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62 65.P0403 成唯识论本文抄 (45卷)〖〗

2018-9-23 10:41 32096 0
简介
2262 65.P0403 成唯识论本文抄 (45卷)〖〗 《大正藏》第65卷No.2262  No. 2262 论第一卷本文抄一目次  辨教时段  宗家意立几时教耶  证果回心  互执有空  如来为除  爰引六经  深蜜三时  深蜜经 ...

2262 65.P0403 成唯识论本文抄 (45卷)〖〗


论第一卷本文抄六目次

  数论段
  变易非本
  胜论段
  德句重性
  六句皆实
  胜论我宗有性定离实句有别自性量
  声显论内外诸声
  破余乘段
  香味假实
  自具大造
  眼等五根有变异自性等流欤
  胜定果色有变异等流欤
  西明定果色
  和合于五识
  表无表段
  正量部刹那灭
  有义定道二戒体
  佛果别解脱戒曾得欤
  意业无表
  不相应段
  或余实法量
  四种轮王
  不定性异生性
  命根所属
  厌色齐心难

  论第一卷本文抄六
  数论段
  问。付数论二十五谛四句分别。且变易非本句体何物耶。
  疏云○依金七十论。立二十五谛。总略为三。次中为四。广为二十五○中为四者。一本非变易。谓即自性能生大等故名为本。不从他生故非变易。二变易而非本。一说。谓十六谛。即十一根及大。总十六谛。又说。但十一根唯从他生名为变易。不能生他。是故非本。三亦本亦变易。一说。谓七谛。即大·我慢及五唯量。又说。并五大合十二法。谓从他生复生他故。四非本非变易。谓神我(云云)。
  秘云。疏二变易而非本一说十六谛者。问。下明五大而有两说。两说皆许五大成根。但别总异。既能生他。合唯俱句。云何此说唯变易耶。答。而言五大别成根者。且约展转少根成说。据实成根体。唯唯量。由斯十六名。唯变易。审思(云云)。
  疏下文云○有说。慢但生五唯。五唯生五大。五大生十一根○若约此说。色成于火大。火大成眼根。眼不见火而见于色。声成于空。空成于耳耳不闻空而闻于声。香成于地。地成于鼻。鼻不闻地而闻于香。味成于水。水成于舌。舌不得水而尝于味。触成于风。风成于身。身不得风而得于触。此中所说。约别成义。有说。五唯总成五大。五大总成五根者也。五作业根·心平等根亦皆总成。为用五唯须十一根。十一根不能自有。藉五大成。佛法所造是彼能造。故十一法变易非本。顺此后解。即今西方犹有二诤(云云)。
  秘云。疏故十一法变易非本顺此后解者。乍观两解。虽总殊别。然皆言大而能造根。十一非本。合顺二解。实理前释且约展转有助成义实成根体。是五唯量。故顺后释(云云)。
  胜论段
  问。德句中重性通现非现境欤。
  疏云○实句之中。地水火风父母极微非现量得。子微以上是现量得○德句之中。声唯现境。其觉·乐·苦·欲·嗔·勤勇是我现境。文不说重。今解。亦唯现境。重具德中水火德故(云云)。
  蕴云。疏重具德中水火德故者。今准十句论。明实具德多少中。说重是水火德故。水火既是现量德。故知所有之德亦是现德。如下自说。水十四德。火十三德也。又解。重亦通非现量境。父母极微亦有重故。准常无常门。重性既得通常。今此亦应通非现境。此解违疏。于理可然(云云)。
  秘云。疏文不说重等者。疏主应捡不正本也。今亲捡彼论云。色香味触现非现境。若附极微及二微果。名非现境。谓若依附大非一实。是名现量境。声一切是现境。数量·别·合·离·彼·此·液·润·重势用。如色味香亦尔。故知重性通现非现(云云)。
  灯云。重性通常无常。若尔。如何唯现量耶。唯父母微是常非现故。答。论无文解。义准云通现比无妨。又香唯无常。如何通非现。答。香虽无常。不废但在子上。故通非现(云云)。
  疏上文云○并余色·味·触·一数·一别性·液性·润·重性及合。随所依实若常无常。此等亦尔(云云)。
  问。胜论六句皆实有欤。
  论云。胜论所执实等句义。多实有性现量得(云云)。
  疏云○今叙有二。一叙是实有。二叙现量得。若叙实有。破其六句。六句皆实。今言多者。显非一法。三法以上皆名多故。若破十句。九句实有。第十是无。多分实有故实言多。现量得中。若破六句。准下论文。五现量得。说实等五现量所得。唯言和合非现量得。故说多言。若破十句。总句而言。异及和合·有能·无能·无说非现量得。余五现得。然多实有中。五现得四非现得。故言多是现量所得。即一多言通实现得。然说六句既是本计。故百论等不破十句。此论亦尔。然兼破十句。于理亦无违(云云)。
  秘云。疏六句皆实者。有义通假。谓军·林等。若依前解。军林等假。非六所收。故后说胜。详曰。彼军林等离人树等无别军林。摄假随实名实何失。又不摄假。即非胜者。不摄无说。亦应非胜。故疏所明理无爽矣(云云)。
  灯云。叙计中言多实有者。今更助解。实句之中军林等假如论说。破彼实有。为同喻故。此等少假。余多实故。科文如疏。今助一科总分为二。初破实有。然彼实等非缘离说下。破现量得。依叙计中故作二科(云云)。
  问。胜论师立自比量云。我宗有性定离实句有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德业等(云云)论主付何过耶。
  论云。彼所执有应离实等无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实德等(云云)。
  疏云○彼计实等有法之外。别计有一大有之性。能有诸法。法若无此。即体非有。如龟毛等。故今破之。彼宗所执大有性者。应离实等八句之外。无别自性。汝宗许是非无法故。如实德等。等取业等。不言八句。有不定过。或但言离三句亦得。其异句等非两共成。无不定失。或遮决定相违。说八句胜(云云)。
  秘云。疏遮决定相违者。外作量云。所说有性离实等三有别自体。除无说外余六句中随一摄故。如异句等。有云。有性。异实等三定应别有。实等所不摄故。如同异性。详曰。定别有者。别有其体。若尔。因有不定之过。为如同异实等不摄有是别有体。为如无说实等不摄有是无别体。故应依前(云云)。
  要云。破有句中有四。第一法自相相违过。彼云。有性离实句外有别自性。许非无故。如德业。此有不定。以实句是异法喻。因于彼有故。今云。离实句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犹如实句。彼外道师若以德业如同异和合为不定过。非不定过。他不定故。非自共故。论既以业德为同喻。但是比量相违(云云)。
  灯云。论彼所执有至如实德等等。疏及枢要俱云。法自相相违因过。以彼本量云。我宗有性定离实句有别自相。许非无故。如德业等。此量不定。实为异喻。许非无因于实转故。更有余过。思准可知。今且但与作法自相相违云。汝有性离实句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犹如实句。此量之中。虽有他不定。德业句等他许非无。因于彼转非自共许。故非不定。又就破他。于他不定亦可为过。故枢要判。但是比量相违过摄。若准疏判云。应离实等八句之外无别自性。即无不定。要集云。准相违量云。有性谁实外无别自性。许非无故犹如实句者。当比量相违。此意枢要自己判讫(云云)。
  问。声显论师许内外诸声皆常欤。
  论云。有执。一切声皆是常。待缘显发方有诠表(云云)。
  疏云。待缘显者。声显也。待缘发者。声生也。发是生义。声皆是常。然有时闻及不闻者。待缘诠故方乃显发。此有二类。一计常声。如萨婆多无为。于一一物上有一常声。由寻伺等所发音显。此音响是无常。二计一切物上共一常声。由寻伺等所发音。显音亦无常。如大乘真如万法共故。唯此常者是能诠声。其音但是显声之缘。非能诠体。此通破声显声生计内计外全分一分。如因明疏叙。今不繁述。今破计一切。少分亦自破。或少分一切摄诸计尽(云云)(揔聊简章大旨同之)。
  要云。声论中有执一切声皆是常。有二释。一云。一切一切。即内外声皆计常。二云。少分一切。唯内一切声常。虽有二解。前解为胜。外物虽复不诠。显生声之缘。亦有一切物共。亦有各别。随应有之(云云)。
  因明疏上云○又立内外声皆无常。因言所作。若立内声。因言勤勇。不尔。因两俱一分两俱不成。为对计别故陈二因(云云)。
  又云。初两俱一分两俱不成者。如胜论师对声生者。立一切声皆无常宗。勤勇无间所发性因。立敌二宗。唯许内声有勤勇发。外声非有。立敌俱说(云云)。
  略纂三云。内外异故者。彼声论立。唯内声常。勤勇性故。亦外声常。所作性故。若取勤勇。即不成摄(云云)。
  又云。有宽狭故者。因成于宗。略为四句。有宽因成狭宗。谓所作因成内声常。有狭因成宽宗。谓勤勇所发性因成于内外声常。有宽因成宽宗。谓所作因成内外声常。有狭因成狭宗。谓勤勇因成内声常。此四句中。并容皆是相违因摄。故宗一因二者。显宗因有宽狭义(云云)。

  破余乘段
  疏云○然有假实。如色中二十五种。四显色实。余色皆假。响声假。余声实。触中所造假。四大实。不见香味通假之言(文)。
  秘云。疏不见香味通假之者。虽无明文。以理言之。亦得有假。如和合香。可许是假故。瑜伽论五十四云。空行风中无俱生香。唯假合者。既云假合。明知是假味中必有和合之味。类香通假(云云)。
  对法论一云。香者○谓好香·恶香·平等香·俱生香·和合香及异香○味者○谓苦·酢甘·辛·咸·淡。若可意不可意。若俱相违。若俱生。若和合。若变异等(云云)。
  抄一末云○二假实有异者。此六皆实。虽无文说。香亦通假。故积显以成形。形衣皆称假。积香成和合。和合应非。涅槃前因俱声为难亦尔。答。相待形便失。形表皆成假。待余香尚在和合。故成真等(云云)显扬论奥疏一同之。
  又云。此味○无文说假。故皆实有。难和合等。应如香说。有义。和合香味二种。如彼五声。亦假非实。待他成故。折彼时失彼相故(云云)。
  补阙章三科上云。四假实分别○香味二种。虽论无文。今以理推。亦通假实。香中六种。好恶等三。据性是假。论体是实。和合一种唯假。余二实。味尘中。据性是假。论体是实。触通假实(云云)。
  周记云。所言性者。非体性性。用之性也。而言好恶等。无好恶体。由能发生好恶等心。似名好恶。所依之体而即是实。俱生等二体是俱生。故不说假。味性是假。准香应知(云云)。
  问。无漏四大种可疏造有漏色耶。
  灯云。大造之中有亲疏造。亲造者。谓同界地同有漏等名为亲造。若异界地有漏无漏即名疏造。如身在上界。变起金银等。思惟欲色而起定果色等。此即欲界大疏造也。然有漏得造无漏。无漏不造有漏。何以故。若第八缘自具大·造。第六独缘唯从见也。此之相分非实色故。不得名无漏造有漏。如缘佛身亲相分等(云云)。
  胜定果色章云○若依初造。或以下大种能造上色。或以有漏能造无漏。或以自处能造他处。若依后造。自类造非他能造。唯以有漏能造唯有漏。唯以无漏能造无漏。唯以自处还造自处。皆唯自类。一切非他等(云云)。
  上文云○虽定亦变大种亲生。初变色境要托解处。法处方起故。说本质大种所造。定大种劣不说依起。然非本大亲实能生。亲能生者定大种故(云云)。
  问。眼等五根有变异自性等流欤。
  问。扶根尘中有变异等流欤。
  灯云。若五根色具异熟长养。等流之中但有初二。内扶尘中。得有第四等流。而无第三。虽有衰变。而亦异熟。非名变异(云云)。
  瑜伽论五十四云。又诸色当知由二种流而得流转。以诸色根离异熟长养相续流外无别等流(云云)。
  抄十四云。此对本性等流流。其内根何故非变异等流流。以触打时有变坏故。此中不说。又得言(云云)。
  造色章云。五根唯有异熟长养。离此二外无别等流。此依三类体别而说(云云)对法抄一同之。五根章文全同之。
  问。胜定果色有变异等流欤。
  问。胜定果色有处宽遍长养欤。
  灯云。法处色中。若定果有相增盛处宽遍。准瑜伽文。非是异熟。等流之中。除初及第三(云云)。
  造也章云。法处诸色有后长养。无处宽遍。有后三等流无是异熟者(云云)。
  伽抄第二云○胜定果色诸心心所。有二等流唯一长养阴处宽遍。此说法处诸假色法。定果实实色。或通处宽遍等(云云)。
  问。西明意定果色五尘摄(云云)淄州大师可许之耶。
  灯云。西明问云。大乘法处实色是有碍不。解云。诸法处色皆是无对。如无色界诸宫殿等。皆是无对。以法处故。问。变大地为金。水为苏酪等。如何无对耶。解云。定所变色有其二种。一者有对。二者无对。若法处色即是无对。变为色等即是有对者。未详此释。且定通起色等五尘。对五识别。即此色等名为有对者。何故诸论不说色等中有定等起色耶。又设五取名为色等。根境相例应俱无碍。何者。大论中说。等心诸天变身万亿。共立无端空量地等。既云共立毛端空量地等。即同一处互不相碍。岂名有碍○由此准知。定等起色是无质碍。论自说故。若尔。定等准论所说。是法处摄。岂许五识缘法处耶。答。许亦何过。违诸论说根境相对五识所缘是五尘故。此论复云勿粗相识缘细相境故。答。亦无违。前据自力故作此说。若地力引则不决定。故第二云。定通等力则不决定。又问。法处有实色不。答。许有实。即唯定等所起之色。非余四种。余皆假故。既定等生许有实色。何无质碍。答。亦无违。以定等因自在起故。不同业色。说质碍故名为色者。据业所生五根境说。非据定等所生色说。又释实色亦是有碍。说法处色为无碍者。据假色说。此义亦难。几识缘碍非碍。当更寻文(云云)。
  要上云(论二)○七界处所摄者。因中意识第八所变色五识不得定属法处。以境对根。及果对因。皆定尔故。能缘之根俱是意处界意识界故。以果属因。定法处所摄故。不以影从质五尘等摄。五不见故。亦得从质为名。名色声香味触等故。然有不依质而变故。不以影从质摄。若令五识得受用者。即通五外处及法处摄。法处摄如前说。五境摄者。以境对根。离因从果故。若五识外境。以果从因。名胜定果。亦法处摄。意八俱境相从亦尔。在佛果五识意识第七八所变实色者。从五识故皆名五尘。不尔。佛果十八界云何名无漏。佛地唯识广成立故。如散心五八意所变五尘。皆五尘故。佛果意识中第七八所变假色。如八胜处等。可唯法处。若五识等亦五外境收。今唯于法处说胜定果者。由在因中根本色故。多五不缘。自体微细。名无见对。若神通等所发许五见者。显扬第一。胜定果色所作成就者。亦令他见。即非无见无对。非如散色。名无见对。从本为名。非实无也。三十三云凡夫神通定犹令他见故。即依此义。有说。佛果无十五界。若不尔者。胜定果色应不唯处。护法等解。约因从中安立谛。但说有处界故。唯法处说胜定果。不尔者。何经言十八界种通有无漏。获常色等。故前解善(云云)。
  问。观所缘论中破经部义和合于五识等(云云)以此文如何判比量三支耶。
  论云。彼和合相既非实有故。不可说是五识缘。勿第二月等能生五识故(云云)。
  疏云。举月为难。应立量云。汝和合色处。设许是眼识之所缘。非是缘。以彼都无实体性故。如第二月。第二月彼计亦是假。不生五识。唯意识所缘。观所缘缘论颂云。和合于五识。设所缘非缘。彼体实无故。犹如第二月。经部第二月亦非五所缘。今以为喻者。意取少分。谓和合于五识是有法色。非缘是法也。彼体实无故。犹如第二月。但以义纵和合设为所缘故。文中云设。非第二月亦许所缘。此中但遮有其缘义。不说彼为五所缘故。又第二月依瞿波论师略有二解。一解云。唯意识得。此中为五识喻。非缘义等故无过失。以五识是有法所收。同喻无有所立失也。又以义减文。于有法之中。须除五字。直言和合于识设所缘非缘为宗。是意识所缘故。或除设所缘字。但言和合于识非是缘。为宗亦得。二解云。第二月空花等相。即眼识等所缘。于中执实等。方是意识。若依此义。空花等色便无本质。亦非法性。故前解胜。护法同前。又所缘是境义。有无俱成。彼文既正。不须减加。其经部师亦不说五识缘第二月故。论文中宗因及喻。准量应知。今不许彼实是所缘。故言设也(云云)。
  秘云。疏义须加减者。或有疏云。不须加减略为二释。一云。义是。不字非也。然有无境虽皆所缘。但意所缘非五识境。据义而言。当须加减。非文不正。须加减之。二不字正。义言谬也。彼文既正。第一解中。不须减于五识设所缘等五字。但如初作。五在有法。即无过故。二释俱通。后解稍顺(云云)。
  秘云。疏以五识是有法所收等者。无过。所以如灯具辨。问。本成和合非五识缘。今意在法。五在有法。乃成和合非是意缘。何关五识。若尔颂中何言五识。答。五虽有法。亦名所立故如瑜伽。云何所立有二。谓自性差别。理门亦云。但由法故成于法。如是成立于有法。问。法中言设。明非实许。第二月上设五所缘。理竟何失。而于法中要除五耶。答。他许自违。纵他名设。他元不许。云何称设。详曰。历观群典。设有二途。一者。他许自宗不许。而有设言。二者。自他虽总不许。为有所夺。假纵于彼亦复言设。即摄大乘设许经部色心互为无间缘义。如下当悉。第二月喻他虽不许为五所缘。为夺于缘纵许所缘。理亦何失。同摄论故。若准此理。彼颂五识在于法中。亦应无爽。当更审思(云云)。
  灯云。论云。勿第二月能生五识故。准瞿波师二十唯识释。一云。唯意识得。此中为五识喻。非缘义等故无有过。以五识是有法收。同喻无有无所立过。此意若以和合为有法。于五识设所缘非缘为法。即喻中有所立不成过。以经部师亦不许五缘第二月故。今既和合于五识名有法。设所缘非缘为法。五识既在有法。第二月是第六所缘。以无体故不是缘义。故得为喻。无所立不成过。具解如疏。有释云。瞿波二解。一许五识缘第二月。护法不许。详二说中。瞿波顺文违理。以缘月故顺文。而现量识缘非量境故违于义。今谓理难。若现量识缘非量境。即违理者。遍计所执圣者达无。得说遍计为凡圣境。五缘非量境。违何正理。设许非理。亦非顺文。观所缘云。设所缘非缘。明非实许。故护法胜(云云)。
  西明疏云。和合于五识设所缘是有法。非缘是法。然有法中设所缘者。理实所缘亦不得成(云云)。
  表无表段
  问。正量部意可许心心所法刹那灭义耶。
  疏云。彼许身业以动为体○彼言动者。是长时灭法。如有人行。从初发至住。一期之间有此动故。初行名生。中间名住。乃至终尽位时名灭。今言生已即灭无有动义。非生即灭。谓一切假。应云汝动生已应灭。有生法故。如心心所。依论量云。谓法无实动义。才生即灭故。如心心所。彼心心所刹那即灭无动义○量云。此动应生已即灭。因云灭不待因故。如心心所。故知生已即灭。或云动应刹那灭。有为法故。如铃声等。是念念灭法故。虽彼自宗色等是有为非念念灭。非极成故。无不定过(云云)。
  秘云。疏虽彼自宗至无定过者。详曰。或可因中以言简之。应云除色心等。是有为故。或色心等摄入宗中。皆无不定。虽本破动。为遮不定。兼破色心。令刹那灭。违他顺己。亦无过失(云云)。
  要上(论二)云。正量部立四相。色法一期多时生灭。心心所法灯焰铃声刹那刹那生灭。动等时长。大地经劫住(云云)。
  成业论云。云何名行动。谓转至余方。此摄在何处。色处所摄。何缘知此转此至余方。谓差别相不可知故。此理不然○若谓灭因不可得故。知此转此法转至余方。此亦非理。如心心所声焰等。有何灭因而念念灭。余亦应尔。灭不待因(云云)。
  对法抄第三(论三)云。正量部合迟色心建三法三心经十六念令心欲令十六心一心十六色一念即念当二百五十二念也(云云)。
  宗轮论云。其犊子部本宗同义○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色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云云)。
  同疏云。诸行有暂住亦有刹那灭者。即正量部法从此流。于心心所法灯焰铃声念念灭。色法中大地经劫。命根等皆随一生长犹有生灭等。诸法若离等者。此中之诸法无移转可说。命根摄时法亦随灭。然由我不灭故。能前世至后世法不离。亦可说有移转(云云)。
  部执异论义记第四云。上座部云。寿命经十六刹那。心经一刹那。心经十六刹那。色经一刹那。正量部明寿命。生住灭三相犹在一刹那心中。心经十六刹那。色经一刹那。体色灭无定。如须弥山乃至经八十小劫方灭。此义已知前释也。上座部正量部明刹那有长短。故作此格量之也(云云)。
  同第三云。若正量部心刹那刹那生灭也。今则不尔。或十年乃至百千年不灭。但其终有灭故。是无常也。所以色异者三义。一说本舍此取取不得久住。二有心有虚实。三心有邪心。色则不尔。智有境本非虚非实非邪正。言是无记故也。若上座部说心经十六刹那生灭。色上作一刹那耳。譬云。十重郁多花。业健人以利刀断之。一刹那一重断。十六刹那十六重断。十重漏心已经十六刹那。色作一过灭耳(云云)。
  以上二文继可见正本。
  问。有义意定道二戒眷属体灭俱行心心所(云云)秘师许之欤。
  秘云论然依思愿等者。有义定道亦依誓愿所起思立。谓将起彼定道戒时。愿云。我当许时入定。由此便能引起胜思。遮于恶色。假名无表。又约自性言但依思。若通眷属。即依俱行心心所立。义亦无违。能遮恶戒通相应故。如二定体眷属而言。依二十二心等种立。若自性者但依能厌惠种上立。今此亦尔。圣说依思等业自性故。详曰。入定起愿。但为出定时分限也。不缘于戒而方发愿。与别解脱愿有别也。不可为例。又彼眷属通依余云立。有理无教。理亦难据。何所以者。若以二定依多种立例戒同。别解脱戒理亦应尔。思种同时有多种故。又应表戒亦依现思相应法立。若言此等无遮恶能故不依立。定道相应何得即有。若言非胜复非业性而不立者。定道应尔。若表戒及别解脱亦依俱时种及相应。理即有也。而教未见(云云)。
  问。佛果别解脱戒曾得未曾得之中何。
  要云。由佛无表虽是曾得。非念念新生。以昔发愿制于业思。众生界尽我期乃尔。以心无萎竭故戒常有(云云)。
  周记云。言曾得者。初成佛时已得圆满。今更不增。除佛以外有舍劣取胜更增进义。故言未曾。又夫者是戒俱戒亦不名曾得(云云)。
  表无表章云。非佛之外皆未曾得。念念新生。佛是曾得。但随旧住。由但不萎歇故。不名舍戒。故唯识云。依于思愿善恶分限。假立无表。佛愿无萎故不名舍。不同因位。不尔。诸佛功德应非圆满。念念新生有未曾得故不尔。前后诸佛应有胜劣。前佛戒多后佛少故(云云)。
  对法抄第五云。曾未曾得者。此中依种类而说。一切有漏种类皆曾得。一切无漏皆未曾得。若依势增名未曾。修重名曾得。有漏别解脱定俱戒等名未曾得。诸佛第二念以去无漏皆曾得。是修重故(云云)。
  问。意业可有无表耶。
  灯云。意业之中。十善十恶发无表不。章中二解。然要集云。有释三藏解云。五十三文唯约现行说意业。准此无表依种子立。今寻三藏意。身语表示他故名为表业。思种不表示。是故说无表。意业唯自表故得说为表。种子不表自故亦名无表。云法苑二云。一云发无表。一云不发。后说为正。三藏意存前解。此说不然。法苑二说云任意为用。不断后说义为决定。今者意准定发无表。既菩萨戒具防三业。胜于二乘尽未来际。云何不发殊胜无表。前二说者据中说。非约律仪。又集云。又能起律仪体非律仪。以生律仪。从果为名。说名律仪。故无无表。何所相违。故今取不发无表。今者不然。既取不发。何故云能起律仪体非律仪。若设云能起身语律仪非意律仪者。坚二乘意无律仪。约大乘说。十善戒等亦是律仪。如何得云体非律仪。从果为名故无无表。故为不可(云云)。
  表无表章云。表色有二。一身表业。二语表业。此通三乘。若大乘说。有义。表业亦有三种。更加意表。瑜伽论第五十三说。若有不欲表示于他唯自起心。内意思择不说论言。但发善染污无记法现行意表业。故有意表。其此意表发无表者。唯是善性。菩萨亦成。唯有三支依业道故。除染无记。业增上者便发无表。余则不然。有义。不善亦有无表。十恶业道极重方成○三罚业中意罚重故。仙人意嫌杀生故○意有无表。通善不善。非二无记。然意无表非是色性。不发现行身语色故。发身语者即彼摄故。有义。意表总教虽然。不见别文记有无表。发身语思外彰最猛。熏种增上。可发无表。意思内发唯自表知非最增猛○若依此义。虽受十善。十善种唯有十类功能名为律仪戒。但七支说有无表。律仪名通。无表局故。非由名律仪皆有无表。故律仪之与无表义各别故○若依前二解。身语律仪及不律仪。体是色性。无质碍故。与色类异。故别处摄。此意俱思不同于彼。不发于色。亦不遮色。不称色名。既是缘虑现思所熏。但于思种义名无表。仍体是思。即行蕴摄。故于百法更不别说。如意邪见后彰身语。身语后彰既名不律仪。初之二思何故不名。律仪中初二思故。纵意无表。但处中。亦有何失。此三说内。最后为正。外彰身语令他表知有增猛故(云云)。
  疏云○此意表业现行者名表。然无无表○三业无表皆假。所以如佛地第四成业等解(云云)。
  秘云。疏然无无表者。章有两说。今疏同章第二师说。问。表义云何。答。后思表前思名意表业。问。前思已灭。何所表耶。答。如第三羯磨无心之时方名表者。表前方便思故。得名为表。此亦尔也。又思见分及自证分更义相表名表也。
  别抄云。问。声闻持身语无表唯七支。菩萨亦别心无表应有十。别解脱戒为难既然。定道无表准此应尔。解云。今此文中。三乘通论不别说之非理。菩萨不防意地。又解。菩萨意地实有无表。今据相显。亦说身语无表。意地相隐略不说之(云云)。
  要云。然依思愿善恶分限者○问。若许思所发身语立表名。意亦由思作。应当立表称○问。身语思所作。则许立业名。意识思所造。亦应立业称。答。不然。身语外彰他表名表。意唯内自表非他。造作为业。身语体造作。意体虽他引。非作不名业(云云)。
  西明疏云。菩萨律仪灭防三业。如何不许意无表耶。三藏解云。据实意业具表无表。谓现行思即多于表彼所熏种有防非用。假立无表。然诸圣教不别说者。不如色声表无表相显了故(云云)。
  周记云。章若种有十戒但七支者。此师会前据其种勿有十得名为十善。谈其戒体但有七支。问。今三说中何者为胜。答。虽言任用。据实许发无表胜。何以故。意胜身诸菩萨防意意有无表。故知为胜。若尔。对法何故不别说意有无表。答。彼论通对三乘说故(云云)。
  表无表章云。无表色中略有三类。一律仪无表。二不律仪无表。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无表○俱舍论十四说。无表三。律仪·不律仪·非二。有义。处中唯有表业。要上品思熏种势胜方有无表○于二说中。既无显文。亦任取舍(云云)。

  不相应段
  问。大乘师对小乘者立量云。汝不相应行○正比量欤。
  论云。或余实法所不摄故。如余假法非实有体(云云)。
  疏云。此中假法。共许瓶等。不共许忿等。今但总言。汝不相应行定非实有。除假以外许余实法所不摄故。如余假法。此中余言显色心等所不摄也。不言许者。随一不成。文外量云。汝不相应行名非有此实体。此余心等所不摄故。如瓶忿等(云云)。
  秘云。论或余实法所不摄等者。有义。疏说假实相对因。谓假法之余。乃实法之余。此非理也。彼宗得等皆是假法之余。实法摄故。因便不成。故今别说除不相应外余色心等实法不摄故。详曰。依观疏中。重叠简略。诚无过矣。何抂剩焉。故疏简云。此中余言显色心等所不摄也。既云色心之所不摄。岂不遮彼随一过耶。又疏复云。不言许者随一不成。此乃显得他虽实摄。明自许得实法不摄。故置许言。许言有二。一许色心实法不摄。自他皆许。敌者许得亦非色心。二许但是实法不摄。唯自宗许。许言宽狭。简过乃穷。疏何非理(云云)。
  要明疏一云。因云。或余实法所不摄故。如余假余所说。余言假实相对。谓假之余实之余故。又解。因云。余实法所不摄故者。除不相应外余心等实法所不摄故。若不说余但言实法所不摄者。因中便有随一不成过。不许实法不摄因故。如余假法者。如不相应外共许假法。如瓶忿等(云云)。
  蕴云。疏此中余言显色心等所不摄者。因中言余即得等之余。谓色心也。他许得等是实故言余实。喻中言余亦得等之余。则瓶忿等。自宗得等体是假故。故言余假。因不言许随一不成者。意言许者两宗共许。实法即色心是。若不定故但言实法所不摄。故即有他随一不成。他许得等是实故(云云)。
  问。四种轮王皆具七宝欤。
  论云。亦说轮王成就七宝。岂即成就他身非情(云云)。
  疏云。七宝者。一象宝。二马宝。三主兵臣。四主藏臣。五女宝。六珠。七轮。此中前五他身有情。后二非情。此七宝义如别章说(云云)。
  伽抄云。第二云。余三轮三虽皆轮。应银铜铁别亦无余宝(云云)。
  无垢称经疏六云○金轮王七宝方具故王四州。此皆帝释所有。轮王出世从天来下。此七各各有别胜用。如正法念经第二卷及弥勒成佛经疏广说(云云)。
  仁王经上云。上品十善铁轮王。习种铜轮二天下。银轮三天性种姓。道种坚德转轮王。七宝金光四天下(云云)。
  同疏五(西明)三云。皆悉具有而胜劣异故。大毗婆沙十三卷云。诸转轮王力亦不定(云云)。
  大般若三百五十一云。善现当知。如转轮王若无七宝。不得名为转轮圣王。要具七宝乃得名为转轮圣王(云云)。
  智度论第二十九云。又如转轮圣王无轮宝者。不名转轮圣王。不以余宝为名(云云)。
  婆娑论云。如四轮宝有四差别。应知余宝亦有胜劣。谓生四州是余宝最胜○生一州者余宝最劣(云云)。
  注仁王经(常腾)云。问。此四轮王七宝并具不。答。第四必具。余三不具。唯轮宝定有。所余不定(云云)。
  水抄第十一云。言七宝金光者。洛云。准彼仁王经说。唯金轮王具七宝。余三无也(云云)。
  新撰义镜抄(西大寺善隆集)云。问。轮王皆具七宝耶。答。按大智论基伽抄云。唯金轮王当具七宝。自余轮王渐次减少不得具足。但今抄云。自余渐减者。银轮王除轮宝。铜轮王除珠宝。铁轮王除象宝。披伽三抄(云云)。
  问。不定种姓中可有立大乘异生性之义耶。
  灯云○不定者。若有具待观谛·缘起得出世者。依此所有分别烦恼。立为不定二乘异生性。若有观待四谛·六度得出世者。依此立为不定缘觉异生性。若具观待有下中上无漏根性者。立为不定声闻缘觉异生性等(云云)。
  下文云。问。定性大乘及不定性能趣大者。依二障种立异生性。定性二乘为依二不。答。有二解。一云。但依烦恼种立○又解。定性二乘亦依二障○若尔。二乘断此所知异生性不。答。有二解。一云亦断○一云不断。望自乘说。名得圣性。所知未断。彼性犹存。若尔。应名亦凡亦圣。许亦何过。有杂乱过。答。以圣性为异生性。可有杂乱。二性各别。何成杂乱。二性虽不杂。凡圣是相离。答。望义有别。亦不为过。如不定性二乘圣者未至初地亦名异生。故后尺为正(云云)。
  法花义决云。问。菩萨有二。谓顿渐悟。疏有二释。何者为长。答。据其证理名顿渐悟。得圣回心名渐悟胜○若尔。彼类定生时分等生数无多。何非渐悟。此亦不然。若趣小果也。定生等。若回趣大。生数不定○以此故知。回心得经多生故成顿悟○又复法师本意。不说若定生等虽复回心。必取圣果。下引善勇猛。般若云。未入正性离生者。据不受变易者。既不变易。明即趣大非小圣果。言定生时等假叙化尔今助释。设是凡夫未求于小即求大乘。但不定性亦名渐悟。以必不能一往趣。中退故。若云不闻一乘。即可有退。闻说一乘。即必不退。舍利弗等曾亦闻说妙法一乘。如何不退。以此知但有小姓必退取小。得圣方回始成不退。故名渐悟。设有种种界。虽有小姓。容有不退。终是彼类。以有一分小乘种子。成渐悟法。亦名渐悟。是不定性故(云云)。
  玄赞一(七方便回心顿渐所)摄释一(同所)。
  问。第八识名言种上立命根者。必本新二种上立之欤。
  秘云。问。种有新旧。依何种立。答。有二释。一云。法尔·新熏随其所应。先业所引正作因缘生现识者。依彼种立。二云。依二种立。共作因缘生第八识。势力等故和合似一。不可说有体各别故。无二命失。有义断云。今依前说。名言种子既有众多。不可一切共生果故。然今命根所依之种要前生熏。先业引故。详曰。护法既许新旧合用。命根所依亦应如是。或唯依旧。或唯依新。或通依二。遇缘即依不可定判。又但许依新旧二种。不言一切皆悉总依。言所依种要前生熏。即唯新熏。如何断取前之所释(文)。
  疏云。论然依亲生此识种子。由业所引功能差别住时决定。假立命根。述曰。此中义意。但依本识自体分种。今论主言。依者显体是假依实上立。依谓所依。亲者即简异熟因○言生者。简名言之种身中。极多非业所牵。不能亲为因缘生于今识。今取生者。简去不生○彼所简者皆非命根。今取亲生之名言种上。由先世业所引持身之差别功能。令色心等住时决定。依此功能说名命根。非取生现行识义等(文)。
  秘云。疏非取生现行识等者。有说。此种由业所引。有能生识一期分位差别功能。依此假立。详曰。疏释正也。大小乘教无说能生名命根也。且俱舍颂曰。命根体即寿。能持燸及识。杂集论云。诸蕴相续住时决定。令众同分常得安住或百年等。名为命根。瑜伽·显扬·五蕰等论。皆以住时而名命也。问。若以能持为命之义。业种亦有能持之功。何不取乎。答。大小乘教皆言命是业之所引异熟无记。若取业种便乖前义。故以简之(云云)。
  要决五本云。按兴法师显扬疏云○今谓不尔。唯识论云。依亲生本识名言种子。由业所引差别。假立命根。是故今解。业之所引名言种子自有二用。一生识用。即是想功能。二住识用。即是别功能。依别功能假立命根。然显扬云○举所住持以显命根。故说六处(云云)。
  西明疏一云。问。法尔新熏依何种立。解云。新熏一命根故。一云。法尔新熏正作因缘生第八者。依彼种立。一云。依二种上假立命根。共作因缘生第八心势力等故。而不应难。有二命根和合似一共生一果。如众同分。一依多故(云云)。
  问。付破二无心定实有义。且厌色齐心难意何。
  论云。若无心位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遮于心。名无心定。应无色时有别实法。异色心等。能碍于色。名无色定。彼既不尔。此云何然(文)。
  疏云。下有二难。此为厌色齐心难○厌心之时。有别非色非心来碍心。厌色之位。亦应有别非心非色来碍色○无色既唯有心。无心应唯有色。二外人难曰○厌心入无心。无心即心种。厌色入无色。无色应色种。然彼无色即非色种。故亦无心即非心种。三论主云。色法唯所厌。无色非色种。心法亦能厌。无心故心种○四外曰。我亦应然。心法通能厌。别有非色非心来碍心。色心法唯所厌。无别非心非色来碍色。五论主云。心法能厌。别有非色非心来碍心。色法唯所厌。唯应有色来碍色。色法非能厌。不许非色非心来碍色。心法即能厌。唯应心种来碍心。我义心法通能厌。即说心法名无色。色法唯所厌。故说心种名无心。即是心法通能厌。唯有心种名无心。色法唯所厌。唯有心法名无色。此中翻覆子细遂征。论文虽复不论。讲者应须审悉。不尔。此文即为自害(文)。
  秘云。疏中假叙有五问答。准理言之。他难未息。且第五翻云。心法通能厌。唯有心种名无心。色法唯所厌。唯有心法名无色。外言亦尔。心法通能厌。非色非心名无心。色法唯所厌。唯有心法名无色。故未息诤。又释疏中第二外难。传四师释○详曰。观前诸释。虽总有理。皆未穷难。今助二解。一我无心定能厌无。无心依心种假立。无色能厌心不已。无色不依色种立○二以无色定且抑他尔。不息他救。意者思之可知。由此故有第二假遮非实破也(文)。
  灯云○疏自往覆乃至云。我义心法通能厌○(如疏)此所加答应云。心法通能厌故。说心种名无心。色法唯所厌。即说心法名无色。即是心法通能厌○(如疏)此更次述重显前文。更助解。厌色入无色。心为能厌名无色。厌心入无心。能厌心种名无心。汝既厌心入无心。不于能厌名无心。别立非色非心名无心。厌色入无色。不于能厌立无色。别有非色非心名无色。厌色入无色。即于能厌之心名无色。厌心入无心。即于能厌心种名无心(文)。
  别抄云。论难外人。应无色时○外返云。无心既立假。无色应立假。解云。心种是定。依于心种上假立定。色种非定。依于无色中不立假(文)。

收藏 分享 邀请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此篇文章已有0人参与评论

请发表评论

全部评论

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 more
联系我们
  • 45-47 Auburndale Lane,Flushing, NY,11358,USA
  • 718-461-1052 (证仁法师)
  • wenmao68@hotmail.com
  • www.xifangju.com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西方居 - 简体中文- 繁體中文

Copyright © 2000-2017 Metropolitan Buddhist Center All Rights Reserved.