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3 70.P0569 大乘玄问答 (12卷)〖日本珍海抄〗

2018-9-23 11:19 8577 0
简介
2303 70.P0569 大乘玄问答 (12卷)〖日本珍海抄〗 No.2303大乘玄问答第一(二谛义上玄第一上)  禅那院越前已讲(珍海)抄  问。于他师义。付判境理言教不同。且光宅所立。大师如何判之耶 ...

2303 70.P0569 大乘玄问答 (12卷)〖日本珍海抄〗


大乘玄问答第十(教迹问答上玄卷五上)

  问。付大经五味相生。且从佛出十二部经者。通相别相二种修多罗中是何。
  问。如来成道十二年中大小乘教俱说之(文)尔者几时说十万偈般若耶。
  问。他师意大品般若后说法花(文)尔者大师许之耶。
  问。大品意十力无畏不共佛法可云无为法耶。
  问。于佛果位八识五根等始起法(云云)尔者八识俱具之耶。
  问。智论所说法性身佛为有色相音声说法等事耶。
  问。佛从三道宝阶归人间时善吉尊者见如来身(云云)尔者为常住法身欤。
  问。玄中引般若经说云。十地行满得无上菩提(云云)为证何事引之耶。
  问。般若经意遣三乘一乘亦亡(云云)尔与法花同耶。
  问。般若·净名毁小乘为劣。赞大乘为胜。显一乘真实也。尔法花一乘相望可有胜劣耶。
  问。付二教十门。且顿渐二教者为即半满二教异名为当何。
  问。付人四依。于小乘人可有四依耶。
  问。付四依位分。以初地菩萨可为初依耶。
  问。付四依位。且以第七地属何依耶。
  问。以十信位属初依耶。
  问。大乘小乘中同明九部经有何故耶。
  问。付小乘九部经。且不明无问自说经有何故耶。
  问。于大乘明九部。尔除因缘经有何故耶。
  问。付十二部经相。且本事经者说自身过去世事耶。
  问。付小乘二十部本末不同。且从大众·上座二部各别出几部耶。
  问。三百年中上座部分为十一部(文)尔者昙无德部分别有达磨郁多部耶。
  问。十八部中五部盛行(云云)尔犊子部在其中耶。
  问。世尊灭后五百罗汉造毗婆沙论。尔者灭后几时耶。
  问。以般若经为三乘通教耶。
  问。以声闻缘觉智望菩萨无生法忍其体各别可云耶。
  问。法花意以佛性一乘俱为正宗耶。
  问。非见佛闻法有感应义可云耶。
  问。付感应体。且唯以善法为感见佛耶。
  问。以已生善可为机感体耶。
  问。造像经书于正应表应如何判之耶。
  问。真俗并观义有四种阶级(云云)以初发心为一阶并观耶。
  问。六地已还定慧不定也。尔何辨定慧多少耶。
  问。付四阶并观证佛地无生引维摩经文。尔何文耶。
  三十二条。

大乘玄问答第十(教迹义上玄卷第五上)

  问。付大经五味相生。且从佛出十二部经者。通相别相二种修多罗中是何。答。是别相修多罗也。问。可是通相修多罗。何云别修多罗耶。夫十二部经广包长行偈颂也。若别修多罗者唯可长行之直说语言。既云十二部经。故知通论长行偈颂。依之傍释文云。若除通修多罗者即无复十二部经(云云)尔何可云之耶。答。十二部经中有别修多罗云也。非谓十二部皆是别修多罗也。虽有余十一部。然为对下通修多罗故且举别修多罗耳。又既云别修多罗。故余十二部相待得成。但至傍释文者。除十二部经即可无通修多罗。以总十二部成通修多罗故。今文势异之也。
  玄云。今谓。不尔。十二部经是别相修多罗。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者。是通相修多罗。从通别两教起大乘万行。故言从修多罗出方等(等文)(五味相生第十三卷也)又云。修多罗者有二种。直说语言为别修多罗。从如是至奉行通修多罗(文)三藏修多罗十二部修多罗相对辨长短广狭(云云)涅槃疏十二云○而言除修多罗者。此是别相修多罗。即是不被颂长行。非是除通修多罗。若除通修多罗者。即无复十二部经。故知是别相修多罗(文)。
  问。如来成道十二年大小乘教俱说之(云云)尔者几时□□偈般若耶。答。成道五年说也。问。案傍释云。佛成道七年方说余般若(云云)真谛三藏义林云。成道七年在舍卫国施慧江边。去给孤独园三里许处。为诸菩萨说诸法空般若等经(云云)尔何云五年耶。
  答。菩提留支别破章并金刚仙论第一同云。十万偈般若成道五年说(云云)今依此等说云尔也。法花信解品疏云。佛成道六年说大般若十万偈。不来此土(云云)仁王疏上卷云。佛成道七年方说余般若(云云)。
  问。他师意云。大品般若后说法花(云云)尔者大师许之耶。答。不必尔也。问。大品般若在三十六年之前说之。法花是四十余年之说也。二经先后具显经说。他师所释既得文证。今何不许之耶。答。玄云。又论云。善吉曾于法花会闻说菩萨毕定后闻大品阿毗跋致品。是故今同为定为不定。故法花不必在第四时耳。又成道已来常说般若。所以不属第二时也(文)花玄三云。前分明退者在法花之前。后分不退者在法花之后(云云)。
  问。大品意十力无畏不共佛法可云无为法耶。答。有为法也。问。佛果位智慧离生灭无常。是无为般若也。十力无畏等者是佛智之差别也。何云有为法耶。答。玄云。对法身真如空边故。报佛十力十八不共等是有法故言有为。非生灭有为也。又摄论云。无常有二种。一者因中本无今有已有还无无常。二者佛果本无今有已有不无无常。而不同因中生灭无常。但是佛果上报梨耶八识五根等始起边名无常耳。玄又云(破地论师四宗)今谓。不然。此人罪过甚深而谤般若堕于无间。今此论具明三佛。又弥勒·天亲释般若经文。今明三佛。故知般若等经具明常住佛果佛性正因十地了因。若尔何不名显实教。应依四依大圣莫依凡妄执也(乃至)问曰。若尔何故此经明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皆是有为耶。答曰○(如次上摄之)大论第□□。
  问。于佛果位八识五根等始起法(云云)尔八识俱具之耶。答(云云)问。两方若俱具者。楞伽经中说灭七种识。即以七识是虚妄法于佛果位不可具之。唯有第八识无七识。是虚妄法于佛果位不可具。若唯有第八识无七识者。玄云。上报梨耶八识五根等。既别举利耶。故知重云八识者。总举八识也。况五根既有。识宁无耶。答。八识者有二义。一云。八种识也。一云。第八识也。总意云。佛果唯更无余识(古释也。净影引之唯有藏识也)但于第八识中随用义分八识可云也(义章云。集用六识等云云)。
  问。智论所说法性身佛为有色相音声说法等事为当何。答(云云)问。两方有之者。法性身者是法身佛也。若云有色声等者。应是邪法之说。如金刚般若说耶。若言无者。论文说。法性身佛色相端正光明无量。为十地菩萨说法。说法音声遍满十方(云云)尔者两方难思如何。答。若直言法性身是法身佛。若言法性身者是应化之细耳。玄云。又论云。佛有二种。一者父母生身佛。二者法性生身佛。父母生身者是应佛。法性生身是报佛。若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文)(言报佛者。一义应化细也。一义云。亦通修成报佛也)论九云。佛有二种身。一者法性身。二者父母生身。是法性身○色像端政相好庄严。无量光明无量音声。听法众亦满虚空○受诸罪报者是生身佛(云云)问。今论文云。法性身佛有说法。何玄云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耶。
  答。意云。论文略言法性身耳。如此佛身具应名法性生身云也。论三十三说二种身。一随世间身。二法性生身(云云)同第三十云。佛有二种。一者真身。二者应化身。众生见佛真身无愿不满(云云)略之。又九十三云。法性身佛无量光明。说法音声遍满十方。随应度众生见佛优劣(云云)略之。又云。阿罗汉生三界外受法性身(取意)准此故知虽云法性身实是法性生身耳。花玄九云。释论明法身者。望花台舍那丈六释迦为法身耳。若望究竟法身犹属迹身(乃至)说法之事皆是应身(云云)观经疏云。有二解。一云。报佛。是修成佛为他说法。二云。为地上说法之报佛。然应他为报。此是他之细耳(文)。
  问。佛自三道宝阶归人间时。善吉尊者见如来法身(云云)尔者为常住法身欤。答。常住法身也(见玄)问。善吉虽观空理犹是小乘智慧也。常住果德是大乘究竟之旨也。然何云常住法身耶。答。小乘以五分法身为法身。今文以空理为法身。故道理当大乘之法身。故且云尔欤。难云。若以善吉所见证般若所说法身者。般若经恐可同浅近小乘耶。答。甚难思。云得实相者有三。又是般若气方也。
  玄云。问曰。更有明证云。此经已明常住已显真实耶。答曰。明证虽多可为烦今但取法尚品以三譬具明三佛。又云。诸佛色身有去来。诸佛无去来。有去来是应。无去来是法佛报佛。又论云。佛有二种。一者父母生身。二者法生身。佛父母生身是应佛。法性生身是报。若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论又云。花色比丘尼不见法身佛。善吉得见法身。又此经处处皆云十地行满是无上菩提。云何十地行满还得无常身耶。是故涅槃经云。我无我无有二相。我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中广说。涅槃经明佛果真我。即此明无上菩提。涅槃经明生死无我。即此经明因中菩萨无我。应知此经佛果真我生死无我皆空其相无二。明八倒应可信受耳(文)。
  问。玄中引般若经说云。十地行满得无上菩提(云云)为证何事引之耶。答。玄云。云何十地行满得无常身耶(云云)。
  问。虽十地行满何妨说得无常果耶。十地因既有为般若也。不可必得无为般若。若尔此证不明如何。答。十地菩萨证法性故云尔欤(犹可悉之)。
  问。般若经意遣三乘一乘亦亡(云云)尔与法花同云欤。答。问。两方若云同者。次上明法花意云。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守相。故以万善为乘体(文)今申般若意云。三遣而一亡(云云)见文相明云二经异也。若云异者。法花宗旨以正法中道为体。以因果为用。故知不异也。答。大师御意欲明二经同但且随他师意。法花但会三归一(云云)但得用未得体故。付彼义云未免守相也。章云。问曰。或谓。此经未是会三咸诵法花。以为盛难此义云何。答曰。法花会三归一则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守相。故以万善为乘体。般若即三而不三。则三遣而一亡。无有法之可得。故以无生中道为乘体。无生绝於戏论。竟何三之可会。所谓百花异色共成一阴。万法殊相同入般若(云云)。
  问。般若净名毁小乘为劣赞大乘为胜。显一乘真实也。尔者与法花一乘相望可有胜劣耶。答。是故不可谈二经胜劣耳(云云)问。法花一乘对三乘方便显一乘真实相。其义殊胜。般若净名但毁小乘为劣赞大乘为胜。虽有胜劣三乘俱实也。与小乘三藏旨同也。何比法花一乘耶。抑显大乘小乘胜劣何名一乘真实耶。其所以未明如何可云耶。答。一乘有二门。谓显方便真实及说三一胜劣也。说胜劣则显一乘真实。所显一乘既无二也。何得论二经优劣耶。问。如所释者。二经犹可有优劣也。玄云。又显一乘真实凡有二门。若是法花对三乘方便显一乘真实相。若是般若·净名毁小密为劣赞大乘为胜。显一乘真实也。是故不可谈其二经胜劣耳(文)问。说三一胜劣何显一乘真实耶。答彼第二缘觉胜尚无。况有劣第三声闻乘耶(云云)以此可得意欤。又以毁赞令改小心。于根缘渐就显一乘真实也。故云所显一乘真实耳(可案后义也)。
  问。付明二教有十门。且顿渐二教者。为即半满二教异名为当何。答。问。菩萨声闻二藏有余无余等二教。并于大小乘上依异名异义立之。今顿渐二教准之亦可是半满异名也。若依之言即半满之异名者。法花疏中云(信解品)化子不得。谓花严顿教也。从冷水洒面至法花教是渐说大乘也(略抄之)明知别有顿渐二教也。答。可有二义(云云)若二藏外别教相者。玄文何不解之。然二藏如常故不解耳。又一义云。准法花疏别有顿渐二教也。
  问。付人四依。于少乘人可有四依耶。答(云云)问。两方若有小乘四依者。证据何处耶。依之玄云。举小乘大乘四依已云。今是后四依也(云云)若有小乘四依者。何唯云后四依耶。依之言无小乘四依者。小乘贤圣于佛灭后宣通正法。应如大乘。亦可为四依也。如何可定耶。答。正以大乘人为四依傍以小乘贤圣为小乘人之四依。亦有其谓也依之付法藏二十五师多有小乘人矣。故玄举小乘大乘二种四依也。但云今是后四依者。付法四依人四依取后人四依。上文云。应依四依大圣莫依凡妄执也(云云)今取之问起云。前言应依四依莫依凡妄说者何等是四依(云云)故虽有人法二种四依言圣者是人四依立也。但上云大圣故以菩萨四依为正欤。玄云○人四依者依小乘。五方便为第一依。须陀洹斯陀含为第二依。阿那含为第三依。阿罗汉为第四依。若依大乘。地前四十心具烦恼性为第一依。初至六地为第二依。七八九地为第三依。第十地为第四依。今后四依也(文)。
  始云四依者有二种。法四依等(等文)言五方便者。准大乘四十心应云七方便。然草五字滥七字。故谬为五欤。又小乘外凡不可为依止。但总相念处近内凡。故合取为五方便欤(更考他本文)又云。四善根及外凡欤。
  问。付四依位分。以初地菩萨可依初依耶。
  答。初至六地为第二依(云云)问。人师制释必任四依解义。然天亲涅槃论以初地判为初依。今何背之为第二依耶。答。经说初依云是凡夫人具烦恼性(云云)故知以地前凡位为初依也。然涅槃论以地前三十心属初地且云尔欤。
  问。付四依位且次第七地属何依耶。答。七八九地为第三依。问。七地以前同是有功用位也。八地已上为无功用。若尔合前六地可为第二依。何属第三依耶。答。七地是无生忍位故。与八地上合为第三依欤。又称等定慧地故就定慧不等为第三依也。中论疏记上卷云(仙光)此论序疏云初地七地是二依八九二地是三依者。就功用无功用判之(云云)又有以七地属三依义。就定慧等不等而解之。问。以十信位属初依耶。答。四十心具烦恼性为第一依(云云)。
  问。十信轻毛位何为依止耶。答涅槃疏第七云。今明。为依要是师位。此必取不退。如花严所明十住。初心便能八相成道。尚能现涅槃说法度人。岂当不解涅槃小分义。今时所判十信初心在是初依师位也。十信三十心并是初依也。
  问。大小乘中同明九部经有何故耶。答。是一数之圆故。又为九道众生故说九部(云云)。
  问。且付后所以有疑。九道者六道三乘也。地狱众生非闻法器。又为小乘说九部。除方广·授记·者无问自说三部。为大乘说九部。除因缘·譬喻·论义三部。若尔为大小乘别说九部。若通论三乘。应具十二部。就何为九道众生说九部经云耶。答。此总相对所化机根论其教门。非别约大小乘人论之欤。又可云。大小乘教所化各可有三乘六道。地狱受大乘教其义显也。小乘虽无入圣然有小分闻法。如阿含等说也。
  问。付小乘九部经。且不明无问自说经有何故。答。小乘法浅有人能问故。除无问自说经。又大士人能为不请之友要待请方说故(取意)问。先付初释有疑难。夫请转法轮者未闻说法之前能为之。故不可论浅深。设虽深法未闻之前何不能请为我等众说之耶。设虽浅近佛独能知其说时。余人何必知其说时耶。若尔虽浅近教无问自说有何妨耶。
  付次释小乘教意许佛世尊有恩德。何不自进为众生说法耶。非以小乘人为能说者。此故乃为无用耶。答。初释意者。浅近教者说时亦易知欤。次释意者佛同所化故亦无自说事欤。此并是一往对大乘明其不同。非尽理之谈也。
  问。于大乘明九部。尔除因缘经有何故耶。
  答。大乘之根利直说解不须因缘及以譬喻(等文)问。因缘者戒经也。设虽利根何不为说戒经耶。答。因缘宽戒经狭欤。于戒经大乘戒不待破戒缘而顿制之故非因缘经欤。玄云。因缘谓起罪本末。随本末而说名因缘经(文)仁王疏云。戒经如○梵本名尼陀那。此是因缘经。以因事制戒经(云云)涅槃疏十二云。尼陀那此云因缘经。即是说经之因缘故云因缘。如说罗网捕鸟事是勿轻小罪。偈之因缘经(文)。
  问。付十二部经相。且本事经者说自身过去世事耶。答。本事说他过去世事(文)问。本事名言是宽。何唯说他身事耶。依之傍释云。前本事经说自他十八界故(文)答。本生经说自身事。今本事经说虽说自他十八界等。为对本生经说佛自过去世事故且云说他事欤。
  又难云。以说自身过去事可名本事经也。故仁王疏释本事如云。以说自身本生事故(云云)答。彼以本生经释本事如也。涅槃疏二云。阇陀伽此云本生即是本事(云云)今玄所言本事者与本生经乃别也。不可以彼为难也。
  问。且付仁王疏释以本事经即可为本事。何以本生经为本事耶。答。法界如者。梵云伊帝曰多伽经也。是云本事经亦云如是语经亦名法界畔也。此说自他十八界也。亦名界经。分别罪福各有界分故。故以法界畔解法界如也。本事即法界畔故。由此义故更云本事如者。只是本生事即本生经云也。玄云。本事本生者第二自他一双。本事说他过去世事。如药王本事品等。说自过去世事为本生经(文)仁王疏云。法界如者。西国名伊帝曰多伽。此间应云本事佛说法界畔。亦云。以说过去十八界事故。本事如者。外国名周陀伽。此间名本生经。以说自身本生事故。前本事经说自他十八界故(云云)涅槃疏十二云。第八伊帝曰多伽。此云如是语经。成论云。印法藏如云界经。及甘露类等语也。大论云。释迦所说名界经。分别罪福各有界分。如净名说是。说是地狱是饿鬼等也。第九周陀伽此云本生。即是本事。十二部中本生的说过去事。授记的未来事。无别一经的明现在事(云云)。
  问。付小乘二十部本末不同。且从大众上座二部各分出几部耶。答。玄云。从大众部分为九部○上座部因诤论事分为十一部(云云)。
  问。案文殊问经及真净部执论。大众部分破为八部。上座部分为十二部。依之中论玄云。大众部分为八部。上座部为十二部(云云)尔者今释相违如何。答。十八部论说大众出八部。本末合为九部。上座部分为十一部也。今依此说欤(宗轮论同之)文殊问经部执异论如所出难。中论玄实依之。故知本是相传不同。彼此释文各存一说也(部执论真谛译)玄云。从大众部分为九部。一名大众部。二名一说部。三名出世部。四名窟居部。五名多闻部。六名施设论部。七名技提部。八名阿婆罗部。九名郁他罗部(文)文殊问经下卷分别部品云○从摩诃僧祇出七部○出一部名执一语言○后出一部名出世间语言○又出高[牛*句]梨阿部·多闻部·只底舸部·东山部·北山部(云云)大乘玄异之(中论玄同之)十八部论云(什法师集)○摩诃僧祇中更生异部。一名一说。二名出世间说。三名窟居○复生异部名为多闻○复生异部名施论○复建立三部。一名支提迦。二名阿婆罗施罗。三名郁多罗施罗。如是摩诃僧祇中分为九部(云云)大乘玄依之为本末为九部。今案部执论缺此西山部。文殊问经缺此分别说部。故云本末八部也。大乘玄云。三百年中上座部因诤论事分为十一部。一名萨婆多部。二名雪山部(十八部论云。先上座部亦名雪山部)三名犊子部。四名达磨郁多部。五名跋陀罗耶尼部。六名三弥底部。七名六城部。八名弥沙塞部。九名昙无德部。十名迦叶惟部。十一名修多罗部(文)文殊问经云○从体毗履部出十一部。于百岁内出一部。名一切语言○从一切语言出一部名雪山○雪山出犊子·法胜·贤·一切所贵·荷山·大不可京·法护·迦叶比·修姤路句(云云)此上座雪山为二也。十八论云○立为异部。一名萨婆多。二名因论。先上座部。三名雪山部(乃至如大乘玄)如是上座部中分为十二部。一名上座部。二名雪山。三名萨婆多。四名犊子(余准上此文亦顺大乘玄二顺中论玄。但若二十部者。应取上座十一部也。大众九部故。思之)四论玄第十云。什法师云。僧祇出九部。上座生十一部[阝*曼]波山云上座出十二部此是近代胡僧所说今以十一为定(取意)。
  问。三百年中上座部分为十一部(云云)尔者昙无德外别有达磨郁多部耶。答。玄中各别列也。问。达磨郁多梨(十八部论名也)名法常。然中论玄云。法尚部旧昙无德(云云)故知即一部异名也。今何别出之耶。答。法尚部从犊子部出四部之中第一部也。昙无德名法护亦名法藏部。此自正地部出故是各别部也。然中论玄云。法尚部旧无德者。若是古人所传云欤。或可云昙无德正地部出也。法尚若是正地部异名欤。意者法尚是为昙无德之本故云旧昙无德欤(达磨郁多梨者。正地部欤法尚部欤。此亦可习之)。
  问。十八部中五部盛行(云云)尔者犊子部在其中耶。答。五部者。一萨婆多部。二昙无德部。三僧祇部。四弥沙塞部。五者迦叶惟部(云云)。
  问。中论玄文以犊子为第五不举萨婆多。今何相违耶。答(云云)四论玄十与此同之。玄云。五部之中萨婆多部盛行故。佛灭后二百年中从上座部出萨婆多偏弘毗昙(云云)问。上文云。三百年中上座部因诤论事分为十一部。一萨婆多部。二名雪山部(云云)四论玄十云。三百年后。文殊问经云。我入涅槃一百岁。此二部当起。○于百岁内从体毗履部出十一部。于百岁内出一部。名一切语言(云云)(一切语言者说一切有部。此文势见者可云二百年欤)十八部论玄。至三百年中○一名萨婆多(云云)。
  问。世尊灭后五百罗汉造毗婆沙论也。尔者灭后几时分可云耶。答。六百年(文)问。考婆沙论云。佛涅槃后四百年(云云)今何云六百年耶。答应是相传不同。所出者是新婆娑翻译后译者所置颂也。非论文。今不依其文也。
  三论玄云。四者六百年间有五百罗汉。是旃延弟子。于北天竺共造毗婆沙释八揵度(云云)旧婆沙序云(道挻)六百余岁时北天竺有五百应真(云云)(挻又音延也)。
  问。以般若经为三乘通教耶。答。非三乘通教(文)问。般若经文云。欲得声闻地当学般若。乃至欲得菩萨地当学般若。又云。是般若中广说三乘之教(云云)依之他师意云。是三乘通教。尤□经旨。今何云非三乘通教耶。答。论云。令欲为弥勒等广说菩萨行故说般若又论云。般若不属二乘但属菩萨。又论云。在菩萨心中名般若。在声闻心中名道品(云云)故知非三乘通教。正是菩萨法也。又智论云。十种大经中般若最深最大。又小般若经云。此经为发大乘者说。最上乘者说(云云)故非三乘通教也。但至三乘通学般若者。涅槃经亦云二乘人同观中道。岂三乘通教耶。彼既非通教。是何尔耶。又玄云。又说。三乘同学般若般若者是密会一乘。若因同果亦应同。又说。声闻缘觉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又说。一切处求人不可得。云何分别有三乘耶。当知即是密说一乘。又古旧义。般若已会法。但未会人。会法者。一切法皆入法性皆入摩诃衍中(文)问。若因同果亦应同者。为云三乘同学观照般若欤。答(云云)可劬劳之。
  问。以声闻缘觉智断望菩萨无生法忍。其体各别可云耶。答。引经云。皆是菩萨无生法忍(云云)问。小乘智断尤□浅近。设虽回心向大犹当十信位。彼无生法忍者在初地七地。设虽通广论之可在十信之初心。然何以小乘有所得之小善为大乘无所得无生法忍耶。答。玄云。当知即是密说一乘(云云)故依通门会云也。若浅深别论者。但可为初门耳。然小乘亦无漏善根犹是实相之气分故。与大乘无生忍亦可同体。但是十信之初心分齐欤。
  问。法花经意以佛性一乘俱为正宗耶。答。法花广明一因一果为其正宗。无所得及佛性为其傍义(文)问。以正法中道为体以因果为用(云云)考其旨归于宗旨中论其体用也。是故一因一果辨其用也。正法中道即正因佛性也。况复法花玄明十七种大意。第八即云。复次欲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故说是经。○此经始未多有佛性云文。方便品云闻佛知见使得清净。即是佛知见者。谓佛性之异名。众生本有知见(乃至)晚见法花论。明佛性义有七文。今略引二文○诸法实相者。谓如来藏。法身之体不变故○次第二文释法师品云。知去佛性水不远故得成三菩提(云云)。
  既云欲明佛性。今何云傍义耶。答。说经因缘明十七种者。非必正宗。今就大意更辨傍正也。又十七种因缘者即正宗也。但于正宗中更复分别傍正耳。此即转势明义欤。又广明者以言说之广为正宗耳。非谓佛性是隐密之说也。
  问。非见佛闻法有感应义可云耶。答。有问。凡论感应不可过见佛闻法。然何如何云耶。
  答。玄云。感者不同。略有四种○四者不见佛不闻法直感神力密益(文)。
  问。付感应体且唯以善法感见佛耶。答。善恶俱感也。问。唯可以善因感佛之来应也。夫佛□□□善所成人也。见佛二可依善行之力。善根未熟者不能见佛身恶是障道之基。只是可见佛之障。而何云善恶俱感耶。答。玄云。今明善恶感者。将灭恶可生善(文)。
  问。以已生善可为机感体耶。答(云云)问。两方若以已生善不为感体者。玄云。今明三世善感(云云)若亦通已生者云可生善(云云)可生者唯在未来。若已生何云可生耶。答。玄云三世善感。明知亦取已生也。但云可生善者。且对将灭恶耳。意者有善可生时佛为缘令其善得生。此则以已生善为种引未生善也。谓于已生善上论其功能也。玄云。今明。三世善感。过去现正感。未来傍感。故经云。过去久修善根及今念佛得见如来。今明善恶感者将灭恶可生善(文)问。造像经书于正应表应如何判之耶。答。故为表应非正应也(文)问。形像经卷何必非正应耶。或佛自图八相或留形像于白叠之上。何非正应耶。又经书既是正法也。以色表义可云正应也。若如所言者。四依传佛说正法。所传正法岂非正应耶。何唯云经书。亦可以菩萨语言所诵非正应耶。答。今言造像书写者。但是众生所作也。若佛自作影像等非所论。故彼可是正应摄欤。或犹是表应类欤。至书写者。玄云。虽是正法既由众生书写亦相从应也(文)至四依等所诵者可是正应摄。与佛说极相似故。或可云亦表应之类欤。可劬劳之。寻云。经名表应者应身云欤。玄云。佛灭度后有形像及经书。此名表应。非为正应。所以然者。以丈六及言教观机而现既其应机。应谓之正应。众生见闻之后故。造像表其所见。写传其所闻。既有由众生非正由佛。故为表应非正应也。今若相从说者。亦入应中。何以知之形像既相从入佛宝。何为不得相从入应。经书虽是正法既由众生书写亦相从应也(文)。
  直云表应与相从入应其意少异也。
  问。付真俗并观义有四重阶级(云云)尔以初发心为一阶之并观耶。答。四阶者。初地·七地·八地·及佛果也。故初发心非其类。问。菩萨初发心位既得无生正观也。故先举诸师异说(云)(果代灵味寺寂亮也)灵味师初地并观。什肇七地并观。成论师八地并观。已云今谓从初发心则学无生习于并观故。涅槃云。发心·毕竟二不别(文)中论疏云。无阶之阶级不坏五十二位。阶级之无阶唯一无生(云云)故知初心亦是无生位也。今辨四阶并观。何不论之耶。答。地前是学观故。若通门者可加之也。若具证无生正在地上故。于地上论四阶耳。玄结云无生具在四处。众师偏执。一徒以失其旨(云云)。
  问。六地已还定惠不等也。尔如何辨其定惠多少耶。答。智度论云。前三地惠多定少。后三地定多惠少。故定惠不等(文)问。四五六地是惠行成就位也。
  问。付四阶并观证佛地无生引维摩经文。尔何文耶。答。文于佛道心已纯熟之文也。
  问。此叹净名居士之功德也。此菩萨第十法云萨埵等觉无垢大士也。位在因位究竟边学佛地功德。于学习分其心可纯熟。若尔只是胜进分功德也。何忽为佛地无生耶。凡经论说佛智究竟。其文甚多。今何强引叹菩萨之一说耶。答。玄云。四者八地虽无功用犹未究竟。究竟无生在于佛位。方便品云。久于佛道心已纯熟。当知是佛地无生金栗如来。则依斯文已显无生具在四处(云云)净名是金栗如来化身云说有也。寻云。佛地无生理在绝言。何劳引证文耶。

大乘玄问答第十

  永正十一年八月上旬之比千代丸(仁)申付令写者也。愿遁虫鼠水火之难远传万代之学徒矣。末学英训(三十八)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