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师经白话解释

2018-7-22 05:38 2391 0 原作者: 金兆年/吴秋琴
简介
  药师经白话解释   出版前言   由金兆年、吴秋琴两位居士译注的《药师经白话解释》,自1990年至1991年在《广东佛教》总13-21期连载,受到读者的欢迎,时有读者要求印赠单行本,鉴于连载期间,作者也将稿件寄 ...

  药师经白话解释

  出版前言

  由金兆年、吴秋琴两位居士译注的《药师经白话解释》,自1990年至1991年在《广东佛教》总13-21期连载,受到读者的欢迎,时有读者要求印赠单行本,鉴于连载期间,作者也将稿件寄上海佛教协会出版发行,故未能及时列入《广佛丛书》印赠,今夏承浙江新昌大佛寺悟道方丈发动四众热情助印。我们将印赠喜讯告诉金兆年老居士,他老万分高兴,及时修订,补充内容;敬请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先生题署书名,我们一一随喜增编。

  金兆年老居士,浙江上虞人,世家书香,其先严金赤文公系弘一大师(李叔同)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执教时的学生,尊大师为师公,改革开放后,发起于1990年9月9日在浙江上虞成立弘一大师研究会,被选为会长。金会长因与吴秋琴老师善缘深厚,两人青年时期同时考入杭州浙江省医药专科学校,耄耋之年,欣逢盛世,又同时皈依佛门。为宣扬「药师法门」,两位医师合作译注《药师经》。医师的神圣职责,在于解除病人的病苦,现在医药日新又新,中西医药何止千百种,唯只能解除病人的身苦。至于心病,再高明的医术则束手无策。两位医师在半个世纪的医案中,使他们恍然大悟,心病无药医。只有深明佛法,求教大医王药师佛,才能了知心物的关系,医好身心病。「药师法门」适应现代人,既要求健康长寿,又不明「业障病」之所由来,对此本经十二大愿中有详细的说明。为报四恩,两位医师边继续治病救人,边认真广泛查阅和收集资料,圆满完成译白心愿,广济群生。

  为了再版本经,金老医师不但及时反复修订增补资料,还自己解囊,法财净资双施,真正体现「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菩萨行愿。付梓之际,略述因缘;谨向促成本经印赠的大德,深表谢忱。

  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

  编者1998年10月15日

  二版献辞

  《药白》初版承上海佛教居士林郑老颂英的关怀和支持,于1990年由上海市佛协出版初版万册,受到读者的欢迎,提出希望重印。

  佛教传人中国已有二千年历史,经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纪念中国佛教二千年活动已于五月底正式启动;这是中国佛教界和中国学术界联袂同庆的一件大事,全国各地佛教界和学术界均组织开展纪念活动。值此之际广东省佛协副会长、《广东佛教》主编黄礼烈居士认为应积极发动四众师友参加纪念活动。又认为「药师法门」契时契机,适合新时期,主动又热情与弘一大师研究会共同发起倡印二版修订本,作为中国佛教二千年纪念活动的献礼。并告作者将第一版中的错别字纠正,再增加新的数据,使再版内容更为丰富和实用。

  又承浙江大佛寺悟道方丈的指导、赞许和带头出净资和嵊州市佛教协会裘瑞泉副会长的支持、热心集资,共同遵奉弘一上人的遗教,发愿倡印再版。本书多蒙黄主编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从整理资料、编辑校对、及出版等等事宜做了大量工作,有始有终的完成此善举,功德无量也。

  今二版付梓之际,衷心喜悦,仰止先德,增添福德,十分感谢为本书作出贡献的诸位同仁,惟愿师公弘一上人在常寂光中含笑赞许。

  余生平无宏志。惟愿在医学上和佛学上认真学习研究;并聊尽自己诚恳对待病人和佛友;今以绵薄之力,来做好再版的资料搜集整理、校阅和集资等工作。本书又承浙江《上虞日报》王克昌先生和王丽萍小姐主动承担三版复校,尽量消灭错别字,在此亦一并致谢。书中不当之处,恳请善知识和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为非卖品,结缘赠送,今献给学佛同仁们供学读《药师经》,学修「药师法门」的参考。

  同蒙药师如来悲智大愿加被,共成佛道。

  智净居士金兆年医师

  敬识于弘一大师研究会

  1998年12月15日时年85岁

  序言一

  现代高僧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弘一大师法语(代序)

  「要发菩提心,即要发成佛心,先广修一切善行,利益一切众生,是慈悲之心,植成佛之因,以后才能成佛。」

  「深契时机的药师如来法门。」

  「佛法本以出世间为归趣,其意义高深,常人每难了解,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所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愿,不相侵凌,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就此可见佛法亦能资助家庭、社会的生活,与维持国家、世界的安宁,使人类在这现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序言二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在广严城为比丘、菩萨、天、龙、人非人,无量大众,根据大智文殊师利法王子,大悲劝请,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利益像法一切有情。今有浙江佛弟子金兆年居士与上海佛弟子吴秋琴居士,根据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大师提倡「药师如来法门深契时机」,依唐?玄奘三藏主译之《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用语体文(白话)译注于佛历二五三三年(公元1989年)九月初四弘一大师圆寂四十七年编写完成,此书对佛弟子学修佛法,深得药师如来悲智大愿加持,现生消除罪障病苦,成就功德,上报四恩,下济三途之苦,命终往生「琉璃国、极乐国」,使正法久住,法轮常转,利他自利,圆成种智,功德无量。清定曾反复细学深修,获益良多;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谨书序言,祝愿所有佛弟子,均能认真学修,共成佛道。

  比丘清定谨述

  佛历二五三四年四月初四日文殊菩萨圣诞

  公历一九九○年四月廿八日文殊菩萨圣诞

  译注者按:清定上师现年88岁六浙江三门县人,1903年出生,早年毕业于广东大学哲学系,上师受过高等教育,被义理高深的佛法吸引,看破俗世,辞去将军高位,抛弃荣华富贵,别离爱妻和子女,脱下少将军装,换上袈娑僧服,于1941年4月,归依四川省重庆市狮子山慈云寺澄一法师为佛弟子,赐法名「清定」。上师曾在成都文殊院拜能海老法师门下,修持藏传佛法,他刻苦专修,深得能海老法师赞赏,以后将能海老法师苦心翻译的藏密经典,流传全国各地。师曾在重庆、武汉、南京、安徽九华山、上海和美国等国内外地区讲过经(在上海讲过《药师经》),深为佛教信众乐闻和修持。德高望重的清定上师,脱离高位,放弃富贵,走向「平凡」,又由平凡走向「非凡」,他将弟子们的供养金用于修建寺庙,赞助慈善事业,自身持戒严谨,忘我利人,力行众善,勤修六度,行菩萨道,报众生恩。提倡「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来实现「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的宏愿,因此深为海内外佛教信众所敬仰。

  清定上师现为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川成都佛教协会会长、昭觉寺方丈。上师的自觉觉他,自利利他,高尚的道风,珍贵的德性,纯真的慈爱,爱国爱教的典范,将照耀人寰!

  祝愿当代著名高僧?清定上师健康长寿,引导我们后学众佛弟子、佛教信众,学修佛法,弘扬佛法,普利一切诸含识,共同携手,努力奋斗,阔步前进吧!

  ?《法音》1990年第2期第38-39页《清定法师印象记》(黄复彩着)中:「一向关注法师命运的赵朴初老居士探听到法师的消息后,对天台山国清寺方丈说:『清定法师是中国一位不可多得的高僧,你们应该将他请回寺院』」。

  序言三

  生老病死者,释迦佛所明之四大苦厄也。若其病苦,世人皆知,自陷洪炉,酷于倒悬。故自混沌以来,此娑婆胜土之人,依神农名百草,着《伤寒》,撰《金匮》,千载绵延。其脱灾拔难之功,不可胜计。

  然病之于有情,非唯痛其形体,所伤于心者,且莫大焉。屈子之忧,横身绝命;子胥之愤,摧肝裂胆。人世沉浮,苍茫溟灭,受、想、行、识,皆所桎梏,岂唯药石之可愈者?众生之苦源,「无明」之痼疾,求救之心,切于膏盲之病。是则非唯病苦,其之生也,苦厄犹甚。

  故药师如来誓愿多至十二,誓愿所及,妙彻身心。如来之所愿,众生之所求也。此岸彼岸,唯系一心焉。像教东来,大乘泽被,万千气象,一脉精神。然刻舟求剑,化城求实者,世不乏人。若不知此皆引一心向善者,诚未知其所之也。以一心之善,化千万心之善,以千万心之善,成一世界之善,度尽众生,我方成佛,其诚也可嘉,其业也可许。唯愿其报终可成就,亦不负本经数千载亿万人之所承诵。

  《药师经》者,汉存五译。东晋以降,刘宋隋唐,累有所出,而以玄奘大师之解,尤为精妙。今金医师兆年居士,年逾古稀,笃信佛法,依弘公大师之遗训,发心译注本经,历时数载,成就斐然。当此不古之际,以一芥而示须弥,诚意于匡复人心,求其本分,是为安身立命之坦途,共存相安之正道。弘公东望,亦当含笑。予以后学,拜读领教,不胜钦敬之至。

  金居士命予作序,却之再三,几近不恭。聊以一得之见,回报错爱之情。所言谬误,尚祈方家大德哂正之。

  妙志上心香一瓣于北京幽州书院庚午正月

  序言四

  弘扬药师法门建立人间净土

  药师经法圆通显密教、圆融世出世法,乃最尊最胜之法门。药师经法威神利益甚多,能令有情解脱世间众苦,速证无上菩提。文殊菩萨誓愿于末法之时,以种种方便令众生得闻药师如来名号,护持、弘扬药师法门。

  东方药师与西方弥陀同为释迦世尊圆满究竟法门中所流出的妙用;同为释迦世尊大悲救世的善巧方便。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表生--以生度众生。药师法门立足有情的现生安乐,进而引导众生趣人究竟的解脱,出世而不离世间。西方是太阳落山的地方,表死--以死度众生。弥陀法门重在接引众生死后往生极乐净土进而得到究竟解脱。东方与西方平等一如;药师法门与弥陀法门必须平等弘扬,才真正有利于正法久住世间。如果独弘弥陀,轻视药师,无视众生当下的苦难与烦恼,离开生而只讲死,这不仅不如法,还会形成社会大众对于佛教的消极理解。事实上,末法众生越来越注重现实利益;因此,重视现生的药师法门非常适合于现代众生的根性。正如弘一大师所指出的:「药师如来法门是深契时机的。」现今台湾慈济功德会创始人证严法师亦赞叹:「《药师经》最适合现世众生的机宜。修持药师法门最能让人认清佛教的真正教义;最能使人领会佛陀慈悲救世的精神。」太虚大师当年也极力提倡弘扬药师法门,以发挥佛法于人间的济世大用,实现人生佛教的理想。能海上师也非常敬重《药师经》,曾开示:「末法时代的显密僧众都要修持药师法门,只有这样才能消除自己修行过程中的一切障缘、成就众事,并为众生种善根。」印光大师变述《药师经?重刻序》以助弘传药师法门。对于发愿往生阿弥陀佛净土者,依经中所言,若能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亦有八菩萨乘神通来示其去处,即于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弘一大师晚年勤劝修持弥陀法门者兼修药师法门,便有资助决定往生西方的利益。

  现今汉区佛教对于药师经法的了解,多依玄奘三藏译《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其实更有义净法师译《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玄奘译本是义净译本的节本。义净译本不独有药师琉璃光如来,还有善名称吉祥王如来、宝月智严光音自在王如来、金色宝光妙行成就如来、无忧最胜吉祥如来、法海雷音如来和法海胜慧游戏神通如来。七佛药师法是药师法门的圆满修法;药师琉璃光如来为药师七佛的主尊。在藏传佛教中,再加上说法者本师释迦牟尼如来,有《药师八佛仪》。五世达赖喇嘛曾令其属下所有出家众,不管修何本尊,都必须先修此《药师八佛仪》,事实上,药师经法属大乘密教部最上乘秘密之教。

  珍视人生、关怀人生、净化人生,这不仅是大乘佛教本来的义趣,更是佛法常住世间的重要保证。普劝一切众生发菩提心,行药师愿,建立人间净土!

  阳复居士于晓非谨识

  公元一九九五年岁次乙亥仲春于颐和园

  序言五

  (敬录夏公原作代序)

  净琉璃与西方极乐,同为世尊赞叹,劝导往生之净土,药师、弥陀名同,有不可思议之威力,此经虽早传斯土,自来弘阐者鲜,未若西方弥陀之周遍,弘一大师于「药师法门」,勤事赞扬,所编佛学丛刊,列此经于《阿弥陀经》之次,晚年曾屡为人书写,斯其一也。

  友人傅君耕莘见此写本(《药师经》)叹为稀有,原资流通,为母造福。余以胜缘,躬与其事,乃为题记,以志随喜。夏丐尊敬书

  作者注:夏公丐尊浙江上虞市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和李叔同(弘一大师)同执教于浙江第一师范,当时的学生如刘质平(三届),丰子恺、金赤文(五届),潘天寿(七届),曹聚仁、沈本千(八届),又烈士柔石、叶天底均为两公学生。夏公曾任开明书店负责人、编辑;为教育家和翻译家,曾翻译《爱的教育》,后在上虞白马湖与经子渊同创立誉名全国的春晖中学,造就许多人才,遍布国内外。是为乐记。敬录准序。

  生孙金兆年敬识

  绪言

  一、宗教研究趋向科学

  八十年代以来,中华大地兴起一股中国传统文化热、宗教文化热、和中医学术界的中医药文化热,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空前奔向世界的大环境中,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和传扬。

  佛学是一门精湛的学科,有其深渊的哲理性、科学性和伦理观,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领域,它研究大自然和三千大干世界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提倡因缘果定律,研究整体的人,如何做个完人,以苦集灭道四谛来解除人生的痛苦。

  印度佛教度自传入中国后,已有二千年历史,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例如禅宗,已成为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佛学是研究人类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所获得的智慧结晶,有丰富的内涵,蕴蓄着古代圣者和近代大德们的思维,应该继续发扬光大。

  历史在前进,社会在飞腾,人类生活水平不断在提高,人民希望身心日益净化,乃至证得圆满成就;因此人群希望有丰富完善的生活指导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得能在社会上健康成长,过着美满的幸福生活--人间净土。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的意识形态;宗教一般是由信教群众的共同信仰,教理教义,道德规范,仪礼仪式,习惯和教团组织等要素所组成的。

  在现时代,宗教的认识已科学化地深入研究,目前已有宗教学,它的基础学科主要有宗教哲学、宗教史学、宗教现象学,又分出了一系列的学科,如宗教社会学、宗教心理学、宗教政治学、宗教人类学、宗教民俗学、宗教伦理学等。

  佛学、佛法、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之一,也是引导人群生活的指导思想之一,它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即佛教的典集名为《佛藏》包含着「经律论三藏十二部」,亦名《大藏经》,如道教的《道藏》,基督教的《圣经》,伊斯兰教的《古兰经》。

  佛经以「戒定慧」三学和「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架寂静)为核心,是阐述人生宇宙的哲理。既重视「万法因缘生」、「万有因果律」、「心物不二缘生观」的佛教世界观;「缘起性空」、「如实观照」的认识论;又主张四谛(苦集灭道)、「十二缘起」(又名十二因缘)的佛教人生观和无我利他「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奉献精神。

  修行的方法,以「信解行证」、「四摄」、「六度」、「五戒」、「十善」、「八正道」和「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等的修持方法,来教化群生,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道德观的精神文明美德,从而积极消除私心杂念,净化自己,影响他人,有益于家庭和社会的安定,最后获得「解脱和自由」,证得觉悟的圆满境界。

  原浙江大学教授尤智表居士着的《佛教科学观?绪说》中说:「科学愈昌明,佛教的教义愈发扬光大。近年来世界各地佛教的日渐兴盛,实与科学之进步成正比,即如我国近年来佛教徒中就有不少是科学家,如留学英国的王季同老教授和工程家。这是因为佛法的理论,都能透过科学的考验,故凡对科学造诣愈深者,愈能解释佛经中素不能解的文义,从知佛教中的一切事相,在常人说为迷信者(实不是迷信)都有其健全而坚强的理论基础。」是说得很明白了。

  在社会上一提起「佛教」或「佛法」,一般人常认为是迷信,其实他们不了解佛学、佛法的内容,不过是跟着别人随说而已。如有机会看看佛教的基本理论书籍,如《佛教常识答问》(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着)、《学佛是怎么一回事》(上海徐恒志着)、《一个科学者研究佛经的报告》、《佛教科学观》(均为尤智表教授着)、《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郑海麟博士访梅州讲学记实,刊在《广东佛教》1990年第6期)、《正信的佛教》(日本文学博士圣严法师着)、《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台湾于凌波着)、《寺院巡礼》(闻妙居士编着)、《恢复佛教的纯正》(上海蔡惠明老居士着)等书籍,就会明白佛教和封建迷信根本不同,是学习「戒定慧」三学,重视「因缘果定律」,「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精神文明美德。

  又如在美国的沈家桢博士也是一位佛学家,对佛法的研究造诣很深,曾在美国佛教会作过演讲,题目是《什么是佛法》,已出版单行本。还有张澄基教授(1920-1988)曾在美国纽约、宾州等地大学任教,亦是位佛学家,张教授对佛法研究精湛,显密圆融,平生多讲学著述、阐扬佛法,不遗余力,着有《学佛四讲》、《佛学今铨》两册,其中的《业力论》曾在《法音》杂志连载。再如香港「显密佛学会」会长郭兆明博士,留美获工程硕士、任上海佛协副会长郭大楝教授,对佛学均有研究。以上几位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不可能盲目信仰佛法吧!

  二、佛藏内容丰富古代百科全书

  宗教各有自己的经典流传于世。儒家有四书五经、十三经;道教有《道藏》、佛教有《佛藏》、基督教有「新、旧约」的《圣经》、伊斯兰教有《古兰经》(Koran)。《佛藏》内容丰富,包括「经律论」三藏十二部,广泛地涉及到:传统文化、文学、语言、历史、艺术、哲学、天文、历算、建筑、工技、医药卫生、气功、音乐、绘画、雕刻、和印度地方志及其风俗习惯等等学科。近年来道教出版《道藏》、《道教大辞典》(浙江古籍版)、《道教精萃》(刘国梁着)和《道教文化辞典》等。佛教出版:《佛藏》如《中华大藏经》(中华书店)、《乾隆版大藏经》(龙藏)、《佛教与中国文化》(文史知识文库)、《佛教与中国文化》(张涛主编上海书店)、《佛教与佛教艺术》(李涛着)、《佛教典籍百问》、《佛海拾趣》(楼培敏编)。又工具书如《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佛学辞典》(法音出版)、《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道藏佛藏子目引得》(上海古籍出版社)、《佛学辞典》(忍宽主编)、《佛教文化辞典》(任道斌主编)、《佛学典故汇释》(李明权着)、《常见佛经生字注音备要》(上海佛学书局)。这《佛藏》和《道藏》是我国宗教宝库中二颗光芒四射的瑰宝明珠;也可以说是两部古代中国大百科全书;是中华古代文化思想的综合知识库,也是古代文化智慧的综合体,是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文化有价值的宝贵参考数据。

  三、爱国爱教利乐人群

  佛学是一门社会科学,伴随着中国漫长的哲学史、社会史、文化史等,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对旧中国的社会和人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佛法激励人们要发愤图强,锲而不舍,努力奋斗,不要灰心丧气,悲观失望,消极逃避,并以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为出发点,要求人们不要焦虑浮躁,移花接木,急于成就。佛陀也要弟子们忍辱负重,坚韧不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始终保持蓬勃的朝气,在佛经中常可看到,从菩萨修行的「六度、四摄」等等即可说明以上各点。

  《药师经》中也指出:「归依佛法僧,誓当荷负一切有情,为作义利,饶益安乐」,又「常应如是利益安乐一切有情」。「令其国界即得安稳,风雨顺时,谷稼成熟,一切有情,无病欢乐」。说明了一切要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一切要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佛教信众要以人民至上、国家至上,爱国爱教,应谦虚谨慎、自我牺牲,勇作群众的表率,敢为祖国「四化」建设的积极先锋。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正如一个国家的要素,是人民、土地、政权和军队等,上述的众生即如人民群众,是一切的基础,国家的根本。

  四、佛法西传寺院兴建

  世界各国,物质生活奢侈浮华,有的人却精神空虚、也有的人自感苦恼(人生有八苦),所以要想精神充实,心境愉快,想解决生命问题和提高生命境界,常可从浩瀚无涯、内容丰富的佛法「三藏十二部」中去探索和发掘。目前佛法在世界各地已引起知识分子和社会上各阶层人士的重视了。如法国佛教信众的五十万人,其中华裔十万多人(《广东佛教通讯》1989年第6期第44页)。

  在美国由应金玉堂老居士发起成立的「美东佛教总会」已有二、三十年的历史,在纽约市郊处,占地面积600多亩;又如美国的「万佛城」,规模宏大,由国内的著名老法师如宣化上人,在寺内讲经;近来由星云老法师领导的在美国建造的「西来寺」,规模之大是空前的。

  佛法可以开拓我们的心灵,启发人们的智慧;佛法有「真善美」的内容,《药师经》即是一例。现代佛学家赵朴初会长说:「把佛学中有关立身处世可取之处,看成是现实生活中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行动准则。」故佛法传至美欧已初步开花结果了。

  宣化上人在世时弟子甚众,在美热心弘法,将大乘经典翻译成为英文,对宣扬佛法起到很大的作用,宣化上人虽然已圆寂,他的弟子们在欧美继续宣扬佛法,又如在美国的沈家桢博士在美国作演讲,且着有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佛教》弘传,促使美国近年来兴起的「学佛」热了。

  五、佛经结构严谨科学

  佛经内容,一般可分为三大部分:

  一、序文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

  又序文分中有证信序,科学地分析为六点:1.信--「如是」,2.闻--「我闻」,3.时--「一时」,4.主--「释迦佛」,5.处--「广严城」,6.众--「大?刍、………国王………」等。这证信序和科学实验报告类同,如有主持人、时间、地点、实验目标、应用器材等,一一写明。

  再把佛经的经题来具体分析,可以分为人、法、喻三个命名原则,依本经来说:人为「药师如来」,喻如「琉璃光」,法如「本愿功德经」,可说人、法、喻三者具足,主题明确优妙。

  总观上述佛经结构的三大部,证信序的六点分析,以及经题的人、法、喻立题原则都是非常科学化的。

  六、高僧弘一大师弘扬药师法门

  唐?玄奘三藏法师主译的《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辞藻优丽、笔调流畅、层次分明、深契时机的佛经。近代高僧弘一大师甚为推崇「药师如来法门」。己卯年(1939)四月他在福建永春普济寺开讲《药师如来法门一斑》中说到:「药师如来法门深契时机」,又说:「若药师法门,不但对于出世间往生成佛的道理屡屡言及,就是最浅近的现代实际上人类生活亦特别注重,如经中说『消灾除难,离苦得乐,福寿康宁,所求如意,不相侵凌,互为饶益』等,皆属于此类。就此可见佛法亦能资助家庭、社会的生活,与维持国家、世界的安宁,使人类在现生之中即可得到佛法的利益」。

  再说:「药师法门,惟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所以经中屡云:「速证无上正等菩提」、「速得圆满」等,若欲成佛,其主要原因,即是「悲智」两种愿心,《药师经》云:「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就是这个前二句从反面转说,「无垢浊心」就是智心,「无怒害心」就是悲心;下一句正说:「舍」及「平等之心」就是智心,余属悲心,悲智为因,菩提为果,乃是佛法之通途。凡修持药师法门者对于以上几句经文,尤宜特别注意,尽力奉行」。

  所以根据弘一大师所说,药师如来法门深契时机,包含着出世间法和世间法,是一乘速得成佛的法门,也能资助家庭、社会的生活与维持国家和世界的安宁。修持本法门者,必须至诚、正信、恒心和渐次修习诸菩萨行,便蒙诸佛护念,所求愿满,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七、译释经过的概况

  笔者数年前就发心想将《药师经》用白话译释,遵奉太老师弘一大师的遗愿,弘扬「药师如来法门」,以后随时搜集有关资料,逐步整理,对佛学术语查阅多种工具书,旁搜远绍,才得其端倪,邀请医本科同学吴秋琴居士,同意合作协助我编写《药师经白话译注》,经三翻四复,慎重榷商这项新工作,然后两人才着手动笔,完成初稿之后。先请未曾学佛的科技人员和初学佛者阅读,看他们是否理解,请提出修改意见;又请友人佛学研究爱好者姚一峰先生、杭州赵肃良老居士传阅;还请浙江上虞师范高级讲师顾文元老师、讲师陈冲范老师和上虞教师进修学校一级教师、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杂志兼职语文编辑钱杭根老师等校阅和润色;又诚请浙江美术学院朱金楼老教授审阅和题词,再请上海佛教居士林副林长郑颂英老居士审定与四川成都昭觉寺方丈清定恩师审定并赐序言。又承江苏吴江师范音乐老师陈浩然讲师为《药师赞歌》作曲,还礼请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老教授将《赞歌》修改和审定,均此一并谨致谢忱。

  《药师经白话译注》修订再版工作承蒙广东省佛协副会长、《广东佛教》主编黄礼烈居士的热情关怀和大力支持,才使修改编校和集资等工作顺利进行,及时列入《广佛丛书》和「弘一大师研究会(浙江上虞)」印赠,向海内外佛教界广泛流传,完成遵奉太老师弘一大师弘扬「药师如来法门」的遗愿。亦此敬谢。

  笔者佛学知识水平浅薄,慧根低劣,译释过程中虽参考过许多有关资料,然其中谬误和不当之处,恳请善知识、大德们和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惠赐批评指正。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译注者一九九八年八月

  「如果有一个能够应付现代科学需求,又能与科学共依共存的宗教,那必定是佛教。」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完美的宗教应该是宇宙性的,它超越了一个神化的人,放弃了在执的信条教义,及主从观念,基于物质与精神的经验而浑为一体,那只有佛教才能完全符合这些条件。」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皈命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持此药师经;

  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同生琉璃国。(极乐国)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药师会上佛菩萨!三称

  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三称

  佛陀赞偈

  天上天下佛最尊,慈悲喜舍觉有情;

  四谛三学勤修持,六度万行导群生;

  博大佛理三法印,知因明缘结良果;

  学佛弟子归三宝,遵佛遗教菩提心;

  信解行证尽奉行,世界和平放光明。

  药师赞偈

  (一)

  归命满月界,净妙琉璃尊。

  法药救人天,因中十二愿,

  慈悲弘誓广,愿度诸含识,

  我今申赞扬,志心头面礼!

  (二)

  药师如来琉璃光,誓愿宏深威力庄;

  受持读诵药师经,闻思其义信解行;

  恭敬供养书经典,身心安乐消业障;

  修善积德增福慧,消灾延寿得康宁;

  十二大愿度众生,八大菩萨命终引;

  同登觉岸证菩提,慈悲喜舍觉有情。

  《药师赞歌》说明

  该《赞歌》邀请江苏省吴江师范学校音乐讲师陈浩然老师作曲;词句系译注者根据《药师赞偈》一、二两首偈句,融合参辑。

  该词曲曾请浙江上虞师范学校高级讲师顾文元和讲师陈冲范两位老师审阅,最后恭请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老教授审定,又请上虞财贸幼儿园幼儿师范毕业的陈水娟老师用电子琴伴奏和该园演唱获奖者张少霞老师主唱,已用录音磁带录好音。

  放音听之:尚感庄严、宏伟、悲切,音调幽雅、顺口,有佛化歌曲之风格。体现出药师如来的尊严、伟大,怜悯众生,悲心深切,诚发十二微妙上愿,普度众生,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觉悟有情。

  并唱出:「药师如来法门」的出世间法--「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如进入琉璃国土。并隐现出来世间法--「利益安乐,一切有情」(利他);解脱一切苦难,福慧双增,消灾延寿得康宁,如身在人间净土。

  今逢盛世,尊佛闻法,得能歌曲颂扬,因缘殊胜,欢欣赞叹。笔者学识浅陋,乐理微薄,系以歌曲弘扬「药师如来法门」的初试,请海内外大德、善知识多多指正,叙其因缘,附此小记。

  弘一大师研究会金兆年谨识

  一九九一年八月廿一日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译注

  (药师经白话解释)

  甲、经题注释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是本经的经题。此题是以人、法、喻立名的,药师如来是「人」、本愿功德是「法」、琉璃光是「喻」。一般佛经常用人、法、喻三种来作题:用佛菩萨的名号来作经题的归在「人」的一类;以佛法的名称来作经题的归在「法」的一类;用净妙宝贵的东西来譬喻经的好处,作为经题的可归在「喻」的一类。

  1.药师:用戒、定、慧法药医治九界众生的报病、业病、烦恼,拔除众苦,故彼如来名为药师。《法华经》中称「药王」《涅(nie聂)盘(pan盘)经》中称为「新医」,意义相同。

  2.琉璃光:药师如来具有身光,正如华严有足光、法华有眉光一样。《华严经》说:「见如来体胜妙殊绝,形体映澈,犹如琉璃,此相非是欲爱所生,故名琉璃光」。内以智光照真法界,外以身光照映大机。

  3.如来:是佛的十种称号之第一,「佛」是梵文「佛陀」(Buddha)音译的简称。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金刚经》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本愿功德:所修妙行是为本愿;所证胜果是为功德。本愿有本来所有愿行的意思;功德可解释为念念常见自己本性的真实妙用。

  5.经:梵文修多罗(Sutro),直译为「线」,贯穿法义之意。意译为「经」,是佛所说的教法,《华严疏》说:「古译为契经,契谓契理契机,经谓贯穿摄化,即契理合机之经」。意思是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贯穿常法应知的义理,摄化应度的众生。也有「径」的意思,就是修行成佛的途径。

  经有五义:1)涌泉义(有义味无穷);2)出生义(能生妙善);3)绳墨义(楷定邪正);4)显示义(能示正理);5)结?(man蛮)义(贯穿诸法)。

  6.药师琉璃光如来:《阿修罗经》说:「琉璃光菩萨遇智胜佛初发总愿,宝顶佛所始发别愿」。《十方诸佛现前经》说:「青龙光佛所发十二誓愿」。由此两经所述药师琉璃光如来原为琉璃光菩萨。

  7.《药师经》在我国有五种译本:

  (1)《佛说灌顶拔除罪过生死经》又《大灌顶神咒经》十二卷,是东晋?帛尸梨密翻译,为最早的译本。

  (2)《琉璃光经》一卷,是刘宋?慧简所译。

  (3)《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是隋?达磨多翻译。

  (4)《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zang葬)三藏(zang葬)翻译,通俗所谓《药师经》就是指这一卷。

  (5)《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义净翻译,上卷述其他六佛之事,下卷述药师如来之事。

  现在翻译成为语体文(白话文)是根据唐?玄奘三藏译本的流通本(印光老法师重刻本),其中在玄奘原译本基础上增加东晋译本上八大菩萨名称,如义净译本上的神咒及其前后文二十多行。

  8.译人唐?三藏法师玄奘:当时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弟子是印度人,所说的是巴利语,后来编集佛经,也用梵文和巴利文写的;传到中国,用汉文和藏文翻译成中国文,本经就是唐代玄奘三藏法师奉唐皇帝的诏命而翻译成汉文,现在来说是古汉语。

  三藏法师是全面精通「经藏」、「律藏」、「论藏」这三藏的法师(藏是包藏的意思);此经、律、论三藏是佛教的经典,一般称为「大藏经」、又名「佛藏」(如道教的经书叫「道藏」。)

  法师:是佛教的称谓(道教也有称法师),指通晓佛法,善于讲经,又致力于修行弘法,而学识道德都高尚,能为人师表的僧尼之尊称。较高的学位如精通经藏(佛的教言)的僧尼称「经师」,又指善于诵读经文的僧尼亦可称「经师」。《高僧传》列「经师一科十一人,如东晋?帛法桥『诵经数十万言,昼夜讽诵,哀婉通神』;支昙(tan潭)龠(yue月)『特禀妙声,善于转读』。」

  律师:指善于背诵、讲解「律藏」(佛所制僧团戒律)的僧尼称为律师,如北魏?慧光、唐?法砺(li例)、道宣、怀素等皆称律师,以明《四分律》见称。现代如重兴南山律宗的弘一律师,持戒精严,著作甚多,主要的如《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等。

  论师:指精通「论藏」(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或论释佛教经义的僧尼,称为论师。小乘上座部系统说一切有部,有世友、法救、妙音、觉天四大论师;大乘以马鸣、龙树、提婆、童寿四大论师;称唯识学派护法等人为唯识十大论师。在印度,「论」主要是发挥或解释经义的,有「宗论」(宗经之论--发挥)和「释论」(释经之论--解释)两种。

  所以全面通晓经、律、论三藏的僧尼,可称为「三藏法师」,学位最高,如唐?玄奘可称为三藏法师,唐?义净亦称为三藏法师(这两位大师均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载任继愈主编的《宗教词典》)。

  9.玄奘三藏法师的简史:玄奘大师洛阳人,生于隋文帝开皇廿年(600),卒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终年65岁(根据杨廷福教授考证,见《玄奘论集》第18页)。幼年聪悟不群,十三岁出家,廿岁受具足戒。因感众师讲经,各擅宗途,圣典亦显隐有异,莫知适从,发誓远游西方(印度),以释众疑。乃于唐贞观二年(628)始发长安,经凉州、出玉门、涉流沙辗转西行,经高昌、阿耆尼等国,度葱岭、越大雪山、遍历西域、印度诸国,前后十七年。他「遍谒众师,备飧异说」,学识渊博精诣,所以在五印度被誉为「大乘天」。将梵文佛经650多部,经中亚、东亚细亚东归,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抵长安,其时僧俗出迎者数十万众,唐太宗迎慰甚厚,诏于长安弘福寺从事翻译,大师网罗贤者,大开译场。当时长安的大慈恩寺,在玄奘法师译经的时候寺中常住七千余僧,极一时之盛。前后十九年间共译出重要经论75部,1335卷,计1300多万言,并特制《三藏圣教序》。故唐?三藏玄奘大师对我国佛教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玄奘大师的译法,以直译为主,杂以意译,译文经过润色,通顺之后才定稿;故经典的译文既切合原意,又易于理解,读之通畅,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文集。

  大师主持的译场里,「译主」与「笔受」均由中国人自己担任,然译文时亦有外来僧人参加。

  又大师《大唐西域记》为世界名著,这部书把他亲历的110个和传闻的28个域邦、地区、国家的山川形势、地理位置、历史沿革、风土习俗、气候物产、宗教信仰、文化语言、政治情况等作了实事求是的介绍;它涉及整个中、南亚广大地区的历史、地理,作了许多的记述,已有日、英、法文译本,是一部很有价值和影响的名著。

  玄奘三藏法师是我国历史上的卓绝人物,也是世界性的历史人物,是国际上杰出的翻译家、旅行家、佛学家,亦是对中亚、南亚次大陆各国历史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历史人物。日本龙谷大学在六十年代成立了「《大唐西域记》研究会」和「玄奘学会」,在我国研究玄奘三藏法师的书,如杨廷福教授着的《玄奘论集》和田光烈教授着的《玄奘哲学研究》,先后于1986年7月和同年10月出版。

  乙、经文

  (原经文、语体文及注释)

  乙1序文分

  原经文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刍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语体文

  (一)叙事证信

  阿难亲闻佛说此经(1):当时释迦世尊(薄迦梵(2))周游教化各国,到了广严城(3),安坐在发出微妙音乐的树下;和大比丘(大?刍(4))八千人在一起,还有大菩萨(5)三万六千和国王、大臣、婆罗门(6)、居士(7)、天(8)龙八部(9)众生、人、鬼神(非人(10))等无量大众,恭敬地围绕在四周,释迦佛为他们说法。

  注释

  1.阿难亲闻佛说此经:即原经文「如是我闻」。释迦牟尼佛原是2500多年前印度迦(ji?家)毗(pi皮)罗国(即今尼泊尔王国)的悉达多太子,天资聪颖,文武兼全,智勇双备。因见世间众生(人和动物)诸般受苦,欲求解脱,故十九岁出家学道。经过寻师访道和六年苦行,三十岁时的十二月初八日黎明,坐在菩提树下吉祥草上,启明星出现时豁然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佛)。以后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八十岁圆寂(逝世)。

  释迦佛一生言教,弘法度生,根据天台宗的说法,把佛说法分成五个时期:

  1)华严时:成道后二十一天内说完大乘无上法门的《华严经》。

  2)阿含时:以后十二年在鹿野苑说《阿含经》等小乘经。

  3)方等时:接着八年间又说《维摩经》、《金光明经》、《楞伽经》、《胜?经》等大乘经,此时大讲「藏、通、别、圆」四教的道理,是大、小乘利根、钝根等通行的轨道,故称方等时,为大乘初期。

  4)般若时:其后二十二年说《般若经》(梵文般若即智慧),是讲智慧和了义、弘扬「诸法皆空」的道理。

  5)法华涅盘时: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兼以一昼夜时间说《大涅盘经》,阐发佛陀出世的本意,汇三乘统归一佛乘。

  释迦佛圆寂(逝世)的那一年,他的弟子们,以摩诃迦叶(she色)、阿(?欧)难陀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释迦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才有文字以传后世。当时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由摩诃迦叶当时诵出、后来又补充结集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才有经、律、论三藏。前后共有六次结集,才有现在规模的《佛藏》。近数年我国正编印《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预计将收入4200余种,约23000余卷,估计十年出齐,1989年4月16日止已出版《中华大藏经》计四十册。

  经首,都有「如是我闻」四字,表示信证。根据《智度论》二说:「佛入灭时,阿难问一切经首置何字?佛言:『如是我闻』等言」。所以「如是我闻」解作阿难陀亲闻释迦佛如此说。

  2.薄迦梵:是梵文Bhagavat的音译,意译为世尊,是佛的十种称号之一。《大乘义章》卷十二说:「佛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号世尊」。佛的十种称号参后。48面至49面注释。

  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623年诞生在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园(Lumbini)

  3.广严城:是印度的一个城市,梵文音译毗耶离城,意译为广严城。在恒河边,王舍城对面。

  4.大?刍:出家的僧侣叫?刍,一般叫比丘,是音译;意译为乞士、乞士男,(上乞佛法养慧命,下乞衣食滋身命)是指出家后受具足戒的比丘,女的出家人叫比丘尼、乞士女。这里的「大?刍」指阿罗汉。

  5.大菩萨:即原经文「菩萨摩诃萨」。菩萨是梵文菩提萨?剩??o朵)Bodhisattva的简称,是音译;意译为觉有情,是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救众生,意即修持大乘六度,求无上菩提(大觉)、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居士在《佛教常识答问》中说:「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解救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梵文摩诃萨意译为「大」,这里指菩萨中果位高的大菩萨。如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菩萨、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弥勒菩萨等都是大菩萨,是居于菩萨极地的等觉菩萨。菩萨和佛陀不同,即使等觉菩萨也要低一级,佛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好比大学里的教授,菩萨是自觉觉他,觉行未圆满,好比副教授。还要注意的,菩萨和「神」或「神仙」不同,神仙还是属于天道,不能摆脱六道轮回。

  6.婆罗门:是印度四种姓之一,意译清净、或净志,是奉大梵天而修净行的非佛教的祭师,所以又叫梵志。

  印度四种姓:

  一、婆罗门:是印度的种姓制度传统的四种阶级之一,为世袭而职司祭祀的专业僧侣,意译清净或净志,是奉大梵天而修净行的非佛教的祭师,故又名梵志,是宗教文化教育的中心,位在上层,受人尊敬,为精神和思想领域的高阶层,这个阶级掌握文化教育,形成婆罗门教。

  二、?x帝力:是王侯武士集军政大权于一族,为世袭的统治者。

  三、吠舍:为从事农工商的平民阶级。

  四、首陀罗:是地位低卑,生活艰苦的奴隶贱民。

  7.居士:是以清净身心虔诚信仰佛法,已归依佛、法、僧三宝,并持一定戒律(如五戒,或受持一戒至四戒)的在家佛教信徒。男居士梵名优婆塞,女居士梵名优婆夷。与出家僧、尼合称为四众,僧尼负有住持和继承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是护持和弘扬佛法的;大乘经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修行者。

  8.天:为六道之一的天道,是指欲界六天、色界十七天或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天、龙指天众、龙众等。

  9.八部:即八部众,据《舍利弗问经》说有:1)天众,2)龙众,3)夜叉(又名药叉),4)干闼(ta榻)婆(乐神),5)阿修罗(Asara),6)迦楼罗,又名揭路茶(Garuda金翅鸟),7)紧那罗,又名紧捺洛(Kinnara歌神),8)摩?(hou侯)罗迦,又名莫呼落伽(Mahoraga大蟒神)。以上统称为八部,这里指法会上的八种众生。

  10.非人:指鬼神而言。

  原经文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着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尔时世尊,赞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劝请我说诸佛名号,本愿功德;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利益安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汝今谛听,极善思惟,当为汝说」。曼殊室利言:「唯然!愿说,我等乐闻」。

  语体文

  (二)礼请起说

  此时,曼殊室利(1)法王子(2),蒙受佛的威力,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右肩,右膝跪在地上,恭敬地向佛躬身合掌行礼道:「世尊,愿请演说,『如是相类的诸佛名号和他们本来立下的大行愿,并殊胜的功德』,使听到的人,能消除业障(3),也是为了要利乐今后『像法起时』(4)的一切众生(5)的缘故」。

  当时世尊就称赞曼殊室利童子道:「善哉!善哉!曼殊室利、你用大悲心来劝请我说诸佛的名号和本愿的功德,是为了拔除缠绕众生的业障,并使『像法起时』众生们得到利益和安乐的缘故。你现在仔细听了,要很好地思维,我当为你说法」。曼殊室利说:「好,愿请说法,我们乐于恭听」。

  注释

  1.曼殊室利:即文殊师利(manjushvi),简称为文殊菩萨,过去早已成佛,名龙种上尊王佛。曼殊室利意译为「妙吉祥」,为释迦世尊的大弟子,智慧辩才第一,故称为「大智文殊菩萨」,典型法像是:手持宝剑,骑狮子座和普贤菩萨(骑白象座)同为释迦如来的左右二胁侍。中国五台山为文殊菩萨道场,唐宋以来一直是我国最早最大的道场之一。

  普贤:原文为samantabhadya,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意译「遍吉」,他主一切诸佛的理德和行德,他有延年之德;发过十大行愿,为弘扬佛法,故尊称为「大行普贤菩萨」,普贤之学得于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像,故好像。普贤菩萨坐莲台六牙白象背上,手执如意,或手持莲花,容颜慈祥,相好庄严,使人有安祥敬慕的感觉,白像是普贤菩萨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

  四川峨眉山为东来道场在晋代山上建普贤寺,今名万寿寺。

  2.法王子:法王是指佛,也可称为法主或说法主,法王子是指佛的弟子,亦有将来成佛之意。

  3.业障:一切众生都原来具有灵明洞彻湛寂常恒的本性,但因妄想执着,以致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此妄心障覆本性,叫做「业障」也叫无明。

  三障:是佛教信众信仰和修持佛法的三大障碍,据《大智度论》卷五说:1)烦恼障,即贪、嗔、痴(三毒)等一切烦恼;2)业障,由身、语、意所造成的一切不利于佛法修习的思想行为;3)报障,即地狱、饿鬼、畜生等恶报。

  烦恼:大、中、小烦恼的根本烦恼有六:贪、?、痴、慢、疑、恶见。

  大烦恼有十:1)愤怒2)仇恨3)结怨4)虚诳5)奸诈6)欺骗7)倨傲8)迫害9)妒嫉10)自私,此为十恶。

  中烦恼有二:1)无惭2)无愧

  小烦恼有八:1)不住2)懈怠3)放逸4)昏沉5)掉举6)失念7)不正知8)散乱

  4.像法起时:即原经文「像法转时」佛法在世有三个时期:(1)释迦佛在世时称为正法时,为一千年;(2)像法时是佛逝世后以佛像供养,来弘扬佛法的时期,为一千年,(3)末法时,为一万年。

  像法转时是指像法起时,如临像末,正法渐离,人欲渐炽,病苦越多。

  5.一切众生:即原经文「诸有情」。是指有情识的生物。众生亦称有情,包括人和一切大小动物。

  乙2正宗分

  原经文

  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明行圆满、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薄伽梵。

  曼殊室利,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本行菩萨道时,发十二大愿,令诸有情,所求皆得。

  语体文

  (一)如来开示

  (1)依正行愿

  佛告诉曼殊室利:「此去东方过十个恒河的沙那么多的佛国(1),有个世界名叫『净琉璃』,有佛名叫『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2)、明行圆满(3)、善逝(4)、世间解(5)、无上士(6)、调御丈夫(7)、天人师(8)、佛(9)、世尊(10)。

  (2)别陈行愿总说

  曼殊室利、那位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从前修行菩萨道(11)的时候,在因地发过十二个大愿,要使一切众生所要求的都能得到。

  注释

  1.此去东方过十个恒河的沙那么多的佛国:即原经文「东方去此过十??伽沙等佛土」。??伽是梵文Gangga的音译,意译就是印度的恒河。以恒河里的沙(无量数)比喻数量之多的意思,十??伽沙,即十条恒河的沙。

  2.应正等觉:「应」,应供,应受人天之供养;正等觉,或称正遍觉,梵文为三藐三佛陀;意思是佛乃不偏不邪、没遗漏的超脱生死的大觉者。称诸佛无上的正智,叫正等觉。即佛的觉悟。是佛的十种称号之第二。(第一为如来,见经题注释)

  3.明行圆满:又名明行足。佛是三明万行,具足圆满,意思是佛的智净微妙,明晓无量劫的罪福,自利利他的功行庄严,六度圆满。是佛十号之第三。

  4.善逝:到诸深三摩提(即三昧Sam?dhi)无量智慧中去,名善逝。为佛十号之第四。《大乘义章》十二末说:「言善逝者,此从德义以立其名,善者名好,逝者名去,如来好去,故名善逝。」

  5.世间解:佛对世间生灭因果无不解了,名世间解,又名知世间,能了知有情世间(众生世间)和器世间(生存环境、山河大地等国土世间,并非有情)之事。《净影大经疏》:「世间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间,名世间解。」为佛十号之第五。

  6.无上士:天上人间佛是至尊无上的,名为无上士。为佛十号之第六。

  7.调御丈夫:佛教化众生时恩威并施,化物不暴(pu曝),挺然不屈,都能调御信服的意思,名调御丈夫;是佛十号之第七。

  8.天人师:佛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众生的导师典范,名天人师。为佛十号之第八。

  9.佛:是梵文薄伽梵(Buddha-Lokannatha)的意译,音译为佛陀?路迦那他。佛是佛陀(Buddha)的简称,意译为觉者,是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又觉行圆满者,故名佛,是佛法修行的最高果位。(佛譬如是大学教授的话,则菩萨如副教授、缘觉如讲师、罗汉如助教,合为四圣法界)。佛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过去有七佛、燃灯佛,未来有弥勒佛,东方有药师佛、西方有阿弥陀佛,娑婆世界(我们这个世界)有释迦牟尼佛,为佛教的创始人(即教祖),佛数为无量数,如印度恒河的沙。为佛十号之第九。

  10.世尊:即原经文「薄伽梵」。为梵文Bhagavat和Lokannatha薄伽梵的意译。统上佛的九号万德具足,故名世尊,即薄迦梵;《大乘义章》卷十二说:「佛备众德,为世钦重,故号世尊」。为佛十号之第十。

  11.菩萨道:菩萨修行圆满,自他二利,自未得度先度人者,名菩萨道。《法华经?药草喻品》说:「汝等所行是菩萨道。」

  原经文

  第一大愿:愿我来世,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无数、无边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形,庄严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光明广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网庄严,过于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随意所趣,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无尽所受用物,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无量无边有情,于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设有毁犯,闻我名已,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盲聋暗哑、挛?背偻,白癞颠狂,种种病苦,闻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诸根完具,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众病逼切,无救无归,无医无药,无亲无家,贫穷多苦;我之名号,一经其耳,众病悉除,身心安乐,家属资具;悉皆丰足,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百恶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舍女身;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转女成男,具丈夫相,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网,解脱一切外道缠缚;若堕种种恶见稠林,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录,绳缚鞭挞,系闭牢狱,或当刑戮,及余无量灾难陵辱,悲愁煎逼,身心受苦;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渴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得闻我名,专念受持,我当先以上妙饮食,饱足其身,后以法昧,毕竟安乐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贫无衣服,蚊虻寒热,昼夜逼恼;若闻我名,专念受持,如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亦得一切宝庄严具,华?涂香,鼓乐众伎,随心所玩,皆令满足」。

  「曼殊室利,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语体文

  (二)药师如来十二大愿

  第一大愿(相好如我愿):愿我来世得到无上正等正觉(1)的时候,愿我自身具有无量光明门(2),炽然非凡。这身光照耀着周遍一切无量、无数、无边的世界(3)。再以三十二种大丈夫的形相和八十种随形的好德性(4),来庄严我身;并愿一切众生都和我一样同证菩提,同具光明相好。

  第二大愿(身光利他愿):愿我来世,得到无上正等正觉的时候,我的报身像琉璃一样(5),内(智光)、外(身光)明彻(照映真法大机),其相晶莹纯净,一无瑕污;而且光明广大,功德巍巍(高大),身善安住在真净土、发出的光焰交织如网,其庄严超过太阳和月亮。照到幽冥地狱里的众生,都能蒙受佛法的开晓,随他的意趣,做他乐意做的佛事。

  第三大愿(受用智便愿):愿我来世得到正觉时,要以甚深无量(竖澈真如)、广大无边(横穷法界)的智慧方便(6),使一切众生所求受用之物(世间七宝、出世三乘二果)都得到满足,不使他们有所缺少。

  第四大愿(住菩提道愿):愿我来世得到正觉时,如果有人不明正法而行邪道(7)的,都要使他们安住在正觉的菩萨道中(8),如修小乘佛法的声闻(9)、或独觉的人,都要把大乘的究竟法(自觉觉他)使他们安身立命。

  第五大愿(三聚清净愿):愿我来世得正觉时,如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在药师如来法门中修清净行的,一切都要使所持的戒律,不缺其一(10),要具有『无恶不断、无善不修、无生不度』的三聚戒(11)。如果有毁犯戒律的,只要听到我的名号后,还是能够清净自在,不会堕落到恶道中去。

  第六大愿(六根完具愿):愿我来世得正觉时,如有些人,身处卑贱下劣,五官六根(12)有缺陷,容貌丑陋,且心智顽愚,或有眼盲聋哑、屈手跛足、驼背、?疯、颠狂等种种病苦,只要听到我的名号后,一切都能端正貌美、聪明智慧,五官四肢健全无缺,没有种种疾苦。

  第七大愿(除病离贫(13)愿):愿我来世得正觉时,如有众生身心受到种种疾病的逼切,无医无药来救治,无亲无家可归宿,真是贫穷又多病苦;如果他的耳朵一旦听到我的名号,种种病苦都会消除,就能身心安乐;家中所需资具都能丰实满足。甚至经过信、解、行、证的过程,证得无上正觉(14)。

  第八大愿(转女成男愿):愿我来世得正觉时,像有的女人,因是女身,受到百恶(15),所迫害的苦恼,极度厌恶女身,要想舍离;如果听到我的名号后,来世都能转女成男,具备近成世间的丈夫相(远成调御丈夫相),经过修行直到证得无上正觉。

  第九大愿(改邪归正愿):愿我来世得正觉时,要使众生们跳出烦恼魔、五阴魔、死魔、天魔等罗网门(16),解脱一切外道的缠缚。如果已经堕入种种恶见,像在密林中迷了路的,也都要引导他们到正见路上来,逐渐使他们学修『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未得度先度人』的菩萨行(17),迅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

  第十大愿(免难消灾愿):愿我来世得到正觉时,像有的人犯了国法,口供在案,于是绳捆鞭打,关在牢里,或将受刑杀戮;以及其他无尽灾难,和无法抗拒的凌辱,以致内心悲愁,身受煎迫,身心两苦。如果听到我的名号,一心归依、忏悔前愆,那么由我的慈悲、福德和威神之力(18)都能解,脱一切忧苦(19),得到身心自在。

  第十一大愿(空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精彩阅读

推荐资讯

推荐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