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42 73.P0075 华严五教章见闻钞 (8卷)〖日本灵波记〗

2018-9-23 11:36 5739 0
简介
2342 73.P0075 华严五教章见闻钞 (8卷)〖日本灵波记〗 No.2342五教章见闻钞上卷第一  灵波记五教章上卷问题  一。问。建立乘者。建立无量乘欤。为当建立一乘耶。  二。问。建立者。为祖 ...

2342 73.P0075 华严五教章见闻钞 (8卷)〖日本灵波记〗

No.2342
五教章见闻钞上卷第一

  灵波记

五教章上卷问题

  一。问。建立乘者。建立无量乘欤。为当建立一乘耶。
  二。问。建立者。为祖师建立。为依佛菩萨之愿力耶。
  三。问。海印三昧者。本有修生中何耶。
  四。问。八会所入三昧直可名海印三昧耶。
  五。问。圆教意。释迦等别目。为十身通称。为三别耶。
  六。问。绝机教离言诠处。许色相言音说欤耶。
  七。问。从小教至顿教。皆忘言诠。岂不与教相应义耶。
  八。问。妙智正证十地者。因果二分中。何摄耶。
  九。问。十地自境界者。解境行境之中。何耶。
  十。问。分相总说段。引法华文何。不引华严文耶。
  十一。问。宅内者约法。以何云宅内耶。
  十二。问。宅内同异如何耶。
  十三。问。诱引诸子者。昔遇佛化众生。名诸子耶。
  十四。问。四衢露地者。其异如何耶。
  十五。问。法相意。于菩萨可有索车义耶。
  十六。问。长者宅内许诸子内外三车等耶。
  十七。问。法华文乃至三种宝车(文)法相意此何耶。
  十八。问。此中三车○说(文)彼三中。菩萨果者。为佛果耶。
  十九。问。若望自宗已下起因如何耶。
  二十。问。为欲回彼三人入一乘已下。文意如何耶。
  二十一。问。临门三车。为实不实等之问意。如何耶。
  二十二。问。教义差别。其意如何耶。
  二十三。问。章云。亦不可说。○以经不简故如何耶。
  二十四。问。章云。非本所望非本所望约二乘耶。
  二十五。问。法华一部意。开会三乘说一乘是何道理耶。
  二十六。问。德量段消文意。如何耶。
  二十七。问。寄位差别段。所引经论三一等辨义如何耶。
  二十八。问。信如来智慧者。因智果智中何耶。
  二十九。问。余深法者。其消文意。如何耶。
  三十。问。此文意明华严是别教一乘故不同彼意如何耶。
  三十一。问。第七差别者。如何。
  三十二。问。约机显理差别者。上八内自有此理何别为一门耶。
  三十三。问。三一各有因果。何为说菩萨道为权无尽佛法为一乘耶。
  三十四。问。就第九地文。性宗意。立四乘义道理如何耶。
  三十五。问。善财悲增菩萨也。悲增功德叹可云耶。
  三十六。问。菩萨法。佛法者。约三一欤。于三乘中分因果耶。
  已上。

  一。问。今建立乘者。建立一乘乃至三乘无量乘等欤。将建立一乘欤答。师云。建立本旨。虽限一乘。亦三一对辨。三权一实义显故。通三乘等诸建立之。
  二。问。今建立者。祖师私建立欤。将佛菩萨等。依愿力建立欤答。一义云。祖师之建立也。玄奘渡天已前。汉朝多虽学空性二宗。同是一性一乘之道理也。玄奘渡天。逢戒贤学五性宗。汉朝盛弘五性宗。我祖叹权宗弘。兴立一乘真实旨也。故祖师建立。专在一乘圆觉略抄二上云。然大乘与一乘异者。法相宗中学人多不信之。故华严藏和尚。制五教义分齐。文中料简大乘一乘有十义差别。都引二十余部经论证之。故知学识寡浅者难免谤法。一乘所摄者此是四乘之中一乘。此释专可为唯举也。一义云。佛菩萨愿建立也。依凭孔目在之。诸师诸集要文杂纸在之故略之。一义云。佛菩萨行愿建立依据祖师重建立一乘也(为言)三义之趣。皆是师讲说也。
  三。问。海印三昧者。本有修生中。何三昧乎答。如来佛智。妄尽心澄静之位。事理等一切依正我法。皆悉印现可海印也。是故。以修生为本欤寻云。还源观云。海印者。真如本觉此释意。以真如本觉为海印。岂是本觉修生法耶。若凡下一念。不具海印。成佛之时。初此三昧显现者。岂非本无今有法乎答。海印者。即印现之义也。出障圆明之位。此德初印现。故得印名。是故。此三昧局佛果云事明也。虽尔。此三昧非本无今有法。其故。所印现万像差别。一切众生心念根欲处。本来所摄持差别也。是故从因位虽具之。非出障位者。此德不印现。依之。海印名不通因位也。如其据果。亦名海印三昧释此意也寻云。若尔者。一心法界。广海印三昧狭欤答。尔也。一心法界。通因果也。生佛本源也。海印三昧。限佛果之所依三昧也寻云。源还观释。以真如本觉。直名海印见。若尔者。印现义即通见如何答。此释意。生佛本源。真如本觉处所摄持一切差别。差别法内今出障圆明位印现海印者。真如本觉释也所诠释意非本无今有之义道理也。
  四。问。以八会所入三昧。直名开印三昧欤答。一义云。入如来净藏等别定者。即入海印三昧也。所入定体无别故(为言)寻云。第二会无入定。若尔者。海印三昧。第二会不可有之欤。尔者如何。若依海印诸会通有释耶答。海印三昧者。是定散总体也。第二会不入定法门。亦是海印三昧别德也。此会所归法门。即海印三昧。是故。若依海印。诸会通有释欤。
  五。问。圆教意。释迦等别目。十身通称欤。将三身别名欤答。一义云。略策云。即实权释迦。标号即权。实即是遮那(文)准此释。权实相即。权迦名释迦。实迦名遮那。故于名权实。于佛体可相即(云云)一义云。三身是十佛通称。圭山大师释在之。略之。下可勘之。师主以后义可为正(云云)略策云。第三解释佛名门。诸经论内。多说释迦。或谈遮那。即三身别称。此经何理。即此释迦。或名毗卢遮那。须出所以。兼释梵名。答。夫教随机异。权实多途分。三身名目自是三乘教内也。今一乘玄旨。一体不分。即实权释迦。标号即权。实即是遮那。故经云。或名毗卢遮那。或名释迦牟尼。名无二也。释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然。毗卢遮那。此云光明遍照。身智二光。事理齐照。圆明独朗。假立其名。实谈一娑婆界有百亿十千名。穷法界中。名名无尽。随宜摄物。一多在机。亦立无尽名。彰无尽之德了。谨对师云。以后义。今文了简。上既分三身名辨权实即三乘教意。今一乘玄旨。三身名目即一体不可分。而三乘教意。释迦遮那各别谈。即实权迦释迦且与释迦名。即权实边且名遮那也。今一乘不共玄旨。更于名不可分三名不同。是故经云。或名毗卢遮那。或名释迦牟尼。名无二也。结释。此释最初一乘玄旨。一体不分。总标释符合。次于翻名各别。今既举三种变名了。假立其名。实即一娑婆界有百亿十千名。穷法界中。名名无尽若尔者。变名建立。且一相废立也。随机益物善巧欤。实义心。毗卢遮那变能仁。以释迦变光明遍照。亦有何妨乎。行愿记第二云。若准梵文。但新旧别。非分法报异故译。华严总名毗卢遮那。唐记中皆毗卢遮那云。即三身十身通毗卢遮那。今此中。即法报通称。此最为正。况此宗中。法报无异。同一源。不同余教有为无为别。又据此大经及一字顶轮王经。释迦。毗卢。一切义成就等。皆是异名。故知。三身更无别称。但此古德义说也(文)今专以此文可为后义殊胜也。一乘教义(文)一义云。教教大。义教大也。一义云。教能诠。义所诠义也。师云。以后义可为正义也(云云)。
  六。问。绝机教离言诠之处。许色相言音说欤答。师云。本无内外。不属一多法门。佛智见境界。更非言声色质之法明故。不可有表诠相对义者。何以可云说法耶。抑绝机教之处有说法者可有名句等诠义。若有即解释故可云因分。若无者如何异风林河等之声乎寻云。若尔者。佛智内证之处。有意业不可有身口二业欤答。尔也。本无内外。一心直是证智境界故。更不可渡身口二业也。设自证处绝机教。虽震四辨八音。既立名句文义分早一点解释下法门。何异因分可说之谈乎。是故佛果海。是意业证知境界也。因分教诠法门。身口二业之诚说也寻云。纲目中云。若约细。凡一一会会文文句句皆是果分此释心。无净佛果海中可立名句诠表之义见。尔者如何答。凡一切我法。无非佛智证境界之故。会会品品文文句句等。皆是如来证知境界也。故云皆是果分欤。虽尔。自证处直非立名句等诠义相对义分也寻云。以名句文等为证境界者。意业内证智所证成云事欤答。尔也。以自证遍知之智。名句等诠义差别。文字性离言照故云证境界也。
  七。问。始从小乘我空离相。终至顿教离言。皆是绝思议亡言诠之法门也。岂是不与教相应故。非究竟果分义耶。如何答。不尔。前四教意。未尽十佛穷极果分。故但是当分当分证理离言。岂及圆极证海之果耶。是故。前教离言。尚是因分之分齐。不足云果分欤。
  八。问。妙智正证十地者。当段因果二分中。如何摄之耶答。探玄记中。于果分中。开两重故。妙智正证同果海中可摄之欤。但先处处解释。以就实十地为本释之故。文相多分。似局就实十地。虽然。妙智正证所冥同体。是佛果海之故。果分之中可摄之也寻云。尔者如何可异就实耶答。就实佛智同境界之故。更不可开同智证入也寻云。探玄记中云。问。若尔者。菩萨证智。岂可说耶答。教说修中满足修等(文)准此释。以菩萨证智。教说满足中可摄见。尔者。妙智正证十地。既是菩萨证智也。最满足修中可摄之也。若尔者。果分中不可摄之见。如何答。一义云。此问心。菩萨所知菩萨所行名为因分云者。菩萨证智岂可说乎。问答之教说修成就人中满足修等可说。菩萨证离相离言同果海之故。妙智正证即果海不可说中可摄之也。
  九。问。十佛自境界者。解境行境中何乎。一义云。行境十佛也。其故。解境者。犹是前五句中法门。不泯绝故未同果海。行境者。已前五句泯绝全同果海故。今性界果分义。第六句泯同果海义亲。是故今十佛者行境。解境是因分。行境是果分故也一义云以解境十佛可为本也。从本今解境智。即前五句中非解境。五句泯绝。解相空处。有解行相融解。此位解性相离言三世间圆融身体。是云解境十佛也。是第六句行境上立归圆融无碍解(为言)两义中。以后可为正义(云云)缘起因分等(云云)缘起有三。一机缘缘。二缘起缘(四缘等缘)三缘修缘者。十地论三成就大中。教说修成就大。此教说中。指满足修也。是加行智至极欤。师云。分相门古来有二子简。一义云。全一三。全三一。差别释云分相门也。一义云。以属之三乘。望直显一乘。显十门差别也。是非全三全一等义也。寻云。就初义不明。下该摄门中释。不可云此即一之三与上即三之非一门也尔者。今分相门意。三一无偏颇。共约表德谈之故。于三一无表里也。今分相门。全一之三即是权。全三之一即是一故。立一实破三权之故。专成表里。非此十门差别也。
  十。问。今分相总说段。引法华文。不引华严文。是何有道理耶答。此有三义。一义云。华严是直显一乘故。更于三乘无相对义。是故三一对辨之时。不引华严文一义云。法华喻说。人多易知故引之证之一义云。同别二教。虽诠义差别。同是一乘体故。以法华文证别教义也。重意。所入一乘。即是华严别教者。即此意也(已上师主讲三义说之趣也)。
  十一。问。宅内者约法。以何云宅内耶答。异熟赖耶云宅内寻云。此异熟识是谁宅内耶答。诸佛为利生以异熟赖耶为宅内也唯识论中。以第八识名宅识。即此意欤。
  十二。问。宅内同异如何耶答。一义云。宅内是门也。此义以宅识为门也。一义云。宅内是宅识。门者即三乘教门也(为言)后义可为正(云云)指事上本云言如法华中宅内所指门外等者。宅内者是分段三界火宅内也。即以异熟赖耶为其体性。言门外者。三乘之教行。合名为门。能出三界火宅故。理出教外。故名门外也(已上)基玄赞第五云。释多有田宅之宅云。喻诸众生异熟本识故。说本识亦为宅识。如世国王四海为家光宅天下。佛亦如是。以诸众生而为其家。体即本识。故无垢称云。诸有情土是为菩萨严净佛土(文)又云。三乘之教行。合名为门。理于教外故名门外。又此门者。三乘同行也。出因中故名门外(文)已上释。慈恩大师心。门宅各别义也。嘉详大师义疏云。第五云。今门外者。门者宅也。立此三车。同遮生死外所以然者。三果虽异。惑尽义同。故同在门外(文)又云。如世人总举一宅。名之为门或称一家。或言一户。今亦然也摄释第三。释此释云。惑曰甚有理也(文)已上释义。宅门一致义也(三论意也)。
  十三。问。诱引诸子者。以昔过佛化众生名诸子欤。将元来未遇佛化众生等。可名诱引诸子欤答。可通二类众生。法华譬喻品云。多诸人众。一百二百。乃至五百人。止住其中又云。若十。二十。或至三十。在此宅中嘉祥义疏第五云。列五百人复明三十子。五百人通譬五道众生。三十子别明昔曾禀化也。所以具明通别二种众生者。以具化二人故也准此释。不遇佛化五道众生诱引。又遇佛化三乘行者诱引也。是故诸子。者可通二类也寻云。以何道理。五道譬五百人。三十喻三乘人乎答寻云。二类机同以三乘法度之。答。尔也。昔遇佛化三乘诸子。昔未遇佛化诸子。以三乘教法度之(为言)。
  十四。问。四衢露地。其差别如何答。一义云。断见浊烦恼浊命浊众生浊四浊处云四衢也。约提论之劫浊断。是名露地也。是即约竖论之。是光宅师心也。一义云。四谛理证云四衢。此四谛理上。见修二惑。空寂名露地也。是净影大师意也。一义云。于烦恼断见惑。证四谛理。故云四衢。其上修惑断云露地也。是天台意也。师云。三义中。第二净影义为正(云云)师云。云如何出竟至复更索耶者。是总破不相三论二师也。次亦不可说界外索车但是二乘等者。破转救也。但此转救。是三论宗义也。故破三论轮救也。
  十五。问。若尔者。法相宗意。于牛车可有索车之义耶答。彼宗意。可有二义欤。法华玄第五云云随三乘机。皆于佛所。专意希求自乘妙智义同于父各索其车二乘之人。离分断死已得解脱。证于四谛。入于化城。已名出宅。专于佛所。闻思修习种智了达求证诸法。名索羊鹿菩萨之人。依此本论。初地已上。虽离分断。未证解脱。不入化城。不疲倦故。不入有余不说菩萨入化城。故入无住涅槃。亦息分段死。纵名入城。未乖道理。若尔亦应许上羊鹿。故知如初解。为善已伏烦恼。出分段死。亦证四谛。亦名出宅坐四衢道。求佛妙智亦名于文索其牛车寻云。准上释。若第一释意。亦不可说等。但是二乘之破转救之难。专可指法相人师也。如何局三论一师耶答。实如所难。若第一释意。于菩萨。无索车义之故。不可入化城。是故索车。限二乘得心也。此释前破转救。亦不可说等。但是二乘等难。三论法相两现渡也。若约第二释之时者。菩萨入化城。亦有索车义故。此释前亦不可说等难。只局三论一师也。三论意。更于菩萨。不可有索车之义(一向此一义计也)然法相如今渡两释。是故不定故。先指三论一师云也。
  十六。问。长者宅内。于诸子许门外三车。尔诸子。界内所期三车乘之处至。三乘皆得自乘究竟三果。抑亦何有不足。亦重索三车耶答。二乘依自乘教出三界。虽尽烦恼障。犹有所知障。故于尽智信解已不定。虽断分段。犹有变易。故不受后有。信解亦难立。又于自乘梵行者。已虽成就。菩萨六度万行尘沙有之。见此梵行已立犹即难成。次菩萨依权乘之教门。虽至出世不退位。对二乘三果各别执心深破之。权乘菩萨。自有此三果差别执故。无力被破也。是故。此菩萨于自乘权果。信解未决定然间。抑界内所许殊胜玩好三车。我未得之。愿时赐与言索三车也。所诠界内余殊胜车体可得思。于出界果。生下劣相。如何直不求大白牛车乎答。于三果虽生下劣想。未闻一乘授记作佛义。直有一乘玄旨。不知之故无力。还索三车本意。自索大白牛车问答抄在之。一义云。羊车鹿车牛车者。是三乘机举也。非所乘法举。重意。三乘机四十余年间。陶练一乘机教。三机宜叶圣处义以。愿时赐与云也是即机索义也。此义不索三车。直索大白牛车了简也。是决择记之意也。第一义机索也。羊鹿牛者。所乘法故。三乘机索之也。是机索之义也寻云。第一机索义不明。经文已先所许玩好具。羊车鹿车牛车等文。此能诠文势。羊鹿牛者。指所得法见。加之法华譬喻品云。皆诣父所。而白父言。愿赐我等三种宝车(文)准此经文。上长行羊鹿牛车者。指所得法云事分明也。我等者。指三乘机。三种宝车者。指所得法故也答。可思之。
  十七。问。法相宗意。付此文。如何可得心耶答。古东士德一会释云。言总意别得心也难云。通途经论言总意别者有二物说三等此等言总谈亦此经文直别别列三车得名如此言总其证未见之。其上同至下长行中。于三乘别别约法喻合三段列说之此岂言总意别耶答。法华第二(譬喻品下长行)若有众生内有智性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欲速出三界自求涅槃。是名声闻乘。如彼诸子为求羊车出于火宅(文)。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殷勤精进。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如彼诸子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菩萨求此乘故。名为摩诃萨。如彼诸子为求牛车出于火宅师云。岂向此经文。设言总意别会释耶。恐东士德一了简。不顺经文欤。
  十八。问。此中三车。约彼三乘所求果说彼菩萨所求果者。指佛果欤。将出世不退欤答。师云。此题古来异处也。所诠今次下。以是元意所标趣故释付。机元意欤。长者元意欤云论义。专依此义趣。所求果说义可得意也。若机元意得意者。可通分果满果也。其故界内机元意。佛教所说三身圆满果所求。亦出三界证果分果所求也。若佛元意。界内佛教门。虽说有三身圆满果。元意只以出世不退。说所求实果给也。是故约机。于所求果分满不同也。
  十九。若望自宗已下起因如何答。通伏难也。其故上解释。皆约界内外。于三界之分。有因乘有果乘然也。一向果乘处无。如何释约彼三乘所求果说耶云伏难此难通云。实义意有因乘。以果乘处无。已望自乘得果故。约此义所求果说释欤。次今言俱不得等者。若望自宗得果。如何上而不得故复更索耶伏难。此义通云。以望一乘故(云云)。
  二十。问。为欲回彼三人入一乘已下。文意如何答。是兼法相人师伏难通也寻云。法相人师伏难趣如何答。法华譬喻品。初以三乘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稳第一(文)已经文意。并以三乘教门。引三机令出三界然出界然后。但以菩萨乘。诱引不定性二乘等。同令乘大车三乘中。以但一乘简二乘。以菩萨乘诱引二乘机见。若尔者。经意回二乘令入一乘。更不回菩萨乘说。然性宗学者。误立四乘之义云伏难。今此难通云。经文意。必回彼三乘机令入一乘之故。大乘菩萨。终回入一乘也问。若不尔者。已下反诘有义深意乎。答(云云)。
  二十一。问。临门三车。为实为不实等。问意如何答。此问答意。权门不了虽无求。犹于权门中。自分上有实不实义否问也。付之望当分有实不之实两义答也。
  二十二。问。教义差别者。其意如何答。三乘教理行果。皆取名教。一乘教理行果。皆取名义。异三一对也(为言)。
  二十三。问。章云。亦不可说以佛教言但约二乘。以经文不简故(文)依今解释勘经文。譬喻品云。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怖畏险道。得涅槃乐。如来尔时。便作此念。我有无量无边智慧力无畏等。诸佛法藏。是诸众生。皆是我子。等与大乘。不令有人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乃至)舍利弗。如彼长者初以三车诱引诸子。然后但与大车宝物庄严安稳第一。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初说三乘。引导众生。然后但以大乘而度脱之(文)准此等经文等。说三乘引导三机。而后界外以三中菩萨大乘法。亦引导二乘见。若尔者。经文趣专约二乘。说以佛教门出三界苦见。如何向简别经。还释经文不简别耶答。以佛教言。专虽似约二乘。正披譬喻品。上说。若有众生○为求羊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为求鹿车出于火宅。若有众生(如上引)为求牛车出于火宅。舍利弗。如彼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火宅。到无畏处。自惟财富无量等以大车而赐诸子。如来亦复如是。为一切众生父若见无量亿千众生。以佛教门。出三界苦此经文。已三乘机以三乘教。出三界火宅毕。结说之时等以大车而赐诸子知回菩萨乘令入一乘法见。然重三乘共教。说显无实义。以佛教门出三界苦结欤。尔者以佛教言。不可说约二乘也(为言)但于所难经文者。但与大车宝物庄严第一但以大乘而度脱之上下文相。此等皆说大白牛车之故。不可有相违也寻云。若如讲答者。经文自简别分明。以佛教门出三界苦中。三乘双摄见。如何释以经文不简故乎答。他师。今以佛教门等经文次下。但与大车及等一大车等文相连。以佛教言。约二乘也得意故。彼宗义受释以经不简故也。宗本旨实如所难。约三乘说以佛教门等云事。
  二十四。问。章云。亦不可说非本所望言但约二乘等(文)付此经文勘。譬喻品文云。所以者何。是大长者○而作此念我财物无极下应以下劣小车与诸子等。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爱无偏党。我有如是七宝大车。其数无量。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文)此经文。对羊鹿二机不应与下劣小车。与诸子等○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若尔者。非本所望言。专约二乘见。如何答。今所引文意尔。但今次上文云。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稳得出。皆于四衢道中。露地而坐。复无障碍。其心泰然欢喜踊跃。时诸子等。各白父言。父先所许玩好具。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一大车。其车广大。众宝庄严准此。经文分明三机同索车。故三机皆得大白牛车见。若尔者。非本所望言。可通三乘云事。道理极成欤。但于不应以下。出小车等经文者。先对二乘实意说之故。非本所望言。似不通牛车。虽尔。准上分明诚说。非本所望言。通三乘云事。无疑者欤。
  二十五。问。总法华一部心。开会三乘说一乘道理云事难思。其故。正方便品中(法华第一)于法说说思惟因缘云。我始坐道场观树亦经行。于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着我痴所盲。如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尔时诸梵王○眷属百千万。恭敬合掌礼。请我转法轮。我即自思惟。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我宁不说法○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我今所得道。亦应说三乘。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梵音慰谕我。善哉释迦文。第一之导师。得是无上法。随诸一切佛。而用方便力。我等亦皆得微妙第一法。为诸众生类。分别说三乘。少智乐少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果。虽复说三乘。但为教菩萨○思惟此事已。即趣波罗奈。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五比丘说。是名转法轮次同譬喻品之中。于喻说思惟因缘云。复更思惟。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少。诸子幼稚未有所断着戏处(文)见此两品经文。于所度小乘。思惟能度因缘见。若尔者。一部肝要。回二乘令入菩萨大道之故。以佛教言。或非本所望言。约二乘云事。经文显相。谁可疑之乎。下化城喻品因缘说文。准之可勘之。事广故略之答。方便·譬喻·化城三品。即是法譬因缘三段也。然此三段。正机法说。以舍利弗为正机。喻说以迦叶。阿难。目莲。须菩提。四大声闻为正。为因缘说。即以五百千二百声闻。为正为故。以二乘为正为。简彼权宗。说一乘道云事。更无余义。然三乘皆回云事。佛对二乘带三因三果各别之执故汝等所得非真灭破也。于法说者。利根舍利弗。深别因果执被破。信开示悟入四佛智见。觉一因一果一道也。然舍利弗。觉一因一果道理之位。同于法说。上根菩萨。昔日所信受。三果各别之执。一时消息也。依此道理故。以二乘为正为之边。望法说思惟说故。约二乘之条勿论也。然除菩萨疑网之边望故。三乘共会云事无疑。如今法说。喻说中根四人声闻。于一乘法信解。中根菩萨。亦觉一因果之旨也。亦如此喻说。于因缘说。下根五百千二百声闻。于一乘道。觉佛智见之道之时。同下根菩萨三界各别执破也若尔者。约事虽破二乘实灭。约教权教大乘。自被破故。三乘皆回入一乘也其证文云。法华第一方便品云。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相烦恼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无畏。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菩萨闻是法。疑网皆已除。千二百罗汉。悉亦当作佛(文)譬喻。化城喻品可勘之。师云。所诠探玄记。一约事破二乘实灭。二约教亦破权教大乘之释。以法华大乘得意。三乘皆无不会一乘也(为言)。
  二十六。问。德量段。消文意如何答。但言牛车不言余德者。牛者即根本无分别智也。此智能引导引种智之车。如牛引车故也。慈恩释意也。指事引之。露地七宝大车者。即体大也。真如平等不增减理也。其上宝网等者。真实识知故。遍照法界故。真如内恒沙之万德呼。喻宝网等也。一乘是诸乘本故。白色诸色根本故喻也。肥壮大力等者。今经须由闻之即得究竟阿耨菩提说。或一切众生皆成佛道说。故此法能导一切众生至佛果。非肥壮大力者难救欤。又须由闻之即得究竟。道理胜益顿速故。云其疾如风等也(为言)指事释委细也。见之。多诸傧从等者。指事云。言多诸傧从等者。基云。以二智为先。万行神通。六度四摄。觉分解脱。烦恼利生之法皆随之起。名多诸仆从。又佛地经云。其有无量天诸药叉人非人等。所翼从名仆从。傧音必刃切。相也。导也○前导名傧。后随为从。所以知者。探玄记第二卷。说众生世间圆满中云。异生众中。先辨金刚力士众。以卫佛近故先列也。表佛德缘起不坏相故。众行所依。如金刚际故。即行眷属。余众亦尔。由是故知。无量天龙八部众。所翼从名仆从也。谓以为一乘万行之翼从故。名行眷属(文)七宝大车事。又云。言七宝大车其数无量者。基云。七圣财饰。名七宝车。各自修智圆满。有为智非一。云其数无量灌顶云。若教若行。皆摩诃衍。即财多也。今章意云。一乘教理行果。主伴具足。无尽无尽故。云其数无量。释签第三云。各称本执而入圆乘。本执不同。圆乘非一(文)此释。就从三入一之机。随本执差别。其数无量义释成也。今章家意不尔。普法圆机。见闻觉知。皆是遮那十佛之相海。举手动足。悉即海印三昧之作用也解故。已所解法门无尽故。所得法体亦是无尽无尽万类是华严也。是故云其数无量也。
  圆教二。同教体大约理。相大约智。用大世出间一切善也。别教体大。理智无二。相大。本自具足用大。约机业用。
  二十七。问。寄位差别之段。所引诸经论。三一对辩之义未分明。尔者专可依何论乎答。梁摄论八地已上出出世文。并庄严论第七地近一乘道说以论判可为规模诚说也。等者庄严论等也。此义了简。问答抄在之。庄严论第十三(无著菩萨造)云。偈曰。见真见利物。此处得欢喜○虽道邻一道。远去名远行○释曰。见真见利物。此处得欢喜者。菩萨于初地中。一见真如。谓见自利。昔曾未见。尔时始见。去菩萨近故二见利物。谓见利他。一一刹那能成就而众生故。由此二见起胜欢喜故名欢喜○虽道邻一道。远去名远行者。菩萨于七地中。近一乘道故名为远去问。谁是远去答。功用方便究竟。此远能去故名远行(文)师云。已于第七地与近一乘名。知八地已上。名一乘事分明也寻云。于第七地。虽与近一乘名。更于第八地。一乘得名无之。何以此文。八地已上。证一乘义耶答。今颂邻一道。一道者于长行一乘道释。然次上文云(总如房)无相者显第七住。相行离功用。而上参一道。多住无相故。无功用者。显第八住。虽净佛土而无起作。多住无功用故(文)已于第七地。云上参一道多住无相。岂以第八地。非云一道耶。若一道者。非一乘道云者。如何论邻一道名智。即一乘道可释耶。此文甚诚证也。可秘之。总如房所勘有其理欤。抄十地品下十三上云。凡约寄乘者。谓初地明施。亦显人主。即是人乘。二地十善。十善生天。是故天乘。三地八定。是无色天乘故。以初三为人天。四地初断俱生身见。观道品同须陀洹。五地四谛理绝。寄阿罗汉。六地观缘。寄于缘觉七地菩提分法。方便涉有故。寄三乘之中菩萨。八地已上。已是一乘。故不云寄师云。此释意十地位相甚深。甚深位相难说。是故以能寄世出世间。别小乘三乘等差别。显所显一乘甚深甚深位。相也。然八地已上。是所寄法门。一乘甚深。甚深十地。能寄法体。是一乘无碍。教法故。以一乘显一乘之义。寄相自己。是故于八地已上。更不可云寄也师云。此释甚深甚深也。深可留心也寻云。十地法门。专三乘通谈法门也。如何耶答。一乘十地。位位皆行布圆融。其故于位位说四果。一调柔果。二发趣是。三摄法果。此三是行布门也。四愿智果者。是圆融法门也。然两门。位位而互相摄故。十地界甚深甚深也。如是位相不通三乘欤寻云。八地已上故不云寄释。如何章主。于八地已上。寄一乘法耶答。若约十地论之时。八地已上。能寄所寄共一乘故。不可云寄也。今章主。依梁摄论庄严等论之故。于所寄十地必非一乘法。只以自在无功用第八地为所寄。以一乘道为能寄之故。寄乘义易成。依此义。今章云寄。清凉依十地一论。不云寄也寻云。今章地论梁摄论等文。若尔者。章主意。约地论之时。于八地已上。可有寄义见。如何。寻云。梁摄论。是陈代所翻译也。如何不云陈摄论乎答。彼论翻译。陈代虽译之。真谛汉朝来梁代故。就来至时。云梁摄论也。
  二十八。问。信如来智慧者。因智果智中何耶答。摄十三下云。法华虽请佛智者。诸佛智慧甚深无量。其智慧门难解难入是舍利弗。所请佛果智也。然广说时。广明开示悟入之义。界是因性。本觉之义也寻云。今直如来智慧如何可云同性本觉之义耶。
  二十九。问。余深法者。其消文意如何答。今文意易知。三论意净名。维摩等经中。不废二乘故。此经不了故。可云余深法也法相意。慈恩以第二时般若空教为余深法也一义云。法相意。余者小乘。深者第二时教故。余深法中。示教利喜云事也。天台意方便教余。非深圆教。深非余。以别教可云余深法也寻云。亦不可说以彼小乘为余深法破何耶答。约容有遮之若如是破人有也示教利喜之事。指事云。章家起信记云。示其义教其行得义利行成喜故也问。根缘受者。其文意如何答。根缘受差别也。闻不闻根差别上。已闻中于有信不信依结缘差别上。有信中于受持不受持依受差别也。此义意。今经未闻此经者得意也。一义云。根即机根。缘即以佛可为增上缘也。了简一义云。指事云。言七根缘受者差别者。根机成就。即有受法缘。若不成就无受法缘。故云根缘受者。谓菩萨摩诃萨。若根机未成就。无受一乘缘故名为三乘菩萨。若根机成就。有信受缘。故名一乘菩萨。
  三十。问。此文意明华严是别教一乘故不同彼也。此文意如何答。一义云。性起品文。已三乘外说一乘者。此经是显别教一乘故。不同彼三乘也一义云。上今经假名菩萨。法华中余深法者。二经指同。然人谬二经言一向译全同也。故其乱简也。其故。华严是别教一乘故。不可同法华同教一乘也。
  三十一。问。第七差别者如何答。第七差别。机根机缘约闻不闻。论三一差别。第八差别。依所说一乘难易不同。论三一差别也。
  三十二。问。约机显理差别。上八门等。自有此道理。如何别为一门耶答寻云。如何第九地初说法利生之义。可在之答。菩萨入第八地者。观智入无相一乘。纯一寂灭故。无相证智。当放舍诸缘。乐自证涅槃。更不趣利生大用。是故诸佛此地来。至出观。舍自证涅槃。欢趣利他大用。菩萨此出观惊觉。舍自证入第九地。趣利生大用故。随四乘根。各各说相应法也。于此地得说法自在即得四十辨才故也寻云。如何四十辨才耶答。法无碍辨。词无碍辨。义无碍辨。乐说无碍辨也。此四无碍。各各有十德故。四十也庄严论十三(无著菩萨造)云。于九地中。四无碍惠寂为殊胜。于一刹那顷。三千世界所有人天。异类异智异义问。此地菩萨。能以一音普答众问。遍断众疑。由此说善故名善惠地。
  三十三。问。三乘一乘。各有因果。何为说菩萨道。以为权教菩萨。说无尽佛法。以为一乘体耶答。指事问答。指事云。言若人根明利至说无尽佛法者。问。三乘教中。亦说佛法。何唯为说菩萨道云耶。一乘教中说菩萨行何故说无尽佛法乎。答。三乘中。虽说行布一相因分少分佛法。以未说主伴无尽果分圆满十佛境界故。唯是菩萨所知。因分之少分故。随初心菩萨机。故云菩萨道。一乘教中。寄普贤门。显主伴无尽果海十佛境界。故名说佛法。是故下云。不同三乘一相一寂等法也。此之谓也(文)师云。一乘普法机。从最初普解故。信即佛信。解即佛解。行即佛行。故更无他物。是故从最初。普门机所修行。用一一无尽佛法。故因果皆同性海也。指事释义至委悉也。可见之。
  三十四。问。今第九地经文付。法相学者此文会云。有大慈悲心。饶益圹众生者。是约悲增菩萨有无上心决定乐大事者。约智增类也。然性宗学者。误依此文。立四乘义。道理不可尔云。尔者如何答。说四乘此一处局可尔。其余经文。如上所引。其上至今经。于菩萨开权实事。分明文在之。六十华严经五十九云。善财。汝应证大欢喜。不久当得大果报故。无量菩萨。于无数劫。修行菩萨。汝今一生。皆悉具得。皆由真心精进力故。其有欲得如是法者。当如善财之所修学。便得究竟诸菩萨行满一切愿达一切法。譬如庆云随所覆处能降甘泽。随智愿具菩萨行。亦复如是。善财当知。我所显说。皆是普贤菩萨所行。应当了知近善知识。过去诸佛。专求菩提。修习此行。于无量劫。诸有为中受无量苦。犹不值遇过去诸佛。不具是行。善财。汝今皆得成就。闻诸佛法。行菩萨行(文)此经文。无量菩萨。于无数劫者。是权宗菩萨说也。汝今一生皆得者。一乘教菩萨。即善财童子是也。次过去诸佛。专求菩提。乃至受无量苦。犹不值遇者。是三乘权教佛也。汝今皆得者。一乘教菩萨也。弥勒。已对善财。约权因权果。赞叹之也。此文分明于菩萨分权实。于佛果可分权实欤其上约果叹之时。以三乘菩萨权果。望一乘教菩萨。犹可胜见寻云。此经意。于佛果可分胜劣耶答。经约教道施设。分权实故。如是说之也。证道门之时。于佛非分胜劣也。
  三十五。问。善财童子。上根悲增菩萨也。此大悲广功德叹为。望智增菩萨叹之也。次亦此善财叹为。智增所得佛果望叹之欤。只善财广大因行叹故。智增菩萨因果望。善财悲增功德叹欤。如何答。悲增者。修三祇行远修行。然今善财。一生皆得者。岂云悲增耶。若尔者。诸菩萨。于无量劫修云。此等行相。犹悲增之义。种种难势。不足为指南也(为言)若又诸菩萨悲增故不成佛以。智增成佛叹云者。在智增成云必因行修必可送三祇长远之修行故。成佛答长因成佛也。今善财不尔。诸菩萨广劫修因行。一生皆得。说广劫成佛果。一生皆得述故。知是菩萨非智增。非增一乘修行之人。是故。今经文。于菩萨有权实。诸菩萨是权乘菩萨也。善财是一乘菩萨也云事。经文明也。其上悲增者。是上根菩萨也。智增是渐悟菩萨。岂上根菩萨。下下劣渐悟等。
  三十六。问。菩萨法。诸佛法者。约三乘一乘论差别欤。于三乘中分因果差别欤答。一义云。声闻十地。缘觉十地。如文易知。菩萨法者。是权乘十地也。诸佛法者。是一乘十地也。然付此四乘地。相待绝待两门。诸佛十地中。第十地毗卢遮那智藏大海地。除前九地。是三乘十地相待论一乘十地也。第十一地。即绝待不生建立故。一乘十地中相待前九地。及相待三乘。皆是第十毗卢遮那智藏大海流入也。其故彼同性经。至第十一地。广说真性无生道理故也(为言)。

已上(已上)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