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2 65.P0403 成唯识论本文抄 (45卷)〖〗

2018-9-23 10:41 32099 0
简介
2262 65.P0403 成唯识论本文抄 (45卷)〖〗 《大正藏》第65卷No.2262  No. 2262 论第一卷本文抄一目次  辨教时段  宗家意立几时教耶  证果回心  互执有空  如来为除  爰引六经  深蜜三时  深蜜经 ...

2262 65.P0403 成唯识论本文抄 (45卷)〖〗


论第十卷本文抄四十五目次

  三身段
  三身成道
  摄论自性身
  弟子一意
  意业非身
  依法性土
  诸根相好
  见者居秽土
  然由本为
  初地以往
  叶即三千
  一佛系属
  如螺髻梵王

  论第十卷本文抄四十五

  三身别相门
  问。变化长时净土可有耶。
  问。安养净土报化二土中何。如别抄之。
  问。三身成道同时欤。
  秘云。论圆镜智品至而证得故者。摄论第九无性释云○又云。成所作智。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八相成道。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云云)。
  无性论第九云○释曰。转意识故。得成作所作智。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现变化。从都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槃。能现住持一切有情利乐事故(文)。
  上文云。论曰○变化身者亦依法身。从都史天宫没。受生受报。逾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诸苦行。证大菩提。转大法轮。入大涅槃故。释曰○变化身中依法身者。如前已说。谓由果智殊胜力故。从都史多天宫现没。乃至涅槃。此即能令余相续中。与人同分识相生起(云云)。
  世亲摄论九云。成所作智者。谓能示现从都史多天宫而没。乃至涅槃。种种佛事皆得自在(文)。
  对法论十三云。不思议如来者谓且于欲界始从示现安住都史多天妙宝宫殿。乃至示现大涅槃。示现一切诸佛菩萨所行大行。一切菩萨所行者。谓从示现都史多天宫。乃至现大神变降伏魔军。诸佛所行者。谓从示现成等正觉。乃至示现大般涅槃(文)。
  三身章云。摄大乘论第九卷说。佛变化身能现八相。
  抄第八云。不思议如来中。一切菩萨行。一切如来行等。此说八相。诸论不虚。传勘。问。如别记八。如来纯无漏。出三界不可思议。不同菩萨等(云云)。
  瑜伽论四十五云(菩萨地)云何菩萨方便善巧。当知略说有十二种○谓诸菩萨为欲成辨如四种有情义利。当知略说后有六种方便善巧○云何菩萨究竟清净方便善巧。谓诸菩萨安住菩萨到究竟地。于菩萨道已善清净。先现往都史天众同分中。无量有情如是念言。某名菩萨今已生处都史多天众同分中。不久当下生赡部州。证得无上菩提。愿令我等当得值遇。非不值遇。随是菩萨所生之处愿令我等亦当往生。如是为令无量有情生正欲乐。为多修习此欲乐故(文)。
  玄赞第三云。释名者(大方便品名也)○瑜伽四十五说十二中。初六依内修证。后六依外成就。内六种者○十二种中为成后四。复修六种方便善巧○六究竟清净。果道满已住知足天。乃至下生成等正觉。令生欣乐。往生随下。请转法轮广为饶益(云云)。
  瑜伽论四十七云。云何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谓诸菩萨安住于此。菩萨道已到究竟。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大法灌顶。或一生所系。或居最后有。从此住无间即于尔时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能作一切佛所作事(文)。
  四十八云。诸菩萨生略有五种摄一切生○五者最后生。
  上生经疏上云。五最胜生。此生资粮已极圆满。释迦等生刹帝利大国王家。能现等觉作诸佛事。今者弥勒住睹史多天。具后四生。或二三四。若下此州。第五生摄。此即第一佛成权实也(云云)。
  三身章云。先菩萨位要先住彼睹史多天。后方下生(文)。
  周记云。章先菩萨位至后方下生。无先在菩萨十地满位欲成正觉。先作一身在睹史多天。本身往彼自宫中。彼自宫中成正觉已。知足化身。即下阎浮。亦成正觉。法尔菩萨要如是也。然未见文(云云)。
  玄赞第一云。后酬请者。如经中说。菩萨初生即行七步。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四顾观视。作师子吼而说偈言。我生胎分尽。是最末后身。我已得解脱。当复度众生(云云)。
  水抄云。问○初生之时未得解脱。何言已得。答。欲得大乘。从成所作智起身应感而现。不同小乘许为实报身即化相之身。初生便得解脱也(云云)。
  智论疏(灵见)一云。或生胎分尽○我已得解脱者。当时未脱得脱之身。故言已也(云云)。
  问。摄大乘论意以自受用身可摄自性耶。
  论云。以五法性摄三身者。有义。初二摄自性身。经说真如是法身故。论说转去阿罗耶识得自性身。圆镜智品转去藏识而证得故。中二智品摄受用身。说平等智于纯净土为诸菩萨现佛身故○说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故知三身皆有实智。有义。初一摄自性身○然说转去藏识得者。谓由转识第八识中二障粗重显法身故。智殊胜中说法身者。是彼依止彼实性故○又他受用及变化身。皆为化他方便示现故。不可说实智为体(文)。
  疏云○(初师譬)论说转第八得自性者。摄论第九说。转去藏识得圆镜智○转诸转识得受用身者。是摄论智品说○论有义初一至非色心故。述曰。第二师说○论○然说转去藏识得者。会第一师引摄论文。今以断粗重显真如故。
  秘云。论说转者阿罗耶识得自性者。摄论本云。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一由清净。谓转阿罗耶识得法身故。故知镜智自性身摄○论然说转去藏识至彼实性者。按无性论第九说云。以其法身体清净故。净谁转谁而得清净。为答此问。说如是言。转阿罗耶识得法身故。由阿罗耶识执持一切杂染种子。对治起时。转灭如是一切染种。转得随顺一切无罪圆满功德。譬如世间阿揭陀药。能变有毒令成无毒。故说名转(文)。
  无性摄论第九云。论曰。应知法身由几佛法之所摄持。略由六种。一由清净。谓转阿罗耶识得法身故。二由异熟。谓转色根得异熟智故○释曰。就自性摄以显摄持法身自性。由清净者。谓由清净佛法摄持法身自性。以其法身体清净故○(已下如秘)(云云)。
  上文云。论曰。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谓诸如来法身。一切法自在转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谓依法身种种诸佛众会所显。清净佛土大乘法乐为所受故。变化身者。亦依法身。从睹史多天宫现没○入大涅槃故。释曰○非修所立故名自性。是所依止故名为身。法性即身故名法身○受用身中○此种种诸佛众会所显者。谓有佛土诸大菩萨众所云集。由此了知故名所显。即是西方极乐土等(云云)。
  又云。论曰。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谓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净愿智。四无碍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畏。三不护三念住拔除习气。无妄失法大悲。十八不共法。一切相好智等功德相应。释曰○等者等余无量功德法身相应(文)。
  同卷下文云。论曰。诸佛法身与如是等功德相应。复与所余自性因果相应转。功德相应。是故应知诸佛法身无上功德。此中有二颂。尊成实胜义。一切地皆出○释曰。法身与此功德相应。复与余六功德相应。此略标义。二颂广释。尊成实胜义者。谓佛法身成实胜义。真如所显此即宣说法身自性功德。相应说身差别相应无失。譬如说火燸德相应(文)。
  同卷云。论曰。诸佛法身以何为相。应知法身略有五相○一转依为相。谓转灭一切障杂染分依他起性故。转得解脱一切障于法自在转。现前清净分依他起性故○二白法所成为相。谓六波罗蜜多圆满得十自在故。此中寿自在心自在众具在。由施波罗蜜多圆满故。业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罗蜜多圆满故(乃至)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罗蜜多圆满故○三无二为相○有为无为无二为相○四常住为相。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释曰。恒无变易相续无断。是故说言常住为相。由三因缘成立此相。真如清净相故者○本愿所引故者。谓诸如来皆先发起如是大愿。我当度脱无量有情。令般涅槃。诸有情类未槃涅槃。愿所引果相续不绝。是故常住(文)。
  又云○谓变化身出现世间。及受用身处大众会。二皆可见。非见人天等者。谓佛法身非人天等之所能见。此说世尊三身差别○于三身中。二身可见。一非可见(云云)。
  同论第十云。论曰。复次应知如是诸佛法界。于一切时能作五业。一者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释曰。诸佛法界即是法身。应知恒时能作五业。救济一切有情灾横为业者。因缘所生病等忧苦。说名灾横(云云)。
  又云。论曰。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一色身可见故。二无量佛众会差别可见故。三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四别别而见自性变动可见故。五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六阿赖耶识与诸转识转依非理可见故。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应道理。释曰。色身可见故者。谓受用身有色可见。非自性身有色可见。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受用身无量众会。受用色法差别可见。非自性身有此差别○又受用身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常所间杂非自性身。应如是众会间杂。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见转依非道理故。谓转阿罗耶识得自性身。转诸转识得受用身。故受用身非自性身(文)。
  最胜疏三云。经何者非化身非应身谓是法身。赞曰○即自受用身及自性法身。合名法身。然佛三身诸说不定。如佛地论及成唯识说。佛四身区分无杂。余即通说。如摄大乘论。自受自性合名自性法身。他受用身名为应身。说有人天菩萨声闻间杂见故。若自受用等觉菩萨尚不能知。况有余众生。设他受用为地上现亦无声闻等。说有之者如佛地论。有其三释。第三释正。谓二乘人回心向大以彼名说○问。何以得知自受用身亦自性法身摄。答。彼论第九云。应知法身几德相应。谓最清净四无量解脱胜处等。彼论第十又云。诸佛法界则是法身。应知恒时能作五业等。又彼论。若受用身菩萨声闻及诸天等。种种众会间杂可见故。明非自受。问。若尔。彼论复云。受用非自性身。一色身可见故。岂自受用无色身耶。答。他受用身但唯有色名为有色。不尔。应言以五蕴故非自性身。何但言色。唯彼三身义同此经。又解。彼论自他受用合名受用。自性法身唯真如理。云诸佛法界则是法身。说具功德者。彼自释云。谓佛法身成实胜义真如所显。此意即说法身自性功德相应。说力差别相应无失。准此意。同胜鬘所说出缠名法身。与恒沙性功德相应。非相功德。六因明受用非自性身。且约他受用。非谓自受非受用摄(云云)。
  最胜王经第二云○云何菩萨了知化身○现种种身是名化身。云何菩萨了知应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项背圆光。是名应身。云何了知法身。为除诸烦恼等障。为具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种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实有。为前二身而非作根本(文)。
  显扬兴疏一云。三身者何。一法身。二受用身。三变化身。戒贤论师云。法身即以真如及圆镜智为其体性。以圆镜智能显法身故。自余三智名自受用。他受用。变化即同佛地论。护法论师云。转依真如名为法身。四智品德名自受用。余同前解。虽有二解。西方诸师多不存前义(云云)。
  惠日论二云。又梁摄论第十五。六因证受用身不成自性身。此意真如为自性。报佛名受用。六因者○六阿梨耶识及生起识见转依。非道理故。释云。阿梨耶识及生起识即是受用身。此二识转依名法身。若自性身即是受用身。转二识依复得何身。由何非道理故。受用身不成自性身(云云)。
  文义记第十三云○梁本第十五本论云○大乘大唐本释皆同魏本意(云云)。
  问。他受用身可现童子等非佛形耶。
  论云○平等智品所现佛身摄他受用。成事智品所现随类种种身相摄变化身(文)。
  最胜王经二云。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现一相。是故说一(文)。
  同疏三云。应身所化地上菩萨得弟子名。证平等理故名一意。现一相者。但现佛相。无六趣别。所现佛身非无大少胜劣差别。十地位别见有胜劣故(云云)。
  三身章云。金光明经说○第二佛身弟子一意故。是故说一。弟子乐见现佛形故(云云)。
  同周记云○此他受用一佛对弟子故。恒现一相。此身不灭。然更别起种种之身。为令弟子起种种类身故。今言一相。据彼恒身。弟子乐者前言种种。约别起者。亦不相违(云云)。
  无性摄论第十云。论曰。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三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可见故○释曰○又受用身随胜解见自性不定。如契经言。或有类见受用佛。或有一类见是少年。或有一类见为童子。如是广说非自性身。有此不定故。受用身非自性身(云云)。
  廓疏云。或有一类见受用佛者。于净土中他受用身不但作佛形。据化亦非年少等也(云云)。
  同一本亦同。
  世亲摄论云。又受用身随胜解见。如契经说。或见佛身唯有黄色。或见佛身唯有青色。如是广说(文)。
  问。付成所作智三业化用。意业可有非身相应化用耶。
  秘云。论三业化身等者。按佛地经云。身语及心化善巧方便业。论第七云。此显成所作智起三业化。由此智能善巧方便。能起身语心三业化。身化三种。一自身相应。谓化自身为轮王等种种形类。及现种种诸本生事。二他身相应。谓化魔王为佛身等。变舍利子为天女等。寄他身上示现种种变化形类。三非身相应。谓现大地为七宝等。或现无量佛化身等。或放光明照无边界。如是等类离自他身。别变化作情非情色种种形类。动地放光风香等事。皆为利乐诸有情故。一切皆名佛身化业。语业亦三。一自性身相应。谓佛自身化现梵音。遍告无边诸世界等种种语业。二他身相应。谓令声闻大弟子等。以佛梵音宣说大乘甚深法等。是故声闻诸菩萨等。说非己分甚深妙法。皆是如来变化所作。非彼自力。三非身相应。谓化大海草木等类乃至虚空。亦出音声说大法等。如是皆名变化语业。心化唯二。一自身相应。谓自心上化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此并相分似见分现。问。云何不化非情令心相现。答。非情已是心等相分。云何复令有心相现。若心相现即名有情。非非情摄。是故化心但有二种。问。既许化作非情色相。如化佛等。于此现心说非身化。斯有何失。答。色有离质化通非身。心法不然。无非身化。彼论复有异师说云。心不可化。但由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名化自心。若加被他。令愚昧者解甚深法。令失念者得正忆念。名化他心。前为正义(云云)。
  佛地论第七云。成所作智起身语心三种化业○身化三种。一自身相应。谓化自身为轮王等种种形类。及现种种诸本生事。二他身相应。谓化魔王为佛身等。变舍利子为天女等。寄他身上示现种种变化形类。三非身相应。谓现大地为七宝等。或现无量佛化身等。或放光明照无边界。如是等类。离自他身别现化作。情非情色种种形类。动地放光明风香等事。皆为利乐诸有情故。一切皆名佛化身业。如是语化亦有三种。一自身相应。谓佛自身化现梵音。遍告无边诸世界等种种语业。二他身相应。谓令声闻大弟子等。以佛梵音宣说大乘甚深法等。是故声闻诸菩萨等。说非己分甚深妙法。皆如来变化所作。非彼自力。三非身相应。谓化山海草木等类乃至虚空。亦出音声说大法等。如是皆名变化语业。心化唯二。一自身相应。谓自心上化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二他身相应。谓令他心亦现种种心及心法影像差别。此并相分似见分现。有定力能令自心解非分法。名化自心。加被有情令愚昧者解深细法。令失念者得正忆念。名化他心。然必无记。无形质故。如论说言。心无形故不可变化。又说。化身无心心法。此就二乘及诸异生定力而说。彼定力劣。不能化现无形质法。诸佛菩萨不思议定皆能化现。若不尔者。云何如来现贪嗔等○云何令心相现。非情已是心等相分。云何复令有心相现。若心相现则名有情。非非情摄。是故化心但说二种。如前已说(文)。
  义翼(论二之所)云。疏离质化等者。离自身外起变化是。如林云。说法等或身在此处别化一身○若即质者。谓身上起变化是。如来出水火等(云云)。
  疏云○化无量类皆令有心者。化无量化人之类。皆令有心。为引他故。此涅槃经(云云)。
  演云。若佛欲化实众生等时。即化作人方便接引。如须达长者。最初见佛不解礼佛在佛边生。是时如来还化一净居天。光赫奕威仪庠序动止可观。即礼佛以百偈而叹德。须达见已。遂起营彼天威仪仪而作礼佛。故知化人亦有心也(云云)。
  论云。又说变化有依他心。依他实心相分现故(文)。
  疏云。深蜜经文也。七十八同(云云)。
  深蜜经第五(成所作事品)云。曼珠师利复白佛言。世尊。如来化身当言有心。为无心耶。佛告曼殊室利菩萨曰。善男子。非是有心。亦非无心。何以故。无自依心故。有依他心故(文)。
  慈恩传第十云。法师往以今古大德阐扬经论。虽复俱依圣教。而引据不同。诤论纷然其来自久。至如黎耶是报非报·化人有心无心·和合怖数之徒闻熏灭不灭等百有余科。并三藏四含之磐根。大小两宗之钳键。先贤之所不决。今哲之所不决共疑。法师示踌躇此文。怏怏斯旨。慨然叹曰。此地经论。盖法门枝叶。未是根源诸师虽各起异论而情疑莫遣。终须括囊大本。取定于祇洹耳。由是壮志发怀。驰心遐外。以贞观三年秋八月。立誓束装。拂衣而去。到中天竺那烂陀寺。逢大法师名尸罗跋陀。此曰戒贤○于十七地论最为精熟。以此论该冠众经。亦偏常宣讲○禀义学徒恒有万许。法师既往○伏膺听受。兼咨决所疑。一遍便覆无所遗忘(云云)。
  问。自性身如来居何土耶。
  论曰。又自性身依法性土。虽此身土体无差别。而属佛法。相性异故(文)。
  疏云○即法身亦名自性身。法性土者。以属佛法。相性异故。以佛义是相。谓有为功德法所依故。众德聚义故。二身自体故。法是性义。功德自性故。能自性故。谓诸法自性故。体为土。义为身(云云)。
  蕴云。疏体为土义为身者。体为性相。是所依止。名为土也。佛是学义。觉之性故。名为身也(云云)。
  演云。论云。而属佛法相性异故。谓此身土体虽是一。而相属佛。即能依现。性属法故。威所依由斯同体能所有异(云云)。
  又云。若真如与四智觉为性。即名为相真如名为身。若与诸法为性住持自性故。真如是性即名为土。故身土有别(云云)。
  太抄云。论云而属佛法相性异故者。若真如与四智觉为性。即名为相真如即名为身。若与诸法为性住持自性故。真如即名为土也。故身土判(云云)。
  佛土章云。自性身依法性土。称赞大乘功德经言。是薄伽梵。住法界藏。说彼经典。住法性土也(云云)。
  又云。以义相为身。以体性为土。以觉相为身。以法性为土○但依一如差别义说(云云)。
  法相要览第二云。土通器界。身唯有情界也。或土者通因位。身者唯果位也。或土者四德中乐净也。身者我常见(云云)。
  同第四云。问。法性者与法身为何差别。答。有云。真如具足四德。此中我常是法身摄。乐净义土摄。如涅槃经二云。我者是佛义。常者是法身义。乐者是涅槃义。净者是法义故。有云。法性土者通非情之。亦通因果。法身者唯果位也。问。法身唯果位者。何故不增不减经云。是法身飘何性生大名众生。即此法身修行诸度云菩萨。即此法身住彼岸云佛之。答。应约法身体说如是。若约义唯果位也(云云)。
  大乘义章第二(净土义)云。问曰。法身与法性有何差别。而说相依。释言。身土性虽无别。随相分异故得相依。身之实性名法性身。土之实性名法性土。此亦同体义别相依。如海十相同体相依(云云)。
  问。自受用身诸根相好一一皆可遍法界耶。
  论云。自受用身还依自土。谓圆镜智相应净识。由昔所修自利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就。从初成佛尽未来际。相续变为纯净佛土。周圆无际众宝庄严。自受用身常依而住。如净土量。身量亦尔。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无限善根所引生故。功德智惠既非色法。虽不可说形量大小。而依所证及所依身。亦可说言遍一切处(文)。
  太抄云。问。自受用身眼耳诸根一一皆遍法界。如何分出身土。亦如人身。身为能依。大士为所依。即有身土差别。答。若自受用之土差别者。若与心心所与觉为依有执受。即名为土。若无执受用是所取所缘。即名为土。由如人身。身中有执受。即名为身。若人身中所有等。即名为土也(云云)。
  要云。自受用身如净土量遍法界者。应作二解。一实尔。二依用说。智是佛故。以所证无边故。如世间言所见处高言眼孔大。所学广故说智惠大(云云)。
  滨记云。自受用身如净土量者。如论云○二依用说。智是佛故者。四智即是佛身故。智用无边。佛身亦无边也(云云)。
  四卷记云。又世间言所见处齐眼孔言大者。理如世间眼目清明者。遍见众多诸法。及还处诸法。名眼孔广大。若不尔者。不名眼孔广大言也(云云)。
  三身章云。自受用身○大劫修因得胜根境。一一相好周遍法界。不同生死业有分限。所感○于无量劫。值无边佛。断无边障。利无边生。修无量善之所起故。果亦无边。由圆镜智所变之身无限量故○故圣教说。无见顶相无边法音。一一功德作用无限(云云)。
  贬量第三云。虽有二说。实尔应胜。若依用者时远。此论诸根相好一一无边故。寻诸圣教。无一处说而有边故(云云)。
  显幽抄一云。问曰。自受用身遍法界否。答曰。遍法界与真如等也。问曰。遍者为是体遍。而是用遍。答曰。有二解。一云。但是用遍非体也。由化身长丈六。所化境即遍在虚空也。但是用遍。体非遍也。问曰。有何行相体用俱通。答曰。自受用佛因位修行。行愿一一无碍。以行不障碍。行因既周遍。至佛位一一无边。身量无边。色像亦无边也。以身无所障碍故。难曰。若定体遍者。即应有一自受用身量果唯一个佛。若更有余自受用身者。便应不遍。如二人在一处。互不相违也。答曰。此受用佛体与所证法身俱遍法界。如灭与盖宽一种。彼自受用身浑融一处不可分别。佛不思议犹如水乳。亦如灯光。一室有十灯不碍也。又如阿鼻地狱无量众生。受苦皆体遍满地狱也。业力上如此。何况不思议力也。
  镜水抄八云。问。如何是受用身说法。若据自受用身。诸根相好一一皆遍。如何分身土复言说法。答。此约报受义名身。所依义名土。此有二义。一师云。其体周遍。佛佛自他不相见。若在相见。遍义不成。二云。其体周遍。佛佛互相见。若不相见。无自在义。此是受用身身土也。自受用身说法。说法有二义。一佛佛相见。互相续义名说法。二者本智与后得智说。三个根本智中证得土沙功德尽。是无言说法。被后得智反影。缘者虽不观得。一一皆彼腾将来。然后智中于无名相法上。安立名相说此。是自受用身说法也。十章他受用身大小化身。是受用身边能听法人(文)。
  问。他受用土可通秽土耶。
  论云。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熟(文)。
  上文云。二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亦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文)。
  疏云。论此诸身土至俱善无漏。述曰○他受用身土体唯是净。然能变者通有无漏。如来及十地中菩萨无漏后得所变。即纯净无漏。若十地第八识并五识。及七地以前有漏散心。及有漏后得所变。即纯净有漏。无他受用土体是秽者。非有秽心所变故。问。既许有漏识亦能变土。他受用土云何必唯净。答。本质佛所变者非秽故。能变之者无烦恼秽故。无秽识故。所以所变之土唯净。通有无漏。此据相似(云云)。
  秘云。疏能变之者无烦恼秽故者。问。七地已前烦恼犹起。云何乃言无烦恼秽。答。虽有烦恼。皆为利益。具无量德故。不为过为能秽也(云云)。
  蕴云。疏能变之者无烦恼故者。七地已前虽烦恼。犹如咒药所伏毒不为害故(云云)。
  疏上文云。化土中有净有秽。非他受用土(云云)。
  要云。四智缘境门中○他受用土本唯无漏净。见者唯净。一切不善诸异熟果皆已无故。然通有无漏。第八五识所观有漏故。见者居秽土。利乐有情亦为现秽。见亦通秽。通诸识境(云云)。
  义宾记云。见者居秽土利乐有情亦为现秽见亦通秽者。若十地菩萨秽土中利乐有情时。其他受用身亦为此菩萨示现秽土。见者菩萨亦通在秽土也。通诸识境(云云)。
  忠安记第四云。枢要云。本性唯无漏○见者居秽土○通诸识境(和上云)加被二乘及异生等。令见他受用身土。唯见秽故(云云)。
  要决云。文见者居秽土利乐有情等者。解云。新罗记云。若十地菩萨居于秽土利乐有情时。是他受用身亦为此菩萨示现秽土。见者菩萨亦通在秽土。
  忠安记云。和上云。今详枢要。加被二乘及异生等。令见他受用身土。唯见秽故(云云)。
  有记云(不知作者)文他受用土本唯无漏者。谓佛所变名为本也。文净见者唯净土者。谓八地已上诸菩萨等。以无漏智所变诸土唯名净土言也。既许胜位之所化故。名净见者也(云云)。
  贬量云。枢要云○又他化各通秽净义亦可疑。若见他受居秽土为现秽者。菩萨即应无居。皆住第八所变土故。第八所变虽复有漏亦名净者。何好亦为见者所现名为净土。又十地菩萨虽见化土犹是秽土。有何过。既不尔。十地毕竟应无见秽土故。若尔。如来应无观等三界生死。非遍智。虽可得勉。又佛地论。由佛神力地前得他受用者。有何所用。凡少所见污秽土。故即大菩萨亦见秽土。凡夫二乘得见净见净土故。前过失。于是唐指亦为凡少说净土故。无学应思(云云)。
  上生经疏上云○亦如阿弥陀佛眼如四大海水。眉间毫相如须弥山。法花云。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稳。天人常充满。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说是法花经等。皆他受用。随大小菩萨所宣便现。身量不定。现处亦尔。非唯净土色相有殊。感处便现。或在西方。或在此处(云云)。
  问。枢要中化土本为地前等见。不别言净(文)显何事耶。
  要云。化土本唯无漏。然有净秽。见者亦尔。通有无漏。然有净秽。十地菩萨亦得见故。上知下故。然由本为十地菩萨现净土故。论说化土有其净言。化土本为地前等见。不别言净。总说见身土。各据增胜。本为而说。亦不相违。下不知上故。地前二乘必不见无漏净土(文)。
  滨记云。然由本为等者。斯释前论文。如论云。此四心品虽皆遍能缘一切法。而用有异。谓镜智品现自受用身净土相○成事智品能现变化身及土相。观察智品观察自他功德过失。雨大法雨。破诸疑网。利乐有情。解云。平等智所现有净土言。成事智所现唯说身土无净字也。有差别者。成事智所现变化土。本为地前二乘异生等所见故。无净言也。必不见无漏净土故(云云)。
  四卷记云○又十地菩萨亦得见故等者。谓十地亦得见故。变化土通无漏。及净土言也。是约见者而言也。问。何故不举二乘圣者既得无漏故言也故文。答云。然由本为十地菩萨现净土故。此文意云者。凡变净土本意者。唯为十地菩萨。非为二乘等言也。其说法花经时变净土。亦唯为诸佛及诸佛众故也。问二乘等之住彼净土。何故云凡变净土本意者唯为十地菩萨而言也。答。虽二乘者亦兼见及住。而凡变净土本意者。宗为十地菩萨而言也。问。二大。乘者唯凡兼皆见及住耶答。乘根性。然其兼见及住也。余不尔也(云云)。
  问。七地已前分段身菩萨可生他受用土耶。
  论云。二他受用○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文)。
  通赞疏第二云。问。弥陀已居果位。寿命无量可然。人民见处因中何故亦同彼佛。答。业果累性勘善虽增。法既非分段之身。永离去来之质与佛齐等。于理无违○问。彼国人民者为是分段。为是变易。答。若论报土。即便变易之身。若说化。净国中分段尚犹未舍(云云)。
  三身章云○既是报土。无实女人。佛及菩萨化为母等化分段身。故现此相(云云)。
  上生经疏上云。初地所见他受用身。称百叶花。不大不小。初地菩萨随待彼佛。大小相称○初地以往既证真如。现生无漏。功德渐胜。相好转明。故所感身称佛大小。分段变易粗细有殊。功德力资身量必大于十王位。为此州王。随类化生。或受或不受。故此身量亦复不定(云云)。
  论云。他受用身亦依自土。谓平等智大慈悲力。由昔所修利他无漏纯净佛土因缘成就。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文)。
  问。初地能化佛坐百叶台上(文)尔者百叶台者为所居土。为当所坐莲花欤。
  论云。他受用身亦依自土(乃至)随住十地菩萨所宜。变为净土。或小或大(文)。
  疏云。十地经说。十地各有分量大小。广如彼说。唯见百佛。见百叶化佛。见百三千大千世界(云云)。
  佛土障(分量门)云。他受用土随十地菩萨所宜而现○梵网经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座。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摄论等云。初地菩萨悟十百门。见百佛土。一国佛土三千世界。三千世界有百亿四天下。四天下各有一化佛。三千界中有百亿化佛。初地菩萨见一百个百亿化佛一受用身。受用身居一大宝莲花台。花有百叶。叶即三千大千世界。一受用身佛名卢舍那。百个百亿化佛名为释迦。不离一卢舍那身有众释迦。二地菩萨见一受用佛坐千叶莲花。乃至第十地见佛极大。花叶无边(云云)。
  上文云(出体)梵网经言。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座。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即他受用土(云云)。
  三身章云(诸门分别中三身形量)梵网经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座(乃至)一国一释迦等。花严等说。初地菩萨见百佛国。一国即是一大千界○如是二地见千。三地万等。积数应知。乃至十地金刚心菩萨将成佛时。色究竟天上大宝莲花相现。周圆如十阿僧祇百千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量。此一微尘一大千界。菩萨坐之而成正觉。彼所见佛身量难知(云云)。
  上文云(因起果相门)初地见佛坐百叶莲花。即是称可百大千界(云云)。
  广章同之。
  上生经疏上云。且如他受用。为初地菩萨现○此受用佛坐百叶花。一叶即是百亿化佛一佛土也。此一佛土地前所见。为彼所现身称彼土○初地所见他受用身。称百叶花。不大不小。初地菩萨随侍彼佛。大小相称○若至二地。得千法门。见受用身坐千叶花。一一叶中百亿化佛。其佛处坐大小相称。菩萨随侍。身量亦尔○若第十地菩萨将成佛时。必往色究竟上大自在天妙净土中。大宝花王坐中而取正觉。此大宝花王量。等十阿僧祇百千三千世界。十地菩萨坐中。大少相称。况此所见他受用佛。彼佛身量无量无边。此处定在究竟上。如前所引经论等文(文)。
  金刚般若会释中云。初地菩萨所见报佛坐百叶花。身称花座。化身不定(文)。
  显幽抄一(本)云。初地佛身量长六十万亿那由他由旬也。所居土量有二解。一解云。与一百千大化国土等。与百亿少化身土故。以一千大化身化大千界也。若第一重他受用土。与一百个大千界等也。第二解云。前言一百大化者。即与花座等。不定说国土。国土者未见量数(云云)。
  心地观经三云。他受用身诸相好。随机应现无增减。为化十地诸菩萨。一佛现于十种身○如是十佛成正觉。各生七宝菩提树。前佛入灭后佛成。不同化身经劫现。十佛所座莲花台。周遍各有百千叶。一一叶中一佛土。是即三千大千界(文)。
  梵网经上卷云○见卢舍那佛坐百万莲花赫赫光明座上○我已百千阿僧祇劫修行心地。以之为因。初舍凡夫成等正觉。号为卢舍那。住莲花台藏世界海。其台周遍有千叶。一叶一世界。为千世界。我化为千释迦。据千世界。后就一叶世界。复有百亿须弥山。百亿日月。百亿四天下。百亿南阎浮提。百亿菩萨释迦。座百亿菩提树下。各说汝所问菩提萨埵心地。其余九百九十九释迦。各各现千百亿释迦亦复如是。千叶上佛是吾化身。千百亿释迦是千释迦化身。吾已为本原名为卢舍那佛(云云)。
  同下卷云。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花上。复现千释迦。一花百亿国。一国一释迦。各坐菩提树。一时成佛道(文)。
  梵网经古迹下卷云。此中台上是身所居。千叶即是所化部落。如仁王云。信忍菩萨百佛千佛万佛。国中现百身千身万身。十地经云。二地菩萨入千世界见千佛故。于此台上别有佛座。此千叶台有说是座非也。上卷别说卢舍那座百万莲花赫赫光明座上故。说我住莲花藏世界海。其台周匝千叶。一叶一世界。我化为千释迦(云云)。
  同经疏(善珠)上云○莲花台藏世界者。正明圆净土。海者。喻净土体无不苞行无不备义同于海。智度论云。数此三千世界。如恒何沙一世界○虽在千叶中央台上。而言在于世界海者。如化身在一阎浮州。言在娑婆。为一佛土二身。游化量各尔故(云云)。
  同经疏(最)上云。方坐者。犹正坐也。莲花台者。即莲花中实所附处也。其量周围千三千界。此是座量。非国土量。花严所说莲花藏世界者。即是所统之世界者。上有十二佛国土。七世界性。九方亦尔。是卢舍那常转法轮处(云云)。
  问。于菩萨种姓可有一佛系属之类耶。
  问。释迦弥勒成佛前后可依所化众生熟非熟耶。
  论云。余二身土。随诸如来所化有情。有共不共。所化共者。同处同时。诸佛各变为身为土。形状相似不相障碍。展转相离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于一土有一佛身。为现神通说法饶益。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不尔。多佛久住世间。各事劬劳。实为无益。一佛能益一切生故(文)。
  疏云。论自性身土至一切生故。述曰。第六三身诸佛身土所化同异门。须勘佛地。此文一往。佛地甚好。共中共实是多。见者谓于一土有一佛身故。不共中佛地论引弥勒菩萨根熟后等。又勘别抄。弥勒发心劫数长短。乃至广说(云云)。
  秘云。论余二身土有共不共等者。佛地第七。有三师说。此同第三正义所论。彼论甚广。今者略云。一切如来所化有情为共不共。有义皆共。以一一佛皆度一切。福德智惠一切平等。同为拔济一切有情求菩提故。如说一佛所化有情即一切佛。有义不共。以佛所化诸有情类本相属故。是故如来底沙佛时。曾与慈氏同为弟子。佛观释迦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有情后熟。慈氏因先满。释迦后满。入火光定令释迦叹。超先成佛。佛欲入灭。言所应度皆已度讫。又契经说。观一所化在有顶处化留一身。彼从彼没来生此间。所留化身为说妙法令成阿罗汉。如实义者。有共不共。若所化生一向共者。何须多佛。一佛能化一切生故。若所化生一向不共。菩萨不应发弘誓愿。历事多佛修学大乘。诸佛不应以己所化付属后佛(云云)。
  太抄云。论余二身土随诸如来乃至有共不共。然此论文。准摄大乘十卷中。为除外难故有此文也。外难曰。其十方诸佛即无边断故。今一国土中唯有一个佛出世。不有百千佛同时出世耶。答。然所化有共不共。若共者。即百千诸佛同佛作一身一土而来化生故。此一佛中即有一方佛以诸佛事相离。由如大海水。如百流水。皆至于海。若取得海一流水时。即是取得一切河中。今此亦尔。若见一个佛时。即见一切佛也。乃至不共难知。若十地菩萨宜百千佛者。即百千佛同变化。一个化一个受用佛而成化之。若十地宜见一个佛一如来变化。一个他受用佛而成化之。其化佛亦然。有何所以。一由有情种姓或多属一或一属多。二由因中然愿力故。亦或多属一或一属多(云云)。
  佛土章云。所化共者。同处同时随应诸佛各变为土。形状相似○如此土众生宜闻释迦弥勒弥陀。此等诸佛即共变之。于不共者。唯一佛变。诸有情类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如底沙佛令释迦菩萨超九劫等。故所化生有共不共(云云)。
  佛地论第七云。一切如来所化有情为共不共。有义皆共。以一一佛皆能化度一切有情。福德智惠一切平等。三无数劫勤修行愿。同为拔济一切有情求菩提故。如说一佛所化有情即一切佛。有义不共。以佛所化诸有情类本相属故。是故如来底沙佛时。曾与慈氏同为弟子。佛观释迦所化有情善根先熟。慈氏所化善根后熟。又观慈氏因行先满释迦后满。遂于一处入火光定。令释迦见七日七夜不下一足。一颂赞叹。令超慈氏在先成佛。又佛将欲入涅槃时。作如是言。我所应度皆已度讫。又契经说。佛涅槃时观一所化。现在非想非非想处。当生此间应受佛地。留一化身潜住此界。先所受身现入涅槃。彼从非想非非想没来生此间。佛所留化为说妙法成阿罗汉。尔时化身方没不现。又诸经中处处宣说。能化所化相属决定。是故诸佛所化不共。如实义者。有共不共。无始时来种姓法尔更相系属。或多属一。或一属多。菩萨因时成熟有情亦不决定。或共不共。故成佛已。或共化度。或别化度。若所化生一向共者。何须多佛。一佛能化一切生故。唯应一佛常住世间教化众生。余佛皆应入永寂灭。佛亦不应化余众生令趣大乘。以无用故。但应化彼令得二乘入永寂灭。以易得故。谁有智者舍劣就难。燃灯助日。是故所化非一向共。若所化生一向不共。菩萨不应发弘誓愿。历事诸佛修学大乘。苏达那等亦不应事多善知识。诸佛不应以己所化付属后佛。如是等事皆悉相违。是故不应一向不共。虽一一佛有化一切有情功能。然诸有情于无缘佛不肯受化。亦不见闻。虽一一佛尽未来际。常住世间教化无量诸有情类。而随所宜现种种化。或现等觉或现涅槃。或名释迦或慈氏等。随一化相所度有情言皆度讫。生非想者宜见释迦化相得度。故留化待。亦不相违。若诸如来同一所化。何佛现前而化彼耶。诸佛皆有悲愿力故。不可一化余皆止息。但有缘佛同处同时。后得智上各现一化。其状相似不相障碍。更相和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识如是变。谓见一佛为现神通为说正法。如是等事不可思议。非唯识理不可解了(云云)。
  同论第二云○一切大乐不过涅槃。彼已证得。复何所少更求菩提涅槃。虽有寂灭安乐而无受乐。三菩提乐断受乐等。无量功德○又若成佛。能化无量所化有情出生死故。已成佛者无此能耶。无始时来众生法尔能化所化种姓相属。不相属者即无化能。是故如来种种方便。化诸有情令得佛果。化彼所化(云云)。
  心地观经三云。他受用身诸相好。随机应现无增减。为化十地诸菩萨。十种现于一种身。或多菩萨一佛化。或一菩萨多佛化(文)。
  佛地论廓法师疏云。自下第二破前第一定共之执。文中有四。初明若所化生一向共者。世间应一佛教化不须多佛。一佛能化一切众生故。唯应一佛常住世间教化众生。余佛皆应入永寂灭。二若一佛化生。即是诸佛亦应不化二乘令其作佛故。言云。佛亦不应化余二乘众生令趣大乘而得成佛。以无化生用故。三诸佛但应化诸凡夫。令得二众涅槃故。今云。诸佛但应化彼凡夫。令得二乘入永寂灭。以二乘果极易得故。谁有智者知化彼人成佛之时。无有利生之益。共二乘等乃至舍易得二乘之果。就教难得菩提无所利益。如燃灯助日。无益日光耶。四是故下结佛所化非一向共(文)。
  忠安记四云。论或多属一或一属多等者(和上云)谓实无有有情唯属一佛。佛唯化其一有情。然且为显少多义故。如变化身。他受用身亦复如是(云云)。
  演云。论所化共者至展转相杂为增上缘等者。意说。共化谓诸菩萨后得智上同界同时各现一化身土。其形相似不相障碍。更相和杂为增上缘。令所化生自识变现。谓见一佛一一见佛为现神通说正法等。犹如大海水。百流皆至。虽见一海水。其实有众多水和杂。今亦尔。虽见一佛一土等。其中亦有众多佛土和杂。今见一佛等是增上缘也。如是等事不可思议。非唯识理不可能了(云云)。
  西明疏云。于不共者或一或多者。此释不共。谓于不共所化唯一佛变。所以者何。有情无始法尔系属。或多有情属于一佛。或一有情属于多佛(云云)。
  显幽抄一本云○问。如何须共不共化。答。若众生于余佛无识缘。即设余佛共化一有情。有情终不发心。故名不共化。如释迦佛。有时于长者家。长者有一婢不喜见世尊。世尊狭故。问。地前者其婢都不发心。故知无缘化他不得。佛言。此婢使阿难有缘。其阿难化为轮王。说十善法其婢使发心。轮王收将为宝女故。又如释迦弥勒。同时底沙佛佛现此二人(云云)。
  三身章决择抄云。章他受变化通共不共者。望前化生所现之身。名共不共。若多有情属一佛者。此化身名为不共。若一有情属多佛者。其所现身名之为共。即百千佛共化一生。百千佛身共在一处。而佛一身不相障碍。谈实各别。如疏灯明遍似一身名之为共(云云)。
  显扬论八云。于三千大千世界百俱胝赡部州同时显现如来变化(文)。
  兴疏五云。梵云俱胝。此云亿。昔来诸师解。唯一释迦佛所起化佛名如来化。若化此解于三千界唯一佛所化之身。所余如来即无起作之义。若尔。便有诸佛本愿不平等过。西方诸师云。十方世界所有化身。皆是诸佛之所化现。更相摄入和合似一。虽有此解。远成唯识。故彼云。佛变化身随所化生有。共不共故。或一有情属于多佛。或多有情属于一佛。既尔。可言佛变化身未必诸佛皆同反现。根缘系属有差别故(云云)。
  对法抄八云。又能化所化无始时来。法尔道理有相属者。不相属者。故初成化彼所属。不相属者即不回心又不教化(云云)。
  最胜疏六云。问。若云何藏经等云。弥勒佛在释迦前发菩提心。贤劫经云。释迦由精进故。超弥勒四十劫在前成佛。答。为所化生根前后故。二菩萨说有超劫(云云)。
  无性摄论第十云。论曰。诸佛事相杂。犹如大海水。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释曰。此颂显示成熟甚深诸佛事相杂者。谓诸如来所作一切利益安乐有情事业。展转和合成一味。不可分别。问。此事如何等。答犹如大海。众流所归水同一味。不可分别。一切同作鱼等饶益(文)。
  显幽抄云。言若他受用身者或同或异。如有一菩萨至初地时。此一菩萨曾与多佛有缘。令无量佛各变一相分身同在一处。今为一个。第一望他受用同化。一个初地菩萨即诸佛所变他受用身土同也。若十个初地菩萨各各别与个他受用佛有缘者。今十个佛身各异。一个他受用身各居一净土。他自有缘菩萨也。即身土定异也。故他受用身土亦同异。余九地能化九望他受用佛准知也(云云)。
  法相要览二云。又一众生属多佛。又有多众生属一佛者。约化相说。不取实报佛。若约实报佛者。何一佛有所化。若有者。佛初发誓愿时。初所化人何时至地位耶。若能化人成佛方得所化者。三劫时化何人耶。若得化者。已所化人至十地位。何能化已成佛时。显化相身。自所变化人尽登十地故。无所凡夫人。何缘显化相佛身说。若不现者。阙化相德。是故皆一众生属一佛者。依化相佛说。非实报佛。又有一众生属释迦佛。又有众生属释迦弥勒二佛等。一一化佛皆十方法佛所变化佛故。约实佛说。一一佛皆属一切众生。一一众生属一切佛故。据化佛说(云云)。
  显幽抄云。下有共不共。以四门分别。一若一有情与一佛有缘。一有情居一三千界住。其能化佛身还独受佛身子居一三千界化有情。二多有情与多佛有缘。若多有情同居一三千界住。其多各变一相分身密今一处为一化身。佛身居一三千界化多有情。若一万个有情与一万个佛有缘。其一万有情各居一三千界。即有一万个三千。各有一化身。佛化一有情也。若多有情与一有情有缘。若有情各居三千界。其一个佛亦反多佛。各据一三千界住。其多佛令为一身共化一有情。其多佛相分各各其相摄入不相障碍故。问曰。有情与佛有缘。但与佛各变一佛同一三千界住。共化一有情。即得何要各各合为一佛共化也。答曰。一有情但要一个佛身化即得。不要各各多共一有情也。其二佛上自不同出世。何况多佛同住一三千界共化有情也。即圣教云。二师不并化。故我为菩萨等。故知但约有缘即化(云云)。
  智度论第四云。问曰。菩萨几时能种三十二相。答曰。极迟百劫。极疾九十一劫。释迦牟尼菩萨九十一劫行辨三十二相。如经言。过去久远有佛名弗沙。时有二菩萨。一名释迦牟尼。一名弥勒。弗沙佛欲观释迦牟尼菩萨心纯淑未○又弥勒菩萨心已纯淑。而弟子未能纯淑○问曰。释迦牟尼菩萨何以心未纯淑而弟子纯淑。弥勒菩萨自心纯淑而弟子未纯淑。答曰。释迦牟尼菩萨饶益众生心多。自为身少故。弥勒菩萨多为己身。少为众生故○(已上迦旃延子义也下论主破也)言释迦牟尼菩萨心未纯淑。弟子心纯淑。弥勒菩萨心纯淑。弟子心未纯淑。是语何处说。三藏中摩诃衍中无是事。此言自出汝心。汝但见释迦文菩萨于宝窟中见弗沙佛。七日七夜以一偈赞。弥勒菩萨亦种种赞弗沙佛。但阿波陀经中不说。汝所不知。无因缘故。汝便谓弥勒心未纯淑。如是皆为违失(云云)。
  问。二乘无漏后得智可缘变化身生耶。
  问。变化土通净土云义以何事证之耶。
  疏云。论此诸身土至俱善无漏。述曰○若变化土本质通净秽唯无漏。若随彼二乘等无漏心所变即无漏。然彼无此事。彼无漏狭。不能缘身土等。若随彼二乘有漏心并异生所变即有漏。皆通净秽。或二乘等后得不能缘。即唯有漏。通染净。如螺髻梵王舍利弗等所见异故(云云)。
  秘云。疏本质通净秽等者。佛所变质似染名秽(云云)。
  蕴云。疏随彼二乘等者。此有二义。初说。二乘无漏后得变身土等。有义不然。如十六心相见道。但能现前所取。及加行心不能广缘诸法。后义为正(云云)。
  太抄云。二乘有二解。第一云。谓若随彼二乘等乃至即有漏心皆通净秽者。此文意说。即约后得智少分能变土也。谓若二乘第六识无漏后得智所变者。唯无漏。通净秽。然二乘人无漏后得智中。缘事狭少。能少时后得智中独缘事也。不能多时缘事。即二乘人无漏心中。多分缘四谛故。又能缘事者。多分即与四谛事合缘之。无漏事后得智也○二云。或二乘人全无缘事无漏后得智。二乘有漏心中所变土。唯是有漏。通净秽○然许二乘有少缘事后得智胜。即前为胜(云云)演意同之。
  演云。疏然后得无漏无此事彼无漏狭不能缘身土等者。此有二解。一云。谓若二乘第六识中无漏后得智所变者。唯无漏。通净秽也。然二乘人无漏心中后得智缘事狭少。不能多时缘事。二乘人无漏心中多分缘四谛理。缘事者。即与四谛理合缘之。无唯独缘事后得智。二云。二乘人令无缘事无漏后得智。即二乘有漏心中所变即唯有漏。通净秽。如梵王见净。舍利弗见秽。或佛以足指按地。令三千界清净。其余异生二乘等。随佛所变土皆净。梵王即是八地已上菩萨。第四神梵王也(文)。
  要集云○问。舍利子等见秽不见净。螺髻梵王见净不见秽。如来是指按地现净。令舍利子见云何净土。答。如来为深舍利子疑。现化土令见化土。令见除疑。难云。由佛神力既得见净。何非由佛得见螺髻所见真实他受用土。解云。智行未成。纵佛加被。不得入地。此亦如是。未能越分见实土也(云云)。
  文义所引同之。
  灯第一云(如第一抄)。
  佛土章云(如第一抄)。
  无垢称疏同之。
  宾记云。有二说中。初说章主正义。无二乘缘事后得故。不能变为净土。问。何故不缘事耶。答。缘事差别难故。二乘者智力劣故不缘之。证理后起故。前释为善。又本有云。此释为善(云云)。
  总聊简章云(如第一抄)。
  说无垢称经第一(序品唐译)云。尔时舍利子承佛成神作如是念。若诸菩萨心严净故○佛土杂秽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世间日月岂不净耶。而盲不见。对曰不也。是盲者过。非日月咎。佛言。如是众生罪故。不见世尊佛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子。我土严净而汝不见。尔时持髻梵王语舍利子。勿作是意。谓此佛土为不严净。所以者何。如是佛土最极严净。舍利子言。大梵天王。今此佛土严净云何。梵王言。唯舍利子。譬如他化自在天宫。有无量宝功德庄严。我见世尊释迦牟尼佛土严净。有无量宝功德庄严。亦复如是。舍利子言。大梵天王。我见此土。其地高下。丘陵坑坎毒刺砂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持髻梵言。唯大尊者。心有高下不严净故。谓佛智惠意乐亦尔。故见佛土为不严净。若诸菩萨于诸有情。其心平等功德严净。谓佛智惠意乐亦尔。便见佛土最胜严净。尔时世尊知诸大众心怀犹预。便以足指按此大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无量百千妙宝庄严。譬如功德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座宝莲花(文)。
  维摩经第一(佛国品罗什译云同无垢称经说)。
  梵网经古迹下云(太贤)有说。唯四善根方生净土。理未必然。净土经说余亦生故。净秽同处随业异见。犹如四识等事心异。如说鹙子所见山河螺髻梵王变宝土故(文)。
  佛土章云。持髻所言我见释迦佛土严净复有无量宝功德庄严。亦他受用土。持髻乃是第八地故(云云)。
  问。杂引生体如何耶。
  论云。善等识相不必皆同。三性因缘杂引生故(文)。
  疏云○善等三性识之相分。不必皆同。性相别故。有漏名等势分转故。不顺理故。不能引相与见分。相必能令同。如鼻舌身识。见与彼相分必同性。故与见分非性同。见相分中三性因缘杂引生故。不可同性。作用别故。性不可同。如无漏缘使等相分唯有漏。虚空等能缘心通三性。相分唯无记。香等三境唯无记。能缘之识通三性等。若皆纯种唯一性者。三境唯无记。等言应不成失。不可说约第八所变唯说无记。三识所变通三性。二境亦尔。三识所变三处摄故。应言通三性。诸论无文故。虚空非择例亦应然。故相分见分不必同性。性别既尔。蕴等识相或相见分同。或相见分异。类此应知。亦不定故。若相分与见分蕴等亦同。便无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别。既有三科别。明知相见分等不必皆同(云云)。
  太抄云。疏如无漏缘狭等。相分唯有漏者。使者即是烦恼也○如有外道邪见等见佛之时。即向外道等嗔心邪见不善心。缘佛之时所变现相分。相分是善性。从本质判性。又相是有漏。能缘心是不善性摄。同有漏言。三性别也。又解。若外道邪见人起嗔见强成缘佛善色之时。虽本质是善无漏。此外道等所变起亲相分。相分从能缘心以判性。其相分亦是不善性。是有漏。能缘之心亦是有漏。此解即与无漏心上相分。相分是善无漏。能缘之心是善无漏也。疏缘虚空等能缘心通三性。相分唯无记。解云。此约任运心。缘虚空故。故能缘通三性。所缘相分唯无记。然大乘中虚空非择灭即是胜义无记。其性能缘虚空等心即通三性(云云)。
  义演云。论善等识相不必皆同等者。疏虽有具释。谈者犹迷。要令易脱。先须问起。问云。有漏识所变相分同识是有漏。善等识所变相分同识是善性。不善无记为难准知。故论答云。善等识相○杂引生故。应说能变识通三性。相分唯无记者。谓各从自名言三性种子杂引生故。由斯香味触三虽是无记不妨。鼻舌身三识通于三性。其第六识并眼耳二识亦准知。许境通无记故。又末那识相分种子与第八识得成因缘。与所生果必同无覆无记。若不尔者。第七相分唯是有覆无记所摄。如何与八得成因缘。故知见相必同性○疏如无漏缘使等相分唯有漏者。如菩萨心后得智缘有情身烦恼。不妨见分是无漏。相分是有漏。使即烦恼也。疏缘虚空等者。解云○然大乘中记虚空非择灭即是胜义无记。其能缘心通三性等。此意明见相二分不同性所以(云云)。
  肝心云。无漏缘使等者。即无漏缘烦恼也(云云)。
  要云。纯杂义解由增劣不同。但依亲相分说。若依影质复说。不同影中自地变。纯通力引。杂非通力。中八缘现纯。缘种杂(云云)。
  滨云。纯杂义解等者。如论云○解云。若杂相分若境与心同性同地者。名纯。若不尔者。名杂也。八现纯者。第八缘现行境名纯。唯缘自地故(云云)。
  要决云。解云。若非通引第八缘现即是纯也。见相二分俱同系故。若缘种杂以界系别故(云云)。
  有记云。又纯杂义解由增劣不同等者。谓增劣不同而解释纯杂之义者。但依亲相分而说纯言也。滨法师(云云)。
  百法论玄赞云。性唯善。相通无记。谓虚空非择灭(文)。
  灯第一云。今又助释。言带质通情本者。如有无漏互相缘相。如第七缘八。无漏相分从见是善。有漏从质即是无记余准此知。故云带质通情本。又设有质。相与见分或随不定。为无为漏无漏。准义思之。若依本释。漏无漏等互相缘时。即第四句(云云)。
  问。安惠论师意佛果位可许相见二分耶。
  如第一。第四。第五。第八等抄。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