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31.P0524 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

2018-9-28 05:35 5564 0
简介
0611 31.P0524 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 卍新续藏第 31 册 No. 0611 法华经通义  No. 611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一  明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叙意  昔天台智者大师。精持此经。得法华三昧。亲见灵 ...

0611 31.P0524 法华经通义(七卷)〖明.德清述〗


卍新续藏第 31 册 No. 0611 法华经通义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七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此品来意以显法华三昧实登八地。证平等真如已。从八地起。进九地位。发真如用。色心自在。得如幻三昧。居法师位。以至觉等分身说法。无思而应。特以妙音名。故此品来也。妙音随类现身说法者。此正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也。前药王乃三昧乐意生身。以入定则有。出定则无。此意生身。以出入三昧随类示现。乃异熟所变。故有往来之象。若观音则法界缘起普门示现。观者应知。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恒河沙等诸佛世界。

  此显持经妙行因圆将跻果觉。故光召妙音以示因果冥会之相也。佛有九十七种大人相。肉髻顶相为第一。是为无见顶相。从此放光。示无上果法所流智光也。眉间白毫相光。示中道妙智所流之光。以此妙智为本因心。今二光齐放。表真因契果始觉合本之象也。经初将说妙法。先放眉光。以示实相真境。意欲行人了此光体。以为发觉初心。以造实相。入佛知见。今二执既破。妙行已圆。故二光齐放以显因果一如。初则但照东方万八千世界。以表就众生迷妄动乱根尘识界以悟实相。今则遍照东方百八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世界。然曰遍照。乃略举一隅。以示圆照法界也。以无边法界。不离众生动乱根尘。以扩而充之。则遍融无碍。故先照东方。

  过是数已有世界(至)白毫光明遍照其国。

  此言光照佛国。以示始觉有功。本觉乃显之象也。世界名净光庄严。乃常寂光土。为法身所居之土也。佛号净华宿王智者。净华。表妙行为因。宿王智。乃果觉也。意显以彼果觉为我因心。故号净华宿王智佛。乃寂光果佛一向未显。今因释迦白毫光明遍照其国者。以白毫光表因心之智。今照其佛国。正示始本契会之相也。故二光但言白毫。

  尔时一切净光庄严国中(至)恒河沙等诸大三昧。

  此言始觉菩萨得诸三昧。以显入佛知见之象也。净光国中有妙音菩萨者。以九地菩萨出真如三昧。如从净光国来。居法师位。应机说法。无思而说如天鼓音。故名妙音。此由深证实相真如。起大智用。乃九地以至等觉之象也。此地菩萨。从登地来。历事多佛。故云久植德本。亲近无量诸佛。已证平等真如。深入法界。故云成就甚深智慧。得妙幢相三昧等者。大经云。九地菩萨。得一切种一切智智。入受职位。即得百万阿僧祇三昧。今言妙幢相等十六种三昧。皆从真如三昧所出。约用乃有差别之名。故因成就甚深智慧而得。以此菩萨善能说法。折伏异道。摧邪显正。故云妙幢相三昧。以由持经深证实相。故云法华三昧。以佛知见净治微细无明。故云净德三昧。以显本觉永离诸缚得大自在。故云宿王戏三昧。以无缘慈普应群机。故云无缘三昧。其所说法以实相印印定诸法。故云智印三昧。以一切语言皆顺正法。故云解一切众生语言三昧。以真如为万行之本。故云集一切功德三昧。以法身显现。故云清净三昧。以得大智用。离诸缚着。故云神通游戏三昧。以智慧明破诸痴暗。故云慧炬三昧。称真妙用。严饰法身。故云庄严王三昧。永离垢障。智光常照。故云净光明三昧。识藏即如来藏。故云净藏三昧。非三乘所有。故云不共三昧。以智慧曰念念中道。故云日旋三昧。此略举三昧之总名。其实得百千万亿恒河沙等诸大三昧也。

  释迦牟尼佛光照其身(至)庄严王菩萨药上菩萨。

  此正始觉有功。本觉乃显之象也。起信论云。始觉义者。依本觉故。故妙音白宿王智。以始觉合乎本觉。从体起用。故愿往娑婆见释迦佛。向以大智为本因心故。及见文殊。将会众行以入妙圆果海。故见药王勇施宿王上行庄严药上等诸菩萨也。

  尔时净华宿王智佛(至)如来功德智慧庄严。

  此因妙音请诣娑婆往见释尊。乃示以平等妙行也。莫轻彼国生下劣想者。意显菩萨妙行。必以染净。忘能所。灭影像。方入平等法界也。佛菩萨身皆卑小者。欲其即应化以见法身。意在本不小也。汝身四万二千由旬。乃因四无量心。以应根尘大愿所成也。六百八十万由旬。乃六根八识。转成妙净法身也。皆是如来之力等者。菩萨作用。皆依佛智无作无为。而应变无方也。故云神通游戏功德智慧等。

  于是妙音菩萨不起于座(至)甄叔迦宝以为其台。

  此妙音将至娑婆。先现华瑞为前象也。以无作妙力。故不起于座。以三昧力化作八万四千众宝莲华者。以示无作妙用也。然以三昧力而现莲华者。大经云。九地菩萨得百万阿僧祇三昧。其最后三昧。名受一切智胜职位。此三昧现在前时。有大宝莲华忽然出生。其华广大。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等。问曰。妙音来见释迦。本非受职。而以此释之。特非过欤。答曰。取象言之也。以菩萨深证实相。入佛知见。因穷行满。当因果交会之际。故自然而有不思议力。现大作力。以约理既齐。故取象亦等。以大经正说十地满心。此约入佛知见。妙行已圆。义当冥会。以此经妙行无住。不言渐次。但就显理。固当如是。夫复何疑。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至)亦欲供养听法华经。

  此文殊见华致问。将显妙音来意也。故佛答之。华严以智立体。入法界品。善财初见文殊。指参知识。末后文殊遥申右手以摩其顶。表智满不异于初心也。此经亦以智立体。故初放一光。示实相境。因文殊以发起。故今入佛知见。妙音来证。又因文殊以发挥。二经旨趣既同。故取象亦等。

  文殊师利白佛言(至)彼菩萨来令我得见。

  此文殊为机发问。如文可知。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文殊师利法王子欲见汝身。

  此多宝召妙音也。妙音本为亲近释迦。并见文殊。听法华经。而又假多宝召见者。正显等觉入妙。必仗法身来接。而非应化门头之事也。多宝召妙音后。尚住空中。自此终会不言者。以持经行人既已妙契法身。泯同果海。了无二相。以离业识。法身无有彼此。迭相见故。故示悟时乃见。入则不见也。

  于时妙音菩萨于彼国没(至)百千天乐不鼓自鸣。

  此妙音来仪也。与八万四千菩萨俱来者。意显向以持经妙行入佛知见。会八万四千烦恼。而成神通妙用也。妙行所历。顿破无明。故所经诸国六种震动。凡有所作。皆是真因。故遍雨莲华。自然法音。故天乐自鸣。此皆依行显德。故瑞以应之也。

  是菩萨目如广大青莲华叶(至)头面礼足奉上璎珞。

  此妙音已至之仪也。目如广大青莲华等。叙妙音之身相。明四万二千由旬之身分相好也。入七宝台。乃华中之台也。上升虚空表升法性空也。以璎珞奉释迦者。表以妙行庄严法身也。

  而白佛言世尊(至)安隐少恼堪忍久住不。

  此妙音敬为本师。致讯释迦之辞也。所问讯之事皆娑婆堪忍之难事。释尊现身。与民同患。故此问之。问讯多宝。亦以少恼为辞。足见娑婆非易入之地也。

  世尊我今欲见多宝佛身(至)故来至此。

  此妙音见二世尊。正始觉契会本觉之象也。及听法华经并见文殊。乃入佛知见。二智冥合之象也。多宝法身。释迦报化之身也。今皆见之。意谓既显本觉。则三身一体。是无二无分矣。

  尔时华德菩萨(至)修何功德有是神力。

  此问妙音本因也。以华德而问者。华表妙行之本。意显妙音如是三昧神通之力。皆依妙行所成。故假以请问也。

  佛告华德菩萨(至)今生净华宿王智佛国有是神力。

  此答叙妙音本因也。本所师佛名云雷音者。以密云将雨。润泽群蒙。必雷音先警。应机自在。故名云雷音王。乃从法垂应之号也。妙音师之。盖有自矣。以一切世界不离法界真际。故国名现一切世间。是则所依真土也。以众生有求。随感而现。故名喜见。乃适化应机之时也。万二千。根尘相对之象也。十万。乃百千大数也。伎乐。表微妙悦可之行也。八万四千。乃尘劳法门相待之数。钵名应量器。表应机应量之法也。以此菩萨。昔于根尘门头。以百千微细妙行广化众生。能转尘劳而为法门。能为众生知根普应随时教化。以昔具如此妙行之因。故今感果得名妙音。而有如是三昧神通之事。此盖自入佛知见而证得也。故曰有是神力。

  华德于汝意云何(至)百千万亿那由他佛。

  此徴明昔因以证今缘也。故曰技乐供养。奉上宝器者今此妙音菩萨是也。以妙音供佛已多。植德已厚。故感报神力有如此也。

  华德汝但见妙音菩萨(至)为诸众生说是经典。

  将言妙音应化之事。以见广大神力也。其身在此。而现种种身。处处为诸众生说是经典者。以妙音因从妙法入佛知见。由破二执。得净二障。已证平等真如。今从真如三昧起。进入九地以至等觉。居法师位。而以三昧力。现十界身。将说现身。故先标总相也。

  或现梵王身或现帝释身(至)变为女身而说是经。

  此言现十界身随应说法。先举梵天。以至三途之相也。六趣在善道者可以闻法。故曰而说是经。至于三途。不能闻法。但救济其苦而已。

  华德是妙音菩萨(至)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

  此牒上神力广显妙用也。言能六趣现身。如此种种神通变化。而于智慧无减者。如以一灯分百千灯。本灯如故。所为既已为人。己愈有。既已与人。己愈多也。以若干智慧明照娑婆者。谓以入佛智慧种种三昧。能入一切众生心想。故云各得所知也。于十方恒河沙世界中亦复如是者。言不独娑婆。而能分身无量世界。此起下亦现四圣之身也。

  若应以声闻形得度者(至)智慧之力其事如是。

  此现四圣身而说法也。以如是现身随类说法。虽是三昧神通之力。其实因入佛智慧之力而然也。

  尔时华德菩萨白佛言(至)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此问妙音住何三昧而能妙应如此。佛答名现一切色身三昧。此正觉法自性性意生身也。楞伽经云。云何觉法自性性意生身。谓第八地。观察觉了如幻等法。悉无所有。身心转变。得如幻三昧。及余三昧门。无量相力自在明。如妙华庄严。迅疾如意。犹如幻梦水月镜像。非造所造。如造所造一切色种种支分。具足庄严。随入一切佛刹大众。通达自性法故。是名觉法自性性意生身。释曰。谓八地菩萨证一心真如。进至九地。发真如用。得如幻三昧。于一心转变能现无量自在神通。一时俱发。如华开敷。譬如意去石壁无碍。故云迅疾如意。进至十地。随所忆念。化诸众生。故云随入一切佛刹大众。盖菩萨修行。彼约得自觉圣智。此以入佛知见断惑证真。至此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用。觌体相当。非以地位局之也。苟不约以行成德。但云流通。则妙音观音岂徒然哉。而入佛知见亦无益矣。

  说是妙音菩萨品时(至)亦得是三昧及陀罗尼。

  此言乘法妙利。故闻者断证皆同也。

  尔时妙音菩萨(至)华德菩萨得法华三昧。

  此言妙音还国覆命本师云。摄用归体。故归本国。以未入妙觉。犹在因位。出入三昧。故有往来之相。往来皆凭无作妙力。尽成妙行。故雨宝莲华作种种技乐。以同行同证。故令伴者八万四千人。皆得现一切色身三昧。四万二千天子。因闻法而得无生法忍。华德发问。故得法华三昧。亦以实行而证入故。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此品来意。谓以法华三昧入佛知见。始觉因圆。妙入果海。逆流而出。现十界身无思而应。所谓圣种类身一时俱现。乃得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之象。以显妙法三昧之极致。故此品来也。以灭根本生相无明。大圆镜智平等显现。故假观音普门示现以发明之。由观音大士。初以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力。故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即得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共一悲仰。故能以一身普应一切。无不感应。此妙行圆满法华三昧之成功。妙极于此。故从药王已来至此三品。约三种意生身。以证行成德也。若则流通。则前经但有信解。而无行证。则解为空解。而新记菩萨。将来历事多佛。又何以臻佛果乎。圣旨昭然。深观可见。意谓妙行虽圆。诚恐行人余习缘影难尽。故复说三种加持乃可克成妙果。故次三品以终焉。

  尔时无尽意菩萨(至)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此显法华三昧入佛知见妙证极果。故以观音普门示现发明也。因无尽意而请问者。盖如来藏迷为阿赖耶识。其用在五意。故有不思议业力。今转识成智。而五意识俱成不思议之神力妙用。观音普门。依此而现。故因无尽意发起也。但问观音之名者。欲因名以质实也。故世尊答以实事。

  佛告无尽意菩萨(至)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此答观音得名之由也。于音言观者。楞严经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脱。故观音名遍十方界。此由耳根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以观照力。获耳根圆通。言不自观音以观观者。谓返观闻性。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故声尘既灭。闻性圆通。盖从音声而入。故得观音之名也。彼经言由耳根观照得名。今言无量苦恼众生。一心称名菩萨。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者。是约机以得名也。以菩萨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是从观自性圆通。则与一切众生性皆平等。是则众生乃菩萨心中之众生也。故众生之苦即菩萨之苦。若众生之苦恼音声以感激之。则菩萨观声寂灭。顿入法性。神力加之。则众生之苦。不期脱而自脱矣。此自他兼明智悲之力也。此总举名以彰德用。下别释之。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至)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此别显观音德用。即十四无畏也。楞严具明。经云知见旋复。令诸众生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观听旋复。令诸众生大水所漂。水不能溺。以知见属火。闻听属水。以菩萨见闻俱泯。根尘俱消。故加被众生。水火不害也。以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生入诸鬼国。以观照力。加被其人。故鬼不能为害也。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至)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此由菩萨消形同声。无尘可对。则了无可触。故令刀杖不能加害。

  若三千大千国土(至)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此脱罗刹鬼难。罗刹以幽暗为性。以闻熏精明。慧性发光。则诸暗相。永不能昏。故罗刹不敢恶眼视之。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至)皆悉断坏即得解脱。

  此由音性圆消。观听返入。离诸尘累。故能枷锁皆悉断坏也。

  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至)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此由灭音圆闻。遍生慈力。故能令众生离诸怨贼。以劫夺生于敌对。今音灭闻圆。尘境顿空。无复对待。故贼不能劫也。已上脱外难。下净内业。

  若有众生多于淫欲(至)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

  此由熏闻离尘。色所不劫。故能今离欲。贪欲以缘尘爱取。今离尘不取。故欲亦远离。

  若多瞋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瞋。

  此由纯音无尘。根境圆融。无诸违逆。故能离瞋。

  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痴。

  此由消尘旋明。朗照无碍之力加之。故离诸痴暗。然愚痴性障。出于昏暗。今既照明。故离痴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至)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

  此由融形涉世。遍事诸佛。涉法王子。以此加之。故即生男。以男子有干事之能。为法王子干事之德也。以能领受十方诸佛法门。有女子承顺翕受之德。故即得生女。

  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至)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此第十四无畏功德也。以娑婆世界有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方便利生。若持观音一名。则与彼六十二亿平等。以观音圆证平等法界。故一名等众多名也。此十四无畏皆是实事。若约理解。则不显大士拔苦之神力也。

  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至)无量无边福德之利。

  此颂结受持得十四无畏之德也。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至)方便之力其事云何。

  此问。将显三十二应之德也。经云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始自佛身。终至人非人等。为三十二。此正明种类俱生无行作意生身也。

  佛告无尽意菩萨(至)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此现四圣之身也。此不言菩萨身。以已现故。

  应以梵王身得度者(至)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

  此现六凡身。先举天道之总主也。梵天为初禅天主。帝释为忉利天主。自在大自在天。居欲界顶。天大将军统领鬼神。四天王统领世界。毗沙门居北方为尊。梵释乃常随佛众。余则举其总领也。

  应以小王身得度者(至)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

  此现人道。由王臣以及士庶也。妙音先举轮王。然轮王有金银铜铁四种。所领四三二一天下如次其所统者。名粟散王。今言小王。乃粟散也。不言轮王。略之也。或该之耳。小王治邦国。长者推族姓。居士清节自守。宰官判断邦邑。婆罗门术数摄卫。其实百工四民皆能现之。但举其大者耳。

  应以比丘比丘尼(至)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此现四种身也。

  应以长者居士宰官(至)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

  此现妇女及童真之身。也即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之妇女也。

  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至)执金刚神而为说法。

  此现八部身也。执金刚神乃执金刚杵以护法者。

  无尽意是观世音菩萨(至)皆号之为施无畏者。

  此结三十二应诫当供养也。六趣但言三善道。不说三途者。以苦趣非说法处。然非不救。如现焦面大士。是亦现身。但不分类耳。

  无尽意菩萨白佛言(至)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

  此无尽致供。闻法增进之象也。璎珞。乃菩萨严饰。颈。乃受系之所。今解以供观音。因闻随感普应。悟妙行随缘。顿舍法爱。故解此致供。名为法施。

  时观世音菩萨不肯受之(至)一分奉多宝佛塔。

  观音不受。以表法界性中本无受舍也。佛劝受之。表不舍一法也。转奉二尊。表回向三处。以泯同果海也。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至)游于娑婆世界。

  此正结答问意也。

  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世尊妙相具我今重问彼佛子何因缘名为观世音。

  此无尽意重以偈问。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至)能灭诸有苦。

  此世尊总述观音之德以答也。以有深誓愿。度苦众生。由灭苦得名也。诸有乃二十五有。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至)波浪不能没。

  此下别颂救难。乃十四无畏。但傍举诸难。故文不次。此八句。首举三灾之难也。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至)不能损一毛。

  此傍举险难也。

  或值怨贼绕各执刀加害念彼观音力咸即起慈心。

  此颂怨贼难也。

  或遭王难苦临刑欲寿终念彼观音力刀寻段段坏。

  此颂刑戮难也。

  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

  此颂囚系难也。

  咒诅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著于本人。

  此颂咒毒难也。

  或遇恶罗刹毒龙诸鬼等念彼观音力时悉不敢害。

  此颂罗刹鬼难也。

  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至)寻声自回去。

  此颂毒虫难也。

  云雷鼓掣电降雹澍大雨念彼观音力应时得消散。

  此颂灾变难也。已上皆救外难。下救内难。

  众生被困厄无量苦逼身观音妙智力能救世间苦。

  此总颂淫怒痴。皆众生内分业苦也。

  具足神通力广修智方便(至)以渐悉令灭。

  此总颂现身说法也。长行无恶道。颂中出之。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此颂结显观智也。显菩萨应物观照有五。真观者。谓观众生。本是一真法界。了无异相。故云真观。众生心性。本来清净。无诸杂染。故云清净观。以大智慧。照破痴暗。故云智慧观。无苦不拔。故云悲观。无乐不与。故云慈观。菩萨以此五观。常照众生。故随感而应。是故众生常愿瞻仰也。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此言观智之用也。无垢清净光。言法身三德。无垢。解脱德也。清净。法身德也。光。般若德也。以此三德菩萨已证。以是德用普照世间。故如慧日能破诸暗也。三灾。乃迷性德所变。今三德圆满。故能伏三灾远离诸难也。以此观智普明。常照世间。是知菩萨未尝一念舍众生也。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

  此颂应机说法之象也。已证法身。三德具足。然法身寂灭。而能应现说法利生者。以无缘慈悲之力也。然法身无体。以悲为体。戒者。法身所流之教戒也。故将说法。先以雷震惊动群机。以慈意而兴广大法云。然后乃澍甘露法雨。以此灭除众生烦恼。是故经云。菩提所缘。缘苦众生。若无慈悲。则佛亦不出世。亦无法可说也。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怨悉退散。

  此颂由灭烦恼。故能散众怨。观照之力也。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至)念念勿生疑。

  此颂依德立名。劝持获益也。无心而说。故曰妙音。不虑而知。故曰观音。清净无著。故云梵音。应不失时。故云海潮音。皆非世间之音也。故须常念谛信而勿疑也。

  观世音净圣于苦恼死厄(至)是故应顶礼。

  此赞德劝皈。以显利益也。已证法身。故云净圣。普被众生。故与苦恼生死作依怙也。以具一切功德。故能十四无畏。以慈眼视众生。故能三十二应为众生福聚如海无量。故应顶礼也。

  尔时持地菩萨即从座起(至)当知是人功德不少。

  此结赞闻品之功德也。因持地结德者。以观音证极法身。尽一真地。而能以大地心任持众生。出生功德。故以持地结赞也。观音以无作妙用。应诸众生。故云自在之业。无处不现。故云普门示现。无苦不拔。故云神通之力。此观音已证妙觉。虽居果位。不舍因行。乃已成佛。示法界身云。故言普门。若前妙音。乃等觉已前之行。故凭三昧力。犹有往来之相。佛意说此三品。意在入佛知见。必破二执。净二障。尽真如际。现大神用。而入妙觉。因果一如。方为究竟。故予约楞伽三种意生身释之。以明证入之次第。此经既不说地位渐次。故特约此以彰实行。将示新记菩萨。为未来入佛知见之证验也。如来说法深意。岂可以浅识漫视哉。

  佛说是普门品时(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此结闻品成行也。佛果菩提名无等等。谓无物与等。而能等一切。以观音证此。故闻者皆发此心。以成妙行也。

  妙法莲华经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此品来意。由前妙行已圆。当克妙果。若上上根人。一超直入。在中下之辈。第藏识由深历劫余习潜伏其中。虽有止观之功。而智有所因。神有所不及者。非假加持之力不易断也。至此故说后三品。以显三种加持之象。故此品来也。三种加持。谓神力。法力。现身面言说。楞伽唯二。今多法力。此品乃神力加持也。咒乃诸佛秘密心印。如天子之秘符。大将执之摧坚破锐。无敌不克。藏识为生死窟穴。最极幽深。故云是法华经藏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其习气潜伏。止观之力所不及者。须仗如来秘密心印之力以攻之。楞严云。若修行人习气未除。应当一心诵我神咒。谓是故也。楞伽云。若不以神力建立者。则堕外道恶见妄想及诸声闻众魔希望。故七地已前不加。则堕外道。八地不加。则堕二乘。九地至等觉不加。不得入妙。以七地以前藏识未破。等觉以前异熟未空。故须加也。然三意生身。乃验其已。至三种加持乃警其未至。盖如来说法通途之大义如此。非谓意生身后方有加持也。万无以先后视之。

  尔时药王菩萨即从座起(至)即说咒曰。

  此言持经之福。将显入佛知见之大利也。因药王发起者。向以药王为止观之象。且为苦行持经之首。入佛知见之先觉。故此请问。以示新记菩萨。始以止观调心。终以密咒消磨习气也。以佛说修行有显密二行。故止观为显行。咒为密行。楞严 云。若修行人习气未除。应当一心诵我神咒。是故修行之士。将跻觉位。而间被魔力所坏者。习气使然也。故末世持经。必须神咒加持。可保无虞。楞伽经七地已前不加。则堕众魔希望。谓是故也。此品判为神力加持。而首问持经之福者。向言持经之益。多约利他在机。今言其福。专明自利在己。以此经大益。非厚福者不能荷担。如闻般若。非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谓非福不能载慧也。言读诵。云通利。是在入佛知见。故云如说修行。以持经大慧之福。非神力不能保全。故须加持。故前屡较功德。但言七宝。今特约供佛功德。是在即慧之福也。故佛印之曰。如说修行其福甚多。

  安尔(一)曼尔(二)(至)阿摩若那多夜(四十三)

  此秘密神咒。乃诸佛心印。从来不翻。译梵成华。有五不翻。一秘密不翻。即神咒。二含多义不翻。如婆伽婆。三此方无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不翻。如阿耨菩提。五尊重不翻。如般若。此咒乃五不翻之一也。如军中之密号。但取办事。不许人知。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凡咒皆称陀罗尼。此云总持。谓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心印之义称也。此咒乃六十二亿诸佛所说。则诸佛之心印。系于持经之法师。故须此咒以护持也。药王先说者。以为显密二行之首故。

  时释迦牟尼佛赞药王(至)于诸众生多所饶益。

  此释尊印赞也。

  尔时勇施菩萨白佛言(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痤隶(一)摩诃痤隶(二)(至)涅犁墀婆底(十三)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此勇施说咒护持者。顿断习气。非勇不能。以此助成妙行。故次药王说咒也。夜叉等。皆恼害鬼。持经法师。末世多害。非假咒力。不能免害成行。故须加持也。

  尔时毗沙门天王护世者(至)即说咒曰。

  阿梨(一)那梨(二)(至)那履(五)拘随履(六)

  世尊以是神咒拥护法师(至)令百由旬内无诸衰患。

  毗沙门。北方之天王也。四王护世。统领鬼神。为生死界主。北方先说咒者。北方之卦为坎。坎者陷也。以一阴陷二阴之中。以示生死险难之象行人于生死险难之中。而欲顿证菩提。非神力加持。又何以济险难出生死乎。毗沙门为险难之主。故先说也。

  尔时持国天王在此会中(至)即说咒曰。

  阿伽祢(一)伽祢(二)(至)浮楼莎抳(八)頞底(九)

  世尊是陀罗尼神咒(至)则为侵毁是诸佛已。

  持国东方天王也。东方之卦为震。震者动也。东为群动之首。易曰。吉凶悔吝生乎动也。论曰。动必有苦。是则行人于生死动乱之中。而作至静之行。苟非神力加持。又何以臻寂灭之境哉。至若南方之卦为离。离者丽也。虚明之象。西方之卦为兑。兑者说也。若无虚明悦豫之境。则无庸加持。故彼二天王不须说耳。

  尔时有罗刹女等(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伊提履(一)伊提泯(二)(至)兜醯(十八)㝹醯(十九)

  宁上我头上莫恼于法师(至)即于佛前而说偈言。

  若不顺我咒恼乱说法者(至)当获如是殃。

  诸罗刹女说此偈已(至)应当拥护如是法师。

  此罗刹女。乃毗沙门所统。故亦说咒拥护持经法师也。罗刹女。乃幽昧之鬼。与鬼子母。皆飞行而食人肉者。女则阴邪之至。此示无明罗刹业习戕害法身。今以止观研穷。化无明而作妙明心光。故罗刹女。亦以自身拥护受持读诵修行是经者。顿令无明三毒净尽无余。所谓令得消众毒药也。若夜叉等。皆所部之恶鬼。此皆莫恼。则无可恼者矣。佛赞印许。但护持经名之福已不可量。何况具足受持供养。其福更不可思议矣。供佛必以香灯者。表妙契法身。潜通法界。故香供为尊。一切烦恼。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故种种诸灯供养。而为第一。

  说是陀罗尼品时六万八千人得无生法忍。

  此闻品成行也。以显密双修。即得六根清净。八识圆明。故六万八千人。皆得无生法忍。此神力加持之益也。

  妙法莲华经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品来意。以明转识成智之象。以显法力加持也。妙庄严王。乃如来藏。在缠而为八识心王之象。今显发本真。故云本事。净藏净眼二子乃六七二识。转染令净之象。夫人柔顺内助。为止观内熏之象。治净无明。故云净德。以六七因中转。故二子先请出家。二子转父邪心。一同出家。正显本觉出缠之象。此止观之力。乃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以法力自然修行。真如熏习。灭无明故。所谓法力加持。故此品来也。意谓由神力加持。外魔既消。法力内熏。净除二障。证二转依。故说妙庄严王之本事也。前神力加持。乃七地已前之象。法力加持。乃出八地真如三昧。进九地以至等觉之象。

  尔时佛告诸大众(至)国名光明庄严劫名喜见。

  此将显妙严之本事。先叙女师之佛也。佛号云雷音宿王华者。密云将雨。雷以先之。故云云雷音。宿为果觉。华为因行是以果觉智为因地心。进至九地。诸佛法云法雨悉能领受。故所师之佛号云雷音宿王华智也。常寂光土。以光为严。故名光明庄严。净土为众圣所归。故云喜见。此举彼时之佛也。

  彼佛法中有王名妙庄严(至)一名净藏二名净眼。

  王名妙庄严者。谓如来藏元是妙严果体。今迷之而为阿赖耶识。名为八识心王。因之而有六七转识。造种种业。受种种苦。若转七识而为平等性智。则藏识无染污可受。故云净藏。若转六识而为妙观察智。则分别之见即消。见分亦泯。即得法眼净。故云净眼。此转染令净之象。

  是二子有大神力(至)皆悉明了通达。

  此其二子有大神力。以显二智。有广大力用也。以菩萨六度万行。佛□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乃至三十七品助道法。皆仗二智之力用。故云皆悉明了通达。三十七品。谓四念处。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成□之行。概不出此。以四心为体。六度为用。道品为助。皆六七二识转智所修之行故。

  又得菩萨净三昧(至)于此三昧亦悉通达。

  此言二子之三昧也。以二智观照。念念净治无明。故云净三昧。日为本智。星宿乃微细观察。故云日星宿三昧。照明三体。故云净光三昧。了达根尘。故云净色三昧。身心世界内外洞观。故云净照明三昧。念念庄严法身。故云长庄严三昧。能破烦恼诸魔障碍。故云大威德藏三昧。是皆二智止观之象。

  尔时彼佛欲引导妙庄严王(至)或听我等往至佛所。

  此叙二子化父之因缘也。非一乘妙法佛知见地。不能转彼业识。故云欲引导妙庄严王故说法华经。非二识智用止观之力。不能开佛知见。故二子白母愿母见佛听经。止观之功。专为转邪之用。故令往白父共去。二识本是妙明佛智。今为识用。故云生邪见家。以止观熏变无明。方得转染令净。故母令二子为视神变。父若见者心必清净。

  于是二子念其父故(至)令其父王心净信解。

  此二子现神变。以警发父心也。谓以无作智净自心体。故涌在虚空。地水火风。皆八识之相分。向执取为我我所。今一一变化消融无碍。方离执取之心。故令父见神变心净信解也。

  时父见子神力如是心大欢喜(至)可共俱往。

  此父见神力心大欢喜发心见佛者。以藏识受六七智用所熏。即有转变之机也。故问其所师欲共往见。

  于是二子从空中下(至)欲重宣其意以偈白母。

  愿母放我等出家见沙门(至)愿听我出家。

  母即告言听汝出家所以者何佛难值故。

  二子见父已信。仍白其母求听出家者。以六七因中转。故先请出家。然非止观内熏之力不能亲证佛慧。故母听二子出家。以显佛难值遇。意欲深心信解。乃可入佛知见也。

  于是二子白父母言(至)诸佛难值时亦难遇。

  此二子白请父母同往见佛者。意显始因止观熏变。必心境一如。乃能入佛知见。故愿俱往见佛。言佛甚难值时亦难遇者。所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也。

  彼时妙庄严王后宫(至)示教利喜王大欢悦。

  此叙合宫皆有可化之机也。意显藏识含藏种子习气烦恼。蒙止观熏变之力。皆转染令净。故王后宫八万四千眷属。皆堪任持妙法华经也。然如来藏所以不由生死苦趣者。以六识所造业力牵缠故也。今七识不执。则六识亦转。则八识生死之因绝。本来无染。即入佛知见。故净眼菩萨得法华三昧。净藏菩萨通达离诸恶趣三昧也。以始觉有功。本觉乃显。故其王与夫人得诸佛集三昧。能知诸佛秘密之藏也。以六七二识既转。则五八一时俱转。则四大根尘一切烦恼无不转者。故王及群臣并四万二千人。一时俱诣佛所也。到此则一切法无非佛法。故彼佛为王说法。示教利喜。

  尔时妙庄严王及其夫人(至)成就第一微妙之法。

  此妙严供佛之益也。由转染令净。解脱缠缚。故解颈真珠璎珞以散佛上也。以妙契法身常乐我净涅槃妙德。故化成四柱宝台。台中有大宝床。敷百千万天衣。其上有佛结跏趺坐也。盖虚空恒一。真常德也。天衣适体。真乐德也。有佛趺坐。真我德也。放大光明。真净德也。以藏识既空法身乃现。故念佛身希有微妙之色。此妙契法身之象也。

  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其国平正功德如是。

  此佛与妙严授记者。以悟藏性本空。开佛知见。乃是成佛真因。故为授记也。普阴群生。故佛号婆罗王。以永破无明痴暗。故国名大光。顿超诸有。故劫名大高王。皆八识出缠之象也。

  其王即时以国付弟(至)饶益我故来生我家。

  此言妙严出家之益也。以藏识转智。泯同法身。以权智应缘。故云以国付弟。言与夫人等者。意显止观功圆。同时出缠。则一切智用根尘诸法。一时俱为妙用矣。故与夫人二子并诸眷属。于佛法中精勤修道。则转一切烦恼皆为佛知见矣。故于八万三千岁。精勤修习妙法华经也。至此则一切行皆为净妙功德。而为法身庄严矣。故云得一切净功德庄严三昧也。证无住身。入法性空。故云上升虚空。本觉既显。方见始觉之功。故王见佛。以感二子为善知识也。此盖借法力熏习真如为缘因佛性修而得者。故云二子转我邪心。令得安住于佛法中得见世尊。此二子是我善知识。为欲发起宿世善根来生我家。此其善知识是大因缘。所以化导令得见佛。此皆显示资借缘因熏习之力也。

  尔时云雷音宿王华智佛(至)三藐三菩提心。

  此彼佛印证妙严。正显缘因佛性。故归重善知识也。意谓正因佛性。人人本具。故为宿世善根。要借善知识缘因助发。止观熏修乃显。所谓佛种从缘起。故此归重善知识是大因缘。故此经历叙大通智胜之本因。以下一乘之缘种。故今乃得从此妙法悟入。故持经之法师。皆是末世众生佛性之因缘。故不敢侵毁者。正以善知识所持佛性种子为重故也。

  大王汝见此二子不(至)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

  此出二子之本因也。已曾供养六十五百等者。谓六识发起观智。就五根门头。一一洞明。不为根尘所惑。凡有所作。皆为妙行。故云供养六十五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等诸佛亲近恭敬。于诸佛所受持法华经。愍念邪见众生令住正见。是知持经法师。专以观照熏习为本也。而熏习之功。久经多劫。又非一时之故也。

  妙庄严王即从虚空中下(至)说是语已礼佛而出。

  此妙严赞佛。以显妙契法身之象也。故先赞报身相好。复赞法身功德。以如来之法。具足成就不可思议微妙功德。教戒所行。安隐快善。皆法身之功德也。圆觉经云。譬如销金矿。金非销故有。虽复本来金。终以销成就。一成真金体。不复重为矿。故妙严云。我从今日不复自随心行。不生邪见憍慢瞋恚诸恶之心也。此妙严彻见自心。直到不疑之地。是皆妙法之功。所谓法力加持之益也。

  佛告大众于意云何(至)诸天人民亦应礼拜。

  此示净藏净眼二子今缘也。意显能转妙严邪心。及化夫人眷属。俱入佛法中者。皆仗二子止观调治熏变之功。今药王药上之宿因也。以一切菩萨修行。未有不依止观而修。一切如来成等正觉。未有不因止观而得。此是药王药上二菩萨。成就如此诸大功德。已于无量佛所植众德本。故能成就不思议力也。意在结归观心。以尽持经妙行。以显法力加持之功也。故识是二菩萨名字皆应礼拜。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至)于诸法中得法眼净。

  此结闻品成行也。意显止观功成。则一切尘劳应念清净。故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得法眼净也。

  妙法莲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此品来意。由前信解。以资妙行。行成得果。兹当证入乃现身面言说加持也。经云。是人若坐思惟此经。尔时我复乘六牙白象王现其人前。其人有所忘失一句一偈。我当教之与其读诵。又云。若有受时读诵正忆念修习书写是法华经者。当知是人则见释迦牟尼佛。如从佛口闻此经典。此正现身面言说加持也。以等觉菩萨若不加持不得入妙。以有法身来接。故须加持乃得证入。故此品来也。此经以智立体。故文殊启发以资信解。以行成德。故普贤成终以明证入。故为入佛知见也。普贤有二。一道前属因。二道后属果。谓行弥法界曰普。邻极亚圣曰贤。此在等觉属因。称真法界曰普。弥纶万化曰贤。此在妙觉属果。以此普贤乃法界之全体。为毗卢十身之愿身。故菩萨依此发心信解修行还证此体。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然菩萨因圆至等觉已。必假果觉来接乃得入妙。故此品为证入之终。而普贤以愿力守护必得是经也。以因普贤乃得证入。故曰劝发。

  尔时普贤菩萨(至)无量无边不可称数从东方来。

  此言普贤来仪也。以法华初会。普贤向不在座。今从东方来者。然东为群动之地。以法华妙行称真法界。普遍一切众生妄想乱动心中。今入佛知见。而法界性体方得现前。故此终会。普贤乃从东方来。始而光照东方。终则普贤从东方来。正示智行冥一之象也。以此法性。普入一切众生身中。不为烦恼之所留碍。故云自在神通力。以法身真际乃离心意处。故曰威德。无一不具。故曰名闻。此为万行之本。故与无量无边不可称数大菩萨俱。

  所经诸国普皆震动(至)百千亿种种技乐。

  此言普贤凡所举动。必破无明而成妙行。以滋法喜。故云普皆震动。雨宝莲华作种种技乐。

  又与无数诸天龙(至)礼释迦牟尼佛右绕七匝。

  此言随从普贤八部神众。皆资妙行以为护法。故云各现威德神通之力。右绕七匝。见佛殷勤之仪也。

  白佛言世尊(至)于如来灭后云何能得是法华经。

  此普贤问法。以见来意也。以普贤妙行。为法身全体。有大威力。故曰宝威德上王佛国。心闻洞达。故曰遥闻。既曰遥闻。特请惟愿说之。世尊未答一辞者。正显离言之道不容声矣。世尊说般若。须菩提岩中晏坐。帝释散华叹曰。尊者善听般若。须菩提言未之闻也。帝曰。世尊以不说说。尊者以不闻闻。世尊一日升座。文殊白槌云。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今普贤特请愿说。世尊不答。普贤即问云何能得是经。意显妙法乃绝言之道。无说无示。离言默证。乃可悟入。故云能得是经。

  佛告普贤菩萨(至)于如来灭后必得是经。

  此佛正示普贤妙行。以资证入也。由普贤特为听经而来。故请惟愿说之。世尊未答一辞。意示离言寂灭之道盖不容言。故随问云何能得是经。故佛说成就四法当得是经。一为诸佛护念。二植众德本。三入正定聚。四发救一切众生之心者。起信论云。信成就。发三种心。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故云诸佛护念。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故云植众德本。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故云发救一切众生之心。又云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故云入正定聚。然此品显证而言信成就者。谓初以文殊大智发信。依信生解。依解发行。行起解绝。故为证入。是乃信之成就也。所谓发心毕竟二无别。如是二心先心难。然信必借行乃得成就。故文殊大智定须普贤劝发。故终以四法必得是经也。论依最初发心说。此约成就说。足见智行相依始终无二也。

  尔时普贤菩萨白佛言(至)诸恼人者皆不得便。

  此正显加持之力也。以有加持守护之力。故使诸魔恶鬼诸恼人者皆不得便。此虽绝外患。实净内障。以普贤妙行能使一切烦恼诸魔不得现行。不致戕害法身以损慧命。令其安隐证入也。

  是人若行若立(至)我当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

  此正现身面言说加持也。言是人若行若立若坐思惟此经。是则四威仪中。念念深入法华三昧。不忘不愚。若有忘失一句一偈。则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现其人前。教之与共读诵还令通利。必使证入而后已。是为身面言说加持也。

  尔时受持读诵法华经者(至)得如是等陀罗尼。

  此言由加持力以见身面。即得三昧及陀罗尼也。陀罗尼。此云总持。一心真如之异称。三种陀罗尼止观之义。旋。即楞严旋。倒闻机之旋。如急流之水有漩澓也。谓一切法。总归一心。故名真如。湛然常寂。为旋陀罗尼。是名为止。一心真如。有大智用。不离一心。为百千万亿旋陀罗尼。是名为观。体用不二。但是一心。止观双运。名为中道。遮照同时。存泯无碍。为法音方便陀罗尼。是名等持。因见普贤入法界性。一念顿得。故云以见我故即得三昧等。

  世尊若后世后五百岁(至)即于佛前而说咒曰。

  此普贤说咒拥护。以尽加持之力也。后五百岁。乃斗诤坚固难持之时。非假加持之力。无以克成胜果。故须加也。前云行立坐等四威仪中念念思惟。今云修习是经应一心精进。是则非徒读诵而可冀其感应也。满三七日则以一切众生所喜见身现其人前。是由观照增明。如水清月现。行人心与法界冥一。故菩萨现身。此感应道交自然之理也。欲为行人净治无明习气。故说加持咒曰。

  阿檀地(一)檀陀婆地(二)(至)辛阿毗吉利地帝(十九)

  此咒力加持。令其功速成就也。以咒能破障。凡修习止观之力有所不及者。故须神咒加持。功易克成耳。

  世尊若有菩萨(至)皆是普贤威神之力。

  此显咒乃法界全体。故云当知普贤神通之力。若念普贤威神。则法界大用现前。故心与咒冥。则菩萨感应如响。

  若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至)为诸如来所摩其头。

  此言持经要行以正念为主也。前一往但云受持而已。至此普贤特言思惟修习正忆念。是知持经以观照为要行。非徒循行数墨而已。起信论云。觉心初起。心无初相。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又云能观无念。可谓向佛智矣。此中正忆念。即无念也。思惟修习。必观无念乃与真如法界相应。故感普贤现身加持。如来手摩其头。故下历言正忆念解其义趣。是知入佛知见。必以正念为要行也。

  若但书写是人命终(至)解其义趣如说修行。

  此较胜行之益也。若但书写全不解义。则感生忉利天报。何况正念解义修行。而不感如来加持乎。

  若有人受持读诵(至)正忆念如说修行。

  此显解义之胜益以劝修持也。上但书写。则感生忉利天上矣。今解义之福利。临终必感千佛授手。接引上生兜率天宫。与弥勒补处菩萨共生一处。是为当来龙华三会。又为一乘妙法之缘种矣。是故智者应当一心正忆念如说修行。为妙行也。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至)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此普贤结愿流布此经。誓使佛种不断也。

  尔时释迦牟尼佛赞言(至)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此如来赞叹普贤护助持经之德。如来亦以神力守护受持普贤名者。以此经乃如来护念之法。普贤护持经人。则经在普贤。故如来亦护持普贤名者。则经亦在持名之人也。以凡所举念皆法界性现前昭著故。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至)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言正忆念修习。入佛知见之妙证也。此经已有如来全身。故则见释迦妙契法身故。如从佛口亲闻。念念入佛知见。故印供佛。佛所赞善。以是成佛真种。必见授记。故佛手摩头。则一切行皆是佛行。故为衣之所覆。是皆正忆念修习之妙证也。

  如是之人不复贪着世乐(至)能修普贤之行。

  此言持经妙证之成功也。前安乐行品。戒持经者。不亲近外道经书及不近诸恶律仪女人等。不起三毒等烦恼。一一切戒者。恐引习气。有妨正忆念。故远之不使为害也。今已入佛知见。一切恶习净尽。自然不贪不喜。不为所恼。凡所修为。皆是普贤妙行也。若知见未开。则动成扰乱。今既证入。则无法不妙。故不待远离。而心自远矣。

  普贤若如来灭后(至)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

  此言入佛知见。即得菩提。故见持经者。应作成佛之念也。证果有期。故云不久当诣道场等。破诸魔下。皆成佛之事。

  普贤若于后世受持读诵(至)亦于现世得其福报。

  此言持经所感现前之福也。以法味资神。故不贪着世间乐具。以即慧之福。故所愿不虚。三障日消。故其福益厚。现报如此。则未来生天殊胜可知。先后分别持经之益不同。以正忆念如说修行。故不久成佛。以但受持读诵书写。故感天福报。

  若有人轻毁之言(至)水腹短气诸恶重病。

  此通言赞毁业报昭然如影响也。毁持经者为狂人。则失正知见。故感世世无眼。若有供养赞叹。其人。则获现果报。若出其人之过恶无论虚实即得白癞病者。以伤毁法身。故感此报。若轻笑之者则感世世牙齿疏缺诸恶等报者。以从口业伤妙法全体。故感通身诸恶重病也。前方便品末历言毁经之报者。以戒说者不择其机令无智人轻毁讥谤。是单约谤经者说也。及持品以后历言毁谤持经法师。是单约谤人而言。恐人闻谤不信法师。佛种自此断绝矣。今言持经者。意在正忆念如说修行之人。业已入佛知见妙证法身。毁之则伤法身全体矣。是知先后佛说毁谤之报各有所主。非谓此节结前文也。然佛以大圆镜智平等说法。圆照法界。始终一贯。称性所演。以备殚群情。本无思量分别。若以文章起伏照应求之。似涉有心思量。攻为文字。则落世谛常情之语。非大智无思称性所说也。故云学者当善于义莫着言说。

  是故普贤若见受持是经典者当起远迎当如敬佛。

  此结敬事持经之人。通结重法之义也。前文历言敬持经者当敬如佛。以如说修行入佛知见。不久即得菩提。妙行已圆故。当敬事如佛正谓此也。是故者。承上结文之辞也。

  说是普贤劝发品时(至)微尘等诸菩萨具普贤道。

  此结闻品成行也。以入佛知见。则一切诸法通归法界。故得百千万亿旋陀罗尼。则一一行称真法界。故云得普贤道。以闻此普法。故成此大益。妙法大利。归极于此。楞严妙行。归无所得。华严善财童子参遍知识。入法界后。但见普贤。以法界性中本无证得。故唯有普贤方称法界之量。故二经旨趣。相须一贯。以见如来说法之致也。

  佛说是经时普贤等诸菩萨(至)受持佛语作礼而去。

  此为末后流通分也。此经以文殊发启。而结会不说其名者。以泯同果海故。如华严会缘入实。则无文殊但归普贤。其义等也。此经专为引摄二乘。故声闻信受奉行。

  回向偈

  稽首法界主  相好光明身  随缘应众生
  演说微妙法  令一切圣贤  尽开佛知见
  我以一毛智  测量法性空  如饮海一滴
  欲识百川味  寂灭离言法  难以思惟求
  甚深智慧门  方便可通达  愿见闻随喜
  顿开佛知见  佛种不思议  究竟常不断
  共入涅槃城  安住极乐国

  南岳门人方玉校对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七(终)

1234567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