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8a 57.P0439 A净土疑端 (4卷)〖日本显意述〗

2018-9-23 09:50 3123 0
简介
2208a 57.P0439 A净土疑端 (4卷)〖日本显意述〗 No. 2208 A净土疑端卷第一。  释显意述。  玄义分疑端目录。  一。各发无上心下。三心菩提心同异之事。  二。共发金刚志下。末法时机 ...

2208a 57.P0439 A净土疑端 (4卷)〖日本显意述〗


净土疑端卷第二。

  序分义疑端目录。
  一。如是我闻下。一句证信决判之事。
  二。正明发起序下。二序三序决判之事。
  三。日夜十二时下。假实二时决判之事。
  四。或在山林等下。一代说处摄今经一时事。
  五。影现灵仪下。光台密见佛决判之事。
  六。感荷佛恩下。示观先领佛恩事。
  七。一种净土下。所现皆报土一种耶之事。
  八。或可故隐等下。西方为胜决判之事。
  九。我今乐生下。夫人见知愿心庄严土耶事。
  十。非无时佛语下。五文有佛语体义决判事。
  十一。机缘未具等下。自开三福义决判事。
  十二。世福开为四义决判之事。
  十三。引圣励凡下。散动机引圣励凡难堪事。
  十四。说清净业下。忏悔清净念佛清净决判事。
  十五。入观住心下。佛力观成体决判之事

  序分义中疑端(十五条)。
  一。如是我闻一句证信者。问。诸经常例。五句六句为证信序。今依何义唯取一句除一时等。若言时主处众等非王宫事故非证信者。此义不然。下言一时起化时故。释佛亦云标化主故。王城正是起化处故。耆山亦是流通处故。二众非不闻传说故。又若不具时主处众。证信不成。如智论云。说时方人令生信故。若言阿难佛前传说自表无错故。于今经不必须其同闻等者。佛前传说是在世事。灭后证信弥须籍彼闻传说者证不错也。
  答。一义云今释意。诸经例不违也。故牒一从如是我闻一句。而为上首至可云意摽然唯释一句时。佛处众属发起序意。净影疏如是我闻一句证信。一时已下义有两兼摽置。而下释如释一时已下义虽两兼。对前一句证信序故。已下偏就发起以释难云。若尔者。今释如是摽教主。能说人也释。成无用。其故主成就下文可有。何就如是二字。能说证信成耶。故知今释意者。下四句以不为证信也。然者可云时佛处众化前序。非证信序。但重重难势至。一时起化时释意首。此一段就文。有远近发起意。约耆阇时。远发起时也。未至王宫时。王宫时下尔时已下时也。近发起时也。次释佛摽定化主意者。化主言又可亘化前发起。次释王舍城起化处事。下尔时王舍下也。今在王舍城文释游化处。即是化前序义显。次二众同闻事。纵虽闻传说。其别事也。今王舍前在。远取成发起由来处。为化前序。不为证信序也。次智论文诸经事也。必今经不可会(云云)。今案此事。可存通别二义也。不背诸经通例边同初义。然显今经别义时证信体。只可有此一句。解释始终正显此别意也(云云)。
  六句证信者。如是·我闻·时·佛·处·众也。五句证信者。前六句中。或合如是·我闻为一句。或合佛与住处为一句也。如此虽有开合不同。诸经证信常例。以五句六句释也。耆山亦是流通等者。嘉祥·憬兴等。经王舍城耆阇等说。王舍城举指王宫会。举耆山等指阿难传说耆阇会也释也。时方人等者。嘉祥此文受释云。时者一时。方者住处。人者同闻听众也(云云)。凡言意。诸经常例。证信发起二序立。其中发起序约在世。证信序灭后经序也。又名流通序。即如是我闻言许。灭后信心尚难成。其时指实事也信。是尚谁人说不闻大样故。佛说云时弥信。而尚何处不闻。信不落居。定其处时增信。此上其时同闻人指为证据时。信心增长故。同闻众举也。仍诸经心。五句六句具足成证信也。今其义含用。亦诸经不同义。仍一句取同不同二义含可得意也。
  二。正明发起序禁父缘者。问。既言二就发起序中细分为七。何以初句名化前序。此句始言正明发起序耶。若言欲明亦有三序义者。证信发起诸经常例。今依何义立三序耶。若言发起有远近故。就发起中开出化前为三序者。此是发起序中细科。何得别立为三序耶。是以诸师虽分异处起化身往摄化。只为发起一序而已。而今既有二序三序二途分科。其中化前。或入发起。或为别序。必有深意。其意云何。
  答。此释意趣。显二序三序二辙也。二就发起序中细分为七云。二序辙也。今亦从第二句科正明发起。三序辙也。是则二序准诸经通例。三序显今经别意也。诸师释。发起序中开异处起化(指耆山也)身往摄化(指王宫也)二序异也。彼既名起化。唯是发起序也。故结成文不言三序。今化前发起二名各别。而结成三序。然学者多以远发起义成化前序。未尽三序理也。料三序时。化前无发起意。唯是益二众时处也。是则难行易行由来次第名序也。摄发起时者。彼诸教中发起今经有佛密意探出。成起化义也。委如记(云云)。
  三。或就日夜等者。问。准智论说。时有二种。迦罗实时。十二时等。三摩耶假时。即今一时也。而今日夜十二时等名一时者。与论似违。云何会之。
  答。论中明假实二时。经始一时释三摩耶假时也尔。但今释就此一时还出彼日夜十二时等迦罗时意者。假实二时其体一故也。仍上释正明起化时云者。三摩耶时思也。今能待时中举此多时。显实时即假时也。凡时者。有为法上生灭分位假立法也。然凡夫是思实。成十二时等定执。佛教为破之。立三摩耶名。显时体假也。仍论非相违。天台疏假实二时共出一时中。抑如此释今意趣。今化前一时中广摄一代诸时义为显也。可思之(云云)。
  四。或在山林处等者。问。今一时下举此八处。有何意哉。若言欲明此等多处皆摄今此一时中者。其义难信。经文但举城山二处。其时计应三七有余。岂得言摄彼多处哉。因斯若言非欲摄今一时中者。既就化前能待时中举此处。而言随其时处随缘授法斯乃洪钟虽响待扣等者岂非以此多处总摄能待一时中哉。又下文云。一游王城聚落为化在俗之众二游耆山等处为化出家之众。等言所表。宁非等此多处意乎。
  答。是能待一时中表摄一代多处说也。就其会通一边难。经文举二处。依文分齐也。三七有余时分又尔也。今就此文举玄义惊入火宅佛智时。一时摄一代时。二处此等八处摄在义有也。不然者。此斯乃洪钟以下文。甚以难消也(云云)。
  五。光变为台影现灵仪等者。问。弥陀影现在正说中。此中何以举此事乎。若言此是释迦灵仪者。释迦趣请本身自来。何名影现。又何不言影现灵仪光变为台乎。若言净土庄严名灵仪者。语则不便。一家诸文每叹佛身名为灵仪。未见依报名灵仪也。又如第四卷云。或见释迦毫光转变或见弥陀金色灵仪。与今宛合。谁异论乎。若言今欲明光台中密见佛者。既许影现。何言密乎。又许光台实有佛者。下文所现为再现乎。为当云何。
  答。是第七所现佛其体实序在光台也。光台密见正报。如上既述。但第七所现佛再现欤云至。是二义。一义云。非再现。唯光台所现正报应声现谓说显时。说说是语时住立空中也。一义云。再现云无过。光台佛坐花台现。曼陀罗如图。此佛体法界身摄众生姿也。故三缘义可具足。然第七观初显现此利益。空中立现可云也。是则即坐见立。即立可现坐。仍曼陀罗别不图第七观佛也(云云)(后义为正)。
  六。总领所现感荷佛恩者。问。夫人领恩在示观缘。何意此中作此释乎。
  答。此释可有二重意。通别请皆置能请位时者。实未领佛恩。而总领所现云事。答为我广说请普现佛土感见故。韦提未领解佛力恩。冥蒙佛恩故。如此释也。若以五文三重义消文次第。放光现国所说佛力体故。此句即当示观领解也。仍前后释义各一片依可见也。下释始知佛恩云。依文次第也(云云)。
  七。何以一种净土等者。问。一种净土是何土乎。若言所现皆报土故名一种者。何以得知。光中所现皆是报土。如彼法藏菩萨所睹诸佛净土。诸师多说通于报化。即以夫人所见例之。又纵皆是报佛净土。报土非无十重等别。复何得言一种土乎。若言十重他受用土。今据自受名一种者。自受用土唯佛境界岂为他现令别选乎。
  答。此句随愿往生经普广菩萨问意也。彼问意者。诸佛所证约平等道理。十方净土实无差别事为成也。就之有二义。一义云。菩萨意者。依法性平等道理。望自受用身土。成无差别义也。一义云。必不限自受用身。总依三身同证道理也。礼赞三身同证悲智果圆释。即其证也。约此二义各会通前难。约始义。自受用身土为他现。即成他受用土。尔韦提眼前所现十方土。佛佛酬因土体为他现时。其相可一等。故问一种净土也。十重浅深机宜各别所见也。仍不足来难。次义意者。今所现土为一种净土证事。三身同证佛土总可一种定也。必非言无报化优劣。诸佛土各具报化等功德等同一种云也。但至法藏比丘所见净土例。两经所现同异忽难定。今且依解释文分别之。在经中所说法藏比丘往事为选择本愿故。普现报化净土。其中摄取胜妙庄严。最上报土取。今韦提既求净土无生常乐。发报土得生愿。故所现净土限报土可云欤。
  八。或可故隐等者。问。此与前言隐显随机。有何差别置或言乎。
  答。前释隐显随机故。优劣不定也。诸教分齐也。今此释释故隐独显。定西方为胜可显义。故异前重。是今经意也。凡此释始终有三重。此文段其二重也。下文四十八愿故释为胜。第三重也。是即当能请所说所为三重义也。
  九。我今乐生弥陀等者。问。经乐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云。何意取其乐生安乐属前总领所现之科。取此乐生弥陀之言为今别选所求句乎。又言此明弥陀本国四十八愿等者。为望佛意作是释乎。为当夫人知此事乎。若言但望佛意释者。既就夫人我今乐生弥陀之言。释曰此明弥陀本国四十八愿等。明知夫人亦得见知此因缘也。若言夫人知此事者。未闻佛说。何得辄知。故结文云。有斯因缘如来密遣等(文)。知约如来意密言耳。
  答。先分依正释两段意者。此一段文有二重意。一者庄严精花故选之。二者本愿故选。为显此二义。乐生极乐句属上科。显依报庄严胜义。乐生弥陀句正为别选所求科。显正报本愿胜故选义也。通论之时者。亘依正可有此二义也。次弥陀本国四十八愿等义以佛力故。夫人见知之可云也。但至言未闻佛说难。虽未闻佛说。既知极乐弥陀名号。是则佛力故也。凡以禅定三昧力知三世事。不可思议也。况加佛力三昧令见凡夫分外报土上。其因缘知事何足疑端哉。次有斯因缘如来密遣等释。更非违文。本自此因缘知见在佛意。佛威力加被见时。夫人如佛知见了了觉事。有何相违乎。密遣夫人云密言。未说对言密也。韦提是非云不觉知。但此文中可有显密两重。显露面庄严精花故选。就之如上可有隐显随机或可故隐等二义。探密意时者。本愿胜故选。今此释显其义也。
  十。亦非是无时佛语也者。问。总未言说明文实尔。更依何义有佛语乎。若言此是纵容义推。非实有者。作此义推有何诠表乎。若言此同玄义五文定散义者。纵有定散二善之义。未有言说。那忽言非无佛语乎。
  答。玄义五文定散义意也。但至难。虽未言说。既有六根通说义。放光现国身说相好说也既许说。又是佛语体也。故得益分说是语时应时即见极乐云。解释判光台现国。是即总未言说者。五文皆属能请一重义边也。今此释光台配所说义边也。又义云。于佛语有二重义。一者释迦教位即所说定散二门是也。二者望弥陀愿。名号是佛语体也。付属文云。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然别所求文我今乐生弥陀云。即是受光台所说教持弥陀本愿名号义。故有佛语释也(云云)。
  就之异义多多也。或一义云。今必不释有佛语也。韦提请问如来放光等中间佛语有。然经家略欤。若译者略之欤推义也。或一义云。佛还山此事阿难传说佛助言可有。故亦非是等言也。或义云。是直非云佛语。阿难耆阇传说既无错。佛语同故尔言也。今义光台所现阿弥陀佛者。选取归名号。此名号即持是语体也。指之有佛语云也。故玄义释有二辙。其中总未言说文义意。非是无时佛语玄义意也可知(云云)。
  十一。此明机缘未具等者。问。此科既言告命许说。但可许说夫人所请。何言观机开三福乎。又若从此开散善者。玄义何故从次亦令未来已下指为散善自开文乎。
  答。此文幽玄。学者云云不同也。或义云。就此一段文。净业成者以前许说韦提请。我今为汝已下自开散善释也(云云)。此义违玄义释。大方经释本意不叶也。一义云。经文许说定善也。广说众譬者。即十三观中。或借日水显依报庄严。或假立形像显正报功德。观观中又各多举众譬。是众譬云也。尔今释述许不说意时。机缘未具等云也。一义云。广说众譬许说观门也。尔此许说中可自开三辈观有意。答韦提请。所说十三异方便观门。亘三福散机成三辈观故也。此故从此文欲显散善自开意密义。故如此释也。玄义正为未来指被益文。言亦令未来世已下也(云云。此义正指自开文。今佛意?处述也)。此三义中。始一义长乐寺义也。后二义当家义也。其中以第三义为正也。
  十二。一者孝养父母即有其四等者。问。孝养父母世福初句。何言此中即有其四。而开行福以为二乎。
  答。此文实难见。一推义云。是摽正因正行义也。孝养父母摄三福。示正因平等义也。而开为四事。示正行差别义也。问。若尔者。何至行福始开之为二乎。答。九品正行差别。从上品中生显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为二。合上品中生深信因果受法欤。或行福中发菩提心一句。后三句行者可亘故。开为一句欤(云云)一者孝养父母等云。举始一福许。显三福互具足义也。而开即有其四。唯不限三福。开可成多福显义也。又是正因正行心也。即三福互具足。正因平等意也。多福各别一取为行。正行差别意也。
  十三。引圣励凡等者。问。上来既言开三福业应散动机。而其散机根既劣弱。引圣励修。何由堪忍。又彼诸佛修净业时。必是福观双修。废恶息虑。今引彼行励此凡夫。而言决定注心等者。还似诸师二善只为一机之义。观机自开宗岂立乎。
  答。引圣励凡意者。未来散动根机。随分废恶修善道起。终归念佛一门。为令得他力益。决定注心言。即潜标一心信乐求愿往生义也。仍不同诸师福观双修义也(云云)。
  十四。言说清净业等者。问。此科既名敕听许说。但可许说思惟正受。何约忏悔及以念佛。释此文中清净业乎。若言念佛即观佛者。玄义所辨两宗之义。岂亦成乎。
  答。此释有二重。始言忏悔方者。即观佛三昧方仪也。下日观及花座观等中如释。故此释当许说定善。次言又言清净者。约念佛三昧释之。是约佛意遥述正宗实义也。此中又含二重义。言依下观门者。所说观门也。专心念佛已下。所为义也。故前一重能请位于忏悔灭罪为清净业。此重所说所为中正以所为愿力灭罪成清净义也。如此得意。敕听许说科不相违也。又观佛念佛两宗义不违也(云云)。
  十五。此明入观住心等者。问。经言以佛力故当得见彼如执明镜等者。执镜应喻以佛力见。若尔何须入观住心凝神等释。若其心境相应见者。全是自力。依心见故。佛力观成义焉在乎。若言凝神而加佛力。非但佛力以令得见者。前光台见岂若斯乎。又下夫人所举苦机。如何成此观门益乎。
  答。此难实尔也。但释义意趣。为成定善示观义也。其定善示观者。说定善修行方法。而至观成位可见处境界。教位说显开悟众生。终归念佛往生也。故今言入观住心等。定善观成相也。归此观成功佛力示观云也。是则佛令见心境相应境界全凡夫也。光台光中见。正宗令见说位。在世灭后闻见同以归佛力愿力。定善示观法门云也。
  序分义疑端毕。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