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左侧

查普尔:佛本生故事中的动物与环境

[复制链接]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kiny 发表于 2017-2-18 18:4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者:[美]克里斯托弗•基•查普尔译者:心灵 查普尔:佛本生故事中的动物与环境 第1张图片 序言:动物的心智托马斯•贝里在他所著的《地球之梦》中,盛赞物种保护的重要性。他指出,这个星球上每灭绝一种濒危的动物或植物,都会导致人类意识的逐渐泯灭。他说道:虽然我们拥有想象力,这种能力也是被诸如我们所看到的天空中的云、树林、灌木和花,绿水、清风和鸟鸣,以及蓝鲸出水等等色彩、声音、形态和运动的展现所唤醒。虽然我们拥有语言,可以借之以说话、思考和交流,借之以形容内心身处的神圣体验,借之以表达生活中的美好;虽然我们拥有语言,可以借之以给孩子们讲故事,借之以歌唱,同样,语言也是来自于我们对周围的各种生命的印象。动物经由贝里描述具有丰富人类意识的潜力。通过对动物和自然法则的观察,我们不但了解了动物的习性,而且学到一些见识和比喻,深化了我们作为人类的体验。沃尔特•惠特曼,一位观察人类和自然世界的伟人,曾经写过关于动物的名篇:我想,我可以转变,与动物生活一处。他们是那么平静和寡言,我伫立一旁,长久地看着他们。他们不会碌碌终日,也不会抱怨处境,他们不会在黑暗中辗转反侧,为过失而哭泣,他们不会令我作呕,探讨对神的责任,没有动物不知足,没有动物为了占有,而疯狂。在惠特曼眼中,动物作为一种生命存在,以其貌似的简单为人类提供了可以仿效的道德榜样。纵观世界所有的民间传说,动物总是被用作譬喻、启发灵感、预言和想象的工具。从约鲁巴人(一支西非民族,主要居住于尼日利亚西南译者按)的“亚南斯蜘蛛”传说,到北美的“北美郊狼”故事;从美国南部的“兔子兄弟”传说,到源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数千年来,动物故事一直在为人们提供娱乐、喜悦和智慧。从人类历史开端的拉斯科岩洞(位于法国西南部的多尔多顿河谷,于1940年被发现,保存着重要的旧石器时代主要是关于动物的绘画作品译者按)到埃及法老时期和中国商朝的半人半兽塑像,乃至古印度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对犀牛和各种家畜以及猫的绘画、雕刻,都表现出人类以各种方式试图获得动物的力量、竭力避免动物的伤害、以动物作为食物以及用祭祀仪式表达对动物的敬畏,所以,动物对于人类的自我定位和定义至关重要。动物表现出广泛的行为习性。虽然亚里斯多德和笛卡尔不认为动物具有认知能力,但是动物意识的可变性和深刻性已经得到近代科学家的关注。这些科学家承认动物具有某种意识,包括意向性、情感和一定程度上的逻辑能力。在唐纳德•R•格里芬、卡罗林•A•里斯托、弗兰斯•迪•瓦尔、多萝茜•切尼、 艾琳•帕普博格、4 唐纳德•克鲁兹玛,5及其他一些科学先驱工作的基础上,对动物认知的研究在诸如《大象何时哭泣:动物的情感生活》等书中得以普及。现今已经发现,在黑猩猩、海豚及其它许多动物身上存在一定的高级智慧;与此同时,即便对于佛教本生故事的可信性没有增加,科学领域这种研究范式的转变在某种意义上使得佛教对动物的态度――如在本生故事中所展示的那样――引起人们更为广泛的注意。 查普尔:佛本生故事中的动物与环境 第2张图片 佛教中动物的意识早期的佛教和耆那教流行离群独索的隐居修行,动物在二教的宇宙哲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动物不仅和人类、神、地狱生物、鬼类等不同生命形式一样,拥有各自特殊的生活领域,而且,由于所有生命在宇宙中处于周而复始的轮回中,所以每个动物在无数次生命中有可能转生成为各种生命形式。一个动物此生完结,来世或许与此生相同,或许变成其它动物,有可能上升为人或神,也可能下降到地狱或鬼道。《吠陀本集》将动物看作是人类的食物和祭品,与此不同,早期的佛教和耆那教沙门对待动物的态度与其宇宙哲学理论一致,动物在生命层次中占有重要位置。近来有三项研究的主题与早期佛教传统中的动物地位问题有关:一是笔者著作《亚洲传统中对动物、地球和自身的非暴力》列有一章,名为“非暴力、佛教和动物保护”,探讨了佛教反对伤害生命的戒律,考察了阿育王的摩崖石刻;二是詹姆斯• P•麦克德莫特的《早期佛教中的动物和人类》一文,研究梳理了佛教经典和律典之中关于对待动物的资料;三是帕德曼纳布•S•贾尼《印度看待动物精神的观点》,引用了大量来自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传统中的动物故事,这些故事表明一种信念动物具备精神和伦理天赋9。在佛教国家,“本生谭”或称之为“投生故事”的一类文学流派已经兴起,每一则故事叙述的都是佛陀的过去世生活,并包括一次道德教范。这一文体的内容有三方面来源:收录在佛经中的故事、从本生传说中分离出来并加以修饰的材料汇集,以及方言流传下来的地域性传说等。目前,收录最全的本生故事译本是1895年出版的6卷本著作《本生经或佛陀的前世故事集》。本书由巴利语译成英语,包含有550则故事,总共超过了两千页。根据这部巨著的编辑E•B•考埃尔之说,书中收集的故事的本源是僧伽罗语故事,而这些僧伽罗语故事又是由简短的巴利语偈颂发展而来的,这些巴利语偈颂又出自斯里兰卡4世纪的杰出人物、小乘佛教译典的翻译家兼修订者佛陀哈霍萨的功劳。除去原有的巴利文偈颂之外,这些故事的组成依次包括:引言故事、篇幅较长的故事主体、以及关于故事里的人和动物的身份认定简短说明,后者说明故事中谁将是未来世的佛陀。以《本生经或佛陀的前世故事集》为基础的英文选录、文集和儿童读物上个世纪层出不穷。另外,还存在一些经典之外的本生故事;以及由彼得•库罗奇.新近翻译的34个本生故事,这些故事保留在巴利语的《本生烦恼》 (大约公元前400年)之中,是对梵文本“圣者章”的复述;另有一部分本生故事出现在后来大乘佛教经典,特别是《大宝积经》当中。出于研究早期佛教对动物看法之目的,我将集中研究基于小乘佛教传统的550则故事。这550则故事中,整整一半(即225则)提及动物,而且通常作为故事的主角。在这225则共提及70种不同的动物,有319只(群)动物出现。其中,猴子最多,出现于27则不同的故事中,接下来依序为大象24次、豺20次、乌鸦17次、鹿15次、鸟15次、鱼12次、鹦鹉11次。我对其中的10则故事兴趣尤为浓厚,故事中佛陀和其他生灵是以树神的形式出现的。在大多数例子当中,动物代表着与佛陀同时代之人的前世的生命形式。这些动物在过去的行为有助于解释现世人类的行为。在有些情况下,动物的行为表示吉兆,是后世之人的善良行为的基础;而在另外的情形中,动物的行为则令人生厌,可以解释佛陀同时代之人的恶行。后一种类型的故事大部分和提婆达多相关。提婆达多是佛陀的堂弟,曾经在佛陀下山时推落巨石以及在佛陀的必经之道安排狂象,屡次密谋想杀死佛陀,最终堕入地狱。本文将以从巴利语汇集材料中选取的本生故事为基础,特别着重于故事中对动物(以及植物)的描写的研究。我把这些故事作以如下分类:展示动物智慧和(或)同情心的例子;动物因其愚蠢或残暴而受到惩罚的与因果报应有关的寓言;与素食主义和肉食有关的故事;劝阻人们放弃用动物献祭的故事;以及内部蕴含生态寓意的传说。 查普尔:佛本生故事中的动物与环境 第3张图片 慈悲而富有智慧的动物在这类故事中,我所选择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示例讲述的是佛陀一世生为啄木鸟的故事(《杰瓦飒库那本生事迹》)。有一日,他看到一头狮子十分痛苦,因为有块骨头卡住了他的喉咙。啄木鸟就用一个棍子撑开狮子的嘴,然后进入嘴内叼出了骨头,狮子由此获救,得以重新顺畅地呼吸和自由取食。后来,有一次在狮子吞食一头野水牛的时候,啄木鸟又来到了狮子身边。为了考验狮子,啄木鸟飞近狮子,问他如何报答自己。狮子傲慢地回答道,他已经饶了啄木鸟一命,足以作为回报。最终啄木鸟以自己的方式严厉地惩罚了忘恩负义的狮子。在故事末尾,佛陀指出这里粗鲁无礼的狮子就是前世的提婆达多,而他,即佛陀,就是那一世这只助人为乐的啄木鸟。在《飒宛纳弥尕本生事迹》中,一只金色的牝鹿不慎掉进陷阱,尽管努力再三,他妻子也守在一旁不断鼓励,却始终不能逃出。而猎人已经前来收取猎物,忠诚的妻子迎头而上,恳求猎人用她的生命换取丈夫的生命。猎人为此举所打动,就放了他们。作为感谢,牝鹿后来把他在觅食地方发现的宝石赠给猎人,并请求猎人就此放弃捕杀,建立一个家庭,并从事正当的工作。在故事之后,佛陀表明他就是那只高贵的牝鹿。在上述两则故事中,动物展示出高尚的行径,为每一个听故事的人树立了榜样。佛陀用第一则故事教导了宽容和感恩的重要性;用第二则宣示了自我牺牲和奉献的巨大力量。第二个例子同时也包含了一个动物关于戒绝杀戮的呼吁,这正反映了佛教不杀生的戒律。 查普尔:佛本生故事中的动物与环境 第4张图片 愚蠢的动物《寇卡利卡本生事迹》讲述的是许多年以前,在巴纳拉斯(即现今印度东北部城市瓦腊纳西,译者按),国王有个喋喋不休的坏习惯。一位睿智而德高望重的大臣决定教训一下国王。一只杜鹃(有点象北美的燕八哥)自己不抚养她的雏鸟,而是把蛋下在乌鸦的巢里。乌鸦妈妈以为这枚蛋是她自己的,就仔细照看,不仅把蛋孵化出雏鸟,还经心地喂养它。不幸的是,有一天这个还没长大的小小入侵者发出杜鹃独有的声音。乌鸦妈妈警惕起来,就用她的喙猛啄小杜鹃,把它扔出巢外。小杜鹃掉到国王的脚边,他转向他的大臣问道:“这是什么意思?”睿智的大臣(即后来的佛陀)答道:说着不当且伤人之语的人们,就像这夭折的小杜鹃,虽然不是致命的毒药,亦非锋利的宝剑,有害的话语就足以致命。于是,国王汲取这一教诲,改善说话习惯,从而避免了他的统治被推翻的可能。佛陀在解说时表明,他自己就是那个睿智的大臣,而喋喋不休的国王就是他那饶舌的门徒,比丘寇卡利卡。在里,佛陀讲述了两只大象的故事。其中,一只是群象之首,另一只是象群中的无赖。一天,象王遇见一只鹌鹑妈妈,她的小宝宝刚刚孵化出来。鹌鹑妈妈请求象王保护她的孩子。象王慨然应允,通知他的所有八万名属下经过时小心,不要踩着小鹌鹑。他还告诫鹌鹑妈妈那只无赖象有可能经过此地,建议她一定要像请求自己一样别让无赖象伤害她的孩子。然而,当无赖象路过时,尽管鹌鹑妈妈苦苦哀求,他毫不理睬,恶意地用左脚踩扁了小鹌鹑。眼见亲生骨肉被残忍谋杀,鹌鹑妈妈悲愤异常,决心寻求机会报复这头无赖象。一只乌鸦、一只苍蝇和一只青蛙答应帮助她,经过商议,乌鸦出发啄掉无赖象的眼珠,接着,苍蝇把卵下在他的空眼窝里。苍蝇卵不久孵化成蛆,使得大象的头奇痒难忍。他横冲瞎撞寻找水以求解脱。按照鹌鹑妈妈的计划指引,青蛙先在山巅鸣叫,引着大象到达悬崖边,然后青蛙跳下悬崖,再次鸣叫。无赖象是跟随青蛙的声音来寻找水的,因而就跟着跳下深渊,滚下山崖摔死了。讲完这个故事,佛陀语重心长地说到,“佛子们,注意所言所行,不要招致任何恶意”。然后他指出,他就是故事中友善的象王,而提婆达多则是那头无赖象。第一则故事用特定的动物警告人们要避免不良习气,在此过以分饶舌为例。第二个故事,尽管听起来可怕,却告诫了人们绝不能一意孤行,害人又害己。 查普尔:佛本生故事中的动物与环境 第5张图片 本生经故事中的素食主义问题“是否吃肉” 是小乘佛教争论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正如D•赛弗特•鲁格曾经指出,这个规矩因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不同而各异 。尽管对于佛陀本人是否食肉有过争论,但是在东南亚国家,只要肉食不是特意为僧侣准备的,僧侣可以接受信徒供养的肉类食物。与印度其它宗教的出家沙门尤其是耆那教徒的饮食规定不同,我们发现,佛陀宣称只要不直接杀害动物吃肉是可以接受的。这种说法和伏亚萨在《瑜伽经的注释》里的宣称不同。伏亚萨认为不仅直接暴力必须避免,而且对于恪守“不杀生”准则的人来说,也绝不能附和暴力行为2l。佛陀以为,只要一个人自身没有卷入暴力,那么出于避免伤害而被用作他人的邪恶目的是可以接受的。中,一位名叫那沙普塔的耆那教苦行者嘲笑佛陀接受肉食供养,佛陀直截了当地批评了他。22故事发生在巴纳拉斯,当时佛陀身为婆罗门。晚年时期,佛陀至喜马拉雅山隐居专心于修道。他定期前往城市获取盐和调味品,有一次,一个富人故意为他准备了鱼,然后嘲笑这位圣人吃肉了。婆罗门回应道:“心怀诚敬而食,没有任何罪过。”这样一来就肯定了修道准则的这种观点,即“只要不是满足口腹贪欲,亦非抱有邪恶目的,我的导师允许我入乡随俗地食用任何国家或地方的任何食物”。在故事的最后,佛陀指出他自己就是那位婆罗门,而耆那教沙门那沙普塔就是故事中的富人。同样发生在巴纳拉斯的另一则故事,(书中排序为第3l9则)里,佛陀讲述了他身为修行造诣高深的婆罗门苦行者的一世时期的故事。一位捕鸟者训练了一只山鹑作为媒鸟(捕鸟时用来引诱同类鸟的鸟),把其他山鹑引进捕鸟者的圈套。最初媒鸟拒绝为捕鸟者工作,但是捕鸟者用竹子敲打他的头,直到他学会顺从。面对良心,媒鸟承受着巨大痛苦,疑惑自己的同谋行为是否犯下大罪。有一天,捕鸟者带着山鹑来到一条河边,距离那位修道有成的苦行者的茅屋很近。当猎鸟人睡着的时候,山鹑趁机向苦行修道者求教,问自己的媒鸟生涯是不是一个错误。婆罗门回答道:如果心中没有邪恶,在鼓动着你,你只是一个被动者,罪过不在你。如果心中没有罪恶,将还一个清白的你。一切只要是被动的,罪过不在你。山鹑由此从自责中解脱,再次被捕鸟者带走。说完这则故事,佛陀宣告他就是那个苦行修道者;他的儿子罗睺罗,就是那只媒鸟山鹑。佛陀讲述这则故事并不是用来谴责所有捕杀行为,而是承认环境有时候需要妥协和让步。 查普尔:佛本生故事中的动物与环境 第6张图片 动物献祭于很久以前的一世,佛陀在中讲到,他当时是巴纳拉斯的王子。按照《吠陀》的仪轨要求,巴纳拉斯每次祭祀都要屠杀大量的绵羊、山羊、家禽、猪和其它动物,王子对此每每震惊不已。每一年,直到他父亲去世为止,他都对一株特别的菩提树神进行他自己的祭祀仪式,不杀害任何动物。父亲百年以后,他接掌了王位,向臣民公开了他对那棵菩提树的膜拜,并称曾经许诺要为这颗树献贡一千个冒犯了杀生戒律的人的性命。这个公告一经发布,所有的市民就此永久地放弃了用动物来进行祭祀。就这样,“没有伤害一个臣民,菩萨就使人们服从了不杀生之戒。”如此一来,就强化了佛教的旨趣:放弃吠陀祭祀仪轨以及邪恶的祭礼,以挽救当作牺牲用品的无辜动物的生命。《洛哈库比本生故事》延续这一主题,继续反对婆罗门教为了告慰神灵而举行的充满血腥的祭祀仪式。佛陀在居住在杰塔瓦那的时候,讲述了一个关于寇萨拉国王的故事。一天夜里,国王听到了四声可怕的哀号。于是,他向一群婆罗门请教,他们就告诉国王说,深夜的号叫预示着灾难的临近,而为了使神灵息怒国王必须进奉四倍的祭品,即要杀掉四倍于平常的人、牛、马、大象、鹌鹑和其它鸟类作为祭品。婆罗门们兴奋地着手建造一个火坑,并收集他们所需要的祭品。他们“一想到即将到口的美味和将要获得的财富就兴奋不已。”王后玛丽卡对正在进行的事情感到十分可疑,就敦促国王去咨询佛陀。于是,国王出发来到杰塔瓦那,告诉佛陀他对晚上的四声哀号的忧虑。佛陀明确地答复他,这个情况很早以前就发生过。接下来,佛陀复述了很久以前的这个故事。与寇萨拉国王所遇不同的是,婆罗门中有位祭司质疑是否有必要杀死那么多生命用来献祭。这位祭司在花园里遇到一个苦行修道者,后者向他解释国王错解了夜里发生怪叫的真实原因。于是,年轻的祭司陪同苦行修道者觐见国王,苦行修道者向国王解释说,这四声哀嚎是由很久以前犯了通奸罪的四个男人发出的,这四个人由于他们的罪孽而投生在“四大铁炉”里。他们一住就是3万年,每隔一段时间,他们会被沸水带到表面,于是就发出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哀嚎。这就是很久以前那个国王听到的哀嚎声,寇萨拉国王听到的是同样的声音。佛陀无论是在前世作为苦行修道者,还是当时生活在杰塔瓦那,都让两位国王确信这四个哀嚎声不会带来任何害处。其结果是,两个国王都因此取消了牺牲献祭,释放了大批献祭牺牲者。这则故事讽刺了婆罗门教的祭祀过程,含蓄地指出,在这种行为的实质是错误的观念和内心的贪婪。同时,这则故事也说明恶有恶报,强调了佛教教义因果报应的必然性,从而削弱了婆罗门教认为祭祀能赎罪的观念。这两则故事都援引了动物的生命必须得到保护的佛教教义。 查普尔:佛本生故事中的动物与环境 第7张图片 本生故事与生态学在 中,人们一度因为用水权而发生争执。针对这场争论,佛陀讲述了一个他前世在喜马拉雅山作为婆罗双树神时的故事。在白萨瓦国王统治时期,各种乔木、灌木和植物都受邀选择一个新的居所。未来的菩提树给他的眷属建议,“要避免孤立在旷野里,应以森林为家。”明智的植物神灵遵从了他的号召,与此相反,那些骄傲而愚蠢的神灵则选择居住在村子和城镇边上,为得是从人们对他们的敬拜中获取利益。他们离开森林,选择做“旷野里的大树。”一天,一阵暴风雨扫过乡野。尽管那些孤立在旷野的大树经过多年的生长,已深深地扎根在肥沃的土壤里,却仍然吃尽了苦头:枝条被刮断,树干轰然倒下,树冠被连根拔起,“被风暴抛到了地上”。但是,当风暴袭击未来的佛陀栖息着的婆罗双树森林时,面对紧密交织在一起的树木,“风暴徒劳无获……没有一棵树倒下”。在发人深省的结尾,佛陀讲道,“家园被毁之后,那些孤独无助的精灵抱着孩子迁往了喜马拉雅山”。对此,未来的佛陀写下这样的诗句:团结如森林,大家皆安宁;风暴只摧毁孤立的树。后来,当佛陀住在这个村子里,遇到人们为用水而起争执,便给村民们复述了这则故事,提醒他们为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努力。这则故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教育人们要从森林的故事中汲取教训,二是教育人们认识生命相互团结的力量。在中,未来的佛作为一丛印度画眉草与一株美丽且枝叶繁茂的如愿树相毗邻。如愿树神是势力强大的森林女王,画眉草是高贵的如愿树的密友。国王布雷玛达塔在巴那拉斯的宫殿就坐落在附近,宫殿唯一的一根柱子开始松动了。国王就派木匠去寻找合适的木材来替换这根柱子。木匠找到了如愿树,他们不愿意砍伐她,可是无奈找不到其它可以替代的木料。于是,他们就报告了国王。国王只关心他的宫殿屋顶的安全,命令木匠砍下如愿树。木匠就到如愿树前祭祀,请求树的原谅,并称次日将来执行这不容变更的任务。如愿树哭成了泪人,森林里的各路精灵纷至沓来,安慰如愿树,但无一有办法能够阻止木匠的行动。最后,时为画眉草的佛陀叫过如愿树,向她保证他有个妙计能帮助她脱险。第二天,画眉草变成变色龙的样子,从树根摆弄到树枝,使如愿树看上去遍布窟窿。当木匠们到达后,领头的木匠惊叹怎么前一天没有查看仔细――这棵树已经朽了。如愿树就此得救,高贵的她重绽笑颜,极尽赞美身份低微的画眉草的救命之恩。她把所有树神招集过来,宣布,他们“必须交智慧之友,无论对方的身份高低。”说完这个故事,佛陀解释说,他忠实的追随者――阿难就是那时的如愿树神,而他,即佛陀的前世就是画眉草精。虽然这是则启迪道德的传说,鼓励人们无论社会地位的高低,要相互帮助、相互接纳,但同时也可以将其看作是环境寓言,其中,对如愿树的拯救,象征着对多年生树木及其所生存的更为广大的生态系统的保护。《伏亚陀本生事迹》是我选择的最后一个蕴含有生态思想的故事,这则故事让人联想起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名言“象山一样思考。”故事中,佛陀生为树神居住在一片森林里。在这片不同一般的森林里,还住着一只老虎和一头狮子,它们“捕食各种动物,”留下吃剩的残渣,任其腐烂、发臭。由于惧怕猛兽,没有人敢进入这片森林,更不必说去砍一棵树了。然而,其中的一个树神无法忍受狮子和老虎吃剩的动物尸体发出的恶臭。一天,他不顾佛陀树的劝阻,装扮成可怕的样子吓跑了猛兽。附近村子里的人们发现老虎和狮子销声匿迹了,于是,开始砍伐森林里的树木。无论那个愚蠢的树神怎样乞求,老虎和狮子就是不肯回来。几天之后,村民们“伐倒了森林里所有的树木,将森林改造成农田,并开始播种耕作。”就这样,树神被逐出了他们的家园。佛陀在这则故事中表达出来的寓意是:人们应当意识到,自己的和平环境有时是取决于能否避开其它力量的入侵,所以人们不应当破坏这种状态。从环境角度来看,食肉动物的存在,在生态系统内维持了一个适当的平衡,这种平衡在赶走食肉动物、砍光了树木、开发成农田以后就再也无法恢复了。上述三则故事展示了佛教视自然为一体、认为各种生命形式密切联系的宇宙观。对动物和植物的观察,塑造了人类的意识,并赋予其内容。根据佛陀的教诲,由于我们自己曾经就是动物和植物,所有我们能够从动物和植物身上学习到有用的东西。佛陀在世的时候,一段时期,农业和城镇建设对自然构成了威胁,人们意识到树木是无法为它们自己辩护的。这里,借助第三则愚蠢地毁坏森林的故事,佛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永恒的寓言,它同样能够帮助当代人类认识类似之杀鸡取蛋的行为,从而避免未来生态系统的毁灭。 查普尔:佛本生故事中的动物与环境 第8张图片 结语本生经中的动物故事包括朴素的道德寓言,以凶猛的动物或无赖动物为例来启发人,教育佛陀的追随者要避免不仅是身体上还包括语言上对他人的伤害。在另一些寓言里,佛陀讲述了动物的善行,包括非凡的慈悲行为。他以动物受遭受的痛苦为例,告诫人们要反对用动物进行祭祀的仪式。佛陀还高度赞扬了动物舍己救人的行为。在本生经故事中,动物经常代表着人的品质。对于动物在一定程度上的拟人化,我们可以站在人的角度来看,人类自身更常见那些易于在动物身上发现的品质,无论这种品德表现出的是道德典范还是白痴。佛教的动物故事阐明并强调了这样一种立场:生命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永无止息。佛教的轮回学说以两种方式支持这一理论。首先,根据生命轮回的理论,现世的生命将在未来以某种形式继续。第二,由于生命要经历如此多次的转世,所以应该存在一个家族链。在大乘经典《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就有:在轮回的漫长过程,没有一个生命不曾做过我的母亲、父亲,兄弟,姐妹,儿子或女儿或其他亲属。因为有投生过程相联,每个生命都和所有野生的、驯化的动物,以及鸟类和所有从子宫中降生的生命有着亲缘关系。周而复始的投生转世形成生命之间紧密联系的网络,而按照佛教不杀生的戒律,所有的生命都必须得到尊重。另一方面,佛教里的动物并不是一概得到赞美、浪漫化或理想化的。动物的缺点经常被提到,如一些动物残暴地对待其它动物。而更进一步,人类也并不总是善待动物,本该成佛的人杀死了乌龟,还有一个不断重复的主题就是人类破坏动物的栖息地。可以这样说,本生经中的动物看上去并不那么象真正的动物,而是更像潜在的人或那些能给人以教诲的动物。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佛陀对动物是非常熟悉的。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和地方,动物和人的界线要远比当今的工业化社会模糊。实际上,他所描述的猴子、大象、鹌鹑、杜鹃和其它动物都非同寻常地细腻和准确。他对动物和人类行为的洞察力使得本生经故事成为非常有效的道德教育工具。回到篇首托马斯•贝里的公开声明,我们可以由此推论,当佛陀及早期佛教徒复述和分享着数以百计的动物寓言的时候,自然世界的各种生命造就了他们的意识和想象。通过对自然世界的直接观察,产生了智慧,并通过妇孺皆知的媒介得以传播。类似地,当沃尔夫•惠特曼宣称他“长久地”注视着动物的时候,他也从动物身上感受到它们的质朴、它们天生的目的感和它们的自尊。不曾抱怨、没有投机、也从不为财富而做恶事,动物就这样表象上优雅而闲适地生存着。贝里和惠特曼都认为动物不仅能为人类提供道德榜样,而且能够加深对人类经验的思索。本生经的故事肯定了这种对动物价值的解释。人类的意识能够由动物身上的经验来塑造。人类经验的深度和广度能够经由接触和观察动物的行为方式得以丰富和提升。与亚里斯多德学派和笛卡儿学派关于动物的观点相反,动物具备认知、意愿、情感和理性等能力。正如佛陀所揭示的,动物就象我们自身一样,能够对现在的生活和未来的经历做出抉择。


new_2佛在心中,不在路上
new_3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温馨提示:西方居网站内容全部来自网络,内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涉及侵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