简略者意云彼宗唤鼻根等五即是地水火风空然此地等五根有十一德今将此十一德对其自根简略为量等且为一量云德中色等应非无碍德句摄许色根所取故如地等乃至耳根对于声亦然可知言十一德者地上有四谓色香味触水上有三谓色味触火上有二谓色触风但有一谓触又如声是空耳根所取总共合有十一德对五根作量应知问色等十一德各对自根如文可解言故量□□德何根所得答唯身根得。

  【疏】此中文总者论文总说也文简略者不广分别名为简略。

  【疏】为简所别不极成过者意云佛法宗中不立实德今中若不言汝执故犯所别不极成过就宗中先陈为所别后陈为能别今内宗既无实德云何先陈□□实德等若置汝执非实德等即无前过。

  【疏】又因虽有至故无此过者意云若依大乘此量犯自随一过亦有违宗之失□□以大乘许火不异触德即是一体故今言德非实摄无故□□犯若就他宗者约彼宗许实中火异德中触故为此难问何故十句中但破八句答实一句为因无说句为喻故但破中间之八句也。

  【疏】令知多法至不离于识者意云多法中举实一法中说有者□□欲令学者知多法一法不离识也。

  【疏】此但除一有八比量者意说一一除八有八比量言初中有四者第一离法非有难第二法外非有难第三以有例法难第四将无例有难。

  【疏】不言八句有不定过者意说若但言实等三句不言八句□□他将异句为不定也今言八句是故无过又纵言实等三句然无不定以异句等非共许故言又遂令离等者指下论文。

  【疏】彼非极成者显不共许故言又总取所难之中者意说同异性总入所难之中。

  【疏】此责恒齐者外人救云有此虽非无不自有故须有有论主责云亦应无法不自无无法之外别立无故云此责恒齐。

  【疏】大有同异至六句之外者即大有同异和合有能无能无说等六句。

  【论】又彼所执不难同异性申其五难第一异法非性难第二异性非法难第三法性互徴难第四以性例实难第五以非实例实等难。

  【疏】非我许有至故无此过者意云我若实等性而今复言非实等性即犯自语相违过我既不许有实等性而今复言非实等性而有过今言违此同遮性故故云汝执无此过也。

  【疏】三合有一者问二合作量即有三等文互为宗喻如三合为一量以何为喻答如前以和合为喻也。

  【疏】便破实等者意云据论本意但破同异性不破实等今时□□乘便破无妨。

  【疏】文中宗等言皆简略者意云论中但言实等不言业者但是文中简略也据实合亦说德业。

  【疏】返覆者即□与异地性相望为量名之返覆。

  【疏】第二准量者意云此比量是论中第二文也。

  【论】言地等诸性至更相徴结者第一文也准此应知者第二文也问何名准量答即准空实非实等文作量又解实非实等是第一文准此应知者是第二文又云以地性对体为第一文以地等对非地等为第二文。

  【论】准此应知者此者即实性也本破实性不破实等前文既破实性已来文便破实性等应非实等今此亦尔第一破地性已第二遂准前破地非地等。

  【疏】彼计火等至无不定过者意云他若许火是实句中地摄即得为不定过若如水等异地性故地非地为如火等异地性故地是地问何故须出此过答谓彼计四大俱实句摄恐他计火为地故今亦辨也彼既不许为地故无此过。

  【疏】前量应简别者意说言论中地等诸性者应言汝执地等诸性应非地性也论文中不说汝执者文略也又有解云此不定过今向前地等诸性量文中出过不出者文简略也此扑阳解(未详)。

  【疏】以性同实例等者意云同异外不立同异性明知实等外无同异性以俱非一故意合实等外不立同异性。

  【疏】遮令同异有同异性者次下难是但是疏家遮破非是正破。

  【疏】然实等至简不相似者意云实名等异者即九实显各异也相似者即九实体虽一一不同同是一实句摄故名为相似似者同义所以于此实句上立同异性德业然尔然望论文于实等三句共立一同异性为胜以三句一一有同有异故。

  【疏】此中但有总者但约诸句共有一同异性说。

  【疏】然文唯有以性同实例者解云同异性外应立性非一法故犹如实等今观论意法师应错本意例云同异性既不别立性实等然不合别立性立性难意如是若云以性同实例云令同异性外应更立同异性犹如实等者此例乃例故疏定误也如疏云无以实同性例者此应正许却无字应云以实同性例例云性上不立性实等上应不立性。

  【疏】若破十句有不定共者意云十句中同即是六句中同异性也若难他同异性更别立性者外人出过云我实性为如实等更别立性为如异及有能句无别有能性耶以俱非一法亦有相似义故即同有同异等功德名相似也若摄在所立之中故无过也摄在所立中者如疏云其实等性者即等取异句及有能句等令别有性也。

  【疏】且如除实德业至及无法是者意云除实等三余之七句并不是实德业应立非实非德非业性问本难除实句外令于余九句之上立非实性即德业亦在其中何故今者除其三句于余七句上立非实性答他宗计于实等三句共立一同异性若尔除实余之三句上同异性亦名非实性今所余者意将为同喻故德业相望然尔者即云余之七句应别有非德性以异德性故犹如实等又余之七句应立非业性以异业性故如德等故云德业相望亦尔。

  【疏】又虽知至即是非实性摄者意云此释通外难难云若难令立非实性者即德业然在其中何故除其德业难余七句令立非实性耶答虽知德等总名非实其性即是非实性摄者意说德业上同异性即是非实性摄故须除也。

  【疏】然合八句至故为量也者今约总说除实句外望有体法即八句及无说一句即无相兼总于九句上立一大非实性。

  【疏】便违自宗者意云自宗既无实性何故今更立非实性。

  【疏】若不尔者意云若直例者即有相扶之失以难他九句令立非实性故即如德等上他然立有非实性故即同异性故犯相符。

  【疏】不离相属者由和合句能令实等三句相属不相离也即实为根本德本二法不离实故。

  【疏】体是一法至为因者若十句中体是一法即举非有为因大有和合俱是一法说非有为因即不是大有摄故故云非有若十句中多法者即举非实为因即如前论云非实德等至非实摄故如石女儿等是以实句是多法故因言许非是有性及非实等者意说和合句不是实句等名非实摄故举二因破和合句意说一法及多法总不摄如兔角故因中总言非有实等诸法摄等。

  【疏】又性体别故者即第二解实等即是法体性即是实家之大有性以体别故分为二因然无违也。

  【疏】其此和合非现量得者次下约非现量难和合句故下论文彼许实等乃至况彼自许和合非现量得而可实有龟毛比量。

  【疏】非是缘识等者缘者即是能缘也意云此实等不是能缘识外实有自体之现量智所得。

  【疏】此中遮非是缘离识等者意云他宗许实等离识实有而是能缘现量智所得今者遮不是离识有现量所得也故言非也。

  【疏】非是缘不离识境至现量所得者意云但破他宗非是返显实等缘不离识假境自体皆现量所得义虽是缘至非必现量所得故者意云今既破他离识之境不是现量准义非是缘不离识假境现量所得然此假境有非必皆是现量所得据此道现但是破他而不返显缘不离识境等。

  【疏】复言缘者至即是现量者意云若不置缘字即滥持业释释云然彼实等离识实有自体即是现量即显实等属能缘现量心若尔者即彼此二宗俱犯违实过何以故彼此二宗许心心所皆不离识今若将实等即是能缘现量现量即是离识有岂不犯违宗过谓简此过故着缘字。

  【疏】非离识有体至现量得者意云实等句义非离识有之现量得。

  【疏】又若不言缘至量得故者意云若不言缘但言实等非离识有缘自体等者即觉乐等入有法中即有一分相符之失。

  【疏】唯缘者意云他宗复言唯缘实等心是现量实等亦是现量所得故着唯字今破云然彼实等非是唯缘离识外实有自体是现量所得。

  【疏】恐犯违宗至说唯字者意云然违宗及相符过如前已出讫着唯字者意显别缘实等法也。

  【疏】通二缘者即简不尽者意云着唯字即简名别缘之心得尽其通缘二种之心即简不得尽若唯简去缘实等心者即觉等亦从实等离识有偏简缘觉心者即实等亦从觉等不离识有以合二境为一境缘故犹如一人亦能尽多人亦能尽如问言谁上隔言能尽人尽谁尽即云能尽人尽一人无有两即互相从简不可得今此通缘实等觉等心心所亦尔既有两用然互相属简亦不得今欲简尽但依论文总为正亦不须置唯字但随所应简离识者不简不尽。

  【疏】谓缘九实至现量之智者意云此缘实现量智就破中有二初破约境假合能生现智二者破能缘智藉多缘亦名假合□□即第一破境假合也若言九实大有者即实等不无名大有也及异者九实各别名为异随所有德者缘九实时于一一实上随有几德而皆缘之同异等实性者即同异性即九实及德有同有异故缘实时亦缘同异性故说智缘假合境生也故立量云缘实之智应非缘实现量智摄以从假合境生故如缘德智一种皆假合生故。

  【疏】若作此解至可以为喻者此有二解一云如上所许智皆缘多法生无有一个智独缘德等一法生若缘德等时亦缘多法故故云无独缘德等智可以为同喻必合缘故释无于独缘所由二云若约实等假合能生智即用缘德智为喻□且如大有和合体是一法缘彼之智不从假合境生若欲破时以何智为同喻以德等智依假合境生故即不可以德等智为喻也故言无独缘德等智为喻即无唯缘一个德之智可以为喻以德有多故此解稍胜。

  【疏】有及和合至非假合生者意说大有和合。

  是假合大有必有能有所有和合必有能和。

  所和合境然多也缘此之智然得名缘假合境生。

  【疏】今更解者第二解意说有及和合是一一法然□必藉多缘生然假合生即智体藉多因缘生由多境也言其德智然尔者意说德智及缘和合大有智亦藉多缘生亦假合生。

  【疏】许有别缘至无过失也者意云有及和合虽是一法然智□□亦不假须与德实等合缘名为别缘其然得名假合生何以故智体藉多因缘生故。

  【疏】其眼识等至无不定共者意云此通合□前文中破缘实之智非是缘实现量智摄彼出过过云为如德智假合生故非是缘实现量智摄为如眼识假合生故而是缘实现量智摄□眼识既非缘实之智故无不定之失。

  【疏】今遮现量至故不相违者意云本和合句不是现量今言缘和合智智非是现量者但是遮破而不相违又恐有计是现量者今时遮破亦不相违故疏云今遮现量者但遮智非是现量准此者即准论文设遮道理智及境六皆现量也。

  【疏】不平等因者他家大自在也与一切物为平等因今佛法毁之名不平等因既唯一果有染净上下贫贱富贵不同明知因有阶降置决□□差别故不平等也。

  【疏】从下向上因者即先举能生为因破其常住与叙不同。

  【疏】真如等不尔者意说真如不能生一切物故□□□。

  【疏】准上应知者意云同上破自在天亦分为二初即叙计□□□破。

  【疏】此破能生至故不同也者意云此间七计能生前胜论计一□□□有设计能生即是父母极微非时方等故不同也。

  【疏】吠陀论者有四种一者寿谓养生缮性二者祠谓享祭祈祷三者平谓礼识占卜兵法军陈四者术谓治异技能咒术医方等。

  【疏】以彼声性至故无不定者意云若许声性是能诠即有不定过过云为如余声是能诠故而是无常为如声性许能诠故而是常耶谓彼自许声性虽常而不能诠表故无不定过又外道计声性不能诠彼若成立常声时亦不得转声性为同喻然不得为不定也。

  【疏】声声皆是常至方乃显计别答如声生师计云声体虽本有要由寻伺舌等所击发生生已更不灭其声显师云声体本有不灭但由缘显显而方得闻故有别也问声与声性何别答声者所发之音响声性者本来有如木中有火所发音者即音声也然声性非是所发但与所发音声为体也。

  【疏】由寻伺等所发音显者意云音响是寻伺所发常声是音之所发故云由寻伺等所发音显。

  【疏】全分一分等者全分者内外一切声皆是常也一分者即计内声是常外声无常□□□今破计一切者即计一切内外声常者皆此中破也言少分亦自破者一切既破少分云何得立以少分者即一切之少分故。

  【疏】或少分一切摄诸计尽者意云计少分计一切法之二此摄一切诸计总尽虽有多计亦不过此二计也。

  【疏】前计少分者即前计内声是全计者即计内外声俱常故论云有执一切声皆是常今余者即少分之余也。

  【疏】然此胜论更许有余物者余父母极微以外更有德业等亦能生诸法也。

  【疏】不越因量者意云子微体不过于父母量何以故以揽父母极微而为体故故第三微如一父母许大乃至大地与所依一本父母许大者意云纵然大地亦只与所依父母许大有云大地所依父母亦是极微若尔云何粗色依细极微答父母极微唯只有一空可多粗色不依一细微父母极微既许众多各能生果故说粗果依父母极微何理不得此文但总据合引故此义未详且如孙微果依子微即第七微摄展转相依渐粗渐大岂容大地却依极微更详又云若将大地量父母极微即不得若依父母极微亦得彼计极微实常生粗色故胜论言粗色者但据自宗破他计唯胜论师实句中极微也色是德句收也。

  【疏】初有三量者第一有方非实难第二无分不生难第三能生非常难。

  【疏】次下第一难所生之果者意云就所生中有二第一难果不粗于因第二难果难实有。

  【疏】子微今以量至显父母亦得者意云此返成也且如亦将量无别为因难子微如父母死粗德合今时返成云父母极微亦粗德合以量无别故犹如子微故疏云以量无别为因显父母极微亦得。

  【疏】父母以处无别为因显子微亦得者意云此亦返成且如前量云或应本父母极微亦无粗德合以处无别故如子微等今返成云子微亦无粗合因云以处无别故犹如父母极微故言亦得亦得者亦无粗德合也。

  【疏】此但应言如二极微量者意说论中量因合云如二极微量处名别故为因今论云如处在因处各别故为因而不言如二极微量者如子微与极微为因时子微不名极微故故但言如所在因处各别故言但可以极微相即者如因量所在各别故知果色体应非一又文中少此意者释因无如二极微量之言欲显以下文释因据各别故所由。

  【疏】如一沙受水等者意云水入沙沙既不增药入铜铜亦不长今果入因微犹如水入沙相似也。

  【疏】又二极微至遂即离散者意说沙水二微相触即离散如粗物相系。

  【疏】退随他不得违理不成者意云若退随大乘者即违道理果体是如何得一不得余又依宗正破名进不成破彼转救名退不成。

  【疏】故别破之者意问云僧法宗计如以前破如何今者更重破答彼计此二是诸法性故所以重破。

  【疏】色性一切色是一者意云但言色性即一切色皆无差别故色是一何以故皆色性故。

  【疏】今佛法岂至大有等耶者意云此外问云如我宗中说一切法即是有性即不许者汝佛法宗应离法外而别立大有等性问意如是。

  【疏】自所依三大者谓地水火三以风不可见故不取也。

  【疏】又更互作法至故复言等者即色声更互相对破色声各自为宗法余者准此故今言色等者即遍等一切法也。

  【疏】同一同异者意云即是亦一亦异义也同一者即同初计同异者即同第二计故论破云一异同前一异道故(毕)。

  义演卷第一末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