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3 66.P0001 唯识论同学钞 (68卷)〖日本良算抄〗

2018-9-23 10:44 34124 0
简介
2263 66.P0001 唯识论同学钞 (68卷)〖日本良算抄〗 《大正藏》第66卷No.2263No. 2263论第一卷同学钞第一目次  辨教时(上)  证果回心  互执有空  如来为除  爰引六经(二方)  深密三时  般若唯识  ...

2263 66.P0001 唯识论同学钞 (68卷)〖日本良算抄〗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九目次

  三类境上
  相见别种
  相质种别
  一种生虑非虑过
  或不熏彼种故
  安慧二分
  三类境限见分境欤
  各守自性
  如此相分
  然性种等
  心所所缘是独影境
  唯本有生
  非黄见黄三方
  后得智无为缘相分
  后得智缘自相境相分
  异地远境
  天眼耳识所缘
  杖自他质
  非天眼耳识眼耳二识缘远境欤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九

  三类境上

相见别种

  问。付明相见二分能生种子同别。有三师义。具以或同或异师。可为正义耶。答。尔也。问。两方不明。若以或同或异义。为正义者。相见二分。是色心法。能生种子。定可异。是以相质同种义。付一种生虑非虑过。例于相见同种边。岂无此过耶。依之枢要云相见别种是此正义。本疏判故相别种于理为胜。明知。以相见别种师。可为正义云事。若依之如此者。了义灯中。于相见二分能生种子。一向同种。一向别种师义。共付多过。于或同或异师者。全无指其非。文相起尽。无诤见第三师正义。尔者两方不明如何。
  答。了义灯中。明出三师义。定义是非。谁可异求耶。故以或同或异第三师。可为正义。缘龟毛等无法。见分同种生。缘五根等有法。是别种生。故灯文见相二分。随其所应。种或同异。如缘龟毛兔角等。相与见同种。以无自体。相分复假。不别熏种。但随见力带。同熏种如缘五根。有为实体相与见分。即别种生。以十八界定异因故。不相杂乱(云云)但至疏文者。正见疏文。上云许有相见二体性者。下以作用别性各不同故。相别种。于理为胜等(云云)知。付有体相分。论同种别种云事。次枢要释者。同疏文。故披枢要。有说。相见别种生者。本质见分定别种生。其影像相与见分分本质。或同或异乃至。即前所说。相见别种。是此正义(云云)既乍标相见别种。论或同或异义。爰知。付有体相分。虽云别种。送存象毛等。相分与见分。同种之边云事。依之善殊释枢要文。今云相见别种者。约或同或异之别种义(云云)既异一向别种义。何招多过耶。
  先德训枢要文云。有说。相见别种(与利毛)行(云云)(此训意亦尔也。但不可用之。)

相质种别

  问。义灯中。付明本质影像同种别种之义。且可有本质同种生相分耶。若有者。亲疏所缘各别。何有质相同种义耶。是以灯中相质种别理亦应好(云云)若依之尔者。既许种通情本义知。有本质同种生相分云事。依之枢要云见质影三。或同或异。义灯破一向别种义。结由此相质或说同别。加之法处所摄色。有本质同种生法者。出法处义林。对法抄等解释如何。
  答。此事先德异义也。或任相质种别理亦应好之断。云其种各别。或依由此相质或说同别之文。会上别种文。虽然且可存申相质别种之传也。本质影像。亲疏所缘。能生种子。定可各别。凡诸有体法。其种必别也。如有实体相见定别种。况彼缘心法之时。相质异虑非虑。缘五根之时。质影发识取境作用。有无不同。准现行推其种。别种之义。颇叶道理。五根心法相质。若别种者。缘五尘之时。本质影像。别种之旨。亦以可然。是以扑扬大师。破有人云初禅眼识。见欲火灾。相分与质。不相似故。别种生之义。当地五识所缘质相。岂同种耶(云云)所释明镜也。谁及异论耶。相质种别理亦应好以亲疏缘种各别故定判。深存此等道理也。但种通情本义。有无未定。设虽许此义。是可云假说义门欤(其旨如下)枢要释者。言总意别也。见相或同或异。相质是或异之边也。义灯文。结上二义也。先上标然相与质一云同种一云别种。次委释二义。返结上二义也。或相质同种义。蒙一种生虑非虑等三过。缘五根心法。相分别种也。故相质或同或异也。传救欤。虽然或同边。犹不立也。次法处章等释。聊不审也。但彼文有或本不同。诸非实色。即能缘等种子所生。无色用故。或无别种。或与本质。同一种起等本。既背道理。不可用之。或本云。或无别种成本质故同一种起(云云)可依此本也。
  问。了义灯中。付明本质相分同种别种义。且可有本质同种生相分哉。若有者。亲疏所缘各别。其种定可异哉。若依之尔者。见相相望。既许或同或异。质影对望。盖云或同或异。总义灯下文。释带质境种通情通同本义。或质同种(云云)知。有本质同种相分云事。依之枢要云见质相三。或同或异。义灯结由此相质或说同别。加之法处所接色中。有本质同种法者。出法处义林。对法抄等解释。如何可会耶。
  答。义灯上下。断邪正。结所释。文不同。先德多致异端。相质种别理亦应好断。诚虽分明。由此相质或说同别。淄洲释。似定实性。彼如相例门第四义。虽然且任显。邪正。可存申相质别种传也。凡诸有体法。其种各别也。如有实体相见定别种也。准知。本质相分。可从别种而生云事。就中第七识缘。第八见分之时。本质见分。具缘虑作用。相分非缘虑也。第六识缘眼等五根之时。本质五根。备发识功能。相分。无实用也。若尔现行既虑非虑假实不同。其种岂一哉。缘五根心法之时。相质若别种者。五尘质影别种之义。推而可知者哉。是以扑扬大师。破有人云初禅眼识见下文灾。相分与质不相似故。别种生之义。当地五识。所缘质相。岂同种耶(云云)所释龟镜。谁及异端哉。相质种别理亦应好以亲疏缘种各别故定判。源存此旨欤。但种通情本义。有无未定。设虽许此义。是假设义门也(委细如下)枢要释。言总意别也。既举质相见三。判或同或异。故相见相望。或同或异。相质狭在于或异之边欤。义灯文结上二义也。上标然相与质一云同种一云别种。委释成二义了。细决或异或同二义也。秋篠上纲。料简灯文如此。或相质同种义。蒙一种生虑等多过毕。转救云。五相心法等相分。与本质别种也。由之相质或同或异也为言。虽然相质别种义。不许或同之边也。次法处章全文云。诸非实色。即能缘等种子所生。无色用故。或无别种。或与本质同一种起等(云云)或本云。或别种成本质故同一种起(云云)可依此本也。
  寻云。周记牒或与本质之本。出其体。举极微等毕。又对法抄同之。知。是正本(云云)事。
  私云。法处章全写对法抄。解法处色之一段。故章有或本。即抄可有或本也(极难又可案别义。)
  今聊简枢要文云。见全文。有说。相见别种生者。本质见分。定别种生。其影像相与见分及本质。或异或同(云云)相见对望。质见相对。别种云事。更无异义。而于质相者。有二义。故付质相边。云或同或异也。是以见灯文。出相见或同异异正义毕。然相与质。一云同种。一云别种等(云云)此即依枢要文不分明。淄洲作二释。断正否给。依大师解释不明。淄洲。扑扬。作多释。致劬劳。是常途习。师资禀承故也。

一种生虑非虑过

  问。付或同或异义有相质同种。别种二义。且相质同种义。有何过耶。答。灯有三过。一种生虑非虑过。二身根俱过。一种生假实过也。问。三过共不明。先付一种生虑非虑过。正义意。许相见二分或同之边。宁无此过耶。况现行熏种子。既熏虑非虑种子。种子生现行例可等耶。次付二身根俱过。第六识缘五根之时。设许相质别种。质影身根并起者。岂无此过耶。次付一种生假实失。正义意缘龟毛等无法之答。义灯所付三过。何不招此过耶。
  答。义灯所付三过。共有道理。一种生虑非虑失者。且第七缘第八见分之时。本质见分缘虑法。第七相分。非缘虑若质影同种者。一种生虑非虑。尤可为大过。若许此义。色心二法。亦可同种。但正义意第六识缘空花等无法之时。带此假相分。熏见分自种。故后时自此种子。生见分现行之时。亦带彼空花等相分也。正自种子生是见分也。此见分带假相分起故。假名同种生也如缘龟毛兔角等。相与见同种。以无自体。相分复假。不别熏种。但随见力带。同熏种之解释。即此意也。先德见力带。同熏种之解释。即此意也。先德取喻云如豆所生茎副生叶也(云云)故正义前无一种生虑非虑过也。又一种生假实之失不来也。相质同种义实同种生虑非虑二现行用广。故虽一现熏虑非虑种。种子力劣。何生二现耶。如现行熏胜种种子不生胜现次二身根俱过者若质影身根同一种者。同可有发识取境用。何从同种生法。一有实用。一无此能耶。若尔者有实用二身根相并。岂不招此过耶。正义既别种生故。本持业感有发识取境用。相分不然。次一种生假实者。若转救上二身根俱次一种生假实者。若转救上二向根俱失。相分假者。可有一种生假实过也。

或不熏彼种故

  问。独散意识。缘根尘等之时。相分熏种子欤。答灯者。熏种子(云云)付之熏种子法。必具有胜用义。羸劣法。无能熏用。独散意识所缘根尘。阙发识取境等用。既无根尘实用。何熏种子耶。是以见法处义林文。判诸有极微并独散意。构画根。境镜像。水月。如是等类。同皆无实。心之影故。既等水月镜像。为遍计所起色体。岂熏种子耶。况法处五种色中。前四是假者。所定也。若根尘相分。熏种子者。宁无假法能熏失耶。加之淄洲大师余处中。难他师今此相分。熏种子之义。云若能成种。定即是实。假法如无非因缘故自成第六所变五根。非五识所依之义。述或不熏彼种故。若尔者独散意识所缘根尘。不熏种子者。文理共明。如何。
  答。第六所变根尘影像。虽无发识取境用。既本质有体所起相分。有其势用。故具有胜用义。熏质影种子也。相分种子虽无可生有实用根尘之能。本质种子具可生实用根尘之力如缘心法之时相分。熏质影种即非虑相分。熏虑非虑种子也。若缘五根所变相分。不熏种子者。眼等五根。岂唯本有生耶。第八不能熏。五识第七不缘彼。故若非第六。谁熏新种耶。故义灯中此言假者。非如瓶等。以能熏故。但无根用。不发识故。名之为假(云云)准今此解释。类水月等。判前四是假。依无发识取境用之义边也。何况法处义林。判遍计所起不明了。意识。独缘根境。构画所生。熏种为因。后生根境。自许熏种子。知。虽云假法。犹熏其种也。次补阙章前后文。颇以难会。先他师意云遍计所起色。通假实成种生根。虽名遍计。而是假有(云云)故难此义。若依熏种之边亦可云实。而乍云熏种。亦述假有。尤违假法如无非因缘故之文。正义意。假实义。形待不定。依无根等实用之义。虽摄遍计所起色。不同瓶等故。亦有能熏义。若依此义者。亦可云实。况他师云总遍计所起色。假有熏种子故。约余水月等。致此难欤。次下文云。虽根实用。有间断故。五识不依。或不熏彼种故。或法尔力故。或随能为因。而不能发识(云云)既有多释。若背道理。不可劬劳。若依此义上文述一义欤。或相分五根。熏本质种。虽熏根用。熏自种。不熏有根用种子故。云不熏彼种也。此则为显以有根用本质五根。为五识所依阙发识取境能相分。非五识依也。
  问。独散意识。缘自界五尘。相分三类境中何耶。答。或性境。或判带质境也。进云。扑扬大师释(云云)性境(云云)付之能缘心。得境自相。此名性境。构尽意识。不称境自相。如何可判性境耶。加之勘大师余处解释。类水月镜像。列遍计所起色也。尔者所释背文理如何。

安惠二分

  问。安惠论师意。许相见二分种子所生欤。答。枢要释种子所生也。付之安惠菩萨。定相见二分遍计所执。何云种子所生。若种子所生者。岂异缘起法耶。次此种子。遍计依他中何耶。若遍计者。何生自体分耶。都无种子。不可生有体现行故。况许所执者。可摄相分。何判仍非相分耶。若依他者。相见二分。可非种子所生。能生依他所生所执耶。
  答。凡安惠论师意。遍计所执中。总无别无二类异也。二分总无。不同别无我法。由无始妄熏习力故。识体生时。必似二分。现行熏种子时。必带二分。种子生现行时。亦似相见虽是无法。尚同有分。故先德释此事。安惠宗意。种子有二。生实生虚。二个种子。其体虽二。和合似一。生虚实果(云云)于此种子。自体分见分。是同种生也。相分有同别异说也。故枢要云。安惠二分。亦说种生。见与体同。相分二说。或同或异。相分无体。种子是假(云云)(疏三本亦有二说也。)但至无法故可非种子所生云难者。是正义能破意也。见下卷论文。若缘所生。内相见分。非依他起。二所依体。例亦应然。无异因故(云云)既不正义。何强致劬劣耶。此师意。如先成申。异别无故。识自体生时。必似二分现故。妄熏习间。所现二分。云种子所生也。依之见演秘下文。有体为缘。是护法义。安惠许假。得成缘故(云云)次此菩萨意。以种子摄依他起。判以种即是彼识功能。非实有物故。况难安惠义。假法如无非因缘故文。种子若遍计无法者。何云彼识功能。难假法如无耶。依他起中。唯有自体分。种子彼功能非实物有。若实有别物者。可非唯识。此师意。云种子假有。深旨在斯生无现行。既正义能破也。其旨如先成矣。
  安惠种子事。闲可沙汰之。别纸在之。

三类境限见分境欤

  问。付三类境废立。且唯于见分境为论之。将通后二分境欤。答。先德二义也。但不明先付限见分境之传。自证分既缘第二第四。证自证分缘第三分。何于彼不判三类境耶。是以见枢要文。上云总摄诸境。有其三类。下述以此一颂定诸法体。诸境之词。不限见分境界。诸法之言。可通后二分境耶。况出性境体。色是真色。心是实心(云云)若不通后二分境者。宁云心是实心耶。次付通后二分境之义。立三类境。本为分别相见二分同种别种。显随不随差别也。后二分前。无此差别。岂摄三类境耶。依之灯中。然同别种。复有种别。性与见同乃至。显此差别云。性境不随心(云云)加之判性境不随心。性境具三不随。然后二分同种故。无种不随。三性界系无替。亦不可有性不随。系不随。若不具三不随者。何摄性境。若非性境遂可属何境耶。
  答。今此二传。南北两寺诤。各立道理。互引证文。然而且依北寺传。广可通后二分境也。诚三藏一行偈颂起。为分别相见二分同种别种之义。虽然不遮依此颂意判后二分境也。即以枢要文。可为其证。后二分既实心也。能缘之心。证境自体。所缘之心。有实体用。岂非性境耶。况佛果位。后三分通缘四分。若不通后二分。者。后二分缘相分之时。岂不通三类境耶。缘相分摄三类境者。相缘之时何非性境耶。但至无不随义者。先德释此事云性境不随心带质通情本。情境带质同无唯字。故有随心性境不通性情本带质也。述独影唯从见。于独影境。无不随见。以有唯字(云云)或先德会云。见分所缘具三不随者为正性境。后二分是性境类故。虽无三不随亦性境收(云云)任此等释三藏颂文。源分别相见二分同种别种等义故。虽云性境不随心不置唯言显有非不随心性境也。况若强限见分境者颂文岂不尽理耶。就中无分别智。缘真如之时。无为不生法故。虽不可判性种等随不随定性境。后二分境。准例可等。依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之义名性境也。
  三卷私记上云。枢要云。此言法体。不定随心(云云)不云定不随心。意云。定者唯义。同既云不唯随心。不云唯不随心。明知。非谓一切性境。必具三不随(云云)问。眼等五识缘自界五尘相分。为三不随俱具之。为当如何。答。俱具之也。付之。

各守自性

  问。无记五识。缘五尘境之时。可有性不随义耶。答。可有也。付之能缘所缘。同是无记也。何有性不随义耶。倒如彼第八识缘。天眼耳根。心境俱无记。故无此义耶。
  答。五尘境性。自是无记。不随能缘成无记性。既有各守自性之义。何无性不随义耶。故见灯文虽五识身。无记性者。缘五尘境。其性虽同。而相见分。各守自性。不是随彼能缘心故。方成无记性(云云)但至例难者。灯释此事。八本余末。又五六识。体通三性八识因位。唯无记故(云云)第八是根本故。所缘天眼耳末。随此无记性也。五识。虽时有无记之义。是通三性之法也。五尘恒无记。不被引无记。五识故有性不随义。第八恒无记故。天眼耳根。随能缘心。无记性也。况依南寺传者。第八所缘。亦具三不随。灯文天眼耳根性随心者。是一相说(云云)若依此释。弥以非例欤。

如此相分

  问。第八识缘五尘境之时。为有性不随义。将如何。两方。若有此义者。因位第八。唯无记也。五尘亦同彼。以末五尘望本第八。不可有性不随心义耶。况第八识。恒限无记。所缘五尘。无通善恶之时此岂非随能缘成无记耶。彼第八识。缘天眼耳根。无性不随义者。第八本余末。又第八唯无记故文。五尘境。例可尔耶。若依之如此者。见灯文。上举第八缘五尘。云如此相分有四不随。下重释此义。于中虽有与能缘心同界同性。是境自性。不由能缘心力。是此性界地等。名性境不随心文明知。同五识所缘。有性不随义云事。
  答。先于第八所缘性境。或必具三不随。或不必具三不随。南寺北寺诤也。若依北寺传者。于三类境。种子境无性不随。有系种不随。缘根尘有种不随。无性系不随今存此传者五尘境又同天眼耳根。不可有性不随心义也。其旨如一边难势也。但至灯文者。举五八识所缘并五俱意识等所缘性境了。如此相分有四不随等文。故此文者。总显性境相也。
  今寻云。种子境有系种不随。无性不随云事。不可然。先三性种子各别。其性各随现行。何云性境耶。若偏随心无记者。生善等现行之时。岂不阙性。决定义耶。次亦欲界第八。持三界种子设上二界种子。虽系不随。自界种子。何有此义耶。次第八识。缘余法种子。有种不随者。其义可尔。第八自生种子。即第八缘之时。何亦不随耶。
  答。种子第八生果功能。皆归自体。名无记故。是性随也。虽从现行名为善等种子。非约种子体望生各现行之功能。判性决定义也。今约体说言皆无记也。有从本识判性之义。言性随也。次具系不随者。自界种子。虽识同界而守自性故。亦不随也。非随识而同界。故非系随。以何知者。身欲界没。生上界之时。欲界种子。不改界系。上界亦欲界种子也既欲界种。而上本识所持。非随上本识而成上界故。以之可知系不随也。次第八自生种子。从前念种子相生。何有此难耶。
  重寻云。欲界第八。缘自界种子之时。守性故为系不随者。欲界第八缘根尘何不尔耶。
  答。彼随识而灭。以之被知系随也。五识所缘五尘。虽随识起灭。有随质义。不随能缘之力。故是系不随也(已上依三卷私记意注之也。)

然性种等

  问。独散意识。缘自界五尘。相分为性境摄将如何。答。依善殊意者。带质境也。智周记意。可摄性境也。问。共不明。先付性境义。所缘境界有实体能缘之心。得彼自相。是名性境也。依之枢要云诸真法体。名为性境。色是真色。心是实心。义灯判从实种生。有实体用。能缘之心。得彼自相。而独散意识。所缘五尘。无香味等实用。能缘意识。不得境自相。岂云性境耶。是以见法处义林等处处解释以彼所缘。遍计所起色摄(云云)既摄遍计所起色。何云性境耶。次付带质境不明。了义灯中。引三藏一颂。四段解中。明性境段。出今此所缘。若非性境宁非相违耶。况述然性种等亦同五缘。知同五识所缘五尘。有性种等不随名性境也云事。
  答。文理有左右。是非难一定。然而依秋篠先德传可会一边疑难也。凡性境者。能缘心现量称境自相。枢要。义灯。委成其旨。更不可异求。而独生意识。思构计度。是比量心。岂云性境耶。是以大师。处处同水月镜像。判遍计所起色。淄洲补阙义林章。述若独缘者皆是比量。加之枢要中。以性境全。摄因缘变(云云)因缘变者。必有实用。独散意识所变根尘。既无实用。不可摄因缘变。若非因缘变者。不违枢要释耶。但至灯文者。返此义证也。先见灯文初云。先定性境后显不随也。先定性境体举五八所缘。五俱意识。不出独散所缘。若性境者何不出之耶。后显四不随毕。若独散意识缘自界五尘等但是彼境自住自性非得自性然性种等。亦同五缘文为显有不随义。因虽举之。既嫌非得自性。岂云性境耶。周记释不可用之。彼记䚹谬非一。何强为重难耶。付中秘三卷自判遍计所起色。知周记一往释云事。
  余卷枢要解因缘变。分别变总有四释。其中第三释。因缘变者。异熟心(云云)第四正义难之。又独头之意。是业果心。因缘变故。亦应有用(云云)故知。且付因缘变异熟心一释。作一往释欤。

心所所缘独影境

  问。第八识相应五数心所所变。为性境。将如何。答。枢要释此事。独影境也(云云)
  付之一聚相应法。所缘必同也。而心王所缘。既性境。心所所缘。何不同耶。况以例案之。前七转识心心所。其境同也。本识王所。准例可等耶。
  答。掌中枢要中。释性种等随应句。出二合句。如第八识缘自地散境。心王所缘。是为性境心所所缘。是独影境文解释明镜也。先德释此意。若心所所变。性境者。一有情可有六种体。王所所变。共实境故。可有六个身根等耶。况护法难难陀义。应一有情有六种体文。先德所述。源依论文。转识王所既无此过。何成例难耶。若如此令相例者。转识王所。共是能熏。第八一聚岂皆所熏处耶。
  寻云。其过可然。抑有何道理耶。
  私云。第八诸识根本也。自变为境界。而心王即变此境毕故。心所被夺。其势力微劣也。故不同心王也。转识五所。同杖本识所变。故王所境是同也。因中五数。唯诧心王。所谈质之处。重可沙汰也。

唯本有生

  问。第八相应五数心所相分见分同种生(云云)尔者可有新古合生之义耶。进云。唯本有生(云云)付之五数见分既新古合生。彼所带起相分。何唯本有生耶。况第六识缘空花缘彼五数相分。之时。既与见分同种既通新旧两种例此可等如何。
  答。任扑扬解释。可云唯本有生也。其所以者。第六识。缘空花等。带彼相分。熏见分种故。后生见分现行之时。带空花等相分。但随见力带同熏种者。此意也。故与能缘心同种。无本新差别。而第六识缘五数相分亦以同之而第六识。缘五数见分。所变相分。熏种子之时。不带五数相分故。新种后生彼见分现行之时。能生种子。不带彼相分现行也。若尔与五数见分。同种生事。唯依无始法尔种子力也。但至例难者。第六识缘五数相分。所变相分。同空花等。第六见分。同种生。不可有本新二种不同。今所论者。于五数自相见分。释唯本有生也。
  寻云。第六识。并缘五数相见之时。定可有带同熏种义。何遮此义耶。
  答。虽有并缘时。既各别变其相分。缘见分。所变相分。有实用故。熏本质见分种子。故有新种。后生现行。缘相分。所变相分是独影境。与能缘第六。同种生也。既不熏本质相分种故。与五数见分本有种。同种生也。

非黄见黄三方

  问。非黄见黄。五俱意识所缘欤。答。独头意也。两方。若如讲答者。见余卷本疏文。成根所发义。述依根变异识变异。以非黄见黄。为其诚证。若非五俱意识者。岂成诚证耶。是以兴法师作二释。以通眼识。判正释。如之唐土从方。秋篠上纲。非黄见黄五俱意识(云云)若依之尔者。今灯中。非黄见黄。是第六识。非是眼识。得自相故(云云)此释明非五俱意识见。扑扬大师余处所释同之。如何可承耶。
  答。五俱意识。是现量心。得境自相。非黄见黄。既非理心。讲画分别。岂五俱意识所缘耶。眼根损坏人。同时起眼识意识。缘青色之时。眼意二识共非明了故。次意识独起。作黄行解依之余卷演秘中。由根损故。令初眼识而不分明。而后意识。见有错乱。故举坏意。证眼识变(云云)根所发义即以此释。可知之眼根损故。初眼识非分明。此岂非依根变异。识变异耶。兴法师作二释。从方等述其一义。若违正理俱不可用之(此义背先德释。更可有异义。如别纸。)
  问。第六识非黄缘黄之时。可重非黄种子耶。答。灯中熏非黄种(云云)付之依能缘心。判所熏种。依意识迷乱。作黄行解。全不缘非黄。何不熏黄种耶。若不许此义者。境界不随心。岂唯识道理耶。况缘色法。亦可熏心法种子耶。依之唐土人师。熏黄种子(云云)如何。
  答。五俱意识。依眼根缘青色之时。眼根损故。意识眼识共非明了。次念所起独头意识。于先境作黄解。既本质青色故。心中现相。是青色也。向此境谓黄。是迷乱行解。既黄当情现相。体性都无也。岂熏黄种耶。但至背唯识云难者。既有非黄相分。是新所缘也。叶心起必诧内境生故之义。顺据生识体缘必有体之理。岂违唯识耶。色心二法。自本各别。相分也何可相例。耶人师所释。背此等道理。不可依用矣。
  寻云。非黄见黄。执心欤。若执心者。灯云。此虽非是法执之心文。若非执者。迷执谓人。是法执也。迷非黄境谓黄。岂非执耶。依之二十唯识疏上卷。成非黄见黄。意识非五识之义以五识中无惠执故(云云)私云。虽非正执心。是执心类也。故犹摄遍计所执也。若不尔者。诸非执心。异熟生心。迷执谓人。此等当情现相。遂何摄之。不可云依他起。是无法故。知。是遍计所执类也。或非执心也。以五识中无惠执故者。凡非黄见黄之程。有迷乱行解之识。是有惠识也。五识无惠执。无分别故。无非黄见黄之行解也为言。
  问。第六识非黄见黄之时。非黄心中。现相外为别有黄当情现相。将如何。两方。若别有者。黄相是可有法岂非依他缘生耶。若尔者同空花等相分。可见分同种生独影境。何云情有理无法耶。若别无者。能缘心既作黄解。若无其相者。岂不背唯识道理耶。彼梦中境随能缘心。其境界相现前。非黄见黄。何不尔耶。依之见摄论文。种种我法境界影像意识遍计转例生相。故名之为遍计所执文。既许实我实法影像生起。准例黄相别可现起耶。
  深密经四明疏。释摄论文。有二释。准彼可知之。但准初释。别无当情现相之义。可存欤。至下可沙汰之。
  答。深密经圆测疏中。释种种我法境界影像文。总有二释。一云依他因缘我法。二云所执我法。若依次释。心中现相外。有当情现相。是虽无法。妄情之前。何无彼相。既非缘起法。岂见分同种生耶。若依初释。心中现相分外。不可有当情现相。若妄心前。其相现者宁非有体耶。二释虽有其理。且可依初释也。独生意识迷乱。非黄缘黄之时。本质非黄故。非黄相分现前。迷乱意识。于此非黄。妄作黄解故。云然所熏种随本质收。熏非黄种。不熏黄种也。若黄相别。现者。既是有法。何不熏种子耶。况一心一时之中。缘遍计。依他有无相耶。依之本疏中。释变似我法文。似彼妄情。名似我法。彼妄所执无法实无(云云)摄论种种我法境界影像之文。准之可会。是妄情念。何云实影像耶。诸当情现相。皆以此可准知之。
  寻云。执心之前非黄缘黄之时。遍计所执故。以都无法不可现别相。而灯中云。非黄见黄乃至。此虽非是法执之心非执心。亦有非黄见黄之义见。何无别□。
  答。二十唯识疏上卷。成非黄见黄意□非五识之义。以五识中无惠执故(云云)准此释者。唯限执心欤见。然任今灯者。眼根损坏故。自作此思。可非执心。师资解释不可相违。但虽非正执心。是可执心类。故尚可摄遍计所执也。若不尔者。诸非执心异熟生心。迷杌谓人。此等当情现相。遂何摄之。不可云依他起。是无法故。知可摄遍计所执云事。

后得智无为缘相分

  问。后得智缘无为相分。百法中何耶。答。灯云。法同分(云云)进云。有二释。初释如被出。次释遍计所起色摄文。二释共有疑。付初释法同分。色心分位假立之。无为相分。岂摄之耶。依之见义灯上下文。作独影。带质。随应三释。未云同分耶。付次释。遍计所起色者。分别心所缘。执心境界。何以后得智所缘摄之耶。
  答。先灯中。于无为缘相分。云法同分摄。更无遍计所起色云释。何令进二释耶。故见灯文。缘无为等。所有相分。法同分收。以体是假。法同分宽故。不同有漏。非妄缘故。或缘空花等。亦是遍计所起色摄文故知。于空花等。虽有二释。于无为者。全无二释也。但至疑难者。于后得智所变无为。其义不定。若从见分。即四蕴摄若从本质可云真如。若离见质。别说之者。是法同分。故今灯中。法同分者。见相别论义门也。义灯第三。亦以同之。至上下文者。从见质之义边也。若依带本质或性通情本义者。摄带质境。若依见分同种义者。是独影境也。既具此二义。亦云第四随应句也。各所望异也。不可一准矣。

后得智缘自相境相分。问。后得智缘自相境界相分。百法中何耶答。灯云。法同分(云云)付之自相境者。是实法体也。彼相分定可性境。何摄法同分耶。若自相境摄同分者。更以何可名性境耶。依之判性境义。能缘之心。得彼自相(云云)若尔者今解释背文理如何。
  答。诚如疑难。缘色心自相尤可属性境。后得智缘无漏色心自相。岂非性境耶。但至今释者。先德意区。或以无为。名自共二相。佛地论中。真如有自体。故名自相。空无我等相所显故。名共相(云云)即依此意。云缘诸无为自共二相者。论无为上自共二相也。

异地远境

  问。有漏第八识。依定通引力之时。为缘异地远境。将如何。两方。若缘者本疏云若相离者。虽见其色。而第八不缘。枢要述若定通力所变五尘。非必有本质。依身在上下界。以天眼耳识。缘下上界色声之时。相离远境第八不缘变故。天眼耳识。非必有本质也。若云缘远境者。何会此等文耶。若依之不缘者。眼等识所缘狭。尚许缘相离色声。根本识了大千界。何不缘异地远境耶。况论云若定等力。所变器身。界地自他。则不决定不简相离远境耶。加之眼等识缘彼。第八识不变之者。违前五心品。未转依位。粗钝劣故。必杖外质文。是以灯中。以杖自八所变之色为本质故(云云)如何。
  答。有漏第八识。缘不缘异地远境云事解释往往。人师先德。所述非一。古今学者。聊简不同也。可谓宗家难义先贤未决也。但可成申缘相似远境不缘相离远境之义。凡第八识变境界者。必有依持受用之义。异地远境。更有何用耶。且依身在上界之人。变须铁围等色。岂有其用耶。马胜往上界。梵王来下界。虽异地境。尚有依持受用之义。于近境者。定通所引变为之也。故论云然所变土。本为色身依持受用。述自他身土。可互受用。他所变者。为自质故。第八识任运业果心。于无用境。徒不可变。若依此义。天眼耳识。亦不可缘相离远境。以自他第八所变。为本质故。故第八识但缘相似远境也。所谓第六定通。缘极远境。变相分。此相分似下界色。第八识引。定通力以彼相分。为本质。亦变相分。天眼耳识。以自第八所变相分。为本质也。以杖自八所变之色为本质故之灯释。即此意也。既有本质故。顺粗钝劣故必杖外质之论文。但至非必有本质释者。此一不正义也。天眼耳识。虽缘相离远境。第八识限近境。一往释也。此释亦处处多述之。所谓疏三本。第七卷枢要初释。今灯初释等也。虽然深违必杖外质论文。况见解彼文本疏释。眼等五识。乃至一者粗。二者钝。三者劣故。必杖第八或第六所变。外质方起(云云)此释意者。必杖外质论文。兼含定通所变云也。若不尔者。何云或第六所变耶。其理尤可尔。论文云前五心品。未转依位。粗钝劣故。必杖外质。故亦定有粗所缘缘。已转依位。此非定有(云云)若天眼耳识。无本质者。何未转依位。总云定有耶。同已转依。可云此非定有也。若尔彼本疏异论文。遣业果。枢要释也。今灯第二释。即同彼疏。设虽定通所变。必杖本质云也。是以见疏三本。难非必有本质文。此义应思。违下论文五识粗所缘缘必有之文。应更思审。如枢要说(云云)不存无本质释云事。此疏文明镜也。隋扑扬大师。受彼文问因于定通。令第八识缘他异地身器得否。答。疏不定判。枢要及灯义意许也。爰知。处处虽有此释。非指南实义云事。
  问。灯第二释。缘相离境见。未见相似远境。况若相似远境。不可云以杖自八。五识被引定通之时。以第六所变。为本质故如判或第六所变。若尔何烦举第八所变耶。以知。第八识被引定通。直缘极远境云事。
  答。即依此义。有缘极远境之聊简也。既定通所引故。直引第八。令缘远境为言。虽然此义难信。第八被引定通。缘非分境之时。必杖第六所变。彼大地菩萨。变鱼米等杖第六所变。第八缘之。缘极远境。岂不然耶。故知。此释。缘相似远境也。但至可杖第六云难者。虽杖第六。杖第八所变。是五识常习也。故且举第八。不遮第六。况杖第六所变。其旨必然也。故为显第八识缘相似远境之义。殊举第八欤。灯第二释。缘远境之义。而相似远境。相离远境。是学者异义也。非几相违。深可案之。虽然相似远境义。颇叶道理欤。
  处处释聊简。

天眼耳识所缘

  灯二释。一云。带质境(第七卷枢要初释疏。)此释意云。天眼耳识。缘极远境。第八虽引定通。唯限近境也。此释之中。亲杖本质者。杖下界他有情第八所变也。非自相续第八所变也。二云性境(疏三本难若相离者等释之意同处演秘第二卷枢要今解云。许异界无失。疏七末。)此释意云。第八识缘相似远境。天眼耳识。同缘之。不缘极远境也。此释中。又既通果。实是上界。似下界故。以天眼通。作用胜故。上得似下。不同缘上要引通果及定果相。同彼力缘者。非上以杖自八之所由。是显上地天眼耳缘。下界业界色。与下地业果识缘上界定通果之不同也。所谓定通果心缘下地业果色彼相分实定通果。似下地相。非随本质是业果相。天眼通作用胜故。下地业果心。缘定通果色。彼相分随本质。要定通果。同彼方缘者。同本质定通所变。缘之为言。此即业果心。作用劣故。非随能缘是业果色也。又解所起相分而是业果。第二性境释之中。亦有二释。初释虽诧下地业果色。尚定通果相也。又既通果等意在之。次释今文是也。既诧业果故。虽定通所变。相分犹业果也。此释同第七卷枢要第二释也。前二解胜者。相分业果释。虽第二释同。其趣既异。故对之相分定果释胜。云也。故第七卷枢要。对此释。以非必有本质义断胜。对相分业果释者。二解共虽胜。其中以第二以杖自八释。可为真实正义也。顺第七卷论疏。疏三本难破之文。分明也。疏不定判者。难此义应思违下论文。未释深旨。故云不定判也。或相离远境并近境。虽定判。于相似远境。未明缘不缘。故云不定判也。枢要及灯义意许也者。第二卷奁要并今灯第二释也。
  要上论二云。其上天眼耳。见闻下色声。不诧本质。如第七卷解。第八得自相见相异界摄。五识得自相。应许别界收。不许别界者。云何名得自相第七卷解不许。今解云许异界无失。前解得处自相义。今解得事自相(云云)如第七卷解者初释也。第八得自相乃至云何名得自相者。问也。第八见相。虽实同体。有自本质。不随能缘。假名异界。为显性境故。名异界。而天眼界耳。无本质者。彼相分。唯从能缘若唯从见者。何得自相云性境耶。故灯云。此从于见同一界系。非同一种。若尔云。何缘自相境耶。答。亲杖本质名得自相(云云)同要释。也。或异界者。显系不随也。虽实同界。依各守自性义。云异界也(此义良有大法师义。也。)
  灯第二云。○二解。通缘假实。五识缘实之时。假必依实。○若尔云何名五识得自相境耶。答。自相有三。一处自相。谓十二处各各不同。二事自相。于一处中。众色各别故。三自相自相。谓于青色。折至极微。今据处自相为言。故不相违。若尔如何五识。得自相境。唯言性境不随心耶。亦缘自性境思之(人人异义。犹如云霞。且成一义可审定耳。)
  问。天眼耳识。为许缘异地相离远境。将如何。两方。若不缘者。天眼耳。作用殊胜也。若不缘相离远境者。定通作用。为何耶。彼诸根互用位五识。缘三千界远境云事。圣教所定也。依之今灯云如身在上界。以上天眼。缘欲界色。余处枢要。判如生上界。缘下界地。或身在下。起天眼耳。缘上地色等。加之见义灯文。于上地散眼耳识。虽有缘不缘下地二释。云言上见下据通果故。天眼耳通。缘远境者。更无异义明知。缘极远相离境云事。若依之尔者。未转位五识。必杖本质。而第八识。不可缘相远境。第八缘远境之时。必杖定通所变。故是相似远境。可非相离远境。设亦虽杖第六所变。既非相离远境耶。是以下卷本疏中。释粗钝劣故必杖外质文。必杖第八或第六所变外质方起文。述或第六所变。即指定通时也。若尔全不可云缘相离远境。两方如何。
  (此论义样。今度案立也。颇可秘之。建久五年正月八日早旦记之。)
  准上论义。可案立之。灯二释者。即天眼耳识。缘相离境不缘二意也。如次可配之。但初释者。第八识都。不缘远境云也。次释者。许缘远境。其中云相似云相离。是学者异义也。若第八识。缘相离远境意。第二释。亦天眼耳。同初释。可云缘相离境也。

杖自他质

  问。上地散眼耳识。可缘下地色声耶。答。灯有二释。一云不缘。一云缘之。俱有疑先付初释上界天众见下三灾。生异想文。既生异想。定可非定通果眼识等见之。岂非散识所缘耶。次释亦有疑。若上地散眼耳识缘下界者。自地第八。不缘他界。五识可无粗所缘缘。岂不违前五心品。未转依位。粗钝劣故。心杖外质文耶。答。义灯虽作二释。未断邪正。各可成申二释意也。初释散眼耳不缘下地也。缘异地远境者必依定通胜用也。散不缘下。以极远故。言上见下。据通果故者。此意也。但生异想者。天眼耳通。见下地已。后念散心意识。可生异想也。次释以生异想。为其证也。故灯云。散眼耳识亦可缘下如见下三灾生异想等(云云)但于本质者。判杖自他质二解不定。而准定通所缘。以杖自八所变之色。为本质故之释。是正义也。若尔今此二解中。杖自他质是可实义。以他所变为本质者。即上所言亲杖本质名得自性意也。余处演秘。亦虽有此释。以他所变。为自本质。既违道理。不可用之。
  寻云。第八识。缘远境。必依定通。散心之时。既不缘远境。何云杖自八所变耶答。此事难思。未见明文。但非定通时。第八识。不缘远境。故依定通。变远境已。散眼耳识。即以此境。为自本质。缘远境也。此中直缘远境欤。将缘相似境欤事。准天眼耳所缘。可有二聊简。虽定通力。不缘相离境。今散眼耳。亦可尔(御社一切经番论议湛秀为之。)

非天眼耳识眼耳二识缘远境欤

  问。非天眼天耳。眼耳二识。可缘他地极远境耶。两方。若缘者。五识必杖本质。第八识不缘他地远境。五识岂缘他地远境耶。若依之不缘者。六根净位人。未得天眼天耳。缘阿迦尼吒天色声(云云)此岂非非天眼天耳眼耳识。缘异界界极远境耶。答。散眼耳识缘境云。义灯有二释。初释不缘他地境也。但于六根清净难者。彼谈法威德力也。法华论释。此事。此是智境。鼻根知故。定智遥知。依鼻根取。故名闻香。非鼻实能离中取境(云云)既云定智。今此法威德力。依定力也。是以法花经。依法威德力。得六根净功德者。加行位菩萨也。其位既定位。彼人法力。岂离定力耶。若尔第八识。缘他地远境义意者。第六定通。被引第八识可缘他地远境。菩萨眼耳识。何依彼定通之时。无杖自第八所变。缘远境耶。若云不缘远境义意者。未转依五识。必杖本质者。是谈业果也。今付法力论之。何成相违耶。次释。散识缘他地也。于此中。云杖自他质二解不定。故无本质之难。更不可来欤。

论第一卷同学钞第九(终)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