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3 70.P0569 大乘玄问答 (12卷)〖日本珍海抄〗

2018-9-23 11:19 8578 0
简介
2303 70.P0569 大乘玄问答 (12卷)〖日本珍海抄〗 No.2303大乘玄问答第一(二谛义上玄第一上)  禅那院越前已讲(珍海)抄  问。于他师义。付判境理言教不同。且光宅所立。大师如何判之耶 ...

2303 70.P0569 大乘玄问答 (12卷)〖日本珍海抄〗


大乘玄问答第八(二智义之上玄第四之上)

  问。翻般若为智有三义其第二义如何。
  问。般若翻名以惠为正翻(云云)尔三德中般若德为以惠名为正翻为当何。
  问。翻般若名合秤智慧有三义第三义云欲明六度义含十度也尔者如何释成耶。
  问。翻般若有三名其中以惠为正翻余为义翻(云云)有何故耶。
  问。有人意云般若多义不可正翻为惠(云云)大师许之耶。
  问。般若经意明佛智常住义耶。
  问。以般若经可名三乘通教耶。
  问。玄文云观智始生故名有为般若(文)尔为通果位般若为当如何。
  问。本有佛性中可有观智般若耶。问。二乘圣者入空时于空可名耶。
  问。因中方便用可立惠名耶。
  问。智论初说四悉檀也尔者四悉且俱不可破坏云欤。
  问。因位二惠之中方便至果位变为一切种智(云云)尔者有文证耶。
  问。付般若方便二道以方便知般若耶。
  问。付大经所说五佛性且十二因缘能发观智者为是境智体别耶。
  问。大品般若意如合因果亦合境智耶。
  问。涅槃经意明合境智尔可合因果耶。
  问。净名经中为具五种二智为当如何。
  问。净名经中具三一之二智耶。
  问。法花教中具三藏二智以何证成立之耶。
  问。付明诸大乘经傍正义且法花经文云有佛子心净柔濡亦利根等文指花严时欤。
  问。般若经意以三一为傍说有何故耶。
  问。释论中解般若体有六家说尔者第六家意以观智为般若体欤。
  问。涅槃经中迦叶菩萨亦在法花座耶。
  问。净名居士为第十地为当何耶。
  问。付大品净名二经同异云大品多明实惠与方便。
  净名多辨权实二惠(云云)尔是明二经不同欤。二十六条。

大乘玄问答第八(二智义之上玄第四之上)

  问。翻般若为智有三义。其第二义如何。
  答。玄云。欲显其名语便如云智度。若言慧度则言不便(文)问。此释难解。夫偈颂伽陀多依言便诵之。寻音韵结之。长行直说多任方域言辞依义趣通塞。何今依言便解之耶。如释论云。般若秦言慧。或俱翻智慧。众经多尔(文)故但可如第三义云名异体同随举其一也。
  答。智之与度其音顺。故言言便也。玄云。诸文非一。故以慧为正翻矣(云云)而取傍义称智度良由言便耳。
  问。般若翻名以慧为正翻(云云)尔三德中般若德为以慧名为正翻为当何。答(云云)。
  问。两方有疑。若三德般若以慧为正翻者。玄文云。果地般若为智故。三德中有般若德(云云)明智果地所成三德之般若正以智名可翻之。若依之云以智为正翻者。总解般若名云慧为正翻。余皆义立(云云)设虽果地德立般若者但以慧可为正翻也。彼此方言正相当故耶。尔如何可定耶。答。果地般若般若名同也。可以慧为正翻也。但以果德之般若成智名者。上文云。慧名既劣亘在因中。智则决了故居果地(云云)此则义翻之意也。若直就名言翻之。虽果德般若犹可翻慧也。然于三德之般若者。但证果地亦有般若也。
  问。翻般若名合称智慧有三义。第三义云。欲明六度义含十度也。尔者如何释成耶。答。玄云。经中但明六度不明十者。以般若之名既含智慧。第十智度蕴在其中(文)问。十波罗蜜何非经说耶。答。经中者般若经欤。
  问。翻般若有三名。其中以慧为正翻。余为义翻(云云)有何故耶。答。玄云。慧为正翻。余皆义立。所以知然。从多论也(文)。
  问。正翻傍翻但可寻风俗。又依文证。何以多分证之耶。如翻修多罗为经者尤多。而寻正翻者是綖非经。岂以多翻为经故得知经是正翻耶。答。以慧可为正翻之证文多云欤。次下问中云。经中多云智慧(云云)若取勘为证者。慧即多欤。玄云。此经云。慧与方便。释论云。般若道方便道。涅槃云。般若者。一切众生阇那为智。即配诸佛菩萨故智非般若。第六名慧。第十为智。皆有彼此二名。故知以慧为正。又论云。般若不属佛亦不属二乘。但属菩萨菩萨则道慧道种慧。佛具一切智一切种智。又云。般若名诸法实相慧。如是等诸文非一。故以慧为正翻矣(云云)此经者。上文云。故此经云。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云云)此文即净名经文也。
  今一卷与净名玄宗旨卷文言多同。又一乘义与法花玄同。故知取其要用编此玄章欤习之。
  问。有人意云。般若多义不可正翻为慧(云云)。
  大师许之耶。答。今谓。不然(云云)问。释论云。般若定实相甚深极重。智慧轻薄故不能称于般若(云云)故不可以智及慧翻之。如何。
  答。玄云。释论乃明不可称义。非不可翻(云云)。
  玄云。问。称与翻何异。答。称则天竺已明。翻则来于震且变彼为此。前后不同义门各异。又论云。般若定实相故不可称。不言多含故不可称。故此释为谬矣(文)又云。何名甚深极重。答。夫论可称则不名极重。良由极重故不可称论主欲释经不可称义故云重也○非如重物之重。乃是甚深故云重耳○般若体绝缘观。智慧名主于观(云云)又云。般若体绝智慧。何故立智慧名耶。答。不知何以同之强名智慧。虽立智慧之名实不称般若之体○今依梵本则云般若体深重般若名轻薄。但用此意则应云智慧体深重智慧名经薄。恐此义难显故。译经之人借此方言智慧不能称梵文般若也○不可量则取无有边际。不可称明甚深极重例如此称品明舍利不能称般若经卷。今智慧名义不能称绝观般若也(云云)。
  问。般若经意明佛智常住义耶。答。明之。
  问。两方若未明佛智常住义者。教迹义云。今依此论具明三佛(此论者智论欤)又弥勒·天亲释般若经文亦明三佛。故知般若等经具明常住佛果(云云)法花玄第二云。大品常啼品云。诸佛法身无去来○小品经分明辨法身不可迁变(云云)花玄三云。摄大乘引般若云。○果乘者谓常乐我净○论主亦明无为般若。又云常住般若(云云)若言明常住者。今章云。般若教佛智犹有生灭(云云)如何可定耶。答。般若明常住佛果义决定也。但今文者就他师意云尔也。破意以冥会义为破般若。犹说佛智无常义也。玄云。又具四义故方成冥者。波若教佛智犹有生灭则不得称冥。亦无等法性义无定实相之义也(文)。
  问。以般若经可名三乘通教耶。答。不名三乘通教(文)问。玄云。般若为本出生三乘(云云)又经劝云。欲得声闻者当学般若(文)若非三乘通教者。何如此说耶。答。玄云此问难云。劝三乘人同观实相般若。不劝三乘人同学摩诃般若○论云。般若不属二乘属菩萨○波罗蜜者到佛道彼岸。二乘不到佛道彼岸非波罗蜜。故摩诃般若波罗蜜独菩萨法不属二乘。问。经但云欲得声闻等当学般若。云何乃言当学实相般若。答。释论作此判也。寻文自当见也。又以理推之必非劝二乘人学摩诃般若。摩诃般若既是菩萨观智。岂令二乘学耶。又涅槃云。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上智观故得菩萨菩提。此乃明三乘同观中道。岂令下智学上智耶。
  问。摩诃般若乃若独菩萨法。而般若教中说三乘人同观实相。即是三乘通教。答。若尔涅槃经中说三乘人同观中道。应是三乘通教耶○长者付财凡有二意。一欲显教菩萨。二密教二乘。此乃欲息于三乘同成菩萨云何乃言三乘通教耶(文)又云。问。波若本出生三乘。应是三乘通教。答。胜鬘摄受正法出生五乘。犹如大地出四宝藏。涅槃云。即是声闻藏出生声闻。即因缘藏出生缘觉。即大乘藏出生菩萨。可是三乘通教耶。又如法花明。长者宅内非但具七珍亦有盆器等物。而名长者大宅不名通宅。般若亦尔。虽具有三乘之慧而名菩萨法不名三乘通教(文)又教迹义具明此义也。
  问。玄文云。观智始生故名有为般若(文)尔为通果位波若将如何。答(云云)。
  问。两方若通果位般若者。论果地圆满位者超有为生灭之妄法证湛然常住之功德何名有为般若耶。依之下文。如来二智则是无为(云云)净名玄文云。佛则无惑不净无复生灭。故是无为般若(云云)明知有为般若不通佛果也。若言不通佛果者观智始生(文)不简因果二位也。又云。一切唯有此二(云云)总论般若不出实相观照二种(云云)其中观照般若何为因位之智慧不亘果位般若耶。报身有始也。既许始起功德。观智始生之言可包因果智慧耶。答。此可有二义。一义云。通果位般若也。佛果位虽尽妄情之生灭而酬因始起之义故。傍文云。初证佛果。是故有始。一证已复湛然不灭故无有终(寿量品疏)一乘义文云。报身始起义是无常。教迹义文云。报佛十力等是有法故言有为非生灭有为(云云)虽非生灭之有为以有始故义说名有为也。又一义云。有为般若不通佛果之智慧下文分明也。但今此文且约菩萨位以观智名有为也。但云一切唯有此二者。但以实相观智二种摄一切云也。然就观智中且举因位般若非简果地无为智慧。亦非以佛智摄有为也。或以佛果智慧且属法身。入实相般若与实相境冥会为一故也。
  问。本有佛性中可有观智般若耶。答。有(云云)问。本有佛性者。但是实相真如之理法正法中道之境界也。观照是实相所生之功德。从因始起之般若也。故云。所生观智名有为般若。又傍文云。性净涅槃无万德(云云)智慧者盖是万德之至也。何性净涅槃中得云有其智慧耶。答。本有佛性中虽无万德之相用而有万德体性。故云本有之实智观照之般若也。玄云。问。亦得实相为实慧观照为方便心不。答。若以佛性为实相本自有之名为实慧。观照修习始生名为方便。此非照有为方便照空名为实。若权若实始有之义皆名方便。本有佛性觉照之义名为实也(文)。
  又云。地论释。真修般若则本自有之。缘修般若则修习始起○此犹是表本始之义(文)(此中缘修者。真修中随缘修生之德也。非妄想缘照也)宝窟下云。如来藏中恒沙佛法同一体义分○又就常等说为解脱。离常等外无别有一解脱。自性法身般若类亦同然(文)起信论云。从本已来有大智慧光明义故(云云)。
  问。二乘圣者入空时于空可着耶。答。玄云。二乘入空不存四句但是不着(云云)问。二乘于空不能不证。何云不存四句但是不着耶。
  答。玄云。问。于空无著于空不证有何异耶。
  答。二乘入空不存四句。但是不着。而不能不证。菩萨入空既无可存又即能涉有。故名不证(文)玄次文云。问。二乘菩萨入空同无所依。何故声闻住空菩萨不证。答。二乘以空为妙极。依此无依。是故住空菩萨不以空为妙极。知空亦空名不可得空。不依此无依故能不证。如大品云。行亦不受乃至不受亦不受。亦不受是名菩萨无受三昧○又二乘无愿行资空故入空便证。菩萨大愿大行资空故入空不证(文)问。若尔二乘可着空。以住空故。住与着其义同故耶。答。二乘入空观时。是无漏观故能不着空相。然不能起随有之用。又不能知不空之义。故云证空也。
  问。因位中方便用可立慧名耶。答(云云)问。两方有疑。若不立慧名者方便即是实慧之功用也。既以慧为体。可名方便慧。依之论中因中名权实二慧也。若言立慧者。玄文云。因行实慧从境方便约用。故不得并名慧也(文)答。玄云。欲相开避隐显互说。般若显其照名隐其巧称方便显其巧称隐其照名○又慧名照空般若。既是空慧。所以名慧。方便涉有不得名慧(云云)玄云。外国名般若。此方翻为慧。梵本名[阝*区]和。此土云方便。译经之人欲定彼此方言故分于二道(云云)又云。问。若尔旧何得云实慧方便慧。答。欲明实法方便俱有鉴照之功故悉称慧耳。此是义释非立二道之名。但但慧与方便(文)又云。因中名权实二慧果名权实两智。亦得即是论文(文)。
  问。智论初说四悉檀也。尔者四悉檀俱不可破坏云者欤。答。玄云。论初卷云。三悉檀可破。第一义悉檀不可破(云云)问。以四悉檀摄二谛。前三悉檀是世谛也。第一悉檀即真谛也。若尔二谛是因缘二谛也。并不可破之。而何云三悉檀可破耶。答。玄具文云。三悉檀可破。第一义悉檀不可破。一切言语过一切戏论。第一义悉檀即实相(文)因缘世谛实虽不破且望实相云破耳。又三悉檀之中且据于谛云之欤(妄情云于谛也。第一悉檀者。教谛于谛俱不可破。于谛是诸佛如来之于谛故耳。具如二谛义抄之)。
  问。因位二慧之中方便至果位变为一切种智(云云)尔者有文证耶。答(云云)问云。此事云虽复无文理数应尔(文)此事难思。夫般若经中因位名道慧道种慧。于佛果名一切智一切种智也。明知因中道种慧变名一切种智。岂非是以方便之巧用变名种智耶。文证既明也。何云虽复无文耶。答。玄引论云。因中名般若变名萨般若(云云)此文极分明也。至方便变名种智者。无如此分明之文耳。而于因位有二慧。在果地有二智。理应是二慧变名二智。虽有此理而不分明也。然此文遂存其理亦可为文证。故玄云。又因中名权实二慧。果名权实两智。亦得即是论文(文)权实二慧即道慧道种慧也。
  问。付般若·方便二道。以方便知般若耶。答。有知不知二义也。问。俱不明。夫般若契实相时。内外并冥缘观俱寂。若尔证实相者是实智也。方便岂能知实相耶。若不证实相者何能知实智耶。不知义亦不明。既是方便巧用也。何不能知实智耶。般若有鉴照之功。非方便者更以何还知之耶。答。玄云。○若知般若则是方便。问。般若契实相则内外并冥缘观俱寂。方便照俗。何能知此般若。答。般若无知而知为方便所知。知而无知则方便不知。○不二而二则无知而知名为方便。知而无知称为般若。○二而不二皆具二也。不二而二般若所知之境是空能知之智为有。故具智与无知。而方便能知所知境皆有。故般若有知有无知而方便但有知也(文)。
  问。付大经所说五佛性。且十二因缘能发观智者。为是境智体别耶。答。转境为智(文)问。境是生死法。智乃菩提道也。俱是有为生灭法。而染净二法各别也。若论中道义者。即第五非因非果也。又不得言转境为智。尔者此释不明。如何耶。答。玄云。○略明四句。○开因果开境智者。即般若所明因有道慧道种慧果则一切智一切种智。谓开因果也。实相能生般若则实智之境。世谛能生方便为权智之境。谓开境智也。次合因果合境智者。如涅槃五性之义。○然十二因缘本性清净未曾因果亦非境智。故名非因非果。然此五性既无二体。则转境为智变因为果。如斯因果未曾因果。故名合因果合境智也(文)又云。不二而二故二经不同。若二而不二文无异也(文)可具见文也。
  问。大品般若意如合因果亦合境智耶。答。玄云。开境智(云云)问。般若契实相之时。内外并冥缘观俱寂也。如涅槃经合因果合境智可云也。何只合因果云开境智耶。答。玄云。问。二经何故开合不同。答。涅槃就十二因缘辨境智义。欲明众生皆有佛性。众生即是十二因缘。因缘能生即境。所生即智。更无二体故明合境节也。大品辨实相生般若。能生即是无为般若。所生即是有为观智。故不转无为般若成有为般若。故开境智也(文)。
  问。涅槃经意明合境智。尔可合因果耶。答。若初句意俱合。若第三句合境智开因果也。问。付开因果义有疑。夫既云转境为智故名合境智。亦可云因转为果故合因果也。
  答。玄答此问云。经开因与因因果与果果故。言开因果而取境智。并作因因因名。没境智之称故言合境智(文)问。是犹观智立因因之名也。若依其义。可云开境智。何云合之耶。答。十二因缘亦同有因因之义故云尔欤。文案之。
  问。净名经中为具五种二智为当如何。答(云云)问。两方有疑。若具之者。净名经宗旨明动静二智。知病识药应病授药诸经皆有故不待言。又明净名经意文引问疾品。明空有二智。依弟子品论常无常二智。引不二法门品述三一之二智而已。更不云以三藏意明事理二智。是知不具三藏教事理之二智也。若依之不具之者。总标文云。一经之内具有五文。别明净名意云。净名经中具诸智(文)准此文。净名经中亦明事理之二智也。如何定耶。答。如玄现文者。具四种之二智不明事理之二智也。大品一经备五二智(云云)净名经唯云具诸智不明云具五智。又别明诸文不出之故也。但委寻之者亦可具事理之二智欤。如弟子品中明声闻弟子傍显依四谛理得小果也。
  问。净名经中具三一之二智耶。答。具之也。问。净名经中未明开权显实义。何得言如法花明三一之二智耶。答。玄云。不二法门品明。声闻心菩萨心不二。谓一乘实智。照大小差别。名三乘种智(乃至)理既无二乘。岂三哉。但唱此言。即知归一又无二之理即是一乘异名也。又尚明常住。岂不显一乘。故知净名亦具五二智(文)问。常住与一乘更无胜劣。何云尚明常住耶。若抑论胜劣难易者。一乘者最胜又难说也。设虽三乘中佛果可得云常住。如小乘中明数灭无为常住也。若尔法身常住者虽明之。何必具一乘真实义耶。
  答。彼他师意明五时二智。以法花二智为第四。以涅槃二智为第五。故云第五常住尚明之况第四一乘也。又法花前段说一乘后段说常住故云尔欤。问。法花教中具三藏二智。以何证成立之耶。答。玄云。序品列众。犹依小乘叹声闻德。故知亦具三藏二智(文)问。通序是集经者所置。盖是令为灭后众生先于经卷生信受也。故依显示教意叹声闻德。何以之证经中之大义耶。答。如是等六事依佛劝安之。列名中叹德又依经部有异。何以经家所安云非经旨耶。问。大乘经皆具五种二智者诸部何列耶。答。玄答云。诸大乘经通为显道(乃至)虽一经之内具含五种而明义傍正不同(文)。
  问。付明诸大乘经傍正义。且法花经文云。有佛子心净柔濡亦利根等文指花严时欤。
  答。指般若时也。问。玄自辨直往菩萨事也。然义疏中引花严事解始见我身闻我所说文也。即以始见我身(乃至)入如来慧之文释成有佛子净等文。故知此文是始花严经时也。何可会耶。答。玄云。般若为直往菩萨○故法花云。有佛子心净柔濡亦利根。我记如是人来世得作佛。此即指般若时事不须明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乃至)叉常啼本求般若故以二慧为正。中路疑佛去来故傍明本迹(云云)涌出品疏云。始见我身闻我所说者。即花严之会诸菩萨等闻说花严即入佛慧(乃至)又言。始见我身则见释迦久成佛之始即涌出菩萨是也(云云)(今取初释为难了)方便品疏云。有佛子心净第一。叹菩萨现在早有堪闻之德○而云。说是大乘经者即法花也。昔为直往菩萨早说法花竟。故涌出品云。是诸众生始见我所说即入佛慧(云云)即法花平等大慧但昔作花严般若之名。今为回小入大之作法花之说(云云)此释始见我身之文通花严般若也。
  问。般若经意以三一为傍说有何故耶。答(云云)进云。回小入大人道根未成。后分般若傍及三一义也。付之后分经明之。其时道根可成之。若后分经故不为正者。法花后分明常住岂为傍说耶。答。可劬劳之。然前分般若不明三一权实。至后分亦傍明三一之旨。语少又其义仿□也。故玄云。而毕定品引法花经明退不退。盖是般若后分傍及之耳(云云)法花后段正明久成前段傍明常住。故释从久远劫来文云密开寿量也。又法花明常亦是傍说也(见玄也)玄云。问。疏经何故有此傍正。答。有二种菩萨○般若为直往菩萨○又回小入大之人于般若时道根未成(等文)玄又云。三根声闻于法花之座不执无常故未明常乐。但既说一乘之因。须辨一乘之果。是故后分略明于帝○(等文)。
  问。释论中解般若体有六家说。尔者第六家意以观智为般若体欤。答。玄云。第六即是实相(云云)问。既是六家异说也。同于一法有异义分也。前五家并约观智辨之。第六师说无为者但是以观智谓无为也。依之净影义章(三般若义)并僧侃师释云。观智般若也。答。玄云。又论辨六家解。般若第六即是实相。仍引不住法住般若。故知第六即是实相(文)问。引不住法住般若故云实相云意何。答。玄次上文云。不住法者不住一切有所得法。以不住一切法故即住般若。此即是实相无为般若。次下具足六波罗蜜中第六般若即是为般若(文)(是大义欤)。
  问。涅槃经中迦叶菩萨亦在法花座耶。答。尔也。问。开彼经。迦叶菩萨自云自此已前皆是邪见之人也。若闻法花何云邪见人耶。答。既云人中象王(云云)玄云。始莲花藏终跋提河但有利钝二缘。尔前为利根人涅槃之教为钝根人。又般若法花之座皆已得道。今闻涅槃更复进悟。故云为人中象王迦叶菩萨说是经也(等文)涅槃疏第八(四倒品)云。迦叶白佛下品第二领解。自是已前我等是邪见人者。此言难解。若尔大品法花等悉是邪。若他解者即如此。何故涅槃之前并是无常教。既无常即是邪。今即不作是说○若尔今何故得言自尔已前悉是邪见。今明。此是呵三修。三修人修无常来久。今寄呵之。故言尔前是邪见。又明。前后约大小判小乘为前大乘为后。今明。自尔已前者大乘已前也(文)。
  问。净名居士为第十地菩萨为当何耶。答(云云)若言第十地菩萨者。玄之文云。净名是八地已上之人也(云云)若非第十地者。经叹云。住佛威仪(云云)大师引璎珞经等觉菩萨学佛威仪解此文。况不思议解脱是第十地十解脱中第一解脱门也。净名居此法门。明知是第十地菩萨云事。答。是第十地菩萨也。但云八地已上者。破四时教师义中牒彼师通释之词也。故云。若言净名是八地已上之人故法妙者(云云)故知非大师自义云尔也。
  玄云。若言净名是八地已上之人故法妙者。如来为究竟果德说于般若则应最深(云云)维摩疏第二释经叹净名德云。住佛威仪。璎珞经云。等觉地菩萨于百劫内学佛威仪。故举动进止悉如佛也(文)同第一云。方便品久于佛道心也纯熟当知是佛地无生金栗如来则斯文已显(文)同上文云。相传云。金栗如来出思惟三昧经未见经本(文)此据本地耳。
  问。付大品净名二经同异云。大品多明实慧与方便净名多辨权实二慧(云云)尔是明二经不同欤。答。明二经异(见)问。权实二慧即是实慧方便之异名。若如所言者。二经有何异耶。答。玄云。通则无别。皆是善巧之义。别而为言。方便则长。权语则捉。今总明三句。一照实相为实慧鉴万法为权。二静鉴万法为实外变动为权。三就动用以不疾之身为实托疾方大为权。初照实相名为实慧。自余三门皆属方便故。权义捉者。但取外变动名之为权故。权是方便中之别用○方便之实则长。权实则捉。所以然者。方便既无所不为。实慧照无所不为。而实无所为。是故长也。权智但是有中变动。实智是有智中之静鉴。故权实则捉。问。外示变动为权则照动无所动为实。但立此二成权实不。答。外示变动为权。此是应病授药。必须内静鉴根药为实方成二慧。空慧不知根药故不成二慧也(文)(此未文问答动无所动者空惠也。净名经不取此实智云也)问。净名云。善来文殊。不来相而来。又云。我观如来前际不来(等云云)何云不取空慧为实慧耶。答。以傍正意可消之。故始云净名多辨权实二慧(云云多言者显正意也)。

大乘玄问答第八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