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2 65.P0403 成唯识论本文抄 (45卷)〖〗

2018-9-23 10:41 32090 0
简介
2262 65.P0403 成唯识论本文抄 (45卷)〖〗 《大正藏》第65卷No.2262  No. 2262 论第一卷本文抄一目次  辨教时段  宗家意立几时教耶  证果回心  互执有空  如来为除  爰引六经  深蜜三时  深蜜经 ...

2262 65.P0403 成唯识论本文抄 (45卷)〖〗


论第一卷本文抄三目次

  教体段
  无性教体
  护法教体
  摄妄归真
  摄相归识
  摄义归名
  摧功归本
  相违释
  归敬段
  此论所依
  亦僧宝摄
  归命大智海
  是偏取语业多缘谛理
  此依实身
  初果虽除

  论第一卷本文抄三

  教体段
  问。无性菩萨意可许说法义耶。
  疏云。龙军论师无性等云。谓佛慈悲本愿缘力。其可闻者自意识上。文义相生。似如来说。此文义相。虽自亲依善根力起。而就本缘名为佛说。佛实无言。此若依本。乃无文义。唯有无漏大定智悲。若依自识。有漏心现。即似无漏心现。即似无漏文义为体。无漏心现。即真无漏文义为体。此即如来实不说法。故大般若四百二十五。文殊问经等。佛皆自说我成佛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论说聚集显现为体。此即无性佛地一师作如此解。
  总聊简章。玄赞第一。上生经疏无垢称疏。一理趣分疏上等。大旨同今疏。若可见章文。殊委细也。
  无性摄论一云。论曰。阿毗达磨大乘经中。薄伽梵前已能善入大乘菩萨为显。大乘体大故说。释曰。贯穿缝缀故名为经。此即是随堕八时。闻者识上直说。聚集显现以为体性。若尔。云何菩萨能说非闻者识。彼能说故。彼增上生故作是说。譬如天等增上力故。令于梦中得论咒等。若离识者。佛云何说(云云)。
  同第四云○十地经者。于彼经中宣说菩萨十种地义。此即安立十地行相名句文身。识所变现聚集为体。谓彼圣者。金刚藏识所变影像为增上缘。闻者身中识上影现。似彼法门。如是展转传来于今。说名为教(云云)。
  开发下云○又解。无性且依亲所缘缘。说自心现以为教体。理实非无。佛菩萨说故。无性第一卷云。彼增上生○第四又云。十地经者○似彼法门。章云○然无性意未必不欲立本性教。以说菩萨为增上故。菩萨在因。色声非无。如何不性教耶。故彼中下文又云。十地经者。聚集为体(乃至)故知无性同护法等立本性教。此说为善。然教以生解为义。取闻者所现(云云)同第九云。论曰。复次法身由几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种○三由辨说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转想蕴依故。
  释曰。由转想蕴依故。得能辨说一切名身等。事随其所愿自在能住(云云)。
  义镜云。然无性意有二说。一云不说。一云说法。今章家意不说为胜。问。若尔。智殊胜中云。博五蕴依得五自在。既有色声德。何不说为胜。解云。得云得五自在等。即约众生识所变影。非佛心上现如是相。然释论中。前文既云闻者识上现影为体。前已说故。不须劳会。故不说胜。是无性本意也(云云)。
  摄释一(如下)。
  寻云。佛地一师者何义耶。文龙军义如何。
  佛地论一云。有说。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为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由耳根力旬心变现故名我闻(云云)。
  义镜云。龙军论师者。即是旧翻三身论主。彼说。佛果唯有真如及真如智。无色声等粗相功德。坚惠论师及金刚军皆同此释。坚惠论师即是旧翻宝性论生主。五印度中北印度人也。佛地一师者。彼论二有义中第一义也(云云)。
  问。无性意可许菩萨说法义耶。
  摄释一云。问。无性为许诸菩萨等有言说不。若许有者。不合。难言。云何菩萨能说。有两俱不成。答云。增上生者亦自他两失。若不许说亦为不可。非唯大悲及离戏论。何不说耶。答。菩萨理说。言不说者。但由非是说经之人。由佛加被令遣作缘而不言说。非是一切语言皆无。余有处言五人说经。皆依此会。议曰。今接佛地。佛唯三法而不说法。论既明言理无理无致惑。准无性论出于教体。但取闻者所变为体。意存唯识。复显菩萨非说经人。云增上生。令他得解。不言菩萨元总无言。故释善入大乘等云。得陀罗尼辨识功德。于大乘义能持能阐。若总无言。何名能阐。若尔举喻岂不解。答。喻证菩萨而不说经。不证菩萨总无言也。意言。天鬼为增上缘。取能求者自心所变论咒等法而为其体。不取天等论等为体。不净天等余时之中得说论也。斯亦何主。若余疏主岂不解彼文。答。非大悟也。取彼菩萨非是说经之人故言不说。不是总言菩萨无说。又彼文隐取义而谈云不说法。若不尔者。既有本质。何故唯取能闻所变。不取能说。约此之理故言不说也。更思(云云)。
  上文云。疏彼增上生等者。谈实菩萨实不说法。闻者为其菩萨为说。约此故言增上生也。然有人余尺。与此稍别。如本疏及法苑决择。如天等者。如人于天或鬼神所。求乞论咒。此人梦中虽无耳识。于意识上论咒显现。故知梦人意识不能分别鬼神所说咒。所见论咒明自心现(云云)。
  周记(总聊简)云。章彼增上生等者。有云。菩萨所现本性之教为增上缘。生起闻者心上所现影像增上缘。言菩萨之说。约实自变。今观此释。理稍难解。所以者何。若菩萨说。问答及喻皆不相顺。彼论问云菩萨说经。答云彼增上生。若其菩萨实不说法。可言增上缘。前闻者自识聚集以为教体。菩萨既说。云何证前自识聚集。又以喻中言如梦得咒亦不相似。梦中天等实不说咒。今者菩萨而实说法。与不说别。何得为喻。若言菩萨不说法者。云何得言菩萨所现本性之教为增缘。元不说何有本教。然此师谈无性师佛说法也。今助释者谈菩萨实不说法者。为言菩萨为说。约此故言增上也。即与问答不相违。更思(云云)。
  总聊简八卷私记七云。泰法师有二说。一云○以佛悲智增上生故。听众识上似教显现听法徒众不知所现。谓加已能善入大乘菩萨口说。阿毗达磨经二云。诸佛实加善入大乘菩萨口。说本藏教○以正被机故。说闻者识上似教为体。菩萨所说本性相教不正被机。是故不说本性相教以为教体○摄释第一云○廓法师寂法师是同泰法师第二说。摄释章家同泰第一说(云云)。
  周记所载有人义。即寂法师廓法师等义欤。摄释云然有余释者。亦指此释耳。
  佛不说法所以
  摄释(如下)
  总聊简章云。龙军论师无性菩萨○十地亦言三界唯心。故知教体唯心所变文义为性。善顺契经不违唯识(云云)。
  大抄云○若取能听者影像名句等为教体者。即将成唯识道理。若取能说者识上名句。即离能听者识。既离识。即唯识不成。为破小乘执离识外别有名等为教体故。唯取能听者亲影像名等为教体也(云云)。
  此引范法师弹无性不说法义立说法义之中。会无性摄论之文也。
  周记云。问。佛不说法。略有二缘。一云。法是戏论者不说法。二为如来唯有无漏大定智悲。实无声等。所以不说菩萨有漏末离戏论。非唯大定智悲。如何不说法耶。答。不许说经说论无失(云云)。
  增明记四云。龙军论师无性菩萨及佛地论一师所说亦同此义。但自相见不生本质于二类中。两法同种故。闻者识无别本质○于三境中。是何境摄。解云。此有二解。一云。心还似心无别所似。故是独影○若独影既不生真解。云本颂为缘故生真解。不可例余○第二解云○是带质境。以佛本愿为增上缘。自善根为亲助缘。击发第八色声种子。所生色声以之为质。眼耳意识转变相分方生真解○若依此义。三法同种生。谓本质影像及见分。三即所熏种有功能。一生本质二生自相分。三生自见分(云云)。
  问。无性菩萨意可许佛色身耶。
  秘云。疏唯有无漏大定智悲者。问。言唯定等。证无文义。既但三法。应无色身。答。有二释。一云。亦无。有所见者。亦唯能见识之变矣。如文义等。二云。佛离戏论。名等故无。依本愿大悲。变现色身。令物睹益。故非戏论。色身故有。评曰。按佛地论。此论第十前义为本。至文自悉(云云)。
  义蕴大同
  总聊简章云。问。何故佛法即有本佛。令说法宝即唯心变。答。教法戏论。唯说自心。余非戏故取本质。理行果法同佛宝故(云云)。
  八卷私记七云○意教理行果四中。教法是戏论。故但云心变。余三非戏论。故取本质。其理行果三是同佛宝故也。重意约法宝。除教之外理行果有本质也。故表云。理等三法同其佛宝。有质有影。不同教法有影无质(云云)义镜云。问。言唯定等。证无文义。既但三法。应无色身。周云二尺(如文)判前为本。今此章家许有本佛。故后为胜。如演秘说(云云)。
  寻云。秘云。按佛地论。此论第十(云云)指何文耶。
  佛地论第一云。如是我闻者。有义。如来慈悲本愿增上缘力。闻者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虽亲依自善根力起。而就强缘名为佛说。由善根力自心变现故名我闻(云云)。
  论第十云。有义。如来五根五境妙定生故。法界色摄。非佛五识虽依此变。然粗细异。非五境摄。如来五识非五识界。经说佛心恒在定故。五识性散乱故(云云)。
  疏十末云。此第二说○如来根境皆以意识妙定为先方变。本识随变。设第八变妙定生故。法界所摄。非佛以外所余菩萨及异生等。虽依此佛所变上变为佛身土。然佛变细。余变者粗。佛变细者非五境摄。他之所变义有二途。一色或定收。如来第八胜定所引故。何故第八定所引。彼五境不尔。五称散五常缘故。理亦少难。熟思之也。根境既无。如来五识亦非五识界。根虽非实。似其根相。故佛现有。他不变根。但变似境。以相粗故。可受用故○对法第一说五识身性散乱故(云云)。
  秘云。疏何故第八至五识不尔者。此难初释。何故因八缘于定色引故。所变即属法处定色。五识亦缘定色为质。所变即非法处色收。疏五称散五常缘故者。此答辞也。一性散动。二者常缘五尘为境。不同第八故。所变色五尘中收(云云)。
  疏云(下文)○此师若谓转五识得成事智品。便违庄严·摄论等说。即是第二师解。佛唯三界是实。余虚。十五界等文为正也(云云)。
  既以违摄论为主知此师义当无性意欤。
  三身章云。二者有义。法身但以真如为性。十八界中唯有后三通无漏摄。由此佛身大定智悲三法增上。六七八识及相应品为自受用身。平等性智随十地宜现他受用身净土相。成所作智随三业宜能起变化身净土相。此身土妙定生故。法界色摄。非佛五识虽依此变。然粗细异。非五境。成所作智或是第六第七相应○佛恒在定。五识性散。前十五界在佛非有等(云云)。
  疏九末云。论后得智有二分耶。有义。俱无离二取故。述曰。若依此说。佛不说法。无十五界。大定智悲以为体性。悲愿增上众生识上声色等相生故(云云)。
  灯一云。且安惠云○问。佛无相见。谁能说耶。答。唯此应同无性等释。闻者识上聚集显现。佛实不说(云云)。
  同六云。问。安惠见相皆所执。世尊即无。云何今难经说佛智现身土等。答。彼师释云。据增上缘说佛所现。据实有情能感者变。如说法事。由此次难。若无缘用。应非智等。既成缘用。却成现相。亦复无过(云云)。
  问。付护法菩萨教体。且性用别论门时。可取能闻者名等耶。
  疏云。护法亲光等云。或宜闻者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实能诠文义为体。若依本说。即真无漏文义为体(云云)。
  佛地论一云。有义。闻者善根本愿增上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此文义相是佛利他善根所起。名为佛说。闻者识心虽不取彼。然似彼相分明显现。故名我闻(云云)(疏释此文唯取能说名句文也)。
  诸藏章云。第四云。体者三藏体性义类不殊总断简中云。显四体。且护法四种用别论。此即总以能说法心上所显假实殊途声名句文可为体性。随其所应三性五法蕴处收。所引教理广如所说(云云)。
  疏下文云。此中云。体虽有四门。佛地论中唯有二种。一摄境从心。二性用别质。无性意取摄境从心。护法意说性用别质。教体即是能说声等。不尔。教体便成有漏。或染无记。三宝真如亦应如是。故护法释善顺论宗。不违唯识。能说法者识上现故。至下第十论。自当解(云云)。
  太抄云。若基法师唯识疏中即言。护法菩萨唯取佛能说法者本质声以为教体。以本质教是无漏故。不取能听法者影像声名等。以为教体。以影像声通漏无漏三性等故。测法师唯识疏即言。护法菩萨○即双取本·影二声名等以为教体(云云)。
  阿弥陀经通赞上云。五聚集显现门。如闻诸行无常四字。聚集显现以为教体。唯取佛本质声名句文四法为体。若取影像为教体。即应教体便成有漏。唯取有漏影像为体者。即应真如三宝唯有漏无漏无记。若不取者。如何影像教体。故知但以无漏声名句文为体(云云)。
  总聊简章云。依前第二摄境从识。若取根本。能说法者识心为体。若取于末。能闻法者识心为体。故天亲云。展转增上力。二识成决定○依前第四性用别论。唯取根本。能说法者识上取现声名句文以为教体。假之实义用殊故。十地论云。一者声。二善字。
  诸藏章(意同此文)
  周记云。章依前第四○义用殊故者。谓即第四相用别论。出体之者。唯取如来能说法者等。何以故。是根本故。如来识上声与名等假实异故。名义用殊也。若菩萨等名能说者。此论文中不取非根本故(云云)。
  上文云。护法等说诸教体者。谓宜闻者本愿缘力。如来识上文义相生。实能所诠文义为体。此师意说。众生愿愿闻佛说。如来识上文义相生。听者识心既闻佛说。亦有如是似文义相○二十唯识天亲说云。展转增上力○听者心识文义之相理有无疑。故诸教体。取本无漏世尊所说文义为体。若取能诠。唯声名等而为体性。十地论说。说者听者俱以二事而得究竟。一者声。二者善字。
  义镜云。如来识上文义相生等者。依机本愿。于佛智上。闻者起文义相。此文义相依佛利他善根所起。以此为本。闻者识上方得相现。故兼正俱说通于本影。本者如来正说。影者传说也(云云)。
  总聊简八卷私记八云○问。尔此菩萨云。唯以佛名句文为教体。答(云云)不同。有云。唯以佛声名句文为教体也。若闻者识上声名句文为教体者。有难。难意云。有漏心上现似文义相。何为体。又法宝者是可珍之义也○其是有漏识上声名句文。有可珍之义耶。有云。以说听二人文义为教体(此义契章主意也)问。章颂文云。此师意说○似文义相(云云)意何。答。此章师述护法御意也○问。说教体。前章文云如来识上○(云云)闻者识上文义相不云为体。何今云章师述彼菩萨御意之处。双举说者听者文义相耶。答。前举本略末故。今下章师得意举说者文义也。意通本质影像为教体也。故义镜成此文云○闻者传说(云云)○(云云)又云○故虽无过。未唯识教成立。说者听者义皆圆满。俱以声字种。究竟于自心上聚集显现。为教体故(云云)。
  二十唯识疏上云○性用别论即有二种。一增上缘。许佛说法。以佛无漏声名句文为其教体。佛不说法。大定智悲为其教体。二亲因缘。随佛说不说。皆于听者耳意识上所变声等为其教体(云云)。
  深蜜经西明疏一云。大唐三藏及护法宗有二义。一就实正教。唯本非影。本即如来正所说教故。二兼正俱说。通于本影。皆由如来说力起故(云云)。
  上文于本质影像有无四句分别可见之。
  问。护法菩萨意。以十地菩萨及二乘等说法声名句文可为教体耶。
  问。十地菩萨说法文义可通无漏耶。
  疏云。今此论体若从所闻。有漏心变。或从能说有漏文义。唯属依他。相名等摄无漏心变○或其漏说。正智所摄。
  总聊简章云。若十地菩萨二乘说法声名句文。唯是有漏。若听者识所变文义。或通有漏及无漏。一切异生·二乘·菩萨七地以前有漏后得以能听法者。皆唯有漏。若一切二乘·七地以前无漏后得·八地以去识上所变声名句文。皆唯无漏。随其所应。说之为教。然同所敬既取本质无漏三宝故。今教体亦取本质佛等所说任运而现非有漏戏论声等为体(云云)。
  周记云。章若十地菩萨至是有漏者。自所发声第八变故。是第八相故。是有漏。问。二乘理无疑。菩萨唯有漏。于理难悉。十地菩萨。
  问。西明意明教体立摄妄归真门。尔者灯师如何破耶。
  文方问。正义意可许以无漏有为名妄之义耶。
  西方文名妄者。妄者颠倒之称。如妄者颠倒。无漏有为既非颠倒。何名妄耶。依之胜鬘疏云。据实道谛虚而非妄(云云)加之灯师破西明摄妄归真门。正智非妄。总云摄妄。故即有过(云云)若不名妄者。大师释云。今言虚妄者。即有为无漏皆名虚妄也(云云)如何。
  灯云。体性不同者。一辩本释。如法苑○二叙异释○有释五门。一摄妄归真。二摄相归识。三以假从实。四三法定体。五法数出体(云云)。
  又云。次诠简者。有释五门。名中有滥。缘生名妄则可尔。若约五法。相·名·分别·正智·如如。摄彼前四总归如如。正智非妄。总云摄妄。故即有过。又辩中边颂云。虚妄分别者。乃至是则契中道故。不可说无漏名妄(云云)。
  增明记云。有释五门者。解深蜜经记云。然诸圣教大唐三藏五门出体者。若破五门。岂破三藏缘生名妄。此则可尔者。五法之中。除真如外。皆是缘生。从种生故。然则次下正智非妄。还为自害○不可说无漏名妄者。起信论云。妄心熏义亦二种别。一增长根本业识熏令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受生灭苦(已上)若二乘智诸菩萨智虽是无漏名妄心熏。若诸无漏不名妄者。岂不违论。如是推寻可成文意(云云)。
  最胜王经一云○大般涅槃云何为十○七者真如是实。余皆虚妄(文广可见)。
  胜鬘经云。世尊。此四圣谛。三是无常。一是常。何以故。三谛入有为相。有为相者非谛非常非依○是故灭谛是第一义不思议(云云)。
  同疏云。虚者不实。妄者颠倒。即苦集二可名虚妄。岂有道谛亦是妄耶。以非倒故。但说三界心心所是虚妄分别。不言无漏也。答。今与二谛合为文故。总名虚妄。据实。道谛虚而非妄也。
  二谛章云。问。但立一俗一真即得。何须立四。答。此谛理应摄行归真。总立一谛。胜鬘经说。一实谛是如来藏。是为一实。余有起尽。或是所取。非一实故(云云)。
  唯识章云。胜鬘经中遮余虚妄名一实谛(云云)。
  金刚般若赞述上卷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者。谓虚妄有三。一者真如法身无生灭故。名为真实。诸事法皆名虚妄。即此所说也。二者诸无漏法皆名真实。诸有漏法名为虚妄。故中边分别论云。三界虚妄心心所也。三依他圆成名为真实。遍计所执名为虚妄。故此下文我相即是非相○今言虚妄者。即有为无漏皆名虚妄也(云云)。
  唯识义十卷私记一云。问。无漏有为不名虚妄者。何胜鬘经云。三谛入有为相。有为相者是虚妄(云云)既无漏依他对灭谛名虚妄。何对言无漏有为不名虚妄。答。名虚妄真实。凡有三相对。一者有法无法对。无法无体故云虚妄。有法有体故云真实。二者有漏无漏对。有漏不证实故云虚妄。无漏证实故云真实。三者生灭不生灭对。有为法生灭故名虚妄。无为法不生灭故名真实。今经意生灭不生灭相对。无漏有为名虚妄。枢要有漏无漏相对。无漏有为不名虚妄。故不相违(调度之中虽无漏有为名虚而不名云云古德多依此义云云今云不然依三相对可云虚妄真实○)问。若尔。有漏无漏相对不名虚妄。生灭不生灭相对无漏有为可名虚妄。答。彼生灭不生灭相对可尔。虽然枢要意无漏有为法是所求物。若无漏有为法名虚妄。恐同所厌法。不名虚妄也(云云)。
  问。西明摄相归识门何破之耶。
  灯。二摄相归识。此亦有过。若识性名识。不异前门。若即归八识。识亦是相。亦不可说心王所变相分名相。以不离识。所有五法皆名识故。若以五法总名为识。如非相故。离五无法可摄归故。若云约教体说所变相分。同时心所亦变名等为相缘故(云云)。
  问。观法师摄义归名门可破之耶。
  灯云○前之三门即本。第四性用别门○又摄义归名亦小有失。非一切义皆名摄。因名言故。名名言熏习。非即是名(云云)。
  问。要集意依楞伽法身说法文立离能所诠教。尔者灯师何破之耶。
  又方问。楞伽经中说法身说法义。离心相应体故。内证圣行境界故。是名法佛说法之相(云云)尔者此文说推功归本义欤。
  灯云。先叙异释者○要集为三。一离能所诠教。入楞伽第二云。法身说法者。离心相应体故。内证圣行境界故。四答亦同。谓佛法身真如理生正智解。名说法。二通能所诠教○三唯局能诠教○(云云)。
  又云。次诠简者○要集三门。离能所诠。即摄相归性。推功归本复是无分别智所缘之境。因境起智。言法佛说法。寄诠谈之。云离心相应故。内证圣行境界故。是名法佛说法之相。非是真智正证如时。能证所证有此行解。名为说法。后之二门亦即性用别论门摄(云云)。
  增明说一云。入楞伽第二等者○解云。离心相应解者。心即心王。相应者心所○谓佛法身生正智。解者即释。上云内证圣行境界。轨生物解名之为法。问。法身真理。常无言说。何名说法。答○然楞伽云法者。泛论说法略有四义。一语言说法。如佛地论二身说法而非法身。二生解说法。亦通法身。如楞伽经。三依土差别十种说法。如十卷楞伽第四卷说。四诸佛进上诸所施为皆成佛事。如维摩等○今约第二生解脱法。而说法身说法之相。问。维摩经第三云。有佛土以光明为佛事○或有寂莫无言无为而作佛事。此等诸法皆有名等为不定耶。答。西明云。不定。法身说法及虚空等。能生解故。名为说法。而无名等诸无为法。无分位故○问。若尔。法佛说法不带名等。应非教所摄。答。非倒事法差别。必依名等。理性体相。即等名等(云云)。
  同第二云。要集三门等者。若内证位心言路绝。有何教体说离能所诠。若寄诠谈。岂无能所。然则离能所诠即本第一摄相归性。言虽似别义。同本释故无别能。虚设劬劳○(云云)。
  三轮章云。第六三身所作者。其自性身真理常寂。无有作用。不外利生。不起三轮。然般若论推功归本。故作是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实无作用。不起此三。要曰证彼。三轮方胜○虽楞伽经说佛法身说法身说法差别。推功归本。同般若论。实无作用起说法事(云云)。
  总聊简章云。护法等说○于真如性绝语言故。实无以说事。故般若云。奇声寻我。不见如来。推功归本。仍言应化非说法者(云云)。
  玄赞一云。经曰。佛赞曰○问。此三身中。何身所摄。答○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推功归本。即法身也。所以称赞大乘功德经。住法界藏。法身说○据实而言。实通三佛○故楞伽经中说三佛身说法各别。皆说法故(云云)。
  理趣分疏释薄伽梵文大同此释。
  同九(寿量品)云。楞伽经言。大惠。法佛说法离攀缘。离能观所观。离所作相量故等○般若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等。推功归本。唯法身故。彼经宗说真法身故(云云)。
  摄释四云。按四楞伽第一云○(引经广释)问。夫言说法假文名等。既离攀缘诸相寂然。云何名说。答。说法本意令他生解。法佛为境。令菩萨等根本智生故名为说○
  开发下云。问。既言佛说。说是何身。答。依楞伽经。三身俱说故。十卷经第二卷云。法佛说法者。离心相应体故。内证圣行境界故○解云。法佛为所依境能起证智。生解义同故名为说。非语言说。无相用故。有智德云。此由执化。皆由法身。二身说法归功于本。名法身说。若尔。二身说一切法。如何但言内证智境(云云)(唯识断蕳同之)。
  镜水抄八云○问。何故名法身说。答。二义名说法。一者十二分教从法身流出名说法。二令智生解义边名说法。问。何人听法。答。六十六人是听众。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三个根本智证真如时。各与二十个心心所法。计六十六人。问。说何法。答。根本智证真如时。生一味清净相。名法身说法。若言一味清净解即不是说法。正证理时。无生解心。但是一味清净相也(云云)。
  又云。三者三身俱说法。如楞伽经法身说法令智生解(云云)游心决上云。问。若化身说法者。何故金刚般若论云。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答。此非真佛说法者。是故化说法亦有无妨。问。四卷楞伽经云○今观彼文。三身说法。如何今云法身不说应化说法耶。答。彼经法身者。非○言说但能生无分别知解。故言说法(云云)。
  金刚般若赞述下云。经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述曰○谓若有法身有所说法者。即谤法佛也。寂莫无言故。问。若尔者。何故前言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耶。答。彼推功归本故。要内证真理。于外可能说。所以唤法身无说是真说。问。何故楞伽经云。法身说离相离言法。报身说十地法六波罗蜜法。化身说三乘法耶。准此法身亦说故。答。说有二种。一者起作说。谓有说说也。二者无记作说。谓无说说。前是报化。后是法身。彼据不定之说。此约有说之说。故不相违。云何法身为不说说。谓由众生证达理。名之为说也。犹如有人。若悟不悟。令他解了。名说法也(云云)。
  问。观法师意判六种释同异之中。相违·邻近别体非同(云云)灯师可许之耶。答不许也。付之。
  灯云。有解六释勒为三例。一同体非别。持业·带数。二体非同。相违·邻近。三亦同亦别。依主·有财。思之有相滥。若所释法通不障。据六释体即不必然。且如四断。断者是勤心所。四者是数。即不相应。云何同体。又如相违。五识身相应地意地。以二法别合一处说。据体各异。如五识身相应地自是地。不是用彼意相应之五识为地。亦非以五即意地等。既言五识身相应地。此岂别体。
  增明记云。文有解六释至此岂别体者○五识身相应地意地。地者十七地中二地名也。五地之中摄决择分。方有是言故。言五识身相应地○今约摄决择分中合为一名显相违释○如五识身相应地自是地等者。此相违章。章云。如摄决择初立地名云○名曰相违。既二相对显相违。今以一地显相违。岂顺本意。若言五识身意相应地。可如所难既不言尔。故知恐违(云云)。
  总聊简章云。然相违释者。名既有二义。所目自体各殊。两体互乖。而总立称。是相违义。如摄决择分初立地名。云五识身相应地意地者。此非五识身地即是意地。亦非五识身地之意地。亦非以五识身地为意地。两地名殊。共立一称。体各别故。名曰相违(云云)。
  智周清素义镜等可见。
  灯周记云。灯即言五识相应地等者。与同时诸心所等名曰自相应。即五识等名为地。意相应亦准释问。有解。本言相违释者别体不同。如何今者举五相应。而难于他。但言五识身相应地。不简意地。非相违故。有解。若言五识相应意相应地。而各别体合一言。是别体为不分别。有滥生过故。举五识相应地等而难之也(云云)灯里书云。灯难意者。五识相应地。意言不分明。责引此文成名相应释言中不妨。若通五识相应意相应地。此即分明言中五识身相应地。且望一边。五识相应地。此岂别体。问。心所心王二各别体。何言不别。答。据一识相应。论且云不别。又解。即此且识而相应等所为地。地识不别名无别(云云)。
  明诠记云。且如四断等者。意云。四正断者。准带数释。非持业释。如何云二释同体非别体。但如广百论。通持业释带数释也。今论此所释法以不通二释难也。言如相违等者。五识身相应地意地者。此相违释。五识身相应者。此邻近释。既一名法是持业释亦邻近释。如何二释定别体(云云)(或私记引也)。
  归敬段
  问。疏引杂集论云此论及能起故(云云)尔者为敬本释二师之证欤。
  疏云。二者但敬人而非法。即是唯识本释二师○辩中边论天亲颂云。稽首造此论。善逝体所生。及教我等师。当勤显此义。唯敬二师。何故但敬本释二师。如来是作者。论所依故。弟子是述者。起此论故○安惠杂集论初序云。此论所依及能起故。佛薄伽梵诸法所依。一切教起所依处故。佛圣弟子依法随学。无倒依止而造论故(云云)。
  秘云。疏此论所依○等者。论所依者。谓即三宝 无著觉师子名能起者。如次造彼对法本释。言佛至随学者。释彼佛僧为依所以。略不牒法。由圣弟子依法随学。传示后人。令法不绝。所以僧宝亦为论依。言无倒造论者。明本释师能以三惠摄于教义而造论也(云云)。
  要云。有三宝通敬。即显扬对法摄论佛地及四分律等。如是非一(云云)。
  杂集论第一云。诸会真净究竟理。超圣行海升彼序○敬礼如是大觉尊。无等妙法诸圣众。敬礼开演本论师。亲承圣旨分别者○今此颂中。无倒称赞最胜功德敬申顶礼。以供养三宝及造此论经释二师随其所应。所以者何。此论所依及能起故。佛薄伽梵是契经等一切教法平等所依。无师自悟诸法。一切教法所依处故。从此无间圣弟子依法随学法为依者。法界所流故。经释二师亦契如来所说圣法。一分无倒闻思修行。为依止故随而造论(云云文广)。
  同抄一云。论此所依及能起故。述曰。赞礼三宝。论所依故。赞礼二师。能起论故。○论佛薄伽梵至平等所依。述曰。下广释依起二义。先释所依○法是佛所。佛应依法。如何今说佛为法依。论无师自悟至所依处故。述曰。释所依由。最胜之力证由自悟。名曰无师○由佛方显说。是故说佛与法为依。此非师资。据显说故。又○论从无间至依法随学。述曰。显次相依。佛证法已。即缘弟子方便显说。名为无间。圣随修学。名法为依。诸圣弟子结集流布。由是展转方得起。故说僧宝为论所依。论法为依者法界所流故。述曰。释说僧宝依法所由(云云)。
  中边疏上云。论稽首造此论乃至当勤显此义。述曰○此中少初分世亲所说○大论六十四及对法第一云。本释二师此论所依及能起故。略无通序归敬三宝(云云)。
  问。唯敬一乘三宝文何。
  问。为地前菩萨所现变化身者。大乘佛宝摄欤。
  疏云三问。三宝有二。一乘三乘。此中所敬何者三宝。答。此中唯敬一乘三宝○显扬颂云。善逝善说妙三身。无畏无流证教法。上乘真实牟尼子。我今至诚光赞礼。佛地论颂云。稽首无上良福田。三身二谛一乘众。摄大乘等处处皆同(云云)。
  三宝章(云云)。
  问。麟喻独觉三宝中何。
  疏云。问。麟角独觉诸部不同。此于三宝何宝所摄。答。麟角善根僧种类故。许彼种类有多独觉同时出故。故麟角者亦僧宝摄(云云)。
  秘云。疏麟角诸部不同等者。且萨婆多麟角三根。菩萨二根皆法宝摄。故婆娑论一百三云○俱舍二十五大意亦同。释夫言僧者和合为义。四人已上和合名僧。麟角菩萨三千界各独出世。故不名僧。非正觉故。复不名佛。故在法收。问。何故不许菩萨同出。复云何有二无漏根。答。但据后身坐菩提树而说。三十四念得成菩提。三十三心前是二根摄。不障已前有多菩萨。亦不说彼有无漏根。问。上天圣等不成僧众。何宝摄耶。答。古有二释。一云。法宝所摄。二云。僧宝收。虽无事和。理和僧摄。详曰。初释虽通。然论无简。今依后释。问。天圣据理许在僧收。麟角菩萨何不亦尔。答。天有多圣。理合名僧。彼既不然。何得相例(云云)。
  为令知小乘义。虽恐繁文。一段具抄之。
  义选抄三云○问。如麟喻独觉。一州不同羯磨。二又独出。无和合义。如何亦僧宝收。答。大乘解有二义。名部行类也。二所证生空理和故。亦僧宝收以住持三宝可悉(云云)。
  显幽抄第八意同之有二释。可见。
  问。唯敬法身不敬余二身文何耶。
  要云。于唯敬佛中。有唯敬法身非余二○楞伽初云。归命大智海毗卢舍那佛。此虽经主所置。唯敬法身也(云云)。
  要决云。文楞伽初云至唯唯敬法身也。解云。法苑林第七卷佛土义云○问。若毗卢舍那是法身者。何故言大智海。答。法身是智之性故。名大智海。故无有失(云云)。
  佛土章云。梵网经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座○一受用佛名卢舍那○璎珞经云。毗卢舍那佛是法身。卢舍那佛是受用身。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云云)。
  八十花严第一云○此诸菩萨。往昔皆毗卢遮那如来。共集善根。修菩萨行。皆从如来善根海生。诸波罗蜜悉已圆满(云云)。
  第二卷同之
  同第五云。尔时海慧自在神通王菩萨承佛威力。普现一切道场众已。即说颂言○毗卢遮那具严好。坐莲花藏师子座。一切众会皆清净。寂然而住同瞻仰(云云)。
  同第六云。尔时世尊○而说颂言○毗卢舍那大智海。面门舒光无不见。今待众集将演音。汝可往亲闻所说。尔时十方世界海一切众会。蒙佛光明所开觉已。各共来诸毗卢舍那如来所(云云)。
  同第七十云。有菩提树。毗卢舍那如来坐此树下。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菩萨。前后围绕(云云)。
  梵网经古迹上云○卢舍那者此云净满。无邻不净。无德不圆故。法藏师云。梵本皆名毗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智照法界。身应大机故(云云)。
  梵网疏(朴杨)云。
  文句第九(天台)云。法身如来名毗卢舍那。此处报身如来名卢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度&M086176;爝(云云)。
  问。义灯中明三业归依不同。尔者唯语业非身意二业之文何耶。
  灯云。无垢称颂中说。是偏取语业(云云)(或本云显扬说是偏增明记以无垢颂本为正可见)。
  归敬章云。或唯语敬非身意。说无垢称经云。长者宝性以颂赞云。久积无边清净业。获得广大胜名闻。故我稽首大沙门。开导希夷寂路者。初虽身礼。后但以言。故名语敬。非身意摄(云云)。
  无垢称经第一云。
  问。二乘无漏后得智可发身语二业耶。
  灯云。三问。二乘归依得通无漏以不。答。一解许得。以自在者在定之中得起五识。何故无漏不得归依。一云不得。三乘真智总不归依。二乘后智多缘谛理。无别功能。不能起发身语等业。无胜用故。此解为正(云云)。
  增明记云○问。若第二释以之为正。何故章云。七归依义胜。观真理而亦成。敬礼通微重贤善而兼是。既云观真理而亦成。岂缘谛理无有归依。若有归依。即通无漏。与第一说有何别也(云云)。
  归敬章云。五敬礼归依二种差别者。略有七释。一归依据重。但唯身语。敬礼通轻。该心及色。遍三业故○归依义胜。观真理而亦成。敬礼通微重贤善而兼是○(云云)。
  疏十末云○若随彼二乘等。无漏心所变即无漏心。然彼无此事。彼无漏狭。不能缘身土等。若随彼二乘有漏心并异生所变即有漏。皆通净秽。或二乘后得不能缘。即唯有漏。通染净。如螺系梵主舍利弗等所见异故(云云)。
  义蕴云。此有二义。初说。二乘无漏后得变身土。有义不然。如十六心相见道。但能观前所取能取及加行心心。不能广缘诸法。后义为正(云云)。
  佛土章云。其变化土○余所变者。有义唯有漏。无漏后得不能变为净土相故。有义亦无漏。无漏后得智随佛所变增上力故。亦变事相。理未乖故。前释为善(云云)。
  无垢称疏二全同之。
  义宾记云。有二说中。初说章主心义○又有本云此为善(云云)。
  对法论九云○复次一切道谛由四种相应随觉了。谓由安立故。思惟故。证受故。圆满故。安立者。谓声闻等随自所证已得究竟。为欲令他亦了知故。由后得以无量名句文身安立道谛○圆满者。谓此位后圆满转依○复由后得智以名句文身安立道谛(云云)。
  同抄七云。四种道谛中。论云声闻以后得智说法。携师二说。一即无漏心说法。若尔身○之业亦应无漏。如菩萨以心无漏故。又释。此后得智种类名后得智。若尔。无漏智中何故不说。今取后释。以二乘劣故。无漏智不能说法。又身口有漏。非如菩萨无漏智说身口业亦无漏(云云)。
  总聊简章云。今依大乘○若听者识所变文义。或通有漏及与无漏。一切异生二乘菩萨七地已前有漏后得。能听法者皆唯有漏。若一切二乘七地已前无漏后得。八地已去识上所变声名句文。皆唯无漏(云云)。
  周记云。章二乘至皆唯无漏者。问。二乘无漏后得之智功用既微。何得听法。羊鹿车体何故不许。答。但许听法而不说。彼功用有多故。羊鹿车而无实体(云云)(五心章周记二乘无漏后得听法云云)。
  问。二禅以上为有语业为当如何。
  灯云。
  诸文如第四卷抄之。
  问。梵网经中十八梵天来佛边受菩萨戒(云云)尔者俱实身欤。
  周记云。问。梵网菩萨戒经中。说十八梵王于佛受戒。何名十八。答。四禅之中有十八天。十八天之主名十八王。问。生五净居实不回向。云何得言而于佛边受菩萨戒。答。为可。来佛边者。是佛菩萨之所化作来于佛边受菩萨戒。非实净居。问。何须化耶。答。为引不生净居天等。不定了可速趣于大(云云)。
  诸藏章云○卢舍那佛经说。十八梵天俱能悟解皆悉受持菩萨戒法。故知调伏亦被二界五趣之身。此依实身。无色界中无有耳识。不闻教故。故知但被二界五趣有情实身(云云)
  义镜云○若尔。何故今此文云此依实身。解云。十八梵中五净居来是化作实。余十三天是实化作。今据多分而言实身。故不相违。又解。十八梵中五净居是实定性。随被佛化发心随行。俱得自身之度。终不得无上菩提故○罥索经文准此应会(云云)。
  问。初果圣者常乐我净四颠倒俱可断之耶。
  问。乐净二倒可通见修二断耶。
  灯云○初果虽除常我二倒。修惑未除。缘外尘境。犹起后二(云云)。
  增明记云。
  瑜伽论八云。烦恼颠倒摄者。谓七颠倒。一想倒。二见倒。三心倒。四于无常常倒。五于苦乐倒。六于不净净倒。七于无我我倒。想倒者。谓于无常·苦·不净·无我中。起常·乐·净·我妄想分别。见倒者。谓即于彼妄想所分别中。忍可欲乐建立执着。心倒者。谓即于彼所执着中。贪等烦恼。当知烦恼略有二种○倒根本者。谓无明。颠倒体者。谓萨迦耶见·边执见一分·见取·戒禁取·及贪。倒等流者。谓邪见 边执见一分·恚·慢及疑。此中萨迦耶见是无我我倒。边执见一分是无常常倒。见取是不净净倒。戒禁取是于苦乐倒。贪通二种。谓不净净倒及于苦乐倒(云云)。
  疏六本并枢要下(论六之处)俱引之。
  同抄三云。见取是不净净倒。戒取是于苦乐倒者。随其所应。缘见缘戒。及相应法为胜能净。故是二取○想心见三皆通四种。四无别体。且于四见倒中。常我通见修。中二唯见断。想心二倒随应通二(云云)。
  同十三云○然据理论之。在家唯可不起见倒。出家不起贪倒欤。贪我见二取为生天解脱因。若作此释。想倒通见修断。以为心见二倒依故。见倒唯通出家外道起故。若心倒通在家出家亦起故。通见修断。又唯见断分别所生故(云云)。
  金刚仙论四云。然依此经但偏论罗汉所未断除习惑。不论前三果所未断惑。依下论释。则通辨前三人。明前二人始断我常二倒。未断二倒故。有行烦恼。后之二人乐净亦除。故无行烦恼。唯有无明习气也(云云)。
  金刚般若述赞上云○三金刚仙所造。谓南地吴人。非真圣教也。此或十一卷或十三卷成之(云云)下文同之(吉藏金刚般若疏并贞元录等不用此论可见之)。
  光记云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